Top
善書圖書館
首頁
善書目錄
善書影片
善歌
道之宗旨
聯絡我們
查詢善書
簡体
古大德著作
資料來源:
報佛恩網
八大人覺經略解
蕅益大師著
不論在家出家,但是歸依於佛,即為佛之弟子。既為佛子,即應恆修此八種覺。言「常於晝夜」者,明其功無間斷。言「至心」者,明其親切真誠。言「誦念」者,明其文義淳熟,記憶不忘也。「八大人覺」,釋現結歎文中。‧‧‧
了凡四訓
袁了凡居士著
「了凡四訓」,世人幾乎都曉得是改造命運的寶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於獲得此書之後,細心閱讀,進而立定志向,力行實踐,以化疾病於無形,掃除窮困的危脅,消除生活的煩惱,達到化凡入聖的境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憨山大師著
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淨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為諸佛之本源,號為法身;為眾生之心地故名佛性。‧‧‧
大乘起信論直解
憨山大師解
起信論者,乃馬嚇鳴大師為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典所作,以為發起正信也!故立論宗法界一心,開真妄二門,徹生滅之本、窮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觀之妙門,總括一萬一千餘言;理無不盡、事無不該,可謂大教之關鑰、禪宗司南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蕅益大師講述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甚深秘典。開示如理緣起之義。其旨淵弘,寂而無相。其用廣大,寬廓無邊。與凡聖為依。眾法之本。以其文深旨遠。信者至微。故於如來滅後,六百餘年。諸道亂興。魔邪競扇。於佛正法毀謗不停。‧‧‧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釋
蕅益大師著
七大次第,先根後識,今識大後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機宜;末世眾生,須依念佛得度。又、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能攝一切三昧故也。‧‧‧
五方便念佛門
智者大師著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佛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異無別。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此文良證。 ‧‧‧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周安士居士著述
文昌帝君,現聖賢身而為說法,著《陰騭文》,以訓士子。發端即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明乎人生必有後世,未嘗斷滅也。繼之以「如我存心,天必錫福」,明乎善惡必有徵應,纖毫不爽也。迨其篇終,直曰:「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見救世苦心,真誠切摯。非皆吾儒所當奉以周旋,罔敢隕越者乎?‧‧‧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
蕅益大師講述
憶辛未冬,寓北天目,有溫陵徐雨海居士,法名弘鎧,向予說此占察妙典,予乃倩人特往雲棲請得書本,一展讀之,悲欣交集。癸酉冬日,寓金庭西湖寺,依經立懺。乙亥夏初,寓武水智月菴,講演分科。是時即有作疏之願,病冗交沓,弗克如願。屈指十五年來,梵網、佛頂、唯識、法華,皆已註釋,獨此夙願,尚未填還,亦可歎也。‧‧‧
老子道德經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憨山大師著
予少喜讀老莊、苦不解義。惟所領會處、想見其精神命脈、故略得離言之旨。及搜諸家註釋則多以己意為文、若與之角、則義愈晦。及熟玩莊語、則於老恍有得焉。因謂註乃人人之老莊、非老莊之老莊也。以老文簡古而旨幽玄、則莊實為之註疏。苟能懸解、則思過半矣。空山禪暇、細玩沈思、言有會心、即託之筆。‧‧‧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著述
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憐憫眾生,輪回六道,頭出頭沒,受苦無量。故於十方佛土中,指出西方極樂世界,使人知所趨向。而又授以至簡便法,使但念彼佛,即便往生,真生死海中大慈航也。吾輩宿福深厚,幸遇此法,不敢仰負如來厚恩,故將大小本彌陀要旨,節錄其概,使閱者一覽便知,名為《淨土綱要》。‧‧‧
佛說八大人覺經疏
續法法師著
眾生迷而不覺,諸佛覺而不迷;世間虛而不實,法性實而不虛。即生心而見佛心,即世界而成法界者,其惟八大人覺經焉!不考其文,罔徵迷悟之本;不研其義,靡測真妄之源。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於雞園應語小乘;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為佛子宜揚大覺。‧‧‧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蕅益大師著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即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
