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三語錄續輯

予每見世俗之所謂好道者。無非求神仙接引。或學其燒丹煉汞。或學其採陰補陽。以希長生。永保富貴。如所云。腰纏十萬。跨鶴揚州。皆是也。至於清虛寂滅。真常大道。鮮有好之慕之。如書所稱如。好好色之堅確不移者。而況素習儒業。釋道兩門。尤所弗齒。今某等乃能幼習儒業。長列簪纓。現膺民社。而乃渴慕仙風。真龍沙一會。不可易視。須知道以誠入。若由一誠以至乎無不誠。道不遠矣。故經云。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何謂修人道。蓋大道本虛而實。充塞宇宙。人惟體道而行。使此心量。無乎不周。大則包羅天地。凡一切靈蠢。俱在吾心量中。即孔門老安少懷。佛門度盡眾生。道門方便接引。咸此一心為之也。然又要細細叅究靈根慧性。時時返觀內照。以心問心。某事合道。某事不合道。出身加民。不使有一毫之未盡。此即儒門叅贊位育。釋門性光透露。道門忘形合虛之至理。故昔觀音大士。亦曾現宰官身說法。太上亦曾為柱下史。非入官之人。便不可學清虛之道。倘能由予所言。事事秉一誠意。如誠以利民。民受其福。誠以興化。風俗淳美。誠以自持。臨政無苛。誠以學道。惜精保神。仙佛與儒。寧外一心以求之乎。

予於某等所厚望者。須體太上好生之心。佛法慈悲之念。與聖賢與聚勿施之言。不特為予門增輝已也。凡學道之士。貴在精專。默運伭機。冥心內照。致虛守靜。和光同塵。以遊於世。抱一以自修。勿雜念。勿貪名利。內忘其心。外忘其形。以心御氣。以氣合神。以神合虛。以至於忘無可忘。復還清淨太虛無為之道。能明乎此。是為明道。勤修行之。是為行道。若夫南宮之法。雖云正法。然亦非了脫生死。度世無為之大道。故太上云。清淨為天下正。又曰。保神固氣。長生之本。至筆籙雖非真一法門。而好之者多。然亦有文士壽終。飛精附人。以發洩生平之學識者。至外丹鼎爐汞鉛。更屬惑世誣民。愚人受欺者。不可勝數。未聞神仙以此度世。昔正陽授予黃白之術。予恐貽誤後人。遂蒙鑒此一念。拔度昇仙。今某所請。予深惜焉。

士生斯世。誰能株守方隅。故男子生以四方為志。然所謂四方之志者。為其訪道從師。業儒者。負笈千里。學佛學仙者。芒鞋踏破。學未成。道未悟。不肯住腳。後世趨走名利。奔競勢要。或遊宧。或遊學。或遠商。皆從名利起見。又有一種貪嗜山水。不憚跋涉。雖有垂白雙親。亦置弗顧。不知此輩遠遊。均屬方隅之內。至於真人遊神冥漠。一息而經千里萬里。一時而徧六合三山。去不知其所往。神遊宇宙。來不知其所從。還歸虛寂。知此遊者。方為至遊。茫茫海宇。能通此者。百中罕一。

降務恕樓示眾云。予自三十年前。飛鸞演化。遂降神鄂渚。留驂此地。兆三品之良因。結萬緣之勝會。於斯樓基啟大業。繼復遷於宋氏樓頭。肇以涵三之名。再移喬子之宅。演成上卷仙典。於今一回想。實同昨日事耳。但予之開化有成。惟賴爾等贊勷。亦得諸始事之子。竭盡心力。此時雖大功告竣。均受宏庥。然於數始事之子。予心時為惻念。尚以為未足酬其勞者。故戀戀宮中。不即絶跡。蓋此故也。

