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二

大聖末劫經
聖真仙佛
大聖末劫經 末劫真經 彌勒尊佛。南海慈航。聞尊所說。扶提眾生。十惡不善。天差大羅仙下界。查看此經。果有人供奉者。可免災星。一家人命。可保無憂。若有惡人不信者。但看申戍亥年。有飯無人吃。有衣無人穿。有路無人走。有屋無人住。‧‧‧
觀音菩薩救劫仙方,彌勒佛真言度劫經,純陽呂祖仙師度劫經,關聖帝君度劫經合訂本
聖真仙佛
觀音菩薩救劫仙方,彌勒佛真言度劫經,純陽呂祖仙師度劫經,關聖帝君度劫經合訂本 爾時京城順天府南海普陀山忽然雷震。從空中落下一碑。在鄭家莊前。現出丹經一卷。時有李參政。即將此經抄回。閤家虔誠諷誦。又將此經送與馬知府家。彼家不信。過數日一門具亡。時有。‧‧‧
觀音靈簽精解
觀音菩薩
觀音靈簽精解 讚觀音菩薩偈
觀音大士妙難酬 清淨莊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 巍巍古佛現冠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 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無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
關帝明聖真經聖簽
關帝
關帝明聖真經聖簽 恭惟--聖帝浩氣凌宵。丹心貫日。扶正統以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而篤忠貞。靈昭千古。伏魔盪寇。屢代微其奇勳。覺世牖民。寰宇被其明訓。運協。‧‧‧
阿彌陀經、心經等旁解合刊
聖真仙佛
阿彌陀經、心經等旁解合刊 此香體即是法性,法性攝一切法曰界,佛證法界性,故乍爇普聞,香煙結為祥雲中現佛,心香所致香之體相用三無不妙也。‧‧‧
佛海結緣
葉文意
佛海結緣 佛陀住世八十年,入滅後;大弟子大迦葉有感於當時佛陀遺教需要整理,於是請阿闍世王為施主,供給生活及一切資具,在王舍城外畢波羅窟舉行結集佛陀遺教。參加者有五百人,迦葉為上首,阿難結集經藏。誦出的經文,由五百大德印可,才泐為定本。……
大乘經咒十種合刊
藏版者:香港佛經流通處
大乘經咒十種合刊 。‧‧‧
梵網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梵網經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萬行起於深信之宅。以是天竺法師鳩摩羅什,誦持此品以為心首。此經本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什少踐於大方,齊異學於迦夷。弘始三年,淳風東扇,秦主姚興,道契百王。玄心大法,於草堂之中。……
六祖壇經註釋
六祖壇經註釋 禪,本是無言的境界,但禪宗的典籍,又是汗牛充棟之多。語言文字、擧心動念、雖非禪意;但揚眉瞬目,搬柴運水,又無非禪機。禪是不可說的,但禪確有無限的意義,無限的內容,無限的境界。在禪宗的典籍中,六祖壇經被視為一部無上的寶典。……
趙公明財神經
趙公明財神
趙公明財神經 趙帥渡仁修善道。公告諸君百善行。明果行善福祿增。財寶金銀君所求。神祇查察君所為。經章告君天道求。……
弓長出世招賢真經
聖真仙佛
弓長出世招賢真經 弓長出世發宏願。規戒自己。勸化世人。解敘。財色雙亡酒氣除。妄談大道任天誅。說人是非天雷打。將起無名體化灰。口貪滋味肝腸斷。騙人財物虎狼餐。若非苦志堅心守。永墮地獄世不歸。修道之人發了宏願。心中常存。口中常存。時時保守。何愁大道不成乎。……
開啟讚星延星寶典科儀
呂喦著
開啟讚星延星寶典科儀 至道修成本有恆。不生不滅見天真。六根淨盡參玄妙。五蘊俱空羨化神。說法宏緣千百語。渡人普化萬億身。壇開靜把爐春爇。鸞鳳旌旗拂垢塵。……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聖真仙佛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若欲求佛道。常隨多聞人。如事善師相。成佛亦不久。若持戒清淨。是名得三昧。若有能精進。是名行道人。若有得涅槃。是名為實樂。持戒大沙門。大戒清淨尼。半月常布薩。結淨行乞食。身被僧伽梨。衣缽行隨身。諸天皆歡喜。恭敬合掌禮。我使諸天人。以為作給使。……