窺基大師撰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四生。洒法雨而溼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宮。獲真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根宜之次第。大哉。‧‧‧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蕅益大師著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慧遠大師撰疏
此經始終。文別無三。序。正。流通。初至對曰願樂欲聞。是其由序。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已下。是其正宗。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已下。是其流通。化必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興。正陳所說。故次第二辨其正宗。聖者說法。為利群品。說經既竟。歎勝勸學。付屬傅持。故次第三辨其流通。‧‧‧
佛遺教經解
蕅益大師著
述曰:天親菩薩,以七分建立所修行法,釋此經義。推徵精密,開誘殷勤,萬古以下,無能更贊一辭。觀其言曰:「為彼諸菩薩,令知方便道。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滅除凡聖過,成就自他利。」噫!此經奧旨,菩薩誠盡之矣!末世鈍根,讀菩薩論,或解或不解,或昧或明,雖有源師節要、宏師補註,仍亦攝機未遍。今不揣庸愚,輒復為解。庶幾下里巴人,易為賡和而已。‧‧‧
金剛決疑
憨山大師著
此經,此方解者極多,都不合佛意。獨西域天親菩薩,以二十七疑分經,極是。但意出於聖人,而論傳此方,已經翻譯。且譯人有巧拙不同,言不達意,反生滯礙,使學人難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銓,便成渣滓。況著粗浮文字,何以達妙!此註述之難於描寫佛心,不無救顰之醜。即如世人作行狀,但可述事,不能傳神。此其難也。‧‧‧
信心銘
僧璨大師著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寧知一種
‧‧‧
起信論示勝異方便釋
蕅益大師著
如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迴向願生,決定往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於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
般若心經指掌
永覺禪師著
古今疏心經者,不為不多,然求其好疏不可得。永覺大師以天縱知見,為此指掌,光前絕後,獨揭斬新日月。其子為霖禪師,著請益說一篇,探賾鉤深,說破他人說不到處。余視此二注希有,如優曇華,不敢輒擅其美,刊行于世,以貽後學。若有英靈衲僧,悟空華之無蒂,知玄珠之有光,庶幾不辜他說經作注之心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憨山大師述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塵。煩惱永斷。諸苦皆盡。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證涅槃。故云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窺基大師著
贊曰。今為有情結習所蔽。敬受邪教誹毀大乘。於空有經如言計著隨印所解互生厭希。設希出要親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亂授學。懼廣文海初不趣求。雖樂略經而不能了。於真俗諦競說有無心境法中遞生取捨。令正法義真謬具分。信學有情皆獲利樂。依先所授略贊中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法藏法師著
夫以。真源素範。沖漠隔於筌罞。妙覺玄猷。奧頤超於言象。雖真俗雙泯二諦恆存。空有兩亡一味常顯。良以。真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斷。不有之有有而不常。四執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謂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添足
弘贊大師述
心經。發揮三世諸佛所證之菩提涅槃。一切眾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來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謨。文簡而義豐。詞約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來地。于諸經中。最為第一。雖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義理。包括罄盡。良以如來智慧。自在無礙。隨彼當機。廣略適宜。廣之則罄海墨而莫盡。略之則覓一字而叵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請益說
為霖禪師著
