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德著作

資料來源:報佛恩網

八大人覺經略解
蕅益大師著
八大人覺經略解 不論在家出家,但是歸依於佛,即為佛之弟子。既為佛子,即應恆修此八種覺。言「常於晝夜」者,明其功無間斷。言「至心」者,明其親切真誠。言「誦念」者,明其文義淳熟,記憶不忘也。「八大人覺」,釋現結歎文中。‧‧‧
了凡四訓
袁了凡居士著
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世人幾乎都曉得是改造命運的寶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於獲得此書之後,細心閱讀,進而立定志向,力行實踐,以化疾病於無形,掃除窮困的危脅,消除生活的煩惱,達到化凡入聖的境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憨山大師著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淨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為諸佛之本源,號為法身;為眾生之心地故名佛性。‧‧‧
大乘起信論直解
憨山大師解
大乘起信論直解 起信論者,乃馬嚇鳴大師為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典所作,以為發起正信也!故立論宗法界一心,開真妄二門,徹生滅之本、窮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觀之妙門,總括一萬一千餘言;理無不盡、事無不該,可謂大教之關鑰、禪宗司南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蕅益大師講述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甚深秘典。開示如理緣起之義。其旨淵弘,寂而無相。其用廣大,寬廓無邊。與凡聖為依。眾法之本。以其文深旨遠。信者至微。故於如來滅後,六百餘年。諸道亂興。魔邪競扇。於佛正法毀謗不停。‧‧‧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釋
蕅益大師著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釋 七大次第,先根後識,今識大後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機宜;末世眾生,須依念佛得度。又、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能攝一切三昧故也。‧‧‧
五方便念佛門
智者大師著
五方便念佛門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佛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異無別。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此文良證。 ‧‧‧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周安士居士著述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文昌帝君,現聖賢身而為說法,著《陰騭文》,以訓士子。發端即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明乎人生必有後世,未嘗斷滅也。繼之以「如我存心,天必錫福」,明乎善惡必有徵應,纖毫不爽也。迨其篇終,直曰:「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見救世苦心,真誠切摯。非皆吾儒所當奉以周旋,罔敢隕越者乎?‧‧‧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
蕅益大師講述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 憶辛未冬,寓北天目,有溫陵徐雨海居士,法名弘鎧,向予說此占察妙典,予乃倩人特往雲棲請得書本,一展讀之,悲欣交集。癸酉冬日,寓金庭西湖寺,依經立懺。乙亥夏初,寓武水智月菴,講演分科。是時即有作疏之願,病冗交沓,弗克如願。屈指十五年來,梵網、佛頂、唯識、法華,皆已註釋,獨此夙願,尚未填還,亦可歎也。‧‧‧
老子道德經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老子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憨山大師著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予少喜讀老莊、苦不解義。惟所領會處、想見其精神命脈、故略得離言之旨。及搜諸家註釋則多以己意為文、若與之角、則義愈晦。及熟玩莊語、則於老恍有得焉。因謂註乃人人之老莊、非老莊之老莊也。以老文簡古而旨幽玄、則莊實為之註疏。苟能懸解、則思過半矣。空山禪暇、細玩沈思、言有會心、即託之筆。‧‧‧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著述
西歸直指 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憐憫眾生,輪回六道,頭出頭沒,受苦無量。故於十方佛土中,指出西方極樂世界,使人知所趨向。而又授以至簡便法,使但念彼佛,即便往生,真生死海中大慈航也。吾輩宿福深厚,幸遇此法,不敢仰負如來厚恩,故將大小本彌陀要旨,節錄其概,使閱者一覽便知,名為《淨土綱要》。‧‧‧