蒙山施食念誦說法儀
佛教青年協會敬印
蒙山施食念誦說法儀 一、施食緣起。二、淨結壇場。三、法臺上佛像高供。四、孤魂壇於佛前低設。五、備淨飯水菜方可念誦施食。六、二呪為施食本。七、施濟鬼神宜戍亥時。八、中座開示惟請戒僧。九、魚聲念聲和融相應。十、顯密經呪加多以實念為誠。……
三世因果經-漫畫版
中華道德協會
三世因果經-漫畫版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善男信女至誠聽。聽念三世因果經。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莫非輕。今生做官為何因。前世黃金裝佛身。前世修來今世受。紫袍玉帶佛前求。黃金裝佛裝自己。遮蓋如來蓋自身。莫說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處來。……
佛說彌勒三經
聖真仙佛
佛說彌勒三經 稽首三界尊。皈命十方佛。我今發宏願。持誦彌勒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兜率天。親近大慈父。慇懃聞真諦。學習師子吼。迴返閻浮地。度眾脫苦海。弘法利群迷。……
五聖寶誥
聖真仙佛
五聖寶誥 《華陀先師誥》勝保醫相。元化真仙。醫學淵深。垂流百世。仁慈山重。共戴二天削骨演乎神妙。療毒出自天然。救民生於疾苦。拯士庶之顛連。剖割瘡痍稱妙術。灸針疾病免災邅。妙藥回春烕顯赫。靈丹救世妙難言。六道四生均感德。十方三界共稱賢。大悲大願大仁大慈。漢代良醫華陀先師。……
陰符經
陰符經 觀天一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 手。萬化生乎身。天者。萬物人之母也。靈明之性。在人成神。在天之中為虛空。於穆不已。流行之理。得之則為人。而守之則為真。所以帝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則盡括諸理矣!。‧‧‧
淞滬演經錄
聖真仙佛
淞滬演經錄 真經為五教經典之祖脈。又為人生性命之根源。吾等修人。祇可云演。不敢言講。修人昱此經旨。再證以五教經典。自可知真經之玄妙高深。非等閒可比。上古人心敦樸。不必言教。中古人心漸漓。五教聖人。分降各地。闡發大道。救正人心。……
王氏女真經
王氏女
王氏女真經 叔係天來母係地。忤逆父母燒甚香。七歲唸經至十八。十九良媒嫁趙郎。嫁得趙郎十三載。生男一個女一雙。嬌姑伴姑八九歲。三歲孩兒長壽郎。廷芳丈夫不信善。每日宰豬擺屠行。每日宰豬二三隻。便叫王氏來燒湯。煮得湯水翻翻滾。戮殺烏豬白如霜。……
王母消劫救世真經
聖真仙佛
王母消劫救世真經 祥光駕起遍三千。奉旨巡遊敢自閒。暫止雲車聊一叙。眼前功果即圓成。且夫正心為立身之本。明倫為教化之原。郅隆之世也。浩浩熙熙。發馨香於至治雍雍靄靄。徵保合於太和。此中天景運。而治隆千古者也。邇際三期末劫。八難臨頭。王母娘娘心大不忍。……
維摩經義記
沙門慧遠撰
維摩經義記 余嘗見天僧統藏總錄曰。經摩經義記四卷。慧遠撰。因謂吾祖智者大師疏觀經也多採用淨影。於維摩經想亦當然。頃一書齎義記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讀之。雖不如素意。而其釋最委。至其伸釋一義多先徵起。後方解之。實不忘本母之體。關中嘉祥不得抗衡也。吾祖釋義。……
三聖經說圖
聖真仙佛
三聖經說圖 《太極真人垂訓曰》太上垂訓。感應之篇。日誦一遍。滅罪消愆。受持一月。福祿彌堅。行之一年。壽命延綿。信奉七年。七祖昇天。久行不倦。名列諸仙。……
先天解六祖壇經
孟穎集註
先天解六祖壇經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速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呂祖玄妙真經
聖真仙佛
呂祖玄妙真經 後學純陽子是吾徒也立心慈。善普濟為懷道化凡眾不備辛。勞立經傳世累牘連篇可恨奉。行者少毀謗者多不曉天條嚴。厲善惡分明報應分釐不爽今。復奏准 玉皇再立經訓願四海男女堅。誠讀誦所求顯騐節節如響畧。序片言聊為贊助。……
