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者自從出版了兩本有關因果的書後,由於許多讀者經常來訪筆者,因此無形中認識了許許多多的朋友,其中一位是國中的老師,這位老師姓王,他有一次向筆者表示,他看了拙作兩書之後,對於行善結果的「不可思議」非常具有同感,因為根據他這幾年的觀察和體驗,發現有許多千真萬確的實例令他不得不相信所謂報應的現象實在無法加以否認。 他說他服務的學校有一位老師(姑隱其姓名),由於經常感到身體不適,時常請假,因此有些同事就向他建議到大醫院作進一步的健康檢查,結果不檢查還好,一檢查就發現患了胃癌,由於情況甚不樂觀,因此在醫師的建議之下即刻就接受了手術,當時就割去了一大半的胃部,只剩下五分之一的部分,手術後回到家中療養的期間,這位老師又感到肺部極不對勁,因此再度入院接受檢查,沒想到這時又發現肺部也長了惡性的癌,換言之,這位老師真是禍不單行,竟然同時在身上長了兩個要命的癌症,拫據醫師的判斷,這位老師已經「毫無疑問」被判「死刑」,因此除非奇蹟出現,否則快則三個月,最慢也無法拖過六個月,這位老師知道自己已經病入膏肓,患了嚴重的絕症,如果再度接受手術也由於希望甚渺茫,只有徒然增加身體上的痛苦和金錢上的浪費,因此也就抱著「視死如歸」「逆來順受」的態度,堅持要求出院回家,這位老師雖然明知自己不久即將離世,然而並不因此就悲傷,沮喪或消極,絕望,相反的,他認為死生有命,凡事皆有定數,因此,心情非常平靜,而且還希望在去世之前能夠多作一些有益社會的事,以便遺愛人間。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後來只要狂報上看到有人發生不幸需要救助的消息,他便立即到郵局以無名氏的名義匯款加以布施,如果對方是市內附近的人家,他便不辭辛苦抱病騎著單車親自前往探望,然後加以接濟,當年所領取的年終獎金也完全悉數用於布施的義舉,總之這位老師這時候對於行善的活動可以說是非常熱心,不遺餘力,對於自己生死之事也完全置於度外,結果事隔半年之後,他的「末日」不僅沒有降臨,身體反而較以前更為健康,有一次他回到原先的醫院檢查身體,許多醫師對於他的病情的變化感到異常驚訝,而且一再向他追問到底服了那些葯,接受了那些治療,不過不管他如何的解說,這些醫師始終不敢相信這是一件事實。
七年後的今天,這位老師已經完成恢復了健康,他的肺部經過X光檢查的結果,發現只是遺下一個鈣化的疤痕,過去可怕的惡性瘤也已經消失無遺,因此許多同事和親友都認為這簡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蹟。 這位老師自從身體復康後對於各種行善的活動更是熱心,因此也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他的女兒在國中唸書時成績可說平平,並不很出色,可是自從考上本地最著名的一所女子高中後,成績便不斷進步,到畢業時竟然成為班上的第一名,參加聯考時也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國立大學,因此也成為許多人稱讚和羨慕的對象。
(二)除了上述的實例之外,這一位王老師又談起他親身體驗的一些事蹟,他說幾年前開始兼任學校的管理組長之後,起先對於每天層出不窮的學生問題,令他應接不暇或難以處理而感到頭痛。 去年看到筆者所寫的因果一書後,忽然靈機一動,發起組織一種愛心基金會,由志同道合的同事每人每月樂捐一百或兩百元,以便救助校中清寒的同學,甚至照顧其貧困的家庭。 因為他發現,如果學生的表現產生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現象,例如衣服上的鈕扣掉了幾天都沒有補齊,或所穿的制服很久沒洗,或者忽然變成沉默寡言,沒精打彩,或者成績不斷退步,或者行動怪異,異乎尋常,那麼老師只要發揮愛心,予以真誠的關懷,跟他親切的個別談話,甚至設法訪問其家庭,往往便可發現這些問題主要都是家庭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的,而家庭的因素,除了父母親管教的態度和是否關心可能造成問題之外,有許多情況似乎都是直接或間接與其家庭經濟或生活困難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如果能夠以以同情的態度來照顧這些學生以及其家庭,相信效果會更為理想。由於基金會成立之後,許多同事逐漸加以響應,因此經費也愈來愈充實,受惠的對象也愈來愈多,而幫助的事項也愈來愈廣泛,據這位老師表示,目前他們學校固定照顧的清寒學生已將近二十位,平常除了長期購贈飯包供其午餐之外,每個月還購白米兩斗贈給每一個貧困的學生家庭,每當學期開始,他們還替這些學生繳納一切的學費,平時如果發現他們缺乏應有的文具或簿記,便立即設法替其補充,如果天氣轉冷,有些學生缺乏冬衣,無法禦寒,他們便立即替其購買適當的衣物讓其穿上,有時有些學生突然生病或身體不適,而且又無法立即與其家人聯繫,這時便立即護送他們至醫院,並且替其負擔一切必須的費用。