佛說八大人覺經疏
續法法師著
佛說八大人覺經疏 眾生迷而不覺,諸佛覺而不迷;世間虛而不實,法性實而不虛。即生心而見佛心,即世界而成法界者,其惟八大人覺經焉!不考其文,罔徵迷悟之本;不研其義,靡測真妄之源。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於雞園應語小乘;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為佛子宜揚大覺。‧‧‧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蕅益大師著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即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
窺基大師撰
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四生。洒法雨而溼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宮。獲真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根宜之次第。大哉。‧‧‧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蕅益大師著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慧遠大師撰疏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此經始終。文別無三。序。正。流通。初至對曰願樂欲聞。是其由序。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已下。是其正宗。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已下。是其流通。化必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興。正陳所說。故次第二辨其正宗。聖者說法。為利群品。說經既竟。歎勝勸學。付屬傅持。故次第三辨其流通。‧‧‧
佛遺教經解
蕅益大師著
佛遺教經解 述曰:天親菩薩,以七分建立所修行法,釋此經義。推徵精密,開誘殷勤,萬古以下,無能更贊一辭。觀其言曰:「為彼諸菩薩,令知方便道。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滅除凡聖過,成就自他利。」噫!此經奧旨,菩薩誠盡之矣!末世鈍根,讀菩薩論,或解或不解,或昧或明,雖有源師節要、宏師補註,仍亦攝機未遍。今不揣庸愚,輒復為解。庶幾下里巴人,易為賡和而已。‧‧‧
金剛決疑
憨山大師著
金剛決疑 此經,此方解者極多,都不合佛意。獨西域天親菩薩,以二十七疑分經,極是。但意出於聖人,而論傳此方,已經翻譯。且譯人有巧拙不同,言不達意,反生滯礙,使學人難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銓,便成渣滓。況著粗浮文字,何以達妙!此註述之難於描寫佛心,不無救顰之醜。即如世人作行狀,但可述事,不能傳神。此其難也。‧‧‧
信心銘
僧璨大師著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寧知一種
‧‧‧
起信論示勝異方便釋
蕅益大師著
起信論示勝異方便釋 如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迴向願生,決定往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於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
般若心經指掌
永覺禪師著
般若心經指掌 古今疏心經者,不為不多,然求其好疏不可得。永覺大師以天縱知見,為此指掌,光前絕後,獨揭斬新日月。其子為霖禪師,著請益說一篇,探賾鉤深,說破他人說不到處。余視此二注希有,如優曇華,不敢輒擅其美,刊行于世,以貽後學。若有英靈衲僧,悟空華之無蒂,知玄珠之有光,庶幾不辜他說經作注之心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憨山大師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塵。煩惱永斷。諸苦皆盡。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證涅槃。故云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窺基大師著
論三世因果的殊勝 贊曰。今為有情結習所蔽。敬受邪教誹毀大乘。於空有經如言計著隨印所解互生厭希。設希出要親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亂授學。懼廣文海初不趣求。雖樂略經而不能了。於真俗諦競說有無心境法中遞生取捨。令正法義真謬具分。信學有情皆獲利樂。依先所授略贊中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法藏法師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夫以。真源素範。沖漠隔於筌罞。妙覺玄猷。奧頤超於言象。雖真俗雙泯二諦恆存。空有兩亡一味常顯。良以。真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斷。不有之有有而不常。四執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謂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添足