太上清靜經解
老子
太上清靜經解 昔鴻濛分判。陰陽始列。輕清上浮者為天。重濁下凝者為地。清濁相混者為人。蓋人稟乾坤而交以成性。受陰陽而感以成形。得五行之化育。而五臓五德五靈。由斯而全焉。列才之品。為萬物之靈。世間難得者人也。人生難得者道也。夫人與天地同才。……
孝經釋義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降
孝經釋義 夫孝天之性也。性以好生為主。人之行孝也者。古聖賢尊孝為天者。宇宙萬物本由天生。人由父母所生者也。父母恩重如泰山。深如山谷。如是天覆載之鴻恩也。天道不變萬世不移。孝之至理也。孝無分類。天無二心。普照天下視同一家。孝之本乎愛敬是也。……
保安聖王覺世誕生真經
聖真仙佛
保安聖王覺世誕生真經 拜請鳳山郭聖王。忠福成神受勅封。玉皇勅賜開佛國。閩南鎮邦誥聖公。願來天地先育化。轉世北辰顯金光。上朝金闕三元第。下覆崑山八節功。調理綱紀順天命。統制乾坤遍十方。佛法變化無窮盡。三支清香請聖公。八月廿二成果。十國爭奪顯神通。……
關聖帝君警世文選一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警世文選一 吾是漢關聖帝,敕諭大眾諦聽,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忠心,正直光明不屈,死生順逆何分,吾嘗下游漢季,結盟皇叔三人,桃園名重千古,單刀秉燭於今,寄曹明來明去,吞吳為漢亡身。上帝憐人忠耿,獨敕宣化幽明。‧‧‧
關聖帝君警世文選二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警世文選二 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動一靜,神明鑒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況報應昭彰,不爽毫髮。淫為萬惡首,孝為百行原。‧‧‧
濟公經
濟佛
濟公經 幼生宦室 長入禪門 持修正果 不昧前因 一朝悟醒 心若明燈 有才有學 不作公卿 無貪無取 棄富安貧 口雖未劫 心豈取葷 裝顛濟世 借酒化民 氣不亂性 色不亂心 功不自居 言不自盈 導引正路 指點迷津 淺深開悟。‧‧‧
大聖末劫真經,覺世真典,竈王真經
聖真仙佛
大聖末劫真經,覺世真典,竈王真經 佛說末劫曉天下。存夔州城隍廟。向善者。自備紙張。印版錢不取分文。爾時北京順天府。南海普陀山。忽雷聲震動。此山落下大石一塊。落在西平府。洛陽縣王家莊。降下此經於石上。是日張參府。李丞相。兩人夫婦同發善心禮拜。‧‧‧
太上寶筏圖說
三寶弟子印贈
太上寶筏圖說 朕 惟天道至善。即以其善。賦之下民。故人之生。無有不善其或有不善者。皆因蔽於私欲外染於污習。至不能守其初心。遂悖乎天矣因人之存心。行事不同是以上天鑒察。降以災祥其降祥者。固以顯佑善人其不得已。而降災者亦以明戒丁民。使之改過而遷於善也。‧‧‧
天心
天心院*天心同修會編印
天心 要了悟『萬教同宗』理念--五大教、應率先加強彼此溝通與和諧、以促進世界大同、舉凡是人,總不能沒有宗教信仰,因為有了宗教信仰,才有正確的人生觀,一生當中才不會像無舵之舟,在茫茫人海中,毫無目標的飄蕩著。‧‧‧
修心造命錄
聖真仙佛
修心造命錄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出納不公平,難得子孫長富;語言多反覆,應知心腹無依。消沮閉藏,必是貪奸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心氣和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
太上玄門日誦
道教總廟三清宮管理委員會恭印
太上玄門日誦 竊以金書玉笈、為入道之梯、航誦誥持經、乃修真之徑路、夫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十二時中拳拳不怠、奉上聖之真、交悟自身之本性、非科教不能宏揚大道、非課誦無以攝伏身心、誦之誠者則經義通、而法騐悟之。…
斗母元尊先天一炁九皇真經
