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全文附譯文

 

《圍爐夜話》為清咸豐時人王永彬所寫,書錄221則,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和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意義。近代以來,其書影響頗大,與明人洪應明寫的《菜根譚》,陳繼儒寫的《小窗幽記》並稱「處世三大奇書」。

《圍爐夜話》是王永彬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隨得隨錄,匯集而成。文筆典雅,意蘊悠長。在平淡而優美的敘述中,嘩啦道出了瑣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古人認為雪夜擁被讀書和圍爐夜話乃人生的兩件樂事,對現代人來說,送走喧囂的白晝,能爐邊燈下靜讀,又何嘗不是至樂?燈火夜深書有味,還是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圍爐夜話》中的情趣吧!

 

1.教於幼正大光明,檢於心憂勤捏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

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弘厲工夫。

【註】

氣象:氣概,人的言行態度。

檢:檢討,反省。

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

憂勤惕厲:擔憂不夠勤奮,戒懼無所砥礪。

【譯文】

教導晚輩要從幼年時開始,便培養他們凡事應有正直、寬大、無所隱藏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思想,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

【賞析】

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往往決定於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決定於童年的教養。因此,教養孩子必須自幼時,便培養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一種正直寬大的胸懷;那麼長大以後,無論在何種境況,也總能保持一種雍容大度的氣質。

為人在平日的生活中,便要養成隨時自我反省的修養,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總可以由身心兩方面來反省所作所為,是否有怠惰而不夠勤奮的地方呢?如果有這種現象,而還不覺得憂心,若不是對不起別人,就是對不起自己的生命了;所思所想,是否缺乏自我砥礪的警惕呢?如果有這種情形,那麼便失去了向上的生命力,沒有進步便是退步。怎可不隨時自我警惕呢?

本篇前段言幼童的教養,後段言成人的修養,皆由內在要求起,十分重要。

2、交遊要學友之長,讀書必在知而行

與朋友交遊,須將他們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

對聖賢言語,必要我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註】

交遊:和朋友往來交際。

好處:優點、長處。

【譯文】

和朋友交往共遊,必須仔細觀察他的優點和長處,用心地學習,才能領受到朋友的益處。對於古聖先賢所留下的話,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體味到到書中的言語。

【賞析】

朋友往往是很好的老師,怎麼說呢?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長處是我所當學,短處是我的借鑒。交朋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漫不經心地交朋友,或是只交一些酒肉朋友,很可能只學到朋友的短處,而學不到長處。如此一來,自己不但毫無長進,反而日漸退步,交朋友便成為有害的事了。因此與朋友交往,不只想在一起遊玩,應在言行舉止中,觀察朋友的長處,誠心誠意地學習。自己更要分辨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好的才該學,不好的不該學,那麼無論什麼朋友,對自己都是益友了。

我們讀書,對於古聖先賢乃至於當代聖賢的言語,如果只是口誦心思,而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的話,並不能真正得到讀書的好處。只有將書上的良言,付諸日常的應對進退、待人處世中,才是真正的「讀書」。所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能活用書中的知識,成為日常生活的智慧,就會變成不知變通、迂腐守舊的「冬烘先生」了。

3、勤以補拙,儉以濟貧

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註】

惟:只有。

妨:障礙,有害。

【譯文】

貧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只要力求節儉,總是還可以過的。天性愚笨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比別人更勤奮學習,還是可以跟得上別人的。

【賞析】

人難免有潦倒的時候,這倒不一定關乎才能。有時時局動盪,有時懷才不遇,有時甚至經商失敗,都可能教人變得十分貧窮。貧窮的日子長短不定,如果不節儉,很可能連短時間的貧窮也捱不下。所以人處貧困中更要節儉,再慢慢謀求寬裕之道;只要認真做事,總能勉強過活,而不致在貧窮的逼迫下失了正道。人一生下來,有的人天資聰穎,舉一反三;有的人卻天資愚魯,不能一下子把很多事情學好。天資愚魯並不是絕對的,因為人的聰明有先天的能力,也有後天的經驗。有的人先天的條件很好,卻不知後天的努力,再好的天賦一旦荒廢,和愚魯的人也無差別。有的人天資雖不好,即努力勤學,不斷充實自己的經驗,聰明的人做一遍,他做十遍,以後的成就卻比聰明而不學的人大得多。這就說明了努力和勤奮的重要性。

4、話說平常卻穩法,為人本分常快活

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註】

穩當:安穩妥當。

本分:安分守己。

【譯文】

既安穩又妥當的言語,常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驚奇的,所以喜歡聽這種話的人並不多。一個人能安守本分,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夠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賞析】

講話並不是表演,因為講話最重要的是平實與可靠。但是平實與可靠的話就像土地一般,不會引人注目,不過,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踩著它,否則就會跌倒。吸引人的話,往往新奇、誇張,所以讓人驚奇、讚歎,但是未必可靠。就像空中樓閣,看來迷人卻無法上去;或像沙堡,看來實在,一腳踩下卻陷入坑中。可是一般人都喜歡聽虛妄的話,而不喜歡聽平實的話,因為平實的話往往缺乏刺激味。

人生在世都希望過得快活。很多人總以為要有高樓大廈、轎車美人,才算快活,因此違法犯紀,使得原本快活的生活,變得不快活。即使沒有做出違法的事,但是心中的妄求無數,也把原本可以快活的心境弄得疲憊不堪。如果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一步一步提升生活的品質和生命的境界,那才是既穩妥又快活的。因為,沒有妄想來擾亂生活,便不會做出任何逾越法紀的事,讓本人及自己的親人受苦。可惜很多人並不會如此想。

5、處事、讀書之道

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註】

代人想:替他人設身處地著想;想想別人的處境。

切己:自己切實地。

【譯文】

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多替別人著想,看看是否會因為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讀書卻必須自己切實地用功。因為學問是自己的,別人不能代讀。

【賞析】

每個人都容易成為一個利己的人,而不容易成為利他的人。但是處世久了,當可以瞭解,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斤斤計較。有時處處為己,不見得能快樂,也不見得能佔到多少便宜,反而招人怨恨。因為人在為已時,往往侵犯甚至破壞了他人的利益,別人遭受了損害,即使不報復,也會心存怨恨。何況,天下的事難以預料,今日你不給別人方便,他日別人逮到機會,也不予你方便。所以做人要寬厚,多為他人著想,能幫助他人的時候,不要吝於伸出援手,至少,也要無愧於心。

讀書是自己的事,讀得好,學問是自己的;讀得不好,別人也無法幫你讀。但是,「學問為濟世之本」,學問不紮實,任憑理想多高,也無法實現,即使有再好的機會,也沒有能力把握住。父母、親戚、朋友,雖然能在各方面扶助自己,但是惟有讀書,是他們幫不上忙的;因此,一定要切實地要求自己讀好書,才能談自我實現與服務社會。

6、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

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註】

信:信用、信譽。

立身:樹立自身。

恕:推己及人之心。

接物:與別人交際。

【譯文】

一個「信」字是吾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只要是人,都不可沒有信用。一個「恕」字,是與他人交往時最重要的品德,因為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能推己及人,便不會做出對不起他人的事,於己於人皆有益,所以值得終生奉行。

【賞析】

《說文》上對「信」的解釋是「人言也,人言則無不信者,故從人言。」由此可知,「信」就是人所講的話,不是人講的話才會無「信」。一個人如果無「信」,別人也就不把你當人看待,那麼你又有什麼顏面和別人交往呢?我們都說,沒有信用的人就是沒有人格的人,沒有人敢和他交往,因為怕自己的付出會換來謊話。沒有信用的公司,更是沒有人敢和它做生意,免得受騙。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信」是多麼重要,所以說它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在社會上做事,不能只為自己的立場著想,總要把自己和別人的境況互調想過,才能客觀地處理事情,既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會判斷不公。許多事都是要許多人合作才能成功,而「恕」便是許多人在一起不會產生糾紛和磨擦的潤滑濟,所以說它是與人交際最重要的修養,值得終生奉行。

7、不因說話而殺身勿為積財而喪命

人皆欲會說話,蘇秦乃因會說話而殺身;

人皆欲多積財,石崇乃因多積財而喪命。

【註】

蘇秦:戰國時縱橫家,口才極佳,遊說六國合縱以抗秦,使秦國不敢窺函谷關有十五年,後至齊,被齊大夫所殺。

石崇:晉人,富可敵國,國生活豪奢遭忌而被殺。

【譯文】

人都希望自己有極佳的口才,但是戰國的蘇秦就是因為口才太好,才會被齊大夫派人暗殺。大家都希望自己能積存很多財富,然而晉代的石崇就是因為財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來殺身之禍。

【賞析】

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辯,遇事能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殊不知,凡事皆有兩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口舌之利,利於刀槍,討好這一邊的人,不見得能討好那一邊的人。這邊的人捧場,那邊的人卻可能要拆台。山上被砍伐的樹,多半是有用的樹木,而得以倖免的,反而是那些無用的樹木。古人說:「沉默是金」,會說固然好,不會說也不錯,至少不會得罪人。有時言語很難講得周全,有些話多說無用,有些話不如不講。所謂「時然後言」,才是言語的妙用。

天下人都以為錢愈多愈好,殊不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因爭「錢」奪利而失去性命的事,隨處可聞。錢多的人,固然享樂,卻要時時提防別人來偷,不但疑神疑鬼,又睡不安枕,付出的代價相當大。所以財多不見得好,財少或許人生反而能過得愉快些。

8、嚴可平躁,敬以化邪

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註】

嚴氣:嚴肅、嚴格的態度。

躁:輕率、性急的脾氣。

敬心:尊重而謹慎的心。

邪心:不正當的心思。

【譯文】

最好以嚴格的態度教導小孩子,因為小孩心思頑皮毛躁,不能定下心來,嚴格的態度可以壓抑他們浮動的心,使他們安靜地學習。對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謹慎的心待他,因為小人心思邪典,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想保有我們對他的尊重,而放棄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謹慎的態度和他相處,至少不會蒙受其害,所以說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賞析】

小孩子的心性總是頑皮的,若不以嚴肅的態度教導他,他會以為你和他玩,不會認真去學習,也不會將所學記在心裡。所以教導孩子態度是嚴肅,讓他感受到認真的心情,才會安安靜靜地好好讀書。

對待小人千萬不可用鄙視的態度,因為小人的心思已經邪僻,再受人輕視,他就更有理由去做邪曲的事了。倒不如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為了想保有別人對他的尊重,不再做出受人輕視的事。一個人會做出受人輕視的事,必然是他先看輕了自己。如果因為我們對他的重視,而喚起他的自尊心,那麼,他就不會再做出讓自己和別人輕視的事情了。

9、善謀生者,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不必利於己

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恆業,而不必富其家;

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

【註】

謀生:以工作來維持生活。

恆業:經常而持久的事業。

章程:辦理事務的規和程序。

【譯文】

長於維持生計的人,並不是有什麼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紀無論大小,事情無分內外,每個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恆地將分內的事完成,這樣做雖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卻能在穩定中成長。長於辦理事務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與不可行處加以判斷,訂立一個辦理的規則和程序,而且,並不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賞析】

所謂「善謀生者」,不一定是善於積聚財富的人,因為,要維持一家的生計,最重要的是要有恆業。任何事情,無分大小,只要有恆心,總能由小到大,逐步擴展,走向充裕。總不至於像一些投機者,今日做這,明日做那。今朝窮奢極侈,明朝露宿街頭,就不能稱為「善謀生者」了。此外,一家之中無論長幼,都要勤勞工作,不可有怠惰吃食之人,否則,為之者寡,食之者眾,縱有家產也維持不久,這也不是「善謀生者」。

通常,一件事務要處理得當,一定要就事務的本身加以分析,從事物的開始、中間到結束,都要有一個可循的脈絡,訂下進度章程,以及必須依循的規則,如此才能將事情處理得完善。尤其不可抱著自私自利的態度,否則便會失之主觀,因人害事。不但事情無法做好,自己也可能毫無好處,這就不是「善處事者」。善處事者,必能公正無私,就事論事,因此處處都能為事情的本身著想,自然能圓滿地處事了。

10、名利不可貪,學業在德行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

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

學業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註】

生資:指人的資質。

機巧:機變巧妙。

忠信:忠實誠信。

德行:道德品行。

【譯文】

得到不該得的名聲和利益,當初以為是幸運,終究會成為災害。最難以忍耐的貧窮和困厄,若能咬緊牙關忍耐度過,最後一定會苦盡甘來。人的資質高低,在於對任何事是否盡心而有信用,並不在於善用機變與心思巧妙。讀書讀得好的人,也不只在於文章美妙,而主要在於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賞析】

一個人能成名,必定有其過人之處,不然,也擁有因此得名的長處;一個人能獲利,必然是他曾付出血汗與努力,否則他憑什麼得到利益?所謂「名之不宜得」,就是自己沒有具備相當的長處和優點,不足以得此名聲,而「利之不宜得者」,即是自己並未付出相當的努力,不足以得此利益。然而,安然受之,或以不正當手段得到,那麼,這些名利,表面看來是福氣,終究會成為禍事。為什麼呢?因為古人說名實須相符,本身沒有擔當此名的優點,日久天長,終會被人識破。原以為天才,竟是膿包;原以為善士,竟為騙子。到時美名變成臭名,豈不是「福終為禍」?利益不該得,卻去爭取了,付出更多心血的人必然不容,或者私下報復,或者公開訴訟。即便不如此,「取他一分,還他一兩」。因果關係也不無道理。

人處困窮,固然難耐,然而古來偉人初處困窮最後能夠發達的原因,多為能耐過這段困窮的日子。因為困窮時,最能砥礪一個人的志節。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能耐得住困苦,足見其心志堅強。《易經》中說「否極泰來」,也正是「苦盡甘來」的意思。

人天性的資質不同,機智巧妙的人不見得天資就高。因為機智巧妙的人如果心懷不軌,反到成為社會的禍害,那又有什麼好處呢?不如愚魯些卻能忠厚待人的人,這些人多少能為社會增加些好處。由這點來看,這些人的資質反而較前者為高。同樣的,讀書讀得好的,並不見得就是那些文章寫得好的人,因為讀書是學做人的道理,有些人文章雖美,品德卻很差,又怎麼能算是個讀書人呢?不如那些書雖讀得不多,卻通曉人情事理的人。當然,若能兩者兼得,那是最好不過了。

11、古樸君子力挽江河,名節之士光爭日月

風俗日趨於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之大人,光爭日月。

【註】

奢淫:奢侈放縱。

靡底:沒有止境。

安:如何。

敦古樸:不同於流俗,厚道而不浮華。

力挽河:大力改變現有的不良現象,使恢復之。

名節:名譽和氣節。

君子:有才德的人。

大人:這裡意同君子。

【譯文】

社會的風氣日漸奢侈放縱,這種現象愈來愈變本加厲,一直沒有改善的跡象,真希望能出現一個不同於流俗而又質樸的才德之士,大力呼籲,改善現有的奢靡風氣,使社會恢復原有的善良質樸;世人已逐漸失去清廉知恥的心,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完全不知廉恥,如何才能出現一位重視名譽和氣節的有德之士,喚醒世人的廉恥心,作為世人的榜樣呢?

【賞析】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往往隨俗浮沉而不自覺。古代人重視道德與氣節,賢人的提倡、教化,能使眾人群起傚尤。然而,現代社會工商進步,眾人雖受教育,卻未必能抗拒社會的潮流和誘惑。在這個時代,就更需要有清醒的腦子、廉潔的心性與大無畏的勇氣,才能起來大聲疾呼,認真努力,改善社會風氣,由濁轉清。「廉」是不該取的不取,「恥」是做了不正當的事感到慚愧;然而,社會上卻有人為了自己的欺騙行徑而沾沾自喜。所謂「笑貧不笑娼」,人心的墮落才是最可悲的,因為人失去了羞恥心,便與禽獸無異;全社會的人若失去了羞恥心,便成為禽獸的社會。如何才能有「君子」再提倡崇尚氣節、重視名譽的社會道德呢?如果真能如此,他承先啟後的功勞,足可與日月爭輝了。

12、心正則神明見,耐苦則安樂多

人心統耳目官骸,而於百體為君,必隨處見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註】

統:總管。

官骸:五官身。

百體為君:指心為全身之主宰。

宰:治理。

苦:人的臉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將兩眉當作是部首的草頭,把兩眼看成一橫,鼻子為一豎,下面承接著口,恰巧是一個「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於樂,沒有安閒逸樂的時候。

【譯文】

心統治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說是身體的主宰,一定要隨時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見聞言行不致出錯。人的臉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將兩眉當作是部首的草頭,把兩眼看成一橫,鼻子為一豎,下面承接著口,恰巧是一個「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於樂,沒有安閒逸樂的時候。

【賞析】

古人講「存天理,去人欲」,專在一個心字上下功夫。若以全身器官比喻為百官,心便是君王。君王昏昧,朝政必然混亂,天下就會大亂。君王若清明,朝政必然合度,天下就會太平。所以要時時保持「心」的清楚明白,行為才不會出差錯。

人總是喜歡追求快樂,但是,明明「苦」字就寫在人的臉上。若是以為人生原本當樂,那麼自然感到生命中許多逆境實是苦不堪言,若能想人生本苦多於樂,反而能在逆境中勇於承擔,不以為苦,在順境中不滯不迷,小得即樂。

13、人世滄桑,在人在天

伍子胥報父兄之伊,而郢都滅,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

秦始皇滅東週之歲,而劉季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註】

伍子胥:春秋楚人,父兄為楚平王所殺,子胥投吳,佐吳王夫差伐楚,五戰而破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屍復仇。

申包胥:春秋楚大夫,與伍子胥原為好友,伍子胥奔吳,告申包胥:「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之:「我心存之。」及吳師伐楚,包胥入秦乞援,依庭牆哭七日,春乃出兵援楚,楚得以保全。

劉季:即漢高祖劉邦,漢的開國之君。

侯景:南北朝時人,降梁武帝後又舉兵反叛,圍樑都建康,陷台城,使梁武帝被逼餓死。

【譯文】

春秋的伍子胥,為了報仇,誓言滅楚,終於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屍。而當時的申包胥則發誓保全楚國,終於獲得秦軍救援,使楚國不致滅亡。由此可見,人只要決心去做,一定能辦到。秦始皇滅東周那一年,滅秦立漢的劉邦也出生了,梁武帝滅南齊的那一年,侯景前來歸降。可見天理循環,報應不爽。

【賞析】

伍子胥復仇,申包胥救楚,在一般人眼中看來都是極難的事,幾乎不可能。他們當初只是一心想去做,後來真的成功了。可見人心的力量非常可觀,能使近乎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所以天下之事在乎人為,端看是否有心,而不在事情的難易。

秦始皇滅東周國時,漢高祖劉邦同時出生,梁武帝滅南齊時,侯景前來歸降。這都說明天下事明來暗往,佔他一分,終要還人一分。縱然能一時驕橫天下,天道終會教你異日傾敗。所以,得饒人處且饒人,今日你不饒人,他日別人也不會饒你啊!

14、有才者如渾金璞玉,為學者如行雲流水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

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註】

韜藏:深藏。

渾金璞玉:沒有經過提煉的金與未經雕琢的玉,比喻天然的美質,未加修飾。

暗:不明亮。

章:同彰。

【譯文】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於修養,不露鋒芒,就如未經提煉琢磨的金玉一般,雖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內涵價值了。做學問一定不可間斷,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飄浮的行雲,永遠不停地前進。

【賞析】

真正有才能的人,決不會自我炫耀,也不會故意賣弄。凡是善於自誇自露的人,多是一些淺薄之徒,未必有真才實學,所謂「整瓶水不響,半瓶水有聲」,就是這個道理。有才能的人,根本沒有時間自我誇耀,因為他的時間都用來充實自己。無才的人經不起考驗,有才的人卻是「路遙知馬力」,日久愈見其才。

學問不是一朝一夕可獲得,要像流水不息,行雲不止,活到老學到老,永不終止。不該像傾盆驟雨,或陽春之雪,三日而消,終不能成大器。俗語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學有專長,就更需要有恆心與毅力了。

15、積善祛殃,積財遺禍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註】

餘慶:遺及子孫的德澤。

餘殃:遺及子孫的禍害。

益:增加。

【譯文】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遺留給子孫許多的德澤;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遺留給子孫的只是禍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為子孫留些後福,這才是為子孫著想最長遠的打算。賢能又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容易使他不求上進而耽於享樂;愚笨卻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只有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由此可知將金錢留給子孫,不論子孫賢或不賢,都是有害無益的。

【賞析】

若是不從因果報應來論子孫的禍福,而從社會的立場來看,凡是多做善事的人家,必為許多人所感激,子孫即使遭受困難,人們也會樂意幫助他。反之,多行惡事的人家,怨恨他的人必然很多,子孫將來遭人迫害的可能性甚大,更別談困難時有人幫助了。其實為福為害,亦賴教育,積善人家教導子孫以善,子孫必然多正直,發達自可預期。積惡之家教子孫以惡,子孫必多邪曲,其傾敗自然也可以預知。

賢能的人而有許多金錢,容易受物質的迷惑,以致耽於逸樂,意氣消沉;反之,愚昧的人有了金錢,更容易去從事非法的勾當,甚至危害大眾。倒不如錢少一些,才沒有力量犯什麼大的過失。由此可知,遺留財富給子孫,無論子孫賢與不賢,都是有害無益,倒不如留「德」給子孫,設想更為周到。

16、教子嚴成德,勿以財累已

每見待子弟,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繫也。

又見有子弟,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轉為上達,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

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

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其感尤速;

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註】

成德:成為有道德的人。

姑息:過於寬容。

系:關係。

下流:品性低。

上達:成為品性高尚的人。

【譯文】

常見對待子孫十分嚴格的,子孫比較容易成為有才德的人;對於子孫太過寬容的,子孫的德行大多敗壞,這完全是因為父兄教育的關係。又見到有些後輩原為十分聰明,卻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魯,倒成為品德很好的人,這就是在於父兄的栽培教養了。一個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總是因為無法將一個「利」字看破;而學問之所以不長進,就是因為偷懶不精勤的緣故。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權,那麼,要感化眾人趨於正道就很快了。財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處於不太平的時代,錢財的拖累就更嚴重了。

【賞析】

教育是要教導孩子好的行為。在孩童成長的時期,還不能分辨善惡是非,如果太過寬容,會導致他在善惡的分辨上不夠清楚。原諒孩子的小過錯而不求全責備,那麼他會認為無所謂,下次又犯同樣的錯誤,最後將成為敗壞德行的主因。反之如果從小嚴格督導,小過必懲,小善必揚,長大便成一善惡分明,嫉惡揚善的有德之人,這全看父兄的教育態度。聰明者忽入下流,愚鈍者轉為上達;正如種樹,幼株雖美,不細心加以栽培,最後樹木也會長提蕪雜不堪。反之幼株雖劣,若能晨昏灌溉,小心扶持,也能長成枝桿皆美的良材,因此資質秉賦並非絕對重要,後天的教養對一個人尤其重要。「人到無求品自高」,心中放不下一個利字,等有利可圖之時,難保不會受誘惑而失了人品。求學是很辛苦的,若不能勤奮,再聰明的人也難以成功,因為他不肯學。有德若能居於權威的位置,影響的範圍大了,可以施行很多措施獎掖道德,自然就很容易感化人了。錢財在平時處理起來就很累人,既想得之,又要保之,若是在亂世,沒有法律的保障,恐怕惡人都想謀奪了。不僅累人,還要招禍呢!

17、讀書無論資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貧賤

閱讀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

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苟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註】

資性:資質秉性。

苟且:不守禮法、道義的;隨便的行為。

鄉黨:鄉裡。

【譯文】

閱讀不無天賦的資質高或是低,只要能夠用功,不斷地學習,遇有疑難之處肯向人請教,任何事都把它想個透徹為什麼會如此,終有一天能夠通曉書中的道理,無所滯礙。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怕自己出身貧窮低微的家庭,只要為人忠實敦厚,做事穩重踏實,所行所為沒有一絲隨便或違背道義之處,便足以為家鄉的父老所看重,而成為眾人的榜樣。

【賞析】

不論天賦的資質如何,若依照學習的理論來說,人的腦筋要不斷的加以刺激運用,便會逐漸變得聰明起來。不斷學習便是一種不斷的刺激。此外,「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遇到疑難處,更要不恥下問,否則,將成為全盤瞭解問題的障礙。同時,要多多思考,試著自己解決問題。長此以往,自然有一天能夠把所讀過的書融會貫通而運用自如了。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在社會上做人,最重要的是信實穩重,不做不該做的事。正直做人,樂於公益,自然為鄰里所器重,哪怕出身低呢?

18、鄉願盡盜德,鄙夫不知德

孔子何以惡鄉願,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心腸。

【註】

鄉願:外貌忠厚相,內懷姦詐心的人。

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譯文】

孔夫子為什麼厭惡「鄉願」?因為他只是表面上看來忠厚廉潔,其實內心裡並不如此,可見得這種人虛偽矯飾,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為什麼要厭棄「鄙夫」呢?因為他凡事不知由大體著想,只知為自己個人的利益斤斤計較,得失心太重,是個不知人生精神內涵的俗物。

【賞析】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說了一句「鄉願,德之賊也」,什麼原因呢?因為,「鄉願」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偽君子」。「鄉願」之可厭,一在其虛偽不實,二在其可能帶給無知的年輕人錯誤的印象,使得年輕人失了正道,所以說他是德之賊。這種人欺世盜名,豈不可恨?所謂「鄙夫」,乃是指不明禮義,不知生命價值重於個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任何場合,只顧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壞了社會上對禮義的尊崇,使得眾人也和他一般只求個人的得失。使大眾重利輕義的,便是這些鄙夫啊!豈不可厭?「鄉願」與「鄙夫」,一為盜德之徒,一為昧德之夫,皆為孔子所摒棄。

19、勿為私己打算精明,要培子孫樸實渾厚

打算精明,自謂自計,然敗祖父子家聲者,必此人也;

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註】

打算:精打細算。

【譯文】

凡事都斤斤計較、毫不吃虧的人,自以為很成功,但是敗壞祖宗的良好名聲的,必定是這種人。誠實儉樸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剛開始雖然不見他有什麼奇特的表現,然而使子孫能夠有一種純厚之氣,歷久不衰的,就是這種人。

【賞析】

凡事精打細算,拚命佔便宜的人,遇到與他人利益相衝突時,必然也會不惜犧牲別人。但是〈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何等厲害?終究難逃衰敗之運。因為人之所以能發達家業,並不在處處與人爭利害,最重要的,應是在學問道德以及為人處事上,謹厚忠實地去修養,做子孫的榜樣。與人爭利害,多半要爾虞我詐一番,不免被人視為奸狡之徒,反而自掘墳墓。倒不如待人寬厚,能不計較的,就不要計較,如此才能得「人和」,對於事業,有無窮的幫助。此事如果證之有家業傳與後代的經營者,更是明白;斤斤計較的人,子孫的胸襟多不寬廣,於其死後爭奪遺產,甚至鬧出醜聞。能以敦厚教子孫,子孫多能同心協力將祖先的事業拓展得更輝煌。

20、明辨是非方能決斷,不忘廉恥身自高潔

心能辨事非,處事方能決斷;

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

【註】

決斷:決定麼辦。

卑污:卑鄙污穢。

【譯文】

心中能分辨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能毫不猶豫地決定該麼辦;人能不忘記廉恥心,在社會上為人處世,自然就不會做出任何卑鄙污穢的事。

【賞析】

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如何做才正確,何種做法該避免?這些都是我們遇到事情時首先要考慮的,而這些,都決定於我們的心。所謂「是非」並不光是指事情的對錯,同時也代表著善惡。有些事對錯並非十分明顯,這時更要仔細判別,以免做下錯事。如果我們的心對事情的是非判別得清楚,那麼,就不會因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了我們的行為,同時也會毫不猶豫地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廉」是不取不該取之物,「恥」是對不當的行為有慚愧改過的心。能做到「廉恥」的地步,持身自然高潔,人格自然就不卑鄙了。

21、明辨愚假,識破姦惡人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憐俐人做得來;

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途,不無姦惡人藏其內。

【註】

愚忠:忠心到旁人看來是傻子的地步。

愚孝:旁人看來十分愚昧的孝行。

伶俐:靈活、聰明。

【譯文】

有一種忠心被人視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種孝行被人視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兩個字,太過聰明的人是做不來的。同樣地,仁和義的行為中,也有虛偽的「假仁」和「假義」,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說的仁義之士中,不見得沒有姦險狡詐的人。

【賞析】

忠和孝原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因為這是出於人的至誠和天性,是一種至情至性、無怨無悔的感情。無論是國家之情、父母之情,乃至於友人之情,發揮到至誠處,都是無所計較,在外人看來也許是愚昧的,不可理喻的;然而,情之為物,本就不可理喻。「忠」字之下帶「心」,「孝」字是「子」承「老」下,這都說明它們包含了相當深厚的感情。所謂「情到深處無怨尤」,任何情感皆是如此,這豈是太過聰明、工於心計的人所能做到的?

仁和義均是可貴的情操。但對內心充滿私慾的人來說,仁義便非他們所能做到的。不過,為了貪圖仁義的美名,也可以用仁義做幌子,騙取他人的信任與尊敬;所以,便有許多假仁假義之徒魚目混珠,冒充仁義之士。天底下愈是珍貴的物品,愈要謹防贗品;不過,假珠寶只是以物欺人,假仁假義卻是以義欺人,尤為可誅。

22、權勢之徒如煙如雲,姦邪之輩謹神謹鬼

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

姦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註】

權勢之徒:有權力威勢可倚仗的人。

煙雲過眼:比喻極快消失的事物。

風波:紛擾、爭端。

【譯文】

有權有勢的人,雖然在至親好友的面前,也要賣弄他的權勢作威作福,哪裡知道權勢是不長久的?就像煙散雲消一般容易。姦險邪惡之徒,即使在太平無事的日子裡,也會為非作歹一番,哪裡曉得天地間終是有鬼神在暗中默察的?邪惡的行為終歸失敗。

【賞析】

至親好友,原本是每個人最親近的人,君子若得志,必然對自己的親戚好友全力給予幫助,使自己所關心的人,也能過很好的生活;小人則不然。小人一旦得勢,首先感受到他氣焰的,便是這些至親好友。或頤指氣使,或施小惠而辱其人格,這都是小人得勢的醜態。卻不知權勢通常不長久,任何事到了頂峰之後,接著必定走下坡,何況是權勢落在一個沒有仁德足以把持他的小人手中呢?那更是如煙散雲消,瞬間不見蹤影,到那時,連最親近的人都要唾棄他了,真的是自作自受。所以,人面臨權勢時,豈能不謙虛忌盈,行善保福?奸惡邪曲之輩,不但在亂世乘勢作亂,就算在清明太平的日子裡,也會無端地做些危害他人的事,不但不容於國法人情,天地也不會任憑他們顛倒是非,擾亂生民。

23、不為富貴而動,時以忠孝為行

自家富貴,不著意裡,人家富貴,不著眼裡,此是何等胸襟;

古人忠教,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註】

胸襟:胸襟和氣度。

志量:志氣和度量。

【譯文】

自身富貴顯達了,並不將它放在心上,或時時刻意去顯示自己高人一等。至於別人富貴了,也不將它放在眼裡,而生嫉妒羨慕的心,這要何等的胸懷和氣度才能做得到?古代的人,常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不敢忘記要去實踐它。現在的人,雖不如吉人那麼敬謹,卻也對他人忠孝的行為,能毫不吝惜地加以稱道,時常去提倡它。這又要何等的抱負和度量才能實行?

【賞析】

人的價值在於思想言行是否專一正直,人格修養是否渾厚質樸。因此,外在的富貴並不能增加人的價值,外在的貧賤也不能減損人的價值。雖然這樣,真能如是觀,如此做的人畢竟太少了。能明白這一點的人,自己富貴時,並不覺得自己就比別人高貴多少,所以能平等待人。看到別人富貴而自己貧窮時,也不會產生嫉妒或羨慕的心,更不會有絲毫的酸腐之氣。能做到這種境地的人,早已不為外物動其情了,這是何等的修養和胸懷才能做得到啊!古代的人,時時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反求諸己,不敢稍時或忘。現在的人,雖不像古人隨時想著忠孝二字,但是「行雖不及,心嚮往之。」看到有人做到的,就連忙讚不絕口,至少,這也有移風易俗之效。能不離口頭,多半也是個有心人了。這兩等人,前者實踐的心志可嘉,後者容人的度量可佩,同樣值得我們傚法推崇。

24、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有過由改不失正道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

聖人不責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註】

王者:君王。

物命:萬物的生命。

責:要求。

庶:庶幾;差不多。

【譯文】

為人君王的,雖然不至於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殺生靈,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教人愛惜性命。聖人不會要求人一定不犯錯,只是用各種方法,引導眾人改正錯誤的行為,因為如此,才能使眾人的心由惡轉善,由失道轉為正道。

【賞析】

若從佛家輪迴的觀點來看,一切眾生均經過百千萬年的輪迴,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可能是過去父母親友所投胎,所以,佛家不只嚴禁殺生,連無故迫害眾生也絕不允許。再從儒家的仁道立場看,別人殺你,你會痛苦不堪,動物與人一樣有感覺,無故捕殺它,若換個立場,人可受得了?宋儒說「民胞物與」,就是要推仁及於萬物。因此做君王的,雖不便下令要人民多放生,但是自身絕不無故殺生,一方面以身作則,另一方面也因為物力惟艱,生靈皆苦,應有悲哀憐憫的心。

聖人並不嚴厲地責備人絕對不能犯錯,因為聖人明白,平常人的心志怯弱,要人絕對不犯錯,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犯了小錯便不原諒他,反而阻止了人們改過向上之路。聖人只希望人們瞭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也說「不膩過」,像這樣循循善誘眾人,使他們走向正道,聖人真是苦口婆心。古聖先賢,距今雖然遙遠,今人若不能體會古人的用意,也真是辜負了那一份久違的心思了!

