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幸福的寶典 又名《了凡四訓》

※ 行善妙方有十味 ※

行善的道理跟原則,上面已經說得很詳細。下面來談隨緣濟眾,行善積德的方法。

(一) 與人為善。 (二) 敬愛存心。 (三) 成人之美。 (四) 勸人為善。 (五) 救人危急。
(六) 興建大利。 (七) 捨財作福。 (八) 護持正法。 (九) 敬重尊長。 (十) 愛惜物命

等十法。 

※ 行善妙方之一 — 何為與人為善? 

古時候福建蒲田縣,林氏私塾,二十幾個學生之中,以林天賜、林啟明二人成績優異,其他的學生成績僅中下而已。 

天賜生於富家,天資聰明,但是自持家富才高,看不起其他的學生。啟明家貧,勤學不倦,和譪謙虛,從不榮耀自己的成績。同學每問必答,並且時時鼓勵同學說: 「讀書並非難事,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精神好,讀書利於記憶,五時起床,先溫習舊課,再閱讀未教授的新課數遍,既可鞏固舊課,當老師教新課時,容易理解和記憶,這樣會提高讀書的興趣,成績自然進步,增強信心。」 

同學們按照啟明的心得去做,到了期終考試,成績優良的學生增至十幾名,其餘的成績也提高至中上,老師很驚喜,追問之下,知道是啟明公開自己的學習心得,幫助了其他學生進步。老師於課堂上,當眾盛讚啟明與人為善的品德。天賜聽後非常感動和慚愧,從此改變以前驕傲的性格,與同學們互助友愛。 

古語云:「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從少要培養與人為善的品德,那麼社會自然會呈現祥和友愛的風氣,社會才會進步。這是行善妙方之一。」

※ 行善妙方之二 — 何為敬愛存心? 

人出生於世,是富是貧,是貴是賤,是美是醜,是賢是愚,是健是殘,是無可選擇的。唯一相同的是,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所以我們應該更加以憐憫心看待。尤其對於貧、賤、醜、愚、殘者,不僅不能歧視,而且應該給予體諒和關懷,多給予愛心,使他們體會到人間的溫情,幫助他們克服自身的苦難,愉快地生活。每個人若能常存愛人之心,因此無意中積下了莫大的陰德而不自知。 

古時候,杭州城有位金員外,生一千金,取名金鳳,其貌如名,長得才貌雙全,詩詞字畫樣樣皆精,十八年華,王孫公子求親者絡繹不絕,但是均被拒絕。金鳳自少年開始喜歡對別人評頭品足,對醜者甚至出言譏笑,家中丫環,也因此均被金鳳冠上外號,從不叫其本名,而只稱呼豬兒、馬兒、猴兒、雀兒等。乳娘李氏常常告誡金鳳,譏笑他人,乃人生之大忌,可是金鳳我行我素,自得其樂。 

十九歲那一年,杭州城流行麻疹,金家上下二十餘人,只有金鳳一人患上麻疹,病後頭髮脫落稀疏,滿面留下密密麻麻豆大般的麻班,與未病前如花般的美貌判若二人。金鳳自此羞於見人,不敢照鏡,也再無人前來提親,至此金鳳方才醒悟乳娘的金玉良言,但是已悔之莫及,抱恨終生。

人生無常,千萬勿歧視或譏笑他人。若是以眼神、語言各種行動歧視貧、賤、醜、愚、殘者,是令他們承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我們自己輕則自損人格和陰德,重者慘受報應之苦難,吾人不可不謹記,既害人又害己的惡行,千萬不可犯。 

世間每見殘障不良於行者,自知殘障不如人而加倍勤奮苦學,人格倍加謙虛忠誠,令人敬佩。但是一般人只視其外表之殘缺,忽視了他們的智慧、品行過人之長處,這樣不僅損失大好的人材,也造成了對殘障者終生傷害,從而自損陰德卻不自知。 

所以凡是富、貴、美、賢、健者不應自驕;而貧、賤、醜、愚、殘者不應自卑,彼此要互敬互愛,使人間充滿溫馨,人生才會樂多於苦,而且陰德也因此而倍增,此乃利人利己之善舉。

※ 行善妙方之三 — 何謂成人之美? 

