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不動心
王善人說過:
如光法師年輕時,和我同在宣講堂講過善書。以後皈依三寶,戒律嚴明,在長春護國般若寺當方丈。寺院宏大,寺前有露天觀音,身高數丈,傳過千人大戒,弘法利生。某天到總會來看我,邀請我到寺中吃飯。我說:「佛法平等,你請我吃飯,我的人可多呀!」如光法師問:「貴會有多少位職員?」我說:「不算學生,職員有六十多人。」便約定日期,分兩班前往。齋畢,如光法師送我們到山門。有位居士手捧五百元錢,向法師頂禮說:「弟子心願,供養諸位老修行打齋。」如光法師合十說:「阿彌陀佛,貧僧持金錢戒,手不通錢,請交給知客師吧。」我問他說:「你持金錢戒,手不拿錢,心裡想錢不想錢?」他稍停笑道:「我身為方丈,全寺僧眾的一切費用由我籌劃,哪能不想錢呢?」我對他說:「我從三十五歲便和錢絕交了,早已經對錢不動心了。」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王善人七十四歲
一八七、處世典範
王老善人這樣說過:
我平生若是看人不對,或是說過別人的過錯,我就永不許自己犯。我年幼時,三弟爭肚兜,使母親流過淚,我就一輩子不戴肚兜。給人扛活時,看見兄嫂打架,就立志將來結婚後,不和妻子打架。我看人分家,弟兄們為爭財產,甚至拿刀動槍,四弟和我分三次家,始終沒說,毫不計較。我做工掙的錢,掙多少都如數交給家裡,自己沒花過一文錢。三十五歲明道之後,身邊不帶一文錢,到處講道結緣。我初到海城辦學,一條棉褲穿七年。我要想掙錢還不容易?我會做工,給人家做幾天,就能賺錢買條褲子,可是我怕落界,寧可受凍,也不賺錢。有一次闞都統請吃飯,我和白撫辰等前往,發現素萊裡有豬肉,白撫辰把它翻上來,我用筷子把肉埋下去。飯後往回走時我對他說:「你若再把肉翻上來,我就吃了它!我們道德人得以方便為主,廚師做菜伺候我們,我們連一個銅板的賞錢也沒有。都統是軍人,性情粗暴,萬一若被他發現了,打罵廚師,我們不是反而結了怨啦!」人要管住自己,才是賢人,專管別人是愚人。我早就知道這個道理,才說:「好一個人就好一個世界。」道德會的人最大的戒律,就是不耍脾氣,不准動私心。若能把動心發脾氣,看成似天塌地陷一般,自然就不敢輕易動啦。《清靜經》上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的心性不靜,哪能明道呢?
1937年3月21日,王善人聽說李子和乘飛機赴佳木斯開會,說:「好啊!他們飛天,我就入地!」這天王善人赴二道街分會,正是雪天,眾人勸善人乘馬車,善人堅持不坐,一定步行,命朱循天攜一小板凳,走不動就坐下休息休息再走。善人見人們喜歡鋪張聲勢,羨慕虛榮,所以以身做則,強行徒步於風雪之中,正是為力挽狂瀾,矯正時弊。
一八八、勸道德會的人就下
善人對高理長正午說:「有道的人應該就下,不要攀高,攀高必定糟糕。現在道德會的領導人,把人全領高了!學道要學矮學低,要往回歸本。會內凡是不滿三十歲的人,都應下鄉勞作,把人往低處領。叫立業的夫婦下農村,自己種點地,夠吃就中,好有時間勸人。農忙時幫人做活,什麼也不要。一邊做活一邊講道,幫助誰,誰准樂。人見人樂,世界就好了。」並命族孫王子民、王作民都到會外去謀生,說:「今後房子要小小的,地要少少的,人要好好的。」
