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休居士譔
王為正居士整理
凡例(按凡例是在書的開頭,說明它的內容、要旨和編輯體例的文字。)
一 前言
今人見古版書,往往興趣缺缺,致將寶藏當面錯過。古大德對龍舒淨土文,多有讚歎,宋、元、明皆有善知識發心重刻,其中元朝重刻,木板竟刻出舍利,故將此書重新打字排版,加上注音,希望此一版本,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而不致錯過此千古奇書。
二 所用藏經簡稱
凡例及註中,中華大藏經簡稱中華藏,卍字藏經簡稱卍續藏,乾隆大藏經簡稱龍藏,註中凡中華藏及卍續藏二處經文相同之文簡稱二藏原文。另香港佛經流通處出版之龍舒淨土文單行本簡稱香港本。
三 校對藏經之主從
龍舒增廣淨土文係錄自中華藏第二輯中,卍續藏中也有收錄,然因中華藏中之第二輯,係影印嘉興續藏經,而嘉興續藏經年代較早,故校對時以中華藏為主,以卍續藏為輔。中華藏與卍續藏,台北市中央圖書館皆有收藏,有興趣之讀者可至該館借閱參考。
四 經文取捨
校對時,二藏經文中,若有難以取捨;或疑中華藏有誤,卍續藏較可取者,另註於後,若卍續藏疑有誤,中華藏較可取者,不另註出。若二藏原文雖同,但仍覺文意不屬者,則參考香港本之文改之。凡有改動,必於該文句下。註出中華藏原文及改動之根據。
五 新註
此次排版所加之註,皆以按字冒之,以別於經文中原有之小註。
六 異體字或古字
異體字或古字如鐵及銕,皆依康熙字典取電腦字集中有之同字或今字代之。除所取之字與二藏原文之一所用相同者之外,皆於該文句下,註出原字。若原字無同字可代,或為電腦字集中所無者,則於註中描述該字之寫法,如曜字係左側從日部右側上羽下隹,不另造字。且於後文再取代時,不再註出。不另造一電腦外字集,則此檔案任何電腦皆可讀出,不會有讀不到字的情形,將有利於電腦文字檔案之交換流通。
七 流通
本電腦檔案經多次逐字校對,歡迎免費索取流通,若有錯誤,懇請連絡印刷廠或直接來電指正,以便於再版時更正,功德無量。
排版者王為正 電話:(0二)六00-一四一0。
龍舒淨土文序(按由序內文知。此序是元朝呂大夫作。重刻付印。木版竟刻出舍利,請看此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然世之所謂修淨土者。不可以不信也。淨土乃西方極樂世界。其中種種殊勝莊嚴。阿彌陀經載之詳矣。阿彌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願。願願度人。眾生願生彼國者。一稱其名隨念往生。末世之人。皆於命終氣絕之後。令他人稱念十聲。謂之十念。何益於事。卻不知于平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念不離西方淨土。念念願見彼佛彌陀。直至命終。不差不亂。蓮臺上品決定化生。五濁惡世更不再入。但闡提之流不信有之(按闡提者,一闡提之略。華言信不具。不成佛之義。)。被惡業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獄如箭射。誠可憫也。譬如遐邦絕域之人。居處服食不異禽獸。安知有中國富貴快樂。一旦或有語之者。咸以為妄。其中乃至一人。聽而信之。念慕中國。大厭彼土。願身歿而生焉。今生中國之人。豈無若輩乎。此世界中豈無遐邦絕域乎。既有南瞻部洲便有西方淨土。又安知不同在此天地之間哉。捨此生彼亦理之常。烏得而不信。諸佛無妄語。佛語不誤人。先賢達士及禪門宗師亦多修淨土。惟龍舒王居士信之篤。修之勤。正念現前臨終明白。淨土之歸無疑矣。自利利他又作淨土文十三卷。引三教經書為證。方便利益開導後人。可謂一念萬年。歲久板翳不任披閱。吾姪元益遜齊。自號康廬穩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來生我家。行已立身靡不在道。飢寒病苦。周恤有恆。道釋諸經。印施饒益。修行淨業。惟己自知。紛紛盆盎中。見此古罍洗余甚嘉之。宜其咸稱為善人君子也。發心重為刊梓。欲壽其傳。願一切眾生悉歸淨土。刊至第四卷第九第十板。鐵筆有礙。出舍利三顆。嵌罅深隱。光彩璀璨(按二藏原文璀璨二字左側皆從火部)。眾驚異焉。此皆阿彌陀佛悲智示現。龍舒居士願力不泯。吾姪信心堅固所致。謂佛法無靈驗。西方無方無淨土。可乎。
舊板重刊。善緣圓滿。諸仁者切忌莫於紙上板上作背向兩般錯會。雖然本性彌陀惟心淨土豈欺我耶吁。仁智之見有不同。中人以上可語也。於是乎書。 延祐三年(元佑三年系元朝仁宗時代合西元一三一六年。)。歲