弘贊大師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添足 心經。發揮三世諸佛所證之菩提涅槃。一切眾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來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謨。文簡而義豐。詞約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來地。于諸經中。最為第一。雖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義理。包括罄盡。良以如來智慧。自在無礙。隨彼當機。廣略適宜。廣之則罄海墨而莫盡。略之則覓一字而叵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請益說
為霖禪師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請益說 經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乃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菩提。是知般若不獨菩薩所師,亦為諸佛所師,故尊重也。然般若有三種:一實相般若,即真空心體。二觀照般若,即心體上本有大智慧光明。三文字般若,即自心如來後得智中流出聲名句文,詮顯自心若法若義淺深次第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蕅益大師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以生法太廣。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觀心為易。是故大部六百餘卷。既約佛法及眾生法。廣明般若。今但直約心法顯示般若。然大部雖廣明佛法及眾生法。未嘗不即心法。今文雖直明心法。未嘗不具佛法及眾生法。故得名為三無差也。‧‧‧
略論安樂淨土義
曇鸞法師著
略論安樂淨土義 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故。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經曰。阿彌陀佛本行菩薩道時、作比丘名曰法藏。於世自在王佛所、請問諸佛淨土之行。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精麤、悉現與之。於時法藏菩薩、即於佛前、發弘誓大願、取諸佛土。於無量阿僧祇劫、如所發願、行諸波羅蜜。萬善圓滿、成無上道。別業所得非三界也。 ‧‧‧
欲海回狂
周安士居士著述
欲海回狂 辛酉季夏,余與周君納涼於荷亭之畔。握手論心,盱衡今古,因及福善禍淫之理,周君喟然長籲而作曰:「色欲之惑人,甚矣哉!賢智猶或不免,況其他乎?」余低回良久,竊思勸人於一時,不如勸人於千古。爰以編輯是書為請。‧‧‧
淨土十疑論
智者大師說
淨土十疑論 第一疑: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祗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淨土玄門
蕅益大師著
淨土玄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六卷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在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淨土要典
蕅益大師著
淨土要典 大師於法海觀瀾中,列示淨土要典二十三種(即以上各書)。今為學者便於研習起見,附錄「版本」、「譯人」或「作者」,及「提要」如下:‧‧‧
最上乘論
弘忍禪師著
最上乘論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問曰:何知自心本來清淨?答曰: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闇。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為雲霧所覆;一切眾生清淨之心,亦復如是。‧‧‧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續法法師著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楞嚴經云。佛告阿難。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則此章經、誠為銷罪之巨冶、愈病之靈丹、修心之捷徑、求生之要術也。若能常持、無苦不除。無樂不與。無願不遂。無果不得。凡見聞者、宜三復焉。 ‧‧‧
無量壽經起信論
彭際清居士述
無量壽經起信論 二林淹貫儒釋,邃古文辭。感於此經闕乏完善之本,與夫諸師疏解之未精,龍舒校刪之有失。於是矢發大願,博考經典,疏瀹信義,激勵信念,效馬嗚菩薩意,譔述是經起信之弘論。綜其梗概:首曰、明教體,闡發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一而非二之深義。‧‧‧
華嚴三昧章
法藏法師集