三月二十二日,王善人命一介書生朱循天去懷念縣宋家店農場(道德會附設的)當半拉子(本指初學莊稼活的童工而言),並且說:「你已經立住三綱,孝悌的道也都盡了,得要藏起來才成,若在這裡(總會),準把你弄糟了。我叫你學莊稼去,正有深遠的用意在裡頭。」
四月十八日王善人攜王白守坤老師,從長春總會到懷德縣范家屯,特來教劉秀琴、張世維、王占會等幾個新家庭學窮(過窮苦生活)。白守坤老師教她們吃糠涸菜的方法(即麥菜混合糕--高梁麥、野菜混合)。善人說:「現在的天時,變在『地天泰』卦了,以女子為主。我辦女義學教女子自立,不依賴男人。男人輕快了,再一心去盡道(孝、悌、忠、信),就成賢人了。現在的天時,像從冬季變春季似的,春天有柔和溫暖的生氣,雖冰的外表看著凍得很硬,可是裡邊已經酥了。又像翻蓋房子似的,舊房子拆了換新的。世界也要拆換啦,還得拆換一氣好的(很久)呢!」又說:「我們是整風俗的,將來選拔模範家,得要安家了。這些人已經四、五十歲了,有的夫妻東一個、西一個,家不成家,叫人看著也不是個玩意兒。要有來請的就去一家,安上模範家,別人好照著學,那就是順天安民。」
王善人在范家屯住了九天,這正是為以後建設新農村創造條件。
十月二十日,王善人身體已非常虛弱,還對朱循天說:「今後應當提倡集團過家,只要不相隔膜的,就可以同在一起生活。來了就起伙,走了就止伙。事事相助,才是大同現象。」
十月二十五日,善人氣息微弱,仍囑咐張雅軒說:「道德會應該下達啊,不可攀高。」又對王白守坤、孫周靜軒說:「要拿婦女道為重。」
一八九、勸同仁講道
善人對劉孝慈、劉文永說:「道德會也不是成道的地方,辦會也是辦事,辦事就招怨。你們在道德場中,什麼職名也別擔,只管講道,便接萬緣,你們幫助誰,誰就感激你們,才能長天命。有道的人像太陽似的,走到哪兒照到哪兒,哪兒就放光。長了自性光明,便成道了。所以我說,道在低處(如水性就下),兜底補漏,托起人來才是佛。古人說『君子不成器』,人若當了『器』具,只有一樣用處,誤了千百樣功德。」
劉文永(女)曾任淑貞母校校長,「功成身退」,講道化世。劉金孝慈,民初家中立義學,後出外辦學,講道化世,
一九○、勸同仁出數
關劉國南,字化行(1937年82歲),海城縣周正堡人,為周正堡女義學第一位老師,她聽善人講:「女人為還父子饑荒倫常債碼而來,守節的人,家債已了,再為世人行道,才不虛度一生。」關老師學大禹王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一心教導學生,講道化人,盡性立命,不貪名利,安分守己。給人講病,和樂家庭,所存者神,所過者化,三十年如一日。於今已是鶴髮童顏,聽說善人有病,不遠千里,來看善人說:「善人歸道,學生還得怎樣行道?」善人說:「關老師,教學有方,化人有法,勸人學好是功,救人性命是德,可以出數了。」她又問:「得怎樣出數呢?」善人說:「將你的立業儲金折交還保管部,人和錢分了家,憑感應,有緣則聚,無緣則散,逍遙自在,不動心性,就成啦!」關教師立即交還立業手折,欣然告別而去。善人曾說:「關教師功成德備,樂樂和和的到處有人恭敬。」
一九一、囑妻守道