25、不論禍福而處事,平正精詳為立言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

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註】

大丈夫:有志氣的男子。

士君子:讀書人;知識份子。

立言:樹立精要可傳的言論。

平正:持論平正。

精詳:精要詳盡。

【譯文】

有志氣的人在處理事情時,只問如何做是對的,並不問這樣做為自己帶來的究竟是福是禍;讀書人在寫文章或是著書立說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立論要公平公正,若能更進一步去要求精要詳盡,那就更可貴了。

【賞析】

一個有志節的人,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是」和「非」,最後堅持的一定也是「是」和「非」。只論是非而行事,必是「當是者是之,當非者非之。」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因為,有些奸險小人在與你共事的時候,只圖一己的私利,不希望你依正道行事,而希望你按照他最有利可圖的方式做事,若不照著做,便想盡辦法阻擾你,打擊你,如果你只想趨吉避凶的話,就很容易失了正道。因此大丈夫行事,但問事情對錯,有勇氣承擔一切禍福,不因此而喪失人格。

至於讀書人著書立說,貴在言辭公允客觀,不可偏私武斷。因為文章是給人看的,若是觀點有偏差,豈不是誤導了眾人?曹丕認為文章是百年的大業,一點也不差;而孔子「述而不作」,想必也是有道理的。因此,著作文章一定要客觀公正,謹慎下筆,否則,率爾操觚,哪有什麼可看性呢?其次再求精要詳細,言無不盡,這樣的文章,才是最可貴的。

26、不求空讀而要務實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

講性命之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註】

科名:科舉功名。

性命之學:講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問。

經濟:經世濟民。

【譯文】

存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的人,無法享受到琴棋書畫的樂趣;講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者,不能沒有經世濟民的才學。

【賞析】

人如果一心想做官,追求富貴榮華的生活,必定將身心都投在經營功利之中,如何有心慢慢欣賞一首音樂,細細品讀一本書呢?這般人,早已在生命中失去了赤子之心,身心放逐於俗務之中,哪裡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樂趣?至於那些追求生命更高境界的人,或言「天人合一」,或言「心在自然」,甚至是「心空寂滅」;事實上,生命真正的境界並不在形而上之處,真正的修行也不在離群索居。「人間」才是生命境界的開拓處。空談既不能改變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幫助別人的生命達到圓滿的境界,談玄論道往往只是憑空說話,所以追求生命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落實於「人間」,發揮經世濟民的才幹。在造福萬民之中,體驗生命的真諦,才能開拓更深廣的生命境界,否則,一切的奧道妙理,都毫無意義。

27、遇事勿躁,淡然處之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要亦無多,唯靜而鎮之,則自止矣。

諫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註】

伎倆:把戲、花樣。

諂人:喜歡用言語毀謗他人的小人。

簸弄挑唆:搬弄是非,挑撥離間。

苟:如果。

【譯文】

蠻橫而不講理的婦人,任她哭鬧、惡口罵人,也不過那些花樣,只要定思靜心,不去理會,她自覺沒趣,自然會終止吵鬧。好說人是非、顛倒黑白的人,不斷地以言辭來侵害我們,自己似乎已經被他逼得走投無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對那些毀謗的言語,聽而不聞,那麼他自然會停止無益的言辭。

【賞析】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我們常會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簡直無法和他講通,倒不一定是女人,「潑婦」只是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的代稱而已。因為古時女子多數無法受教育,所以便有一些不明理的女子,遇事不管體統,只會吵鬧。故此對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一概稱之為「潑婦」,也是可以的。這種人只是愚蠢,無需與他計較,只當他的吵鬧是烏鴉叫,不去理他,他自討沒趣便會閉嘴了。最可厭的是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潑婦」只是吵鬧,這種小人卻專逞口舌中傷人,較「潑婦」無意義的言辭,更是厲害十分了,每每使人百口莫辯,被人誤會得走投無路。但是如果能不將這些利害放在心上,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日久,這些小人眼見尖酸刻薄的言語不能影響你,自然會閉上他的嘴了。何況,謊言終有拆穿的時候,眾人自會明瞭,「說人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的道理。因此,「不理他,看他如何」的淡然心胸,實在是現代人的「治人」之道。

28、救人於危難,脫身於牢籠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

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註】

菩薩:指具有慈悲與覺了之心,能救渡眾生於苦難迷惑,並引導眾生成佛的人。

【譯文】

肯費心費力去救助陷於苦難中的人,便如同菩薩再世。能不受社會人情的束縛,超然於俗務之外的人,便足以稱之為最傑出的人。

【賞析】

「菩薩」一詞依佛教的講法,乃是具有「菩薩行」的人,所謂「菩薩行」,除了奉行五戒十善求自身的了悟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一種救渡眾生於苦難的心行,所謂「眾人有病我有病」、「願代眾生受一切苦」,乃至於如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皆是一種「人溺已溺,已達達人」的胸懷。因此我們可知,所謂「菩薩」並不專指廟裡供人膜拜的菩薩。而人生的坎坷,也不僅是外在物質的困苦,更嚴重的是內心迷失了正道。若有人能為眾人解脫內心的憂疑,以及外在的困乏,那麼這人所做的一切,便是十足的「菩薩行」,便是活生生的「人間菩薩」。

傳統的包袱、人情的俗見,以致於自己的偏見,將一個人重重地禁錮著,這便是每個人的「牢籠」。若能衝破樊籠,既不受制於傳統,也不受限於人情,最難得的,還能不為自己的成見慾念所困,這必須要有極大的智慧和勇氣,這樣的人還不能被稱為「大英雄」嗎?

29、待人要平和,講話勿刻薄

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

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註】

氣性:脾氣性情。

乖張:性情乖僻或執拗暴躁,和眾人不同。

夭亡:短命早死。深刻:尖酸刻薄。

【譯文】

脾氣性情怪僻或執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講話總是過於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斷定他沒有什麼福氣。

【賞析】

「菩薩」一詞依佛教的講法,乃是具有「菩薩行」的人,所謂「菩薩行」,除了奉行五戒十善求自身的了悟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一種救渡眾生於苦難的心行,所謂「眾人有病我有病」、「願代眾生受一切苦」,乃至於如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皆是一種「人溺已溺,已達達人」的胸懷。因此我們可知,所謂「菩薩」並不專指廟裡供人膜拜的菩薩。而人生的坎坷,也不僅是外在物質的困苦,更嚴重的是內心迷失了正道。若有人能為眾人解脫內心的憂疑,以及外在的困乏,那麼這人所做的一切,便是十足的「菩薩行」,便是活生生的「人間菩薩」。

傳統的包袱、人情的俗見,以致於自己的偏見,將一個人重重地禁錮著,這便是每個人的「牢籠」。若能衝破樊籠,既不受制於傳統,也不受限於人情,最難得的,還能不為自己的成見慾念所困,這必須要有極大的智慧和勇氣,這樣的人還不能被稱為「大英雄」嗎?

30、千里之途始於足下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污,無足有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捨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註】

同流合污:被惡人同化而跟著做壞事。

捨近圖遠:只想圖謀遠大的目標,對就近可以完成的事不屑一顧。

【譯文】

一個人的志氣不能不高,如果志氣不高,就容易為不良的環境影響,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那麼便會捨棄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遙遠不可達的目標,很難有什麼成就。

【賞析】

一個人的志氣不高,就沒有一定的目標,也沒有一定的原則可堅守,更不可能有為有守。如果置身於良好的環境,也許能水漲船高不至於一事無成。但是,若處在惡劣的環境,也不可能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般潔身自愛,終歸是個不肖之徒。志氣高的人,便不如此,有一定想要達成的事,也有絕對不能去做的事。好的環境他乘勢飛揚;不好的環境,也能潔身自好,總不會失去他的人格,被環境牽鼻子走。

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因為人心是永遠不能滿足的。野心太大,容易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事實上,人的生命短暫,每個人所能完成的事十分有限,一旦超過自己的能力所及,便可能到老一無所成。畢竟,最遠的路,也要從身旁的路徑走起啊!倒不如量力而為,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反而能實現理想。否則,心「野」,還有什麼事做得成呢?

31、分賤不能移,富貴不要濟世

貧賤非辱,貧賤而芐求於人者為辱;

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世者為榮。

講大經綸,只是實實落落;

有真學頭號,絕不怪怪奇奇。

【註】

諂柄求:阿諛而求之。

經綸:經世治國之學。

【譯文】

貧窮與地位卑下,並不是可恥的事,可恥的是因為貧窮或卑下,便去諂媚奉承別人,想求得一些卑策的施捨。富貴也不是什麼十分光榮的事,光榮的是富貴而能夠幫助他人,有利於世。講經世治國的學問,應當是實在可行的。真正有學問,絕對不會高談怪誕不經的言論。

【賞析】

貧窮和地位的高低,都是外在的,若能不妄求非分,自勵自足,身處貧窮或卑下,都不足以令人可恥。真正的可恥,是因為貧窮而放棄了自己的人格,這些人自認為低賤,因此才想鑽謀逢迎,這樣自毀人格,才是最可恥的。有錢有地位,也沒有什麼值得光榮的,因為獨自享有金錢地位,對他人並沒有益處。若能用自己的錢財救助苦難,廣施博濟;用自己的地位施恩給眾人,造福鄉里,那麼富貴用於德業,才是真正值得光榮。

經世治國的學問,不同於奇思幻想的文章,務必要求深切時弊,平實可行,否則言之雖美,卻空洞不可行;或是巧思雖多,均不切實際,不但勞民傷財,也會使政務混亂,一無成效。至於真正有學問的人,絕不譁眾取寵;只有沽名釣譽的人,才會談些光怪陸離的事,就可知這個人的學問離世甚遠,或者十分偏頗。真正的學問,應是在人性的常情中,可以用之於現實社會;一些奇怪而不能用之於實際生活的學問,只是掩飾無知的擋箭牌,不是真學問。

32、橋梓花萼,以物喻理,秀才孝廉,求名副其實

古人比父子為橋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敦倫者,當即物窮理也;

今人稱諸生曰秀才,秀貢生曰明經,稱舉人曰孝廉,為士者,當顧名思義也。

【註】

橋梓:古人以喬木喻父,而梓木喻子,因為喬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花萼:花萼喻兄弟,因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

芝蘭:比喻朋友;《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朋友貴在相勸,故以芝蘭比喻朋友。

敦倫:敦睦人倫。

秀才:讀書人的通稱。

貢生:科舉時代因學行優良,被舉薦升入太學的生員。

明經:唐制以經義取士,謂之明經。

舉人:明清時在鄉試被錄取的人。

孝廉:明清舉人的別稱。

【譯文】

古時候的人,把「父子」比喻為喬和梓木,把「兄弟」比喻為花與萼,將「朋友」比為芝蘭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倫的人,由萬物的事理便可推見人倫之理。現在的人稱讀書人為「秀才」,稱被舉薦入太學的生員為「明經」,又叫舉人為「孝廉」,因此讀書人可以就這些名稱,明白自己應有的內涵。

【賞析】

喬梓、花萼、芝蘭,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天地萬物,其生長都有一定的次序,依序順行不悖,天地才有一股詳和之氣,人倫亦復如此。喬高高在上而梓低伏在下,正像子對父應敬事孝順;花與萼同根而生,相互依存,可以相見兄弟的親情與相互扶持;芝蘭的香氣幽遠,可見與有德的人交朋友,可受其感化,使自己也成為有德之人。「萬物靜觀皆自得」,古人體察自然,賦予人倫親情更深的意義,可見古人的心思細膩,而天地自然更是處處有情了。稱讀書人為「秀才」,稱貢生為「明經」,稱舉人為「孝廉」,都可以由這些名稱,推知他們應具有的內涵。「秀才」便是要讀書人能學有所成,成為一個「苗而秀」的人,而非「苗而不秀」。「明經」之意,便是能夠明白經中的道理,付諸實行,若不能如此,何足以為「貢生」?漢時選孝順或清廉者為官,可知舉人應當具有孝順清廉的德行。由此可知,讀書人當循名而求實,若是名不副實,豈不愧對天下人?

33、身教重於言教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

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

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無庸徒事言詞也。

君子有過行,小人嫉之不能容;

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

可知君子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註】

不肖:不像、不如。

庸:用。

徒:白費。

過行:有瑕疵的行為。

【譯文】

父輩兄長有好的行為,晚輩學來可能學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長輩有不好的行為,晚輩倒是一學就會,沒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長輩教晚輩,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來率領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學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辭上白費工夫,不能以身作則。有道德的人行為若稍有超過或偏失,一些無德之人因為嫉妒,一定無法容忍而群起攻擊。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過失,小人也看不見能容他。由此可知,當有道德的君子和無道德的小人相處時,一定要平心靜氣地對待他們,不可過於急切的責罵他們。

【賞析】

父兄有善行,子弟不容易學,惡行卻是學得很像。這是因為人的本性就像水流一般,下流容易上流難。修德好比爬山,父兄登在高處,子弟不一定爬得上,父兄若在坑谷,子弟一滾就下。因此,可知教子弟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端正身心,以身作則去帶領他們。如果長輩滿嘴仁義道德,實際的行為卻違法犯紀,晚輩怎麼可能不受影響而為非作歹呢?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身教重於言教,做長輩的,還是要多多檢討自己的言行才對。

向來小人就嫉妒君子,因為小人沒有雅量,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因此,一旦有德的君子犯了一些小過失,就會被無德的小人誇大、渲染,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所以,君子和小人相處的時候,一定要平心靜氣,不要因為太急切維護道德,而過於嚴厲地責備對方。因為,小人沒有雅量容忍別人的過失,只怕教他不成,反而使他惱羞成怒來害人了。

34、守身不羞於父母,創業勿貽害子孫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於父母;

創業也須深慮,恐貽害於子孫。

【註】

妄為:胡作非為。

貽:遺留。

深心思:慎重地考慮。

【譯文】

一個人潔身自愛而不敢胡作非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為,會使父母蒙羞。開始創立事業時,更要深思熟慮,仔細選擇,以免將來危害子孫。

【賞析】

歷史上的漢奸走狗,社會上的擾亂分子,以及素行不良的人,這些人在為非作歹的時候,並沒有顧念到生養他的父母會因為他們的行為而蒙羞。話說回來,如果他們有一些孝心的話,就不會做出這種事了。有孝心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潔身自好的,以免讓父母愧對世人。

一個人在開創事業時,尤其要仔細考慮過,惟恐從事了不好的職業,會危及自己的子孫。譬如,那些開設酒巴、舞廳甚至娼館的人,子孫在耳濡目染之下,不也成了此輩中人?這豈不是害了子孫?我們常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無論男女都怕「入錯行」。為了使我們的下一代更健康,不妨從我們這一代做起,大家從事「健康的」工作,造就一個風俗淳良、積極進取的社會。

35、待人不可勢利,習業萬勿粗心

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

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

【註】

勢利:看重有財有勢者,而輕視無財無勢者。

粗浮心:粗疏草率輕浮的心。

【譯文】

不管做哪一種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貧愛富,以財勢來衡量人的習氣。不論從事哪一種事業,總是不可有輕率的心思。

【賞析】

「等」有等第,階級之意;古代社會,階級的觀念相當重,現在則有工作地位及貧富的差別。但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不管是高高在上的管理階層,或是以勞力賺錢的工人農民,最重要的,不要有一種以財富地位衡量人的習氣。因為人的價值並不在外表的地位和財富,以財富地位衡量人的,他的人格就比別人高尚嗎?充其量也不過滿身銅臭罷了!有句話可以很恰當地形容這些人的眼光——「狗眼看人低」。我們無論學習或是從事什麼工作,如果粗心大意或是不把它當一回事,都不可能會成功,任何事之所以會成功,完全在一個謹慎穩重的心,否則,就像以網撈水,終不能有什麼成就。

36、莫夜郎自大,要奮發圖強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則不敢虛驕矣;

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場,則可以發憤矣。

【註】

虛驕:沒什麼真才實學,卻自大驕傲。

【譯文】

明白自己有多少內容,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不發憤圖強的後果竟是如此慘淡,就該振作起精神,努力奮發。

【賞析】

「身份」並不專指社會上的身份地位,因為社會上的身份地位是很明顯的。在公司為屬下職員的,總不至於在上司面前驕傲自大,即使有,也很少見。這裡講的「身份」,主要在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內涵,有一種清楚的認知。人貴自知,然而「自知」卻是最難的。有許多人小有才能,就自以為了不得;有的人沒有什麼能力,卻十分傲慢。殊不知這就像站在凸透鏡前,將自己照得很胖;又像癩蛤蟆脹大了肚子,自以為很大,別人看起來無非是笑話。一個人要有自知,才可能再充實自己,而不會夜郎自大。當我們看到那些在年輕時不肯多努力的人,到老一無所成,或徒自嗟歎,或晚景淒涼;再反觀我們自身,若是再不努力,時光易逝,轉眼也與他們一般,不禁要暗自惕勵,趁著年輕,好好立下志願,努力去完在,免得落到與他們一樣的下場。

37、吃一塹長一智,莫到江心補漏

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於警勵也。

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複振,勢成於因循也。

【註】

漸及消亡:慢慢地走向消敗頹亡。

因循:沿襲舊法,不知變通。

【譯文】

若是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災禍憂患的打擊,一定可以再重整旗鼓,因為突來的災害使他產生警戒心與激勵心。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是一個團體逐漸衰敗,就很難指望會再重新振作起來,因為一些墨守成規的習性已經養成,很難再改變了。

【賞析】

平常人遭遇到災禍時,如果不是那種經不起打擊、一蹶不振的人,一定會盡全力解決困難,重締佳績。因為,一方面挫折的刺激使他更加努力,另一方面,他在做事的時候會更加謹慎,對任何可能發生的變故也會採取預防的措施,因此他也許會比原來更有成就。

但是,如果是一個大家庭,一個團體,乃至於一個社會國家,逐漸衰敗時,就不是那麼容易挽回了,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澄清一杯污水很容易,要澄清一條泥河就很難了。社會或國家的衰敗有很多原因,就像一棵樹內部生了蛀蟲,起初並不引人注意,等到葉子黃了,它的樹心已被蟲蛀空,這時才想要挽救那棵樹就太遲了。正如滿清的末年的積弱有許多內部腐敗的原因,並非變法就能救得了,所以只有革命,中國人才能得救。顯而易見的禍害容易預防,最怕的是不知不覺的衰敗,等發覺時已來不及。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論國家或是個人都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要有警惕的心理,如果等船底的漏洞擴大了才想補救的話,船便有沉沒之虞了。

38、壽有盡時天無盡,富貴有定學無定

天地無窮期,人生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

富貴有定數,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註】

定數:猶言「定命」,命運為天所定。

【譯文】

天地永遠存在,無窮無盡,然而人的生命卻很有限,只要逝去一天,生命就短少一天。人的榮華富貴乃命運注定,然而學問知識則不是如此,只要用功一分,知識便增長一分。

【賞析】

人的生命並不像天地那麼長久無盡,因此經不起浪費。如何善用有限的生命,便是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千萬不要彷徨蹉跎或是渾噩度日,要知生命過一日,便是少一日。「一朝臨鏡,白髮蒼蒼」的感覺,何其蒼涼?又包含多少追悔的無奈?最好能每日反省自己所思所行,到底獲得了多少?又有多少時間是荒廢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有了這種痛切的反省,相信就不會虛度時光了。

人生的富貴與否,也許前有定數,然而那根本不重要。富貴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的,但是,一個人的學問和人格卻操之在我,多學一分,知識便多增長一分。何況,富貴無常,得失難以預料,只要我們能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學問永遠是人類無盡的寶藏。

39、做事要問心無愧,創業需量力而行

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

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註】

定憑:一定的憑擾。

立業:創立事業。

【譯文】

做任何事,是好是壞有時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和憑據,只求問心無愧。創立事業的時候,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應付。

【賞析】

好多事,做得好或壞,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有時自己做得不錯,別人卻說不好,有時別人偷懶,卻得到很好的待遇。事實上,外來的言辭都沒有一個定准,世上的許多事情也沒有道理可講。善人可能短命夭折,惡人也許長命富貴;但願,這些對於我們在面對自己時,都不應該有什麼影響。凡事但求盡其在我,何必太在乎外在的毀譽呢?不要因為外在的影響而違背了自己的良心。世界上,再也沒有比自己的良心更重要的事了。人間的事業隨風而過,良心卻跟著我們一輩子。若是對不起人,可能到死都無法安心!可見得「心安理得」也是一門相當重要的人生哲學。

我們在決定從事哪一行業之時,一定要先衡量自己的性情,興趣以及能力,是否適合於這個行業,倘若有一樣不合,就不可能勝任愉快。如果是能力不夠,就該充實能力;如果是興趣不足,可以試著培養。假設這些全都做不到,還是試著換個行業比較好,不要讓自己鑽在牛角尖裡。天下可做事很多,行行出狀元啊!

40、作文做人要平正,人品心術勿矯飾

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

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註】

氣性:氣質性情。

和平:中和平正。

文章事功:學問和事業。

矯飾:多修飾,而失去本來面目。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能平心靜氣地處世待人,那麼,就可以斷定他在學問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麼值得效法之處。一個人的言語如果虛偽不實,那麼,無論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現得多崇高,一樣令人懷疑。

【賞析】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脾氣性情如果不平和,言論尖酸刻薄、潑辣惡毒,或是莽撞粗鄙,他的文章一定也充滿著這些邪惡之氣,沒有開闊平和的氣象,哪有什麼可讀性?因為一個人的文章、行事,正是他本質的顯現,如果這些雜氣不去除,其文章、事業必然帶著這種氣性,讀之學之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所謂「有諸中,形於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正是崇高人格的反映。

想知道一件事或是一個人是否值得相信,只要看它表現出來的是否合乎應有的本質。一個信口雌黃的人,要說他的人格品性崇高,心境多恬淡,那都是不可信的。因為人品崇高,心境淡泊的人不可能隨口造謠,也不會誇大其辭。判斷人大致可以用這個觀點去看,就可以識破許多欺世盜名之輩。

41、謹守拙,慎交友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

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註】

守拙:即以拙自安,不以巧偽與人周旋。

【譯文】

把聰明用錯了地方,不如一輩子謹守愚拙,至少不會出錯。隨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閉門讀書。

【賞析】

聰明當然很好,若是運用得當,不僅可以造一已之福,也可以造大眾之福。但是,如果聰明的人心術不正,將聰明用在不正當之處,不僅使自己遭到禍害,也會危害眾人。還有一種人,自以為聰明而不知努力,聰明就成了好吃懶做的借口。「聰明反被聰明誤」。因此,那些樸拙老實的人反而可愛多了,他們默默地苦幹,堅忍謙虛,不投機取巧,不譁眾取寵,一生平平凡凡,卻也踏踏實實。

古人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由此可知朋友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一些品格低劣、不能互相勉勵的酒肉朋友,和這些人交往,把時間浪費在交際應酬上,倒不如關起門來讀好書。因為,一本好書即不會讓人同流合污,又能夠怡情養性、增進知識,讀到心靈共鳴處,那份快樂並不亞於交到一個知心好友。良書益友,同樣令人可喜,不過,如果不用心選擇,就很可能變成「壞書濫友」了。

42、放眼讀書,立跟做人

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跟

【註】

放開眼孔:比喻放開眼界、心胸。

【譯文】

看書必須放開心胸,才可能接受並判斷新的觀念。做人要站穩自己的立場和把握住原則,才是一個有見地,不隨波逐流的人。

【賞析】

一個人如果不能放開心胸,捐棄成見,那麼看任何書都無法得到益處。因為,他的心已經容不下任何和自己相左的意見。「放開眼孔」,不僅是放開「肉眼」,去辨別一本書的好壞,最重要的是放開「心眼」,去與一本書做心靈的溝通。如果「心眼」不能打開,只是看到書的皮毛罷了,永遠如井底之蛙,死守著井口一方天空。一本好書,是作者用盡心思撰寫出來的,所以讀者也應該用心去讀,才能真正讀懂,真正瞭解作者的苦心所在。

至於做人處事,一定要把握原則、站穩立場,因為社會上的事情五花八門,一不留意,便會失足。「站穩腳跟」,就是教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人云亦云,那麼,便可依自己的原則行事而不違初衷。由此我們可知,此處所謂的「腳跟」,乃是指心中的腳跟,而非肉體的腳跟。

43、持身貴嚴,處事貴謙

嚴近乎矜,然嚴是正氣,矜是乖氣;故持身貴嚴,而不可矜。

謙似乎諂,然謙是虛心,諂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諂。

【註】

嚴:莊嚴。

矜:自尊自大。

【譯文】

莊重有時看來像是傲慢,然而莊重是正直之氣;傲慢卻是一種乖僻的習氣,所以律己最好是莊重,而不要傲慢。謙虛有時看來像是諂媚,然而謙虛是待人有禮不自滿;諂媚卻是因為有所求而討好對方,所以處世應該謙虛,卻不可諂媚。

【賞析】

有的人為人十分莊重,不苟言笑,這種人律己甚嚴,乍看之下似乎很驕傲,其實他是不做沒有意義的事。不像有些人,只是因為自尊自大而瞧不起別人。你若去親近莊重的人,就會發現他「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並非想像中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相反的,也許會令你十分愉快。但是如果是一個傲慢的人,你去接近他,可能會平白無故地受到侮辱。這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君子大不相同,因為君子是自重,而傲慢的人卻是自大。我們修身養性,千萬不要由自重而流於自大。

虛懷若谷的人,即使學問淵博也不會驕傲自滿,古人曾訓勉我們「滿招損,謙受益」,可知謙虛可以使我們學習更多的新知,博得更多的尊重。能虛心受教的人,才能不斷地充實自我。而諂媚是一種鑽營奉承的態度,為達目的,不惜卑躬屈膝以討好人,因此,才說它是「媚心」。「虛心」和「媚心」相比較,一為無所求,一為有所求;一為內斂,一為外求;一為精神上的求知心,一為物質上的欲求心,差別甚大。因此,我們待人接物不能有諂媚的心理,卻不可無謙虛的態度。

44、財要善用,祿要無愧

財不患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

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註】

患:憂慮。

祿:俸祿、福氣。

【譯文】

不要憂慮得不到錢財,只怕得到財富後不能好好使用。官祿、福分也是如此,不要擔憂它不降臨,而應該擔心能不能無愧於心地得到它。

【賞析】

只要一個人肯勤勉地做事,開源節流,財富是不難得到的。就怕自己懈怠懶惰,又揮金如土,如此卻妄想擁有財富,簡直是白日作夢。更怕得到了財富而不能好好去用它,不是當了守財奴,就是花天酒地,奢靡浪費。那麼,財富反而成了害人的東西了,不僅害自己敗家喪身,更危害社會。其實,財富若用於正途,未嘗不是一股力量,能樂善好施,有益民生,才是真正發揮財富的妙用。所謂「天要你富莫太奢」、「為富當仁」,都是告訴我們要善用金錢。

世人都渴望官祿和福分,然而,究竟有幾個人當得起呢?如果不由正當途徑得到,或是得到了,卻儘是做一些虧職損福的事,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又有什麼用?因為,為了這些外在不長久的福祿,已經將自己的人格輸掉了。其實,福祿本無定數,又何必太過執著?倒不如求自己內心的福祿,無諂無曲便是心官,不忮不求便是心福,任誰也奪不去。

45、交朋友求益身心,教子弟重立品行

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

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註】

體面:面子。

顯榮:顯達榮耀。

【譯文】

交朋友如果是了增加自己的面子,不如交一些真正對我們身心有益的朋友。教導自己的孩子求榮華富貴,不如教導他們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

【賞析】

「面子一張皮,不著真心處」,交朋友如果是為了讓自己更有面子,那麼結交的只是「一張皮」,而不是「朋友」。有些人喜歡和達官貴人交往,逢人便說,借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實際上,這是極愚蠢的行為。因為人之相交,貴在相知,若是為了炫耀,倒不如去和金錢交往。而如此交友,也很難得到朋友的真心相待,因為他也知道,一旦沒有了榮華富貴,友情也就蕩然無存。真正交朋友,必定有益於身心;在患難時,互相扶持;能共聽一首曲、共賞一幅畫;更能忠告勸導,彼此提攜,這才是真正的朋友。這豈是那些握手如握錢,皮笑肉不笑的人所能明白的?

教導小孩子,一定要著重在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上,而不應該灌輸孩子追求富貴榮華的錯誤觀念。因為,前者教導他如何成為一個「人」,如何完成自我。如果沒有前者做根本,人也不過是個衣冠禽獸罷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裡「本」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知培養孩子擁有端正的品性,非常地重要。再說,一個有品格的人,即使沒有富貴榮華,仍然不失為高尚的人。

46、君子重忠信,小人徒心機

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

小人處世,盡設機關,而鄉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註】

存心:心裡懷著的念頭。

機關:計謀。

【譯文】

君子做事,但求盡心盡力,忠誠信實,婦人小孩都對他極為尊重,所以,君子之為君子並不枉然。小人在社會上做事,到處設計、玩花樣,使得人人都對他退避三舍,心裡十分鄙棄他。因此,小人費盡了心機,也得不到他人的敬重,可說是白做了小人。

【賞析】

有時候,做人其實並不難,只要誠心待人,而且重信用,便能得到他人的重視和敬佩。君子做事,時時自問是否有失信之處,即使不識字的婦人和無知的孩童都會尊敬他。反之,小人做事,處處費盡了心思,不顧他人死活,自私自利,誰見了他都像見了厲鬼一般,不願與他打交道,因為他沒有人心。

由此可見,費盡心思的小人與篤守忠信的君子,所得竟有天壤之別。與其做小人徒勞心思,不如為君子樸實又受人器重。

47、對己要嚴,對人要寬

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

【註】

良心:天生的良善之心。

餘地:餘裕;寬裕之處。「留餘地」亦即讓人。

【譯文】

希望自己有一顆良善的心,使自己時不時不違背它。為別人留一些退路,讓別人也有容身之處。

【賞析】

「萬金易求,良心難得。」我們的心常常受到各種物質的引誘,偏見的誤導、惡人的撥弄,往往把自己原有的一顆良善的心失落了。換得的是偏心、妒心、貪心、邪心……攬鏡自照,連自己也不認得。如果,有誰能時時體察自己的良心,使自己更勇於分辨是非善惡,就真的十分難得了。深夜捫心,有幾人能對他人毫無虧欠,能昂然天地之間而無所愧疚呢?

天地之大,無處不可容身;人心若小,卻無處可以容人。任何人,總有做錯事的時候,只要不是十惡不赦之徒,只要他能改過,總是可以原諒的。誰又能擔保自己永不犯錯呢?假如犯錯的是我們自己,又何嘗不希望別人能原諒我們呢?因此,著實沒有必要把別人逼得走投無路。更何況,能為人留下後路,自己的內心會更充實,人與人之間也會更祥和。聖人心胸廣闊,如同天地,何不向聖人看齊,給人間留些寬闊的園地?

48、慎言,潔身

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

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註】

召:同「招」,招惹之意。

覆墜:傾倒墜亡。

玷:污辱。

飭躬若璧:「飭」是治理,「躬」指自己,「飭躬若璧」就是守身如玉的意思。

瑕疵:玉上的斑痕,比喻過失。

【譯文】

一句話就可以招來大禍,所以古人言談十分謹慎,不胡亂講話,以免招來殺身毀家的大禍。一件錯事足以使一生清白的言行受到污辱,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錯事,會讓自己終身抱憾!

【賞析】

人有兩耳兩眼兩鼻孔,惟有一張嘴,就是要人多聽多看多分辨,而少開口,然而,以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來說,適時而得體地表達自己,相當重要。不是逢人便大放厥辭,亦非信口胡言,要知道,言多必失。當然,話的重要性也因「人」而異;醫生說錯話可以害死病人,君王的失言可以毀掉國家。我們凡夫俗子說錯話也不能小看,有人因言語得罪人而被人殺害;戰爭時,一句洩露機密的話足以導致全軍覆沒。所以古人守口如瓶,無謂的言語還是少說為妙,就像歌聲宛轉的鳥不會一天到晚地唱,只有烏鴉終日聒噪,卻惹人討厭。

古人以璧玉比喻一個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小斑點,這塊璧玉就不是最好的玉了,正如一個人如果不謹言慎行,做錯了一件事,就足以玷污他的人格。當然,人不可能永無過失,以玉比人乃是古人的一番苦心,是勉勵人要像玉一樣潔白無瑕。所以,古人佩玉,是希望自己的美德像玉一般光潤美好。我們豈可妄自菲薄,自覺不如古人呢?