華嚴三昧章 華嚴三昧章一卷,新羅崔致遠作賢首傳。用華嚴三昧觀直心中十義配成十科。證知此章即觀文也。東洋刻本改其名為發菩提心章。於表德中。全錄杜順和尚法界觀文。近三千言。遂疑此本非賢首作。庚子冬。南條文雄遊高麗。得古寫本。郵寄西來。首題華嚴三昧章。讎校盡善。登之梨棗。因來本作章。故仍其舊。尚有華嚴世界觀。求而未得也。‧‧‧
華嚴經要解
戒環法師集
華嚴經要解 庚戌冬,先師明觀老和尚示寂,治喪之餘,悲思紛集。因憶師所付遺作中,曾記述在浙東行化時,有治習華嚴得不可思議神妙境界等語,頓起業盡情空廓然無礙之觀。即屏居香港光明講堂,讀誦大經,迥向吾師,隨讀隨記,以資探索,並檢同全部華嚴著述集要為參究。其中有宋溫陵戒環比丘所集華嚴要解,解妙義豐,不厭三復。‧‧‧
萬善先資集
周安士居士著述
萬善先資集 生當劫濁,世運江河,先聖睹極重難反之勢,萬不得已,為害去太甚之言。而經傳遺文,猶未免為饕夫藉口,言之可勝憫歎。友人安士周子,慨然著書,警發良心,挽回殺運,搜抉分疏,披誠瀝血,兼示域外之曠觀,大破拘儒之陋說,期於大夢頓覺,沈屙必療而後已。實貪殘世界中大光明幢也。同志相勸,梓而傳之。念殺為戒首,仁為善元,諸聖昭垂,決定明誨,因目之為《萬善先資》。‧‧‧
萬善同歸集
延壽大師講述
萬善同歸集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惟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
達磨大師四行觀
達磨祖師著
達磨大師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達摩大師血脈論
達磨祖師著
達摩大師血脈論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
達磨大師悟性論
達磨祖師著
達磨大師悟性論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達磨大師破相論
達磨祖師著
達磨大師破相論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頓悟入道要門論
慧海禪師著
頓悟入道要門論 夫善知識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類,長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參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開寶藏於自家;所以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於是曲設多方,垂慈利物,發揚至道,烏可以筆舌讚歎哉!妙什維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靈根,素培智種,禪餘之暇,閱此老語錄,有所證入;平生礙膺之物,脫然而去。‧‧‧
傳心法要
斷際禪師著
傳心法要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蘗山鷲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西堂百丈之法姪。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虛空中,光明照耀,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運念即乖,然後為本佛。‧‧‧
楞嚴經懸鏡
憨山大師著
楞嚴經懸鏡 慨夫文詞簡奧、義理幽深,雖諸家註疏精暢發明,而學者貪程罔知捷徑,致使理觀昧於陳言,修習失於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嘗刻意斯文,杜絕見聞,窮歷冰雪,顧智識暗昧非敢妄擬聖心,每於一線通途粗述鄙意潛修之士若攬鏡以照形,願即事安心頓融藏性者矣!‧‧‧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著
緇門崇行錄 僧問:「沙門奚事?」曰:「事道。」「事道孰為本?」曰:「德行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鈍以福修;沙門者,取慧焉,足矣,德行奚為?」
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之致遠者,先器識,況無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 ‧‧‧
蓮池大師戒殺文
蓮池大師著
蓮池大師戒殺文 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成俗,不自覺知。昔人有言:可為痛哭流涕長嘆息者是也!計其迷執,略有七條,開列如左,餘可例推云。
徹悟大師遺集
喚醒、了睿輯錄
徹悟大師遺集 徹悟語錄。洵為淨宗最要開示。倘在蕅益老人前。決定選入十要。然具法眼者。肯令此書煙沒不傳乎。以故錢伊庵居士于嘉慶二十四年擇要節略。名徹悟禪師遺稿。刊布南方。同治七年。杭州諗西師依伊庵本。重刻于杭州。同治十年。楊仁山居士又稍節之。改名語錄。刻于金陵。光緒十六年。揚州貫通和尚刻淨土十要。依仁山本。附于十要後以行。今排十要原文。特附于十要第十之後。‧‧‧
選佛譜—淨土橫超門
蕅益大師著
選佛譜—淨土橫超門 然此四土,有豎、有橫:若以自修行力,斷盡見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斷盡塵沙,兼破無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實報;斷盡無明,方出同居、方便、實報,而入寂光;即名為豎。若仗阿彌陀佛願力,未斷見思,即能出娑婆穢,生極樂淨;即生極樂,即於彼土得證方便、實報、寂光,三種淨土;不必捨身受身,然後證入,故名為橫也。‧‧‧
