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壇語錄
出湖郡雲怡草堂抄本
一
呂祖曰。為人先孝友而後功利。自有日興之勢。究竟行成於己。名利未嘗不隨之。推而極之。即到聖賢仙佛。無非孝友二字立其根基。諸子但向此中行去。何患所為不成。所求不獲哉。而孝友之道。尤當從心上行持。方是真孝真友。否則外博虛名。中無實德。非特不能倖邀天眷。亦恐不免於罪戾矣。
二
百歲韶華有幾。一身名節終傳。試看古跡去芊綿。誰謂後人不念。諸子臨入門時。有許多語。似是解脫。但身在無名猶死也。身故名留猶不死也。譬如道人。未嘗現在行影可睹。而能留神應世。雖死不死也。子等總要立名節于生前。傳賢聲以繼後就是了。何謂仙。得明理依正道也。何謂佛。度人無量慈心濟世也。何謂人。善惡交界依違升降也。能得守此。諸事體念。凡事萬物。當體至理。即悟道也。仙也。佛也。人為也。
三
諺有之曰。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子以為是乎。夫命。猶令也。天即理也。此命之正義也。世人不知。以人之生年月日為命。不知即此生年月日。亦難推測。詎此遂足以定人之生平耶。士人立志。希聖希賢。求為宇宙不可少人。方為聖人之徒。若云得失有命。不必盡人事以待之。此婦人女子之見。豈丈夫之所為乎。故諺云以命為先者。誤也。況徵之行事。裴度以還帶而至宰輔。李登以穢行而削職。祿命其可憑哉。至於風水事。非無關輕重。然古云。陰地不如心地好。斯言何謂也。朱子判一奪墳狀云。此地不發。是無地理。此地若發。是無天理。可知地理必與天理合也。明矣。至陰功乃人所自積。積一寸。則享一寸之福。積一尺。則享一尺之福。天下有貧苦之人。術者以決其餓莩。又無牛眠馬鬣。蒙祖宗之福蔭也。而好行善事。積至三千條。得以享萬鍾祿。而列五等之榮者豈少哉。至讀書明道。聖賢之學也。然以不積德之人。教之讀書。是以桀紂之心。對堯舜之言也。可乎。此不必更言命矣。
四
人乃一小天地。四時亦理。陰陽亦然。春日發生。自覺神清氣爽。夏日發榮。自覺開放。秋間凋落。自覺寒涼。冬天肅殺。自覺骨繂。春清夏涼秋肅冬殺。所以人如之者。寅乃春候。思為何事。豈非發生之時。午乃夏候。計議已成。豈非開放乎。申乃秋候。事已將成。豈非肅乎。戌乃冬候。百事已成。豈非殺乎。所以人須幼時勤儉。先正心修身。長而作事。克孝克弟。信交朋友。百事俱成。為國為家。根本自定。年方頒白。或富或貴。為僧為道。一身之執業定矣。若老而無成事。貧賤已定。榮華已改。所以人不可不知。天之所以生我者何為。地之所以養我者何意。此豈可謂吾已富貴。不必再求。吾已貧賤。不必再圖。或有先富貴而後貧賤。或有先貧賤而後富貴。此皆在人自為之耳。嗟乎。我常度人救世。其烏能得哉。子等為吾道人勉之。凡見信道之人。須將此言教彼。彼庶幾傳言鄉里。稍引覺路云爾。
五
春夏忽忽。倐已九秋。轉眼韶光。曾不一瞬。人生世上。能不嗟歎老之將至乎。有志者須及時猛省。無使時之既去。而徒悲老大也。子等加功者。第一務在盡心。心要撇得開。收得籠。撇得開則雜事不掛心頭。收得籠則心不外馳。而常在腔子裏。則念念在茲。不走失了。漸漸自然。晝夜常存。心如止水。從此而珠光發現。照耀乾坤矣。仙家豈有他道哉。人唯混濁不清。則心如黃河之水。與沙俱下。安能得清。安能得定。亦安得有珠光透露。終身沈沒而已。可不惜哉。可不想哉。第二在行善。不可做一惡事。不可起一惡心。不可發一惡言。忠厚待人常如自己。矜孤恤寡。敬老憐貧。人能如此。則功行可言矣。然最要者。在乎濟困扶危。體恤人情。有力者。助人葬親。成人婚配。其功莫大。若徒刊幾張格言。勸化世人。終無實際。不知流入不重文字之家。將他覆甕。則功過相半矣。何如實行其德。今人略有一善。便滿心得意。且云何以無報。不知古聖賢之立教。曰積德。曰積功。曰積善。必終身累世。積累無窮。乃有厚報。非一事一行便可得奇福也。其有一事一行而得厚報者。乃祖宗積累于前。而及其身以發之也。豈因一事一行哉。然又不可執一論者。或一事一行。而活數百人數十命。則又格外言之矣。總之人之一生。不可不見善勇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兩言盡矣。子等細玩其中意味。毋以為迂。乃妙。德之不可不積。積一尺。深則子孫受一尺報。積一丈深。則子孫受一丈報。天道報施。自然之理。人能于本枝骨肉加厚者。上天眷之。祖宗佑之。