49、處橫逆而不校,守貧窮而坐弦

顏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

子貢之無諭,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註】

不校:不計較。自反:自我反省。原思:孔門弟子原憲,字子思,清靜守節,安貧樂道。坐弦:自在地彈琴取樂。

【譯文】

遇到有人冒犯時,顏淵不與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這是君子在遇人蠻橫不講理時的自處之道。在貧賤時,子貢不去阿諛富者,子思則依然彈琴自娛,完全不把貧困放在心上,這是君子在貧窮中仍能自守的方法。

【賞析】

聖人處世,的確有常人難及之處。別人平白無故地找麻煩,平常人一定十分惱怒,若是氣量狹小些的,更會以牙還牙。但是,孔門的顏淵卻能不予計較,一笑置之。而孟子更偉大,他認為別人之所冒犯自己,也許是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因而自我反省一番,確定自己沒有差錯,才敢放心。這樣一來,所有的怒罵都成了修身的階梯。一切加之於我們的惡緣逆境,正是修身的好機會,使我們的心量更廣大,胸懷更開闊,任何逆境都能甘之如飴。

貧窮本來就很難耐,有的人耐不住,便幹起違法的勾當,甚至拋棄人格,閹然媚世;子貢卻要求自己「貧而無諂」,這便是能守。而子思更是難得,身在貧窮,卻還能怡然自得、彈琴自娛,這就是能樂了。的確,並沒有什麼事能真正讓我們失去快樂的。一般人總是放不下,俗語說:「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果真能放得下,那麼天地浮雲,無處不自在。

50.白雲山岳文章,黃花松析乃吾師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得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註】

朱霞:紅色的霞彩。

浩瀚:水熱廣大的樣子。

黃華:菊花。

晚節:菊經霜猶茂,以喻人之晚年節操清亮。

【譯文】

觀賞紅霞時,領悟到它明亮而又燦爛的生命;觀賞白雲時,欣賞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態;觀賞山岳時,體認到空靈秀高拔的氣概;觀看大海時,領悟到它的廣大無際。因此,只要用心體會,那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好文章。面對綠竹時,能學習到待人應虛心有禮;面對菊花時,能學習到處亂世應有高風亮節;面對松柏時,能學習到處逆境應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而在面對芷蘭香草時,能學習到人的品格應芬芳幽遠,那麼在遊玩與觀賞之中,沒有一個地方不值得我們學習,處處皆是良師益友。

【賞析】

此篇主要在告訴我們應「用心看」,天地之間的一草一木,白雲山嶽,都值得我們傚法。明麗的彩霞啟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盡力展現自己最美好的燦爛的生命。舒捲的白雲提醒我們,生命也有舒展卷藏的時候,應當有為有守。而靈奇的山嶽與浩瀚的河海,均足以拓展我們的心胸,使我們邁向更廣闊的人生境界,不必要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拘泥打轉。綠竹的中空,代表著虛心;菊花能在歲末盛開,正像人在晚年而節操彌堅;松柏於歲寒不凋,如同人的堅韌不拔;而古人以芷蘭香草比喻君子,象徵著一個人人品的高潔,這些都足以啟發我們的心性。

總而言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天地萬物無不蘊涵至理。古人觀物可以致知,我們雖不致如此,然而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便可發現「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天地間無處不在的盎然生趣與道理。

51、行善人樂我亦樂,姦謀使壞徒自壞

行善濟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

逞姦謀事,事難必其穩重,可惜他徒自壞心。

【註】

快意:心中十分愉快。

【譯文】

做好事幫助他人,他人因此而得到安逸保全,自己也會感到十分愉快。使用姦計,費盡心力去圖謀,事情也未必就能穩當便利,只可惜他姦計不成,徒然擁有壞心腸。

【賞析】

行善之事易,謀惡之事難;因為行善在己,謀惡事卻必須靠客觀環境的配合。施善於人,每個人都樂於接受;算計別人,別人當然要防範了。所以說善事易為,惡事難成。更何況為善最樂,見到自己幫助的人能夠安樂的過日子,這種喜悅,也能帶給自己莫大的安慰,因此,為善對己對人,皆有益處。反之,整日想著那些害人的點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但難以如願,即使成功,他人心懷怨恨,一定也會報復,真是害人害己。更可悲的是圖謀不成,反而招來無數謾罵,真是何苦來哉!

52、以人為鏡吉兇可鑑,小河不察亦可覆舟

不鏡於水,而鏡於人,則吉兇可鑑也;

不蹶於山,而蹶於垤,則細微宜防也。

【註】

鏡於水:以水為鏡。

鑑:明察。

蹶:跌倒。

垤:小土堆。

【譯文】

如果不以水為鏡,而以人為鏡來反照自己,那麼,許多事情的吉兇禍福便可以明白了。在高山上不易跌倒,在小土堆上卻易跌倒,由此可知,愈是細微小事,愈要謹慎小心。

【賞析】

唐太宗曾言:「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鑒,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古人若沒有銅鑒,往往臨水自照,其作用與銅鏡一般,不過這只能照人的表面而已。如果以人為鏡,就不只如此了。所謂以人為鏡,就是拿他人行為的得失,來作為自己的借鑒;以別人行事的經驗,來考量自己的成敗。譬如說,他人因驕傲而失敗時,如果反省自己有這種行為,就知道自己也可能會因此而失敗,便能警惕自己,不可犯同樣的錯誤。見到他人有佳言懿行,同樣能傚法他,因而能提高自己。我們不是也常說,朋友就是一面鏡子嗎?所以,善於觀察人的人,常可論斷吉凶,並非他真有什麼奇術,而是他根據眾人行為的結果,掌握了人事的變化。因此,我們若能以他人的行為經驗,作為自己的借鑒,自然便懂得趨吉避凶之道了。

我們爬山時,知道山形險峻,就會格外小心;而走在平地上,沒有了那種戒心,往往會被路旁的小土堆絆倒。這雖是人之常情,卻應時時提醒自己:人總在疏忽之處失敗。所謂「善泳者多溺於水」,並不是泳技退步了,而是因為自恃藝高膽大,忽略了許多預防措施的緣故。對很多事情,我們都要抱著「防微杜漸」的態度,愈是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愈要加以提防,才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我們也常常發現,困難的事能夠達成,而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卻容易失敗,這完全在於用心與否。因為對前者我們全力以赴,自然能成功;對後者卻掉以輕心,結果就失敗了。

53、知足者,得其樂

凡事謹守規模,必不大錯;

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註】

規模:原有的法度;一定的規則與模式。

【譯文】

凡事只要謹慎地守著一定的規則與模式,總不致於出什麼大的差錯。一輩子只要衣食無憂,家境使可算是自給自足了。

【賞析】

這裡講的是一種守成之道,自足之道。任何已經創辦的事業,必然有其一定的規模與法則可遵循,但是,時日一旦久長,或傳與後代,後人多不明白先人建立這些制度的苦心。有的人更是自作聰明,大事更張,總不明白凡事有其相互依存的道理,若換頭不換腳,刮眉不刮鬚,終會變成四不像而導致失敗。由此可知,光是守成,已經不容易了,若沒有足以開創新境界的智慧,倒不如依照原有的法度去實施,至少不會出錯。至於人的一生,只要夠吃夠穿,便已是一個安樂的境界,不一定非要有錦衣玉食。因為,在追求物質享受的過程當中,往往將知足的心遺失了,不見得比以前快樂。不如善用生命,拓展自己的精神領域,如此一來,物質上雖為小康,精神上卻是大富了。

54、休爭閒氣處事良方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

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註】

不耐煩:不能忍耐煩瑣之事。

【譯文】

對人事不能忍受麻煩,是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對任何事情都能抱著寧可吃虧的態度,便是處理事情最好的方法。

【賞析】

任何事總有它困難和麻煩的地方,不可能完全讓我們順心遂意,要能克服現有的困難和麻煩,方能成功。不然怎麼能說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呢?而「吃苦」首先就要有一個「耐煩的心」,如果稍遇挫折便放棄,永遠也成不了氣候。與人相處亦是如此,若無耐心,許多合作便無法達成。同樣的,上司絕不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不耐煩」的人。如此一來,「不耐煩」竟然成了一個人不能成功、不能共事、不能擔當重任的原因,這還不算是大毛病嗎?

做人要常抱吃虧的態度,這並不是教我們姑息養奸,因為做許多事情,大家未必能得到利益,也許有人比自己更需要這些好處,自己吃虧成全別人,不是也挺值得的嗎?有些人喜歡佔小便宜,說起來他也不是大奸巨惡之徒,不過,如果和他爭論,事情可能反而辦不好,倒不如顧全大局,個人的一些小利害,也就不要太計較了。古人不是說嗎?吃虧就是佔便宜。事實上,我們要爭的不是個人,而是團體;要爭的是義理,而非利害。有誰因為爭一時的利害,而能得到千秋萬世之名呢?

55、讀書自有樂,為善不邀名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

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註】

邀:求得。

【譯文】

把讀書當作是終生事業的人,就該懂得從讀書中得到樂趣。抱著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要求得「善人」的名聲。

【賞析】

在我國科舉時代,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是把讀書當作求取功名的進階,但能一舉成名的畢竟不多,一輩子「懷才不遇」的比比皆是。其實任何事,如果將它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做起來多半很苦,因為會為了目的而逼迫自己,甚至,一旦達到了目的,連手段也不要了。現在許多為升學而讀書的莘莘學子,就是如此。讀書對他們來說,不是樂趣,而是壓力、痛苦。有人一擠進大學的窄門,那些教科書也就稱斤論兩地賣了。當然,這還關係著整個教育的大問題,我們姑且不論。總之,要由讀書得到快樂,不妨將讀書當作一件適性的事,才是讀書的真正樂趣。就算讀一輩子書,還是以讀書為樂,因為那是一種享受。

像古代的秀才,現在的研究生、學者,如果無法由書中得到樂趣的話,豈不是要苦一輩子了?那還不如早早改業。

社會上對「為善不欲人知」的人特別嘉許,總有那麼多的「無名氏」默默地奉獻他們的愛心溫暖了我們的世界。那份基於同情的心思,令人感動。他們並不想被推舉為好人好事的代表,只是把心中那股「有感而發」的善念,擴充而為善行。如果他們只想圖取名聲,這種善行也不會長久的。況且,行善的人若真的想圖求一些聲名,就很可惜了,因為,他心中可貴的善念,早已變成庸俗的名利心了。真正瞭解「為善最樂」的人,心中掛念的並不是名利,只是為助人而助人,否則,行善反而成了牽絆煩累的事了。

56、謙虛美德矣

知往日所往之非,則學日進矣;

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註】

非:不是之處。

取:取法。

【譯文】

知道自己過去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那麼學問就能日漸充實。看到他人可學習的地方很多,自己的道德也必定能逐日增進。

【賞析】

人貴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在發覺自己的過失當中必然有所覺悟,有所進步。只有記取失敗教訓的人,才能再向前邁步。這裡的「學」並不專指書本裡的「學問」,更可看成人生的學問。回顧過去,是為了讓自己更能充實現在,策勵未來,而不是因此自怨自艾,停止了前進的腳步。人最怕的是故步自封,那麼他永遠畫地自限,怎麼可能會進步?學問常是在一種「覺今是而昨非」的心情下更上一層樓的。如果有這種感覺,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過錯,就表示自己也在進步了。

「見世人可取者多」,這是要有條件的。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如何能發現別人的可取之處呢?想從別人身上發現值得學習的優點,首先便要具備謙虛的美德,其次要有容人的雅量,同時,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若無容人的雅量,看到別人的美德,嫉妒譭謗都來不及了,哪裡會向人學習?若無敏銳的觀察力,再好的行為也看不見,又如何能學習呢?能見到他人可取法的地方愈來愈多,表示自己更謙虛了,心胸更開闊了,再加上吸收他人所長,德業怎會不增進呢?

57.敬人者人恆區之,靠他人莫若靠己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

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註】

敬:尊重。

【譯文】

敬重他人,便是敬重自己;依賴他人,倒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賞析】

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你若對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不會尊重你,「禮尚往來」嘛!尊重他人,並不是要阿諛奉承,而是以禮相待。沒瞧見過你待他客客氣氣,他卻反咬你一口的,除非你事先得罪了他,或是你們彼此有誤會,那自然是例外。反之,如果你老愛論人是非,攻訐他人隱私,對方一定也會還以顏色。因為你不尊重人,同時也失去了自重,誰還會尊重你呢?

靠他人不如靠自己,因為靠他人做事,就要仰人鼻息;另一方面,既是你的事情,他人也不會好好幫你做事,就算他不做,你也沒有辦法;如果做了,你還欠他一份人情。由此看業,靠他人做事,無論是不是至親好友,總不太好;弄得不好,還要傷感情。許多事,除非是萬不得已,能自己做的,還是盡量靠自己,一方面是克服困難,增長能力;一方面也免於虧欠人情。有句俗語說得很好:「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靠自己最好。」可不是嗎?

58.學長者待人之道,識君子修己之功

見人善行,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

聞人譽言,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註】

過舉:錯誤的行為。

謗語:毀謗的言語。

【譯文】

見到他人有良善的行為,多多地去讚揚他;見到他人有過失的行為,也能多多地去提醒他,這是年紀大的人待人處世的道理。聽到他人對自己有讚美的言語,就更加勤奮勉勵;聽到他人毀謗自己的話,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這是有道德的人修養自己的功夫。

【賞析】

為人長者,應該有足以令人仰望的風範。後輩在長者面前,方能屈意承教,因此,在看到他人有善行的時候,應該多方面去讚美他,幫助他。一方面樂於見人為善;一方面借此教導後輩,也能力行善事。另外,見到他人有不好的行為,則多方面去提醒他,規勸他。一方面是助人改過;一方面也可以警戒後輩,不要重蹈覆轍。因此,為人長者並不容易,不但要智慧與年齡俱進,更要負起教育後輩的責任。否則,馬齒徒增,豈不愧煞自己?而為老不尊,恐怕也會被人譏為「老而不死,是為賊」,又有什麼資格為人長者呢?

君子聽到他人稱讚自己時,不但不敢沾沾自喜,反而加緊奮勉。因為,惟恐他人過於讚美自己,而有名不副實的嫌疑,更怕聽到那些讚美的人不以為然,反而認為別人在欺騙他,豈不是辜負讚美自己的人?所以只有更謹慎小心,不敢因此而得意忘形。至於聽到他人譭謗自己的言語,便趕快自我反省一番,看自己是否真有什麼地方做錯,或是得罪了人,若是沒有,才敢放心。一方面是怕自己有過失而不知道;另一方面怕對方是喜歡誣陷的小人,自己若一時疏忽,真有過失,那麼,以後小人再誣陷自己時,別人就更相信了。所以君子在遭受譭謗的時候,一定更加戒懼,避免犯錯,一來是為自己,二來也是為別人。至於一般人,早就暴跳如雷地找對方理論了,不管誰是誰非,總要對方道歉才能了事。

59.奢侈慳吝俱可敗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奢侈足以敗家;慳吝亦足以敗家。奢侈之敗家,猶出常情;而慳吝之敗家,必遭奇禍。

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猶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見大凶。

【註】

慳吝嗇:吝嗇。

覆事:敗壞事情。

【譯文】

浪費足以使家道頹敗,吝嗇也一樣會使家道頹敗。浪費而敗家,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預料;而吝嗇的敗家,卻常常是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災禍。愚笨足以使事情失敗,太過精明能幹亦足以使事情失敗。愚笨的人壞事,只是個小過失;精明的人壞事,事情就很嚴重了。

【賞析】

奢侈足以敗家,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但為什麼連吝嗇也會敗家呢?這倒需要加以說明一番。我們翻開報紙社會版,時常可看到一些殺人兇案,只要是因錢財殺人的,若非謀財害命,就是在錢財上分配不均,使得別人萌生殺念。推究這些原因,無非是一個慳吝的心在作祟罷了。他人費了心血,而你卻不給予相對的報償,他人自然要忌恨在心,一天兩天還可忍受,日久天長的,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到時就不可收拾了。何況,人心不古,見財起貪念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富而不仁的人,更容易惹人眼紅,至於會發生什麼「意外」,就很難說了。

愚笨的人壞不了什麼大事,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愚笨,不會交給他什麼重要的事。而精明的人便不同了,由於他平素精明幹練,人人都肯托付重責,若是他一時失察,所壞的事,必為大事。譬如小兵,負的責任少,即使壞事,影響的層面也很小;而大將率領三軍,一念之差,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這豈不是「大凶」?因此,精明的人處事,尤其要小心翼翼,不可絲毫疏忽。太過聰明的人往往鋒芒畢露,容易遭人陷害,像楊修被曹操所殺,就是因過於精明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例子。這又何嘗不是「大凶」呢?

60、安分守成,不入下流

種田人,改習塵市生涯,定為敗路;

讀書人,幹與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註】

塵市:塵市本意為城鎮,此處泛指市場上的商業行為。

幹與:參與。衙門詞訟:替人打官司。下流:品格低下。

【譯文】

種田的人,改學做生意,一定會失敗;讀書人,若是成了專門替人打官司的人,品格便日趨下流。

【賞析】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只要家裡有一畝田,總還可以衣食無缺,不同於商場的鑽營,得失差別甚大。一個種田的,一不明商場利害;二不解人情世故;三沒有社會關係,若不專心務農,而與人在商場上爭名逐利,常是失敗的居多,搞不好還要變賣祖產。何況商場的事情,起伏不定,也許今天身無長物,明朝卻搖身一變而為暴發戶,也有人投資做生意,以致於血本無歸,這不是質樸的種田人所能明瞭的,不能「知己知彼」,怎麼可能在商場上立足呢?不如守著一畝方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淡泊名利,如此反而能守成。何必以「世代不竭之食」,換取「商家一日之富」呢?

讀書人講的是「明是非」、「辨義理」,而衙門訟師則是以犀利的言詞,巧辯的口舌,為人爭取勝訴。因「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所以並不分辨是非黑白,只是賣弄口舌,圖取利益。這些均有違聖賢之教,所以作者認為這不是讀書人該做的事,讀書人應當知道如何持守自己的節操,去感化眾人,進而使民無爭才對。怎麼可以把他人的爭執,當作是「生財之道」呢?不過,這句話也是有其時代背景的,現今的「律師」,哪一個不是高級知識分子?只要能本著公平公正的態度,去論斷是非,排難解紛,何嘗對社會大眾沒有裨益?

61、物質享受要知足,德業追求無止境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知足矣;

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慚矣。

【註】

境界:環境,狀況。

【譯文】

常想到有些人的環境還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運也比自己差,就應該知足。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學問也比我淵博,便應該感到慚愧。

【賞析】

人生有許多事情應當知足,又有許多事情不該知足。追求物質的環境,十分累人,慾望的深淵,也永遠無法填滿,如果一定要滿足慾望才能快樂,那麼可能要勞苦一生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想想那些環境比自己差的人,一樣在努力地生活著,而且比自己還認真、愉快。自己擁有的比他還多,應當更知足才是,何苦置身於物慾的洪流中呢?命運更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在感慨自己命運多舛之時,不妨看看那些生而失怙、長而失學或肢體殘廢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實在很幸運了。我們經常勸人「知足常樂」,而自己就不能這麼想嗎?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才是快樂的泉源。

倒是道德學問,應該要抱著「不知足」的態度。品德學問,完全操之在我,不同於命運;也不像財富只能滿足一時的慾望。它能滿足我們的心靈喜悅,能拓展我們生命的境界,同時也代表著我們的人格、知識。對學問道德「不知足」,才能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領域,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會更豐富,更有意義。

6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為法;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

捨不得錢,不能為義士;捨不得命,不能為忠臣。

【註】

公子荊:《論語·子路篇》:《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敬美矣!』。「孔讚美衛公子荊,不但知足,而且善於治理家產。

齊景公:《論語‧季氏篇》:「齊景公有馬千匹,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自興:自我奮勉。

【譯文】

讀《論語·子路篇》公子荊那章,可以讓富有的人效法;讀《論語·季氏篇》有關齊景公那一章,貧窮的人可以為之而奮發。若捨不得金錢,不可能成為義士;捨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為忠臣。

【賞析】

公子荊善於治理家產,最初並沒有什麼財富,但他卻說:「尚稱夠用!」稍有財富時就說:「可稱完備了!」到了富有時,他說:「可稱完美無缺了!」在這段由貧至富的過程中,他不斷地致力生產,並抱著知足的態度,所以貧能安貧,富能安富,始終保持心境上的裕如。齊景公養馬千匹,死了以後並沒有值得百姓稱讚的美德;伯夷叔齊不肯食用周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而人民卻爭相稱道。可見得一個人「富有」或「貧窮」,不在財富,而在道德。其實,讀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取法,貧者也可以取法。閱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奮勉,富者也可以自惕。假使伯夷叔齊愛財,接受周賜予的厚祿,終究不能成為義士。如果伯夷叔齊惜命,也一定不肯餓死在首陽山上了。古時的忠臣義士,正是孟子口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63、富貴必要謙恭,衣祿務需儉致

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

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

【註】

大患:大禍害。

衣祿:指一個的福祿。

久延:長久之意。

【譯文】

財富與顯貴,都容易招來禍害,一定要誠實寬厚地待人,謙虛恭敬地自處,才不會發生災禍。個人一生的福祿都有定數,一定要節用儉省,才能使福祿更長久。

【賞析】

所謂「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即是指富易遭人嫉妒,財富易使人起貪心,若為富不仁,或是仗勢欺人,便是將他人的嫉妒和貪心,助長為忌恨心及謀奪心。地位顯貴又喜歡到處示威的人,對上司無形中也造成了威脅,而使上司想除去他。只有能富而仁厚,貴而謙虛,才能獲得大家的敬重,長保富貴而無大患。

一個人一生的衣祿,往往有一定的定數,就算沒有定數,再富有的人也經不起長久的奢華浪費。正因為家財萬貫,更該想到世上有許多一貧如洗的人,等待別人的救援,而能解衣衣人;同時,提醒自己富貴一長久,尤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訓示後代子孫以儉約持家,才能永享福祿。

64、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世之間,已分天堂地獄;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輩,不隔聖域賢關。

【註】

降祥:降下吉祥。

降殃:降下災禍。

【譯文】

做好事得到好報,做惡事得到惡報,由此可見,不必等到來世,在人間便能見到天堂與地獄的分別了。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並不被拒絕在聖賢的境地之外。

【賞析】

善惡的報應,往往不待來世。善有善報,本乎人情,惡有惡報,因其不能見容於社會國法。我們稱天堂為美境,地獄為苦境;為善的人心神怡悅,受人愛戴,內心一片祥和,何異於天堂境界?作惡的人心神不寧,身在人間,心在餓鬼修羅,眾人避之惟恐不及,不必等法理人情誅伐他,早已自入地獄了。因此,天堂和地獄,實際上完全繫於人心的善惡之念,正如佛家所說「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

人都有向善的心,聖愚原無分別,只要有心為聖賢,便可以成聖人賢者。而平庸的人若自認愚笨,不求突破,終其一生也是庸愚之輩。例如近代的武訓,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以行乞為生,卻能努力興學,成為人人尊崇的聖賢之人。如果能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更不能自暴自棄了,因為,只要奮發有為,一樣能做到像堯、舜那樣的聖賢人物。因此,孟子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正是勉勵我們拋除自棄的心理,向聖人看齊。

65.要心平氣和處世,勿設計機巧害人

和平處事,不要矯俗為高;

正直居心,勿設機以為智。

【註】

矯俗:故意違背習俗。

【譯文】

為人處世要心平氣和,不要故意違背習俗,自鳴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剛直,要不設計機巧,自認為聰明。

【賞析】

我們要懂得隨順人情,所謂「入境隨俗」,就是告訴我們要隨和處世。做任何事總要合乎常理,才不會令人側目。違背風俗以求取名聲的人,無非是一些膚淺之徒,不但不清高,反而愚蠢得很,他們只是想引人注目而已,更不可能移風易俗了。因為,風俗雖因時因地而有不同,但是,可以為多數人遵從的風俗,必定是當地人所認可的,不會因一二人的怪異行為而改變。因此,本章才告誡我們,不要矯俗於名。

真正的聰明人不以機巧為上,因為,他明白誠實及正直才是最可貴的品格,腳踏實地才是最穩當的處事方法。機巧只是顯示一個人的小聰明罷了,並非大智。何況,無論怎麼算計,怎麼富於心機,又能算計別人多少?畢竟,「人算不如天算」。不如正直居心,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一條平坦大道!

66、要救世,勿避世

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嵇阮之逾閒;

聖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註】

名教:指人倫之教、聖人之教;亦為儒教之別名。《世說新語》德行篇:「王平子、胡母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樂廣認為,聖人之教中即是一片樂園,不假外求,不必如此放浪形骸。

嵇阮:嵇指嵇康,阮指阮籍,皆為竹林七賢之一。

逾閒:指逾越軌範,失於檢點。

溺:宗指長任,溺指桀溺,為春秋時避世的隱士。

【譯文】

讀書人應以鑽研聖人之教為樂事,怎能像嵇康、阮籍等人,逾越軌範,恣意放蕩?聖人抱著悲天憫人之胸懷,關心民生的疾苦,並不效法長老、桀溺的避世獨居,不理世事。

【賞析】

嵇康、阮籍皆為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放浪形骸,常有抨議儒家的言論;而阮籍不拘禮俗,飲酒縱車,途窮而哭。兩人皆不循世俗軌範,除了關乎性情,與時代背景也極有關係。但是後代讀書人,多仿東晉名士,故作風流,一則沒有當時的時代背景;二則沒有他們的性情才氣,在太平盛世倣傚竹林七賢的放任行為,無非是自亂禮法,東施效顰而已。

孔子叫子路問路,遇到長沮、桀溺兩個隱士。他們在亂世裡獨善其身,而且認為孔子之道不可行,不如避世自求多福。事實上,聖人與隱士不同之處便在於此,聖人有憫世之心,不忍生靈塗炭,人心陷溺。並非他不能隱世,而是他不忍隱世,所以勞心疾憂,奔走於世。

67.勤儉安家久,孝悌家和諧

縱容子孫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

專教子孫謀利,其後必至爭趙財而傷骨肉。

【註】

偷安:不管將來,只求目前的安逸。

敗門庭:敗壞家風。

趙財:財產。

骨肉:比喻至親。

【譯文】

放縱子孫只圖取眼前的逸樂,子孫以後一定會沉迷於酒色,敗壞門風。專門教導子孫謀求利益的人,子孫必定會因爭奪財產而彼此傷害。

【賞析】

做長輩的,應培養子孫勤奮的習性,而不應縱容他們好逸惡勞,否則,子孫必定流連於聲色犬馬的場所。而酒能亂性,色能傷身,一旦陷溺,如何能不因酒色而做出敗壞門風的事情?要子孫好,就要教導他們吃苦耐勞,可見得長輩的教育態度,十分重要。

如果專教子孫謀利,而不教他們孝悌忠信之道,子孫勢必淪為「喻於利」的小人。在他們眼裡,個人的利益比人倫親情還重要,因此,逢到分財產、爭利害的場面,必定骨肉相傷,敗壞人倫。倘若能教子孫孝悌之道,家中必是充滿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氣氛,兄弟更能相互合作扶持,拓展家業。這與「兄弟鬩牆」的情形相比,真有天淵之別。

68.忠厚足以興業,勤儉足以興家

謹家父兄教條,沈實謙恭,便是醇潛子弟;

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為修久人家。

【註】

沈實:穩重篤實。醇潛:性情敦厚不淺薄。祖宗成法:祖宗所遺留下來的教訓及做事的方法。

【譯文】

謹慎地遵守父兄的教誨,待人篤實謙虛,就是一個敦厚的好子弟。不擅自刪改祖宗留下來的教訓和做人做事的方法,能厚道儉樸地持家,家道必能歷久不衰。

【賞析】

自古以來,有心的父兄多教導子弟誠實穩重,待人謙恭。為人子弟的,若能謹遵父兄的教誨,一來能孝悌忠信,二來能醇厚穩重,這便是父兄的好子弟。長輩的閱歷經驗總是比自己豐富,不聽他們的勸告,盲目亂闖,經常會失之莽撞,怎能成為醇潛受教的好子弟?

祖宗的家法,多半是前人經驗的累積,不可輕易毀棄。忠厚勤儉,是我們祖先用來教訓後代的美德,以目前來看,仍然是教導子弟的好德目。忠厚足以興業,勤儉足以興家。能忠厚勤儉的人,一定能興業積富,家道自然可歷久而不衰了。

69、知蓮朝開而暮合,悟草春榮冬枯

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鑑之。

草春榮而冬枯,至於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註】

尚其鑑之: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

【譯文】

蓮花早晨開放,到夜晚便合起來,到了不能再合起來時,就是要凋落的時候了,富貴而不知收斂的人,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而知道收斂。春天時,草木長得很茂盛,至冬天就乾枯了,等枯萎到極處時,又到了草木再度發芽的春天了,身處窮困的境地而想奮起的人,應當以這一點自我勉勵。

【賞析】

天地之間的至理,經常是蘊涵在萬物的生機裡面。看到蓮花的朝開暮合,最後到不能合起而凋落時,就要明白,富貴而揮霍無度,不知謹守,最後只有衰敗一途。富貴而能守成,才是真正的富貴之道。

草木春天發芽,冬天枯萎,這種枯盡而復生,正是易經中「否極泰來」、「剝極而復」的道理。我們常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一株小草,只要它的「根」仍在,便是源源不絕的生機。人何嘗不是如此?即使處於極度窮困的境遇,只要心存振興的志向,不自暴自棄,總有重見天日的時候。只是,我們都太容易喪志了,稍不如意,便覺得生活毫無意義,甚至妄自菲薄。想活得生意盎然,就讓我們的心充滿「生機」吧!

70.自伐自矜必自傷,求仁求義求自身

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可為大戒。

仁字從人,義字從我,講人講義者,不必遠求。

【註】

自伐自矜:伐與矜都是自我誇耀的意思。

【譯文】

伐字的右邊是「戈」,矜字的左邊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殺傷之意;從這兩個字,自誇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極大的警惕。仁字在旁邊的「人」,義字的下面是「我」,可見得要講仁義,並不在遠處,只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實行。

【賞析】

伐和矜都是自我誇耀的意思,由字的本身看來,便知道伐和矜有自我殺傷的涵義。而由事實看來,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自誇自大的人,必定惹得人人厭惡。不要說沒有長處,就算有一些長處,也未必能令人心服。因為,人在自誇自大的時候,難免會貶抑他人,有誰願意受他譭謗?不是遠離他,就是內心鄙視他,或是還以顏色,這豈不是一種傷害?豈不是以戈自伐,以矛自刺嗎?喜歡自我誇耀的人實在應該三思啊!