善人說:「王白守坤老師,結婚時家貧如洗,起早睡晚,刻苦操作,石凍臘月,冰天雪地,身無棉衣。回娘家時,母親不忍,給件棉襖。穿回家來,偏巧婆母無壽衣,我叫她給媽媽穿去送終,毫無吝嗇,孝養兩輩老人,食米不足,給老人吃飯,她自己吃樹葉。三十八歲時上學讀書,我辦女學,她為發起老師。王知府查學,聞其賢孝,委充官立女學管理,月給紋銀八兩。國華始得師範畢業。她又回女義學,充義務女師。王老師為人不為己,數十年來,奔走不懈,晚年在道德會。王教師助我行孝,供愛子讀書,助我成道,受盡艱難困苦,馨竹難書。」有人稱呼內善人,善人聽見說:「『命者名也」,王老師是她的天命,今後不可稱內善人。」王老師教義學沒要錢,營口楊保箴給她立業,享富人之福。王老師問善人:「善人回佛國我怎麼辦呢?」善人說:「萬國道德會,誰不知道王老師,她的善緣,充滿世界,到處有人歡迎。你到哪都中,就是不准回家。回家就是私,為世人死了,就成道了。」
一九二、提倡安老事業
王老善人這樣說過:
我們辦女義學,為了教女子明道,成為賢妻良母,改種留良,重立人根,這是啟民智。提倡貯金立業,後天返先天,是利民生。辦講演社是為了敦民德。辦安老育幼工作,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現在各會的安老院太少了。後天世界人都依賴財產生活,人老了,兒女為了產業,盼老人早死,這叫「樹葉落在樹底下」。我為了變先天世界,提倡貯金立業,人越老倍的本越多,息錢也越多。死後贈給別人立業,人死德不滅,這叫「樹葉落到天上去」。你們提倡二十里地立一處安老院,老人隨便去住,多少做點事運動身體,講道養性。不用爭貪,就能生活,心地自然清淨,有一位老人,成一尊佛。安老所能成億萬尊佛,全世界要都是佛,就是極樂世界了。
你們記住吧!將來人見人樂的時候,世界就大同啦!
一九三、預示歸期
長春大會後,善人預示歸天日期。為了十拔收緣,開辦十期高級班。第一、二兩期均選出模範人。第三期就中止了。因為第一期遲了半個月,又因總會改選理監事大會,延擱約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有些期,同時開班,鄭尚化塵任副班主任,善人每日到課堂靜聽。白撫辰在高級班講習時說:「善人的道是孔孟教,將來萬教歸儒。」善人更正說:「我不是孔孟,也不是佛老耶回,我行的是人道,得的是天道。」善人每天至少講一次道。到七、八期時,身體漸弱,還是準時上下課。病重時仍支持上樓到講堂,閉目靜聽。同仁百般勸說,也不肯休息,反向同仁說:「你們不要認為我有氣無力的,我講起話來,有神明助靈。因為神明沒有肉身,不能講話了,我還能說話。要是不說,耽誤了道,誰擔得起?」到第九期仍按時上樓,第十期時體力更弱,拍結業團體照時,都不敢請善人。在學員排好時,善人竟自己穿好衣服,出來參加。理事長陳榮秩晝夜扶持,鄭尚化塵、杜曹玉琳也在左右,還有隨善人多年的老道德家,前來問道,善人均一一指示。
王善人自從高級班開班病重,就常向同仁說,再過幾個月,我就要走啦!一個月一個月地減少。到一百天以內,按天地縮減著說,縮到幾十天時,善人對高理事長說:「你再不給國華去信,他會埋怨你呀!」高理事長遵命才給王國華去信。有一天子東問善人說:「您歸道還回來不回來呢?」老善人說:「大同世界還沒實現,怎能不回來呢?像我這樣人,世界各國全有,天時一到自然全都顯露出來,大同就開幕啦!孔子不是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嗎?」
