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Ǒ四生。洒法雨而溼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宮。獲真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根宜之次第。大哉。迥拋空有之門。獨穎斷常之表。佛者覺道已圓。說者悲心演法。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眾詮。貫則通連妙理。故云佛說阿彌陀經也。經如是我聞等。贊曰。將釋此經。略以六門料簡。第一總敘源由。第二別明宗旨。第三彰經體用。第四翻譯時人。第五論於頓漸。第六正釋經文。
且初第一總敘源由者。佛從因地。發弘誓願。願渡眾生。今赴宿因。故說諸法。故法華經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又壽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果位。每皆發願。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說諸經。又如論說。菩薩初生時。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觀視四方。作師子吼。而說偈言。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已得解脫。當復度眾生。為酬此願。故說諸經。問。世尊說法。處會頗多。何故祇園。又談慈典。答。餘處說法。意趣不同。維摩經即折其偏執。法華經即引入一乘。此經起由。為破三輪故。三種輪者。一為破無常輪。有情無情皆是無常。令生覺悟捨無常故。二為破不淨輪。有情無情皆是不淨故。生皈淨土。蓮華化生。捨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淨也。所居淨土無諸穢惡。破器世間不淨也。為破不淨輪故。三為破苦輪。諸眾生為苦逼迫故。令歸淨土除此苦故。為破此等三種輪故。故說此經。又為接引二種眾生故。一為接引懈怠眾生。怯修大行。多諸退屈。故說此經。因微果著。令身不退故。經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便得往生等。二為散亂眾生。馳流諸境。沈淪惡道。故說此經。指示西方令心專注故。問。處處說法皆破三輪。何故此經獨彰慈意。答。別經之內雖破三輪。斷捨時長。不同此典。故說為破三輪。
第二別明宗旨者。此方先德總判經論有其四宗。一立性宗。雜心等是。立五聚法、有體性故。二破性宗。成實等是。破法體有性唯有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狀亦成空故。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顯於真實中道義故。捨化城而歸寶所等故。此經乃是第四宗也。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類准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說有宗。說阿含等小乘教是。二多說空宗。中百十二門般若等是。三非有宗。華嚴深密法華及此經等是。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之為空。此等三教。處所廣明。宗有八者。一我法空有宗。犢子部等是。二有法無我宗。薩婆多等是。三法無去來宗。大眾部等是。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等是。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等是。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等是。七勝義皆空宗。般若等經龍樹等說中百論等是。八應理圓實宗。華嚴法華等經及無著等說中道教是。此經乃是應理圓實宗收。即淨土為宗。更有二宗。一不說法宗。二說法宗。且不說法宗。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故無性云。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真非真說。聚集顯現。以為教體。故經云。始從成道。終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如母嚙指。子生喚解。二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由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上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等。世親說言。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彼此互為增上緣故。由此護法等隨機就事。教說三乘。此經即是大乘所攝。三藏之中菩薩藏收。十二分中無問自說教。問。白蓮華教。待請方宣。淨土經文。因何自說。答。說法華而待請。恐生輕慢之情。談淨土以自宣。為顯慈悲之意。旨者、旨趣。令捨穢土趣向淨方之旨也。
第三彰經體用者。且體即教體。以五門分別。一攝相歸性。皆以真如為體。二攝境從心。一切唯識。三攝假從實。即不相應攝歸色心心所。四體用別論門。即能緣四蘊收。本質相分。各別攝自他。有差別故。五聚集顯現門。如聞諸行無常四字。聚集顯現。以為教體。唯取佛本質聲名句文四法為體。若取影像教體便成有漏。若唯取有漏影像為體者。即應真實三寶應唯有漏無記。若不爾者。如何影像教體。故知但取無漏聲名句文為體。聲是實。名句文等是假。更有諸師出教體如別處說。用者、彰穢顯淨為用。又顯實證真之用也。
第四翻譯時人者。此經前後有其四譯。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羅什譯。名小無量壽經。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譯四紙。三永徽六年大唐三藏於慈恩寺譯。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十紙。四後秦又譯出阿彌陀經偈頌一紙。而失譯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羅什法師所譯。問。三時之中。此經是何時所攝。因此問故。略明諸師判教。初明此土判教。二明西天判教。此土判教而有五人。一魏時三藏菩提流支。此云覺受。以佛一代時教總判為一時。有二義不同。教似有多。一教同根異。如天雨是一。所潤三草二木不同等。教法是一。眾生悟解不同。如聲聞緣覺作四諦十二因緣解。菩薩作六度解。約根、教似有異。二理同證異。三乘證理不同。如三獸之度河、淺深別故。判教一時。二宋朝三藏曇無讖。判如來一代時教。為頓漸二時。頓教者。佛一代時。有說二空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教。皆是頓教。所以華嚴聲聞對目不聞等是。漸教者。佛一代時有說四諦緣生五八戒等。總名漸教。三梁朝真諦三藏。判如來一代時教為三時。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教。且有教者。佛初成道七年已來說有教。五年度五俱輪。第六年化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葉。總名有教。二空教。從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來。總說八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從三十九年。至臨涅槃時。說非空非有教。法華楞伽思益等是。四隋朝崛多笈多二三藏。判如來教為四時。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三法相教。四觀行教。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說阿含經等是。二法空教。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三法相教者。即三十八年後。四十九已來。說楞伽思益法華經等。廣說百法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是。四觀行教者。即說華嚴法界觀等是。五晉朝劉居士。山中隱逸。自述意懷。判教為五時。一人天教。二生空教。三法空教。四俱空教。五非空非有教。人天教者。即佛成道後。三七日內。為提謂長者說三歸五戒十善等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覺受難云。提謂經說五百賈人將受五戒。先懺悔五逆十惡謗法等罪。世尊言四大本淨。吾我本淨。提謂得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五百賈人得柔順忍等。皆是證聖。豈是人天教耶。二生空教者。即十二年前說二乘之教是。三法空教。即三十年前說者是。四俱空教者。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是。五非空非有教者。即四十年已來說法華楞伽等經是。二西天判教者。一勝義俱空宗判教。二應理圓實宗判教。且初、那爛陀寺師子覺智光等。依文殊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生空。二非空非有。三俱空。且生空者。即廣說二乘等教是。二非空非有教者。即法華等是。三俱空。即八部般若是。第二應理圓實宗判教者。即那爛陀寺有論師名戒賢。依彌勒菩薩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有教。一代時教說有處是。二空教。但說空處是。三非空非有教。但說非空非有處是。依圓是有。遍計等無是。真諦但以將教就時。此非也。戒賢論師將時就教為正。難真諦云。佛成道後第二七日說華嚴經。豈是第一時教。又言四十年後非空非有是第二時教者。即佛臨涅槃說遺教經豈是第三時。戒賢將時就教判為正。此經詮淨土依圓是有。遍計等無。即是非空非有教也。
第五論頓漸者。曾得二乘果。發心向大者。名為漸悟。由生數少。或全無故。若從二凡而歸大者。即頓悟攝。未曾證悟二乘理故。生數猶多。不名漸悟。涅槃經云。但說初果迴心八萬劫。乃至辟支迦十千劫。既不說資加二位劫數多少。明知五果迴心方名漸悟。若七方便迴心。但是頓悟收。曾發二乘心。曾修二乘行。求歸大者。皆名漸悟。具彼性故。修彼行故。聞思悟解。亦名為悟。何必證悟。況復亦有生數少者。謂已定生。即此生、及一坐順決擇分等。涅槃經且說五果迴心而論劫數。亦不遮七方便迴心亦名漸悟也。故知資加二位既亦有生數少。明知迴心皆是漸悟攝。此之二師。第一師有教有理。第二師無教有理。此經者。一心不亂。十念專精。便往淨土。頓拋濁世。即頓教所收。故經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等。
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卷第一
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佛說阿彌陀經
疏贊曰。下第六正釋本文分二。初解題目。二釋經文。此初也。佛說者、即能化教主。阿彌陀者、唐言無量壽等也。經者、攝貫等四義也。以勝顯劣、依主釋也。或以別簡總、亦依主釋也。依人得名也。正釋經文者。經。
如是我聞。
