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儀言行錄

八十六、講「善、功、德」

我給王恕忱講好病後,常到他家去講道。有一次從王恕忱家出來,?騰鰲堡的路上,碰到張雅軒(雅軒故意在途中相候)。他問我做人的道。我給他講「善、功、德」說:「為人施捨財物、救急、扶危、濟人,那叫做善,行善的人,將來準富,有洪福享,因為天不虧人,天理是明中施捨,暗裏天還。要是為了義?,盡心出力,任勞任怨,克苦完成,那叫做功。有功於世的人,準出貴,有權柄。因為捨己為人是煉出性的根,人借行善立功,把性情練得爐火純青,遇逆境能和顏悅色的忍受,死心化性,是一救萬苦。人能做到『善功德』三個字,就是聖賢了。」張雅軒又問:「那要先做什麼好呢?」我說:「最好是辦女義學,因為婦德女道早已失傳,一般的風俗又都重男輕女,還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不知女子負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的重責大任。

愚魯的母親,難生賢慧的子女。周有三母(太姜、太任、太姒)才生聖帝明王,有聖母才有聖子。現今,女子不讀書,怎能明理,怎能生孝子、賢孫?以天時來說,聖人生在小康時代,專教男子成聖、成賢,是先來「開天」。我提倡女義學,昌明婦德、女道,是後來「闢地」。將來女子也能做官,也能治國,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說話中間,已走近騰鰲堡。張雅軒說:「好!看我吧!」說完反身就?去了。我聽他的話裡有因,也反身追問說:「看你的什麼呢?」他說:「你不是說辦女義學好嗎?」我說:「是呀!怎麼?你能辦嗎?」他說:「您不知道,我母親在世常說:『家有賢妻,男兒不做橫事。我因為沒有唸過書,做了一世的文盲。你將來有兒女時都要給他們讀書,若能設立一處女學更好,還要多做善事。我因為每次做飯,先抓一把鍋頭來,留著週濟窮人,才生你的』。」這是我母親的話,現在又聽您說,辦女學有這麼重要,所以我決心窮三年,創辦女義學!」

八十七、海城縣周正堡女義學

張雅軒聽我講「善功德」後,便在他家中,創辦周正堡女義學,聘請關劉化行(名國南)任老師。關老師是海城縣人,大家閨秀出身,幼年讀過書詩,婚後不久,丈夫去世守節,已經是五十多歲,和張雅軒有親戚關係,因聞張雅軒的義?,她才出任義務老師。

清代末年,風氣不開,在鄉的男孩,受教育的都很少,女孩讀書更是稀有的。尤其是海城一帶的風俗,女孩子都要積私房錢,農忙時作零工賺錢積存起來,準備婚後生男育女使用。因之,誰也不肯來上學。張雅軒招不到學生,只好每天花八個制錢,僱女孩來讀書。學生家長又反對,說她們在家裡,穿怎樣破的衣服都可以,若是上學不能穿得破爛,就要錢給他們做衣服。

張雅軒也答應做衣服,才能僱到八個學生。我向王恕忱說:「咱倆可和雅軒到各村鎮去勸募學生,不能專靠僱人來唸書的辦法。」便一面宣講善書,一面提倡讀書的好處,又勸來二十名,一共二十八名,才正底開學。初期連書桌、黑板全都沒有,圍著高粱囤唸書,以婦女家訓、婦女箴規等古課本,後來才採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標準課本,張學董並叫他的太太劉福堂和弟婦于玉堂也都上學唸書。

我探知當地的風俗,旗人(滿族人)的規矩禮節太嚴,而漢人又太不重視禮節,因為漢人多是各省逃荒年出關節的窮苦人,只知道賺錢買田地。因之女義學重視禮教,實行尊師敬長,教導學生上下學必須向長輩行禮;並提倡實行儉樸,義學女生規定穿藍布長衫,紮青辮根;放學後要幫助家裡操作,盡孝悌的道。學生上學讀書後,對人彬彬有禮,又自動操作家事,家長們非常歡喜,一傳十,十傳百,鄉下人也都願意叫自己的女兒上學讀書了。遠路的學生,免費住校,僅自備食米,蔬菜、醬也由義學免費供給,因之學生人數目增,奠定下基礎。我常說姑娘是爹媽的心尖(心肝) ,我辦女學直接教育女生,間接也勸化了他們的家庭。