一九四、逝世
王善人七十四歲那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農曆十月二十三日)二十一點二十分,在長春總會逝世。臨終時頻頻拱手,似在還禮,態度安祥,其子王國華侍奉在側。
那天晚八點多鐘,尚未進晚餐。孫周靜軒叫人做了兩個蛋,輕輕喚出國華,叫他趕快吃下去。國華拿起筷子剛剛要吃,突然聽到音樂響起,他心中不悅--父親病得這麼重,會內還有人按琴,覺得不通人情,便放下筷子,樂聲漸止。再拿起筷子又要吃時,樂聲又起。如此三次,他很氣就不吃了。回到善人身旁,善人已經去世。這是善人歸天時之景象。次日王國華問張監理說:「總會是怎麼回事?嘴說信善人,我父親臨終還有人彈琴!」張監理答說:「沒人彈琴呀。」他不信說:「我親耳聽見有人彈琴。」張監理遂同國華上南樓查看,對國華說:「你看風琴不是鎖在這裡嗎?哪會有人彈琴呢?」他連說奇怪!劉惠忱住在總會後街,善人逝世那晚九點多鐘,也耳聞奏樂三次。他向家人說:「老善人走了!」次日早晨到會一問,果然善人逝世,與王校長所聞相同。
王善人,生於清同治三年農曆十月初三,住世七十三年二十日。長春總會組治喪委員會,電知各會,連接三封贈送棺槨的急電。公決用電報先到的伊通縣費文華所贈之鏡木壽材,經決議不燒紙帛冥器,不收奠儀,只接輓聯挽幛。各界人士,弔祭者接踵而至、絡繹不絕。聯幛萬千,三七成主發引,靈樞回朝陽縣原籍暫居鳳儀師範學校內,觀者塞途。最難得者,政府首要、各界名流紳商及貴婦名媛,男女同仁,均自動手舉輓聯送葬。在冰天雪地之嚴冬,由總會東三馬路,步行送至火車站,無一人肯坐汽車,場面感人。以後在朝陽縣大凌河東,鳳凰山下,建修墓園,栽植松柏五百株。趙嘏忱鑄贈善人銅像,奉祀於總會後樓先正祠正位供人敬仰,兩側奉祀為公益捐軀之道德家--孫恆昶、李木林、王福廷、趙孫慕珩、王玉英等。各省縣市分會設立功德祠,王老善人遺像本會各地會員及同仁等,均自動供奉家中,遍及窮鄉僻野。1939年6月24日(農曆四月初八日)全國各會各學校代表齊依熱河省朝陽縣,舉行王老善人安葬儀式。墓前立碑兩座,墓碑為王光烈篆額,袁金鎧撰文並書;紀念碑為白永貞撰文,朱允恭書丹。形式異常宏偉,地勢雄壯,風景亦佳,洵能與鳳山凌水並壽雲。
【附記】 功績
一九三七年東北女義學和道德會發展至七百餘處。以海城、遼陽、懷德三縣為例,可見一斑。
海城縣道德分會一處,鄉鎮支會及女義學十二處--騰鰲堡、牛莊、塔山、丁家橋、楊家窪子、新台、南台、夏家屯、大石橋、千山、老邊、金家台。
遼陽縣道德分會一處鄉鎮支會及女義學二十處--劉二堡、常家店、沙嶺、東台、亮甲山、甜水站、斜哨、尖檯子、佟二堡、古城子、沈旦堡、李大人屯、金沙溝子、裡仁屯、朱據、三家子、哈爾堡、羅家窩子、七嶺子、黃垞子。
懷德縣道德分會一處,鄉鎮支會及義務學十三處--順山堡、黑林子、懷德舊城、朝陽坡、范家屯、東大嶺、秦家屯、楊大城子、大榆樹、毛家城子、十屋、林家粉房、柳楊樹。
【附錄】碑文
朝陽王君鳳儀墓碑
瀋陽 王光烈篆額 遼陽袁金鎧 撰文並書