疏贊曰。此經之中總有三段。初如是我聞下、乃至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名為序分。二從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乃至是為甚難已來、為正宗分。三從佛說此經下、是流通分。序者、由也、始也。陳教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故名序分。金僊演法、各有所宗。陳淨域以境殊。勸令生而忻慕。故云正宗分也。陳事既終、時眾獲益。欲顯教門不墜。冀其遠代流通。故名流通分也。若依古師、序分有六。今依佛地論、序分有五。一為令生信、總顯已聞言如是我聞。二說者聽者共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三說必有主。欲顯主尊、法必殊勝、故總稱佛。四說必依處。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化身所居。非報土也。五所被機。舍利弗等。如是我聞、即為初也。為令生信、總顯已聞。故以三門分別。一說之所由。二立之所以。三正釋其本文。說之所由者。如大術經等說其本緣。佛臨涅槃時。佛令有疑當問。時優婆離阿冕樓馱教阿難問四事。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為師。二依何處而住。三惡性比丘如何治罰。四一切經首當置何言。佛言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師。依四念處安止其心。惡性比丘梵檀治之。此云默然。故不應打罵。但默擯故。四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言。後阿難結集還依佛教故也。二立之所以者。為令眾生生信順故。智度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為入法之所基。智為究竟之玄術。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由信、故所說之法皆可順從。由順、故說聽二徒師資建立。於此信中略為十釋。一趣極果之初因。依仁王經等。趣聖位之初因。證諦理之頓漸。故四十心以信為首。最初發起大菩提心、須具十德起三妙觀。大菩提心以善根為自體。以善友為良緣。以不退屈而為策發。攝大乘之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勝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二入諦理之基漸。諸論皆說將入聖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由此經初創令生信。三通妙真之證淨。能越惡道離貧賤因故。入聖已證四不壞信。信三寶故、能越惡道。由信戒故、離貧賤因。故論亦說有信現觀。四荷至德之嘉依。毗婆沙論。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學佛法者、如大龍象。以信為手。以捨為牙。以念為頸。以慧為頭。於其兩肩擔集善法。象所飲噉以鼻為手。故學佛法者最初生信。五聖七財之元胎。法財初故。學者大賣無規法寶、教獲聖財。故初生信。顯揚論云。七聖財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信即一焉。六善八因之俶落。善法本故。瑜伽論云。入諸善法、欲為根本。作意所生。觸所集起。受所引攝。定為增上。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出離為後邊。欲為根本者、起希望故。作意所生者、數警覺故。觸所集起者、和心心所對勝緣故。受所引攝者、領在心故。定為增上者、心澄寂故。慧為最勝者、擇善惡故。解脫為堅固者、息纏縛故。出離為後邊者、覺道滿故。信既為欲依、故最初令起。七啟機門之勝手。攝教手也。俱舍論云。拔眾生出生死泥。陳正宗為佛教手。序令生信為眾生手。兩手相攝出淤泥故。智度論又云。如人有手。至於寶山、隨意所取。若其無手、空無所得。有信心者、入佛寶山、得諸道果。若無信心、雖解文義、空無所得。亦此所攝。八湛心水之清珠。令心淨故。成唯識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濁水。能治不信性渾濁故。九建名道之良資。宣尼云。兵食信三不可棄。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可以行乎。故先令生信。十款哀誠之佳待。春秋云。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可薦鬼神。可羞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此中十義。初八依真。後二依俗。是故經首置如是我聞。如是經義、親從佛聞、離增減失。為令眾生、起信樂心、順修學故。正釋其文者。佛地論說。如是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毗沙門、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定無有異、定為利樂方便之因。或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二依教誨。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等。此中如是、遠則佛之教誨、近則傳法之者教誨。三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於此答言、如是我聞。四依許可。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謂結集時。諸菩薩咸共請如汝所聞、當如是而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謂如是法我昔所聞。此事如是、則此當說、定無有異。由四義故、經所皆置如是我聞。真諦三藏云。微細律明阿難昇座集法藏時、身如真佛、具諸好。下座之時、還復本形。勘集藏傳亦作是說。眾有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三疑是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法。今顯如是所說之法、我昔侍佛、親所曾聞。非佛更起、他方佛至、轉身成佛。為除此疑、故經初言如是我聞。結集之緣、如藏章記。已上數解。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非謂我者定屬一人。我謂諸蘊、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執我。謂外道等所橫計我。二假施設我。謂大涅槃常樂我淨。除二乘倒、強施設故。三世流布我。謂世共傳天授祠授等。今傳法者隨順世間自指稱我。問。諸佛說法、本除我執。何故不稱無我、乃稱我聞。答。有四義。一者言說易故。若說無我、通蘊處界知此經誰。二者順世間故。三者除無我怖故。言無我者、為誰修學。四者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等故、所以稱我聞。問。若爾、何故不稱名字、但稱我聞。答。有三義。一示不乖俗。宗雖顯真、序不乖俗。理雖顯妙、言不乖麤。欲雖顯真諦不離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義。集藏傳云。有三阿難。一阿難陀。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跋陀。云喜賢。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一人。隨德各別。由此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備文義、並持於三藏教、總持自在。若稱名字。雖順正理。無於諸法得自在義。由斯稱我、不道阿難。三我親義。世間共言我見聞此。將為親證。若言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傳受。今顯親聞世尊所說。非是傳聞。破他疑網。故不稱字。但言我聞。聞謂耳根發識、聽受所說。今廢耳別、就我總稱、故名我聞。雖依大乘根識心所對境和合方名為聞。然根五義勝於識等。故根名聞。若但聞聲。可唯在耳。既緣名義、便在意中。故瑜伽言聞謂比量。耳名聞者、親聞於聲。與意為門、意方聞故。以二為聞。熏習在總。因聞所成、總名為聞。廢別耳意、總名我聞。問。慶喜於時親亦見覺知佛所說。何故但言我聞、不言我見乎。答。有三義。一欲證深理、要先聞法。名等詮義、非色等故。二此界以聲為佛事。事為所依、名等有故。三希證菩提要聞熏習。由聞熏習、成出世故。由斯經省、不說見覺知、唯說我聞。據實、於時亦見佛說諸餘佛土以光明等而為佛事、可言見等。
一時
疏贊曰。第二說教時分也。此有二義。一者道理時。說聽二徒、雖唯現在。五蘊諸行剎那生滅。即此現法有於酬前引後之義。即以所酬假名過去。即以所引假名未來。對此二種、說為現在。此過未世、並於現在法上假立。即說聽者五蘊諸法剎那生滅前後相續事緒究竟、假立三世、總名一時。那一生滅之一時也。二者唯識時。說聽二徒、識心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訖、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聽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是不相應行蘊法處法界所攝。不別約四時八時。但聽者根熟、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言說聽事訖、總名時。
佛
疏贊曰。第三說教主也。梵云佛陀。此略云佛。有慧之主。唐言覺者。覺有三義。一自覺、勝凡夫。凡夫不自覺故。二覺他、勝二乘。彼不覺他故。三覺行圓滿、勝諸菩薩。菩薩雖復修於二覺、行未圓滿故。佛地論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準諸經梵本。皆稱本師名薄伽梵。佛教安置。以此一言含眾德故。翻譯之主、意存省略。隨方生善、故稱佛名。問。此三身中、何身所攝。答。準處準機、應聲聞而為化佛。準文準理、教菩薩而即報身。感者根器不同。應現故通報化。王城鷲嶺、劫盡火燒、鶖子聞經、即化佛也。我土安穩、壽量長遠、文殊在中、即報身。劬師羅長者睹三尺以發心。五百婆羅門見灰身而起信。無邊之菩薩、窮上界而有餘。住小聖之凡夫、觀丈六而無無盡。今顯主尊、教隨定勝。初標教主、令生喜心。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疏贊曰。第四所化處也。梵云室利羅筏悉底。言舍衛者。音訛略也。此中印度境憍薩羅國之都城。名為別布憍薩羅。故以都城為國之稱。金剛般若經云。在舍婆提城、兄弟二人、於此習僊、而後得果、城遂因此號為舍婆提。今新解云。應云豐德城。一具財物。二好欲境。三饒多聞。四豐解脫。國豐四德、故以為名焉。祇樹者、應云誓多林。言祇樹者、訛也。誓多云戰勝。此即太子之名。太子生時、鄰國怨至。戰而得勝、遂以為名。給孤獨者。是蘇達多長者。此云善施。善施仁而且叡。積而能散。拯濟貧乏。哀恤孤老。時人美其德、號為給孤獨。是〇刺犀那恃恃王。舊云波斯匿王是也。此名勝軍。蘇達多是彼王之大臣也。佛在摩竭陀、未遊舍衛。給孤獨長者為兒取妻。遂詣王舍城。時有長者將筵請佛家修供養。善施問其所由。長者具陳請佛。彼聞佛德、深心歡喜。佛在靈鷲山。相去五十餘里。遙施光照善施。