仁字的旁邊是一個「人」字,義字的下面是一個「我」字,可知仁義不必遠求。因為「仁」者施於人,「義」者在於我。想要行「仁」,不如先從自己的親友鄰里做起。想要行「義」,只要從自身做起。獨處時,能心中存著義,不做非法勾當;與他人相處時,重然諾、守公義、講義氣,都是行義。仁義並不在口頭,而在日常生活上能身體力行。

71、貧寒也須苦讀書,富貴不可忘產姍

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

人雖富貴,不可忘稼穡艱辛。

【註】

作物穡艱辛:種田及收成的辛勞。

【譯文】

縱使家境貧窮困乏,也要讓子孫讀書;雖然是個富貴人家,也不可忘記耕種收穫的辛勞。

【賞析】

家境再窮,也要讓子孫讀書,是因為「不讀書,不知義」,而不是為了要子孫求取功名富貴來改善現況。古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再窮還是能讀書。人最初原是白紙一張,全靠讀書知道做人的道理。若是不讀書,本性良善又不受環境影響的人當然很好,可是生性浮躁,容易受影響的人,就可能誤入歧途而不自知。讀書的目的在變化氣質,本性不良的使其良善,本性已佳的使其成材。因此,即使家裡再貧寒,也要讓子弟讀書。

富貴本非偶然,一定是從貧窮中一點一滴努力掙來的。能夠記取耕種的艱辛,一方面是不忘本而更加珍惜現在;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當初創業的艱辛,不要在發達後揮霍殆盡。以此教育子孫,家業才能長久。否則人一旦富貴,就忘了當初粗茶淡飯的儉樸日子,富貴就未必是一種福氣了。

72.勤儉蘊育廉潔,艱辛煉鑄偉人

儉可養廉,覺茅舍竹籬,自饒清趣;

靜能生悟,即鳥啼花落,都是化機。

一生快活皆庸福,萬種艱辛出偉人。

【註】

清趣:清新的樂趣。

化機:造化的生機。

庸福:平凡人的福分。

【譯文】

勤儉可以修養一個人廉潔的品性,就算住在竹籬圍繞的茅屋,也有它清新的趣味。在寂靜中,容易領悟到天地之間道理,即使鳥兒鳴啼,花開花落,也都是造化的生機。能一輩子快樂無愁的過日子,這只不過是平凡人的福分;經歷萬種艱難困苦,才能成就一個偉人。

【賞析】

人若過慣儉約的生活,就不會貪慕物質享受,自然不容易再為物質而改變心志,所以說儉可以養廉。其實,華服美食的生活,總不如竹籬茅舍的生活來得清閒自在,更接近自然。人心在紛爭擾攘中,容易被五光十色所迷,無法醞釀出深刻的智慧。只有在心情寧靜時,一方心湖澄澈清明,能照見天光雲影與萬物的生機,這時,即使是聽一聲鳥鳴,或是觀賞一朵花的凋落,都能體會生命的至理。因為,這時花已非花,鳥亦非鳥,甚至自己,也未必是原先那個自己了。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確實極有道理。

一輩子快活無憂的過日子,幾乎是我們平常人的心願,實際上,想得到這種「庸福」,也實在不容易,這份小小的心願,也真稱得上是「小人物狂想曲」了。既如此,想成就一個偉人,豈不是更難了?就是因為難,才愈見其偉大。偉人的一生,大半歷經千辛萬苦,各種磨難,這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

73.存心方便無財也能濟世,慮事精詳愚者也成能人

濟世雖乏趙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

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註】

趙財:財貨:存心方便:處處便利他人。

【譯文】

雖然沒有金錢財貨幫助世人,但是,只要處處給人方便,便是一位有德的長者。雖然天生的資歷不夠聰明,但是,考慮事情卻能處處清楚詳細,就是一個能幹的人。

【賞析】

濟世不一定要用錢財,許多事,不用錢財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有許多事,在他人可能要大費周章,而自己只是舉手之勞。只要處處留意,便可發現需要幫助的人很多,這些幫助,有時是不需要靠金錢的。所謂濟世,無非是自己經常存著方便他人的心。就像在路上拾起一塊滑腳的果皮,上車時讓老年人先行,這些都是便利他人的行為。有這樣的存心,便是一個可敬的人。

一個人天資雖不聰穎,但凡事只要仔細地考慮清楚,計劃周詳,謹慎地去做,必然也會成為一個能幹的人。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天生聰明的人,因為自恃聰明,便草率行事,事情就不能做得圓滿了。天生愚魯的人,由於知道自己天資不夠好,凡事三思以後才肯著手,反而能使他們穩當地做事,不出差錯。

74.閒居常懷振卓心,交友多說切直話

一室閒居,必常懷振卓心,才有生氣;

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見。

【註】

振卓心:振奮高遠的心。

切直話:實在而正直的言語。

【譯文】

閒散居處時,一定要時常懷著策勵振奮的心志,才能顯出活潑蓬勃的氣象。和別人相處時,要多說實在而正直的話,才是古人處世的風範。

【賞析】

閒居的時候,最容易流於懶散而不知節制,若是沒有高遠的理想和策勵之心,便不知不覺白白的蹉跎大好光陰,人也會變得安於逸樂。如果因此而喪失一顆向上的心,那麼,閒居就變成有害的事了。事實上,聰明的人正是利用閒居的時候來充實自己的,因為,忙碌使人沒有時間考慮其他的事情,惟有在空閒時,才可能自我充實。生活閒散,又沒有一點振奮的心,一個人真的會過得了無生氣。這段話,真是教我們過日子的至理名言。

和許多人相聚在一起時,不要總是說些言不及義的話,古人好友相聚,常互相勉勵,言語懇切正直,彼此都能有所長進。因此,古人交遊多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一來能增廣見聞,二來能修養品德。如果大家在一起只是飲酒作樂,互相標榜,那麼,也不過是一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罷了。與古人相比,我們真的太過「聒噪」了。

75.有才若無有德若虛,富貴生驕奢淫敗俗

觀周公之不驕不吝,有才何可自矜;

觀顏子之若無若虛,為學豈容自足。

門戶之衰,總由於子孫之驕惰;

風俗之壞,多起於富貴之奢淫。

【註】

不驕不吝:不驕傲,不鄙吝。

【譯文】

周公制禮作樂,是周朝的聖人,但是,他卻不因為自己的才德,而對他人有驕傲和鄙吝的心。有才能的人,哪裡可以自以為了不起呢?顏淵是孔子得意的門生,他卻“有才若無,有德若虛”,不斷虛心學習。求學問哪裡可以自以為滿足呢?家族的衰敗,總是因為子孫的驕傲懶惰,而社會風俗的敗壞,多是由於大家過度的奢侈浮華。

【賞析】

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而周公為武王之弟,周代的的禮樂行政都由他訂定,足見周公才華之美。由此可知,倘若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般美好,而為人卻驕傲鄙吝,孔子說這個人在其他方面,也就沒有什麼可看之處了。為什麼呢?因為,才能是用來服務人群、造福社會的,一個驕傲鄙吝的人,不但瞧不起別人,更是吝於貢獻自己,再高的才華又有什麼用呢?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德行最好的,孔子屢次稱讚他,但是他卻更為謙虛,更努力學習。我們現代人,論學問品性,有幾個人能比得上當時的顏淵呢?然而,大部分的人稍有所得便洋洋得意,殊不知學問愈淵博的人,愈不敢自滿,這是因為明白學海無涯的道理。而自滿的人,又如何能擁有豐富的學識和品德呢?

一個家族的衰敗,往往是由於不肖子孫驕橫怠惰所致,因為驕橫失德,怠惰失學,門風怎麼可能不敗呢?而社會風氣的敗壞,總因為有些人雖然富貴,卻竟相奢靡浪費,把一個淳樸良善的社會,變成一個重財重色的大染缸。奢淫的禍害,實在太大了。那些對社會風氣具有影響力的達官顯貴,更應該謹慎行事才對。

76、凝浩然正氣,法古今完人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鐘,鬼神亦為之呵護;

聖經賢傳,乃古今命脈所繫,人物悉賴以裁成。

【註】

所鐘:所聚集。

裁成:裁剪修成。

【譯文】

孝子和忠臣,都是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凝聚而成,所以連鬼神都加以愛惜保護。聖賢的經書典籍,是從古對今維繫社會人倫的命脈,所有的忠臣、孝子、賢人、志士,都是靠著讀聖賢書,效法聖賢的行為,而成為偉人的。

【賞析】

文天祥正氣歌有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所謂的忠臣孝子,他們之所以能為忠孝奮不顧身,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氣,而這種潔然正氣,本來每一個人都是具備的,只是他們能擴而充之為忠為孝。他們的那股正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因此,連鬼神也要護衛他們。至於一般人,常因利慾薰心,不知道涵養自己的浩然正氣,漸漸地,這股正氣就消失了。要如何涵養自己的正氣呢?孟子說得最清楚:「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就是說人如果能拿正道好好的培養它,而且沒有一毫邪念去損害它,那麼,它就能夠充塞在天地之間了。

聖賢的經書典籍,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其中包含了經世濟民之道,人倫五常之理,是聖賢智慧的凝聚。我們後代的人,雖然沒有聖賢的智慧,但是依據聖賢的教化去做,行為自然沒有缺失。文天祥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他為什麼能無愧於天地呢?因為他能成仁取義。讀書的道理就在這裡。

77.一生溫飽而氣昏志惰,幾分飢寒則神緊骨堅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離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

飢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分飢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註】

氣昏志惰:神氣昏昧,志氣怠惰。

神緊骨堅:精神抖擻,骨氣堅強。

【譯文】

人人都羨慕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盡物質飽暖的生活,崦精神卻昏昧怠惰,那又有什麼作為呢?忍受飢寒是人們最不願意的事,但是,飢寒卻能策勵志的志氣,使精神抖擻,骨氣堅強,這樣才能承擔重任。

【賞析】

人長久生活在飽暖的環境裡,久了就不能吃苦。四體不勤的結果,使得志氣墮落,雄心大志早被逸樂的日子,消磨得一乾二淨,這種人很難有作為。因為,志氣是要有擔待的,想成功就必須要有堅強的精神意志,在飽暖中浸泡得骨軟志昏的人,是無法承擔它的,長久的無所用心,已使他們失去應變與開拓的能力了。

而饑寒卻足以激起人的精神,磨練人的耐力。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種經驗,在夏日炎炎時,人的精神容易昏沉嗜睡,而冬日氣寒,卻使人精神特別清醒。在苦境中,人容易被激發起鬥志和潛力,也容易被環境訓練得更能吃苦耐勞,這些都是成功所必備的條件。這樣的人才能肩負重責,而不會像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78.愁煩中具瀟灑襟杯,暗昧處見光明世界

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

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註】

瀟灑襟懷: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

暗昧:事實隱密不顯明。

【譯文】

在愁悶煩惱中,要具有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那麼,心情便能如徐徐春風般一團和氣。在昏暗不明的環境裡,要能保有光明的心境,內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無染。

【賞析】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若是件件掛懷,事事牽絆,那麼,人生的煩悶真是沒有止境的時候。事實上,我們的煩惱都是由於自己執著不放的緣故,以致於重重網羅,令人掙脫不得。碰到失意落魄的事,更是苦惱無邊,像蠶一般作繭自縛。可是,蠶的自縛是為了蛻變成蛾,有其積極的生命意義,而人卻往往難以「破繭而出」。讓我們學習一點瀟灑,一點淡然,相信我們的日子會過得愉快些,我們的生命也會活得圓滿些。

即使環境再黑暗,只要我們內心坦蕩,仍然能見到光明世界。外界黑暗沒有關係,只怕我們的心也一樣黑暗;天下皆濁沒有關係,只怕我們的心也一樣混濁。在絕望之地能有希望,在惡境之中能有勇氣,這些都是人心潛在的力量;心是人類文明的開端,也是文明最後的據點。心的滅亡,才是真正的滅亡。

79.裝腔作勢百為皆假,不切實際一事無成

勢利人裝腔做調,都只在體面上鋪張,可知其百為皆假;

虛浮人指東畫西,全不向身心內打算,定卜其一事無成。

【註】

裝腔作調:故作姿態;矯揉做作。

體面上:表面上。

指東畫西:言語雜亂,東拉西扯。

虛浮:不切實際。

【譯文】

勢利的人喜歡裝模作樣,只知道在表面上鋪張,由此可以看透他所作所為都是虛假的。不切實際的人言不及義,東拉西扯,完全不從自己的內心下功夫,可以料定他什麼都無法完成。

【賞析】

以財勢為重的人,不瞭解世界上還有比財勢更重要的東西。這種人不但不明白人生的價值,也無法擁有人生真正的情趣。因為,他們整日只知在金錢中打轉,有了錢就想炫耀,拚命的在表面上下工夫,使自己看來更氣派些,以便博得別人羨慕的眼光。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硬要打腫臉充胖子,才不會覺得自己臉上無光。觀察這些人的心態,就能推論他們所做的事情大多虛偽不實。一個徒具外表的人,他的內心是無法充實的。這些人和百貨公司裡穿著貂皮大衣的塑料人,並沒有什麼差別。還有許多不切實際的人,整天言語不休,說天道地,卻沒有一句是他做得來的。這種人不知道凡事須從自身做起的道理,也不肯花工夫埋頭苦幹,一事無成,是預料中的事。因此,一個肯忠實進取的人,才是最可敬佩的。

80.心胸坦蕩可見光明境界,涵養成正氣做到勿忘勿助

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

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功夫。

【註】

不忮不求:《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是說一個人不陷害人,也不希求非分之財,這種人怎麼會做出不好的事情來呢?「藏」是美善的意思。

勿忘勿助:《孟子》公孫醜:「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這是指養氣的功夫必定要把集聚道義當作一件事,但不可預先期望效果,只要心裡不忘記由它自然生長就是了,也不要因為氣不充足,另外想法幫助它生長。「正」是預期的意思。

【譯文】

由安貧知足,與世無爭,不陷害別人,不貪取錢財的態度,可以看到一個人心境的光明。在涵養的工夫上,既不要忘記聚集道義以培養浩然正氣,也不要因為正氣不充足,就想要盡辦法幫助它生長。

【賞析】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說子路為人慷慨尚義,子路穿著破舊的袍子,和穿了皮袍的富貴人站在一起時,他沒有一點兒自卑感,絲毫不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氣魄不容易養成,必須要有真正的學問和氣度才行。因此,孔子引用《詩經.邶風.雄雉》章中的兩句話稱讚子路,也告訴我們子路為什麼能做到,就是這四個字:「不忮不求」。

大家都知道「不求」——凡事都無所求。什麼是「不忮」呢?以現代的觀念來解釋,就是內心一片坦蕩。你地位高、有錢,但你是人,我也是人,並沒有把功名富貴和貧賤之間分等,都一樣看得很平淡,自然不會因忌妒而陷害別人了。以此待人處世,「何用不藏」?怎麼會做出不好的事情來呢?哪裡會行不通呢?有這種心理,自然就氣度高遠。所以說培養氣質,不是外表的服飾可以培養出來的,要在內心具備這種修養,才是一個坦蕩的君子。因此,一個人不忮不求,才能見出他內心的光明心境。

孟子談到如何培養浩然之氣時,曾經舉了一個例子:宋國有個人憂愁他的禾功不長大,就把苗根拔高起來。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裡,告訴家人說:「今天累死了,不過,我也幫助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去一看,那些稻苗都已經枯稿了。

這就是「揠苗助長」的故事。孟子利用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一般人養氣,不像宋人那樣幫助禾苗生長的實在很少。有的人認為養氣沒有益處而丟開它,這就等於種田卻不替苗耘草,最後仍然得不到效果一樣。有的人養氣未成,卻硬要幫助它速成,這就和拔苗助長一樣了,不但沒有益處,反而害了它。因此,想涵養我們那股浩然之氣,千萬不要忘記把聚集道義當作一件事,更不要忘記讓它自然生長。也不要因為它不夠充足,就想助長它。因為這浩然的正氣,是集聚平時所為的一切道義,從內在發生出來的,並不是在外面竊取一兩件偶然合於道義的行為就能得到的。所以說「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的功夫。

81、求其理數亦難違,守其常變亦能禦

數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亦難違;

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禦。

【註】

數:運數。

理:合於萬事萬物的道理。

常:常道。

【譯文】

運數雖有一定,但君子只求所做的事合理,若能合理,運數也不會違背理數。凡事雖然應該防止意外,但君子如果能持守常道,只要常道不失去,再多的變化也能禦防。

【賞析】

許多人相信「命運」是個定數。因此,有的人過於相信而不思努力,甚至坐以待斃的。事實上,天下的事情,一切依理而行,只不過有時顯而易見,有時卻隱晦不明。譬如一個杯子墜地,你若能及時用手接住,杯子便不會破碎,人的命運也是如此。有的看來似乎很難以轉變,卻又不盡然。無論顯而易見或隱晦不明,總不說命為定數。所以君子作事,於人求人理,於事求事理,只要不悖理行事,命運的好壞就不值得憂慮了。

世事雖然多變化,但是君子只須守住常道,就能「以常制變」,因為常道是萬物的根本。就像萬物或飛或躍,暫離地面,也一定要回到地面的道理一樣。如果常道偏失了,不必等任何變化,自己必定會先傾覆。因此,君子只知道持守常道,並不懼怕小人詭計多端,也不畏懼世事多變化。

82、和氣致祥驕者必衰,從善者章為惡者棄

和為祥氣,驕為衰氣,相人者不難以一望而知;

善是吉星,惡是凶星,推命者豈必因五行而定。

【註】

五行:金、木、水、火、土。

【譯文】

平和就是一種祥瑞之氣,驕傲就是一種衰敗之氣,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並不困難。善良就是吉星,惡毒就是凶星,算命的人哪裡必需要按照五行才能論斷吉凶呢?

【賞析】

我們常說:「和氣致祥」,可知一個「和」字,能化解多少干戈。生意人常把「和氣生財」掛在嘴邊,可知一個「和」字,也能帶給人們多少益處。一個人能常保中和之氣,既不會遇剛而折,也不會太柔而屈;既不會遇驕而覆,也不會太虛而窮。能夠常保這種「和氣」,生命便如源源活水,這當然是一種吉祥之氣了。而驕傲的人即使處在富貴也不長久,因為他盛氣凌人,必定導致衰敗,所以說「驕是衰氣」。善於看相的人,一望可知,自然能推斷一個人的禍福了。

要論斷一個人的吉凶,不必從五行去推斷,只要看他行善或是為惡就知道了。從「水流濕,火就燥」的道理來看,行善的人必能得到擁戴,為惡的人必定遭人唾棄。因此,行善的人是吉星,為惡的人便是凶星,想推定吉凶,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依據。

83.人生不可安閒,日用必須簡省

人生不可安閒,有恆業,才足收放心;

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儉德。

【註】

恆業:長久營生的產業。

放心:放逸的本心。

【譯文】

人活在世上是不可閒逸度日,有了長久營生的事業,才能夠將放失的本心收回。平常花費必須簡單節省,杜絕奢侈的習性,正可以昭明節儉的美德。

【賞析】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說,做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我們放逸逃失的本心收回來。

孟子又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讀書人不必要有長久營生的產業,卻必須要有追求學問道德的恆心。而一般老百姓呢?當然就必須要有「恆產」了。人不能無所事事地過日子,安閒逸樂的日子過得太久,心也會喪失掉了。大人常常罵小孩:「心都給玩掉了!」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有了穩定的工作,生活才有目標,心才能安定下來。我們這顆心,才不會如脫韁的野馬,亂跑亂闖。有的人要他過安閒的日子,他還不願意呢!因為他受不了「不用心」的日子,這種人常常會譏笑自己是「勞碌命」,以另一個觀點來看,能為工作而勞碌,有時也未嘗不是一種福氣。

日常生活的花費,愈簡單愈好,因為人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一旦陷入,就很難自拔了。粗茶布衣不但無損我們的人格,更可以見出一個淡泊寧靜的心胸。而節儉樸實,永遠是值得令人稱許的美德。現代人似乎都很怕穿得「寒酸」,惹人笑話,其實,以現在的生活水準來看,穿著寒酸倒是很少見的,反而內心「寒酸」的人愈來愈多。捨不得衷心讚美他人,捨不得為別人犧牲一點,這種內心的「簡省」,才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84.秤心鬥膽成大功,鐵面銅頭真氣節

成大事功,全仗著秤心鬥膽,

有真氣節,才算得鐵面銅頭。

【註】

秤心鬥膽:比喻一個人心志堅定,膽識遠大。

鐵面銅頭:比喻一個人公正無私,不畏權勢。

【譯文】

能夠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靠著堅定的心志,以及遠大的膽識。真正有氣節的人,才可能鐵面無私,不畏權。

【賞析】

成大事立大功並不全靠學問,雖然學問也是必要條件之一。但是,如果沒有一顆如秤錘般堅定的心,以及遠大的膽識,什麼事都不敢做,即使做了也不長久,那麼,凡事都不能成功。例如,中山先生十次革命失敗卻仍不氣餒,心志的堅定可見一斑。在那時,革命被視為叛逆的行為,抓到了是要殺頭的,可中山先生始終不憂不懼。他的學問淵博,膽識超人,才能成就這番創建民國大事業,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古來的英雄烈士,哪一個不是憑著秤心斗膽,拋頭顱、灑熱血,為歷史增添一頁頁可歌可泣的篇章?

有真氣節,才能不徇私;有真氣節,才能不畏權勢。所謂鐵面銅頭,正是形容一個人不徇私、不畏惡的凜然作風。這種人如果做官,政治必定清明,因為他以廉潔自守。如果他只是個老百姓,也一定有為有守,不致作奸犯科,傷風敗俗。不管是在朝為官,或是在野為民,這種人即使撞得頭破血流,還是一副硬骨頭,因為,真理永遠是他們追尋的目標。

85、責人先責己,信己亦信人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

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註】

遠怨:遠離怨恨。

【譯文】

只責備自己,不責備他人,是遠離怨恨的最好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才是做事情失敗的主要原因。

【賞析】

其實,責備別人並不容易,因為責備他人時,首先自己的立場要對。如何才能保證自己的立場對呢?大概便是要先自我反省一番了。即使自己做得對,要別人心悅誠服也不容易,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你認為對的,對方不見得贊同,因此,責備別人通常會招致怨恨。不如我們好好的反求諸己,先把自己端正好了,再要求別人。有的人一味責備別人,而自己卻多行不義,就難怪別人要怨恨他了。話說回來,即使要「責人」,也要懂得「忠告善導」的道理。不過,作者在這裡說的,還是重於「修己」,與其要求別人,不如要求自己的內省功夫。

沒有人做事情永遠不出差錯的。有些人很有自信,這當然很好,可是,如果自信得不相信別人,就值得反省了。有時候,我們難免會犯這種錯誤:我們常說別人剛愎自用,自己又何嘗不然?歷史上不乏因剛愎自用而失敗的例子,以國勢來說,大凡一個朝代能興盛,往往是國君肯禮賢下士,採納忠言。而國家的衰敗,總是因國君不聽忠言,自取滅亡。因此,我們除了建立自信心外,相信別人的長處,虛心的向對方學習,也是很重要的。

86、無執滯心始通達事理,不做作氣還本來面目

無執滯心,才是通方士;

有做作氣,便非本色本。

【註】

通方士:博學而通達事理的人。

本色:本來面目。

【譯文】

沒有執著滯礙的心,才是通達事理的人。有矯飾的習氣,便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賞析】

從前有一個人,乘船過江到半途的時候,他的劍掉進水裡了,於是,他馬上在船上刻了個記號。他說:「我的劍是從這裡掉入江中的,我只要按這個記號去找,就可以找到劍了。」你想,他能找到劍嗎?當然不可能,他不懂得水流船動的道理。因此,我們把「刻舟求劍」,比喻為固執不通的意思。這個人的心,就是一種「執滯心」。所謂通方士,乃是指博聞而通達事理的人。一個人心中若固執不通,必然就無法對一切學問通達無礙,因為,他心中常有偏執取捨,以致於許多事物無法以客觀與謙虛的態度去評判或接受。因此,他即使再有學問,也是固執一隅,只能成為專才而無法成為通才。我們常說:「擇善固執」,但是執著也極易造成偏見,而滯礙不通更容易變成食古不化。真正的道理都是活的,並不是教條。有「執滯心」的人往往只知道抓著一些「道理的教條」不放,運用時也不知變通。

做作無非是想要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因此,才有意去掩飾與改變自己的本性。然而,這一種扭曲與改變,總是為了別人,有時候,甚至是為了世俗的名利,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想改變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不要在表面上下功夫,應從自己的內心本質改變起,不過,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壞,自己要看清楚。如果改變的自己,並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具有意義,不如保有原來的自己,至少不會使自己的生命更糟。人的內在也有一些本性是原來就很好的,孟子說:「人性本善」,只要發揚我們心中本有的善性,也許,便是一個最好的本色人。讓我們都保有屬於自己的「本色」吧!

87.心為主宰,死留美名

耳目口鼻,皆無知識之輩,全靠者心作主人;

身體髮膚,總有毀壞之時,要留個名稱後世。

【註】

者心:這心。

【譯文】

眼耳鼻口,都是不能夠思想的東西,完全依賴這顆心來作為它們的主宰。身體肌膚,在我們死後都會腐敗毀損,總要留一個好名聲讓後人稱頌。

【賞析】

眼、耳、口、鼻、身是人的五官,它們又以「心」為主宰,如果沒有一個心在作主宰,耳、目、口、鼻便無法發揮它們最大的效用。如果一個人不用「心」,就會耳不聽忠言,目不辨黑白,口中胡亂言語,連鼻子也讓人牽著走,那麼,這個人必然無法端正自己。心能辨是非,明好惡,所以,人最要把一個心先修好。《大學》上說:「心正而後意誠,意誠而後身修……。」心若正,一切行為也就正直而不偏失。再進一步說,賢人便是一個社會的心,若是沒有賢人,許多人便不辨是非黑白,不明善惡。因此,一個社會要賢人來領導大眾,而一個人更要自許成為賢人。

雖然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但是,不如努力自我實現,以顯揚父母。所謂留個名稱後世,便是要我們在有生之年有所作為,做些有益世人的事,這就是自我實現。留名是要留善名,而不是惡名,若是惡名,不如不留。有些人以為「人死留名,豹死留皮。」留個臭名也好,至少大家一輩子都記得他,這種人思想邪曲,卻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痛心!想想岳飛廟前的秦檜像,人們經過,或怒罵,或吐痰才能洩恨。的確,我們真該珍惜父母名聲,賜予的身體髮膚,做一個有用的人,就算不能顯揚父母的名聲,也不要辱沒父母的苦心啊!

88.有生資更需努力,慎大德也矜細行

有生資,不加學習,氣質究難化也;

慎大德,不矜細行,形跡終可疑也。

【註】

生資:天賦優良的資質。

學力:努力學習。

不礬細行:不拘小節。

【譯文】

天生的資材很美好,如果不加以學習,脾氣性情還是很難有所改進的。只在大行為上留心謹慎,卻在小節上不加以愛惜,到底讓人對他的言行不能信任。

【賞析】

「人之初,性本善」,是說人本來就有良好的善性,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後來卻成為不好的人呢?這完全是由於外力的影響所造成。就如一塊璞玉,如果好好去琢磨,會變得光潤美好,然而,若不加以琢磨,它頂多也不過是一塊石頭,終究不能成為玉器。因此,我們才說:「玉不琢,不成器。」同樣的,人的本性再美好,也要努力學習,在學問的潛移默化中加以琢磨,才能成為大器。所以,光有優秀的天賦,後天卻不肯努力學習,也是枉費了上天一片美意。久而久之,連天賦的潛力也會被埋沒,更別談變化氣質了。

如果僅在大行為上面注意,微細的行為卻不加謹慎,仍然不能讓人信任。因為由小見大,有時小節正是一個人內心的真正流露,如果小節屢犯,則表示此人還不能將一些劣根性加以去除。正如堤防上有裂痕,隨時都有可能擴大崩裂,誰敢去相信呢?

89.忠厚傳世入,恬淡趣味長

世風之狡詐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

末俗以繁華相尚,終覺冷淡處趣味彌長。

【註】

顛撲不破:理義正當,不能推翻。

趣味彌長:滋味更耐久。

【譯文】

世俗的風氣愈來愈流於狡猾欺詐,但是,忠實的人誠懇踏實,他們的穩重質樸,永遠是眾人行事的橫範。近世的習俗愈來愈崇尚奢侈浮華,不過,還是寂靜平淡的日子,更耐人尋味。

【賞析】

世俗的風氣所以狡詐多變,大半是為了名利二字。而狡詐的手段是一些騙人的伎倆,不過大家也不是傻子,會一再受騙。待人處世,不妨學學忠厚人的那股傻勁。小人的狡詐欺瞞,永遠是忠厚老實的人學不來的,想也想不通的,為什麼不以誠心待人?為什麼要老奸巨滑?其實,吃虧的往往是那些搞陰謀詭計的小人,陷害的也是他們自己。讓我們的心保留一塊淨土吧!這片淨土,只有忠厚的人能以赤子之心去開懇、耕耘。在你對人失望透頂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我們的社會其實也不乏厚道可愛的人啊!至少,我們就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忠厚人!

眾人總以為奢侈熱鬧是最有面子的事,事實上,這樣足以令人的心為物慾所蒙蔽。如果大家都崇尚奢侈,就會造成一個重利的社會。既然重利,便不重義,這正是社會風氣敗壞的原因。老子主張人應清靜寡慾,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並非沒有道理。反而是寂靜恬淡,可以使我們的萬慮皆滌,心胸為之一暢。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寂靜中才可以觀照得到。

90、交友要交正直者,求教要向德高人

能結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

肯親近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註】

直道:行事正事。

令名:美好的名聲。

耆德老成:德高望重的老人。

【譯文】

能與行為正直的人交朋友,這樣的人必然也會有好的名聲;肯向德高望重的人親近求教,這樣的家庭必然常常有善事。

【賞析】

孔子說過有三種朋友值得我們向他學習,那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便是行為正直,又能規勸我們錯處的朋友。要觀察一個人,先觀察他所結交的朋友,是一個好方法,物以類聚啊!一方面因為自己正直,才會結交正直的人,一方面有這種朋友相互提攜,自己的德業學問必定能日漸進步。這樣的人,怎麼會不受人稱讚呢?

老年人的人生經驗很豐富,他們就好像是寶藏,只要你肯挖取,必能從中獲得許多可貴的寶物;又好像地圖,可以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當然,這是指修養很好,道德有成的老年人。一個人如果肯常常去親近這樣的老年人,那麼,他對人生的努力,比較能掌握到正確的方向,才不會常有走錯路的遺憾,自然比較容易成功。推而廣之,他的家庭也一定能逐漸興旺,因為他能以好的表率來教導子孫,使得「家和萬事興」。

91、解鄰紛爭即化人之事,講因果亦勸善之方

為鄉鄰解紛爭,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

為世俗談因果,使知報應不爽,亦勸善之方也。

【註】

化人:教化他人。

不爽:沒有失誤。

【譯文】

替鄉裡的鄰居解決紛爭,使他們和最初一樣友好,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俗的人解說因果報應的事,使他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這也是一種勸人為善的方法。

【賞析】

在我們的觀念中,好像只有做官才能教化人,其實不然。像我們一般人,如果能為鄰里的人排解糾紛,為他們講說做人的道理,使他們注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性,這也是在教化人。這種影響力雖然小,卻也不能忽視。假使每個人都有心如此,小至鄰里,大至鄉黨,豈不是一片和氣嗎?因此,每個人都不要輕忽了自己的小力量。若能向鄉人解說因果的事,使鄉人明白善惡報應的道理,他們自然會勉力行善,而不會去為惡了。因此,作者認為這也是勸人為善的方法。

92、發達福壽空命定,努力行善最要緊

發達雖命定,亦由肯當工夫;

福壽雖天生,還是多積陰德。

【譯文】

一個人的飛黃騰達,雖然是命運注定,卻也是因為他肯努力。一個人的福分壽命,雖然是一生下來有定數。仍然還是要多做善事來積陰德。

【賞析】

如果只相信命運,認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完全是命中注定,因而想不勞而獲,這就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了。如同一則寓言故事中所講的懶婦人,她丈夫出遠門前,怕她餓死,就做了一個大圈餅掛在她的頸上,如此才放心出門。但是,回來時發現她仍然餓死了。因為,連把餅拿起來吃,她都懶得拿。就算說一個人的命再好,如果不肯努力,不肯下工夫,還不是一事無成。更何況,命運好不好,誰又能知道呢?一個人發達了,就說是他的命好、運好,否定了他的苦心與努力,更是不公平的事。

人的福分和壽命雖然也是天生的,然而多有因積善而得福,因行善而致長壽的。你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不但過去如此,今後也是如此。所謂:「欲知過去因,今日受者是;欲明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天生福分雖好,若多行不義,也許今生就會嘗到惡果,有什麼福分可言?若有人命中原該長壽,可是他心裡充滿惡念,再加以縱情酒色,哪裡會長命呢?因此,不管一個人天生的福壽、命運如何,最重要的仍是今生今世的努力與行善,大家不要忽略了這一點才好。

93、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一起邪惡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註】

百行:一切行為。

【譯文】

心中常抱著仁心、孝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的行為,都不會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為中應該最先做到的。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穢惡念頭,那麼,平常很不願做的事,現在做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因此,淫心是一切惡行的開始。

【賞析】

一個心懷仁義的人,連螻蟻都不忍去踩它,連草木都不忍去任意砍伐。因為,他有著「民胞物與」的胸懷,就更不可能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了。同樣的,一個有孝心的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想到那樣做會不會使父母蒙羞,甚至還要想,如何做才會讓別人因自己的行為,而稱讚自己的父母。像這樣,一方面斷絕了惡行之源,別一方面又開啟了善行之端,孝豈不是一切行為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嗎?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色膽包天」,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淫邪的念頭,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因為,色慾是一個人慾念之中最為強烈的,只可節制它,不可放縱它,更何況任何慾念都是無窮無盡的。一旦放縱,整個人就會受肉慾所趨使,而不能為心智所控制,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敢去做了。由此可見,淫實在是萬惡之首。

94.享受減幾分方好,處世忍一下為高

自奉必減幾分方好,處世能退一步為高。

【註】

自奉:對待自己。

【譯文】

對待自己,最好不要把自己侍候得太好;與世人相處,最好凡事能退一步想,才是聰明的做法。

【賞析】

怎樣才算是對自己好?是否讓自己錦衣玉食,便是待自己好?事實上,過於「珍愛」,往往使自己失去了生命力,同時也會使心靈變得不思振作。這種對自己的好,往往是最不好的。真正對自己好的人,並不在物質上滿足自己,而是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充實,使自己的生命不致於浪費。

和他人相處時,並不是什麼事都爭了第一,才是最好的。因為,爭的事情有許多種,若是公義的事,恐怕大家避之惟恐不及,還談什麼「爭」?一般人所爭的,無非是個人的名與利,不但把自己的氣量爭小了,大家還劍拔弩張的,似乎不戰不休。「忍一下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倒不如退讓一些,會讓自己清醒一點,人際關係也可能更和諧。不過,這點不太容易做到,因為大家都想爭一口氣,否則就認為自己很沒有面子。其實,這關乎修養與處世態度,和面子有什麼關係呢?

