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盡己
人身一小天地也,萬物皆備於我矣,蓋吾人之性分中具有萬德萬善,良知良能,五眼六通,真知實慧,莫不其足,然落後天,理微氣顯,溺於聲色,蔽於物慾,只求知人而不求知己,知人知外謂之機智,知己知內謂之內明,外有一分機智,內必有一分不純,外有十分機智,內必有十分鑿喪,致使聰明衒於外內明昏於內,自蔽靈明,把自往中固有之萬德萬善,良知良能埋沒而不能用五眼六通,真智實慧錮蔽而不能通,則慧性不現,識神用事矣,自是迷真逐妄,執有著無,有無相生,煩惱相乘,心無所主,意似浮萍,背明入暗,一生顛倒,終不能得光明大道矣。
苟欲學佛行道,精神切勿衒露,機智切勿外用,少私寡慾,專求內明,行之日久,本性自見重明,心德自見流露,真佛正法,自見現前,豈但知人而已,天地古今,無所不知矣,此所謂盡性知命,克己復禮,自然性定心清,意靜神凝,氣回精進,丹結殊圓矣,所謂「金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永不離」故修道之人,必先盡己盡性,而後盡人盡物,則萬物之道備矣。
聖人之性盡矣。
特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盡己章之一部份以明之:
「夫天地之化育,盡其道而已,聖王之明德,盡其心而已,盡道者陰陽也,天地非陰陽則不能盡道,盡心者誠明也,聖王非誠明,則不能盡心,是故天視萬物為一體,聖王視百姓為一心,視萬物一體者,於穆不已,大同無異未有聖凡大小之別也,視百姓為一心者,純一不離,天德無私,不以見聞耳目為用也,見聞耳目之用,非天德之良知,非誠明之實理,所見者有形其無形者,不可見也,所聞者有聲,其無聲者,不能聞也,此等見聞之用,乃見聞於外。未嘗見聞於內,不可謂之自知自勝之人也,如此而見之聞之者,未有不失其所者也(不失其所者,是謂不失其本真之至善地也)未有死而不亡者也。
2.死而不亡者壽
人之有生有死者,皆因精神外露,內不斷營謀設計,朝夕胡思亂想,以奪其精,外不離爭名奪利,縱欲敗度,日夜心煩意亂,以洩其氣,鑿其性,喪其心,迷其無,執其有,認妄為真,將真作假,求其末而害其本,所以有生必有死,大限到來,四大假合之體,四散分張,氣散神離,終入鬼關矣,此皆不能自知性命根源,不知培根固本,不能盡己之故耳。
修道之人,果能解得殺機顛倒之妙(所謂殺機顛倒者,譬如「心死神活,心活神死」這便是殺機顛倒之用也)既知其有顛倒之奇妙自當逆其機而修之,以脫死機而入於活機,豈可逸出生機而入於死機乎。
人能悟透此理則吾之性體虛靈,永保不昧,則我身可與太虛同體我之壽可與造化自然,我之心歷劫以常存所以謂之壽也。
赤文洞古經云
天得其真故長,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壽,即此義也。
文中言死者,死其妄心也,不亡者,不亡其法性也,妄心既死法性自然常存,所以自古聖人,不以死為死而以不明道為死,不以生為生,而以明道為生,大道既明身雖死而其性不死,形雖亡而真我不亡所以我之法性,不何不生,不壞不滅,無古無今,永遠常在,雖不計其壽,而壽算無窮矣。
世人多不知保養先天真我之壽,徒知保養後天假身之壽,殊不知重假體之壽命而損先天之本真,如欲水之長流,而塞其本源一樣,先天本真既失,後天假體亦隨之而滅矣,到底身已死滅,魂受輪迴永不能超生了死,何能高登彼岸耶。
故修人必須去假除妄,恒守本真使本性圓明歸根復命,身雖死而其靈萬古不滅,如釋迦佛祖,太上者君,孔老聖人,真可謂死而不亡者壽矣。
課 題
1.何謂盡性知命。
2.何謂死而不亡者壽。
3.殺機顛倒之妙用。
4.聖人不以死為死以何為死。
5.聖人不以生為生以何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