善施尋光遙見世尊。悲感喜哽。如子見父。尋光詣佛。路逢天祠。善施禮拜、佛光遂滅。善施慚愧、光明還照。尋光至佛。請佛諸佛國普化有緣。何獨此土。佛時許可。令舍利子先瞻處所。佛言出家當須寂靜。豐德人鬧。城中小隘。唯城南五六里餘。有太子誓多之園。地幽境媚。林密華繁。壁方十里。可置伽藍。善施請買。太子不許。因戲言曰。側布金滿地、高敷五寸、時即賣之。善施許諾。太子辭以戲言。固陳不與。善施請為對理。時淨居天恐人遮曲。乃化為斷事者。斷與善施。善施得之。布金取地。時少五百步。未滿十里。一庫金盡。使者來報。善施思惟。當取何藏中金。太子疑其情吝。悔地而還金。善施具陳心非悔吝。太子知其情懇。自發勝心。人所貴重、莫過金寶。而彼尚能傾庫買地以造僧園。我何所乏、而無修建。請悔先地。長者不從。太子云。許地取金。未論林樹。地隨汝主。林屬我身。共助成功。俱陳供養。外道心嫉奏王。聞勝六種皆虧。闔國重其釋教。佛後遊此。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樹林祇陀所施。二人同心崇福。自今已往、應謂此地為誓多林給孤獨園。布金之地自此興焉。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贊曰。第五所被機。以四門分別。一顯來意。二彰權實。三定多少。四明次第。來意有二。一為證信。標聽眾者。助成慶喜、聞法可信。眾有三疑、今顯同聞。二證經德。如天帝釋諸天圍繞、大梵天王梵眾圍繞等。今顯法王諸聖圍繞。二彰權實。如佛地論云。化佛穢土中。聲聞等實、菩薩是權。報佛淨土中、菩薩是實、聲聞等為權。既是穢土、即菩薩是權也。三定多少。初有五眾。一道行尊高眾。二悲心廣大眾。三樂法諸天眾。四欲界人趣眾。五非天修羅眾。三眾此列。二眾後陳。問。何故餘經兼有諸眾八部等。此經唯獨五眾。答。勸皈淨土、境勝地殊。莫非上德上賢、餘即不能信受。所以獨標五眾、不列餘也。四明次第者。先列聲聞菩薩二眾。是內護眾。次列帝釋。是外護眾。且內護眾、先列聲聞、後明菩薩、佛地論有四解。一形相不同。聲聞出家、形同諸佛。菩薩不爾。二處有近遠。聲聞近佛。菩薩遠之。三戒德有殊。聲聞出家、持出家戒。菩薩不爾、隨類化生故。四欲令菩薩於聲聞所捨憍慢故。且初、道行尊高眾、分三。初標類舉數。二歎德。三列名。此即初也。與者、兼并共及之義。龍樹釋大而有五義。一數大。千二百五十人故。二離大。大障斷故。三位大。大阿羅漢故。四名大。名稱遠聞故。五識大。大人大眾所知識故。梵云苾□。訛云比丘。由具五義、所以不翻。一曰怖魔。初出家時、魔宮振動故。二云乞士。既出家已、乞食自濟故。三名淨持戒。漸入僧數、應持戒故。四云淨命。既受得戒。所起三業、以無貪發。不依於貪邪活命故。五曰破惡。漸依聖道滅煩惱邪故。又依草立名。喻五德草、故云比丘。眾者、僧也。理事二和、得眾名也。三人已上得僧名故。千二百五十人俱、俱至祇園故。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疏贊曰。第二歎德也。新翻大般若、及舊論中、有十六句。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真自在等。此經之中是初一句。阿羅漢者。唯識論中、此翻為應。而具三義。一應永害煩惱賊故。二應受人天廣大供養故。三應不受分段生死故。眾所知識者。名高德重、眾所知識故。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
疏贊曰。第三列名分二。初列名。二總結。如是等諸大弟子是總結。且初列名分成八對。第一內智外通對。第二苦行辨才對。第三悟空知幻對。第四捨愚離欲對。第五多聞密行對。第六流泉應供對。第七化貪除慢對。第八施藥筵僧對。今且初也。具二義故名為長老。一年高臘長故。二學廣解深故。梵云奢利弗呾羅。此云春鶯。亦云鶖鳥。弗呾羅云子。訛略故云舍利弗。母未懷此子、言詞謇訥。與兄俱絺羅論義、常劣於兄。自懷子後、言詞辨捷論勝兄。母多辨故、故曰春鶯。春鶯、即今百舌鳥也。是彼所生、故復稱子。亦云鶖子也。尊者大婆羅門種。其父豪才博識、深鑒精微。凡是經籍、無不究習。其妻感夢、具告夫曰。吾昨宵夢感、見一異人、身被甲胄、手執金剛、摧破諸山、追立一山下。夫曰。汝夢甚善。汝當生男。慧學貫世。摧諸論師。破其宗致。唯不知一人為佛弟子。果然有娠。母忽聰明。高德劇談。言語無滯礙。尊者年始八歲。聲振四方。志性淳質。其心慈悲。早壞纏結。成就智慧。故云內智也。問。千餘羅漢、盡到祇園。總證三明。皆登四果。列名之處。鶖子何先。答。只如鶖子。辨過小聖。智穎常倫。靈山為發請之先。舍衛作聞經之首。最初標列、於理何違。
梵云摩訶沒特伽羅。言大目犍連者、訛也。摩訶沒特伽羅。此云大採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也。取母氏姓而與立名。得大神通。揀餘卑姓、故復云大採菽氏。與鶖子少為親友。深厭俗塵。未有歸。二人同事刪闍耶外道學法。乃相謂曰。此非究竟之理。各於諸處訪求勝法。時遇馬勝尊者入城化導。鶖子見其威儀閑雅。尋而問曰。尊者師是誰耶。答曰。釋迦世尊是我師也。鶖子曰。所說何法。可得聞乎。馬勝尊者隨宜演說。云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釋迦師、長作如是說。鶖子聞已、即證初果。乃逢目連、轉為說法、亦得初果。遂與同黨二百五十人俱往詣佛所。至已頂禮。願從佛法。世尊告云。善來苾□。聞是語已。戒品具足。漸漸進修、已成羅漢。此尊者、神通第一、孝養無雙。救危苦於冥間。薦慈親於天界。故云外通也。
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
疏贊曰。第二苦行辨才對。摩訶如前解。迦葉者、梵云迦葉波、姓也。此略云迦葉。此婆羅門姓。飲光仙人種。昔有婆羅門獲證仙果。身體金色。飲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種。以姓標名。又迦葉身飲蔽日月光、故以為號。付法藏傳云。往昔過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四部弟子起七寶塔。時彼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處缺壞。有一貧女、遊行乞丐、得一金珠。見像面壞、欲薄像面。迦葉爾時作鍛金師。女即持往、詣令修薄。匠師聞於福事歡喜。為令作發願。女云。願生生世世常為夫婦。身真金色。恆受勝樂。常修梵行。從是已來。九十一劫身金色。生天人中。快樂無極。最後託生第七梵天。時摩竭陀國有婆羅門名尼拘律陀。過去修福。聰明多智。巨福無量。金銀七寶、牛羊田宅、奴婢車乘、比瓶沙王千倍為勝。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羅門恐與王齊。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金犁。唯少一具。其家有金毯千張。最下之者、價直百千兩金。有六十圌金栗。每圌有三百四十斛。其家雖富。而無子息。於其舍側有一樹神。頗有靈祇。夫婦累求子息、數年無應。怒曰。今七日盡心奉事。若復無驗、必相燒煎。樹神愁怖、告四天王。四天王告帝釋。帝釋遍觀閻浮、無堪與彼而為子者。即詣梵王、廣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觀一梵天臨當命終。即往勸之。勸其生往。梵天受教、即來託生。滿足十月生男。兒顏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相師占云。此兒宿福、必定出家。父母聞之、皆懷愁惱。本為求子繼紹。若也出家、必當絕嗣。夫婦議曰。當設何計斷絕其意。復自思惟。世所耽著唯有美色。當為嫂取。迦葉至年十五。欲為取妻。語父母言。我意志清淨。不須婚姻。父母不許。兒知難免。便設權計、語父母言。能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當取之。父母即召諸婆羅門。遍行求嫂。諸婆羅門鑄一金神。端正奇特。舁行聚落。高聲唱言。若有在室、得見金神、禮拜之者。後出嫁時、必得好夫。有一女人、身真金色、端正無比。聞此語已、出往禮拜金神。長者見之歡喜。即為取作兒妻。夫婦相見、皆無染情。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聞已。毀除一室。令共一房。迦葉語妻曰。我若眠息、汝當行道。汝若睡息、我當行道。妻因睡次。申手床前。毒蛇入房、欲螫妻手。迦葉見已。以衣掌手、舉於舊床。妻便驚寤。而責之曰。本立要誓、各修梵行。今何觸手。迦葉具陳。妻曰。毒蛇螫我手、令我半身枯。今君觸我手、令墮三塗。夫妻節操、深厭世間。啟辭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見志不移。便即聽許。夫婦俱共出家。來詣佛所。佛即攝受。漸得果滿。此尊者、心堅白玉、體瑩黃金。杜多之行難齊。少欲知足之情莫並。不歸寂滅、賴且留身。入三昧於雞足山中。獻袈裟於龍華會上。故云苦行也。
迦旃延者。梵云摩訶迦多衍那。云迦旃延亦訛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此云大翦剃種男。翦剃種是婆羅門姓。上古有仙、山中靜處。年歲既久、鬢髮稍長、無人為剃。婆羅門法斥剃髮。一仙有子。兄弟二人俱來覲父。小者乃為諸仙剃髮。諸仙願護。後成仙道。爾來此種皆稱翦剃種。尊者身是男子。威德特尊。揀餘卑姓、故云大翦剃種男。又西方亦有取母姓者。今顯是父姓。故置男名。古云扇繩。母戀此子、如繩繫扇。又往昔曾為五戒掃地。果招端正無比。遊行化導。遇〇戍多王。怪其端正。因問世尊。世尊具答。王曾助五戒除穢、亦得端正。王即歡喜。更發勝心。辨捷無雙、論義第一也。此尊者、辯瀉波濤、貌揚冰玉。能將慧炬、破長夜之昏矇。迫淬詞鋒、挫六師之宗黨。故云辨才也。
摩訶俱絺羅。離婆多。
疏贊曰。第三悟空知幻對。摩訶俱瑟恥羅、此云大膝。膝蓋大故。俱絺羅訛也。此舍利弗舅氏。曾與妹論義。數見墮負。發憤遠遊。博學道藝。業就歸國。妹已顏衰。甥已披剃。辭妹入寺。覓佛論談。頂戴火盆。身被鐵葉。髮毛至地。甲長尺餘。嘯月呼風、來入佛會。心懷憍慢、旁若無人。乃見世尊。語世尊曰。攝我外甥、何法教導。便索論義。世尊曰。汝以何法為宗。彼答曰。我以不受一切法為宗。世尊曰。不受一切法之言、已是受也。雖乃墮負。慢心未息。世尊乃現神力。令其鐵葉束身。火盆燒頂。悶絕乃伏、投心懺謝、投佛出家。呼之善來。僧儀閑雅。已證羅漢。因悟空理得於道果、名曰悟空。此尊者、博通道術、遍攬經書。辯若傾江。詞同貫玉。一言悟道。五蘊知空。忻淨土以受生。詣祇園而聽法。故云悟空也。
離婆多者。梵云頡麗伐多。此云室星。北方星也。祀之得子、因以為名。或云彗星。彗星、妖星也。此星出時生故、因以為名。離婆多訛也。或云假和合。智度論說。一人值雨、止宿神祠。深夜見鬼、攜屍欲食。須臾大鬼來爭屍食。各云我自將來。大鬼力強、乃奪屍食。小者云、梁上之人、具見蹤由。異常驚怖、具實曰小鬼將來。大鬼聞語發怒。乃擒彼人取一腳食之而去。小鬼感其明證。乃取死屍一足、連綴證人、儼若舊質。即自思惟。此身虛幻。因詣於佛所、問世尊曰。生死路別。彼此體殊。假合身驅。一何如故。世尊告曰。四大假合。五蘊空華。悟何晚矣。彼人因悟、投佛出家、漸成聖果。此尊者、心無苟�嚏B口不虛詞。神祠傷一足之因,佛會了百年之幻也。故云知幻也。
周利盤陀伽。難陀。
疏贊曰。第四捨愚離欲對。周利盤陀伽者。此云路邊生。有長者。有女出適他人。懷孕乃歸。路邊誕子。名路邊生也。兄弟二人。兄名盤陀伽。弟名周利盤陀伽也。增一云。此尊者父母併亡。兄先入道、已成聖果。彼弟後亦出家。以愚闇時久、都無所解。兄怪曰。徒淹歲久。全無知會。遣歸俗舍。不聽出家。弟倚寺門、嗟歎流淚。世尊見已。令付□掃。每日習誦。記一忘一。後乃豁然省悟曰。□掃者。除穢令淨為義。應是世尊令我斷除身中煩惱垢也。因茲證果。又五百弟子本起經云。此尊者往昔驅豕度河。以繩繫口。喘息不通。中流而死。因茲暗昧。捨愚得慧故也。此尊者前生惡業、現世方除。知□掃有淨室之功。悟身因起斷愚之慧。故云捨惡也。