經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乃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菩提。是知般若不獨菩薩所師,亦為諸佛所師,故尊重也。然般若有三種:一實相般若,即真空心體。二觀照般若,即心體上本有大智慧光明。三文字般若,即自心如來後得智中流出聲名句文,詮顯自心若法若義淺深次第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蕅益大師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以生法太廣。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觀心為易。是故大部六百餘卷。既約佛法及眾生法。廣明般若。今但直約心法顯示般若。然大部雖廣明佛法及眾生法。未嘗不即心法。今文雖直明心法。未嘗不具佛法及眾生法。故得名為三無差也。‧‧‧
略論安樂淨土義
曇鸞法師著
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故。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經曰。阿彌陀佛本行菩薩道時、作比丘名曰法藏。於世自在王佛所、請問諸佛淨土之行。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精麤、悉現與之。於時法藏菩薩、即於佛前、發弘誓大願、取諸佛土。於無量阿僧祇劫、如所發願、行諸波羅蜜。萬善圓滿、成無上道。別業所得非三界也。 ‧‧‧
欲海回狂
周安士居士著述
辛酉季夏,余與周君納涼於荷亭之畔。握手論心,盱衡今古,因及福善禍淫之理,周君喟然長籲而作曰:「色欲之惑人,甚矣哉!賢智猶或不免,況其他乎?」余低回良久,竊思勸人於一時,不如勸人於千古。爰以編輯是書為請。‧‧‧
淨土十疑論
智者大師說
第一疑: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祗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淨土玄門
蕅益大師著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六卷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在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淨土要典
蕅益大師著
大師於法海觀瀾中,列示淨土要典二十三種(即以上各書)。今為學者便於研習起見,附錄「版本」、「譯人」或「作者」,及「提要」如下:‧‧‧
最上乘論
弘忍禪師著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問曰:何知自心本來清淨?答曰: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闇。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為雲霧所覆;一切眾生清淨之心,亦復如是。‧‧‧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續法法師著
楞嚴經云。佛告阿難。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則此章經、誠為銷罪之巨冶、愈病之靈丹、修心之捷徑、求生之要術也。若能常持、無苦不除。無樂不與。無願不遂。無果不得。凡見聞者、宜三復焉。 ‧‧‧
無量壽經起信論
彭際清居士述
二林淹貫儒釋,邃古文辭。感於此經闕乏完善之本,與夫諸師疏解之未精,龍舒校刪之有失。於是矢發大願,博考經典,疏瀹信義,激勵信念,效馬嗚菩薩意,譔述是經起信之弘論。綜其梗概:首曰、明教體,闡發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一而非二之深義。‧‧‧
華嚴三昧章
法藏法師集
華嚴三昧章一卷,新羅崔致遠作賢首傳。用華嚴三昧觀直心中十義配成十科。證知此章即觀文也。東洋刻本改其名為發菩提心章。於表德中。全錄杜順和尚法界觀文。近三千言。遂疑此本非賢首作。庚子冬。南條文雄遊高麗。得古寫本。郵寄西來。首題華嚴三昧章。讎校盡善。登之梨棗。因來本作章。故仍其舊。尚有華嚴世界觀。求而未得也。‧‧‧
華嚴經要解
戒環法師集
庚戌冬,先師明觀老和尚示寂,治喪之餘,悲思紛集。因憶師所付遺作中,曾記述在浙東行化時,有治習華嚴得不可思議神妙境界等語,頓起業盡情空廓然無礙之觀。即屏居香港光明講堂,讀誦大經,迥向吾師,隨讀隨記,以資探索,並檢同全部華嚴著述集要為參究。其中有宋溫陵戒環比丘所集華嚴要解,解妙義豐,不厭三復。‧‧‧
萬善先資集
周安士居士著述
生當劫濁,世運江河,先聖睹極重難反之勢,萬不得已,為害去太甚之言。而經傳遺文,猶未免為饕夫藉口,言之可勝憫歎。友人安士周子,慨然著書,警發良心,挽回殺運,搜抉分疏,披誠瀝血,兼示域外之曠觀,大破拘儒之陋說,期於大夢頓覺,沈屙必療而後已。實貪殘世界中大光明幢也。同志相勸,梓而傳之。念殺為戒首,仁為善元,諸聖昭垂,決定明誨,因目之為《萬善先資》。‧‧‧
萬善同歸集
延壽大師講述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惟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
達磨大師四行觀
達磨祖師著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達摩大師血脈論
達磨祖師著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
達磨大師悟性論
