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善書圖書館
首頁
善書目錄
善書影片
善歌
道之宗旨
聯絡我們
查詢善書
簡体
楞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大佛頂首楞嚴經妙玄要旨
倓虛大師著
釋迦文佛於法華會上,自述伽陀,嘗謂「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蓋諸佛出世本懷,務欲以佛知佛見,普度眾生,奈眾生無始染著,沒在苦海,不得不以三乘之法,先調伏之。於中為阿難說楞嚴,為舍利弗須菩提說般若,皆示究竟佛知佛見,最後自說法華,暢達本懷,豈非欲令眾生普入如來種智藏海哉。‧‧‧
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
太虛大師講述
佛應時機說法,法法皆為第一。後時說經者依遵之,往往持講一經,即崇其持講之經為獨尊無侶。夫隆重之以專其信,洵亦法王殊勝方便;無如揚於此者、不免有抑於彼,學者執之,差違隨起。大藏經論、多束之高閣者,講師之抱一擯餘,蓋未始非一種原因也。雖一一法皆為法界,亦一一法各住法位,故茲不將本經為佛法或一切法中絕對最高之法;但取為佛藏種種經論中占有一相對位置者以研究之。‧‧‧
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
太虛大師著
問曰:本經自度震旦,說之者已無慮百師,今造攝論意何所為?且了義教有多經論,曷不擇之大藏,開所未開,乃獨取義已大明之本經,增枝業之辭乎?答曰:略有六意造此攝論:嘗攷諸師說本經者,多列文逐句以疏解(諸解皆是),或斷章取義以發明(若中峰或問、雲棲摸象等),今欲用懸判簡要之辭,攝全經周圓之義,令但聞略說者總持無遺,一也。‧‧‧
正法的代表
宣化上人講述
我方才所說的話,所解釋的《楞嚴經》和〈楞嚴咒〉這個道理,如果不合乎佛的心、不合乎經的意,如果《楞嚴經》是假的,我願意永遠永遠在地獄裏,再不到世上來見所有的人。我雖然是一個很愚癡的人,可是也不會笨得願意到地獄去,不再出來。各位由這一點,應該深信這個《楞嚴經》和〈楞嚴咒〉。‧‧‧
楞嚴大意
太虛大師講述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頗有啟發。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楞嚴經懸鏡
憨山大師著
慨夫文詞簡奧、義理幽深,雖諸家註疏精暢發明,而學者貪程罔知捷徑,致使理觀昧於陳言,修習失於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嘗刻意斯文,杜絕見聞,窮歷冰雪,顧智識暗昧非敢妄擬聖心,每於一線通途粗述鄙意潛修之士若攬鏡以照形,願即事安心頓融藏性者矣!‧‧‧
楞嚴義燈(楞嚴經題要釋)
斌宗法師著
綜上所述,則歷代高僧大德,對於『楞嚴經』之批判,確認為佛說的闡明真心常住之真理,誰能有此本領,托於經文,以欺騙天下後世?而且,闡明心性的佛法,就曾被宋朝的理學家所襲取,朱熹先生曾稱的觀心說,實與周秦諸子之思想有懸殊的差別,而與佛教教義闇合,所以『楞嚴』一經,決非唐朝時代的佛教徒竊取先秦思想之所為,是很明顯的。‧‧‧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文珠法師講述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竟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後來,有一位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發現此經,文義俱妙,細讀之下,嘆為希有,默誦於心;離開龍宮後,錄呈國王,王視為國寶,藏於國庫,不准流傳他國。‧‧‧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要義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佛為法王,繼佛弘化者為法王子,等覺以上菩薩,皆當此稱。同倫,指大勢至菩薩之法侶。五十二者,表位也。自十信至十地,為五十位,加等覺妙覺,則為五十二位。十地最後一地,為法雲地,塵沙惑盡。等覺斷根本無明。至妙覺位,謂徹證妙明覺心,即已成佛矣。大勢至菩薩,堪領妙覺,其地位之高,不言可喻。‧‧‧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白話及注釋
王智隆居士著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法會上聽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談自己由於修所修法門而得成就的那個圓通法門後,因時節因緣已經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別有著五十二種修行位的無量大菩薩們,同時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頂禮佛足的最高禮節:雙手著地,掌心向上,把頭磕地於兩手之間,表示用自己的雙手捧起佛足,高高舉過頭頂敬禮。‧‧‧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淨空法師主講