八十八、遼陽縣張忠堡女義學

一九一二年,我四十九歲,我講善書走到遼陽縣張忠堡村,村中有位房守仁,其妻是續弦,對待前房所生兒女百般虐待,她聽我宣講善書後,痛改前非。有一天,我宣講「愛女嫌媳」,書中描述婆母虐待兒媳的慘酷,聽?無不下淚。我對聽講的少女們說:「誰說人無良心?我看人人都有良心,皆因妳們沒唸過書,才不知道盡孝、盡悌的道,妳們為什麼不唸書呢?」他們都說:「如果學房我們願意唸書。」房守仁感我的恩,願意設立學校。我便?錦州聘請于端瑛前來任教,正式開學。

遼陽縣穆家堡及海城縣新台子村女義學裡,孫恒昶、孫周靜軒(名淑坤)夫婦是遼陽縣穆家堡村人,家道殷實,是半耕半讀的人家,孫恒昶和張雅軒是世交,往來親蜜。他見張雅軒突然興學很是驚訝,便藉聽我講善書為名,常來暗中查看,日久瞭解了我是為救女子出苦得樂,才倡辦女義學,也很佩服張雅軒見義勇為的魄力,他們夫婦乃用自己的住宅,成立穆家堡女義學,由孫周靜軒自任老師;孫恒昶因為家中富有,平素無所事事,從此一面辦學,一面隨我宣講善書學道,因為身心有寄託,所以精神非常愉快,更領起善風,?是利己利人,為善至樂。

高正午(名元中)是海城縣新台子村人,弟兄四人他排行老四,是騰鰲堡宣講堂的宣講生,因為我給王恕忱講好病,他對我很是佩服,常隨我講善書,又受張雅軒興學的影響,立志在自己村中立一處女義學,他的哥哥們一致反對,為了辦學,他的哥哥們和他分了小家(只分收益不分財產為分小家) ,終於成立了新台子女義學,這一年間擴充為七校。

八十九、台安縣五間房女義學

台安縣五間房村劉惠忱(名常廉) ,娶妻白氏,是奉天省(今遼寧、安東、遼北三省,以下同)議會議長白永恩的胞妹,夫妻感情甚篤,不幸白氏早逝,續娶金孝慈(名仁坤) ,未曾讀書,劉惠忱因此鬱鬱不樂。他的遠房祖母患病,請我去講病,他為了好奇,前來旁觀。等我把病講好,他受了感動,把我請到他家中講道,他們夫婦聽講後非常歡喜,張學董勸他們立學,劉惠忱首先贊成說:「他死去的妻唸過書所以他很想念她,能立一處學校,我也好跟著唸點書,識幾個字,開開知識。」乃聘請張劉祝三(名福堂,張雅軒之妻)任老師,成立五間房女義學。

秋收的時侯,僱來村中的童工不認?做工,劉惠忱生氣要打他,童工說:「怎麼?善人還要打人嗎?」(當時都認為立義學是行善,均稱義學學董為善人)劉惠忱一聽,打不下去了。想起我說過打人是惡人的話,覺得很慚愧,從此他才認識我所說的「道是行的,不行沒有道;德是做的,不做沒有德。」便立志「以禮待人」,和其妻金孝慈相約定,實行「夫婦相敬如賓」的道,你恭我敬,初實行時還有些不好意思,實行日久,習以為常,反而生出有趣。學生們也跟著學,見了長輩,先稱呼後說我給您行禮啦!然後恭恭敬敬的鞠躬,竟在義學中,造成了優良的風氣。這?是「言教不如身教」,自己?實行了,就會發生很大的感化力,若不是,我怎會說:「有成人,必成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