次丙辰中秋日。同修淨土信士。奉訓大夫。前江淮等處。財賦都總府副總管(卍續藏管作官。)古壽呂師 說書于潯陽寓舍之信堂。
龍舒淨土文序(按由前呂大夫序知。此序系元朝呂元益所作)
淨土之說乃超脫輪迴捷徑。龍舒居士著為成書。廣行流布。蓋欲勉人以必為。要人以必至。其用心誠非淺淺。凡欲披閱。須詳味其言。諦思其義。若大概涉獵過目(二藏原文概木部在既下方,不在左側)殆亦徒然。苟為他事所汩或覺心意稍懈。姑置少時。然後再觀。則庶無遺意。否則非但意義不相屬而信心亦無自而起。茲如其無用。望轉施信士。勿徒束之高閣。庶不負龍舒居士之用心。而予區區鋟木之勤。殆亦不虛設矣。呂元益書。
重刊龍舒淨土文序(按此明朝重刻之序。中華藏所無。特錄自卍續藏。供讀者參考。)
如來設教之不同也。兼但對帶。顯密偏圓。三乘五行。隨自隨他。種種差別。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在凡具惑用三觀智顯本性佛法。智祖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見。此觀佛三昧之正訣。具眼者能之。若夫稱唱瞻禮。讀誦持戒。皆淨業之正因。正觀之助行。雖登臺之有金銀。入品之有上下。趣無坐而階不退則一也。有宋王龍舒作淨土文并附錄總十三卷。嘉禾僧巹。點校釐為十二卷。漏澤件誦特刊行之。終日念心終日念佛。介爾有心。三千具足。心想彼境。復了此心。念心是佛。全佛是心。然後般若德顯。解脫德彰。法身德圓。法界圓融。不思議體。即此論功不在禹下 時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按成化系明憲宗年號。辛丑年係西元一四八一年)佛成道日鄞江南溪秋月序
林居士俠菴序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故淨土法門乃超脫輪迴之捷徑。倘能與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臨終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龍舒居士著成此書。曲盡婆心。勸人修行念佛。語意懇切。循循善誘。蓋欲勉人以必為。要人以必至。其愛人之心。可謂懇且切矣。普願讀者詳味其言。諦思其義。息心實求其益。發菩提心。生真信願。勇猛精進。持佛聖號。求生西方。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如願往生極樂世界。庶不辜負龍舒居士勸人念佛之婆心焉。 戊戌年元旦日林俠菴頓首敬勸
盧陵李氏夢記
彥弼。乾道癸巳(按道系南宋孝宗年號,癸巳年係西元一一七三年)家染疫疾。四月五日彥弼亦病。粥藥不進。至十九日早夢一人褐衣。神貌清臞(按二藏原文臞從病字之部首。不從月部)以手撫摩彥弼肢體。而呼彥弼。令速起。彥弼惕然問曰。公何人耶。答曰。予即龍舒也。彥弼因告以疾病。雖欲支持。莫能。將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記省闕仲雅教汝捷徑否。彥弼曰。然。每日持誦阿彌陀佛不輟。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可。既寤。索粥食之。病果隨愈。後見龍舒畫像。儼然如夢中見者。彥弼稔聞居士潛通六藝。尤精於易。誨人不倦。所至學者輻湊(按輻湊喻密集。)謝君以靜逸堂待之。戶外之展常滿。正月十一日令子姪往承其教。不久回云。居士夜來講書罷。如常持誦禮佛。至三鼓。忽厲聲念阿彌陀佛數聲云。佛來接我:言訖立化。是夕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傳為勝異。識與不識。咸來瞻敬。恨不款奉談塵。而重惜焉。居士未示寂滅前三日。遍囑諸人。勉進道業。有此後不復再見之語。初十日訪趙公省幹。借淨室云。道業辦。去時好。乃書日課積計九百十二萬五百。貼于壁。億。自非根性融明。達乎生死之理。未易臻此。彥弼一病垂死。棺槨衣衾。已陳于前。荷居士陰賜拯接。遂獲平愈。可謂生死骨肉者矣。或日夢因想成。然食白粥之效。安可誣也。抑知居士悲願甚深。功欲及人。雖在常寂光中。不忘念力。其勸修淨土成佛之緣。可不勉勵而進哉。謹刻公像。并著感應事跡。用廣其傳。非敢飾辭以惑耳目。故此直述而具載之。伏冀見聞敬信。同霑利益。王神昭著。實證斯言(按二藏原文實作是)。公姓王。名日休。字虛中。號龍舒居士云。是歲下元廬陵李彥弼謹記
旴江 聶允迪 跋