達磨祖師著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達磨大師破相論
達磨祖師著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頓悟入道要門論
慧海禪師著
夫善知識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類,長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參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開寶藏於自家;所以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於是曲設多方,垂慈利物,發揚至道,烏可以筆舌讚歎哉!妙什維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靈根,素培智種,禪餘之暇,閱此老語錄,有所證入;平生礙膺之物,脫然而去。‧‧‧
傳心法要
斷際禪師著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蘗山鷲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西堂百丈之法姪。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虛空中,光明照耀,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運念即乖,然後為本佛。‧‧‧
楞嚴經懸鏡
憨山大師著
慨夫文詞簡奧、義理幽深,雖諸家註疏精暢發明,而學者貪程罔知捷徑,致使理觀昧於陳言,修習失於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嘗刻意斯文,杜絕見聞,窮歷冰雪,顧智識暗昧非敢妄擬聖心,每於一線通途粗述鄙意潛修之士若攬鏡以照形,願即事安心頓融藏性者矣!‧‧‧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著
僧問:「沙門奚事?」曰:「事道。」「事道孰為本?」曰:「德行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鈍以福修;沙門者,取慧焉,足矣,德行奚為?」
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之致遠者,先器識,況無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 ‧‧‧
蓮池大師戒殺文
蓮池大師著
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成俗,不自覺知。昔人有言:可為痛哭流涕長嘆息者是也!計其迷執,略有七條,開列如左,餘可例推云。
徹悟大師遺集
喚醒、了睿輯錄
徹悟語錄。洵為淨宗最要開示。倘在蕅益老人前。決定選入十要。然具法眼者。肯令此書煙沒不傳乎。以故錢伊庵居士于嘉慶二十四年擇要節略。名徹悟禪師遺稿。刊布南方。同治七年。杭州諗西師依伊庵本。重刻于杭州。同治十年。楊仁山居士又稍節之。改名語錄。刻于金陵。光緒十六年。揚州貫通和尚刻淨土十要。依仁山本。附于十要後以行。今排十要原文。特附于十要第十之後。‧‧‧
選佛譜—淨土橫超門
蕅益大師著
然此四土,有豎、有橫:若以自修行力,斷盡見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斷盡塵沙,兼破無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實報;斷盡無明,方出同居、方便、實報,而入寂光;即名為豎。若仗阿彌陀佛願力,未斷見思,即能出娑婆穢,生極樂淨;即生極樂,即於彼土得證方便、實報、寂光,三種淨土;不必捨身受身,然後證入,故名為橫也。‧‧‧
蕅益大師四十八願文
蕅益大師著
第一願者:我本發心,為欲上報慈父生我之恩;惟願三寶慈悲力,今我無始以來,經生慈父,咸生淨土,速證菩提。能令聞我名者,亦得上報父恩!‧‧‧
蕅益大師法語
蕅益大師著
念佛工夫,祇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迴向西方;若不迴向,雖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迴向,雖誤作惡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答問
窺基大師著
此之橫豎,約自力、他力、斷惑、帶業、而論,不約境諦觀智。故念佛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亦不可以參禪為例。若論諦智,四教觀行有析空、體空、次第、一心之不同;謂前三豎出三界則可,謂非橫非豎之一心三觀亦為豎出、可乎?‧‧‧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傳記
蕅益大師著
蕅益道人聞而歎曰:甚矣!心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夙世善根、信根不可思議也!鸚鵡鶴鴿猶得往生,謂念佛人不得往生,可乎?吾輩生於末世,既無天眼,又無宿命智通,佛語不信,更信何語?苟於佛語諦信無疑,則娑婆何啻旅邸,淨土何啻家鄉。‧‧‧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詩偈
蕅益大師著
極樂大聖 法界醫王 入慈悲定 放智慧光
盡未來際 恆照十方 眾生念者 攝取不忘
以如幻力 應物現色 妄想稠林 相好百億
即影即真 不二不忒 嗟彼生盲 覿面弗識
別覓玄機 翻墮見惑 我今稽首 滿月萬德