蕅益大師四十八願文
蕅益大師著
蕅益大師四十八願文 第一願者:我本發心,為欲上報慈父生我之恩;惟願三寶慈悲力,今我無始以來,經生慈父,咸生淨土,速證菩提。能令聞我名者,亦得上報父恩!‧‧‧
蕅益大師法語
蕅益大師著
蕅益大師法語 念佛工夫,祇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迴向西方;若不迴向,雖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迴向,雖誤作惡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答問
窺基大師著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答問 此之橫豎,約自力、他力、斷惑、帶業、而論,不約境諦觀智。故念佛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亦不可以參禪為例。若論諦智,四教觀行有析空、體空、次第、一心之不同;謂前三豎出三界則可,謂非橫非豎之一心三觀亦為豎出、可乎?‧‧‧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傳記
蕅益大師著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傳記 蕅益道人聞而歎曰:甚矣!心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夙世善根、信根不可思議也!鸚鵡鶴鴿猶得往生,謂念佛人不得往生,可乎?吾輩生於末世,既無天眼,又無宿命智通,佛語不信,更信何語?苟於佛語諦信無疑,則娑婆何啻旅邸,淨土何啻家鄉。‧‧‧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詩偈
蕅益大師著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詩偈 極樂大聖 法界醫王 入慈悲定 放智慧光
盡未來際 恆照十方 眾生念者 攝取不忘
以如幻力 應物現色 妄想稠林 相好百億
即影即真 不二不忒 嗟彼生盲 覿面弗識
別覓玄機 翻墮見惑 我今稽首 滿月萬德
願共含靈 歸安養國 ‧‧‧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論述
蕅益大師著
蕅益大師淨土選集—論述 原夫本覺妙明,真如法界,智理無能所之分,依正絕自他之量。祇因迷妄,遍計橫生,背覺性而九界雜陳,昧真境而三土幻現。勞我 世尊,垂慈設教,隨眾生根性,示無量法門:或顯了說,或隱覆說;或曲接偏機,漸令入道;或直設圓種,頓使開明;或從一法中,分別說為無量;或以異方便,善巧助顯一乘。‧‧‧
龍舒淨土文
王龍舒居士著
龍舒淨土文 當南宋時。吾宗先德有龍舒居士。名日休。字虛中者。乘願再來。以身說法。雖在塵俗。不納妻室。雖入國學。不履仕途。發揮儒佛之正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淨土。作為此書。普倡導。言淺而典。理深而著。俯順劣機。循循善誘。曲盡婆心。無所不至。‧‧‧
龍舒增廣淨土文
王龍舒居士著
龍舒增廣淨土文 今人見古版書,往往興趣缺缺,致將寶藏當面錯過。古大德對龍舒淨土文,多有讚歎,宋、元、明皆有善知識發心重刻,其中元朝重刻,木板竟刻出舍利,故將此書重新打字排版,希望此一版本,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而不致錯過此千古奇書。‧‧‧
彌陀疏鈔
蓮池大師著
彌陀疏鈔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界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彌陀圓中鈔
傳燈大師鈔
彌陀圓中鈔 此佛說阿彌陀經。乃釋迦如來於深法中作淺說。廣法中作略說者也。說既略矣。而智臣為之解。不得不略。義既深矣。而智臣為之解。不得不深。解略不令其智退。理深不令其義闕。以略探廣。從容中道。‧‧‧
勸發菩提心文
省庵大師著
勸發菩提心文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觀音慈林集
弘贊法師編纂
觀音慈林集 稽諸佛乘,觀自在大士,久遠劫前,已成佛竟,號正法明如來。以慈悲願切,倒駕慈航,退而輔弼極樂蓮邦之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之釋迦世尊,救度眾生,脫離苦海;感應聖蹟,固堪廣充棟宇也。清康熙初年,粵東鼎湖山沙門釋弘贊在摻,為報親恩,虔誠繪象禮懺,感召大士拈蓮放光,緇素咸睹。由是尋究三藏,檢閱傳記,並徵據見聞,纂編觀音慈林集,梓以行世,蓋三百年於玆矣。‧‧‧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集記
觀經四帖疏 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怎樣獲得真實福報
印光大師
怎樣獲得真實福報 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是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民國初年,淨宗印光大師一生中對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這本書約在百萬冊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不僅如此,而且還不斷提倡教我們研究、實行、講說。‧‧‧