梵云孫達羅難陀。此云豔喜。孫陀羅訛也。豔是妻號。色美端嚴無比名豔。喜是自名。擇牧牛難陀、故言豔喜。豔之喜故。是佛親弟。身長一丈五尺二寸。佛化難陀令求出離。慕戀妻美。種種方便、示之苦樂等、方肯出家。已成聖果。此尊者、世尊華萼、慶喜雁行。戀美色於王宮。示惡因於地獄。從茲惶怖、方肯迴心。知貪欲是招苦之源。悟好色是受殃之本。捨榮棄俗。剃髮披緇。故云離欲也。
阿難陀。羅侯羅。
疏贊曰。第五多聞密行對。梵云阿難陀。此云慶喜。但言阿難、翻為歡喜、亦訛也。世尊成道。內外咸慶。當喜時生。故云歡喜。已成聖果。又論云。尊者往昔曾為大富長者。因施誦經沙彌飲。遂發願言。願小師成佛。願我為多聞弟子。所說教法、悉能記持。今符往願、博學多聞。此尊者、貌瑩秋蟾、心明皎日。巖間結集、誦三藏之教言。水上分身、應四王之請命。故云多聞也。
梵云羅怙羅。此云執日。羅侯羅不正。執日者、障蔽也。往昔曾為國王太子。兄弟二人。大者名日。小者名月。父王崩後。兄紹國位。後厭榮貴。付位與弟月太子。乃投佛出家。精持禁戒。無有少犯。後因夜闇。誤用他人瓶水。鳴鐘作相。集僧懺除。眾僧知罪輕微。不與作法懺謝。憂愁轉甚。乃自入宮告月王、求懺盜罪。月王不違兄意。尋遣左右、收兄拘繫一房。貪遂歡娛、六月忘治。今招惡報。腹內六年。又云昔填鼠穴六日。今招斯報、六載腹中。此皆不然。太子逾城之日。馬鞭指耶輸之腹、令有此孕。表異凡眾。特現異靈。六載胎中、方誕殊質。國王疑謗、母子俱焚。火變蓮池、都無傷損。群臣國王、頓息疑心。知釋迦之久離染情。顯羅侯之不同餘眾。又乃將珠奉佛、雪恥耶輸。鶖子將歸、便令度脫。少欲知足。大行密修。已證四果。此尊者、聖凡莫測、因果難知。內修菩薩之心。外現聲聞之相。故云密行也。
憍梵波提。賓頭盧波羅墮。
疏贊曰。第六流泉應供對。梵云笈房〇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訛也。過去因摘一莖禾。數顆墮地。五百生中作牛償他。今雖人身、尚作牛嚼之相、因號為牛相比丘。恐人謗毀、反墮眾苦。佛敕令往忉利天宮尸利沙園修習禪定。佛入滅時。結集法藏。令人往喚。問曰。世尊安樂否。語曰。已滅度。又問。我師在無。報曰。舍利弗不忍見世尊滅度。三界無依。先已入滅。尊者聞語。嗟歎再三。乃化水流至下界。水中說偈。偈云。憍梵波提頭面禮。妙眾端嚴第一像。象王既去象子隨。大師入滅我亦滅。因茲化火焚身、入於寂滅。此尊者。辟嫌疑於妙高頂上。習禪觀於沙利園中。忽聞我佛世尊示歸寂滅。又知本師鶖子現跡沈空。水流偈於巖間。火焚身於天上。故云流泉也。
賓頭盧頗羅墮者。案請賓頭盧經云。賓頭盧者是字。未詳其義。頗羅墮者是姓。此云利根。故毗奈耶律云。樹提長者、以栴檀〇置於剎上。告云。若有神通能取之便與。尊者在山納衣之次。天眼遙見。削針山崖。騁通便往。線連山埵。帶入王城。蔽日翳空。城中士庶莫不驚惶。孕婦墮胎。乃往白佛。佛呵責已。云。汝自今後。不得隨吾。不得入滅。留身久住。與人增福。受請應供。現在南天竺摩利支山居住。受請垂赴。往往現身。請命儀軌、具在請賓頭盧經內。此不繁敘。此尊者、受佛敕命、不入涅槃。恆駐錫於摩利支山。每應供於閻浮世界。故云應供也。
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
疏贊曰。第七化貪除慢對。迦留陀夷。正法念經云翻為黑曜。身有黑光、能照曜故。增一云。迦留陀夷夜行乞食。值天陰闇。閃電照見。孕婦驚怖。將為神鬼。時乃墮胎。遂詣白佛。佛呵責已。便立禁戒。不得夜行乞食。又化慳女令捨慳貪具如別處。此尊者。驚孕婦傷子。化慳女捨貪。損正教於一時。立規繩於千古。故云化貪也。
摩訶劫賓那、此云房宿。佛與同房宿。化作老比丘為之說法。因而得道。故云房宿。因佛化導、慢心乃除。此尊者。世尊以韜藏聖相變現僧儀。持金錫以同行。處茅堂而共宿。乃知根熟、卻復本形。睹相好而發心。聽微言而息慢。故云除慢也。
薄拘羅。阿冕樓馱。
疏贊曰。第八施藥筵僧對也。梵云薄拘羅。此云善容。言薄拘羅訛也。毗婆尸佛入涅槃後。有一比丘甚患頭痛。善容時作貧士。持一呵梨勒施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除愈。因施藥故。九十一劫天上人間受福快樂。又因往昔曾作比丘。發願不視女子面。不受女子所施衣。不受女子手中飯。尊者母苦憶子情切。乃入寺看子。善容不樂。尋時遣母。便出房門。母懷小憤。為兒五逆。乃發惡願。願我來世作伊後母。種種劾治。果應前願。五殺不死。投佛出家。遂成聖果。少欲知足。塔涌一錢。故此尊者、心唯少欲、身不重衣。施良藥之微因。獲無病之殊報。故云施藥也。
阿冕樓馱者。梵云阿泥律陀。此云無滅。佛之堂弟。云阿冕馱者訛也。應作□字。於過去世曾施緣覺一食。五十劫中福不滅故。又過去世曾作獵人。欲盜毫珠。以箭挑燈。睹佛相好。乃發勝心。捨棄弓矢。誓不害命。善因力故、今得出家。多諸睡眠。障習禪定。佛乃呵責。恥見大眾。更不寢息。乃得天眼。此尊者。挑燈少善根、獲天眼之殊功。施食微因緣、感福田而無盡。故云筵僧也。
如是等諸大弟子。
疏贊曰。第二結也。標千餘人。列名十六。不能具載。故云等也。諸大弟子者。學在我後、故名為弟。解從我生、名為子也。上來道行尊高眾訖。
并諸菩薩摩訶薩。
疏贊曰。第二悲心廣大眾也。又分為三。初標類。二列名。三結之。此即初也。梵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略云菩薩摩訶薩。菩薩修行略有二門。一自利、大智為首。二利他、大悲為先。菩提覺義、智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悲所度生。依弘誓語、故名菩薩。以二為境、名為菩薩。有財釋也。又覺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有情、故名菩薩。依主釋也。云摩訶薩者。今此等菩薩、名振十方、位居八地。揀小菩薩。表異二乘。故云摩訶薩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
疏贊曰。第二列名也。分之為二。一十祥三會對。二愍物策勤對。此即初也。梵云曼殊師利。此云妙吉祥。生時有十種吉祥事故。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孩龍肫。七馬產騏驎。八牛生白驛。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云妙吉祥也。是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聞名能滅四重等罪。又云過去為龍種上尊王佛。華嚴經說在此清涼五臺山。與一萬菩薩俱。法王子者。佛地論云。從世尊口正法所生。紹繼佛身不斷絕故。名法王子。問。文殊已三祇行滿、十號身圓。何得息國之化揚、於他方而示跡。答。此尊者、慈悲廣大、利物弘深。顯淨名之悟理已言。助釋迦而投機演法。或因或果、何必生疑。
阿逸多、此云慈氏。依梵本、應云梅呾利曳那。此翻為慈。古云彌帝隸、或言彌勒者、皆訛。當來下生之時。纔生便具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容犍特。母性不調。懷子已來。悲心濟物。慈心救厄。相師曰。此師子兒之德也。因為立號、稱梅呾利曳那。若釋此名、應云梅呾利曳尼。尼是女聲。母姓慈故、因名慈氏。因成現在。果熟當生。忻慕淨方、亦來至會。
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疏贊曰。第二愍物策勤對也。乾陀訶提菩薩者、未詳所譯。稱讚淨土經第三菩薩名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無止息也。
常精進者。念念勝前進後、更無懈怠故也。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疏贊曰。第三結之也。已上菩薩眾也。即悲心廣大眾訖。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疏贊曰。第三明樂法諸天眾。梵云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姓也。此釋翻為能。提婆者天也。因達羅帝也。云釋提桓因、言天帝釋、俱訛倒也。此在妙高山頂而住。三十三天之帝王。過去字憍尸迦。此云ɑ兒。名阿摩竭陀。此云無毒害。即摩竭陀國過去帝釋修因之處。用國為名。修行因緣如宗輪疏。如帝釋等。等者餘諸天大眾俱至祇園也。上來三眾不同、總是第五所被機訖。五段不同、總是序分已竟。已下正宗分也。
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卷第一
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疏贊曰。第二正宗分也。大文分六。第一、標淨土之宗果。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乃至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第二、明極樂之因殊。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乃至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三、諸佛證明。經、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乃至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第四、三生發願。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乃至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五、彼尊讚歎咸曰希奇。經、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乃至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第六、我佛敘陳、獨稱難事。經、舍利弗、當知我於乃至經終五行來是。