六
垂世八寶。孝弟以敦本。忠信以居心。勤儉以守己。寬厚以與人。忍辱以消禍。善養以厚身。仁慈以及物。知足以操存。為人之道無他法。和悅近人。則親朋懽愛。鋒芒太露。則見禍必危。更有不可者。刻毒之言。刺骨之語。短見薄識。最損陰德。慎勿犯焉。
七
天下無二理。人生無二性。性無有不善。其有不善者。習遷之。欲誘之也。力求至于無欲。而不能去欲者。得天地之氣不清。而習尚之多薄也。力去其欲而不能去。而人遂甘於自棄。天將自此而滅絕矣。天既滅絕。人欲日熾。而其人遂不可問矣。故求道之法。在於盡人合天。夫天非蒼蒼青昊之謂也。我心中自有天。忠孝節義而已。人能將道人前示。垂世八寶。身體力行。為聖為賢。成仙成佛。都在是矣。
八
道在天壤。人自違之。道在人身。人自遠之。所以世人求道者。日日思想學道希仙。而不能一刻戒妄皈真。則亦何能有一刻與道合也。道家談玄。必須性命雙修。而儒家言誠。亦必性命兩立。是儒與道。原為一體。並無二理。然夫子不談玄而言誠。恐世人入於虛無。便是異端汙世之說。所以夫子只言誠而不言玄。試思。中庸所謂誠。一不二。非所謂玄。玄之處耶。不二則能誠。誠則能生物。若一有間斷便與道違。不能如天地之運行。日月之遷流。故惟一誠。即愚者能明。柔者能強。造到至誠地位。便可前知。非玄之又玄。而能如是乎。此玄之又玄之理。不可言語形容。而夫子誠一不二之道。亦未嘗有能言語形容者。惟功夫日漸做去。到得誠玄地位。自家心中。自有一種妙處。非他人所得而知。所得而能也。
九
人生不過得天地精華之氣。凝結而成。理賦於天。而命稟于人。人理即天理。人性即天性也。天與人一也。自有知識以後。隨習而遷。天與人遂相隔而不相親也。道旨玄法。不過欲盡人而合乎天耳。子自問。何者為天。何者為人。
十
道本無他。總在清心地。心地清明。無一點雜想。無一毫私意。常如明鏡皓月。無一些塵蒙。則體已立矣。奈世人不知。營營擾擾。不使一刻清閒。則心先死了。如何久長生。如何望得道。要知此身。原是爛枯髏。所以常存者神耳。神由于精氣。精氣耗壞。能常存乎。從此思之。則精氣最要緊者矣。乃一旦耗壞。不亦可惜乎。子等既皈道下。及早修持猶恨已晚。況以年富力強之歲月。甘暴棄乎。天時日去而不返。精神日衰而難復。若徒任意苟安。則一至遲暮。便落無常圈套矣。夫修持一說。誰能箇箇離家。人人出世。即在家庭之際。只要仰不愧。俯不怍。再能時時存心。刻刻省察。毋使道心或離。亦不必抽鉛添汞之法也。毋耗其氣。毋傷其神。毋淆其精。毋動其心。毋亂其性。毋固其意。毋勞其身。靜以養之。堅以持之。正以守之。便是出家修行也。
十一
一領先天露。二得海底津。三收萬物性。四留五穀精。六撇塵埃氣。七保自來神。八明陰陽理。九歸大道神。十得真真路。成就混沌身。此名成胎混沌經也。
十二
心是水。不寬闊不動。性宜靜。心宜動。能依性而動心。則可矣。有拘束而無拘束是也。譬如洋洋大海。水泛連天。中視如鏡上行雲。毫無邊際。然豈竟無邊際也。為玄之境如此。修玄之性似此。死玄之心至此。何也。身至大洋之中。心中毫無三念。惟有一箇命字在腔子裏。了能如是。則漸進性。心自活。意自滅矣。人之性執。非性執。乃意執。能不聽意述。則心性有主。理自明矣。依理意自去矣。此即澄心滌慮法也。
十三
大道莫妄談。玄功莫戲看。修身還自納。保守炁如山。天之炁屬金。故塞。地之炁屬火。故煖。然必先要識得陰陽混合之法。譬如冬。天炁在上。春。地炁浮上。真陽伏則塞。真陰下則煖。此時純陰之際。一陽初放。故必取心火嚥下坎宮。再提湧泉真火上合。故當子時關閉心炁。諸竅齊閉。方得火昇。後摹天門目。後擦足心畢。自然遍身發陽。神清氣爽。其中之趣得矣。一心如混沌初開毫無知覺。此片刻乃真神透露也。能緩緩行去。自然日日時時生春矣。
十四
心在方腔子裏。有影無形。放而不求。則四體五官。俱為物役。而非我有矣。欲求放心。莫過於靜。而靜非一事不理。一物不交之謂也。功在平日。不在臨時。如平日間內念不紛。一心奉持道法。則心思正色。邪色不得而誘之。心思正聲。淫聲不得而擾之。我心何以動乎。所云動而不動也。若內無主張。任其游移渙散。不特有事時。中心搖搖。毫無定主。即一室獨處。而淫聲邪色爭來吾前。此心如在百萬軍中。舟指可掬。欲其靜焉得乎。固云靜而不靜也。子等誼關切磋。故剴切言之。勿謂一夕之話。無益十年之功也。
新月語錄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