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程序

第十二章 五步工夫與三覺

1.儒之五步工夫

  五步工夫者,則定靜安慮得是也。欲行此工夫者必得受明師指傳妙竅,知性理之來源止宿至善地,識無中之妙有,無相之妙休在,然後清心寡慾,守顏子之四勿,依曾子之三省,體論語之思無邪,常止於「如是」處,則性定神明,克己復禮自能由有思而入無思,由有為而入於無為,戒斷淫念去除雜慾,放下萬緣,歇止妄心,行住坐臥,心靜意清,神明現前,明善復初,萬念俱寂,萬法歸一,定止於至善,能知止而后可得定靜安慮得之工夫。

a.知止而後有定

  人生降生以來,六萬餘年矣,大道廢、仁義出、仁義亡、世道衰,天下貿貿歧路亡羊,莫知所之了,務凡者、溺愛河、沉慾海、務修者、明師難遇,性理難明,真傳奧秘,鐵壁銅牆,不得其門入皆不知所止,止非其所,如助長揠苗,或白首無成,望洋而返不知所止者,若孤造獨諸者,還無害於世,止非其所者,則以訛傳訛,流毒無窮也,有志修道者,必先求其真知,真知而後真行,真知者知至善之所在也,真行者,止於至善而不遷也,苟能止而不遷則身心皆獲大定矣,「知」入為手,「止」為工夫「定」為效驗,故曰知止而后有定。

b.定而后能靜

  靜者心既定止,自然躁妄盡釋,萬慮俱清,妄心頓息,見幻景而不動,感萬事而不搖,心靜神逸,性定理明,寂然不動,廓然無礙,恰似止水澄潭,青空明月,有如蘊玉以山輝,淵含珠而川媚,道實於中,德華於外,此周茂叔霽月光風,顏夫子簞瓢陋巷時也。

  靜者心不動神不遷,念不起,慾不生,心靜則氣調和行住坐臥,言笑舉止,肅焉威儀儼然道貌,世靜則民安物阜,化行俗美社會和平,周旋應接雍焉嗥燦然盛世矣。

c.靜而後能安

  安者性靜神明疑雲掃盡處心泰然,從容中道,不勉而中不思而萬得,言行一如動靜不二,此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孟子取之左右逢其源,辭書曰文思安安時也,心常泰定。意總安舒,心曠神恰寬如滄海,不澄而自清,攪之而不濁,性似明月,心如明鑑,一塵不染,一事不擾,由止而定,由定而靜,由靜而安,功夫至此,則物慾全消,氣稟悉化,內外貞潔,天真獨露,寂然不動之道體立矣,感而遂通之德用全矣,心常安則精神清明,而身心舒泰,世常安則萬事俱理,而世道安康矣。

d.安而後能慮

  上述由定而靜而安者,乃由動而入靜,靜極而生動,動而生其心是謂之觀,返觀內照,去妄存真,反情合性,除誠假相,建立法相,攝萬殊而歸一本以立大學之體慮者,率由本真之實體,所生發之實智,辨是非,別善惡,分邪正,識真妄為立身之經論為處世之型範寶鑑常明,美惡自照,衡權常平,毫釐無差明德具足,慧光常明,不慮而知,所行悉當,雖寂然而不動,乃有感而遂通以達大學之大用道體德用悉備,良知良能俱全無事則萬慮俱寂,有事則無慮不當,藏器待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行化則親民新民,窮居則自立無損正已化人行止自在,無入而不自得矣。

e.慮而後能得

  以上定靜安慮之功夫,經已明體達用,體既無不俱,用自無不周,則大人之學成矣,大人之道得矣。知止大學之入手,定靜安慮則為造詣效驗之功夫也。

  能得者,大學之成就也,各項條目,至此一結,如果安而不慮,刖有靜而無動,有禪而無觀,有如死灰槁木,動靜不能互生,歇動不能一如,則不見造詣之功,便無有達用之妙矣。

  慮而不安者,則有動而無靜,有觀而無禪,則動靜無憑,躁妄多失,由安而慮,則體立用行大學之道得矣,故曰慮而後能得。

2.釋之三覺(三步工夫)

a.體知本覺

  本覺者,是謂本來之面目也,菩提自性,本來清靜,具有萬善萬德,良知良能,五眼八通,本來無思無慮,無識無知實無所不思,無所不慮,無所不識,無所不知,雖是寂然不動乃有感而遂通,萬能之所出,萬法之所由生,般若妙智慧則在此中耳。

b.發展始覺

  依本覺之善德,良知良能之實智,為內薰和教法之外薰而生妙智慧。使邪念漸去,妄心漸息,儒所謂人欲淨盡,天理流行自然發現真本心,正覺力,此便是去妄為真出迷入悟之階段,自性自度之過程也。

c.達究意覺

  達究意覺者,由於始覺發展,而至於生發妙智慧,以此妙智慧,極力修持,滅盡十種眾生心,度回本來固有之菩提心,使其復返與本覺一致者,便不超絲毫之妄心,不生半點之妄相,無執無惑,此則達到本然之全真也。

儒之五步工夫:釋之三覺(三步工夫)

定靜︰體知本覺

安慮︰發展始覺

得 ︰達究意覺

  本 章 要 項

1.不知所止何害

2.止非所止何害

3.有禪而觀則如何

4.有觀而無禪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