95.持守本分安貧樂道,凡事忍讓長久不衰

守分安貧,何等清閒,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

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

【註】

持盈保泰:事業到達極盛時,不驕傲自滿,反能謙卑地保持著。

【譯文】

能持守本分而安貧樂道,這是多麼清閒自在的事,然而喜歡興造事端的人,偏偏要自找煩惱。在事業極盛時,總要不驕不滿,凡事忍讓,才能維持長久而不衰退,因此仗勢欺人的人,等於是自取滅亡。

【賞析】

人若心中不妄求,對天下事物都能用一種「平常心」去看待,人生一定比較能輕鬆自在。所謂「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可惜人的「事」實在太多了,整天患得得失,全沒有一個安定處。窮時求富,富時求名,即使名利雙收了,還是改不了「好管閒事」的毛病。享受的比別人多,煩惱也比別人多,這似乎是很公平的事。做個快樂的窮人也不容易,因為大部分的窮人都很不快樂,窮人永遠是愁眉苦臉的。其實,還是看各人的生活態度而定。凡事順其自然,不強求而盡本分,保持內心的安泰,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無法瞭解的人生至樂。

身處富泰的環境,就更要謹慎謙虛了,所謂「勢不可使盡,福不可雙受」。使盡受盡之後,便是窮窘困乏。因此,富泰若是驕橫而逞強欺人,便是很難守得住鼎盛的家業。要持盈保泰,就是「忍讓」二個字。大部分的人一朝富泰了,以前能忍的,現在再也忍不住了。因為有恃無恐,既然有權有勢,還有什麼好忍的?如此一來,紛爭不斷,能富泰到什麼時候?不管人處在什麼環境,中國人尤其講求的「忍」,永遠是立身處世的良方。

96.境遇無常須自立,光陰易逝早成器

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一吃飯本領;

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註】

境遇:環境的變化與個人的遭遇。

成器:成為可用之器,即指一個能有所成就的意思。

【譯文】

人生中的環境和遭遇是沒有一定的,自己一定要謀求足以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才不至受困於環境。人的一生僅僅數十寒暑,很容易便逝去了,一定要及早訂立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在一定的期限內使自己成為一個用的人。

【賞析】

人的一生可能遭遇到的事物,以及環境的變遷是沒有一定的。有的人生於富豪之家,卻因意外的遭遇變故,潦倒而死;有的人生於窮困的家庭,卻因環境際遇,再加上個人的努力,而成家立業。這正說明了人生的無常。在無常的人生中,若想維持一個起碼的生活條件,一定要學得一技之長,一可以圖個人溫飽,二可以養活一家人,甚至幫助他人,總不至於在挫敗的時候,連自己也養不活。

人的一生是十分短暫的,轉眼即過。若不好好把握,極可能有「老大徒傷悲」的感慨,後悔也來不及。所以,要及早為自己訂立一個遠大的志向和目標,督促自己在某個時限完成它,這樣生活才有目標,有意義。你細想一想,大部分人的生命,是不是都在張望和蹉跎中逝去的?孔子見到流水,而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慨,而我們呢?生命是值得振奮起精神,勇往直前的。

97.河川學海而至海,苗莠相似要分清

川學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

莠非苗而似苗,故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註】

謀道:追求學問及人生的大道理。

莠:妨害禾苗生長的草,像禾,俗名狗尾草。

【譯文】

河川學習大海的兼容並蓄,最後終能匯流入海,海能容納百川,所以,一個人追求學問與道德的心,也應該如此,永不止息。田裡的莠草長得很像禾苗,可是它並不是禾苗,所以,深究事理的人不能沒有真知灼見,否則便容易被蒙蔽。

【賞析】

「川學海而至海」,乃是一個比喻,如果把每一個讀書人的求學心當作河川,而把知識當作海洋,那麼,由一條河的發源一直匯流到海洋,其中必然要經過許多崇山峻嶺。然而河川始終奔流不息,正如讀書人求學也應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知識道德才能更淵博深廣。而且,「泰山不辭小丘,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棄細流,故能成其大。」讀書人也不要放過任何獲得新知識的機會才是。

有時候,真理的辨認是十分不容易的,就像苗與莠一般難以分別。因此,在研究任何一種學問,或窮究一項事理時,一定要經過謹慎的判斷,才能評論是非。只有真知灼見方能洞察事理,排除似是而非的謬論。萬一被蒙蔽了,還能探究事理嗎?所以說「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98.守身必謹嚴,養心須淡泊

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

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以者勿為也。

【註】

守身:持守自身的行為、節操。

戕:損害。

【譯文】

持守節操必須十分謹慎嚴格,凡是足以損害自己操守的行為,都應該戒除。要以寧靜寡欲涵養自己的心胸,凡是會使我們心靈疲累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賞析】

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倘若沒有什麼抱負,只要庸庸碌碌地過一生也就罷了。如果,對人生心中還有一點牽繫,一點理想,那麼,持身謹嚴就很重要。怎麼說呢?正因為我們愛人生,所以愛自己,「守身」正是愛自己的表現。我們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恐怕有所缺失。古人的「守身如玉」,無疑是對生養自己的父母與孕育自己的天地的一種最誠心的回報,因此,凡是可能損害自己言行的邪曲行為,一概不為,他們的操守永遠光明坦蕩,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依然溫良可親,學習他們並不代表食古不化。想一想現代人,持身謹嚴的有多少?別說那些作奸犯科之輩,我們有時不也會為不該得到的利益而動心嗎?「謹嚴」二字,可是不容易的,不過,也更見古人守身的「專心一志」了。

人的渴望是無窮無盡的,許多事情想也沒用,徒增我們的煩惱。禪宗有句偈語是這樣的:「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許多事情對於我們而言,也就像布袋一般,只是負擔。大部分人一輩子扛著七情六慾、兒女情長的「布袋」,永遠也放不下,這樣非把自己累死不可。結果,這一輩子,雙手都用來扛布袋,而不能空出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心靈也永遠空不下來,想一些真正屬於自己生命的問題。

99、有德不在有位,能行不在能言

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

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註】

足傳:值得傳說稱讚。

【譯文】

一個人值得為人所稱道,在於他有高貴的德性,而不在於他有高貴的地位。世人所相信的,是那些凡事都能實踐得成功的人,並不是那些嘴裡說得好聽的人。

【賞析】

一個人足以為人讚賞,並非他身在高位,因為,深居高位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一切全在他內心是否有德。有德的人即使居於陋巷,他做的事仍然有益於人;無德的人即使身居政要,也不是大家的福氣。

一般人的毛病是光說不做,從小到大,我們不知說過幾百遍:「我一定要……」結果,毛病還是毛病。有些人說起話來真是令人傾倒,所謂雄辯滔滔,也不過如此。但是,再仔細觀察他的行為,對他的話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要讓別人相信你,很簡單,拿出成果來!畢竟,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看你做,而不是聽你說。

100.稱譽易而無怨言難,留田產不若教習業

與其使鄉黨有譽言,不如令鄉黨無怨言;

與其為子孫謀產業,不如教子孫習恆業。

【註】

譽言:稱譽的言辭。

產業:田地房屋等能生利的叫做產業。

恆業:可以長久謀生的事業。

【譯文】

與其讓鄰裡對你稱讚有加,不如讓鄉裡對你毫無抱怨。替子孫尋求田產財富,不如讓他學習可以長久謀生的本領。

【賞析】

一個人要做到讓他人讚美並不是困難的事,最困難的是讓別人對自己沒有絲毫怨言。因為,前者可能多做幾件好事就能得到,而後者幾乎是要人格完美無缺才行。在我們的經驗中,一個人很難做到十全十美。「使鄉黨無怨言」不是去討好每一個人,而是要使每個人都能信服,這就很困難了。由這章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人是怎樣要求自己的。總要持之以恆,在自己的人格修養上下工夫,才能做到讓周圍的人對自己毫無怨言吧!

為子孫謀求大的產業,原是人之常情,可是,子孫若是品德不良,龐大的產業總會讓他敗盡,甚至使他的行為更加乖張,因為他有了揮霍的憑借。即使子孫品德上過得去,若無謀生的本領,坐吃山空,再多的家產也會有用光的一天,到那時,只有流落街頭了。因此,留產業給子孫,不如教子孫習事業。一方面有了長久謀生的本領,另一方面也不會花天酒地,入不敷出,這才是最妥當的辦法。

101、先賢格言立身準則,他人行事又作規箴

多記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

閒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規箴。

【註】

先正:指先聖先賢。規箴:規是畫圖的器具,箴具有規勸性質的文體。規箴是指可以規正我們行為的道理。

【譯文】

多多記住先聖先賢立身處世的訓辭,心中才會有正確的主見。旁觀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作為我們行事的法則。

【賞析】

先賢的格言,都是經驗的累積。雖然時代環境已不有不同,但人心千古相同;雖然社會制度已有改變,但做人的道理不變。因此,多將一些聖賢的言語記入心底,多加以咀嚼、消化,我們內心對行事的對錯與法度,便能建立一個正確的準則,不至於被邪說蒙蔽,遇事也能依此來決定取捨之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許多事情,我們雖不曾經驗過,但只看他人已有的得失,便知這件事是好還是不好,值不值得去做。譬如說,看那些嗜賭如命的人如何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就知道賭博不是一件好事,更不值得我們取法了。我們看他人誠實穩重,熱心踏實,最後能得到大家的信任;經商能致富,為學有所成,做官更是造福民眾,就知道這是值得我們傚法的。事實上,只要我們多加留意,格言不僅在書中,也在我們的生活裡。

102、身為重臣而精勤,面臨大敵猶奕棋

陶侃運甓官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

謝安圍棋別墅,其鎮定非學而能也。

【註】

陶侃:晉鄱陽人,為人明斷果決,任廣州刺史時,經常運磚修習精勤。

甓:磚的一種。可企而及:能夠做至意思。

謝安:晉陽夏人,淝水之役,前秦符堅投鞭斷流,人心為之惶惶,當時謝安為征討大都督,絲毫不驚慌,閒時仍與友人在別墅下棋,鎮定如常,最後他的侄兒謝玄大破符堅於淝水。

【譯文】

晉代的名臣陶侃,在閒暇的時候,仍然運磚修習勤勞,這種精勤的態度,是我們做得到的。晉代名相謝安,在面臨大敵時,仍然能和朋友從容不迫地下棋,這種鎮定的功夫,就不是我們學得來的。

【賞析】

晉代的陶侃身為廣州刺史時,每天仍然運磚來修習勤勞,不使自己有一點怠惰的習慣。他還常常勸人愛惜光陰,珍惜事物,甚至,連不用的竹頭木屑,他都會先收藏起來,以備將來急需。不過就光以運磚這件事,便可以見出古時成大事業的人,莫不時時刻刻的鞭策著自己,即使有最舒適的環境讓他享受,他也寧願勞動自己的筋骨,絕不讓自己懈怠半分。陶侃後來能成為晉代名臣,實非偶然。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傚法的,而且,這種精勤的精神祇要我們肯去做,就一定能做得到。

至於謝安,在大軍臨境時還能安然下棋,這等鎮靜功夫就教人不得不佩服了。但是,他令人佩服的地方並不在於他視若不睹,而在於他分明看見卻能胸有成竹,泰然處之,所以能臨危不亂,大破符堅的百萬雄師。這種鎮定功夫並不是臨時學就學得來的,因為,這完全是看個人的膽識。就像練功夫的人,由於長久臨敵,知道遇事而亂是最大的忌諱,另一方面也由於功夫已深,對方一拳打來,自己有數十種方法可以化解,自然不覺得有什麼好慌張的。因此,鎮定能使一個人的頭腦保持清醒,慌張只會自亂陣腳;鎮定能找出對方的弱點,慌張只有自露弱點。惟有鎮定,才能克敵制勝。一棵樹之所以不畏風吹雨打,還是因為根札得深啊!

103、以美德感化人,讓社會更祥和

但患我不肯濟人,休患我不能濟人;

須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註】

濟人:救濟別人。

【譯文】

只怕自己不肯去幫助他人,不怕自己的能力不夠。應該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為畏懼我,所以才不敢欺侮我。

【賞析】

這章講的,完全是一個「心」字問題。如果真的有心救助他人,並不怕自己能力不夠,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毫無能力的。只要有心,任何事情一定可以略盡綿薄。大部分人說自己沒有能力助人,總歸一句話,還是沒有心罷了。幫助他人的方法很多,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聲慰問也可以帶給別人滿心的溫暖。把我們善良的心意,分一些給別人吧!只要你——有心。

別人不敢欺負我那是因為自己厲害,別人懼於威勢,所以才不敢。可是「不忍欺我」,就是因自己品德善良,待人誠懇,別人期負我會良心不安,所以才不忍。不過更重要的是要使大家不忍去欺負任何人,不僅是我而已,這就需要感化的功夫了。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講的也是這個道理,與其讓人懼怕你,不如讓人敬愛你;與其以威勢刑名來壓制人,不如以美德來感化人,讓他們自內心發出親愛別人的好意,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祥和。

104、幸福可在書中尋求,創家立於教子成材

何謂享福之才,能讀書者便是;

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註】

創家:建立家庭。

【譯文】

什麼叫做能享福的人呢?有書讀且能從中得到慰藉的人就是。什麼叫做關於建立家庭的人呢?能夠教育出好子弟的人就是。

【賞析】

人間的享樂無數,總要得到內心真正的快樂,才算是有福氣。許多人並不明白什麼叫快樂,常常誤把刺激當作快樂,一旦外界的刺激消失了,自己的心靈反而更加空虛。作者認為,懂得讀書的人,才是真正在享福。能安心自在地讀書,的確是一種福氣。書中有無限的天地,隨時在等著你,全看你有沒有一把「心靈之鑰」可進入書的世界。有許多人一輩子也無法擁有這把鑰匙,於是只好由外界去獲取種種快樂,他的快樂掌握在別人的手上。能由書中得到喜悅的人,隨時都能打開書,聆聽心靈最悅耳的音樂。這種人才真正是能享福的人。

什麼人才是擅於建立家庭的人呢?應該是那些擅於教育孩子的人吧!就像一個園丁,他的園子裡種的樹如果都長斜了,長歪了,花不開而雜草叢生,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好園丁。若是他種的每一棵樹都俊秀挺拔,而且百花怒放,草兒碧綠,這才是一個好園丁。擅於建立家庭的人也是如此,教育出來的都是好子弟,這些好子弟將來又創立了許多好家庭,這豈不是擅於創家嗎?

105、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愛之能勿勞物),勿溺受以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註】

未漓:尚未變得澆漓。

自肆:自我放縱。

【譯文】

當子弟的天性尚未受到社會惡習感染,而變得澆漓時,教導他是不難的,因此應以孔子「愛之能勿勞乎」的方式去教導他,而不要太過分溺愛,增長了他自我放縱的心。當子弟習性已經敗壞,不易教導時,要依孟子「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的方式教他,不要輕易地放棄,使他失去了自新的機會。

【賞析】

真正懂得愛的人,是愛之以方,而不是溺愛。因此在子弟還保持著純樸的心時,要對他要求高些,使他養成刻苦自立的精神,這才是真愛。而溺愛會使他無法離開父母的照顧而生存,反倒害了他,到了放縱成習,便不好教育了。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是指有合乎中道的父兄來教育子弟,使他歸於中道;有才的教導無才的,使他自覺自發。子弟就如長偏的小樹,要由父兄像直木一般地去矯治他,千萬不要輕易放棄,使他任意生長,那就更要長偏斜了。就像少年管教所的孩子,只要耐心地教導,給他灌輸正確的觀念,仍有機會成為有用的人。

106、若成事業,不可無識

忠實而無才,尚可立功,心志專一也;

忠實而無識,必至僨事,意見多偏也。

【註】

僨事:敗壞事情。

【譯文】

如果一個人竭心盡力,雖沒有什麼才能,只要專心一志在工作上,還是可以立下一些功勞。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忠心賣力,卻沒有什麼知識,必定會產生偏見,將事情弄砸的。

【賞析】

打個比方,要一隻烏龜送信上山,雖然它爬得不快,只要方向正確,能專心一志地往上爬,遲早會將信送到山頂。但是如果它不認識路,甚至不知往山頂是向上爬,那麼即使它再忠實可靠,再賣力地爬,也許一輩子也送不到這封信。

忠心是好事,但有許多事反被忠心弄壞了。這便是由於認識不清,不知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情形。

人不可以無識,尤其是不可無正確的判斷力。即使力量薄弱,無才能的人還是可以盡一己之力的。因此,無論做什麼事,先要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如果什麼都不明白,便貿然地介入,鮮有不礙手腳、幫倒忙的。

107、有時勿忘無時,踏實勝於僥倖

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艱難之境;

世雖有僥倖之事,斷不可存僥倖之心。

【註】

僥倖:意外獲得。

【譯文】

人即使處在順逆的環境中,也不可忘卻人生還有逆境的存在。世上雖然偶然會有意外收穫的例子,但是心中不可抱著不勞而獲的想法。

【賞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花不會長開,好景不會常在。因此,雖然不在逆境中,也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作一些準備,才不至於事到臨頭,被擊倒而不能爬起。逆境之來,有時是無法預料的,天災人禍皆可以造成,只要不對生命絕望,一切都可以從頭開始。人生最可愛之點便在於太陽落下,明天會升起,人也應該有這種心境和心情。

說到僥倖,不免讓人想起守株待兔的寓言。僥倖是偶然的,一個人心存僥倖,便無法認真地做事。到最後只會像寓言中的農夫一般,把田園都荒蕪了。既然是偶然,便不在人的掌握之中,而踏實的努力絕對可以獲得應有的回報。偏偏有人一心想不勞而獲,放掉手中掌握的錢,在路上尋找別人可能遺落的錢,這是可悲的。人為何要放棄做一個踏實的人的機會,而去做一個愚昧而可憐的人呢?

108、心靜則明,品超斯遠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

品超斯遠,雲飛而不礙空。

【註】

品超斯遠:品格高超則能遠離世事的糾纏。

【譯文】

心能寂靜則自然明澈,就像靜止的水能倒映事物一般;品格高超便能遠離物累,就像無雲的天空能一覽無遺一般。

【賞析】

心就像一個湖,所謂「寒潭過雁影,雁過影不留」,倘若雁過波興,雁影便扭曲失真;又若雁過影留,那麼後來再有別物掠過,終因雁影滯礙而不現。風就彷彿我們的七情六慾,影便如同外界的種種影像,如果心有所愛戀取捨,就無法見到萬物的本相。當湖水混濁不堪,自見不明時,又何能照物呢?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內心澄澈,不執著於一物,才能做到動靜如一,因其極動之時實不動。

品格高超的人,由於內心不受情慾愛戀的牽累,因此行事能如天馬行空,沒有阻礙。亦如雲行在天,既不為人間牽絆,又不為天空羈留,偶化為雨,滋潤人間花草樹木。當它再由水化為雲時,更不帶走半點塵土。

109、讀書人貧乃順境,種田人儉即豐年

清貧乃讀書人順境,

節儉即種田人豐年。

【註】

豐年:米谷收成豐盛的年頭。

【譯文】

對於讀書人而言,清高而貧窮才是順逆的日子;而對於種田的人而言,只要省吃儉用,就是豐收的年頭。

【賞析】

顏淵一簞食一瓢飲,猶不改其樂。所以,真正的讀書人並不以貧為苦,因為他們的心中僅有讀書之樂,而無復他樂。所謂清貧乃是讀書人的順境,倒不是讚美清貧,而是清貧不但足以養廉,亦足以誠心,同時也沒有浮華奢靡之事來擾亂身心與道業。而為官與富貴有時反倒會成為讀書的障礙。因為為官事務繁冗,無暇讀書充實自己;富貴則五欲充心,五聲充耳,極易墮落了志氣。

節儉是良好的美德,種田人家不能保證年年都有豐收,若是平常儉約,而有所積蓄,即使年成欠收,亦能衣食無虞,豈非與豐年無異?倘若不能節儉,日日浪費,即使年年豐收,又何異於年年欠收?所以開源節流,不要寅吃卯糧,那麼任何用度都是永遠充足的。

110、講求正直,莫入浮華

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

高或入於虛,華或入於浮,而虛浮之士,究難指為高華。

【註】

迂:不通世故,不切實際。

【譯文】

做人太過方正則容易不通世故,行事太過直率則顯得有些笨拙,但這兩種人還不失為正直的人。理想太高有時會成為空想,重視華美有時會成為不實,這兩種人到底不能成為真正高明美好的人。

【賞析】

正直而迂拙,所懷抱的還是正直的心,根本上不同於那些只求變通而失正直的人,因此既不可笑,亦不可恥,因為這種人有一顆可敬的心。人若不能外圓內方,寧可外方內方。總不要外圓內也圓,一點腳跟都沒有,使世間的一切正直、道德、原則,皆被此等人敗壞了。

任何想法總要以能實現為準,若是不能實現,便是虛妄。能履踐的想法有一定的步驟可以依循,而虛妄的想法則沒有這種次第。這種想法即使再美妙,再高明,也只是空想,一無是處。人都喜歡光彩奪目的事物,但是如果因此而走向無意義的浮華,只重形式而不重內容,那麼就失去了根本的精神,這種美便是空洞的美。真正的美是內涵而外現,並非外加的。

無論是空洞的理想,或是虛浮的美,都是一種假象,無法帶給我們真正美好的事物與發自心靈的讚歎。

111、異端為背乎經常,邪說乃涉於虛誕

人知佛老為異端,不知凡背乎經常者,皆異端也;

人知揚墨為邪說,不知凡涉於虛誕者,皆邪說也。

【註】

異端:不同於一般想法的學說或人。

【譯文】

人們都認為佛家和老子的學說不同於儒家的正統思想,然而卻不知凡是於常理有所不合的,都有背於儒家思想。人們都知道楊朱和墨子的學說是旁門左道,卻不知只要內容荒誕虛妄的,都是不正確的學說。

【賞析】

異端的意思並不涉及正確與否,如伽利略的地動說,為當時教會斥為異端,但後來卻獲得科學的證明,佛老之說,一為宗教,一為思想,原是人們的自由選擇與心證,而所以被視為異端,乃是不為社會既有形態及運行方式所接受。世人視佛教為異端,乃是見小乘出世而寂滅,而不見大乘入世而渡生。黃老之為說,在漢初為極重要的養民之道,迥異於後世談玄論虛者。事實上,真正的異端往往出於人心錯誤的認識,凡是不合乎當時人心正確之認知者,或是不能為人類帶來和平幸福的事物,皆可視為異端。

楊朱與墨子的學說被孟子斥為邪說,說楊朱無君,墨翟無父,殊不知在我們身旁謬誤荒誕的事物更多,而我們卻受之而不察,豈只是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呢?

112、亡羊尚可補牢,羨魚何如結網

圖功未晚,亡羊尚可補牢;

浮慕無成,羨魚何如結網。

【註】

浮慕:表面上仰慕。

【譯文】

想要有所成就,任何時候都不嫌晚,因為就算羊跑掉了,及早修補羊圈,事情還是可以補救的。羨慕是沒有用的,希望得到水中的魚,不如儘快地結網。

【賞析】

任何事只要去做,都沒有太晚的時候,只怕無心去做,或是沒有改進之心。晚做總比不做好,能改總比不改好。天無絕人之路,人之言晚言絕,乃是自晚自絕,與事無關。

許多人只看到他人的成功,而未看到他人的努力,只知羨慕嫉妒,而不知及早奮起,這是沒出息的舉動。人能及者,己亦能之,事在人為,就看有沒有付出相當的努力。否則,徒然站在池邊看魚,流盡江水亦是枉然。

113、道本足於身,境難足於心

道本足於身,切實求來,則常若不足矣;

境難足於心,盡行放下,則未有不足矣。

【註】

盡行:完全。

【譯文】

真理原本就存在我們的自性之中,充實而無所缺乏,如果還不斷地追求,仍然會感不足。外在的事物很難令人心中的慾念滿足,倒不如全然放下,那麼也就不會覺得不足了。

【賞析】

儒家講人本來具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後天的功夫,乃在於使這些良知良能不受到蒙蔽而顯現出來。佛家講人皆具有佛性,皆可以成佛,一切修行乃在於使我們見到本來面目。這後天的功夫以及修行,容易讓人產生錯覺,好像是本來不足,所以才有所追求,其實無上的道理只會被蒙蔽,而不會缺少。

禪宗《六祖壇經》中有一則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事實上,鏡本來是乾淨的,塵埃只是幻影而已,自以為不淨而不斷拂拭,即使鏡中塵埃,乃至於山河大地的影像都被拂去,還有一個在拂的影像無法去除,終是一種塵埃之見。世人外求,乃是情慾放不下;坐禪求空,乃是佛法放不下。若能放下,外在情慾不能動,內也不求空寂,就如鏡之潔淨,一無所染,那麼還有什麼不充足的呢?

114、讀書要下苦功,為人要為人好

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

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

【註】

顯榮:顯達榮耀。

【譯文】

讀書若沒有下功夫苦讀,卻非分地想要顯達榮耀,天下哪裡有這種道理呢?做人對他人毫無一點好處,卻妄想得到福分和喜事,問題是沒有付出,這些福分根本無處生起,又能從哪裡得來呢?

【賞析】

做大官、做大事不是容易的事,要治理一個郡縣,沒有相當的知識和學問,如何去推行政務呢?如果判斷錯誤,不僅誤國擾民,所謂榮達,亦成了可恥的屈辱。

一個人的顯達,無非是能力比他人強,而能力又由知識而來,既不能下功夫苦讀,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又不能行萬里路,增廣自己的見聞,想要顯達榮耀,純屬空談。就以現代而論,社會上哪一種行業不需要知識?無知識而想要成大事立大業,只是癡人說夢罷了。

至於福慶,並非憑空而來,任何事皆有因有果,無因而得果,斷無是理。人間的福分,不外乎「自求多福」與「他求善福」兩種,這兩種是「常理」,其他則是「非常理」。中獎券、獲遺產是偶然的,是幸運的,但是也得以買獎券或先人有錢作為其因。

「自求多福」乃是端正其心,努力其事,心不妄求,自得其樂。「他求善福」則是與人為善,不與人為惡,因為助人,而得人助。由此可見,無論就現世或非現世而言,福慶皆有原有因,而非平白無故產生的。

115、有錯即改為君子,有非無忌乃小人

才覺己有不是,便決意改圖,此立志為君子也;

明知人議其非,偏肆行無忌,此甘心為小人也。

【註】

改圖:改變方向,變更計劃。

【譯文】

剛覺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便毫不猶豫地改正,這就是立志成為一個正人君子的做法。明明知道有人在議論自己的缺點,仍不反省改過,反而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這便是自甘墮落的行為。

【賞析】

覺是主動的。一個君子,會主動地反省他的思想和行為,只要有一毫偏差,便能立刻覺察,而加以改正,這就是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之處。

「人議其非」,是其過錯已顯現於外,眾人皆見其惡,則自己不可能不見。然而猶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這是明知故犯,只有自甘墮落的人才會如此。

我們說凡事要「慎始」,並不僅是指事情的開始要謹慎,要避免犯錯,而是指我們心中的一念一怒,都要加以明辨。事之錯可及人,心之錯便損己。「一念可以上天堂,一念可能下地獄。」君子自覺改過,並不在於想上天堂或畏下地獄,而在於自己的良心,良心安者,即在地獄亦如天堂。小人之肆無忌憚,不僅為人鄙視,其良心已失,即在人間已淪為禽獸,莫說地獄正等著他去,他的心早已入地獄了。

116、交友淡如水,壽在靜中存

淡中交耐久,靜里壽延長。

【註】

淡中:指君子之交淡如水。

【譯文】

在平淡之中交往的朋友,往往能維持很久。而在平靜中度日,壽命必定綿長。

【賞析】

「淡中有真味」。「淡」與「真」是不可分的,不加任何調味料煮出來的菜,才是真品。又如空氣和水,無色無臭,卻是我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而所有的刺激都是反常的,短暫的,就如同煙、酒一般 ,往往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傷害。

交朋友亦是如此,只是為了刺激而結交朋友,往往不能長久,因為加了名利的調味料後,這個朋友所見的只有名利二字。真正的朋友,就如空氣和水一般,能調節我們的心情和身體,達到良好的狀況。它是不夾雜任何因素的,是相互瞭解的,由於這種淡,所以才能長久。

靜是指心靈之靜。心和身是息息相關的,心靜自然氣平,百脈調合。所謂心靜,便是不逐物,不為欲亂,所以就能延壽。然而身卻要動,身動能使筋骨活絡。然而這個動並不違背靜的原則,因為心還是平靜的,只是使平靜的身體不至於停滯,這才是生命的活潑的生機。

117、外事突來必熟思審處,家事瑕隙須忍讓曲全

凡遇事物突來,必熟思審處,恐貽後悔;

不幸家庭釁起,須忍讓曲全,勿失舊歡。

【註】

貽:留下。

釁起:有了瑕隙。

【譯文】

遇到突發的事情,一定要仔細地思考,慎重地處理,以免事後反悔;家中不幸起了瑕隙,必須儘量忍讓,委曲求全,不要使過去的情感破壞無遺。

【賞析】

所謂「急者緩之,緩者急之」,又說,「欲速則不達」,一件事情突然發生,必然不在我們的預料之內,亦非我們所能熟悉與掌握的。因此,若不明白它的因果,而任意為之,很少不出差錯的。既然明白它的因果,即使能力尚不足以為之,至少也要把損害降到最低點。而絕不能毫不考慮地就去做,就像對著大象亂開槍一樣,打到卻未必打中,反而被他踩死了。

而家庭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有什麼爭執會比自己的父母妻子更重要的呢?爭執是一時的,家庭卻是長久的,我們忍心為了逞一時之快,而把千年的寶貝打碎嗎?眾人在船上爭執,結果將船弄翻,就算被人救起,船已不再是自己的船了。「退一步路,海闊天空」,家庭的事尤須如此。任何事皆有調合之道,和諧才是美。

118、聰明勿外散,腦體要兼營

聰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纊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

耕讀何妨兼營,古人有出而負耒,入而橫經者矣。

【註】

纊:棉絮。

旒:帽子前面下垂的飾帶。

負:扛著。

耒:耕田用的農具。

【譯文】

聰明的人要懂得收斂,古人曾有用棉花塞耳,以帽飾遮眼來掩飾自己的聰明的舉動。耕種和讀書可以兼顧,古人曾有日出扛著農具去耕作,日暮手執經書閱讀的行為。

【賞析】

聰明豈在耳目?實在是在一個心啊!「纊以塞耳,旒以蔽目」,目的在使心不為雜事所干擾,不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上罷了。聰明豈有因外散而失去的呢?聰明的人往往心志專一,如果心志不專一,必然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思而惘然。何況把聰明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又豈是聰明人的作為呢?

耕讀原本就不相妨礙,反而有相成之效。只耕不讀,造成無識;只讀不耕,造成文弱。耕所以養身,讀所以養心,有耕有讀,才是一個有心有力的人。現在的年輕學子要靠打球來鍛煉,卻未必長久,也無生產可言。倒不如古人寓耕於讀,既能天天活動,又可年年生產,來得聰明些。

119、腹飽身暖人民所賜,學無長進有負人民

身不饑寒,天未嘗負我;

學無長進,我何以對天。

【註】

長進:增長進步。

【譯文】

身體沒有受到飢餓寒冷的痛苦,這是天不曾虧待我;若是我的學問無所增長進步,我有何顏面去面對天呢?

【賞析】

做人要常存感激,無災無病,不凍不饑,便是幸福。如果立在這種基礎上,還不能力思上進,報答父母,反哺社會,豈不令人慚愧?

一個人在社會上成長,要感謝許多的人,自己的努力只佔百分之一。因此,從出生到卓然而立,只有欠人的,而沒有欠己的,如果再為非作歹,真是枉生為人。

尤其是讀書人,所能貢獻的便是他的學問,他的知識,如果尚不能在這方面下工夫,使學問增長進步,社會豈不是白養他了嗎?更不要論那些以文亂德,混淆視聽的人了。

120、勿與人爭,惟求己知

不與人爭得失,

惟求己有知能。

【註】

惟:只要。

知:智慧。

【譯文】

不和他人去爭名利上的成功或失敗,只求自己在做事之時增長了智慧與能力。

【賞析】

事情的得失,名利的有無,都是短暫的,而智慧和能力的獲取卻是長久的,不變的。然而人們往往著重在小處,而忽略了大處。

一件事既已了結,其得失就不在成功與失敗上,偏偏大多數人只注意這些已經不能更改的事實,甚至拚命去爭奪,而失去了獲得真正好處的機會。

聰明的人則不然,當他完成一件事後,首先會想到這件事給了我多少經驗和教訓。無論成功或失敗,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可保存,失敗必有失敗的教訓可記取,這才是彌足珍貴的。就像一棵樹長成,結出果子時,人們只知食肉而棄核,惟有聰明人能去其肉而取其核,依當初種樹之法而種之,建立一座結實纍纍的果園,供大家品嚐。

121、依規做事要知規之所由,做事遵章莫要依樣葫蘆

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

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

【註】

矩度:規矩法度。

傀儡:木偶。

章程:書面訂定的辦事規則。

權變:通權達變。

【譯文】

如果為人只知依著規矩做事,而不知規矩的精神所在,那麼就和戲台上的木偶沒有兩樣;做事如果只知墨守成規,而不知通權達變,那麼只不過是照樣模枋罷了。

【賞析】

規矩是人訂的,一個規矩的訂立,必有其意義存在,如果徒知規矩而不知本意,往往本意扭曲了。所謂「禮教吃人」,其罪豈在於禮?實在是死執教條,失去了禮的本來精神。

傀儡是用線牽動的,只能登場唱幾句詞,而沒有自己的主見,它永遠不能像活人一般,具有生命和自然的表現。任何一種規矩都有其自然的彈性,能隨外在環境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否則只能如同木偶一般,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徒具外殼而已。

墨守成規也是如此。天下事紛紛擾擾,不是任何章程所能概括和適用的。只要在不失大原則的前提下,去完成任務,章程原也不過是為了行事方便。每見有人將大部分的時間用在反覆討論如何才能合於章程的會議上,事實上利用這些討論時間,早可將事情完成了。這就像照著葫蘆畫葫蘆,叫他畫個柿子就不會了。其實真正懂得畫法和線條的人,有什麼不能畫的呢?