雞蛋葷素說
佚名
雞蛋葷素說 每個人的體內都自有一套天生就相當完備的免疫系統,身體如有不平衡,這系統就會自我檢視,發出警報,進而自我修補,恢復健康。然而,現代人身體一有不舒適的徵兆,也就是對體內異狀發出警報,都會習慣性的找出止痛藥、退燒藥、消炎藥、抗生素等藥物來吃,反而抑制了原本天生的警報系統。殊不知,此警報現象的發佈,正好是在提醒我們,生活作息與飲食已經出現了不正常,同時也是藉此管道來排除體內的毒素。。‧‧‧
證道歌註
唐,永嘉禪師
證道歌註 永嘉真覺大師。乃祖席之英人也。法諱玄覺少而落彩。聰敏頗異。始者習天台智者教觀。即左谿同時也於是遍歷講肆忝知識。忽一日因覽涅槃大經洞明法旨。即往曹谿。六祖印可。祖嘆其深證。即時遽然告歸。少留一宿。故為一宿覺焉。則以所證法門。發言為歌。以警未悟。師復豫其冥感。。‧‧‧
道學粹語
道學粹語 大道無名,強名曰道。夫道者何?先天之靈光是也。天以是靈光而覆,地以是靈光而照臨,萬物以是靈光而長養,孟子善養,即善養此靈光也;孔子默識,亦即默識此,靈光也;此靈光普照三千人千世界,凡三千大千世界之飛濳動植,莫不以此靈光而為生生化化之機,是故聖賢仙佛,從事修養,同一煉此靈光為急務!‧‧‧
素書
秦,黃石公
素書 素書,傳說為上古之三略,乃我國古代之經書。秦末時期,張良椎始皇於博浪沙,椎擊副車不遂,「在秦張良椎」文天祥列入正氣歌中,與孔子春秋振起浩然正氣,先後輝映!當時秦始皇僥倖不死,大索椎擊仇人,張良埋名隱姓從開封府南下走下邳,「圯橋進履」遇老人得授「素書」之傳奇!老人乃秦之隱君子,上古遯世聖人,由來不以名示後世,老人殆知秦之將亡。‧‧‧
中庸心德
宋,朱熹子
中庸心德 中庸一書,乃子思所作。子思是孔子之孫,姓孔名伋字子思,授學於曾子,獨傳孔門心法。作中庸一書,共分三十三章,以述聖祖之業。後又授弟子孟軻則孟子也,子思乃繼天立極,開道統之傳。有自以來,則「允執厥中」堯王以授舜也。而後舜又傳禹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執厥中」。‧‧‧
中庸輯義
宋,朱熹子
中庸輯義 中庸一篇,漢儒列於傳記,相為傳誦。唐賢尊信其書,為之論說。迨至炎宋,濂洛關閩諸大儒出,又別自為偏,推崇備至。前賢言之盡矣,愚又何為而輯也?曰:中庸之輯,輯其義也。」考中庸二字,為聖門傳授心法,其微言奧旨,莫;思議。堯以允執厥中四字,傳之舜;舜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顏曾思孟;孟子歿,不得其傳焉。。‧‧‧
合宗明道集九卷
冉道源集錄
合宗明道集九卷 班氏漢志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同死生之域。夫遺俗得意之徒。山林養性之家。理其神。全其形。吹煦呼吸。吐新納新。運精運氣。結丹成道。羽化而登仙。與天地同久者。載籍相屬也。然而流俗庸眾。根性淺薄。或聞至道之言。而如醉似痴。或覩大道之論。而嗤笑嗢噱。此膏盲沈沒。不可救藥者矣。往古達士。志道如稽叔。乃謂神仙特受氣。稟之自然。。‧‧‧
萬法歸心錄
清燕京小楊山沙門祖源超溟著
萬法歸心錄 余非釋氏。而輒喜釋氏之書。非喜釋氏也。喜釋氏而同乎孔氏也。孔氏之書。平近切實。智愚共遵。釋氏之書。微妙亦深。難以戶說。若於微妙玄深中。仍能平近切實。雖謂釋氏同孔氏之書可也。萬法歸心錄者。小楊山祖源襌師所著也。襌師道誼超深。直窺無上。憫苦海茫茫﹒欲舉斯世盡登彼岸。爰著是錄。以覺羣迷。其名萬法歸心者何。。‧‧‧
道德善語錄
不詳
道德善語錄 有師道。然後有學問。有學問。然後有識見。有識見。然後有膽量。有膽量。然後有才能。有才能。然後有猷有為有守。無師道。乃以無學問。無學問。乃以無識見。無識見。乃以無膽量。無膽量。乃以無才能。無才能。乃以無猷無為無守。師道之關係大矣。然宇宙事物。新故相生。執故以廢新。則故失其為故矣。執新以廢故。則新失其為新矣。一故。一新。溝通融洽。道在其中矣。。‧‧‧
心相篇註解
華山陳希夷先生
心相篇註解 荀子有言:論形不如相心,相心不和擇術。此陳希夷先生心相名編所由來也。夫人情莫不欲趨吉避凶,求福辭禍,惟吉凶福禍以來,不在乎五官百骸之生成,而繫於方寸一念之善惡,陳宏謀先生於序論中言之詳矣。世之人,知吉福之可趨求而凶禍之宜辭避也,獨不知內修其心,外持其行,心術之不端,行為之或缺,是謂求禍而辭福,此豈人之情哉,物有以蔽之身,趙宋之初,圖南陳公摶以儒道名於世。。‧‧‧
黃石公素書釋義
任法融
黃石公素書釋義 終南山自古為塵世仙源, 漢魏以降, 高人逸士多出其間。 游其地者, 喜其泉石之美,樂其林壑之幽。昔年訪樓觀臺,緣識任法融道長,接談之余,見其氣歙神凝,抱樸涵沖,積學深厚,世人罕能測其量。近得其手著《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行將付梓,遠道邀為之序。此書以道教內丹之學,闡陰符之旨,備一家之言。。‧‧‧
化性談
王鳳儀講話
化性談 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人能降扶住氣火,才能成道。有人惹你,你別生氣,若是生氣,氣往下行變成寒。有事逼你,你別著急,若是著急,火往上行變為熱。寒熱都會傷人。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壞事不愁,氣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龍伏虎」。能降扶住,他就為我用。降伏不住,他就是妖孽了。‧‧‧
人人皆當成佛
元音老人講述
人人皆當成佛 本文是由明如、明仁二居士根據元音老人生前(1995年)在青島所作的一次開示錄音整理而成的。原整理稿附有前言和後記,今只取開示的正文部分。‧‧‧‧‧‧
如何消除貪瞋癡慢疑
元音老人著