初文分二。初略明淨土。二廣明淨土。初文有七。一指方所。二明數量。三顯國名。四明化主。五辨說法。六徵國名號。七結成極樂。此初三也。佛告、告語也。從是西方、從是指方所。此土遠指西方。過十萬億佛、明數量也。有世界名曰極樂、顯國名也。極樂國土正是經宗。告鶖子、以令知誘含生而忻慕。不能廣敘。聊述七門。第一釋名。第二出體。第三辨假實。第四漏無漏料揀。第五五位分別。第六三科收攝。第七釋其妨難。且釋名者。世者可破壞義。界者境分劑也。即所居土名曰極樂者。樂即能居者第六識相應樂受也。世即界、持業釋也。極者、至極樂受。世界者、即是無情、相違釋也。出體者。極樂者、即至極樂受也。世者即有情。無情法上不堅可破壞。而立世名。即色心上假立。界者、四塵五塵為體。雖聖境無坌惡義。是塵之類。故亦呼為塵。細四相遷、亦名世界。辨假實者。若是化淨土。而但是假。是定果色。去者有情未除穢種。未能變得淨土。但是變心。如三變土田等。不乖唯識。漏無漏料揀者。若是佛本質淨土、唯無漏攝。若往生有情、及菩薩所變淨土、唯是有漏。謂第八識果轉非因故。五位分別者。極樂者心所收。世界者即色法攝。三科收攝者。極樂者即行蘊收。世界者即色蘊攝。十二處中、極樂法處收、世界即色處攝。十八界中、法界及六境中攝。釋妨難者。問。十方佛國快樂皆同。何故偏指西方勸人生彼。答。良為凡夫業重、處處生貪。若不偏指一方、即不繫心專注。所以法華經云。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又西方淨土、主勝願強、偏勸往生、疾成聖果。所以偏指也。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疏贊曰。此第四明化主、第五辨說法也。阿彌陀上已解。自下經亦有自說處。現在者、揀於過未。說者演說。法者執持名號之法。即是教法也。阿彌陀佛長為眾生演說妙法。轉令精進。故慈悲廣大。利物弘深。現初地之報身。化無邊之根器。故云今現在說法。問。何故不告菩薩、只告聲聞。答。菩薩已無穢種、居淨國而皆同。聲聞分別未除、乃穢方之各異。令生忻慕、只告聲聞。問。聲聞數廣、頓悟者頗多。何故不告餘人、獨告鶖子。答。只如家任長子、國付賢臣。鶖子智辨不群。偏告一何爽理乎。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疏贊曰。第六徵國名號。故者、所以義。前標極樂之名。未彰極樂之相。不睹勝妙、難為發心。將欲顯示淨方、故乃自徵國號也。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疏贊曰。第七結成極樂之名。其國眾生者。眾生具十種名。眾生即十名中之一名也。蓮華化生、無其生苦。四序不能遷、故無老苦。非分段、無病苦。壽命無盡、無死苦。無父母親疏、故無怨憎會苦。所欲如意、無求不得苦。顏貌端嚴、無諸根缺陋之苦。又四時一等、故無寒暑等苦。故云其國眾生無有眾苦。謂處絕三途、人無眾苦。只如娑婆世界。有漏形軀。四蛇迴身。三龍害命。乖張病惱。報盡死侵。有愛必離。無怨不會。豎迷至理。橫受陰纏。今茲眾人永無此也。且積修白業。生處紅蓮。相好常身、蠲除四相。已情絕慮、誰為愛憎。隨念即來。無求不得。五香佛體。眾德嚴身。故云無有眾苦也。但受諸樂者。纔歸淨土。聖眾隨迎。蓮華ē開、睹金容之相好。徵風暫扇、聽寶樹而搖聲。加以飄渺僊雲、近浮神足。輕盈衣‰遠供祥華。晨謁慈顏、得法印而旋國。暮遊金殿、聽寶偈而經行。然大慈願廣、利鈍普霑。且舊蓮欲發、為遣殘殃。新學化生、行成不退。豈唯近已麤苦、抑亦妙果非遠者哉。故云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問。彼土屬三界否。答。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相故非無色界。內無穢種。外感淨方。迥出四流。永超三界。故非界繫也。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疏贊曰。第二廣明淨土。文分為二。初明國土莊嚴。二辨佛身功德。初文分八。第一樹飾四珍。第二池嚴眾寶。第三空盈天樂。第四地布黃金。第五華雨長天。第六人遊諸國。第七鳥吟妙法。第八風吹樂音。初文分二。初正辨莊嚴。二結成極樂。此即初也。又者、復也、重也。謂前來已告舍利弗彼國無有眾苦名曰極樂。此欲廣明淨土境物殊常。又告鶖子。故云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者。寶樹周圍、有七重欄楯也。橫曰欄。豎曰楯。欄、檻也。莊嚴眾寶。圍繞華叢。何獨偏舉樹嚴、彼土處處皆有也。七重羅網者。嚴顯國土羅覆、樹林金縷、結成。眾寶交飾。觀經云。一一樹上有七重網。皆是真珠。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以摩尼寶而為瓔珞。其光照曜一百由旬。亦准於前處處皆有。故瑞相經云。無量寶網。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祥風微起、吹眾網羅。聲演法音、振聞一國。耳聽心悅、更增快樂也。七重行樹者。七重寶樹、行列國中。長開異華、更無凋變。靈禽棲上、眾聖遊從也。故云七重行樹。皆是四寶者。皆猶咸也。咸是四寶也。四寶者、或是金銀珊瑚琥珀也。瑞相經云。其國有七寶諸樹周滿世界。謂有二寶乃至眾寶所共合成。如金樹則以銀為枝葉華果。銀樹以金為枝葉華果。乃至有紫金為本、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水精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為華、硨磲為實。白銀為本等一一例此。行行相對。枝枝相映。葉葉相顯。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振。又觀經云。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一一樹葉縱廣二十五由旬。而作異色。一一華葉之中、皆有七寶光也。四寶皆是者。即據此經欄楯羅網行樹、此之三種咸是四寶所成也。四寶者、金銀琉璃頗胝迦也。通貫上文、故云皆是四寶也。周匝者。古申多解。一云欄楯圍繞寶樹、故云圍繞。二云欄楯羅網行樹圍繞國土、處處莊嚴故。問。欄楯羅網行樹何故各有七重、更無增減。答。表生歸彼國、得七覺支故。身口七支無諸過故。有七聖財故。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疏贊曰。第二結成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
疏贊曰。第二池嚴眾寶。文分為七。第一七寶池深。第二八德水滿。第三金沙作地。第四玉砌成階。第五朱閣陵空。第六寶蓮覆水。第七結成極樂。此即初也。又者、如前解。七寶者。一金。金有五種。黃者為上。久埋不失。百鍊不輕。從革不違。生於土左右。所以金字象金在土中形。二銀易知。三琉璃者。梵云吠琉璃。有五種色。略云琉璃。四者玻璃者。智度論云。出山石窟中。過千年冰化為玻璃。淨國無其寒暑。土地無冰。何物化焉。但是石類。非實石也。謂淨土故。亦云胝迦。五硨磲者。梵云牟娑洛揭拉婆。青白間色也。六赤真珠者。珠體赤也。七瑪瑙者。梵云遏溼摩揭婆。此云杵藏。下辨七寶亦依此處。池者、池沼。嚴寶瓔珞、砌ě池潭。異種光曜、自然嚴顯。瑞應經云。其池縱廣深淺、或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馥薰也。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疏贊曰。第二八德水滿也。八功德水充滿於池。淨土福勝、水異凡間。含八德之殊功。益五常之妙體。八德者。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八飲已長養諸根。清淨覺經云。其池中水、淺深隨念、上下逐心。觀經云。水隨蓮華枝葉上下。水流之音、或聞三寶空無我等諸波羅密之聲也。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疏贊曰。第三金沙作地也。淥水金沙、重重顯映。無量壽經云。更迓相映、金池白銀沙等。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疏贊曰。第四玉砌成階。邊者、周圍四圻邊也。階即砌。道者、路也。上階之道也。金色琉璃玻璃已如上解。合成者、四寶共合成故。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疏贊曰。第五朱閣陵空也。上有樓閣者。七寶池上鬥空起樓閣也。亦以者。七寶池上、樓閣陵空、還用寶成、故云亦也。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七寶如前解也。嚴飾之者、莊嚴麗華飾也。無量壽論云、為地莊嚴也。觀經云、處處皆有眾寶樓閣莊嚴池上也。時時遊賞。往往登攀。眺望淨土、適悅情思也。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疏贊曰。第六寶蓮覆水也。此文分四。一顯華名。二辨形量。三釋顏色。四明香潔。此初二文也。蓮者、芙渠之實。華美曰華。大而復圓、狀若車輪。觀經及平等覺經云、大者或二十里。乃至六百萬里。然今大小亦無定准。此中約小者說也。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疏贊曰。此後二文。第三顏色、四香潔。四色各有異光也。光即光彩各異。微妙者、深細殊常。香者香氣。潔者體無塵垢。故云微妙香潔。清淨經云、一一華葉皆作異寶色。何獨青色光等也。經據純色者說。問。何故只有四色。答。表四色是實而無假者。表生居淨土、心無諂曲、語不虛詞。證四涅槃、得四智故。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贊曰。第七結成極樂可知。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疏贊曰。第三空盈天樂。空中奏樂、聲演法音。彼國人聞、咸生善念。觀經云。無量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或林或幢皆懸樂器。悉自和鳴。隨眾生意。皆奏法音。人天聞者俱發道意。或歌六度。或讚三乘。
黃金為地。
疏贊曰。第四地布黃金。心無穢種、地感黃金。柔軟自然、高低隨步。觀經云。其地猶如日宮、懸處虛空。其地柔軟、下足即凹、舉足便起。又彼國無須彌山及諸山等。瑞相經亦說其佛國土自然七寶合成。其地不可限量。殊特妙好。逾諸十方一切世界。此唯金者、亦文略也。又眾寶妙衣遍有其地。一切人天踐之而行。種種莊嚴以顯殊特也。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疏贊曰。第五華雨長天也。晝夜六時者。晝夜各有六時。共十二時也。問。西方淨土、境勝地殊。人絕無明。國無昏曉。何言晝夜。答。華開金浦、化生為天曙之情。鳥宿瓊林、菩薩作時昏之相。不同此界昏昧各殊。而者、助句也。雨者、從空飄落、謂之雨也。曼陀羅華者。是梵語。此云適意華也。光潔異香。聞者見者、身心適悅、長道情故。風飄萎者、地裂受之。更雨新華、莊嚴金地。故法華經云。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華有四德。一嚴淨國土。表生彼國善法飾身故。二敷榮見臺。表勝二乘真實法故。三先華後果。表生彼國先因後果故。四香氣遠騰、聞者歡悅。表生歸彼者、德業馨香名振十方故。故雨華也。問。淨土雨白華者表於何事。答。表生淨土唯白業故。有云赤圓華者、不善其理也。法華經云。唯白蓮華、放白毫光、白牛馱駕、手執白拂等。表白是眾色之本。一乘是諸法之源。若云赤圓者、此為未可。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鉦捲釦挾堙B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疏贊曰。第六人遊諸國。文分為三。初將華供佛。二還國經行。三結成極樂。此即初也。經文易見。各以衣‰者。衣襟也。盛諸妙華者易見。供養者。進財行曰供。有所攝資為養。故云供養。他方者、即十萬億佛。顯所供養佛數也。准諸經等。或乘七寶宮殿。白寶蓮華。承佛威神。騰空往彼十方世界。將諸妙華、及諸異物、隨心供養。聽聞妙法。及受記別等事。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疏贊曰。第二還國經行也。即以食時還歸本國、飯了經行。經行。或繞寶殿。或繞瓊林。或往或來。如絹經來往。故云經行。足行寶地、口念金經、故云經行也。瑞相經云。諸往生者。若欲食時。七寶應器自然在前。如是眾〇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是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之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廣經云食、如何相違。彼約示現食、亦有何失。問。西方人勝、自有身光。既無日月暉、寧辨辰齊之候。答。金鐘自振。玉磬搖聲。聖眾雲來、自然赴會也。問。所言食者、資益為義、淨土之中是何食也。答。若約實報淨土、即禪悅為味。若以化淨土、即假食資身也。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贊曰。第三結成極樂。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疏贊曰。第七鳥吟妙法。分文為二。