122、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貴乃煙雲幻形

山水是文章化境,煙雲乃富貴幻形。

【註】

化境:變化之境。

【譯文】

文章就如同山水一般,是幻化境界;而富貴就如同煙雲一樣,是虛無的影象。

【賞析】

山水是實景,煙雲是幻境,山水不移不變,煙雲轉瞬即逝。以現實的眼光來看,文章既摸不到,也看不到,不如富貴那般,可觸可及。然而以山水比文章,煙雲比富貴,確是看到了文章和富貴的本質。

就時間而言,美好的文章,在數千年後仍能喚起人們心靈的感動,就如山水一般,千年不變。而富貴再長久,亦不過百年,即煙消雲散,垣殘瓦摧。就空間而言,文章可以納無盡的山水於一篇,使我們如臨勝境,如歷耳目。而富貴卻只能給我們一方小小的空間,又須費力去維持,不像文章能讓人徜徉其中,而自得其樂,甚至體會到無盡的智慧與生命的契機。所以,以山水比文章,煙雲比富貴,實在是恰到好處。

123、察倫常留心細微,化鄉風道義為本

郭林宗為人倫之鑑,多在細微處留心;

王彥方化鄉里之風,是從德義中立腳。

【註】

郭林宗:郭太,字林宗,東漢介休人。范滂謂其「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生平好品題人物,而不為危言駭論,故黨錮之禍得以獨免。

王彥方:王烈,東漢太原人,字彥字。平居以德行感化鄉里,凡有爭訟者,多趨而請教之,以判曲直。

【譯文】

郭太鑑察倫常的道理,往往在人們不易注意之處留意;而王烈教化鄉里風氣,總是道德和正義為根本。

【賞析】

倫是一種關係,一種相處之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五種人倫的關係。在現代,君臣則是指國家和個人而言。倫必須出之於內心,因此,必須由細微處著手,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雖有至誠,行之猶恐不及,或不盡合度,何況心有未誠,難免失之乖違。所以,細審內心之至誠,而外不失於細行,方可以敦睦人倫而無所失。

德以立己,也以達人。教化一事,首先在於己身足以為人師,己身之德足以感化人,己身之義足以教人育人。在王彥方的鄉里,有一個人因盜牛被捕而說道:「刑戮所甘,但勿使王彥方知之。」可見王彥方之德已足以使盜匪深具慚心。因此,真正感化人的,不以口,而以行;不由外,而由內。

124、騙人如騙己,人苦我也苦

天下無憨人,豈可妄行欺詐;

世上皆苦人,何能獨享安閒。

【註】

憨人:愚笨的人。

【譯文】

天下沒有真正的笨人,哪裡可以任意地去欺侮詐騙他人呢?世上大部分人都在吃苦,我怎能獨自享閒適的生活呢?

【賞析】

天下沒有真正的白癡,既然如此,有誰肯甘心受騙呢?又有誰會連續受騙呢?其實騙人的人才是真正的愚人,因為他已自絕於社會,自毀其人格信譽,甚至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若說世上有愚人,那麼除了他還會是誰呢?

「世上皆苦人,何能獨享安閒」,世間的苦,有身苦,有心苦。鰥寡孤獨病老餓死是身苦,而心苦則非身苦所能涵蓋,且為一切痛苦的根源。人間種種苦難,無非起於人心的愚癡,人心的貪慾。想到有許多人生活在痛苦中,誰又忍心獨享奢華安適的生活呢?只要每個人少幾分貪慾心、憎恨心、自私心,多幾分同情心、親善心、佈施心,這個世界也就會變得更和諧了。

125、弱者非弱,智者非智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

自謂予智,終是糊塗。

【註】

懦弱:膽怯怕事。

【譯文】

甘願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的人;自認為聰明的人,終究是糊塗的人。

【賞析】

所謂「泥菩薩還有幾分土性」,天下沒有願受人欺侮的人,懦弱的人在背後還會講兩句氣話。真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除去無知無覺的人不論之外,大概只有聖人和胸懷大志的人了。

聖人如耶穌,人打其左臉,他把右臉也一併送上,因為在他心中早無計較之意。佛家的偈中曾云:「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到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是何等的修為和胸襟,換了平常人,早就打得頭破血流,鬧出人命了。至於韓信受胯下之辱,全身而退,而不用在無意義的爭鬥中,正是其大智大勇之處,他能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豈是偶然的?

事實上,自謂聰明的人,往往見不到自己的糊塗處,因為他太過自信;而自謂糊塗的人,往往比那些自稱聰明的人要聰明得多,因為他們看得到自己的糊塗處。因此,楊修若能在曹操面前裝糊塗,也就不致招來殺身之禍了。

126、功德文章傳後世,史官記載忠與奸

漫夸富貴顯榮,功德文章,要可傳諸後世;

任教聲名煊赫,人品心術,不能瞞過史官。

【註】

漫夸:胡亂地誇大。煊赫:盛大顯赫。

【譯文】

只知誇耀財富和地位,也該有值得留於後代的功業或文章才是。儘管聲名顯赫,個人的品行和居心是無法欺騙記載歷史的史官的。

【賞析】

一個人的富貴顯榮,僅及於身;而功德文章,卻能澤及後世。僅及於身的事,即使再顯達,也不過是一種小把戲,於他人而言,與草木何異?因此,一個人的價值並不是在於富貴顯榮,而在於生是否益於世,死是否教於後。中山之生,解三千年之桎梏;孔子之教,開後世平民教育之先聲,誠然生命的價值在此而不在彼。

秦始皇之為帝,聲威豈不煊赫?並六國,焚書坑儒,殺人無數,其暴虐豈能逃過史官之筆?聲威不過一時,逾時而消;史筆所載千古,無人能瞞。活時能阻悠悠眾口,死後又豈能擋千夫所指?聲威是外在的,人品心術是內在的,便王莽虛偽過人,亦見真章;即周公死於輔政之時,心不難明。

127、目閉可觀心,口合以防禍

神傳於目,而目則有胞,閉之可以養神也;

禍出於口,而口則有辱,闔之可以防禍也。

【註】

胞:上下眼皮。

【譯文】

人的精神往往由眼睛來傳達,而眼睛則有上下眼皮,合起來可以養精神。禍事往往由說話造成,而嘴巴明明有兩片嘴辱,閉起來就可以避免闖禍。

【賞析】

天下有些事看得,有些事看了徒然擾亂我們的心,這個時候,倒不如把眼閉上,來得清靜些。開眼看外界,要能見人所不能見,閉眼是看心靈,要見自之身種種缺失,這些就已經夠費神了,那還有精神去接受五光十色,徒亂心思呢?

嘴可以為福為禍。該講的話張嘴便是福,不該講的話閉嘴便是福,該講的不講,不該講的卻講,那便是禍了。言所以傳心,該講不該講,要由自己的心來判斷。

有一種玩偶,是三隻猴子,一隻蒙眼;一隻蒙耳;一隻蒙嘴,十分有意思。雖然它的原意也許十分深奧,但是也可以告訴我們,五官的運用是經過選擇的,怎樣才能達到一種清淨無妄的運用,這便在於我們的心了。

128、富貴人家多敗子,貧窮子弟多成材

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

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

【註】

寒士:貧窮的讀書人。

【譯文】

有錢人習慣奢華自大,要教好孩子便成為困難的事;貧窮的讀書人想要討生活,還是要靠讀書。

【賞析】

富家人教孩子,不如平常人家來得容易。因為富家人過慣驕奢的生活,一來子孫並不覺得讀書有什麼用;二來外界的引誘多,一旦染上惡習慣,要他讀書簡直比登天還難。尤其以為富貴是長久的人,認為子孫只要衣食無缺便夠了,殊不知這樣只養活他的身體,卻悶死了他的心靈。所以富貴人家多敗子,這和其對教育的態度很有關係。

讀書人往往是窮的,因為他不妄求非分之財,不願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金錢。然而讀書人的窮只限於開始,因為書讀了是要用的,在用的當中自然能掙得一己酬勞。尤其現在是重知識的社會,知識就是力量,書讀得愈好的人,往往生活也過得愈好,因為他所能付出的愈多。在現代社會,只要有真正的內涵,遲早總會成功的,就怕沒有內涵,即使成功也不長久。

129、苟且不能振,庸俗不可醫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

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註】

苟:隨便。

【譯文】

人只要有了隨便的毛病,這個人便無法振作了。一個人的心性只要流於俗氣,就是用藥也救不了了。

【賞析】

苟且是一種怠惰的心,這和生命到了一種境界,對某些無意義的事情不去計較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生命的浪費,而不計較無意義的事則是生命的精進,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苟且又是一種生命的低能,因為他活在生命的最差的糟粕之中,而不知改進。在苟且當中,我們可以斷定一個人生命境界的低落、與生命價值的喪失。

所謂俗,指一個人精神的境界不高,甚至無精神生活可言。人活在世上,除了物質的生活,還有精神的生活,然而許多人卻只活了一半。只活一半的人,其精神生活是空洞的,這不是別人或是用醫藥可以治的,必須由他自己的內心去覺醒,去發出要求。物質生活是人類與動物所共有的,惟有精神生活是動物缺乏的,然而許多人卻只知追求物質生活而捨棄精神生活,活得像動物而不像人。

130、志不立則功不成、錯不糾終遺大禍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註】

不忍言:發現錯誤而不忍去指責、糾正。

【譯文】

一個人有旁人所不能及的志向,必然能建立旁人所不能及的功業。對人對事若發現錯誤而不忍心去指責、糾正,那麼必然會因為不忍心去說而造成禍害。

【賞析】

同樣是立志,也有大小之分。就像是登山,有的人發願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願,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上丘陵的人所能瞭解的?有些人怕自己達不到目標,所以選擇了小志。其實許多事不去做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何況人的潛力是開發出來的,現在不能,在面對問題時未必不能。所以,在拿破侖的字典中沒有「不可能」這三個字,這是他給自己的信心和期許。

愛之能勿責乎?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無論對人對事都是如此。所以古代的君主要有諫臣,因為國家大事稍有差池,便足以釀成巨禍。而一般人在待人處事,乃至於教育子女上也是如此,切不可礙於情面或疼愛子女而不言,要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船微裂而不補必至沉溺。要完美就要指出缺點,要毀壞便隱忍不言。為人子女以及父母者不妨三思。

131、退讓一步難處易處,功到將成切莫放鬆

事當難處之時,只讓退一步,便容易處矣;

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一著,便不能成矣。

【註】

難處:難以處理。

【譯文】

事情遇到了困難,只要能夠退一步想,便不難處理了。一件事將要成功之時,只要稍有懈怠疏忽,便不能成功了。

【賞析】

一件事之難以處理,有人和事兩種原因。人的原因是意見不能協調,各執己見。在這個時候,如果大家能就事情本身的最大利益去看,事情就不難解決了。就事的方面來看,有時難處並不真正的困難,而是把一件事情的解決之途想偏了,鑽到死巷子去了。這時只要從巷子裡退出來,便能發現其他可以到達目的地的路。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它的時機。然而時機並不久住,一旦失去了便不復得。所以,要成功,一定要付出努力。就像我們要搭飛機,一定要先買機票,到機場,最後才能坐飛機到達目的地。如果我們不小心睡著了,錯過了起飛的時間,那麼便搭不上這班飛機了,但是總還有下一班。然而成功的時機卻稍縱即逝,未必有下一班。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倒還無妨,只要提起勁兒,再補上一簣,山總是在那兒等著你。事情卻未必會一直在那兒等你。因此一件事要成功,除了要付出努力,愈是接近成功時,愈不能放鬆,否則「一子之失,全盤皆輸」。軍旅之事,尤其如此。

132、無學為貧無恥為賤,無述為夭無德為孤

無財非貧,無學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

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

【註】

夭:短命夭折。

孤:老而無子。

【譯文】

沒有錢財不算貧窮,沒有學問才是真正貧窮,沒有地位不算卑下;沒有羞恥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長久不算短命,沒有值得稱述的事才算短命;沒有兒子不算孤獨,沒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孤獨。

【賞析】

人的富有在於心滿足,心不滿足,即使富可敵國亦是貧困,由此可見,錢財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貧富。沒有學問的人,由於缺乏心靈世界,弱水三千,而不得一瓢飲,即使擁有充裕的物質世界,也不會感到滿足。賤是無價值的意思;恥是一種人格,一種心的尊貴。無恥之人不但心地低賤,而且連人都稱不上。世上有許多居高位的人較平常人更無價值,因為他無恥。反倒是一些沒有地位的人,卻能做出高尚的行為。

人的生命並不在壽命的長短。顏淵早死,至今猶為人稱道而尊為「復聖」。古來人瑞多矣,但是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雖生猶死。若顏淵者,可說已活數千年而不為過。他如孔子述而不作,孔教至今猶行;司馬遷著《史記》,千古學人無不神往,這才叫長壽。而有子無德,子亦棄之而去;有德無子,非其子亦親近愛戴,所以說無子非孤,無德乃孤。

133、知過能改聖人之徒,抑惡揚善君子之德

知過能改,便是聖人之徒;

惡惡太嚴,終為君子之病。

【註】

惡惡:前「惡」作動詞解,指厭惡。後「惡」作名詞解,指惡事惡人。

嚴:激烈。

【譯文】

能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加以改正,那麼便是聖人的門徒;攻擊惡人太過嚴厲,終會成為君子的過失。

【賞析】

「知過能改」要從兩方面來談,一是知過,一是能改。世人大多自以為是,鮮有自我反省的。在自我反省當中,又要知道什麼是對,才能發現自己的錯,而加以改正。能改則需要勇氣,甚至於毅力。有些人好面子,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又有些人積習已久,不肯下決心去改,或改之又犯,這都不能算改。因此,「知過能改」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些人小過能改,大過卻不能改;有些人易改的改,不易改的就不改。所以,能做到凡過必知,凡錯能改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君子教人,不當以攻為能事,而當以改為目的。惡人惡事,因為君子所不容,然而總要思其因,或為是非不明,或為本性蒙蔽,才會如此。若讓一惡人自覺其非而改之,即是成就一善人。人皆有善性,君子教導惡人,更要善加誘導。徒事攻擊,只會增其偏執,終非社會之福,這便是君子之過而非君子之德了。

134、詩書傳家久,孝悌立根基

士必以詩書為性命,

人須從孝悌立根基。

【註】

性命:安身立命的根本。

【譯文】

讀書人必須以詩書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為人要從孝悌上立下基礎。

【賞析】

只有知識,雖能有益社會,畢竟缺乏生活情趣;只有情趣而知識不足,則無法服務社會,二者總以並重為佳。《詩經》是生活的記載,《書經》是歷史的記錄,前者屬生活的情趣,後者為知識的累積,所以,古人將《詩》、《書》列於經書之首,視為必讀的課業。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人性本善,無邪即是善。安身立命之本在於揚善棄惡,《詩》既無邪,《書》亦無邪,故能成為讀書人處世的根本。

孝是「順事父母」,悌是「友於兄弟」。能順事父母則為人必不致違法犯紀,重恩而不背信;能友於兄弟,則為人必善與人處,重義而不忘本。孝字推廣則為敬事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廣則為愛護一切可愛者。做人由最基本的孝悌做起,自然能逐漸推廣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135、德澤太薄好事未必是好,天道最公苦心不負苦心

德澤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

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斷不負苦心,為善者須當自信。

【註】

德澤:自身的品德和對他人的恩澤。

自矜:自以為了不起。

【譯文】

自身的品德不高,恩澤不厚,即使家中有好事降臨,未必真是幸運,得意的人哪裡可以自認為了不起呢?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盡心盡力,一定不會白費,做好事的人尤其要有自信。

【賞析】

好事降臨,往往由有德者居之。如果己身之德不及,且於他人無恩,那麼好事之來,未必真是好事,可能在背後隱藏著什麼禍苗。因為事起無由,必有不正當的理由在支持,若坦然接受,很可能牽連入禍事中。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受到突如其來的好運時,往往會自問,到底自己有何德而能居之?如果找不出理由,則不免惶恐,因為是福是禍尚且不明,哪裡還敢以此自矜呢?

天道無非一個「理」字。雖說人事無定,是一個變數,然而也正因為它是一個變數,才可以改變和掌握。一件事的開始,往往萬事不足,然而事在人為。只要能下苦心,尤其是行善,條件自然會湊齊的。為善最怕沒有信心,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其阻礙,沒有信心怎麼會成功呢?連武訓那樣的乞丐都能夠興辦學校,天下還有什麼善事不可為呢?只怕沒有這個苦心啊!

136、自大便不能長進,自卑則不能振興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

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

【註】

振興:振作興起。

【譯文】

若將自己評估得過高,便不會再求進步;而把自己估得太低,便會失去振作的信心。

【賞析】

有的人有自大狂,有的人有自卑感,這些都是虛像,人應該在一種不卑不亢的心境中求進步。一個人只要有一顆向上的心,他永遠可以和其他人在平等的地位上前進,因為他的本質和其他人是相同的,甚至比其他人更要令人嘉許,因為他有一顆上進的心。

沒有任何事情是真正值得自卑的,也沒有任何事是真正值得自負的。聖人尚且不輕初學,初學又何必自卑自慚?該卑慚的是無心上進,則永遠不能自振自興;該卑慚的是自以為足,則永遠無法更進一步。

沒有登不上的高山,沒有下不去的深谷。把自己看得過高,無非是自誤誤人;把自己看得過低,無非是畫地為牢。

人的眼光要常向下看,才能發現自己並不是最低的;人的眼光也要常往上看,才會發現自己並不是最高的,人更要看到自己有兩隻腳,無論現在是高是低,總是可以再往上爬,如此才會永遠進步,生命的境界才會更趨完美。

137、有為之士不輕為,好事之人非曉事

古今有為之士,皆不輕為之士,

鄉黨好事之人,必非曉事之人。

【註】

鄉黨:鄉里。曉事:明達事理。

【譯文】

自古以來,凡有所作為的人,絕不是那種輕率答應事情的人。在鄉里中,凡是好管閒事的人,往往是什麼事都不甚明白的人。

【賞析】

「有為」和「不輕為」是一體的兩面,這和君子重然諾、不輕易答應事情,凡答應的事一定做到是相似的道理。「不輕為」可解釋為不輕易答應一件事,或者不輕易去做一件事。一件事的成功,必定要經過事先的觀察,周詳地計劃,和不懈的實行。如果貿然答應別人,而未考慮自己的能力,到時無法履行。豈不失信於人?同時事有大小輕重,生命有限,若將生命花在無足輕重的事上,這豈是有為之士應有的態度?

至於鄉里那些好事之徒,有時爭論的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未必懂得真理所在,眼光亦未及於國家社會。他們之所以好事,乃是因為所為皆是小事,而小事易為,所以輕易便可去做。寶珠一顆難求,塵沙萬斛易得。有為之士莫不在有生之年,求其可為之事,當然不像鄉里好事之徒,逐塵沙而自喜。

138、為善受累勿因噎廢食,諱言有過乃諱疾忌醫

偶緣為善受累,遂無意為善,是因噎廢食也;

明識有過當規,卻諱言有過,是諱疾忌醫也。

【註】

緣:因。

噎:食物鯁在喉嚨。

當規:應當糾正。

諱疾忌醫:對疾病有所忌諱,不願讓人知道,而不肯就醫。

【譯文】

偶爾因為做善事受到連累,便不再行善,這就好比曾被食物鯁在喉嚨,從此不再進食一般。明明知道有過失應當糾正,卻因忌諱而不肯承認,這就如同生病怕人知道而不肯去看醫生一樣。

【賞析】

善事本不易為,必須付出心力和勞力。他人有阻礙而你去幫助,即是以你的雙手雙肩幫他搬去這個阻礙。在你,自然要感到有些疲累,或者因這阻礙太重而弄傷了自己。如果竟然因此而不再為善,那實在是不明白為善的本意。

世間之事也是如此,有人為善而遭到惡人攻擊,因為惡人本身就是阻礙,所以他的攻擊也是很正常的事。因此為善之初就應該明瞭這一點,那麼才能有足夠的勇氣以及心情去做善事。行善本無所求,是要讓別人歡喜,當別人解除了他的困難而感到歡喜時,自己不也很高興嗎?即使因此而感到疲累,也是值得的。

過失和疾病一樣,如果不加以醫治,任它存在,任它擴大,嚴重時會導致身敗名裂,使事情無法進行,就像有些人得了可恥的病,不願去看醫生,而終致全身潰爛而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拇指之疾可以致命。任何過失一定要面對它,解決它,使它不再繼續下去,危害我們的身心。最可恥的事情在我們決心要改過時,便已不再可恥了。就像臉上寫了一個恥字,照著鏡子用清水去擦洗,洗乾淨了也就沒了,最怕是不敢照鏡子,又不去洗它,結果永遠不敢看自己,出門也要遮著臉,而恥字卻永遠存在。天下沒有不能面對的事,就怕自己不敢面對;天下也沒有不能改的過,就怕自己不下決心去改。

139、賓入幕中皆同志,客登座上無佞人

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

客登座上,無焦頭爛額之人。

【註】

賓入幕中:被允許參與事情的計劃,並提供意見的人。又為納入心中的朋友。

瀝膽披肝:比喻竭盡忠誠。

【譯文】

凡被自己視為可信任的朋友而與之商量事情的人,一定是與自己能相互竭盡忠誠的人。能夠被自己當作朋友,在心中有一席之地的人,必然不是一個言行有缺失的人。

【賞析】

「入幕之賓」四字,常用以形容極親近的朋友。既為親近的朋友,必定無話不談,無事不知,可以推心置腹。「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無非表示能夠引為知己,肝膽相照的朋友,一定是相互能竭誠盡忠的朋友,否則便不足以稱為知己。反過來說,即是「惟瀝膽披肝之士,方足為入幕之賓」。「幕」是幕僚的意思,就謀事言,凡是參與計劃、決策的人,豈能有不竭誠盡忠的?

我們稱一個人傑出,常常說「頭角崢嶸」,因此,人的頭額,又可以形容一個人的志氣。焦頭爛額不僅代表見不得人,亦表示沒有志氣。「客登座上」不只是外表地位,更是內心的份量。凡是在我們內心能有一席之地的人,一定不是一個毫無志氣,甚至品性不良,見不得人的人。不惟交朋友如此,亦是惕厲自己不可成為一個焦頭爛額的人。

140、種田要盡力,讀書要專心

地無餘利,人無餘力,是種田兩句要言;

心不外馳,氣不久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註】

要言:重要而謹記的話。

真訣:真實而不變的秘訣。

【譯文】

地要竭盡所用,不能浪費;人要全力耕種,不可偷懶,這是種田要謹記的二句話。心要不向外奔;氣要不向外散,這是讀書的兩句訣竅。

【賞析】

種田必須充分利用土地,發揮全部的人力,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生命原本是一塊田地,就看你如何去發揮它的效用;倘若偷懶不去耕種,它便是一塊荒地;倘若種下香草,收成的便是香草;反之,種下蒺藜,收成的便是蒺藜。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得到最高的收穫,正如同以有限的生命,去完成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一樣的道理。而其要言就在「地無餘利,人無餘力」這兩句話上。

「心不外馳,氣不外浮」,如果讀書時,一心以為鴻鵠之將至,哪裡還能專心讀書呢?或是讀書時,不能沉住氣將一篇文章好好看完,才看三個字就要看窗外,再看三個字又想去逛街,這樣又怎能將書讀好呢?讀書首重專心,既不好高騖遠,亦不旁騖,沉著氣,定著心,才可能通達。否則就像一棵花種了沒兩天就要移到別處,隔兩天又要換種其它品種,如此反反覆覆,竟沒有一種花種得成,開得了得。

141、要造就人才,勿暴殄天物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

暴殄天物,自應折磨兒孫。

【註】

暴殄天物:不知愛惜物力,任意浪費東西。

【譯文】

培植有才能的人,使他有所成就,就是教育培養自己的子弟。不知愛惜物力而任意浪費東西,自然使兒孫未來受苦受難。

【賞析】

一個真正的人才得之不易,然而亦須有適當的教育和培養。有的人天生秉賦良好,卻得不到適當的環境和培植,竟而荒廢了他的才能,這是十分可惜的。自己的兒孫有時不見得資質卓越,若是能將花在自己子弟身上的心力,兼及一些有才而無良好環境的晚輩,將來成功的,也許反倒是這些秉賦好的孩子。近代設有獎學金,或許是本於此意吧!左光斗召史可法拜見其夫人時說:「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即是如此。所謂善不必由己出,種樹的未必乘涼,然而看到樹卓然長成,有許多人在底下乘涼,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嗎?但是,有這樣想法的人畢竟不多。

至於浪費財物,必使兒孫過著貧困的日子,一方面他本身不知愛惜物力,將財物任意揮霍掉了;如何還能余留給子孫呢?另一方面子孫一旦沾染上他的惡習,再富又豈能揮霍三代呢?三代之後,貧苦可知,若說是報應亦無不可。全不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天下盡多可憐人,豈忍浪費財物?古人一粒米掉在地上都要拾起來洗淨再食。因此,愛惜物力,同時也是體恤窮人。

142、和氣以迎人平情以應物,師古相期許守志待時機

和氣迎人,平情應物。

抗心希古,藏器待時。

【註】

抗心希古:心志高亢,以古人自相期許。

器:指才華。

藏器待時:懷才以待見用。

【譯文】

以祥和的態度去和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應對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許,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用的時機。

【賞析】

與人交往,若能保持和氣,可以避免許多不愉快的事發生。在和氣的心情下,不論言語和行為,都不會有過分之處,處處給人親切的感覺,自己也會因此辦事順利,心胸開闊。因此,只要一個「和」字掌握得好,便是一種最高的交往方式。

我們在應對事物時,要以公正平等的心去看一切,而不要抱成見,如果自己的心先不平,判斷事物就會不正。即使事情不順遂,或是遭人議論,仍然要保持公正和平靜。因為心情平靜才能看清事情,如果心情一亂,事情也會跟著紊亂的。

抗心希古是要以古人的高尚志節來自我期許,以「古人能,為何我不能」來自我質問。其實今日的環境未必比古代惡劣,古之亂世與今之亂世亦無太大分別,只是今人較古人不能堅守道理。反證於心,道理並不因外在環境而改變,只是人心以此作為遁詞罷了,然而能明白這點,而仍以古人志節自許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

一個人的才能要能守、能藏,非其時不用。亂世有許多高人隱士即是此理,若迫於奸人之下,豈不是助紂為虐?有才能者如和氏璧,終有成為寶器的一天,怕只怕沒有真才,再好的時機也是枉然。

143、今日且坐矮板凳,明天定是好光陰

矮板凳,且坐著;好光陰,莫錯過。

【註】

且:暫且。

【譯文】

這小小的板凳,暫且坐著吧!人有許多美好的時光,不要讓它偷偷溜走了呀!

【賞析】

這兩句是夢中聽來的話。夢有許多種,有些是我們經歷過的,有些是我們未曾經過的,有些卻是我們內心的希冀。但也有些時候,是令人流連忘返的情景,使我們感受到生命中從未有過的圓滿境地,然而那只是夢罷了。

你可曾記得何時坐過矮板凳嗎?對了,那就是童年。那是一段發光的日子,一段不知「夢裡花落多少」的日子,時光好像就在無憂無慮中偷偷溜走了。人生中有多少這種美好的時光呢?在生命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些美好的事物,那時不妨也如兒時一般,坐在矮板凳上,暫時駐足欣賞吧!

生命甚短暫,處世如大夢。有道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許多事不必太執著,太想不開,一切只求盡其在我。時光很寶貴,如何使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放棄爭鬥心和苦惱心,使人人過著美好的日子,這才是最重要的課題。到那時好光陰不必夢中求,矮板凳也不必且坐著,普天之下無處非花,此花落,彼花開,夫復何求?

144、苟無良心則去禽獸不遠,不行正路則行荊棘之中

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良心,則其去禽獸不遠。

聖賢教人,總是一條正路;若捨此正路,則常行荊棘中矣。

【註】

苟:如果。

去:離開。

荊棘:困難的境地。

【譯文】

人生於天地之間,都有天賦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獸無異。聖賢教導眾人,總會指出一條平坦的大道,如果放棄這條路,就會走在困難的境地中。

【賞析】

孟子說人性本著,並指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這些都不須向外求取,而是本來就有的,所謂「求則得之,捨則失之。」禽獸是無惻隱、無羞惡、無恭敬、無是非的,如果一個人無惻隱、羞惡、恭敬、是非這四種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獸沒有兩樣。

聖賢教導了我們很多事情,以仁、義、禮、智、信這五點來說,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如果依著這五點去做,必然事事順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違背了這些原則,必定處處碰壁,招人唾棄,有如走在荊棘中,不但會把自己刺傷,而且可能無路可走。這是因為聖賢憑其智慧的觀照所發出的言論,無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確、最無損的運轉原則。捨去這些原則,就如無輪而欲推車一般困難。

14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世之言樂者,但曰讀書樂,田家樂。可知務本業者,其境常安。

古之言憂者,必曰天下憂,廓廟憂。可知當大任者,其心良苦。

【註】

廓廟:朝廷。

【譯文】

世人說到快樂之事,都只說讀書的快樂和田園生活的快樂,由此可知只要在自己本行工作中努力,便是最安樂的境地。古人說到憂心之處,一定都是憂天下蒼生疾苦,以及憂朝廷政事清明,由此可知身負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賞析】

所謂本業,就是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一件事之樂與不樂,往往在於本身是否安於這件事上。而「安樂」二字,有如樹之根本,由於根在土中,所以樹身才能穩健地成長,又由於根部不斷地輸送水分和養分,所以枝幹才能逐漸茁壯,生出甜美的果實。樹就像一個人的工作,根就是一個人的安樂,養分和水分則是加諸於工作上的努力,而結成的果實,便是從工作中所得到的快樂。如果樹根不吸收及輸送養分,樹幹便要枯死,更遑論結出快樂的果實了。事實上,懂得工作意義的人能從工作的本身獲得快樂,果實只是和他人共享的成果罷了。

範文正公在《岳陽樓記》中曾說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由此可知小民之樂固易得,聖賢之憂實難去。一個人心中的悲憫愈深,必然在全天下的人都得到安樂了,自身才能得到安樂。因為他實在已是以天下人之樂為樂,天下人之苦為苦。

146、人慾死天亦難救,人求福惟有自己

天雖好生,亦難救求死之人;

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禍之天。

【註】

好生:即上天樂見萬物之生,而不樂見萬物之死。

悔禍:不願再有禍亂。

【譯文】

上天雖然希望萬物都充滿生機,卻也無法救那種一心不想活的人。人如果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將要發生的災禍不發生,就像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般。

【賞析】

生命是可貴的,然而卻有人因為小小的困難而輕易地走向自殺之途。天地間萬物生生不息,可見天也樂見生而不樂見死。為情、為財而死的人無比愚癡,也可說是最可憐的人。因為他們既不知道生命真正的價值所在,又把自己的生命委諸於外在的事物上。這種人其實未自殺之前早已死了,因為他早已不是自己的主人,情、財才是他的主人。

最可悲的是那種為了逃避煩惱,而把生命割讓給煩惱的人,沒有任何煩惱是不能放下的,沒有任何結是不能解的,拋棄了一切,你還有生命,如果拋棄了生命,就什麼都沒有了。死要死得其所,慷慨赴義、為國捐軀的人便死得其所,因為他們知道死的意義,也知道生的意義。

福禍往往由人自取,明知為禍而不知趨避,天也救不得;已曉為福而自然去做,或可因善而減免此禍。福禍在天道,天道即在人心,欲得福免禍,惟有由自心中去反省,去自求多福。天道福善禍惡,並非讖語算卜之詞,而是事物運作之法則。善本是福路,惡則為禍苗,人事本是如此,福禍在人而不在天。

147、薄族者,必無好兒孫,恃力者,忽逢真敵手

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君所見亦多矣。

恃力者,忽逢真敵手;恃勢者,忽逢大對頭,人所料不及也。

【註】

薄族:刻薄對待族人。

薄師:不尊重師長。

恃力:仗力欺人。恃勢:倚勢壓人。

【譯文】

苛待族人的人,必定沒有好的後代;不尊重師長的人,不會有優秀的子弟,這種情形見過許多了。以為自己力氣大,而以力欺人的,必會遇上比他力氣更大的人;而憑仗權勢壓迫他人的人,也會遇到足以壓過他的人。這都是人想不到的事。

【賞析】

如果連自己的親戚族人都要苛薄對待的人,可見此人心胸狹窄,毫無愛心,這種人要說他會對社會有所貢獻,是不可能的事,他教育出來的兒孫,也難會有善心。師是啟蒙的人,如果連師長都不知尊敬,分明是鄙視知識與學問,這種人的子弟還會好好求學,成為有用的人嗎?多半是不學無術之徒。俗語說:「惡人還有惡人磨。」又云:「一山還比一山高。」倚仗力氣和權勢的,難道沒有比他更有力氣和權勢的嗎?樹太高了還要遭到雷擊呢!擋在路上的樹還怕沒人砍它嗎?事實上,狗不擋路人還不去踢它,老虎不吃人還有人要殺它,恃力仗勢忽逢真敵手或是大對頭,哪裡會是偶然的呢?

