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住長春總會講道
長春總會遷到東三馬路一二五號新會址後,就請我到總會去住。因各縣市道德分會紛紛成立,安東、哈爾濱、錦州等各地,也相繼成立總分會,都請我去開會講道,我本想都能親自前往,可是分身無術,有時也做不到了。
編者按:王善人教人,不尚文飾,不願空談,專講實行。以「道是行的,不行沒有道。德是做的,不做沒有德。」為號召。各級會校,早晚均有道德課,早課講性,晚課講命。善人說:「早課講性,性清。晚課講命,命長(音掌)。」正是教人每天不可忘記盡性立命。並附設道德講習班,四十天結業,?組織遊行講演團,講病齊家,提倡立會建校,因之,會校日有增多。
【附設】武孝子
武孝子,吉林省人,幼年喪父,隨母借住舅父家,給人牧牛。他羨慕有錢人家的孩子能讀書,便認工頭做義父,給他買書,一邊牧牛一邊唸書。有一次,他母親患病,想吃?肉,他向姑媽家借錢,沒有借到。又到集市向賣肉的乞討,也沒有人給。正在無法可想時,無意中,手碰自己的大腿,心想這不是肉嗎?何必求人呢?便轉向?走,想?家割腿上的肉給母親吃。路過一個村莊,從一家大門裏,跑出一條黃狗,嘴內啣著一大塊凍?肉,他便拼命追趕,得到那塊凍肉,?家煮給母親吃,病?就好了。他聽說王善人是位孝子,幼年失學,所創辦的女義學和道德會普及東北各省市,他很羨慕,因此入道德會講習班學道。又特意赴長春總會晉見王善人,把他的經歷說了一遍。善人僅看看他,靜默多時,一言未發。當時他內心很不平,認為善人看不起他。心想你能當善人,我就不能當善人嗎??家後,一再想來想去他才明白,善人靜默不語,是示意道是行的,不是說的。他就學善人,自辦道德講習班,專注重實行。組成家庭訪問團,看工作就做,遇著病人就義務看護。起初時,常遭人白眼。最後均是他的?誠所感,「武孝子」因之成名。他以後講孝道受感動者甚多,因之到處受歡迎。
【附記】魏德一
魏德一是吉林省伊通縣人,在齊子山家聽到王善人講道,發心?伊通興辦義學。張總辦看他過慣奢侈生活,叫他先到淑貞母校盡義務學作工種菜,將習性去淨再辦學。這是一九二一年的事,魏德一在母校種了五年菜,將習性完全除淨。後來與關耀民(字醒華一九三四年立業,立業金七百元),崇儉結婚。魏德一夫婦婚後,在白城子(洮安縣)至索倫鐵路沿線創會立學,先後創立開魯分會,及各縣旗道德分會,並辦安老院懷少堂,是開化一方善風的成人。魏德一主任肯棄官學道,種菜五年,實不容易。當時義務學的伙食比鄉下人吃的還苦,又做苦工,如意志不堅,實難忍受。而魏主任竟能拋棄花天酒地的生活,在那種困苦環境裏,做苦工五年之久,?是成人!所以才能展開道德風尚,立住天命。
【附記】張鳳九
張鳳九,吉林人,在家辦義學時,警察想敲他的竹槓,故意找他麻煩,將他抓去,反綁二臂吊在樑上。張鳳九想起王善人當初挨打時還大聲喊:「沒罪不挨打,沒孽不挨罵,打死拉倒。」便耐心忍受,毫無怨恨,心裏只是默念:「沒罪不挨打」。四個警察坐著打牌,好像把他忘了,吊倒晚上十點多鍾,張鳳九忽然心中明亮,感覺天要亮時,他們將有意外危險,看他們都很年輕,於心不忍,哭了起來。一位警察說:「他媽的!看你一聲不響像個英雄,原來還是狗熊,把他放下來吧!」張鳳九說:「我不是哭自己,我是哭你們太可憐啦!」便將他們過去為非作歹的事情,述說出來。警告他們說:「黎明時,你們將發生意外危險。」
他們雖然不信,可是過去為非作歹的事情,他又說得一點不錯,所以猶豫起來。張鳳九說:「天不早了!你們再不逃命,怕來不及啦!如若不肯相信,先帶我躲起來,看看有沒有事發生,不就明白了嗎?」他們便躲了出去。天快亮時,果然來了大幫土匪襲擊警所,倖免於難。事後警察們感謝張鳳九救命之恩,要放他?去。他說:「不行!我為了救你們,洩漏天機,你們若能改過向善,天還可以饒恕我,不然的話,我就要大禍臨頭啦!」警察再三拜懇說:「我們就辭職?家種田、孝順父母、多做好事,還不行嗎?」張鳳九才歡歡喜喜的?家。張鳳九悔過說:「他當講習班主任時,有時心生邪念。心想若不懲罰,這還得了!夜晚至無人之處,拿綑行李的繩子,痛打自己,打的肌肉戰慄,再審問自己,終於由內心深處,現出良心來。」後任長春總會講演主任。一九三七年隨鄭尚化塵部長,視察下江(松花江下游)一帶會務。至南天門開會,一進屋,張鳳九主任神色突變,大聲問:「妳知道我是誰?」鄭部長說:「你是張主任。」他說:「不對!我是朱理事長(朱廣德,當時已去世)。」然後說出講述者與日本人發生衝突,正在爭吵,日本人想暗算講述者,擬投入大江。」接著說:「善人命我來的。」善人說:「他妻子為善不能叫他橫死,你們趕快打電報去叫他速來!」南天門分會王會長,急著去打完電報。他說:「不行,還得打一封。」結果第二封電報先到。最奇著,當時講述者在同江縣距南天門分會(通河縣),有六七百里之遙,與日本人口角,雙方所說的話,竟與朱理事長,假張主任口中所說者完全一樣。說完話,張主任倒下,三日後始醒過來。張主任講病如神,講好的病人,自願捨房捨地的人很多。全部用作辦會興學,他自己分文不苟,後至河北創會,任天津道德會主講,人稱之為「張神仙」。
(丙子年、公元一九三六年)王鳳儀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