願共含靈 歸安養國 ‧‧‧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論述
蕅益大師著
原夫本覺妙明,真如法界,智理無能所之分,依正絕自他之量。祇因迷妄,遍計橫生,背覺性而九界雜陳,昧真境而三土幻現。勞我 世尊,垂慈設教,隨眾生根性,示無量法門:或顯了說,或隱覆說;或曲接偏機,漸令入道;或直設圓種,頓使開明;或從一法中,分別說為無量;或以異方便,善巧助顯一乘。‧‧‧
龍舒淨土文
王龍舒居士著
當南宋時。吾宗先德有龍舒居士。名日休。字虛中者。乘願再來。以身說法。雖在塵俗。不納妻室。雖入國學。不履仕途。發揮儒佛之正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淨土。作為此書。普倡導。言淺而典。理深而著。俯順劣機。循循善誘。曲盡婆心。無所不至。‧‧‧
龍舒增廣淨土文
王龍舒居士著
今人見古版書,往往興趣缺缺,致將寶藏當面錯過。古大德對龍舒淨土文,多有讚歎,宋、元、明皆有善知識發心重刻,其中元朝重刻,木板竟刻出舍利,故將此書重新打字排版,希望此一版本,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而不致錯過此千古奇書。‧‧‧
彌陀疏鈔
蓮池大師著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界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彌陀圓中鈔
傳燈大師鈔
此佛說阿彌陀經。乃釋迦如來於深法中作淺說。廣法中作略說者也。說既略矣。而智臣為之解。不得不略。義既深矣。而智臣為之解。不得不深。解略不令其智退。理深不令其義闕。以略探廣。從容中道。‧‧‧
勸發菩提心文
省庵大師著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觀音慈林集
弘贊法師編纂
稽諸佛乘,觀自在大士,久遠劫前,已成佛竟,號正法明如來。以慈悲願切,倒駕慈航,退而輔弼極樂蓮邦之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之釋迦世尊,救度眾生,脫離苦海;感應聖蹟,固堪廣充棟宇也。清康熙初年,粵東鼎湖山沙門釋弘贊在摻,為報親恩,虔誠繪象禮懺,感召大士拈蓮放光,緇素咸睹。由是尋究三藏,檢閱傳記,並徵據見聞,纂編觀音慈林集,梓以行世,蓋三百年於玆矣。‧‧‧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集記
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怎樣獲得真實福報
印光大師
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是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民國初年,淨宗印光大師一生中對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這本書約在百萬冊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不僅如此,而且還不斷提倡教我們研究、實行、講說。‧‧‧
雞蛋葷素說
佚名
每個人的體內都自有一套天生就相當完備的免疫系統,身體如有不平衡,這系統就會自我檢視,發出警報,進而自我修補,恢復健康。然而,現代人身體一有不舒適的徵兆,也就是對體內異狀發出警報,都會習慣性的找出止痛藥、退燒藥、消炎藥、抗生素等藥物來吃,反而抑制了原本天生的警報系統。殊不知,此警報現象的發佈,正好是在提醒我們,生活作息與飲食已經出現了不正常,同時也是藉此管道來排除體內的毒素。。‧‧‧
證道歌註
唐,永嘉禪師
永嘉真覺大師。乃祖席之英人也。法諱玄覺少而落彩。聰敏頗異。始者習天台智者教觀。即左谿同時也於是遍歷講肆忝知識。忽一日因覽涅槃大經洞明法旨。即往曹谿。六祖印可。祖嘆其深證。即時遽然告歸。少留一宿。故為一宿覺焉。則以所證法門。發言為歌。以警未悟。師復豫其冥感。。‧‧‧
道學粹語
大道無名,強名曰道。夫道者何?先天之靈光是也。天以是靈光而覆,地以是靈光而照臨,萬物以是靈光而長養,孟子善養,即善養此靈光也;孔子默識,亦即默識此,靈光也;此靈光普照三千人千世界,凡三千大千世界之飛濳動植,莫不以此靈光而為生生化化之機,是故聖賢仙佛,從事修養,同一煉此靈光為急務!‧‧‧
素書
秦,黃石公
素書,傳說為上古之三略,乃我國古代之經書。秦末時期,張良椎始皇於博浪沙,椎擊副車不遂,「在秦張良椎」文天祥列入正氣歌中,與孔子春秋振起浩然正氣,先後輝映!當時秦始皇僥倖不死,大索椎擊仇人,張良埋名隱姓從開封府南下走下邳,「圯橋進履」遇老人得授「素書」之傳奇!老人乃秦之隱君子,上古遯世聖人,由來不以名示後世,老人殆知秦之將亡。‧‧‧
中庸心德
宋,朱熹子
中庸一書,乃子思所作。子思是孔子之孫,姓孔名伋字子思,授學於曾子,獨傳孔門心法。作中庸一書,共分三十三章,以述聖祖之業。後又授弟子孟軻則孟子也,子思乃繼天立極,開道統之傳。有自以來,則「允執厥中」堯王以授舜也。而後舜又傳禹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執厥中」。‧‧‧
中庸輯義
宋,朱熹子
中庸一篇,漢儒列於傳記,相為傳誦。唐賢尊信其書,為之論說。迨至炎宋,濂洛關閩諸大儒出,又別自為偏,推崇備至。前賢言之盡矣,愚又何為而輯也?曰:中庸之輯,輯其義也。」考中庸二字,為聖門傳授心法,其微言奧旨,莫;思議。堯以允執厥中四字,傳之舜;舜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顏曾思孟;孟子歿,不得其傳焉。。‧‧‧
合宗明道集九卷
冉道源集錄