《楞嚴經》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古人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佛在大乘經論中常講一闡提不能成佛,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佛講到《法華經》時,又說一闡提也能成佛,就是說人人皆可成佛,這才把佛法講到究竟圓滿,所以說成佛的法華。‧‧‧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這念佛並不是大勢至菩薩自己來念,因為大勢至菩薩已經念無所念,不念而念,念而無念了。他得到這個圓通,可算是一個念佛的過來人。所以就告訴你我一切眾生:「你們各位知道嗎?我是從念佛這一條路走過來的,我得到圓通的這種方法,現在傳授給你,你也可以用這念佛的法門來得到圓通。」‧‧‧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靜權法師講述
淨土法門,自古迄今,著述甚多;各闡其美,堆積如山,不可勝數。若欲求其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者,莫過於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大勢至菩薩是能念佛的人;念佛圓通,是菩薩所修的法門。念,是心念、意念、想念,普通人的心意,不是想念錦衣美食,就是想念名利財富,或想念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與聲譽,如何擴展自己的職權與勢力,時刻在名利圈中打滾,念念追求財色的佔有,於是你爭我奪,你異我詐,甚至不擇手段,損人利己。‧‧‧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這篇經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門中非常重要的開示。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詳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全經共十卷,六萬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問諸菩薩及阿羅漢,當初修行,在十八界中,從那一法入門?時有二十五位大菩薩、阿羅漢,各各敘說自己最初修行入門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塵、六識、七大。‧‧‧
佛堂講話第三輯
道源法師講述
這本佛堂講話,是民國五十年農曆十一月間,基隆正道山海會寺舉行念佛七時,吾師源公上人的開示。內容以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為經,博引其他經論並插入公案掌故數則為緯。對於上述各種疑難,俱有精闢的破解。念佛法門與其他方便法門修行的難易,亦予以簡明的比較。‧‧‧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今譯淺解
毛凌雲居士講述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的一章,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第二十四,即念佛圓通,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答佛垂問圓通,是由修習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實為念佛最妙要訣。‧‧‧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續法法師著
楞嚴經云。佛告阿難。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則此章經、誠為銷罪之巨冶、愈病之靈丹、修心之捷徑、求生之要術也。若能常持、無苦不除。無樂不與。無願不遂。無果不得。凡見聞者、宜三復焉。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
慈舟法師講述
若如觀音反聞聞自性。而以始覺智念自性彌陀。則所用之根異。觀念根性無以異也。唯全仗自力與兼仗他力稍異。有自有力無力之明者自可揀擇。無勞贅述。若就魔境觀察。此章必無如彼之多。而彼章自述解結中不聞魔境者,智力勝故。智勝念佛亦不迂屈。智者思之。倘能二門並用。正念佛時。于無念處念。無聞處聞。即是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淨空法師著
楞嚴者、一切事究竟堅固也。圓通者、聖性法門、無不通也。勢至、啟教之人。念佛、修行之法。文雖二百四十字、義括淨土諸典。教機法喻。生佛感應以遍含。自自他因果而該徹。作心境之月燈。聖凡之舟楫。‧‧‧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講記
淨空法師主講
所以你無論學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楞嚴經》都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清淨明誨"這一段,無論你修學哪一宗、哪一派,它叫共同科目。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不管你蓋什麼樣的房子,地基是一樣的,都要打得很堅固,建築物才能蓋得成功。‧‧‧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楞嚴經裡的四種清淨明誨:斷淫、斷殺、斷偷、斷妄,是息息相關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殺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語戒。因此犯淫戒,是殺盜妄都包括了。所以,分而言之是四種,合而言之是一體也。‧‧‧