聖真仙佛
斗母元尊先天一炁九皇真經 舢姥天尊乃先天元始之神靈,因其法相四頭磊落,應四象也,八臂垂雍應八卦也,真妙相紫光圓融稟一炁玄元之象,相應於無極生太極之理,手持日月二輪應陰陽二氣以象太極之意。…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太上南斗延壽人妙經
聖真仙佛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太上南斗延壽人妙經 爾時太上老君,以永壽元年正月7日,在太清境上太極宮中,觀見眾生億劫漂沉,周迴生死,或居人道,生在中華,或生夷狄之中,或生蠻戎之內,或富或貴, 或賤或貧,暫假因緣,墮於地獄,為無定故。…
修身寶鑑看破世界
聖真仙佛
修身寶鑑看破世界 百善孝為先。凡有孝行者。必端人正士。或為奇特英豪。萬惡淫為首。心貪淫欲。皆邪辟之流。終必無惡不為。喪身敗德。歷觀不爽。凡人有勢不可倚盡。有福不可享盡。貧窮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地循環。周而復始。…
善雨金篇第三集
高雄市覺心社和善堂著
善雨金篇第三集 夫千經萬典,流傳塵世不外乎!望人心而向善,明其理,達其道,愚者下學而上達,智者易悟而大覺,此部新書,善雨金篇,呈疏請旨著造,禮請諸仙佛下凡,闡述著成,語說良真,句句玉律,戒人類,自幼初以入俗,則至糖果之類,而褒褓師之教,漸知禮而識字,幼能自斯,而開學者也。…
明道聖經
聖真仙佛
明道聖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道、道者、行夫其所以然、而順自然之理、明夫此、則近於道、道者、不可須臾離也、離者非道、道不明則違其性、至性者、惟聖人則之、至道者、惟聖人法之、行於道、則順於自然、違夫道、則背於本性、道者難云也、惟所難之事、惟聖人行之、是故道者、統系五教之名詞。…
成世正道指南
王迪卿恭書
成世正道指南 成世正道指南一書,於民國三十五年,丙戌歲,季春月,在安黴黃山後山芙蓉居,舉行彌羅法會,一百二十八年,時蒙 諸佛群仙降臨,光諭昭示廿字,(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一字一主宰一篇,揭其正義精詳,闡其玄真至理,詳其功果,究其本源,文淺而深出。…
彌羅法會接引幽靈真經接引詞
聖真仙佛
彌羅法會接引幽靈真經接引詞 夫道者,生天生地,生萬物,成世女大德也。聖佛慈悲,仙真廣德,人行仁義,駕慈航,渡苦海之生靈,破地獄,拔出怨鬼冤魂,佛放燄口,誦盂蘭經,即目蓮尊者之母,墮入地獄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蓮求救於佛,佛因說此盂蘭經,作盂蘭盆。…
無形古佛孝經
王迪卿恭書
無形古佛孝經 香 讚 香雲篆成壽花 壽字花開遍光華 如來含笑自在 自在無為妙無涯 蟠桃從今結妙果 碧藕再起好雲霞 海屋籌添廿字國 性天裝成瑪瑙沙 一箇極樂一自在 十方三界靜無嘩 好將孝字羅天地 明心見性返本家 壽得其所曰壽 不違曰孝 壽之宜 孝之宜也。…
廿字真經
聖真仙佛
廿字真經 廿字真經 是吾 師蕭公昌夫子所創 解三才之浩劫 復十方以清明 集儒釋道耶回五教聖人 暨 國父孫公中山 創教立道立國之精華 發揚天地之正氣 為陰陽之準繩 破黑暗 復光明 除專制 昌自由 誠為各聖經之綱領 為至道之玄微 為聖賢仙佛之其基本 為萬法之法祖。…
金光明真經
王迪卿恭書
金光明真經 夫大道之不作外矣。人慾橫流。機變巧詐。無所而不用其極。無所而不競其雄。於是而不亂。未之有也。此何以故。蓋我好用詐。彼亦好之。我好逞雄。彼亦逞之。以剛凌柔。以強凌弱。彼柔者。固不肯自認為柔者也。不肯自認。終有一敗。敗不自認。處心積慮。日俟其隙。報復之道。…
息災延福聖經
聖真仙佛
息災延福聖經 洪濛開天 鑿穴而居 製葉而衣 飲之以血 食之以獸 市無設肆 亦無貨幣 柸柸榛榛 不知道義而却有道義 煦煦孑孑 不明忠信而却有忠信 此羲皇以上之民也 降及晚近 唯心唯物 互為爭競 耍知唯心者存仁 所謂以靜制動 以理為矩也 唯物者變義 所謂以動制靜 以情為範也 形下之學 則為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