總之,全校的學生在充滿著愛心的校園中都獲得了應有的,甚至額外的照顧。由於老師們這種愛心的表現,同學們對於學校的師長也就經常表現感激和敬愛的態度,因此師生的感情也就格外顯得融洽,由於大家互信互愛,一團和氣,因此近來很少有所謂「問題學生」或「問題行為」的發生,他所兼任的管理組長之工作也變得非常清閒,與其他學校為處理學生問題而傷透腦筋或疲於奔命相較,簡直有天壤之別,由此可見「愛心」和「關心」足以產生「感恩」與「感激」的心情,結果不僅足以避免敵對,反抗或猜忌的態度,而且還可以贏得對方真誠的合作和無盡的感戴,比起動輒訓話,斥責,打罵,體罰,記過,退學的方式真不知道要勝過多少倍。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極有效的教育方式。談到這裏,筆者忽然想起一位在嘉義市一所小學服務的O老師,這位老師有一次跟筆者聊天時,曾經談到她教學的一些經驗,她說在今年度開學之後任教的一個班級中,有一些兒童非常頑皮,經常不服從老師的教導,因此令她非常的頭痛,簡直不知如何是好。然而有一次在寒流來襲的期間,天氣特別冷,有些小朋友的嘴唇都被凍得裂開,顯得很疼痛,她看到之後就問他們為什麼不在家裏塗藥治療,結果這些兒童都說爸爸和媽媽每天都很忙,根本無暇注意照顧他們,她聽了以後內心覺得很難過,因此在下班後便到西藥房買了一些橄欖油,第二天便帶到學校親自替這些兒童一一加以擦拭,不僅上午擦一次,下午也擦一次,而且經常關心這些兒童的毛病是否已經獲得改善。
此外,兒童如有什麼問題或困難,她也總是希望以愛護自己兒女的方式來協助他們,以便彌補他們父母照顧不足的缺陷,對於行為變好和學業進步的兒童更常常給予獎賞和鼓勵。 沒想到不久之後,她竟然發現班上的兒童秩序改善了很多,過去最喜歡跟老師作對的「問題」兒童,現在也似乎變得很聽話,與過去喜歡興風作浪,暗中搗蛋的情況相比較,簡直可以說是判若兩人,因此她深深感覺到一位老師如果要真正教好兒童,實在必須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育愛」,才能達到目的。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強調「愛心」的教育方式,也可能難免遭受一些人的批評和指責,筆者最近曾經接到梅山鄉一位王姓讀者的來信,這些讀者表示,他看到拙作因果第一集中筆者對於王姓學生的幫忙覺得「很令人不敢苟同」,他說「這種學生在學校中實是個敗類…。
而你還『幫助』他!」「現在此學生必定是惡習不改,成為地方上的混混,這都是(你)「姑息」下所為(所造成)的『善事』!」,筆者看了這封信後深深感到很慚愧,因為筆者覺得自己的文章還太差,無法讓每一個讀者深切體認到這一個長期失眠與惡夢,以後又面臨失學的危機而經常處於焦慮,不安,徬徨和痛苦深淵的同學,當時是多麼需要心理上的安慰,鼓勵和輔導。 此外,筆者協助他以後一點也不感到後悔,因為這位同學畢業後曾經長時間在金門服務,由於表現甚為優良,竟然能否獲得長期的榮譽假回台省親,服完兵役後他被分發到花蓮的一所教育機構服務,最近又寫信給筆者,表示目前正在努力進修,準備參加高等考試,以便將來能夠出人頭地,這種力爭上游的表現的確令人感到安慰。 筆者認為如果當時大家都對他「袖手旁觀」,學校當局也採取所謂「斷然的措施」,使他在畢業的前夕被迫離開學校,讓他既失學又無業,在走投無路的絕望下後果便可能不堪設想,說不定因此就應驗了這位讀者的預言—成為地方上的小混混。 筆者認為學校與其他的「管訓機關」不同,其他機關在處理事務的時候儘管可以依據法律規定作出明快的處置,然而凡是教育機關都應該盡量使用輔導感化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反省覺悟,遷善改過,變化氣質,以便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明是非,辨善惡,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好國民才是,然而要達到這種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卻不是記過和體罰,因為如果一味的使用嚴厲的制裁和管制,則所獲的回報往往只是懷恨和反感,甚至可能就是以牙還牙的暴力,近年來報上經常登載許多訓導人員或教官,經常受到畢業後回來「興師問罪」的學生所毆打成傷的不幸消息,便是一個極好的証明。因此筆者深深感到人際之間如果能夠充滿真誠的愛心與同情關懷的態度,則足以消彌一切暴戾和敵對的氣氛。德國大教育家史勃朗格(Spranger)所以不斷的強調「教育愛」乃是一切教育的原動力,實在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