王鳳儀既歿年餘,同仁為建墓碑,以揭示後人。余於君病革時,曾許撰文並書。由白君世昌,開具事實。按君諱樹桐字鳳儀,人稱曰王老善人,朝陽雲蒙山樹林子人。父清河,母氏李,昆季四,君其仲也,生於清同治三年甲子十年初三日。
家貧,幼未讀書。業農,勤工作。弱冠兄弟折爨。娶於白,母棄養。迎祖父奉事,族人為養贍訟。二十四歲生瘡疾,延纏十餘載,而傭工不間。光緒戊戌,聞楊柏宣講善書,悟病由氣致,乃對天自責,瘡尋痊。繼慨社會污濁,生厭世念,欲餓死,勢瀕危,端節聞屠豬聲警覺,誓孝親勸世。適楊柏攖訟,昏夜往視,行於道途,心頓開豁,時君三十五歲矣。
嗣入六家子宣講堂,學習善書格言,練習識字,雖屢受譏笑,不稍退也。光緒辛丑,岳母白卒,妻弟勤欲守墓,家人煩君勸阻,君乃敦促實行,以堅其志。十月遭父喪,守墓,虔誠靜養,益悟真理,講病勸善,人稱王善人。守墓期滿,乃以覺民化俗為己任。然欲救人心,必先教育,而教育須由家庭起,於是有創辦女學之志。令妻白氏入義縣雜木林女塾。丁未試辦女學,妻充教員,己任承辦,兼與至善堂募賬。次年立女學於錦州楊興屯。
宣統紀元時,設學三年,謠諑四起,誤為邪教。朝陽守王迺彬,訪實始平。適朝陽南,羊山鎮永慶當,以憑帖失信,君為地方計,集款接收,改為善德當。而賠累甚鉅,乃停辦,債歸己擔。赴營海一帶,仍事宣講,不受薪。在騰鰲堡為王忠義說病立愈,張鑒容引為同志,與高元中、孫周靜軒、關劉國南出資辦學。王子偕、劉振明至雙城,興學愈切。然受官署壓制,有劉自陽者,因說病立愈,其妻兄陳興亞,充憲兵司令,為函致教廳,乃見發展。凡八年,海、遼、台、盤、遼中縣各地,足跡殆遍。並研究嫡庶道。
歲辛酉,聞北京段正元講學,往訪,謁大智和尚。癸亥,識安達杜延年,辦學講道,漸行北省。甲子在懷德開傳習會,以騰鎮女學積債甚伙,開會籌議,自動捐款三萬餘元,除還債外,悉作學校基金。乙丑,在杜宅開家庭研究會,編行《家庭集錦》,並發明崇儉結婚制度,創立業貯金。六十三歲,以講道之風大開,青岡、拜泉、呼蘭、蘭西、德惠、農安,皆設分會(應為皆立義學)。德惠某,出反對,控於官,查明乃寢。表侄李連城,捐產償還善德當外債,以取信於地方。安達杜延年等,施地數十方,開墾設學校工廠。次年,至樂亭閻格莊講道,由高元中轉述君之學說,經李毓麟編《修齊寶錄》。
己巳至京,晤江希張,講病甚佩。舉君為萬國道德會部長(應為宣道主任),張監容亦舉為副理事(長)。又為翟省長文選講病,深為欽佩。大同癸酉,奉天總分會成立,張成箕為會長。古、江、熱亦相繼楊立。(長春)總會推增溫韞、袁金鎧為正副會長,張海鵬力為贊助。子國華編《篤行錄》。次年,馮涵清夫人暨各女理事長,組織講演團,遊行各地。乙亥,文講習班,聘馮涵清主任。丙子在四平街開會二十餘日。回京患嗽,致失健康。子國華編《誠明錄》。七十四歲丁丑,十月念三日,氣體漸微,遂逝世。群情傷悼,遐邇同聲。
賜啟迪顓愚額以族之。已卯春,葬於朝陽鳳凰山下。綜君生平,其頓悟似禪機,其講學近陽明,而一意孤行,持以有恆,所謂獨來獨往,豪傑之士矣,為之頌曰:天挺豪傑,無待猶興。明善獨覺,良知良能。教民化眾,持之以恆。提倡女教,有感斯應。獨來獨往,夙無藉憑。匹夫有志,得有未曾。高山仰止,疇克師承。
道德總會暨各省總分支會全體敬立。
己卯二月榖旦
【附錄】王鳳儀先生紀念碑文:白佩珩
天生聖哲,作民君師,界以傳道之任,三代上道在君相,三代下道在師儒,從未有鄉僻農人肩斯道之統,如我王鳳儀先生者也。粵自唐虞開天明道,孔子言孝悌忠信,孟子言仁義道德,繼往聖開來學,其揆一也。