如何消除貪瞋癡慢疑 貪瞋癡慢疑屬於思惑。教理說無明分見惑、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由粗而細、微細至極微細。見惑乃迷失無生無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也,屬於理邊,故名理惑。它分身、邊、邪、取、戒五種,均屬不正的知見。‧‧‧‧‧‧
略論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著
略論明心見性 我等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嗔,造業受報,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無解脫時。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
天目中峰禪師垂示法語
天目中峰禪師
天目中峰禪師垂示法語 師子正宗禪寺示眾。所起之因既的。所期之果必親。所操之志惟真。則其所詣之地。不期實而實矣。教中謂三世如來。咸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謂佛知見者。乃破生死根塵之利具也。佛祖諦觀三界諸微塵剎。滿中眾生無一剎那而不受生。‧‧‧‧‧‧
釋迦如來密行化蹟全譜
釋迦如來密行化蹟全譜 阿育四傳云爾時阿育王往詣雞頭摩寺至上座耶舍前合掌而言。我今於閰浮提內。造立八萬四千寶塔。上座荅言善哉善哉。王若欲得一時作塔我於大王作塔之時。以手障日。遍勑國界手障日時盡起立塔。王聞語已。還於本宮。便造八萬四千寶篋金銀琉璃以嚴師之。‧‧‧‧‧‧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普覺禪師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臣僧蘊聞竊以佛祖之道。雖非文字語言所及。而發揚流布。必有所假。而後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與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則知月之所在。是以一大藏教。為世標準。于今賴之臣山野微賤。遭值聖明。屢獲瞻望。清光稟承。音旨聖言。高遠非凡。所及斯道。慶幸有待。而興竊欣。希闊之逢敢。……
大顛和尚注心經
大顛禪師了通述
大顛和尚注心經 夫心經者。未曾舉起。已是分明。何須注解。然而世尊。出世應現。種種相譚。…
古德禪師真心直說、高麗國普照禪師脩身心訣
古德禪師、普照禪師
古德禪師真心直說、高麗國普照禪師脩身心訣 或曰。祖師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云乎。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地。猶如太虛寛廓。豈可強是非耶。或曰。然則諸祖出世。無益群生耶。曰。佛祖出頭。無法與人。只要眾生自見本性。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
十大願力詞句解
王迪卿恭書
十大願力詞句解 願力者。發廣大慈悲心願。力而行之。佛經智度論。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須願力。吾師蕭公昌明夫子。願力宏大。明三界。達九垠。申正氣。挽罡風。消浩劫。復清平。濟世功偉。萬代仰宗。十大願力。句解精通。四民皆悅。五氣和中。進修德業。樂大同。…
夢參老和尚開示
夢參老和尚
夢參老和尚開示 願力者。發廣大慈悲心願。力而行之。佛經智度論。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須願力。吾師蕭公昌明夫子。願力宏大。明三界。達九垠。申正氣。挽罡風。消浩劫。復清平。濟世功偉。萬代仰宗。十大願力。句解精通。四民皆悅。五氣和中。進修德業。樂大同在北京房山縣上方山兜率寺出家,法名為「覺醒」,但是他認為自己沒有覺也沒有醒,再加上是作夢的因緣出家,便給自己取名為「夢參」。同年在北京拈花寺受比丘戒,戒期圓滿,南下九華山,朝禮地藏菩薩道場,正遇上六十年舉行一次的開啟地藏菩薩肉身塔法會。由於因緣殊勝,為老和尚爾後弘揚地藏法門埋下深遠的影響。。…
索達吉堪布:《弟子規》
李毓秀
索達吉堪布:《弟子規》 學習《弟子規》有何時代意義?作為成年人、作為出家人,是否有必要學?為什麼?父母呼喚你,或吩咐你做事,你應該怎麼做?佛教中有這些孝順的理念嗎?。…
人生最後的功課
聖嚴法師
人生最後的功課 佛教認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誤解這是在散播悲觀主義。 事實上,在佛教的觀念中,身體上生老病死的變化,只不過是假相而已,學習並實踐超越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義的重心所在。。…
地藏王菩薩靈驗事蹟
心然法師
地藏王菩薩靈驗事蹟 菩薩以正智證到真如理之後,復起差別智,觀見一切眾生,沈淪六道生死海中,受無量苦惱,於心不忍,因此垂示同體大悲心,現種種形,說種種法,拔除眾生無量苦惱,並與以無量快樂,此即是菩薩行願,也即是菩薩宏法利生的事業。…
弟子規
索達吉堪布
弟子規 對小孩子而言,可能有些內容懂,有些不一定懂,但只要慢慢記在心中,長大後這些道理就會隨口而出,很容易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不管佛教理論還是世間格言,只要用得上,對自己心行起到斷惡修善的作用,就是善法。心善則善、心惡則惡,所以,本論也是諸佛菩薩的一種加持。…
淨空法師法語(初續編合刋)
淨空法師講 劉承符居士輯