一敘靈禽。二去疑執。初文有五。第一總敘靈禽。第二分別名字。三傳和雅韻。四詮顯法音。第五聞興善念。此即初也。復次者、復重也。次、以次。反復徵問、故云復次。彼國者、即西方。常有、恆有也。種種者不一、故云種種。奇妙者。奇、異也。妙、殊妙希奇也。雜色者、毛色異也。問。淨土殊勝、尚無凡夫。何故飛禽亦生彼國。答。彌陀變化而有靈禽。讚利法音。莊嚴國界。故下經云、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疏贊曰。第二別列名字也。白鶴者。丹朱作頂。霜雪為毛。鳴之則聲振九皋。舞之則雅和八節。迥異諸鳥。故云白鶴。孔雀者。天生靈鳥。迥異凡禽。頂戴綠冠。身嚴眾彩。故云孔雀。鸚鵡者。毛嚴翡翠。□飾朱紅。羽輕俊以能飛。舌纖長而解語。故云鸚鵡。舍利者。梵語。此云鶖鷺鳥也。幼而且俊。俊而又靈。斯須而萬里飛騰。增妙而千般音韻。迦陵頻伽者。此云妙音鳥。音聲美妙。身體殊常。聞之者側耳傾心。見之者怡神悅思。妙音鳥也。共命者。亦云命命。美音演法。迅羽輕飛。人面禽形。一身兩首。故云共命也。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疏贊曰。第三傳和雅韻也。晝夜六時者。晝夜各有六時。共十二時也。出和雅音者。和即柔和。雅妙音韻。西方靈鳥、不並凡禽。音韻柔和、言詞雅妙。故云出和雅音也。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疏贊曰。第四詮顯法音也。演暢者。演者、水流不絕之貌。暢者、宣暢。五根等者、三十七菩提分法。經中闕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也。下有等言、等此三位。今釋此法略為七位。一四念住。謂身受心法、以慧為體。謂由念力慧於境住。二四正斷。謂律儀斷、斷斷、防護斷、修習斷。以精進為體。精進起用能修斷故。三四神足。謂欲勤心觀、以定為體。為此四種而修定故。四五根。謂信進念定慧。如名以為五體。出生善故。五五力。體即五根。難屈伏故、離根別立。六七覺支。謂擇法覺支、精進喜念定捨輕安。三是別境、擇法念定。三是善數、勤捨輕安。一是遍行、謂喜。七八聖道分。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定、正命、正念、正精進。其正思惟體以慧為性。能發語言、通佛有故。正語正業以無瞋癡所發身語為體。無貪所發名為正命。離五邪命。俱以無表色思為體。餘如自名。三十七種合體有九。一慧、二精進、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捨、八輕安、九無表色。遍行有一、謂喜。別境有三、謂念定慧。善有四、謂信勤捨輕安。色法有一、謂無表色。菩薩所修與聲聞異。故菩提分名菩薩法。如是等法者。上等根力覺道。下等念斷神足。故云如是等法。或可等者、謂六度萬行等法。不爾、餘法何故不演也。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贊曰。第五聞興善念。念三寶也。佛義如前。法者。梵語達摩。此翻云法。法即執持物解也。謂即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僧者、梵云僧伽、此名為眾。和合義也。謂身和共住、語和無諍、意和無違、戒和同修、見和同止、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故名僧也。皆可重故、名為三寶。鳥傳妙法。人發勝心。念三寶之芳名。消百生之障累。問。靈禽演法、數目頗多。眾念名一、何微妙□。答。禽傳廣法、表詞說之無窮。人念三名、綰眾善而俱盡。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疏贊曰。第二去疑執。文分為五。一遮非實報。二徵問因由。三答無三趣之名。四通無惡道之字。五正辨化現之情。此初也。汝者、呼於弟子、故云汝。勿、猶莫也。莫謂此等靈鳥等實是罪報惡業所生。聞說靈禽、恐生滯惑。謂淨土之惡緣未息。令一會而勝意不生。所以遮云、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所以者何。
疏贊曰。第二徵問因由。所以者、何由義。非是實報因由者何謂也。
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疏贊曰。第三答無三惡之名。三惡道者、即地獄餓鬼畜生也。地獄者。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器。受苦眾生所居器物。餓鬼者。多諸恐怕。久受飢虛。故名飢鬼也。畜生者。或云刃六反。或云希六反。人之畜養故。或云傍生。造業傍故、受報亦傍。因便令辨六趣、廣有章門、如別處說。問。有何所以惡道俱無。答。生居淨土。善業緣深。永除異類之身。盡是同生之眾。只如天宮勝境、尚須善業所招。極樂殊方、豈有惡因能往也。況彼尊發願言。設我得佛、國中有三惡趣者、不取正覺。故知無也。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疏贊曰。第四通無惡道之名字。名字猶無。何況實有禽類之質。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疏贊曰。第五正辨化現之情。當初眾會各有疑心。既非實報之身。此等因何而有。引此一段經文答也。問。彌陀神力、廣變佛身。睹相好以發心。聽梵音而悟道。何故作諸禽類、顯發教門。答。化身為佛、未是希奇。乃現靈禽、令生罕遇。發難遭之勝想。生殊特之信心。化現多途。何足為難。況隨類化身、處處皆說。瓊林寶網、皆演法音。流水清風、盡談真教。有斯所以、乃現靈禽也。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疏贊曰。第八風吹樂音也。文分為四。一風搖寶樹。二聲似樂音。三聞興善念。四結成莊嚴。此初二文也。微風者、細風也、非猝暴風也。吹樹、及網羅、即發微妙音韻。譬如者。譬者況也。如猶似也。況似於百千種音樂同時俱奏也。細風徐起。吹樹網羅。音韻而遍滿十方。雅妙而便同眾樂。故云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也。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贊曰。第三聞興善念也。自然者。慣習任運名曰自然。非無因緣名自然也。生念佛念法念僧者。三寶之名如前釋也。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繫念。二輕聲念。自耳聞故。三高聲念。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心不散亂。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應作四句分別。一心念口不念。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瑞相經云。清風徐起。不寒不暑。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上微妙法音。其有聞者。塵垢不起。自然快樂。如得三昧。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贊曰。第四結成極樂莊嚴易知。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疏贊曰。下第二辨佛身功德也。文分為二。初明化主功德。二辨聽眾功德。初文分三。初徵問佛號。二正辨得名。三明成佛劫數。此初文也。佛自徵也。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疏贊曰。第二正辨得名、而有二義。一約光明得名。二約壽命得名。此即初。光有二種。一內光、即智內照理。二外光、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金剛不壞之體。無礙解脫之身。如淨琉璃、表裏瑩徹。彼方境物、悉現光中。羽之只有一尋、展之動論無量也。無量壽佛經云。身多光故。乃至無量等光。眾生遇彼光者、三垢消滅。若在三塗、見光息苦。壽終之後、皆得解脫。大論云。阿彌陀國諸菩薩眾身之常光、照十萬由旬。若是佛光、遍照十方世界。又觀經云。彼佛身如百千萬億夜魔天閻浮檀金色。其身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其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無數化菩薩而為侍者。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有此光明、故號阿彌陀也。問。光照十方無量世界者。此土人民何以不睹。答。道合即千里懸應。世乖則肝膽楚越。如翳者不睹於曦光豈曦光之有咎。似聾者不聞於雷震、非雷震之有愆。眾生業累增強。佛有光而不見。
又舍利佛。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疏贊曰。第二答壽命得名。壽命者。第八識上連持功德也。即是不相應行中攝也。無量者、無其限量。無邊者、無彼邊際。阿僧祇劫者、此云無央數劫也。問。彼尊彼眾、身屬有為。未逃四相遷移。爭免一期磨滅。答。捨兩重生死。獲五蘊常身。悲願無邊。身命何盡。況又殺業久已、壽命延遠也。問。彌陀已居果位、壽命無量可然。人民見處因中、何故亦同彼佛。答。業累輕□。善種增強。既非分段之身。永離去來之質。與佛齊等、於理無違。故無量壽經曰。彼佛壽命長遠、不可稱計。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成羅漢、共盡思惟、百千萬劫、不知壽限。菩薩天人壽命亦爾。又清淨覺經云。阿彌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類生其國悉至泥洹。若菩薩者、皆令作佛。作佛已、更展轉教化十方之類、亦復作佛。作佛已、更轉教化一切眾生悉至泥洹、然後涅槃。是知壽命無量也。問。彼國人民者、為是分段、為是變易。答。若論報土、即便變易之身。若說化淨國中、分段尚猶未捨。問。彼佛壽命長遠、此經自明。未審成作佛已來、至此於今幾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疏贊曰。第三明成佛劫數。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疏贊曰。第二辨聽眾功德。文分為四。初小大兩眾算數無邊。二新舊二徒因行有異。三勸生彼國。四勸生利益。此初分二。初辨眾多少。二結成莊嚴。此初也。聲聞弟子者。因聲悟道、故曰聲聞。弟子者。長在我後名弟。解從我生名子。皆阿羅漢者、揀前三果故也。非算數之所知者、算數之不及故。菩薩亦如是者、亦同聲聞算之不及。問。濁世眾生、業重難化、教說三乘。淨土人眾、信深易勸、何言四果。答。有二意。一欲明化澤被淺深、故五逆十念亦生其國。二顯莊嚴眷屬、故多眾圍繞。故雖是淨土、亦有聲聞也。故法華經云。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亦說三乘。故觀經云、小乘根者、生到彼土、得四果也。問。若論真淨報土、二乘不令得居。若論化現淨方、四果盡皆得往。何故云皆阿羅漢不說餘三果耶。答。報淨土中、聲聞權化、約其殊勝不說。化淨土中、四果皆有。加行位中、能伏分別、得居淨土。無量壽經云、二乘種不生、約報土。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贊曰。第二結成莊嚴也。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疏贊曰。第二新舊二徒因行有異。文分為二。初新生不退眾。二補處位高眾。