洎叔季以還,乃專以詩書文字為教,捨實從華,趨末忘本,道統遂以失傳。今鳳儀先生.以村野之編氓,悟道德之微旨,敦孝友於家庭,興教化於當世。其所立義務女校,創始於朝陽,推行於遼海,以暨德惠、農安、懷德、安達等縣,多至二百餘處,足跡遍京、奉、吉、江,風化被城市鎮鄉。所立道德會,普行於滿州全境,我總會而外,省則有總分會,縣則有分會支會,數達五百餘處,被服教育之士女,無慮萬千,皆彬彬恂恂如也。伊尹云:「天民之先覺」,墨子云:「走而行義者」,先生即其人歟!嗚呼異矣!此其中有天意焉!蓋自道統失傳,人心陷溺,即有老師宿儒與之講經談理,而桿格不入,甚或聞道大笑,目為迂腐,掩耳而走焉。天故特創一奇格,使覺世化民之任,不在君相,不在師儒,而在素無學問之農夫,是天之誕降先生,非偶然也。藉非然者,先生未嘗讀經而談道晰理,何以能扶經之心?未嘗見聖而明物察倫,何以能執聖之權?蓋其自誠而明,豁然頓悟,實天之默佑其哀使之然耳!至於先生行事,具詳於神道碑,茲不具述。
為之銘曰:
朝陽名勝,山曰雲蒙,特鍾神秀,誕降王公。緬維王公,生性孝友,竭力用勞,今時罕有。精誠所至,頓啟靈明,怡然悟道,即知即行;抱大願力,牖世化民,倡興女教,立人達人。講演宣道,各省周流,德之感化,速於置郵。性道微言,出之以淺,懦立頑廉,改過遷善。數年親炙,坐我玉山,高堅卓爾,絕我躋攀!公今雖往,斯道猶存,後生學子,勿忘淵源。佳城鬱鬱,松柏蔥籠,千秋萬稷。敬仰休風!
遼陽白永貞撰文
台安未允恭書丹
【附 錄】
(一)選舉善人
1938年十月,長春總會,三層大樓落成,召集各會代表,舉行先正祠、功德祠升座儀式,並選舉善人,以繼道統。張鑒容(雅軒)、王天龍、李義(子和)、趙萬金(品三)、高元中(正午)、朱耀庭、劉常廉(惠忱)、孫周淑坤(靜軒)等八位當選。張雅軒朱耀庭逝世後,補選出李連城(趙壁)、白克忠(撫辰)二位善人。
(二)張善人逝世
1938年張善人雅軒準備赴錦州開會,一早對鄭尚部長化塵說:「昨夜我夢見那些人不叫我走,非叫我給他們分清不可。」鄭部長問:「哪些人不叫你走呢?」張善人說:「後樓那些人唄!」乃著手分清取消藏書閣,改為立業祠。由功德祠請出立業人神位,遷入立業祠,分別清楚。次日上早課說:「昨晚我做了個夢,夢見一個人牽著一匹紅馬給我騎,還給我一件綠袍穿,我從來沒穿過那麼合身的衣服!遠遠的還有人牽著一匹白馬,是給王校長的。」張星南會長接口說:「那不只缺一把青龍堰月刀了嗎?」張善人說:「說那做什麼?」下課後張善人到立業儲金保管部,交還立業存折說:「我也返本歸原。」臨出門時還向大家說:「我走後,你們不論聽到哪位頭前人(領導人)死了,可都要定住位,千萬別動心!」誰也沒想到是指他自己說的。張善人和張劉祝三理事乘火車南下,在車上他向張劉理事說:「我也要當個出數的人,今天早上已經把立業儲金折,交還保管部。咱們兩人也得把帳算清,這是你的儲金折和找來的零錢。希望你也好好地講道結緣,將來也好返本歸原。」車近瀋陽站時,張善人說:「我下車去看看潤身(其子在瀋陽農大讀書)才好。」張劉理事說:「等你回來再看吧!」她便下車回總分會。張善人轉車赴錦州開會,會後又轉赴興城道德分會。下午出席講道時,神色突變,攙扶下課,有人說:「快請醫生去!」張善人含笑搖手,坐下便閉目逝世。時為農曆十月十七日,享年五十有三。會葬於瀋陽市東陵之側。後於淑貞女子義務學校舊址,成立雅軒中學為其紀念學校。