班氏漢志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同死生之域。夫遺俗得意之徒。山林養性之家。理其神。全其形。吹煦呼吸。吐新納新。運精運氣。結丹成道。羽化而登仙。與天地同久者。載籍相屬也。然而流俗庸眾。根性淺薄。或聞至道之言。而如醉似痴。或覩大道之論。而嗤笑嗢噱。此膏盲沈沒。不可救藥者矣。往古達士。志道如稽叔。乃謂神仙特受氣。稟之自然。。‧‧‧
萬法歸心錄
清燕京小楊山沙門祖源超溟著
余非釋氏。而輒喜釋氏之書。非喜釋氏也。喜釋氏而同乎孔氏也。孔氏之書。平近切實。智愚共遵。釋氏之書。微妙亦深。難以戶說。若於微妙玄深中。仍能平近切實。雖謂釋氏同孔氏之書可也。萬法歸心錄者。小楊山祖源襌師所著也。襌師道誼超深。直窺無上。憫苦海茫茫﹒欲舉斯世盡登彼岸。爰著是錄。以覺羣迷。其名萬法歸心者何。。‧‧‧
道德善語錄
不詳
有師道。然後有學問。有學問。然後有識見。有識見。然後有膽量。有膽量。然後有才能。有才能。然後有猷有為有守。無師道。乃以無學問。無學問。乃以無識見。無識見。乃以無膽量。無膽量。乃以無才能。無才能。乃以無猷無為無守。師道之關係大矣。然宇宙事物。新故相生。執故以廢新。則故失其為故矣。執新以廢故。則新失其為新矣。一故。一新。溝通融洽。道在其中矣。。‧‧‧
心相篇註解
華山陳希夷先生
荀子有言:論形不如相心,相心不和擇術。此陳希夷先生心相名編所由來也。夫人情莫不欲趨吉避凶,求福辭禍,惟吉凶福禍以來,不在乎五官百骸之生成,而繫於方寸一念之善惡,陳宏謀先生於序論中言之詳矣。世之人,知吉福之可趨求而凶禍之宜辭避也,獨不知內修其心,外持其行,心術之不端,行為之或缺,是謂求禍而辭福,此豈人之情哉,物有以蔽之身,趙宋之初,圖南陳公摶以儒道名於世。。‧‧‧
黃石公素書釋義
任法融
終南山自古為塵世仙源, 漢魏以降, 高人逸士多出其間。 游其地者, 喜其泉石之美,樂其林壑之幽。昔年訪樓觀臺,緣識任法融道長,接談之余,見其氣歙神凝,抱樸涵沖,積學深厚,世人罕能測其量。近得其手著《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行將付梓,遠道邀為之序。此書以道教內丹之學,闡陰符之旨,備一家之言。。‧‧‧
化性談
王鳳儀講話
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人能降扶住氣火,才能成道。有人惹你,你別生氣,若是生氣,氣往下行變成寒。有事逼你,你別著急,若是著急,火往上行變為熱。寒熱都會傷人。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壞事不愁,氣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龍伏虎」。能降扶住,他就為我用。降伏不住,他就是妖孽了。‧‧‧
人人皆當成佛
元音老人講述
本文是由明如、明仁二居士根據元音老人生前(1995年)在青島所作的一次開示錄音整理而成的。原整理稿附有前言和後記,今只取開示的正文部分。‧‧‧‧‧‧
如何消除貪瞋癡慢疑
元音老人著
貪瞋癡慢疑屬於思惑。教理說無明分見惑、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由粗而細、微細至極微細。見惑乃迷失無生無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也,屬於理邊,故名理惑。它分身、邊、邪、取、戒五種,均屬不正的知見。‧‧‧‧‧‧
略論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著
我等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嗔,造業受報,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無解脫時。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
天目中峰禪師垂示法語
天目中峰禪師
師子正宗禪寺示眾。所起之因既的。所期之果必親。所操之志惟真。則其所詣之地。不期實而實矣。教中謂三世如來。咸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謂佛知見者。乃破生死根塵之利具也。佛祖諦觀三界諸微塵剎。滿中眾生無一剎那而不受生。‧‧‧‧‧‧
釋迦如來密行化蹟全譜
阿育四傳云爾時阿育王往詣雞頭摩寺至上座耶舍前合掌而言。我今於閰浮提內。造立八萬四千寶塔。上座荅言善哉善哉。王若欲得一時作塔我於大王作塔之時。以手障日。遍勑國界手障日時盡起立塔。王聞語已。還於本宮。便造八萬四千寶篋金銀琉璃以嚴師之。‧‧‧‧‧‧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普覺禪師
臣僧蘊聞竊以佛祖之道。雖非文字語言所及。而發揚流布。必有所假。而後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與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則知月之所在。是以一大藏教。為世標準。于今賴之臣山野微賤。遭值聖明。屢獲瞻望。清光稟承。音旨聖言。高遠非凡。所及斯道。慶幸有待。而興竊欣。希闊之逢敢。……
大顛和尚注心經
大顛禪師了通述
夫心經者。未曾舉起。已是分明。何須注解。然而世尊。出世應現。種種相譚。…
古德禪師真心直說、高麗國普照禪師脩身心訣
古德禪師、普照禪師
或曰。祖師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云乎。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地。猶如太虛寛廓。豈可強是非耶。或曰。然則諸祖出世。無益群生耶。曰。佛祖出頭。無法與人。只要眾生自見本性。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