此初也。阿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語。此云不退轉。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證不退。四行不退。五煩惱不退。不被煩惱所退轉故。問。生居凈土、何故不退。答。無五退緣故。一無病苦纏故。二無違行故。三常誦經法。四常營善事。五長和順、無諸違諍事。所以不退。此界人多退、反此應知。又有欲境所牽、多諸退屈也。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疏贊曰。第二補處位高眾。一生補處者。補者補闕。處者處所。此等菩薩、因圓十地、劫滿三祇、盡此一生、便成正覺。故云一生補處也。餘經文易見故。只如彌勒。現居天界。當來果成。一生補大覺之尊。三會度無量之眾。即是此類故。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各到一生補處。以本願力故、生彼即入補處之位。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疏贊曰。第三勸生彼國。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聞我向來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問。慈氏天宮。快樂不少。勝侶頗多。何須堅勸往彼西方。答。若論兜率、即勝人間。乃並西方、全成微劣。勝劣既異。彼此各殊。勸生西方、捨劣求勝也。勝劣有異者。淨土十勝。天宮十劣。淨土十勝者。一化主所居勝。二所化命長勝。三國非界繫勝。四淨方無欲勝。五女子不居勝。六修行不退勝。七淨方非穢勝。八國土莊嚴勝。九念佛攝情勝。十十念往生勝。天宮十劣者。一所居國土劣。二所化壽命劣。三界繫攝屬劣。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雜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穢方非淨劣。八國土莊嚴劣。九善念攝情劣。十修行勞苦劣。有斯十勝十劣、所以勸生彼國。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疏贊曰。第四勸生利益。諸上善人者。善者、過現益物、謂之善人。即前聲聞不退、及補處等菩薩也。俱在西方一會處也。同師進業、必假良緣。朋家作仇、事資惡黨。孟母移居於勝處。宣尼不飲於盜泉。蓋恥惡而慕善也。慕善則芳蘭襲慶、朋惡則鮑肆葷風也。勸生西方、親之勝侶也。
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卷第二
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疏贊曰。自下第二舉極樂之因殊。文分五段。一遮少善。二說多因。三聖眾來迎。四眾生生往。五結勸往生。此即初也。不可以微少善根、得往殊常淨土。問。十念彌陀、頓生淨土。據斯所說、果著因微。何故少善因緣不生彼土。答。十念得生淨土、接引懈怠眾生。卻談多善因緣、乃被精進勤學者。或廣或略、理不相違。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疏贊曰。第二說多因也。善男子者。梵云烏波索迦。此云近事男。索者、男聲也。堅持五戒。堪可親近承事比丘僧故。善女人者、烏波斯迦。斯者、是女聲也。亦持五戒。堪可承事比丘尼故。西天分男女二聲故。聞說阿彌陀佛者。謂於善友處、聞此阿彌陀教中往生之事。或自尋覽。執持佛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者。更無間隔故、名曰一心。不亂者、專注無散也。問。淨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云何相違。答。只如女子念佛。至意專精。命盡欲生。轉成男子。便生淨土。有何不可。根缺亦爾。文殊般若經云。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妙國土者。應當隨彼國土佛名、一心誦念。願往生者、必得往生。觀佛三昧經云。此念佛三昧欲使成就、有五因緣。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見。三不生諂慢。四不恚不嫉。五勇健精進。鼓音聲經云。令念彼佛名號、七日七夜、六時禮拜。賢愚經云。持戒專念七日亦得往生。平等覺經、及大阿彌陀經、並說三輩得生。如彼中說。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疏贊曰。第三聖眾來迎也。其人者、即七日念佛行人也。臨命終時者。此一報壽命臨欲終時。即彼佛、與諸聖眾、即彼國菩薩聲聞等、現身於念佛修行人前。如梁朝珍禪師見白銀臺。或見化佛來迎也。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疏贊曰。第四眾生往生。不顛倒者、不移正念也。即得往彼國也。蓮華化生。顏貌端正。如諸菩薩。心無顛倒。意想正修。便別穢方、頓生淨土。故云即得往生。問。眾生惡業無量。如何念佛、滅除業障、便得往生淨土。答。十疑論說。有三義故、能敵惡業。一者在心。為造罪是虛妄心。念佛是真實心。以實除虛、有何不可。如千年之闇、不能拒朝日之光。二者在境。謂造罪緣於顛倒境界。念佛緣於勝妙功德。以真遣偽、有何不可。三者在淨。謂造罪是染意。念佛是淨心。淨勝染劣、詎可相比。如童子撝刀、能斷千丈之索。一星之火、能燒萬束之薪。又觀經云。於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罪業既除、得生何惑。西域之人、臨命終時。皆以旛像前引。親友知識助念彌陀。令發往生之意。是此教也。又華嚴云。將欲沒者。令其憶念、想見如來、命終得生淨土。見有臨命欲終。勸念佛名。又示尊像、令其瞻敬。令生善念。即得往生。問。臨終作善便得往生。何假預前修諸勝業。答。人生壽夭、難測短長。或即病因昏迷。或即非時奄逝。既闕生前之善。難逃後世之殃。預作善緣、恐防斯咎。問。往生之人有中有身否。答。群疑論中有二師義。一師云極善極惡無中有。二不揀善惡。但有捨報受生者、皆有中有。為傳識故。除現世變身即無中有。淨土既是極善。中有定有。有者為正。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贊曰。第五結勸往生。我見是利者。我者、世尊稱我也。見是利者。見是殊常勝利益。故勸生彼國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疏贊曰。第三諸佛證明、文分為三。初陳自讚言。二引他佛證。三釋經名字。此即初也。如我今者、自指也。彼佛功德不可以心思言議故也。
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
疏贊曰。第二引他佛證。稱讚淨土經云十方諸佛。此略舉六方、便為六段。且舉東方。每一方各有五段。一指國土。二舉佛名。三辨多少。四明證相。五引證言。今初兩段合一唱也。東方者指國土。亦有阿(音同觸ㄔㄨˋ)下舉佛名。先引東方者。西域以東為上、所以先舉。阿(音同觸ㄔㄨˋ)、梵語。此云無動。不被煩惱四魔違順等動故。須彌相者、謂金容尊狀若須彌。大須彌者、謂諸相甚大如大山王。須彌光者、大如山王身光故。妙音者。其聲微妙、清徹遠聞。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贊曰。第三辨多少、四明證相。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是辨多少、各於其國辨明證相也。如是等佛、數比河沙、而不具列、故言等也。恆河數者。梵云殑伽。訛略云恆河。是河神之名。河從彼稱。殑音其矜反。去聲也。經中說河沙為喻。無熱惱池出四大河。此河即一也。由具五義。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為福水、入洗罪滅、投死生天。三雖經劫壞、名字常在。四佛多近此宣說妙法。五眾人共委。故多為喻。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里河以為喻。明證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者。即各在本國舒舌相也。三千大千世界者。准大論云。千須彌山、千日月、千四天下、及千梵王、是謂小千。以小千為一、數至千、名中千。以中千為一、數至千、名大千。故名三千。非小中、故為大千。俱舍論云。小千至初禪。中千至二禪。大千至三禪。俱同一成壞。遍此故云遍。故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表無量劫來口離四過感此舌相也。證小事、即覆面門、以至髮際。今證大事、故至三千。今說因微果勝。恐眾生疑。此乃拋苦惱之要門。證常樂之疾路。事既廣大。現瑞非輕。舒舌相而遍覆大千。證西方而真快樂。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贊曰。第五引證詞。經文易見。誠者、實也。問。汝等者。為是六方諸佛告語自國聽徒。為當釋迦勸誡祇園之眾。答。觀此經勢、而有二意。一他方諸佛告自國聽眾。二釋迦轉引彼佛意言、證彼西方、令一會眾生信敬也。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者。即是此經也。准此、具足應名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其文略也。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者。諸佛護持明記憶念也。即眾行雖廣、難方念佛之功。德福然多、爭並持經之力。故使六方諸佛、以神力而護持。沙界聖人、乃一念而憶念。故云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問。若釋迦談於淨土、可言佛所護念。諸佛不說此經、何說佛所護念。答。王言是敕。佛語成經。既稱讚於淨方。此說便成經也。或可佛所護念者、即指釋迦所說阿彌陀經也。問。靈山開塔、要假召集分身。舍衛啟筵、何故不邀諸佛。答。召佛開其寶塔、赴彼佛之願心。證土啟相信誠、顯此尊之悲意。但各居自國、不至此方也。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
疏贊曰。第二南方也。分五如前。此前二段也。一指國土二舉佛名可知。日月燈佛者。身光智光內外俱照故。名聞光者。有大名聞。光照內外。或聞名見光、生覺悟故。大燄肩者。身光發燄、出於肩故。或肩者齊也。即身光智光皆發燄齊也。須彌燈者。身光如燈燄、能破暗故。無量精進者。利樂有情也。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贊曰。第三辨多少。第四明證相行相如前。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贊曰。第五引證詞、亦同前釋。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
疏贊曰。第三西方同前五段。此二文也。無量壽者、即西方本尊。依二義得名。如前已解。問。儒宗尚無自伐其善。何故彌陀自讚難思。答。據其文勢。即是諸佛稱讚。又設若彌陀自讚、於理何違。引轉眾生、令生勝意。無量相者、相好無量故。無量幢者、身量功德、高而復峻、猶如幢也。大光者、身智二光無不照故。大明者、得佛三明無不知故。即正遍知也。寶相者、內外二相皆可寶重故。淨光者、淨者無漏。光者身智二光。故言淨光也。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贊曰。第三第四文也。如上說也。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贊曰。第五文也。引證詞可知。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