(三)王國華逝世
鳳儀師範學校校長王國華,自從老善人逝世,為繼父志,遊行各省總分會講《中庸》。因為老善人在世時和王校長對講過《中庸》,即王校長講一章書,老善人就向自己身上歸一章事--說明自己是如何行的這一章書。因之王校長對於講《中庸》一書有獨到之處。自1938年開始講到1943年冬天。最後在大連總分會講書時,逝世於講壇。全會同仁不敢轉告其母親王白老師。翌日早課,王白老師在長春總會向大家說:「我昨晚夢見國華騎白馬來到總會大門前下馬,直向後樓功德祠去了。國華一定去世了。你們不要瞞我了,我要回朝陽去看看。」杜曹玉琳說:「沒有的事,你老不要疑心。」王白老師說:「是真的,你們不必瞞著啦!不要怕,我不難受。我親眼看見國華上後樓老善人那去啦!我早到志界啦。前年我大孫子王啟民死去,我也沒掉眼淚。我兒為繼父志,拚命講《中庸》,是盡孝,死在會中是盡忠。他死在道上,忠孝兩全,我不難過,大家放心罷。」副理事長杜曹玉琳便陪同王白老師赴朝陽縣鳳儀師範學校,王國華校長之柩,果然居於中堂。
(四)高正午繼志行道
高元中字正午,遼寧省海城縣新檯子村人。民初設立新台子女義學,後繼張雅軒出任淑貞女子義務學校學董主任。1926年「功成身退」,被舉為東三省興學會會長。倡立高橋女義學。1927年率領遊行講演團進山海關,在昌黎、樂亭等縣遊行講演,創立女義學多處。1929年北平萬國道德會成立時當選為理事。遼寧省總分會成立被選為第一屆理事長。王老善人和張監理雅軒,都是在他任長春總會理事長任內逝世,一切殯葬,均經其負責辦理。王老善人歸天後,高理事長奉行老善人遺囑,創辦道德農村,1941年冬祁春生捐獻在昌圖縣亮中橋的良田,作為建設新農村的資產。1942年三月四日朱循天、劉秀琴夫婦和趙安邦、於仲蓮夫婦,在張子嘉老人的鼓舞下,走向農村,建立了第一個新農村--亮中新農村。實行老善人「房子要小小的,地要少少的,人要好好的」之遺言,並親自下鄉領導,風塵僕僕,不辭辛苦,真是王老善人的忠實信徒。王老善人歸天後,當選為善人。
【附錄】 任印孝主講入會始末
編者按:本文所敘內容,乃編者親聆任主講講述,曾為文記敘,刊載於《道慈研究》第十五期。任先生於一九四七年曾任萬國道德會天津市第六分會之主講,依王老善人「蓋鍋」之方法,主持道德講習班,有全班化性之德績,恂為有道之士,不可能打妄語也。張桂馨理事長等,亦嘗聞其講述此段往事,謹轉載於書末,以為善人成道之見證,兼饗讀者。
任印孝,熱河籍,生而茹素(胎裡素),弱冠,負笈燕京,肄業交通大學。染疾入協和醫院,病篤,昏迷中,見一人,引至前門車站,購票乘火車,返抵裡門,歸家適妻由內室出,與之語,不答。見午餐已備,桌子陳豆角等時蔬。反身出,倏忽之間,回至前門車站,復引至一公廨,座上二人,下一老人立,一如世間法庭。坐者問其,是否張金錠?答非、余任印孝也。告曰:汝前世為張金錠,汝之老東家,控汝於京城遭兵燹之際,攜櫃款逃難,未歸還。至此彼已憶及前事,答雲,確有此事。後於途中逢二掌櫃(副經理),乃將款交彼手中矣。蓋當時任君為三掌櫃也。問官告以雲,汝陽壽未終,不可久留此地。況汝今富有,可先墊還此款,將來再找二掌櫃理論。任允之。應問如何致送,告以老東家之陰宅,位於東城外十里處,購紙錢送彼處焚化即可。退出後,判官復向其洽借若干金,再來時償還。亦允之。前引來之人,復送歸。甦醒後,前事猶歷歷在目也。旋瘳,按址往索,果有塋地在焉,碑文所載姓氏事跡亦完全一致。此後即無意仕進,畢業後入北平道德學社,後返承德,義務服務於天主教堂。