淨空法師法語(初續編合刋) 禪宗祖師慈悲心重,不許研究經教,恐學人執著文字,向名言中覓般若,徒增所知障,乃用遣蕩工夫,破其情執,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脚,一旦破了黑漆桶,則大有成就。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我們須先問問自己有無一聞千悟之根性,能否將狂心說息就息。…
甘地的戒殺主義
李圓淨著
甘地的戒殺主義 李君圓淨。養疴於西湖之韜光。以其所撰甘地的戒殺主義。寄示。並索序文。余讀一過。曰、有是哉。甘地主義。乃能震撼英國之帝國主義而受全世界人之崇拜者也。而其發端。乃在戒殺。設李君為之揭出。世人初不知此偉大之義。乃造端於一念也。…
禪宗永嘉集
永嘉大師
禪宗永嘉集 聞夫慧門廣闢理絶色相之端覺路遙登跡晦名言之表悲夫能仁示現應化無方開妙典於三乘暢真詮於八部所以發揮至賾懸梵景於昏衢光闡大猷泛禪波於欲浪是以金棺揜耀玉毫收彩孤標靈鷲之英獨負成麟之業者其唯大師歟大師俗姓戴氏永喜人也少挺生知。…
新編觀音靈感錄
李圓淨居士
新編觀音靈感錄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慈悲廣大。以故分身塵剎。隨類逐形。尋聲救苦。度脫眾生。而于娑婆世界更為愍念周摯。拯救無遺也。而況近年以來。人民日日在患難中。雖欲逃避。直無可逃之地。亦無可逃之法。以近來世道人心。壞至其極。雖父母生育之大恩。尚公然提倡廢孝。…
弘一大師文鈔
李芳遠
弘一大師文鈔 憶昔民三十一年。日冦侵華。已逾六載。余以年衰。未及西征。蟄居海上。摒除一切外騖,潛心淨土。日惟誦佛。乃年之十月。忽聞弘一大師示寂閩南晉江不二祠。消息傳來。心實驚悼。佛門失一導師。則此後數百年之南山律宗。又損一宗匠。繼起未有其人也。…
浩劫中之祥殃問答
安幑省佛教會
浩劫中之祥殃問答 易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謂感應之機。捷於稃鼓。此等至理。本無可疑。惟感報之事,有時或乖。顛倒之跡。不能悉泯。以致世俗凡庸。無從深測。倘不辨之至明。析之至當。勸懲微義。或幾乎息。川是不揣冒昧。略舉數條。祈高明詳答。以袪世惑。…
西生法雨
蓬萊姻霞子
西生法雨 夫至道無言,須假文言以明其旨,明月非指,不借指標難識月明,他道丹經,設詞太繁,引人鑽入名詞裏,愈不能明其本心矣,此編特採,佛經要句,古德名言,開門見山,直會心諦,如能久習日誦,或於一語半偈中,忽爾頓悟徹覺,即得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一字千金,豈虛言哉。…
暗路明燈
囘明和尚
暗路明燈 余少時惑於科學萬能之說。闢佛甚力。旋得善知識之指示。稍涉門徑。及長。奔走四方。叠履難危而怕仗佛力之護。持得免於難。始信慈悲普濟。未嘗我欺。於是迺悟曩昔之為非。而追來者之為是矣。抗戰期間。寓居重慶。每逢空襲。萬眾驚惶。而余以念佛菩薩聖號。…
法曹圭臬
海門陳鏡伊先生
法曹圭臬 魯恭為中牟令。專尚教化不任刑罰。口無惡言。吏民親愛而不忍欺。有爭田者。累數令不能決。恭為評理。皆退而自責。以田相讓亭長借人牛。不肯歸。牛主訟之。恭勅使歸牛。至再三。猶不肯。恭太息曰:「教化不行矣」解印綬欲去。終無怒容。椽吏共泣涕留。亭長乃慚悔。詣獄請罰。釋不問。於是人皆感泣教化大行。…
孝行録真本
橘井清五郎
孝行録真本 府院君吉昌權公,嘗命工人畫《二十四孝圖》,僕即賛,人頗傳之。既而,院君以畫與賛獻之大人菊齊國老。菊齊又手抄三十有八事,而虞丘子、附子路、王延、附黃香則為章六十有二。其辭語未免於冗旦俚,盖欲田野之民皆得易讀而悉知也。文士見不指,以為調嗤符者幾希。然念菊齊公八旬有五,吉昌公六旬有六,而晨昏色養得其乐。。…
恕中和尚語録
昌國萬壽禪寺宗
恕中和尚語録 余觀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所載。梵王以金色波羅華獻佛。請為說法。佛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金色頭陁。破顏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迦葉。鳴呼此非禪波羅蜜之初乎。人生而靜性本圓明。如大月輪光明徧照。…
我的慈悲主義
中流月刊社發行
我的慈悲主義 茗山法師,意誠心正,性靜氣和,一望而知為修養有素是現代佛教界中不可多得的模範僧。「我的慈悲主義」,就是他處世待人、應機接物、自行菩提、利樂有情的宗教生活的縮影。他底宗教思想、救世精神、度生誓願,均一一表現於此小冊中。…
慈悲鏡
智遒(原名 佛慧)
慈悲鏡 孝為百行首。詩書不勝錄。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若不盡孝道,何以分人畜。我今說俚言,為汝效忠告。百骸未成人,十月懷母腹。渴飲母之血,飢食母之肉。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一旦見兒面,母命喜再續。一種誠求心,日夜勤撫鞠。…
慈悲道場懴法傳
聖真仙佛
慈悲道場懴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郁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有騷窣之聲。視之迺見一蟒盤躃上殿。睒睛呀口。以向於帝。帝大驚駭。無所逃遁。不得已。蹶然而起。謂蛇曰。朕宮殿嚴警。非爾蛇類所生之處。…
釋迦牟尼傳
曼陀羅室主
釋迦牟尼傳 佛之教,起源于西方,流傳于中士,為時亦已久矣。夫一教之立也,必有其可立之道;其教之能綿延永久,歷十百世而不替也,亦必有其可傳之故;立之固不易,而傳之尤其難也。孔子儒教之聖人也,其旨在于大同,而以仁義相號召,故其道雖不能行于當時,而其教卒能立于後世,歷千載百穓而無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