居士平昔以淨土之說。懇切勸人。嘗盤桓於鄉里。允迪於是時年方二十餘。適預計偕東上五未知有佛法。弗獲識公面。迨犬馬之齒至三十。連嬰災患。殊覺人生沉淪於煩惱大苦海中。渺無邊岸。遂一意祖襲居士之說。為超脫計。如是者纔三數年。居士遂立化於廬陵郡。郡之人皆繪像以事之。蓋乾道癸巳之正月也(按乾道係南宋孝宗年號,癸巳年係西元一一七三年)。後五年丁酉歲(按丁酉年係西元一一七七年)先兄知府兵部被檄較試廬陵。得所刻本以歸。允迪恐此一段奇事。久之湮沒。無以傳遠。遂刻諸石。置城北報恩寺之阿彌殿(按二藏原文置作寘)。今此願施居士所著淨土文一萬帙。輒復以居士慈相及丞相周益公而下贊述附于卷首。皆襲廬陵刻本也。庶幾見者聞者。增益信心。勉疆精進。則西方淨土誠不難到。
嘉泰癸亥(按嘉泰係南宋寧宗年號,癸亥年係西元一二0三年)。文林郎。新監湖廣總領所。襄陽府。戶部大軍倉旴江。聶允迪。合十指爪稽首謹跋
允迪舊常見初機參禪人。但知歸敬禪宗。至言西方淨土則指為著相。力肆排斥。殊不知釋迦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欲令眾生了悟生死。脫離輪迴苦趣耳。參禪一法。固為了悟生死而設。修淨土一法亦是今眾生了悟生死也。參禪有省則現世了悟生死。得生淨土則見阿彌陀佛而後了悟生死。況便證無生忍。居不退轉地。直至成佛而後已。初機參學人何苦獨取禪宗一法而力排淨土之說耶。大善知識未嘗不以此勸人。今略採二三說。附于龍舒淨土文之末。以辨明之。
四明斷佛種人跋
龍舒居士作淨土文一十卷。其間始從淨土起信。終至我說。可謂條布有序。或事或理。坦然歷歷明白者矣。而又更何言哉。此十卷文乃是居士存日。親自刻梓。欲其流布天下。使人人皆同念佛。生于樂國。其用心亦豈易及。惟於第十一續添一卷。有人疑非居士本志。此必是第四卷文初創(按二藏原文創作刱)。屬稿所棄者耳(按二藏原文稿作上蒿下禾)。想後人尊居士。故不忍棄之。乃為十一卷名而續添之。況其修持法門意趣悉與第四卷同。但其文意嚴緩有異耳。予乃執卷而熟玩之(按二藏原文玩作翫)。亦謂此言頗當。
正議擬間。忽有人得居士親筆墨本者。若合符契。如失還得。今雖刻板已畢。亦乃銳意去之。復將法門中諸師原先附本勸發之語。如次整上足之(按卍續藏上作正)。以完部帙。諒無差失。如後人見此。慎毋以此編為不足云。
時洪武癸酉仲夏吉日(按洪武係明太祖年號,癸酉年係西元一三九三年) 四明斷佛種人跋
龍舒增廣淨土文第十一卷終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二 附錄
師子峰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身為苦本,覺悟早修)
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非堅總歸磨滅。自未入胞胎之日。寧有這男女之形。只緣地水火風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形殘之苦。上無絲線可挂(按挂通掛)。下沒根株所生。虛浮如水上泡。須臾不久。危脆似草頭露。焂忽使無。長年者不過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來日事。又有上床別了下床時。幾多一息不來。便覺千秋永別(雪峰頌。一盞孤燈照夜臺。上床脫了襪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未委明朝來不來。)嘆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裏一包肉塊。九孔常流不淨。六根恣逞無明。髮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津液污如行廁。裡面盡蛆虫聚會。外頭招蚊虱交攢。沾一災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熱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牽。歸餓鬼耳隨聲去。入阿鼻口頭喫盡味千般。死後只添油幾滴(長魁詩云。紅紅白白莫相瞞。無位真人赤肉團。敗壞不如狗相。只今便作死屍看。)此身無可愛惜。諸人當願出離。如何迷昧底尚逞風流。矇董漢猶生顛倒。或有骷髏頭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帶麝帶香。羅衣罩了膿血囊。錦被遮卻屎尿桶。用盡奸心百計。將謂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花。閻羅王接人來到。那更鬢斑齒損。無常鬼寄信相尋。