148、為學不外靜敬,教人先去驕惰

為學不外靜敬二字,教人先去驕惰二字。

【註】

教人:教導他人。

【譯文】

求學問不外乎「靜」和「敬」兩個字。教導他人,首先要讓他去掉「驕」和「惰」兩個毛病。

【賞析】

學問之道深矣!遠矣!《大學》之中有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由上可知求學要有所得,一定要先靜下心來,然後才能安、能慮、能得。

至於敬字,不僅是為學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做任何事,首先要培養一顆恭敬之心。譬如學問,若是沒有恭敬的心去學它,所學就不會認真,也不會謹嚴,自然就不會有好處,可見「敬」字多麼重要。

因此,在教導他人時,若要讓對方學到真東西,首先要除去他的驕慢心和怠惰心。因為驕慢則無法再增加,怠惰則無法再學習,若不能除去驕慢心和怠惰心,那麼教什麼都不可能學好。所以無論學什麼,首先要謙虛,承認自己的不懂,接著要勤奮地下功夫學習,如此才會教者喜歡,學者有得。

149、知己乃知音,讀書為有用

人得一知己,須對知己而無慚;

士既多讀書,必求讀書而有用。

【註】

無慚:沒有愧疚之處

【譯文】

人難得一個知己,在面對知己時應該毫無可慚愧之處;讀書人既然讀了很多書,總要將學問用之於世,才不枉然。

【賞析】

人生難得一個知己,伯牙碎琴,豈是偶然?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是一張琴,雖然粗糙精緻各不相同,然而無論是「下里巴人」或是「陽春白雪」,總會有人聽它。

能得知己是幸運的,許多事不必說他就知道,他嫻熟你心靈的每一根弦和音性,在你彈出第一個音符時,他已能知道全部。然而,他的心靈曲調你是否也能完全契合呢?你是否會突然彈出俚曲巷詞,使得一直以為你是「陽春白雪」的他感到難堪呢?知己的目的在使彼此的心靈相互提升,使彼此的生命互相成長,要像花樹的攀條對望,而不要像荊棘的利刺相插,這樣才是無愧於心。

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固然是一種快樂,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利用它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而用則要用得其所,若是用之不當,反倒不如毫無學問來得乾淨。若是已讀書,而又有一份耿直的心,則應力求貢獻社會,否則棄置不用實在可惜!社會能夠進步,最重要的就在「人盡其才」。

150、以直道教人,以誠心待人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容也;

以誠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歷久自明,不必急於求白也。

【註】

直道:正直的道理。

自反:自我反省。

求白:求說明以洗刷清白。

【譯文】

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導他人,即使他不聽從,只要我問心無愧,千萬不要委曲求全,於理有損。以誠懇的心對待他人,他人或者因為不能了解而有所誤會,日子久了他自然會明白你的心意,不須急著去向他辯解

【賞析】

有很多人以為有些事說了也沒用,別人反正不會聽從,不如不說,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人在歧路上是不辨方向的,雖然他也許一時不肯聽從你的勸告,一旦有一天他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再想起你的話,往往就能很快地走回正道來。勸告他人的時候,要懂得方法,口氣要婉轉,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容易接受。每一個人都有他易於接受的方式,我們可以採取這些方式逐漸引他走向正路。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正道不可失去,否則連自己都迷路了,如何能指引他人走上正確的路呢?我們以誠摯的心對待他人,即使他人對自己一時有不諒解之處,如果事情容易解釋,而對方又是明理的人,盡可向對方說明。即使對方始終不能諒解,但是至少自己無愧於心,於人於誠皆無所失,也是可以安心的。

151、粗糲能甘,紛華不染

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

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註】

粗糲:粗服劣食。

紛華:聲色榮華。

【譯文】

能夠粗服劣食而歡喜受之不棄,必然是有作為的人;能夠對聲色榮華不著於心的人,才能稱做優秀特殊的人。

【賞析】

不厭粗服,可見這個人不好虛名;不棄劣食,可見這個人不貪口欲。這樣的人對於名利是不會動心的,在實踐聖賢之道上阻礙自然就少。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能嚼得菜根,便是能吃得下苦,在實現自己的理想上,必能腳踏實地去完成,而成為一位有為之士。所謂「無慾則剛」,剛者則能直道而行。

怎樣才算是一個傑出而優秀的人呢?首先他必須能控制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能完全掌握自己,那麼便容易被環境帶動,這就成了境帶人,而非人帶境。一個人會被環境所帶動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自己沒有完全的自覺,不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另一種便是執著於環境的某一點而不能放下,因此只能隨著該點而運轉。大部分人都執著在嗜欲、愛好,乃至於聲色、名利之上。真正能如《華嚴經》上所說,「猶如蓬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那般,對自己生命所遇的一切都不執著,而能完成自己理想與抱負的畢竟不多,這樣的人才是傑出的人。

152、性情執拗不可與謀,機趣流通如可言文

性情執拋之人,不可與謀事也;

機趣流通之士,始可與言文也。

【註】

執拋:固執乖戾。

機趣流通:天性趣味活潑無礙。

【譯文】

性情十分固執而又乖戾的人,往往無法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只有天性趣味活潑無礙的人,我們才可以和他談論文學之道。

【賞析】

討論事情最重要的是不可先有成見,如果心有成見,事情便已無更改餘地,那麼再談也是浪費時間。討論的目的在於使事情更加完善,因此必須虛心地提供意見才是上策。只知依靠著自己的性子去做事,而不顧理性的人,外不能見事情真正的需要,內不能見自己的偏執和缺失,和這種人一起做事,不但於事無益,而且處處礙事,使事情不能活潑運轉。

文學藝術是由我們內心天性所流露出來的,這種天性原本存在於每個人的天賦之中,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因外在的種種力量,使得這種天性逐漸被蒙蔽而滯礙不通了。在孩提時期,大部分人都能欣賞一片雲,一朵野花,因為在孩童的心中沒有分別取捨,只有無盡的專注,這就是天趣。等到長大了,便失去了這種天趣,在看世界的時候,心中已無純然的真,而加入了許多世俗的觀念。這時即使要他去寫文章,在他的心中已無真正的文章了。因此,惟有能欣賞萬物本趣的人,手中無詩而心中有詩,方可以與之談文論理。

153、世事不必件件能,惟與古人心心印

不必於世事件件皆能,惟求與古人心心相印。

【註】

心心相印:心意想通。

【譯文】

對於世間種種事情不必樣樣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對古人的心意徹底了解而心領神會。

【賞析】

世間的學問太多太雜,要一一學儘是不可能的,況且世間的事物未必件件都值得學,有些事學了反而不好,不如不學;有些事不十分重要,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學。人間的道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人的本身,其餘的都只是用法。如果連人的本質都不能掌握,一切學問都是無益。

古人求學問,必從做人開始,所謂「本立而道生」。人對本身的掌握,便是一切學問的根本,人透過對自我的瞭解,對家庭、社會、人群的瞭解,然後才能由自我的掌握逐漸擴大,而去掌握、改變他所處的環境。古人往往由修身、齊家說起,然後再談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切學問的根本。若能與古人心心相印,不失根本,再去學一切經世致用的道理,才不會走偏,將學問用錯,違背了人類真正的需要。

154、人生無愧懟,霞光滿桑榆

夙夜所為,得毋抱慚於衾影;

光陰已逝,尚期收效於桑榆。

【註】

夙夜:早晚。

衾影:《宋史》蔡元定傳:「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無慚於衾影」是指獨處時沒有愧對於心的行為。

桑榆:指晚年。

【譯文】

每天早晚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中暗中想來有愧於心的。人生的光陰雖然已經逝去,但是總希望在晚年能看到一生的成就。

【賞析】

「無愧」可從多方面來說,有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父母,無愧於妻子兒女,無愧於國家社會,這是就外在而言;就內在而言,就是無愧於心。內外兩者,原是一體的兩面。由此看來,無愧似乎是很難的一件事。其實,說起來並不難,只要能做到不取非分,其次對人對事盡一己之心,自然也就無可愧之事了。

能對父母盡孝,對妻子盡情,對朋友盡誠,對社會盡力,對國家盡忠,對自己盡生命之長,對任何人或任何事都已盡了心,這樣的人即使隨時死去,都是清清白白,是最輕鬆、最快樂的人了。人最怕對人對事有所虧欠,弄得睡不安寢,食不下嚥,即使外在生活再舒適,也是無法快樂的。

「桑榆暮景」是形容人的老年,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桑榆所以晚照,無非早種桑榆,否則陽光照了一天,又何得而美好。因此,要老來無所悲哀,毫無人生徒然之感,必須及早努力。莫要在一日的陰雨之後,連個夕陽也見不著,更別說滿天的繁星了。

155、創業維艱,毋負先人

念祖考創家基,不知櫛風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貽後世;

為子孫計長久,除卻讀書耕田,恐別無生活,總期克勤克儉,毋負先人。

【註】

櫛風沐雨:形容工作辛苦,借風梳發,借雨洗頭。

貽:留。

【譯文】

祖先創立家業,不知受過多少艱辛,經過多少努力,才能夠衣食暖飽,留下財產給後代子孫。若要為子孫作長久的打算,除了讀書和耕田外,恐怕就沒有別的了,總希望他們能勤儉生活,不要辜負了先人的辛勞。

【賞析】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一個家庭的興起,往往是經過數代的努力積聚而來的,為了讓後代子孫能體會先人創業的艱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的祠堂前寫下祖宗的教誨,要後代子孫謹記於心。

現在我們雖然已經很少看到這一類的古老的祠堂,但是我們心中的祠堂又豈在少數?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無一不是先人艱辛締造的,這歷史的殿宇,文化的廟堂,便是整個民族的大祠堂。

為後代子孫著想,在古代無非是要他們讀書以明理,耕種以養體,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讀書便是使文化不至於墜落,使文明更向前推進。耕種以另一種角度而言,便是去發展我們的經濟,使社會不致受貧窮所苦。這些難道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課題嗎?先人的智慧與教誨,以現代的方式去瞭解,不是仍然充滿著睿智和啟示嗎?時代固然在變,然而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基本的原則還是不變的。

156、生時有濟於鄉里,死後有可傳之事

但作里中不可少之人,便為於世有濟;

必使身後有可傳之事,方為此生不虛。

【註】

里:鄉里。

【譯文】

成為鄉里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對社會有所貢獻了。在死後有足以為人稱道的事,這一生才算沒有虛度。

【賞析】

所謂濟世,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的事,有的人以為一定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才算有為,倒也不盡然。社會中需要大的齒輪,也需要小的螺絲,二者同樣是不可缺少的。

一個人只要盡一己所能,即使在鄉里中也能做濟世助的人事,服千百人之務雖好,服百十人之務亦佳。就算能力再差,服一己之務也是行的。如果連一己之務也服不了,大概就是那種需要被服務的人吧!能幫助一人,便是替社會解決問題,亦是在替社會減輕負擔,濟世並不一定非要在大處上著眼。

「可傳」是值得傳頌的意思。如果一個人一生一無所成,或是惡名昭彰,那有什麼值得傳頌的呢?「可傳之事」首先必然不是惡事,其次是對眾人有益的事,至於身後還讓人傳頌,可見這個益事還澤及後人,否則後人怎會稱頌?一個人能在生前受人稱頌已算是不虛此生了,何況澤及於後世呢?

157、齊家先修身,讀書在明理

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

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註】

齊家:治理家庭。

【譯文】

治理家庭首先要將自己治理好,在言行方面一定要處處謹慎無失。讀書的目的在明達事理,一定要使自己的見識高超而不低劣。

【賞析】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如果連自己都治理不好,如何能治理一個家庭呢?連一個家庭都管理不好,又如何去管理自己的事業,更別談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之類的事了。家庭是一個小社會,一個人是否能成事,只要看他的家庭是否和諧和美滿就可斷言,因為那是他最切身的,連最切身的都弄不好,那麼談其他都是令人懷疑的。而家的完滿,主要在自身的修養。如果自己吃喝嫖賭,而想要管理一個家庭,使它幸福,那可說是以斧斫樹,欲其開花,根本不可能。

讀書的目的在於改變氣質,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然而有些讀書人的言行卻不及普通人,這是因為書未讀進心中,卻又為物慾蒙蔽所致。就事理上而言,讀書人識見要高,高不僅是指對事情的知識要懂得多,可以深入其弊而加以改善,可以立舉其要而加以實行,更重要的是能「高而望遠」。讀書人對事情要有遠見、廣見,而不可短視、窄視,要顧及大眾的利益,而不可只見一己私利。

158、積善者有餘慶,多藏者必厚亡

桃實之肉暴於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

食之而種其核,猶饒生氣焉,此可見積善者有餘慶也。

粟實之內秘於肉,深自防護,人乃剖而食之;

食之而棄其殼,絕無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註】

厚亡:多有取亡之道。

【譯文】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嗇於給人食用,因此人們在取食之後,會將果核種和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見多做善事的人,自然會有遺及子孫的德澤。粟子的果肉深藏在殼內,好像盡力在保護一般,人們必須用刀剖開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將殼丟棄,因此無法生根發芽,由此亦可明白凡是吝於付出的人,往往是自取滅亡。

【賞析】

帝王之墓可謂堅固了,但被挖掘而屍首不全的,卻往往是這些最牢固的墳墓,金字塔便是最好的例子。可見藏得再隱秘的東西,也會像粟子一般被剖開來吃。再看古來對人曾有貢獻的人,即使死後連屍體都沒有,後人還會為他立衣冠塚、立銅像來紀念他。因此,生死之道不在表面,往往不愛生者得永生,而貪生怕死的人卻常死。桃肉與粟核用來比喻積善和多藏的人固然恰當,其道理卻可推廣而擴大。因為生之道與死之理,並不只表現在積善與多藏之兩方面上。

159、讀書不可知足 接物不可求備

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

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註】

求備:追求完備。

【譯文】

追求完備的之心,可以用在自身修養上,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易於滿足之心,可以用在適應環境上,不可用在讀書求知上。

【賞析】

追求完備要看事物而定。就像種花,如果種的花是蘭花,當然要求它長得愈美愈佳;若是罌粟,又豈能要它長得太好?物質的需求是永不會滿足的,只要過得去也就可以了,慾望本身是一個無底深淵,絕不可能將它填滿。至於個人心性的修養,雖然也是無止境的,然而較之物質的追求,一個是走入深淵,漸失光明;一個則要攀登高山,迎向旭日。心性的和悅是長久的,而慾望的刺激是短暫的,究竟何者當追求,何者不宜太過,是十分明顯的事。人之歡喜畢竟在心而不在物。

160、有守足重立言可傳

有守雖無所展佈,而其節不撓,故與有猷有為而並重;

立言即未經起行,而於人有益,故與立功立德而並傳。

【註】

不撓:不屈。有猷:有貢獻。

【譯文】

能謹守道義而不變節,雖對道義並無推展之功,卻也有守節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貢獻有作為是同等重要的。著書立說宣揚道理,雖未以行動付諸實踐,但已使聞而信者得到利益,所以和立事業建功德一樣不朽。

【賞析】

有時外在的環境並不容許我們有所作為,這時就要退而堅守。君子守道如守城池,若是連最後的一座城都不能守住,那麼大片江山都要落入非道義者之手。因此,即使不能使道義大行於天下,至少也要守住最後的一已,一已不失,道義仍有宣揚的一天,否則就十分可悲了。因此能守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暴風雨中不被連根拔起,較之在風和日麗中開花更為艱難。

文字的力量是偉大的,有時甚至高於事業和功德,因為事業和功德有起有落,有時而盡,而文字的力量卻是無窮的。一個人可能對三千年前某聖賢的文字起了共鳴而付諸實踐,然而三千年前的帝國對他卻毫無影響。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卻使中國誕生了多少仁人志士,聖賢偉人。事業功德僅及於人,文字卻能傳於心,不受時空的限制,所以立言可以與立德、立功並為三不朽,甚至更有過之。

161、求孝殷殷向善必篤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則向善必篤也;

聽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則進德可期也。

【註】

老成人:年長有德的人。

殷殷:熱心切。

篤:深重。

切實話:非常實在的言語。

【譯文】

遇到年老有德的人,便熱心地向他請求教誨,那麼這個人向善之心必定十分深重。聽到實在的話語,便覺得十分有滋味,那麼這個人德業的進步是可以料想得到的。

【賞析】

向善必篤可由「殷殷求教」這四個字見得,所求教的必為自己所未具之善,或是未明之理。而殷殷二字可見求教之熱烈炙盛,換了平常人,見到老年人能起尊重之心便已不錯,能起求教之心更是少見。事實上,善不必在老,也有年輕時,便在德業或學問上有所成就的人,皆是可以求教的對象。重要的是是否具有那顆對道理殷切渴慕之心,有了這顆心,在任何地方都可獲得教誨和益處。

能聽切實話的人,必已具有實在之耳,方能聽得進。有些人你講你的切實話,他惟恐來不及掩耳,只怕聽了你的好話,砸了他的壞事。又有些人聽時兩眼茫然,右耳進去,左耳出來,或是聽時頭頭是道,明日忘得一乾二淨,那又有什麼用?因此,能聽進切實之話而津津樂受的人,必能接受一切正確的意見和勸告,又因為他們有一顆無虛妄的求真之心,故而知過必改,豈非進德可期嗎?

162、有真涵養才有真性情

有真性情,須有真涵養:

有大識見,乃有大文章。

【註】

真性情:至真無妄的心性情思。

真涵養:真正的修養。

【譯文】

要有至真無妄的性情,一定先要有真正的修養才能達到;要寫出不朽的文章,首先要有不朽的見識。

【賞析】

人生下來,性情本是至真的,純然無雜的。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外界的環境未必如此純然無雜,因此,原本至真的性情,便逐漸淹沒而不顯。等到成長以後,經過許多苦樂的感受,才逐漸感到許多選擇都非真心所願,於是返觀於心,趕忙將它從塵土中掏出,洗淨擦亮,藏之於懷,再也不讓它沾上一點灰塵。

從自覺苦樂,到返觀於心,乃至再度找回,牢牢把握,這些都是後天的涵養功夫。未經歷練的天真是容易失去的,通過歷練後若還能再度找回,那麼這個真性情就不會再失去。其實在本質上,幼童之真與成年人之真並無分別,只是是否落入塵埃的不同罷了。

文章由見識而生,在於它的內涵,而不在文字的工巧妍麗。偉大的文章,往往足以導引吾人生命的取向,乃至於人類的未來,前者須對生命有大認知,後者須對人類有大識見。若無這個大認知與大識見,一篇文章終稱不上偉大。

163、為善要講讓,立身務得敬

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

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註】

端:方法。

【譯文】

行善的方法是無窮盡的,只要能講一個「讓」字,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處世的道理何止千百,只要做到一個「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整頓起來。

【賞析】

「讓」可以由兩個層面來說,一個是「不爭」,另一個是「能捨」。能做到「不爭」便不會去與人計較,更不會為了名利而做出不善的事。「不爭」雖是消極的「不為惡」,若是人人都能做到,天下便可少去很多不好的事。能不爭之後,更要積極的「能捨」,能捨得財物去助人,能捨得知識去教人,能捨得自己的生命去盡忠,能捨得自己的享受去服務人群。因此,為善的重點在一個「讓」字,能「讓」則百善皆可做得。

「敬」也可以由三方面來說,一是對人敬,二是對事敬,三是對己敬。對人敬則和氣自生,不與人爭,而且能相處愉快。對事敬則能盡心盡力,謹慎行事,而不會有虧職守。對己敬則不會做出不敬之事,有虧自己的人格,更會要求自己在道德學問上有所精進,絕不許有一點自我的浪費。因此,處世之道雖多,能做到一個「敬」字,也就能使事事不差,都上軌道了。

164、是非要自知,正人先正己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

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論,但須記己。

【註】

安:哪裡。

【譯文】

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對是錯,還不能確實知道,哪裡還能夠知道他人的對錯呢?過去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暫且不要討論,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賞析】

「好批評」是許多人都有的毛病,然而對自己所行的事情之對錯,能十分明了的卻不多。一根歪了的柱子,又怎能知道別的柱子是不是歪的呢?自己的眼睛瞎了,又怎能知道別人眼睛是否瞎了?人先要知道自己的一切心思言行是否正確,然後才能批評他人。然而能這樣反省自覺的人並不多,往往看到別人衣上有一些污點就大聲嚷嚷,卻不見自己的一張臉全是黑的。

更有些人喜歡大作文章批評古人,若真是為歷史作考據,使賢人不至被埋沒也就罷了。但是,也該想想近如自己的對錯尚不能明白,又何能知道遠如古人的對錯?古人賢,自己能賢否?古人善,自己能善否?「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古人已成過去,是非曲直已無法改變,而今人所行所為,仍有賴自己的表現。倒不如從自身上下工夫,使古人之非不再在今人身上重現,這才是「以古為鑒」,以歷史作為經驗的最主要意義也在於此。

165、仁厚為儒家治術之本,虛浮為今人處世之禍

治術必本儒術者,念念皆仁厚也;

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虛浮也。

【註】

治術:治理國家的方法。

儒術:儒家的方法。

【譯文】

治理國家之所以必定要本於儒家的方法,主要的原因乃在於儒家的治國之道都出於仁家寬厚之心。現代人之所以不如古代人,乃在於現代人所做的事情都十分不實在,不穩定。

【賞析】

一種學說能否運用於社會,往往決定於它是否能使社會得到安樂。治理國家是一種大學說的運用,儒家的學說之所以一直為我國所奉行,乃在於它的一切思想皆出自一個「仁」字。因為有仁心,所以不忍見人痛苦,要使每一個人都幸福,要使老有所安,幼有所長,鰥寡孤獨皆有所養。這樣的大同世界理想,正是現代最先進國家所致力追求的,也就是一種人間樂園的理想。而儒家治術之所以一直為歷代所重用,亦在於它這種由仁出發而臻世界於大同的理想。

古人凡事講求實在,有本有源,絕不做一些虛浮無根的事。現代人則不一樣,許多事只顧今日不顧明日,只看眼前不看將來。今天才會走,明日便想飛,終日想天外有橫財飛來,盡想投機取巧,這便是做事不踏實,盡打高空而不知從根做起。所以今人不如古人,內缺紮實的內涵,外欠確實的作為。

166、富貴應讀書積德愚少宜親賢事長

富不肯讀書,貴不肯積德,錯過可惜也;

少不肯事長,愚不肯親賢,不祥莫大焉!

【註】

親賢:親近賢人。

【譯文】

富有之時不肯好好讀書,顯貴之時不肯積下德業,錯過了這可為之時實在可惜。年少之時不肯敬奉長輩,愚昧卻又不肯請教賢人,這是最不吉的事情!

【賞析】

富有的時候最能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且不必為生計操心;顯達的時候正是可以憑著地位和力量去行善事,造福社會的時候。然而卻不知道把握時機去讀書,去積德,一旦這些良機消逝了,再想全心讀書,多積功德,已是困難重重。所以,人要懂得掌握時機,更要懂得在此種時機中做有意義的事。

少年人不肯敬奉父母,甚至忤逆長上;愚昧的人不肯向賢者請教,而剛愎自用,這兩者都是極危險的事。因為少年人往往無知,憑其血氣之勇行事,若無長輩在一旁敦促,極可能誤入歧途,自毀其前程。無知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難以估計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摔下去的頂多是自己;若是「盲人開機車,白日闖鬧市」,那害死的人就不少了。有些災害的起因其實就是愚昧,歷史上多見例證,造成的災害和禍患更是無可彌補。

167、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家之長幼,皆倚賴於我,我亦嘗體其情否也?

士之衣食,皆取資於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註】

倚賴:依靠。

【譯文】

家中的老小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經去體會他們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讀書人在衣食上完全憑著他人的生產來維持,是否曾也讓他人也由他那裡得到些益處呢?

【賞析】

家中長幼對自己的倚賴,並不僅是衣食上,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上。子游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者,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就是講到精神和心靈的問題。衣食只能滿足肉體,而不能及於心靈,要使他們心靈上感到滿足,情感上獲得幸福,就要靠自己去體會,去瞭解,更重要的一點,是要知道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在行為上要謹慎,不要做錯一步,使親人痛苦。

讀書人不事生產,衣食皆是別人努力生產的結果,承受於別人的既多,而能夠報答並回饋的,無非是學問。只要能勤奮向學,以學問為濟世之本,便是對社會的衣食之恩最好的回報。

168、大義之忍並非不怒

莫之大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註】

須臾:一會兒,暫時。

【譯文】

再大的禍患,起因都是由於一時的不能忍耐,所以凡事不可不謹慎。

【賞析】

「忍」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只有能夠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忍。忍的首要要求是「冷靜」二字,無論任何事情,如果情緒激動,都容易壞事。七情六慾如果太過,都可能造成不好的後果。

忍並不僅指忍下怒氣而已,有時頭腦一時不能冷靜,但是可以知道自己是在一種激動的狀態下,這時就不要作任何付諸行動的重大決定,一定要等到情緒平靜下來,再回頭來判斷當時所想的是否正確,這就是謹慎。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社會版,可以發覺許多人所犯的錯誤,無論是殺人,搶劫或是強姦,無非都是由於一時不能忍,而造成終生的遺憾!

忍又有可忍與不可忍之分。個人一己的意氣與利益盡可忍得,國家和民族的大義卻不可忍。然而不可忍卻仍要忍,在冷靜的心情下來謀事,這就叫「大義之忍」。革命先烈在推翻舊制之前的種種策劃無一不是忍,結果達成起義時的「文王一怒而安天下」的正義呼聲。

真正洞觀世情的人心中沒有忍字,因為他的內心已無往而不自得。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又非我們能窺的境界了。

169、五倫為教然後有大經,四子成書然後有正學

自虞廷立五倫為教,然後天下有大經;

自紫陽集四子成書,然後天下有正學。

【註】

虞廷:虞舜。

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給:不可變易的禮法。

紫陽:北宋理學大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又號晦庵,徽州婺源人。學者稱為紫陽先生。

四子成書:朱熹集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譯文】

自從舜令契為司徒,教百姓以五倫,天下自此才有不可變易的人倫大道;自從朱熹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天下才確立了足為一切學問奉為圭臬的中正之學。

【賞析】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者,幾乎包括了世間人際關係的全部,同時也呈現了一個完美的社會生活景象。若是父子有親,便無忤逆不孝之事發生;若是人人盡忠,國家必能富強壯大;若能夫婦有別,便可減少許多家庭糾紛;若是長幼有序,豈有兄弟鬩牆之爭;若是朋友有信,何來欺騙巧取豪奪。凡此種種,在四千多年前便已成為教民的大綱,可歎今人棄之如敝屣,言而無信,男女不分,父不父,子不子,背仁忘義,以至於造成社會的混亂現象。

學問是沒有年代的區分的,新的知識必須建立在舊有的根基上才能鞏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本書,有人或許以為早已過時了,然而如果真正對時代和社會有相當的體認,再回過頭來看這些書,才會發現裡面充滿了真正的道理。難怪朱子要加以集注,作為學子必讀的天下正學。

170、意趣清高利祿不動志量遠大富貴不淫

意趣清高,利祿不能動也;

志量遠大,富貴不能淫也。

【譯文】

心意志趣清高的人,金錢祿位是不能變易其意志的;志氣膽略,廣闊高遠的人,即使是大富大貴也不會迷亂其心胸的。

【賞析】

一個心志清雅高尚的人,他心中所愛的絕非是功名利祿之類的事。清是不沾滯,不濁,如果對功名利祿有所愛,就不是清。而高則是不卑,鑽營在功名利祿中,便無法做到不卑,清高並不是反對功名利祿,而是不貪愛功名利祿,因為他心中「別有天地非人間」,不是功名利祿所能及得上,所能打動的。

一個志向遠大,心胸遼闊的人,並不會因為富貴而使他們的場所消失。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富貴,所以不會像那些只求富貴的人,一旦得到了富貴,生命的目的也就終止,剩下的只是享受、沉溺、浪費,甚至以富貴做出許多壞事來。志量遠大的人,重視的是心中的理想和抱負是否實現。即使再美好的享受,都無法使他忘記心中的理想,而汲汲地去實踐,富貴又如何使他昏聵迷亂呢?

171、勢家女公婆難做富家兒師友難為

最不幸者,為勢家女作翁姑;

最難處者,為富家兒作師友

【譯文】

最不幸的事,莫過於作有財有勢人家之女的公婆;最難相處的,就是作富家子弟的教師和朋友。

【賞析】

有財有勢人家的女兒,若是教養好猶可,若是教養不佳,本身又不明事理,那麼對做公婆、做丈夫的人來說,都不是好事。因為勢家女平日養尊處優,遂心慣了,就很難能奉養公婆,不讓公婆受氣已經不錯了。另一方面,仗著娘家有勢,可能處處凌駕其夫,頤指氣使,更別說相夫教子了。然而由於娘家的勢力,公婆也無可奈何,這豈不是很不幸嗎?

至於做富家兒的老師,也是很難的事。窮人懂得尊師重教,富家則未必如此。因為富家財大氣粗,以為學問可用金錢買得,隨時可將老師換掉,如此子弟如何能尊師重教。即使教他道理,由於環境富有,可使人分心的誘惑太多,能不誇示金錢的也少,多以為友誼可以買得,或是以金錢輕視他人。做這種人的朋友,不僅要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侮蔑,同時這種人也往往不易相處。

172、錢能福人也能禍人藥能生人也能殺人

錢能福人,亦能禍人,有錢者不可不知;

藥能生人,亦能殺人,用藥者不可不慎。

【譯文】

錢能為人造福,也能帶來禍害,有錢的人一定要明瞭這點。藥能夠救人,也能夠殺人,用藥的人不能不謹慎。

【賞析】

錢是一種力量,力量本身並無善惡,就看人如何去用它。用之得當便是善,用之不當便是惡;用之為善便是福,用之為惡便是禍。有錢的人如果將他的錢用來造福人群,那便是眾人之福;若是用來為非作歹,就會害了自己。能明瞭這一點,有錢之人更應該謹慎地去使用他的錢,倘不能為眾人之福,至少也不要為一己之禍。

藥是用來治病的,有疾固然應當投醫,無病也不應該亂用藥物。藥要對症,一種藥治一種病,如果將治腳的藥用來醫頭痛,自然要失靈了。用藥也要適量,任何一種藥不適量都會有害。微量的砒霜可以治病,過量就會致命,即使是普通的藥,使用過量也會造成機能上的損害。

豈止藥是如此?任何一種政策乃至於制度也是如此,都不能矯枉過正。宋鑒於前代以武亡國而重文輕武,終致軍事力量薄弱而亡國,便是過量的例子。用藥不可不慎,這不僅是對醫病而言,也是針對一切事情而發。

173、八字收放心 八字幹大事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

神閒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幹大事的本領。

【譯文】

廣博的學問、堅定的意志、切實地請教、仔細地思考,這是求學問應有的功夫。心神安詳、氣質沉穩、智慧深刻、勇氣沉毅,這是做大事所須的能力。

【賞析】

求學之道首先在一個「勤」字,但是也要懂得方法。也就是要廣博地吸收知識,否則無以見天地遼闊;要篤定志向,否則無法專精;遇到困難要向人請教,否則無法通達;此外還要時常細心地思考,才能使學問進步。收放心雖然指的是收回放逸的本心,是仁義之學,然而這些方法也通用於追求一切的學問,並不限於道德修養方面。

幹大事必須具有定力。不慌亂,不急燥,在心平氣閒中,將一切事物看淡之後才計劃、行動。這種定力同時也能給予周圍的人安全感和信心。做大事亦需要深廣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氣,若是沒有深廣的智慧必會臨事不決,或行事有誤,若無沉毅的勇氣,則會當為而不敢為,或是為而燥進,這些都是做大事所不允許發生的。只有具備「神閒氣靜,智深勇沉」,的條件,方能稱得上具有幹大事的本領。否則能力上不足以堪大任,即使有機會,也可能壞事的。

174、耕讀乃能成其業,仕宦亦未見其榮

耕讀固是良謀,必工課無荒,乃能成其業;

仕宦雖稱貴顯,若官箴有玷,亦未見其榮。

【註】

良謀:好辦法,好主意。

官箴:官吏之誡。

玷:白玉上的污點,引申為過失。

【譯文】

耕種讀書並重固然是個好辦法,總要在求學上不致荒怠,才能成就功業。做官雖然富貴顯達,但是如果為官而有過失,也不見得是光榮。

【賞析】

耕讀並行固然很好,但是當以讀書為重。因為耕為養體,讀為養心;耕得好可以養家人,讀得好卻可助社會。耕食粗劣尚可為人,讀不明理卻枉做了人,所以說「必工課無荒,乃能成其業」。此業乃是指一生的功業而言。過去鄉下有所謂「放牛班」,不重課業而重田業,實在不對,因為讀書是爭一生,而非爭一餐。

當官是光榮的事,倘若為官而不清廉,不能為百姓造福,反為百姓禍,就有辱祖先的名聲了。或是不能盡忠職守,有負國家重托,只知領工薪,暗中收紅包,這樣子還不如去挑水肥,至少還能使環境乾淨些。當官有官品,官品清廉,能為民造福,為國盡忠,即使是小官,也是光榮的事,並不一定是貴顯才算是光榮。

175、儒者多文為富,君子疾名不稱

儒者多文為富,其文非時文也;

君子疾名不稱,其名非科名也。

【註】

時文:應時文,八股文。

疾:憂慮。

【譯文】

讀書人的財富便是文章多,然而並不是指一些應付考試的文章;有德的人擔憂死後名聲不能為人稱道,這個名不是指科舉之名。

【賞析】

讀書人的財富是寫出有價值的好文章。文章多固然好,但是如果都是一些應試八股的文章。缺乏內容,今天寫出,明天便可丟掉,那麼再多也如廢紙,又有何用。文要如金剛鑽,而不要像玻璃珠,要閃爍千古,而不要璀璨一時,真正有價值的文章是可以藏之名山,超越時空,可以讓後人讀之仍有所得,受到啟示和影響,這又豈是科場八股、應酬之詞所能夠及的?

