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的修持

第八章、 『神』與『佛』的意義和區別

詩曰:皇恩罔極化民安  聖意無私救苦寒

   奧理悟明真道得  普施慈憫挽狂瀾

南海觀世音菩薩特法駕本宮,欲點破與揭開自萬古以來眾生傳經說法之迷癡、差錯和眾生所疑,議論紛紛無以得知之真理,讓眾生瞭解……

五教聖人本無分大小,只是世間眾生缺失人道,為爭名奪利,計較多端,自認所歸教門之聖神為大,來博取眾多的信徒,隨意排斥貶謫他教聖神為下界神,失了五教聖人所傳真理。眾生為此傳經說法差錯過分,吾於不忍心之下,常常流了無數之熱淚。因為『神』與『佛』是大公無私,無分國土,無分教別,無分人種,無分富貴貧賤,就是欲救渡天地間之眾生。『神』與『佛』是一種純潔、正氣之名詞。在西方(印度方面)稱為『佛』,『菩薩』。在中華國土稱為『神』、『聖』。譬如:『太陽』;國語稱『太陽』,台語稱『日頭』。因此,『神』與『佛』的名詞是平等的,稱呼雖然不同,但意義相同,無論是天主教、基督教所尊敬的神-上帝;也就是和世人所敬拜的天公一樣。

『神』之境界;有職位高低之區分。可比現在一個縣之縣長,一區之區長的意義分別。神職高者,如同當市長、縣長。神職低者,如同當區長、鄰長。此就是因各人之階級、任務有所不同,主要目的皆在於治民、勸民。所以,『神』的境界,就是場面不同,就是有當縣長,區長的境界。世間眾生若為官正直清廉,關心民瘼,為人能順天理,守正道,離世後,即可列入神之果位,萬年香火。

『佛』之境界;可比凡間出家之和尚、尼姑,離開父母,無妻子,脫離酒色、財、氣,不間世事,無罣無礙,於庵,觀、寺修行之境界。『佛』的慈悲,在於一心欲清靜,以身作則,講經說法,勸化渡眾。所以,『佛』的境界沒有對待,無職位高低大小,消遙自在。發願念頭在於欲渡眾與不渡眾,欲講經與不講經而已。『佛』就是此區別。

眾生應瞭解,天境、地境、人境,理相同。天庭有天獄;天神犯過,要關在天獄裡。人間有監獄;世人若作奸犯科,受法律制裁,則關在監獄裡。地府有地獄;地府之陰神,若隨便接受陽間不正當、不行正道的人恭請保佑,要受地府監獄之罪。

因此,『神』與『佛』之境界有何等之享受,有何等之痛苦,可與人間之庵、觀、寺之境界和社會上之境界相比較,就可瞭解。和尚、尼姑道行即使有多高深!若是犯了法,同樣受管區之管轄,受職位最低的區長、鄉長之管束,總是脫離不了社會。『佛』的地位,就如同和尚、尼姑一樣的地位。『神』的地位,如同區長、鄰長之地位一樣。因此,『神』與『佛』是不可頃刻分離,若欲分離的話,就好像和尚、尼姑脫離社會,脫離善信男女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和尚、尼姑須靠萬民(有嫁有娶之社會人士)施捨供養,維持生活,而後專心修行,得正果後,必須為萬民百姓說法、唸經,才有功德。『神』與『佛』是一體兩面,必須『神』助『佛』,『佛』必須助『神』,也就是說和尚、尼姑必須助凡塵眾生,而凡塵眾生必須助和尚、尼姑。再說和尚、尼姑修行渡眾之功與凡塵眾生施捨之功是平等的,一樣高。眾生弟子真理能徹悟,就是人上人。

世人修行之心可做到,然而真理未能徹悟,以致所行之功果,被凡塵世俗偏差想法之過而誤失,因而欲上天堂反要貶下人間再行修持徹悟真理,方可得道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