箇箇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淨士文。皮危血肉骨纏筋。顛倒凡夫認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從前金玉附他人。)一旦命根絕處。四大風刀割時。外則腳手牽抽。內則肝腸痛裂。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古頌云。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情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生底只得悲啼痛切。死者不外神識奔馳。前途不見光明。舉眼全無伴侶。過奈河岸見之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者盡削悽慘。世上纔經七日。陰間押見十王。曹官抱案沒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平生作善者。送歸天道僊道人道。在日造苦者。狎入湯塗火塗刀塗。鍰湯沸苦崖崩。劍樹勢如山聳(按二藏原文劍字右側從刃部不從刀)。灌銅汁而遍身肉爛。吞鐵丸而滿口煙生。遭剉磕則血肉淋灕。入寒冰則皮膚凍裂。身碎業風吹再活。命終羅剎喝重生。人間歷盡百春秋。獄內方為一晝夜。(延光集。鑊湯爐炭諠幽壤。劍樹刀山聳太清。受罪要終八萬劫。獄卒牛頭始放行。)魂魄雖歸鬼界。身屍猶臥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也甲。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熏地熏天。胖脹不堪觀。醜惡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斷送埋萬里荒山。昔時耍悄紅顏翻成灰燼(按稍疑俏)。今日荒涼白骨變作泥堆。(寒山頌云。胭脂畫面嬌千樣。龍麝薰衣俏百般。今日風流都不見。綠楊芳草髑髏寒。)從前恩愛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淚雨灑時空寂寂。悲風動處冷颼颼。夜闌而鬼哭神號。歲久而雅餐雀啄(按二藏原文鴉字左側從亞不從牙。)荒草畔漫留碑石。綠楊中空掛紙錢。下梢頭難免如斯。到這裏怎生不醒。(寒山云。雀啄鴉餐及肉盡。風吹日炙髑髏乾。日前試問傍觀者。自把形骸仔細看。)大家具眼。休更埋頭。翻身跳出迷津。彈指裂開愛網。休向鬼窟裏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 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請迴光返照。便知本體元無。若未能學道參禪。也且勤持齋念佛。捨惡歸善。改往修來。移六賊為六神通。離八苦得八自在。便好替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使處處齊知覺悟。教人人盡免沉淪。上助諸佛轉法輪。下拔眾生離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莫教一日換了皮。縱有千佛難救汝。火急進步。時不待人。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寒山云。百骸潰散離塵泥。一物長靈復是誰。不得此時通線路。骷髏著地幾人知。)
發願文
三寶弟子某甲等。誠意倡印龍舒淨土文。廣宣流布。闡揚淨土。 伏念我等從無始來。迷本淨心。隨業流轉。六道輪迴。受苦無窮。雖得人身。去佛遙遠。縱發道心。或進或退。皆由無明薰習。不自覺他。任貪瞋癡。障戒定慧。雖知念佛。資糧未具。西方勝境。難得現前。今我等發願懺悔。痛念世間諸有為法。虛妄不實。深知苦空無常無我。不生貪著。慧眼開明。勤修淨業。期得正信正願正行。時時具足。專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速獲一心。於此法中。圓悟無量法門。圓證無生法忍。圓轉無礙法輪。圓度無邊眾生。
願
我等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臺安我足。
一剎那中雜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蓮華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