所謂「成人之美」就是幫助、鼓勵、引導別人完成善舉。 

古時候福州城外有位白秀才,生得面如冠玉,氣宇非凡,受父母的薰陶,自幼拜觀音,持長齋,興趣在於研究儒、釋、道等三教經典及善書。至學業已成,不求仕途與營商,淡泊明志,清心寡慾,誓以經書、善書勸世為己任。 

初時書寫勸世文,抄寫善書,到城中派送。幾年後遠近聞名,有位金伯慕名而至,協助白秀才派送勸世文。 

有一天金伯手持「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愛色,納之以禮。」等勸世文在鬧市派送。當時有位從京城來,姓常的商人正好路過,見之默默地喜悅稱奇,為金伯之善舉所感動,在旁靜待金伯派完之後,向前詢問金伯的善舉,想知因由,來至城外山腳下的小屋,看見白秀才於斗室中書寫勸世文,屋內簡陋,生活清貧,為之肅然起敬,即刻奉上銀票黃金百兩捐助白秀才印贈善書及勸世文。並許諾他日再行捐助,廣結善緣。 

像金伯、常善士如此出力出錢協助白秀才,完成勸人百世以書的善舉,稱之為「成人之美」,金伯與常善士所積下的陰德是無量無邊的。這是行善妙方之三。 

※ 行善妙方之四 — 何謂勸人為善? 

凡是人都是有良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財、色、名、利對人的引誘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甘為財色名利的奴僕,沉淪墮落,將禮義廉恥置之腦後,幹盡違背良心道德的勾當。而且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走上不歸路。 

*世人可分成善、惡、迷糊三類。 

(一)善者,其先祖或自身行善積德,充滿正氣,樂善好施,真善者為數比較少。 

(二)惡者,其先祖或自身諸多孽障,沉迷於名利酒色,為人不擇手段。極惡者為數比較少。 

(三)迷糊者,屬中庸者,知善之可貴,但與己無關。知惡之罪過,但是因被利、色所引誘,偶爾犯小錯。此乃人類之大多數者。為善者與惡者所爭取的對象。也是社會安寧的重要因素,如何引導此大眾向善,是至關重要的事。所以歷代聖賢、菩薩有見及此,著經書勸人於百世,目的是要提升我們的心靈,走出迷惘,將光明之燈,照亮每個幽暗的心靈。 

凡是作惡者,應該善言加以勸誡,例舉惡有惡報,應懸崖勒馬,千萬勿做惡事。佛曰:「眾生難渡,誠能渡」,應善言加以引導,例舉善有善報,為人不論大善小善,都應該樂而為之,無私恆久地行善,所獲得的福報乃是意想不到的。 

只有行善的人愈多,社會自然地步向祥和安寧,國家自然地會富裕繁榮。所以勸人為善是行善之妙方之四。 

※ 行善妙方之五 — 何謂救人急難?

人生無常(註),在人生的旅途中,難免有失敗、失意的時候,有時會遭受不測的禍害,或病或車禍或水火等等天災人禍。當我們見到別人遭受不幸之時,應該義不容辭,毫不猶豫當機立斷施以援手。例如,在路上見到傷者,倒地流血不止,應該立即挺身而出,給予救助。不應只作旁觀者,更不應該視而不見,擦身而過,溜之大吉。 

古時候,浙江省吳興縣有一位吳氏,丈夫臥病在床,有四個年幼的男孩,一家六口靠吳氏為人洗衣服,勉強維持生活。 

在一個寒冬的中午,下著大雪,吳氏一家圍在一起正在吃粥,突然隔屋傳來淒涼的哭啼聲,吳氏急忙放下飯碗,跑到隔壁,推門一看,原來是一對夫婦劉氏,已經二天未吃飯,臉色蒼白,凍得縮成一團,不停地哭啼。吳氏見狀,毫不猶豫地跑回家,把整鍋的熱粥端了過來,給劉氏夫妻飽腹取暖。自己再煮粥給丈夫和孩子們吃。吳氏自己貧窮,雖只是一鍋熱粥,但是及時地救了二條人命,其功德莫大。後來四個兒子長大成材,均賢孝。吳氏夫婦安享晚年。 

救人於急難,不分貧富,也不分施捨的多寡。同樣功德無量。所以救人急難,是行善妙方之五。 

(註) 無常:世上人、事、萬物及生、死、禍、福、遷移…人生的一切遭遇變化無常的,無法預知,佛家簡稱為無常。

※ 行善妙方之六 — 何謂興建大利造福百姓? 