所謂「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乃是怕自己在活著的時候,沒有可以稱述的道德和功業。在乎的並不是名,而是德業不成,功業不立。後世卻誤把此名當彼名,以為是科舉之名,因而拚命往考場上鑽。名亦有多種,有的名不得也罷,如臭名、奸名、惡名,有的名得之足矣,如善名、忠名、義名。求名要有取捨,當取後者而捨前者。

176、益友肯規我之過小人必徇己見之私

何者為益友?凡事肯規我之過者是也;

何者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譯文】

哪一種朋友算是益友呢?凡做事有不對之處而肯規勸我的便是益友。哪一種朋友算是小人呢?凡有過錯只會一味偏袒自己的便是小人。

【賞析】

益友和小人的最大不同點,即在益友與自己交往全義為主,而小人和自己交往則以利為主。小人與自己交往既以利為主,若是自己所犯的過失於利有益,即使在義理上說不通,他也是一味地偏袒自己,只怕自己錯得不夠深,於利無圖。倘若和利無關的過失,既然無利可圖他也就不說了。因此與小人交往,彷彿黑夜裡走爛泥路,就算跌倒了,他也不會扶你一把,等到白天時走在街上,別人都會對你指指點點。

結交益友就不同了,彷彿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走進花園,身上沾的只有花香而不是爛泥,即使跌了一跤,益友也會幫你拭去胸上的泥巴。如此自己不但不會犯下過失,反而會在德行上逐漸進步,走在路上別人只會聞到德行的芳香,而投以讚美的眼光。

177、待子孫不可寬 行嫁禮不必厚

待人宜寬,惟待子孫不可寬;

行禮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譯文】

對待他人應該寬大,惟有對待子孫不可太寬大;禮節要周到,惟有婚事不必大肆鋪張。

【賞析】

待人寬厚,一方面是涵養自己心中遼闊的天地,使不至於狹隘,動輒有氣。另一方面是避開相處時產生的一些小磨擦,不生事端。而且可以化不愉快於無形,使生活變得更圓滿。然而對待自己的子孫,卻不宜寬厚。因為自己的子孫在先天上已過於疼愛,若再加以寬厚,很容易變得縱容,往往愛之反而害之。人的天性總是不易愛他人,而易溺愛自己的子孫,倒不如多愛他人一些,少愛子孫一些。待人寬厚易於成事,教子嚴格易於成才。

人們常說:「禮輕情義重」,可見禮的意義主要是在於情意,倘若情意真切,即使禮物微薄一點也是很重的。所以「行禮宜厚」,並不是物質上的豐厚,而是情意上的豐厚。如果送了厚禮卻沒有絲毫情意,那麼這種禮就失去了意義,不如不送。如果收了,還怕有別的意思在裡面,那就麻煩了,送多少禮,並無定則,但總要量力而行。至於婚嫁禮,既已到婚嫁的地步,情意必然已經十分深厚,只要典禮莊嚴隆重,也就可以了。然而一般人的觀念總要大肆鋪張,這無非是面子作祟,已經無關乎情意了。結果折騰下來,使得雙方親友反目成仇,這又是何苦呢?

相同的,知足之心亦當善於運用,在不好的、惡劣的環境中,要常感滿足,如此可以避免怨天尤人,使心境保持平和,在平和中求進步,而不致於失之偏激。但是在求學問的進步上,卻永遠不可知足。若是太過知足,便無法在知識和智慧上求上進,那麼在能力和生命的境界中,都無法做更大的發揮和突破。

178、一官到手怎施行萬慣纏腰怎佈置

人皆欲貴也,請問一官到手,怎樣施行?

人皆欲富也,且問萬慣纏腰,如何佈置?

【譯文】

人都希望貴顯,但是請問,一旦做了高官,又將怎樣施行政務?人都希望富有,但是請問,一旦腰纏萬慣,又將如何使用錢財?

【賞析】

人人都想做大官,官豈是好做的?「官」就是「管」,管要管得好,莫說一個城市,便是一個村子,你有能力管得好嗎?就算讓你干個市長吧!颱風洪水怎麼辦?交通混亂怎麼辦?經濟蕭條怎麼辦?突發災害怎麼辦?雙手一縮,高台一坐,便算得官嗎?若不能把一個地方治理得富足安樂,不但百姓要揪你下來,上面也要趕你下台。貴而無能,官而不管,則貴無非是羞,官無非是恥罷了。

人人都夢想大富,然而要這許多錢來做什麼?吃好的喝好的也有個限度,如果狂嫖爛賭,富而何益?倘若是為了讓他人瞧得起,無非是自卑感在作祟。活在他人眼光裡的人連自我都沒有,又要那麼多外界的東西幹什麼?不過是活得更虛偽罷了。求富是很多人的願望,但是應該明白為什麼求富,改善生活是當然的,但是生活不愁,以後要如何呢?金錢可以做許多有價值的事,富有人可曾想過這一點?

179、事觀其已然可知其未然,人盡其當然可聽其自然

事但觀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

人必盡其當然,乃可聽其自然。

【註】

然:如此。

【譯文】

事情只要看它已經如何,便可推知它未來的發展;一個人要努力做到他的本分,其餘的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

【賞析】

事情的發展猶如一條河流,只要知道它的流向,便可推知未來可能的動態。就如天上烏雲密佈,那麼一場大雨必是不可免的。太陽底下絕無新鮮事,大部分的事都可以借已有的經驗來推知。因此只要細心,突如其來的災害就不會發生。瞭解未來的目的,就是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早做防範的措施。如果對現在的事情進行,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又如何能對未來作預測,並決定應變之道呢?

180、觀規模之大小,知事業之高卑

觀規模之大小,可以知事業之高卑;

察德澤之淺深,可以知門祚之久暫。

【註】

門祚:家運。

規模:立制垂範,規製法式。

【譯文】

只要看規製法式的大小,便可以知道這項事業本身是宏達還是淺陋。觀察德被恩澤的深淺,便可以知道家運是否能綿延長久。

【賞析】

看一件事的制度是否完善,便能知道它是否長久或龐大。歷代開國最重要的便是典章制度的建立,這些最初的規模,往往便造成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事業也是如此,由制度和運轉,便可以瞭解將來的潛力,以及是否具有發展成偉大事業的粗胚。就像人一樣,從小可以看大,孔融讓梨,司馬光破缸,而終成一代名相。而這些條件都是可以努力,可以培養的。

一個家庭的命運,則建立在祖上教導子孫的心性上。德澤之淺深,固然是指積德的多少,最重要的還是祖上德風是否深植於子孫心中,以及子孫能否奉行不易,而不是指富貴的長久與否。子孫若個個賢德,即使一時貧窮,門祚仍能興盛;子孫如代代不肖,即使現在再富貴,也會很快步上衰亡之途。

181、君子尚義,小人趨利

義之中有利,而尚義之君子,初非計及於利也;

利之中有害,而趨利之小人,並不願其為害也。

【註】

趨利:急於圖利。

【譯文】

在義行之中也會得到利益,這個利益是重視義理的君子始料所不及的。在謀利中也會有不利的事發生,這是一心求利的小人不願得卻得到的。

【賞析】

義行原本不求回報,但是,行義有時也會帶來好運,這些並不是行義的人當初就能看得到、想得到的,他之所以行義,亦非為了這些後得之利。因此這些好運或利益可說是意外的收穫。義者宜也。義行是指應該做的事,既然為應該做的事,那麼利益就不在當初的期許之下,即使沒有,也能坦然釋之。如果因利而支援了行善的意願,那麼他便不是以一個無所得之心在做這個善行。

「利」字旁邊一把刀,刀是用來刈禾。禾即是利益,你想得到利,他也想得到利,人人都想得到利,最後終會因相爭而割傷了彼此。惟利是圖的小人,只見到半面的禾,而未見半面的刀,因此釀成禍害。由於利中含刀,要擁抱利,必得擁抱刀,利和刀本是一體的兩面。

182、小心謹慎,必善其後,高自位置,難保其終

小心謹慎者,必善其後,暢則無咎也;

高自位置者,難保其終,亢則有悔也。

【註】

慎:戒慎,小心。

咎:過失。

亢:極也,指極尊之位。

悔:悔恨。

【譯文】

凡是小心謹慎的人,事後必定謀求安全的方法,因為只要戒懼,必然不會犯下過錯。凡是居高位的人,很難能夠維持長久,因為只要到達頂點,就會開始走下城路。

【賞析】

《易經》乾卦中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之句,所以無咎,無非是「終日乾乾,夕惕若」。所以任何時候如果不能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即使是走在平地上,也會跌一跤的。因此,無論是居高位或是在野,都必須善其後,才不會犯下過錯,自毀前途。

天下事沒有永遠安穩,恆常不變的,萬物都有盛衰,「亢」之所以有悔,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高山之旁必有深淵,爬得高必定摔得重。但是,世間人往往不明這些,忘形於榮華富貴中,以為天下才智莫過於己。殊不知一跤摔下便是深谷,如何能永遠處在顛峰呢?

183、勿以耕讀謀富貴,莫以衣食逞豪奢

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而後世乃假以謀富貴矣。

衣取其蔽體,食取其充飢,此衣食之實用也,而時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註】

本原:本意。假:借。

【譯文】

耕種是為了餬口活命,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這是耕種和讀書的本意,然而後世卻被人當作謀求富貴的手段。穿衣是為了遮羞,食物是為了充飢,衣食原本是為了實際上的需要而用,然而現在卻被人用以誇示豪富奢華。

【賞析】

古人以田多為富,已失耕種本意,這和現在人以炒地皮買賣房子圖利,而無耕作、居住之實是一樣的。讀書所用來明理,以讀書求富求貴的想法,是把讀書當作工具,當作手段,而不是當作目的。社會上許多讀過書而不明理的人,就是因為存有這種心態,因此,在他們腦子裡,凡是妨礙到求富求貴的道理,都不是真理。所有道理到他們耳中已被割捨大半,到心中更是所剩無幾。這樣如何還能明理呢?

穿衣是為了保暖和蔽體,吃飯原是為了免除飢餓。現代人穿衣講究美麗,吃東西講究美味,這雖是社會富裕之後的一種現象,但是全世界尚有許多國家連衣都沒得穿,飯都沒得吃,遑論美醜粗精了,求美求精倒也罷了,有的人盛裝豪飲,不過為了炫耀財富和地位,滿足可憐的虛榮心,這種人心地實在是貧瘠得可以。

184、求心內之佛卻心外之法

才就筏便思捨筏,方是無事道人;

若騎驢又復覓驢,終為不了禪師。

【譯文】

剛一踏上竹筏,就能想到過河竹筏就沒用了,這才是不為外物所累的道人;假如騎著驢還在找驢,那就成為既不能悟道又難以解脫的和尚了。

【賞析】

《傳燈錄》說:「如不瞭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騎驢又覓驢。」什麼是人心?達摩祖師說:「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不是佛,我本求心心自待,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所以要求心內佛,了卻心外法。世事人生也是這樣,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終的結果才是目的。

185、以冷情當事 如湯之消雪

權貴龍驤,英雄虎戰,以冷眼觀之,如蟻聚膻,如蠅競血;

是非蜂起,得失蝟興,以冷情當之,如冶化金,如湯消雪。

【譯文】

達官貴人龍爭一般表現威武、英雄好漢虎鬥一般決以勝負,這種種情形如果冷眼旁觀,就如同螞蟻被膻腥味道引誘在一起,也如同蒼蠅為爭血腥聚集在一起,都是令人感到噁心的局面;是非成敗宛如群蜂飛舞一般紛亂,利害得失宛如刺蝟針毛一樣密集,這種種情景如果冷靜思考,就如同金屬熔液注入模型、自然冷卻,又如雪花落進熱湯,自然融化。

【賞析】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夢中之夢呢?歷史上的金戈鐵馬造就了多少英雄豪傑,看如今只是白骨纍纍,荒塚堆堆。如今的你爭我奪,趨附炎附勢,給後人留下的只是「都付笑談中」的笑料而已。冷靜地思考一下人生的結局,對是非、對功過就不用放在心頭了。

186、徹見真性自達聖境

羈鎖於物慾,覺吾生之可哀,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

夷猶於性真,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樂,則聖境自臻。

【譯文】

一個被物慾所困擾的人,總覺得生命很悲哀;只有留戀於純真本性的人,才會發覺生命之可愛。明白物慾困擾的悲哀,世俗的情懷立刻消除;明白留戀本性的歡樂,聖潔的境界自然到來。

【賞析】

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是人有思想,而動物沒有思想。就說牛馬吧,它們奔波勞碌,是為了換得一把草吃,它為有草吃而活著。而人只是為了衣食而奔波,難道不是和牛馬一樣了嗎?在世上還有一種人有衣有食,卻甘願做牛馬,為物慾而四處奔波,這種人比牛馬還要可悲。所以一個人要真正求得快樂,就要在徹悟自己的真性上多下功夫,才能進入超凡脫俗的至高境界。

187、心月開朗水月無礙

胸中既無半點物慾,已如雪消爐焰冰消日;

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時見月在青天水有波

【譯文】

一個人如果沒有絲毫物慾,那心中壁壘就像爐火熔雪,陽光化冰一般快速;一個人如能把眼光看得遠些,那清朗景象宛如皓月當空,倒影在水一般寧靜。

【賞析】

佛有四眼,即肉眼、天眼、法眼、佛眼,而人只有一雙肉眼,看到的全是物質利益,所以心中的煩惱也很多。如果能減少慾望,淡泊名利,在喧鬧的市井中獨自沉默,在橫流的物慾中潔身自好,拋卻諸般紛擾,胸中便慾火自滅,堅冰自溶,便能活得安然自在。明月清風處處有,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最清明的本性一樣,心懷物慾的人是見不到這無處不在的明月清風的。

188、野趣豐處詩興自湧

詩思在灞陵橋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

野性在鏡湖曲邊,獨往時,山川自相映發。

【譯文】

詩的靈感應在寂寞的原野上出現,當文思奔放詩興大發時,連山林也感染上了詩意;自然情趣充塞山水之間,當獨自漫步在湖邊時,清沏的水面映著山巒,景色令人陶醉。

【賞析】

人生有三樂,「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這裡說的是其中一樂即出門尋山水,有生活情趣的人能與大自然神交,大自然無限美景,能激發人的激情,能陶冶人的心靈,使人詩潮奔湧。在欣賞大自然時,就彷彿回到生命的最初本源,這種天人合一的快樂,哪裡是語言能夠表達的?

189、見微知著守正待時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燥急之念。

【譯文】

隱伏很久的鳥,一旦飛起必能飛得很高,一棵早開的花木,敗落時必然凋謝得很快;只要明白這種道理,既可以免除懷才不遇的憂患,也可以消解急於事功的念頭。

【賞析】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鳥,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因為這種鳥潛伏的時間長,已經蓄精養銳,只要一有機會,它就出手不凡。對人來說凡事都應等待機會,修煉內涵,一旦時機到來,就能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同時,對自己還要有充分的信心,切不可灰心喪志,俗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就像先開的花必先敗一樣,一個人開發太早,平庸得也快,倒是默默無聞的人,在歲月中不斷儲備實力,而終於大器晚成。

190、森羅萬象夢幻泡影

樹木至歸根,而後知花萼枝葉之徒榮;

人事至蓋棺,而後知子女玉帛之無益。

【譯文】

樹木當落葉歸根,才明白茂盛的枝葉,鮮艷的花朵不過是一時榮華;人到死後進入棺材,才知道子女錢財的毫無用處。

【賞析】

佛陀在年少時,曾隨父王出宮,游於四野,見到人的勞累,牛被鞭打,鳥在奪食,還看到了羸弱的老人,他覺得生命的無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以解決生命的痛苦。人若不能對生命大徹大悟,生、老、病、死這四個生命關卡,又怎能看得透?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草木有一時的花團錦簇,卻都不能常在,人一旦死去,生前的一切對他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191、在世出世 真空不空

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尊如何發付?

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絕欲亦是苦,聽吾儕善自修持!

【譯文】

不受物象迷惑又無法排除,執於物象不能得到真理,破除物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請問釋迦牟尼如何解釋?置身於世欲又想超脫世欲,尋求物慾是痛苦,斷絕物慾也是痛苦,如何應付就只憑自己的修行了。

【賞析】

佛法是十分活躍的,說萬法本空,是要我們瞭解萬事本無永恆的體性,一切都將壞散,要我們不要對事物起執著之心,從而達到身心自在。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後還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排除。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戀「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明色和空不是相礙而是相同的,執著於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於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不能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理的人,就不能把空和色正確地加以應用,而容易偏於一端。就像放縱慾望是一種苦惱,放棄慾望也是一種苦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慾望不隱不棄,通過自己的修持來達到這一境界。

192、慾望雖有尊卑 貪爭並無二致

烈士讓千乘,貪夫爭一文,人品星淵也,而好名不殊好利;

天子營國家,乞人號饔食,位分宵壤也,而焦思何異焦聲?

【譯文】

一個重道義的人,能把千乘之國拱手讓人,一個貪財利的人,一分錢也要爭個你死我活,就其品德來說,真有天淵之別,但重道義的人喜歡沽名釣譽,貪財利的人喜愛金錢玉帛,兩者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當皇帝統治的是國家,當乞丐叫喊的是討飯,就其地位而言確有天淵之別。但當皇帝的苦心焦思,當乞丐的嘶聲乞討,其痛苦情形又有什麼不同呢?

【賞析】

俗話說:「富人有富人的苦惱,窮人有窮人的悲哀。」每個人所處的地位不一樣,面臨的矛盾也不一樣,富人苦惱的是如何更有錢,窮人苦惱的是如何吃上飯。雖然他們愁苦的內容不同,但是愁苦的性質和程度是完全一樣的。人性的高貴並不在於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象徵也不在於官位的有無。從本質上說,人與人之間是絕對平等的,富貴貧賤都是指外物而言的。

193、毀譽褒貶一任世情

飽諳世味,一任覆雨翻雲,總慵開眼;

會盡人情,隨教呼牛喚馬,只是點頭。

【譯文】

一個嘗盡世間酸甜苦辣的人,不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如何變化,都懶得睜眼過問其中是非;一個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對於世間毀譽無動於衷,不論呼牛喚馬,只是若無其事地點頭。

【賞析】

世事無常,人情冷暖依舊。從古至今,有多少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故事啊!

且不說范進中舉故事中那個在女婿未中舉時冷眼相對,中舉之後又百般奉承的屠夫岳父,就說戰國時著名遊說家蘇秦在未發跡之時,也是受到了兄弟、嫂子、弟妹、妻子、父母的冷嘲熱諷,等他通過發奮讀書取得功名被封為武安君時,父母特意派人清掃道路郊迎三十里,妻子對他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哥嫂俯伏在地侍候他用飯,面對這前後反差太大的場面,蘇秦深有感慨地歎息說:「同樣是一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親戚卻怠慢我,更何況是其他一般的人呢?」一個人享受過別人的愛,經歷過別人的恨,做過顯達的事情,也做過失意的事情,一切都經歷了,一切人情都感受過了,還有什麼可以讓他觸目驚心的呢?

看透了人情世故也就能做到無動於衷了。

194、不為念想囚系凡事皆要隨緣

今人專求無念而終不可無,只是前念不滯,後念不迎,但將現在的隨緣打發出去,自然漸漸入無。

【譯文】

如今的人一心想做到心中沒有雜念,可是始終做不到,其實只要使以前的念頭不存心中,未來的事情不去憂慮,把握現實把目前的事情做好,自然使雜念慢慢消除。

【賞析】

一個人在吃完早餐後,看到兩隻麻雀飛到陽台上,在陽台上整理它們的羽毛,看到麻雀天真無邪的姿態,不覺為自己心中充滿雜念而感到羞愧。麻雀就是今天早晨的佛聲,所以每個人都應保持「荀日好,日日好,又日好」的心態,以開朗的心情迎接每一天。完全清除心中的雜念難,但轉換自己的內心並不難。

195、自然得真機 造作減趣味

意所偶會便成佳境,物質出天然才見真機,若加一分調停佈置,趣味便減矣。白氏云:「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譯文】

事情偶合己意就是最佳境界,事物出於天然便為巧奪天工,假如加上一分人工的修飾,就大大減低了天然趣味。所以白居易說:「意念聽任無為,才能使身心舒暢,風要起於自然,才能感到清爽。」這兩句詩,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

【賞析】

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一舉一動都惹人高興惹人愛,一個「老天真」「老頑童」就讓人覺得可笑。微縮景觀中的山水做得再逼真,但它已失去了自然的生命,山只是一堆石頭,水只是一汪死潭。所以說,人貴在自然,文貴在自然,萬物均貴在自然,因為自然是最清純的,也是最有韻味的。

196、徹見自性不必談禪

性天澄澈,即饑餐渴飲,無非康濟身心;

心地沉迷,縱談禪演偈,總是播弄精魂。

【譯文】

一個本性純真的人,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全都為增進身心健康;一個心迷物慾的人,即使整天討論佛理,研究禪學,也不過是賣弄才學而毫無益處。

【賞析】

做事如果只講究形式而不講究實質就難以見效,所以做事關鍵在於務實。一個人誇誇其談並不能表示他有學問,所以俗話說:「有學問的人不說,說的人沒有學問。」真正了悟禪機的人從不說禪,因為禪在悟,不在說。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表面和事實往往相差甚遠,就如談山林之樂的人,總以久處塵囂的人居多,而真正瞭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處其境而不返了。世人常常掛在嘴邊的東西。只不過是一些一知半解的東西或者故弄風雅,高談闊論也只是發洩一些多餘的精力而已。

197、心境恬淡絕慮忘憂

人心有個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須念淨境空,慮忘形釋,才得以游衍其中。

【譯文】

只要內心維持一種真實的境界,不需要美妙音樂,就會自然感到舒適愉快,不需要烹茶煮茗,就能使滿室飄香。只要心中純潔、意境空靈,就會忘卻一切煩惱,超脫形骸,從而悠哉游哉地生活在樂趣中。

【賞析】

用絲竹之類的樂器能夠奏出美妙的音樂,但聽過以後就忘了,檀香、茗茶都可以散發出清香之氣,但聞過之後就沒有了。外在聲色的刺激短暫而且容易消失,只有心中的音樂,心中的清香才可以長駐,這就是所說的妙境。要想擁有這一妙境,就必須使自己的內心清靜,斷絕對名利和物慾的追求,這時悠悠的仙樂,清清的芬芳就會迴盪在心中。

198、真不離幻雅不離俗

金自礦出,玉從石生,非幻無以求真;

道得酒中,仙遇花裡,雖雅不能離俗。

【譯文】

黃金是從礦山裡挖出的,美玉是從石頭中雕成的,可見不經過幻變就不能得到真悟;道理是從酒杯中悟出的,神仙也許能在煙花場中邂逅,可見即使是高雅之士也擺脫不了世俗之情。

【賞析】

一個人的本質是很重要的,人的本質能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方向。礦石本來就含有黃金的物質成分,所以經過一定的加工,就變成了很純正的黃金;美玉也是在玉石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沒有玉石就不可能有漂亮的玉器。人同此理,有的人天生氣質高雅,有的人天生粗俗低劣。氣質高雅的人即使在俗的環境中成長,只要條件一旦改變,他天生氣質就會顯現出來;天生粗俗的人,生活的環境再好,也培養不出好的氣質,一旦他遇到適合的環境,他粗俗的舉止就會暴露無遺。所以,對一個人來說,第一是本質要好,第二要經歷磨練

199、凡俗差別觀 道心一體觀

天地中萬物,人倫中萬情,世界中萬事,以俗眼觀紛紛各異,以道眼觀種種是常,何須分別?何須取捨?

【譯文】

天地間的萬物,人倫中的萬事,世界上的萬象,如用世俗的眼光去觀察,是紛繁複雜的,如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觀察,則是本質一樣的,可見不論對人對物對事,只能以平等態度看待,何必要分別取捨呢?

【賞析】

禪宗二祖慧可,曾向達摩祖師說他的不安,希望達摩祖師能使他的心靜下來,達摩祖師教他拿心來,才肯替他安心,慧可找不到。因為慧可用凡眼找心,祖師用道眼觀心。最後慧可悟到,心都不可得,哪裡還有可得的煩惱呢?有心才有煩惱,無心哪來的煩惱呢?同樣,萬事萬物的外表各不相同,但在本質上都有一個產生、發展、滅亡的變化過程,形形色色的人各不相同,但在本質上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生老病死的過程。

200、布茅蔬淡頤養天和

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沖和之氣;

味足藜羹飯後,識人生淡泊之真。

【譯文】

在粗布被告窩中睡得香甜的人,才能得到大自然的謙和之氣;粗茶淡飯吃得香甜的人,才能領悟生活中的真正樂趣。

【賞析】

俗話說;「能吃能睡是福人」,「無事找事是憨人」,一個人心中如果沒有慾念,也就不會有太多的心計,所以才吃得開心,睡得安心,自得其樂,這種精神上的愉快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孔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幾千年前的聖人就體會到了人生的真正快樂,如今的人們為何不能從中獲得借鑒呢?

201、萬心悟性俗即是僧

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廛,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云:「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譯文】

一個人是否能擺脫煩惱的困擾,完全在於自己意志的掌握,只要內心清淨了無雜念,即使生活在屠場或飯店也覺是一片淨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鶴,室內擺滿了奇花異卉,假如內心不能安靜,苦惱仍然困擾。所以佛家說:「能擺脫塵世的困擾就等於到達真實的境界,否則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卻和俗人沒有區別。「這誠然是一句至理名言。

【賞析】

無論是世間的一切煩惱或是淨土的極樂,關鍵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只要能大徹大悟,就能使屠鋪變成樂園,酒肆變成淨土。否則,與琴鶴為伴,澆花種草,固然是清雅之趣,如果執著了,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礙。修道之人對一切事物應無牽無掛,若因澆花植木,對花木產生了不捨之情,就背道而馳了。所以說,心中的真境在於自己的了悟,而不是某種形式,不然就成了一個穿著袈裟住在僧院的俗人。生活中的道理也是這樣,做事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完善,關鍵在於思想上是否達標準,實際效果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困難往往在一念之間決定進退,所以平時需要鍛煉意志,關鍵時刻才不致於松勁洩氣。

202、斷絕思慮光風霽月

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

三杯後,一真自得,惟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

【譯文】

雖說住在簡陋的房屋之中,可世間的一切憂愁煩惱全消,還奢望什麼雕樑畫棟,飛簷入雲的高樓大廈,貪圖什麼珍簾般玲瓏的豪華陳設;一旦三杯老酒下肚,胸中就會出現一片真情,只知月下彈琴,臨風吹笛,自有一番雅趣。

【賞析】

唐朝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說到:「斯是陋室,悟吾德馨。」一個人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即使身居陋室,也美名遠揚。狹小的空間,簡陋的居室,會因主人的德業而篷蓽生輝。心靈的空間變得遼闊,陋室何陋?相反,言行污穢的人即使住在金殿銀屋中也會使金殿銀屋頓失光彩。

203、機神觸事應物而發

萬籟寂寥中,忽聞一鳥弄聲,便喚起許多幽趣;

萬卉摧剝後,忽見一株擢秀,便觸動無限生機。

可見性天未曾枯槁,機神最易觸發。

【譯文】

當大自然歸於寂靜之時,忽然聽到一陣悅耳的鳥鳴之聲,就會引起很多幽深的雅趣;當深秋季節萬木凋零之後,忽然看見一株花草屹立無恙,就會引發無限生機,可見萬物的本性並不會枯萎,它那生命活力隨時都會乘機勃發。

【賞析】

宋朝大詩人陸游曾經作詩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情趣來自生活的契機,它不在遠處,就在眼前,清寂的夜空,一聲清脆的鳥聲,讓人心頭一顫,這便是心靈的感應,幽趣的觸發;百花凋謝,落葉殘敗呈現出一片肅殺的景象,突然看到了一隻怒放的花朵,讓人感歎其生命力的旺盛,這就是心得。所以在生活中碰到失意的時候,要有擺脫困境的信心,不要灰心喪氣,只要你希望不滅,總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204、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晃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歸寂定。」放者流為猖狂,收者入於枯寂。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譯文】

白居易說:「凡事不如放心大膽去做,至於成功失敗一切聽憑天意。」晃補之說:「凡事不如小心謹慎,以期達到堅定不移。」主張放任身心,容易流為狂放自大,主張約束身心,容易流於枯槁死寂,只有善於操縱自己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重點,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賞析】

白居易主張放任人的身心,晃補之主張約束人的身心,前者使人流於狂妄自大,後者使人流於枯槁死寂。兩者都有片面性,只有能放能收,放收自如,掌握事物發展規律才是一個善於操縱身心的人。任何事都要適可而止,走極端就會失度。

205、自然人心融洽一體

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澄澈;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沖融;造化人心,混合無間。

【譯文】

雪夜皓月當空,一片銀色世界,這時心境也會隨著清朗;春風徐徐吹拂,萬物呈現一片蓬勃生機,這時情緒也會得到適當的調劑;可見大自然和人心是渾然一體的。

【賞析】

古人認為天人合一,都是由於陰陽二氣相生相剋的結果,所以作者每每用大自然來比喻為人的人性境界。確實人有悲歡離合,天有晴暖陰寒,心境與天道相對應,才生出無限感慨。而且,自然的環境也在客觀上對人的情緒有影響,清風朗月,總是引發詩人的無窮興致,陰雨連綿,徒增憂人的不盡愁悵。

206、不弄技巧以拙為進行

文以拙進,道以拙成,一「拙」字有無窮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間雞鳴」,何等淳龐!至於「寒潭之月,古木之鴉」,工巧中便覺有衰颯氣象矣。

【譯文】

文章都要用樸拙之法才能進步,修德更須一心樸拙才能長進,可見樸拙含有無窮奧義。恰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說:「阡陌相通,雞犬相聞」,這是一種何等的淳樸之風。至於清潭中映出月影,枯樹上垂落烏鴉,看來有些詩情畫意,實則顯出沒落景象。

【賞析】

拙非愚笨,實為拙樸。拙樸之美與靈巧之美同樣是美的境界,因為精巧別緻就隱藏在拙樸之中。而與巧飾之美相比,拙樸之美則更深一層,巧飾來自人力,借助於外來東西,掩蓋了真實的本性,而拙樸之美出自天然的純真,尤其難能可貴,沒有人類痕跡的原始森林、天然公園,比人為建造的各種園林更勝一籌,原因正在於此。

207、以我轉物逍遙自在

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天地盡屬逍遙;

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

【譯文】

以**縱事物的人,成功了不覺得高興,失敗了也不會憂愁,大地廣闊可以悠遊自在;受物慾奴役的人,遭遇逆境心中產生怨恨,處於順境又生戀棧之心,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使身心受到困擾。

【賞析】

心是自我的主宰,一個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質的層面,他的世界便無比地開闊自由,不為塵世所牽縛,哪裡還會有得失的喜憂?相反人一旦被外物役使,斤斤計較,目光短淺,毫髮之間也會產生煩惱,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錦衣乞丐」,「富翁餓鬼」。

208、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寂則事寂,遣事執理者,似去影留形;

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

【譯文】

道理無存事物當然無存,排除事物而執於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體那樣不通;內心空虛環境也跟著空虛,不顧環境的干擾而想內心寧靜的人,就像聚集腥膻之物而且想排除蟻蠅一樣愚蠢。

【賞析】

有人才有影子,沒有人影子自然就沒有了,如果人都不存在了,又到哪裡去尋找影子呢?世間的道理也是如此,沒有客觀事物作依據,那麼執著於空乏的理論是沒有用的。

對於人的內心世界來說,如果內心是虛空的,沒有絲毫的慾望,即使身處酒肆妓院,也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否則你就是隱居在深山幽谷,心中仍然徘徊著酒色財氣的念頭,形式上的擺脫並不能說明心中真正的放棄,所以環境的空虛並不是內心的空虛。相反只有內心做到了虛空,環境也就自然而然的空虛了。

文殊菩薩就曾在酒肆和妓院中宏揚大乘佛法,教化眾生,但他本人卻沒有絲毫破戒和不淨的念頭。

209、任其自然萬事安樂

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落塵世苦海矣!

【譯文】

一個隱居的人,內心清淨而俗事又少,一切只求適應本性。因此喝酒不勸多喝,以各盡酒量為樂;下棋為了消遣,以不爭勝敗為好;吹笛為了怡情,以不講旋律為節;彈琴為了休閒,以無弦之琴為雅;約會為了聯誼,以不受限制為真摯;客來賓主盡歡,以不送往迎來為自然。如果受到人情世故的約束,就會落入塵世苦海而毫無樂趣。

【賞析】

為人做事只為適宜自己的本性,才能快樂。如果下棋為了爭一輸贏,如果喝酒為了一醉方休,如果吹笛為了表現技巧,如果彈琴為了追求韻律,如果朋友相會是有約而來,如果與客人迎來送往,這都算違背了自己的本性。

至於調適性情的方法,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逆著事物的本性行事,就如在水上行舟,陸上行車,是自然的事。若硬要在水上行車,陸上行舟,即使不溺死,也會寸步難行。天地萬物,各自有最美好的天性,隨緣適性,才能過著和諧圓滿的生活。

210、思及生死萬念灰冷

試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後作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譯文】

想想出生之前是個什麼形體相貌,死了以後又是一番什麼光景?既無法測知生前,又無法預卜死後,想到這些不免萬念俱滅,不過只要能夠保持純真本性,自能超脫物外遨遊天地之間。

【賞析】

有關生與死的問題,是許多哲學家苦苦研究卻又沒有結果的問題,生與死既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作者在這裡無非是說生命的短暫,精神的永恆,只有保持心性自然,才能超脫物外遨遊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