疏贊曰。第四北方證也。文五同前。燄肩佛義同於前。最勝音、音聲美妙、勝過餘故。難沮佛者、諸魔不能阻礙故。日生者、依智慧日、流聲教故。或依智慧日、令眾生生諸善法故。網明者、施此教網、令眾生生於明解故。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贊曰。第三第四文如前可知。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贊曰。第五段文意可知也。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疏贊曰。第五下方證也。文五同前。此二文也。師子佛者。如於師子獸中自在、佛於法中自在、故得此名。又世師子伏諸猛獸、佛即伏四魔也。名聞者、名振十方故。名光者、聞名見光、生覺悟故。達摩者、梵語。此云法也。以法為身。即有為無為諸法所依止故。法幢佛者、廣開大法、高峻如幢故也。持法佛者、持過去佛法付未來故。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贊曰。第三第四文相可知。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贊曰。第五文也。行相同前。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
疏贊曰。第六上方佛。文五同前。此初二文也。梵音者、聲相美妙、聞者悅心故。宿王佛者。宿者、星也。月是星中之王、佛者、是十地菩薩二乘凡夫之王也。得自在故。香上佛者、戒德馨香、更無過上故。香光佛者、馨香自遠、光彩教門故。大燄肩佛者、身肩發燄故。雜色寶華嚴身佛者、心華發明、自嚴飾故。或可雜色眾寶以嚴其身。飾形可以美价故。娑羅樹王佛者。如大樹王、能覆Ǒ故。佛能覆Ǒ諸眾生故。寶華德佛者。身智功德、如寶可重故。見一切義佛者。義者、境也。佛具五眼、見一切境故。如須彌山佛者。福智如山、巍巍高峻故。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贊曰。第三第四文可知也。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贊曰。第五文也。同前可知。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贊曰。第三釋經名字、文分為三。初徵問。次通釋。後結勸。此初也。世尊云、汝舍利弗、還知此經如何得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否。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贊曰。此是第二通釋也。善男子善女人等、是所護人也。聞是阿彌陀佛、及聞六方恆沙佛名者。能護念人也。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所護念者。得正護念也。即受持經及佛名男子女兒、因聞諸佛及釋迦佛說修淨土經、方始得生淨土。即此經是諸佛所匡護明記憶念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阿字言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問。為但念阿彌陀佛即得不退。為更有餘方便。答。非但稱念禮敬。又應至心於諸佛前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由懺悔故、轉諸定業、如如意珠、隨願即得不退轉。為由諸佛護念、故於無上正等正覺心得不退也。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疏贊曰。此第三結勸也。是故者、結上之詞。皆當等者。勸勵之語。汝等信我上來所說、及六方諸佛之言。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疏贊曰。自下第四三生發願文分為四。第一發心往生。第二彰其勝益。第三位居三世。第四勸生彼國。此即初也。已發願者過去。今發願者現在。當發願者是未來。欲者、希望也。生者、即五蘊假者也。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贊曰。第二彰其勝益。念佛發願故。一即彼佛冥加。二即此佛潛衛。遂令求道之心不退。願生之志不轉。故言不退轉。若已發願、已得不退。今發願者、即現在今得不退。當發願者、當得不退轉也`。
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疏贊曰。第三位居三世。已發願者、為過去發願者已生。今發願者、為現在者即生。未來發願者為未來。未來發願當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贊曰。第四勸生彼國。若有信心深重、煩惱輕微。知大覺以誠言、獲良願而當往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
疏贊曰。第五彼尊讚歎咸曰希奇。文有四段。初讚功德難思。二歎化行濁世。三嗟訝成佛。四說法幽玄。此文是初。我讚六方諸佛能為眾生作真實語。眾生因此心無疑惑。又彌陀如來、慈悲接引、我等偏讚彼佛。彼佛復讚於我。
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
疏贊曰。第二歎化行濁世。而作是言、結集家敘也。釋迦、梵語。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得姓之緣、如別處說。言甚難希有之事者。即是忍苦教化眾生之事也。能於娑婆國土者。梵云娑婆、此云堪忍。堪可忍受苦惱之事故也。五濁惡世者。略以五門。一釋名。二出體。三對治。四廢立。五相攝。初釋名者。濁是滓穢義。加食滓穢、下惡可汙、名之為濁。此言意說劫增之時。三災漸輕。煩惱轉薄。眾生向好。惡見漸微。命根轉長。漸漸向勝。以上好可忻、名之為清。眾生無苦、化佛不出世。諸化佛出世、必向減劫。小三災漸起。煩惱轉厚。眾生向惡。染見漸增。命根轉短。漸漸向劣。下惡可厭、故立濁名。五者是數。帶數釋也。次望別名、皆持業釋也。或以別揀總、亦依主釋。二出體者。地持論云。謂今世人多皆短壽。極長百歲。是名命濁。此以本識名言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命根為體。善業力弱、命根漸短。由殺生業之所感故。若諸眾生、不識父母、不識沙門。及宗族尊長。不修義理。不怖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修齋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濁。雖第八識名為有情。今說由近惡外緣故、五蘊假者、作惡無善、名有情濁。合以第八識、及五為性。若此眾生、增非法貪。或惠刀劍。或施器仗。諍訟鬥亂。諂曲妄語。攝受邪法。及餘惡不善法。是名煩惱濁。除五見外、所餘一切煩惱隨煩惱、皆煩惱濁體。此非法貪、惠刀劍等、令行殺害。或慳好財。但捨刀劍。因非法貪、諍等競起。乃至諸餘惡不善法。通攝一切煩惱隨煩惱盡。由性數習、逢惡境牽、煩惱尤重。若於今世法壞法沒、像法漸起、邪法轉生、是名見濁。此以五見而為體性。多近外道。惡見數生。若飢饉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濁。此以色蘊四塵為體。或通五蘊。仍是不相應時為其體。依四五蘊而建立故。煩惱增多。惡業尤重。便招惡果。三災遂生。三對治者。智度論中立四悉檀。悉檀宗也。一世界悉檀。二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諦悉檀。劫濁、眾生濁、世界悉檀治之。識器世間、眾生世間、悉皆虛幻。厭怖修道。即永離故。命濁以各各為人悉檀治之。識知人由善業所得、修持淨戒、行不殺等、命自長故。或為三乘之人、各說自乘涅槃之果、便除生死。所有命濁、煩惱濁、見濁。對治悉檀治之。修習隨應對治之道令不起故。由三悉檀、破五濁故、入第一義、證會真宗。四廢立者。何故唯立五濁、不增減耶。答。眾生有二。一惡行、謂在家白衣。二邪行、謂出家外道。白衣無慧。煩惱增時、名煩惱濁。外道邪解。浪推求時、立為見濁。又諸鈍惑名煩惱濁。諸餘利惑名為見濁。由此二因、得當果時、離合不同、復分二濁。合二內果名眾生濁。惡眾生故。合二外果總名劫濁。惡器具故。劫謂時分。時無別時。依法辨故。劫濁故以惡器為體。此惡眾生、及與外果、雖復總陳。是二濁果、未辨何者正惡果體。今顯根本、故立命濁。或內惡果名為命濁。外惡果者名為劫濁。此惡因果由誰而有。謂惡眾生。故名眾生濁。由此五濁、據增行相、欲令生厭、故偏說五。五相攝者。薩遮尼乾子經云、立十二濁。一示現劫濁。二示現時濁。三示現眾生濁。四示現煩惱濁。五示現命濁。六示現三乘差別濁。七示現不淨國土濁。八示現難化眾生濁。九示現說種種煩惱濁。十示現外道亂濁。十一示現魔濁。十二示現魔業濁。劫濁及時、即劫濁。眾生及難化眾生、即眾生濁。煩惱及說種種煩惱、即煩惱濁。命即命濁。外道亂即是見濁。此八即五濁。餘之四種。謂三乘差別、不淨國土、魔及魔業、非五濁攝。五濁據勝、唯實雜染。十二濁通能化能障佛示現故。問。何故釋迦百歲時生、彌勒八萬歲出。答。各據本願、出時不同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贊曰。第三嗟訝成佛。緣此界境。唯穢惡人。不足是非。證菩提如火內生蓮、得解脫似冰中出燭故也。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疏贊曰。第四說法幽玄。難信之法者。只如此典。一朝誦佛。十念精進。誠超五濁之穢方。登初地之淨域。豈非難信哉。上來第五彼尊讚歎咸曰希奇訖。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
疏贊曰。下第六段、我佛敘陳、獨稱難事。文分為四。初敘行難修。二敘果難證。三敘法難信。四總結甚難。此即初也。行此難事者。即三僧祇劫。萬行備修。捐身命以殉菩提。捨國城而為郡眾。方成正覺。豈非難事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贊曰。此第二敘果難證。如上已解。其文可知。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
疏贊曰。此第三敘法難信也。
是為甚難。
疏贊曰。此第四段、總結甚難、結上三事。上來已解正宗分訖。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疏贊曰。第三流通分。文有四段。初說經事畢。二聽法緣終。三聞法歡忻。四退辭佛去。四段合一唱也。佛說此經已者。是第一說經事畢。及諸下文、皆結集之語也。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說者。是第二聽法緣終。言世間者、即有情世間也。可破壞故。天人者。天即欲界六天。天者、即光潔自在名天。人即人趣。謂多忍義名人。阿脩羅此云非天。如人不仁名曰非人。脩羅亦爾。歡喜信受者、是第三聞法歡忻。顏舒曰歡。神悅曰喜。故云歡喜。即意識相應喜受也。此經乃三乘妙旨。眾聖要樞。出生死之鴻源。證真常之疾路。得路得聞圓備、豈不樂哉。故云歡喜。問。先標聽徒之處、兼明菩薩聲聞。經終作禮歡忻、何故不明菩薩。答。迓影略說、不必俱陳。作禮而去者、是第四退辭佛去。五輪俱屈。三業皈誠。咸別世尊。各還本土。故云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