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及貧賤皆前世因,有的受苦受難,有的富貴榮華,此等差別,其根源是前世因果之報。 

『三世因果經』清楚地指出: 

今生做官為何因,前世黃金裝佛身。 
紫袍金帶為何因,三世修善今世得。 

今世為天下父母官,來之殊不易。為官可分為二種: 

(一) 廉潔清官,因前世修持根基深厚,今世為官,深明責任重大,日夜操勞為百姓謀求福利,興建大利,每作一事,利益眾生,千萬人獲益,故其功德百倍,乃至千萬倍於常人,將前世之功德倍加增進,而自己也因此名垂青史,留芳百世。 

(二) 貪官污吏,因前世修持根基淺薄,今世為官,不曉珍惜,得意忘形,自以為乃發財致富的機會,乘著興建大利,巨大工程與承建商勾結,千方百計搜括民脂民膏。每作一惡事禍及百姓,其罪孽是加倍於常人。自己因此罪惡昭彰,遺臭萬年。也辜負了上天賜於增進功德的良機。 

所以為官者,上至國家元首,下至省、縣、市、鄉、鎮、村長,每一舉一動牽涉到億萬眾生,禍福在其一念之間。珍惜行善積德的機會,多做利於百姓大眾的善事,此乃行善妙方之六。 

※ 行善妙方之七 — 何謂施財作福? 

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世人為財而日夜操勞奔波,更有的要錢不要命。可知錢財對於人是何等重要,正因為如此,倘若能夠施捨錢財,那是莫大的功德。例如:逢水災、火災、地震、瘟疫,能夠慷慨施捨錢財,救濟災民,可以解救無數的生命,是最有意義的善事,功德無量。

古時候,蘇州城有位千金小姐,才貌雙全。有一天,一位老婆婆來到小姐大門外求乞,小姐見老婆婆年邁,步履艱難,頓起憐憫之心,於是對老婆婆說:「我出個對子,你若是能對下聯,我養你至終老。」老婆婆聽了高興地說:「好啊!好啊!」小姐說:「上聯是『 乞了乞,吃了吃;吃了吃,乞了乞;乞了乞,吃了吃…』」 

老婆婆聽後,想了一會,無法對下聯。辭別小姐之後,一路走,一路不停地重複上聯,希望能夠突然開竅,對出下聯。不久在路上遇到一位書生,書生見老婆婆口中念念有詞,不禁好奇地問老婆婆:「求乞為何要念這二句對子?」婆婆把小姐要她對下聯的事,詳細地告知書生,書生聽後笑著說:「這是易事,下聯是『富了富,施了施;施了施,富了富;富了富,施了施…』」 

老婆婆聽後大喜,謝過了書生,回去見小姐,將對子的下聯告訴小姐,小姐依照諾言,養老婆婆於府中。而小姐與書生也因此而配成佳偶,結為金玉良緣。 

以上的對子雖然簡單,但是意義深長,充滿哲理。為人富有了,應該作布施,而布施之後,將更加富有,再作布施…。如此循環不斷,是教導人們,布施的意義如此之微妙。所以施財作福,是行善妙方之七。 

※ 行善妙方之八 — 何謂護持正法? 