講述者(鄭子東先生)事略
鄭公諱嘉春字子東,遼寧省本溪縣人。幼年家貧,十一歲賴舅父王仲慶代為打柴,始得入學讀書。十六歲輟學傭工。同年十二月初三與夫人尚化塵結婚。尚夫人篤行孝道,深獲翁姑心許。代為懇求,又得入日語學堂讀書。因成績優良,獲獎學金,保送入南滿中學堂就讀。十九歲因母喪輟學。乃函購日本早稻田大學政經系講義錄自修。
1918年22歲就職中和公司,長子世瀛誕生。24歲創辦中日銀號任經理,當選為本溪縣商會副會長。翌年創立鄭代義務小學校,使貧困子弟,亦得入學讀書。1923年赴北京與張明齋、李韻卿等六人呈請內政部,設立中國宣講孔教總會。1926年,因赴省城開維持金融會議,得識張雅軒總辦,乃將鄭氏義務小學校,改辦女義學。
1930年隨王善人赴黑龍江省喇嘛甸子學田部學道,後任公主嶺女子義務學校德育主任。37歲時創立萬國道德會遼寧省總分會,當選為副會長,並連選連任至1946年。1942年當選為長春萬國道德總會理事,整頓立業基金,興建新式住宅六百間、門市樓房二十間,以收益補阻力年虧欠之立業基金四十三萬餘元。1943年,主持興建瀋陽市鐵西關帝廟。1946年六月一日攜夫人鄭尚化塵赴北平。1947年在北平市海甸青龍橋主持道德講習班。同年創立北平香山安老院任院長。並主持北平萬國道德總會高級講習班任副班主任。1948年創立北平市海甸安老院,同年中秋節後經上海來台。1950年萬國道德總會在台復會當選為監事。
1951年創立萬國道德會台中市分會任常務理事,並創立私立新民托兒所及明德商業補習學校。1959年於萬國道德會台灣省分會道德講習班主講王善人言行,鄭尚化塵任班主任。1963年當選萬國道德總會理事兼進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5年創立彰化私立成功幼稚園,並創辦總會彰化道德教育班任主講。1969年任萬國道德總會台北市道德教育班主講,譚馬素仙任班主任。1973年八月十七逝世。享壽七十七歲。
後記
先翁鄭公諱子東,於1973年二月間,修改完王鳳儀善人講道、創會等書,即於同年八月十七日逝世。生前常說,「死也要死在道上」。回憶先翁逝世前之二年期間,真是浸沉於道中,每日所講述者均為王善人道。因之,氣質變化得平和慈靄。八月中旬稍感不適,許增敏公,即勸其入院診治,並偽稱已辦妥免費入院手續,經二日苦勸,先翁感於老友情深,乃小聲囑余曰:「你不必管了,一切交給你大叔去辦好了。」始肯入院,臨病危,醫生檢查時問:「老先生您哪裡不舒服?」還說:「我從生病來,不但沒有不舒服,而且還是真樂!」說著就呵呵地笑了起來。真是死在道上了!逝世時,家人毫不感到悲慼恐懼,只感到似已安然就寢。據信仰基督教的友人告以,這類現象,是得救了。茲當先翁遺著付梓之際,謹綴數言,以志始末。蒙諸方大德印贈本書深致謝忱!
鄭高靜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