楞嚴經講話(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悟慈法師講述
「世尊!這些眾生,離開佛陀漸漸遙遠,定會遇到邪師外道的說法,如恒河沙數那麼多!如想攝伏他們的心,使入三摩正定的境界,要怎樣做,才能令他們安心立命,而入道場,遠離一切的魔事,怎能使他們對於菩提道心,永遠不會退轉呢?」‧‧‧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
淨空法師講述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說明人生的障礙在那裡以及如何消除。明是明瞭,誨是教誨。經文共有四段,都是關於戒律方面的,讀了之後才能真正明白佛法持戒的真諦,如何持戒念佛。果能依教奉行,這一生的障礙才能消除,往生才有把握。‧‧‧
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淨明誨
文珠法師講述
我們學佛,無論目的是想獨善其身,作個自了漢;抑或是想兼善天下,實行菩薩道,自利利他;都可以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選擇一科自己喜歡而又適合個性的,作一門深入的修持。唯獨是戒、定、慧三科,是學佛必修的課程,一定要受持,而且是要終身受持。特別是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出生定慧的父母,也是成就佛道的基層,所以學佛的人,絕對要依教奉行,不可或缺。‧‧‧
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夏老常說:"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我們若能明白觀音的發心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得之果是上與十方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眾生同一體,所以感應道交,普門示現,我們的信就深哪,我們願就切,行就專哪。所以我們對於觀音大士的成就,有所聞,有所信,有所解,能夠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樣了。‧‧‧
耳根圓通法門
元音老人主講
我們修法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照,返聞聞自性的方法來做功夫最易得力。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在六根中最靈敏、最銳利。用之修行,故極易成就。我們在修法時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傾聽自己心念咒的無聲之聲,要一字一字聽得分明,才能把整個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攝牢而不起妄念,從而證入三昧,打開本來,親見佛性。‧‧‧
觀音法門
文珠法師講述
觀音法門,即是楞嚴經中的耳門圓通。屬於二十五種圓通之一,是一種特別而又殊勝的修證方法。文殊菩薩在楞嚴經選擇圓通時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可見此法門是何等的殊勝!‧‧‧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本經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之一,即在於經中最後部份:即本書所講解的,由五蘊所生的五十種陰魔的境界。書中對每一蘊講了十種境界。每一種境界中,都指出了該修行人所經歷過的心理上的現象,及引起該種現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該修行人由於執著境界,而生起的種種困難,及對此境界之誤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通議
釋德清述
首楞嚴者。大定之總名也。而世之受此經者。有不定之疑二焉。其一日傳經不定。唐神龍初。般刺諦三藏。潛將梵筴。私人廣州。譯而授房相國融。時本國責其違制。持筴遁去。融亦奏上不行。外則梵本無徵。內則目錄失載。已不能無疑。而智昇又謂沙門懷迪。遇梵僧於廣州。共譯十卷。校之融本。…
楞嚴咒疏
庶默契柏師撰集之功
建立壇儀。為祈求現證者設。若緇素發心散持。則專主誠敬。楞嚴經言。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又云。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乃至讀誦書寫此咒。…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
唐剌密帝譯、彌白釋迦譯語
像季已還。道術既裂。明心之士。妄認緣塵。為物所轉。義學之徒。虛驕多聞。不全道力。奇才茂器。皆流為蒸砂迷客。說食飢夫。首楞嚴王。懸知其然。誕敷祕典。力救倒妄。淘汰啟迪。諄諄之慈。靡所不至。而末世初機。罕能究盡。溫陵環師。一生掩關。與世異好。獨陪黃卷聖賢。冥搜博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