各種宗教,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勸善止惡,和平與友愛」。教導人們不可有欺詐、偷盜、邪淫、妄語等等不道德的行為,必須培養誠實、正直、仁慈溫厚、勤儉、忍耐、自制、寬容、諒解、無瞋,無恚等等高尚品德。其目的是使世人彼此友愛親善、和諧地相處,共同生活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之中,這是最崇高最聖潔的目標,我們稱之為「正法」。 

而慈悲是一切行為的原動力,仁慈可以征服仇恨,善良可以征服邪惡。 

內心清淨,不為仇恨、嫉妒、貪欲、邪淫等罪惡感染,那麼生活必然充滿喜悅和吉祥。 

正因為各種宗教都有上述的共同之處,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其他的宗教。這樣,不但能夠幫助自己的宗教成長,而且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誹謗中傷別的宗教,相反地嚴重地傷害了自己的宗教,而許多戰禍也因此產生。所以和諧相處至為重要,世界才能獲得和平福祉。

※ 行善妙方之九 — 何謂敬重尊長? 

父母有養育成人之恩,師長有教育成長之恩。 

對父母應盡孝道,雙親年老時應該負起扶養之職。處處給予關懷體貼,承歡膝下,時時刻刻關注勿使雙親受饑、寒、病痛的折磨。 
對師長必須恭敬,應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感恩之情義。對於有學問者,不論長幼,都應該加以敬重。 
兄弟姐妹之間,在家在學之時,應該相敬互讓,互相愛護,及至成人各自成家立業,應該定期聚會,互相關懷和幫助,保持幼年時那份純潔,真正做到情如手足。 

對上司應該誠實,盡忠職守,恭敬有禮。

對友鄰應互相尊重,互相周濟,守望相助,俗語:「遠親不如近鄰」,處處予人以方便,也為自己帶來處處之方便。 

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做到敬重父母、師長、夫妻、兄弟姐妹、上司、友鄰,那麼社會必然充滿歡樂的氣氛。 

所以敬重尊長,是行善妙方之九。 

※ 行善妙方之十 — 何謂愛惜一切動物的生命? 

古時候,獵人張勇精於射箭,以射殺雀鳥為生。張勇結婚十餘年,妻子先後共誕下二男二女,有的出世沒幾天就死了,有的養到三歲左右就死了,都是突然暴斃,毫無病徵。張勇夫妻悲痛欲絕,百思不解,已屆中年,膝下無兒。 

除夕夜,家家戶戶,一家老少喜氣洋洋吃團年飯,而張勇家卻冷冷清清。妻子對張勇說:「傳說有送子觀音,求子得子,明天正月初一,不如去求拜觀世音菩薩賜孩兒給我們。」張勇聽後,覺得有道理,可以多一個機會。 

第二天清早夫妻倆到觀音寺進香,磕頭求子,住持見他倆久跪不起,於是問道:「施主所求何事?」張勇夫婦把四個兒女夭逝的情況詳細陳述,並且告知住持今天特地求觀世音菩薩賜予孩子。住持又問道:「施主以何職業為生?」張勇答道:「以射鳥為生。」住持聽後嘆息地說:「當你射殺鳥兒的同時,鳥巢裏嗷嗷待哺的幼鳥,也因失去雙親活活餓死,如此犯了雙重的殺生罪孽,故此有兒女夭逝的現世報應。若是期望得子,應速速戒殺生,廣積陰德,以贖前罪。」 

張勇夫妻如夢初醒,方才明白自己罪孽深重。從此改為務農,夫妻同時持長齋,力行善事,濟助病、老、殘、弱者,每逢時節放生,並且勸誡其他獵戶戒殺生。 

三年後,張勇妻子順利誕下女嬰,再過三年,又再誕下男嬰,都健康活潑地成長。

所以一定要戒殺生,如果不能持長齋的話,最好能夠做到四不食: 

(一) 自己飼養家禽的肉不食。 
(二) 親眼見被殺家禽的肉不食。 
(三) 聽聞牲畜被宰殺,發出淒厲叫聲的肉不食。
(四) 為了宴請你,而特地宰殺的肉不食。 

從而培養成四不食的慈悲心腸,增長福慧。

特別應該明白的是每年父母生日祝壽,兒女出生擺滿月酒,千萬不 要殺生,以素席宴客,真正做到為父母增壽、為兒女祝福。 

這是行善妙方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