予憫世慈腸。不憚煩劇。留連塵界。無非上體穹蒼。好生之德。下憐眾生沉淪之苦。是以發廣大誓。歷劫度人。普施法乳。願盡恆河沙數。人人道岸誕登。幽域光明遍照。則老人一片婆心。不幾可少慰乎。非不知世事澆漓。人情淡薄。近來口食計窮。人不得不惟利是趨。然只一心謀利。所以奸盜詐偽。日見其甚。機巧叢生。詭心百出。害人欺世。利己損他。種種行為。即一技一能。亦用心良苦。究其由來。無非計利。較之前人。更善鑽營。如此日偷。愈見其下。時災月厄。火盜官刑。旱蝗疾苦。因之頻加。第人於惡念初萌之際。尚覺自歉。雷霆震電。尚知畏懼。及漸染惡徑。反如履坦。似就輕車。偶因報應參差。遽謂神靈聾瞽。遂逞放心。肆行無忌。雖雷霆在側。斧鉞當前。而其人若罔聞罔見也。曰我惟利是恃。不聞諺云。錢可通神之語。甚可憫惻。亦可發笑。如是等眾。焉有不永墮輪迴。縈纏孽報者乎。予即欲解脫之。亦從何處下手也。

道之一字。為天地之秘機。為陰陽之精萃。立極宇宙。開化古今。至微至隱。無形無名。肇造化之象。祖物彚之根。厥始鴻濛。判於太鈞。佛也此道。仙也此倫。儒之聖智。亦無所分。究溯由來。同原玉清。流支衍派。各別三乘。各開一教。各立一門。實者儒理。虛者禪心。虛虛實實。二五凝精。存亡守有。若渺若冥。恍恍忽忽。含於臍輪。伭之又伭。竅妙難尋。上窮月窟。下踏天根。閒來閒往。常靜常清。實者如斯。虛者常存。殊途一轍。歸還渾淪。道無可道。人忘其人。我忘乎我。忘亦忘真。是曰真忘。莫可擬論。有識之子。先立乎誠。誠則有明。明則著形。著乎內外。大道可行。行道無有難易之分。而一貫之曰誠。

當今乩沙一事。開化者廣。附和者多。其中不無真偽之別。又不無聚散之常。然人每以談凶說吉者為真。以詩詞歌賦者可聚。若予自飛鸞此壇。迄今數十年來。在予不以吉凶之兆動人。而二三子亦不以禍福之機求應。雖無語言文字可觀。頗有禮樂威儀可習。是以常處不變。歷久愈新。較之倏聚倏散。駭俗驚人者。不相侔也。人恐予門有異見異聞事。足以動人。今予自觀。覺無甚聞見可異。但不知人之聞見者。有異乎。無異乎。蓋無異。則為庸常。而庸常二字。所含者廣。人生履地承天。祗不過衣而衣。食而食。日用起居。甚無異也。即庸常之說也。人生五官四體。共有目之能視。耳之能聽。司聰司明之處。人皆有之。此無異也。人生幼而小學。長而明倫。凡修身以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過遵先王之訓。率聖人之行。以造夫為聖為賢之域。均不外中道而立。事極庸常。亦無異也。更有此佛仙二途。一則明性徹源。欲了生死。一則煉性煉神。希得長生。其迹似怪誕難憑。其人似渺茫難考。然以庸常之說論之。佛與仙。斷不捨本性而言修煉。亦未有去守中而說伭微。忠孝仁義之本。未嘗不時時在念。辭讓恭敬之事。未嘗不箇箇躬行。故事親孝。亦可稱仙中之孝子。事君忠。亦可作仙內之忠臣。凡以類推。舉能生物盡倫者。皆是仙根佛種。不冀仙佛。而仙佛自然有得。其故實由於三教殊途。同歸太極。無所分別門戶也。予三品典內。明究斯旨。極為精備。若世之小儒。全不知此中合一之理。妄加議論。竊為譏謗。予亦不問其心思何似。而但哂之為腐為迂也。凡人問道而來。其有所聞見。雖予未盡知。但不作奇異觀。即是大識者。若論皈予門。亦僅可作庸常事看。方是大家模樣。既心切予道。予惟以大道教人。大者亦不過此庸常二字而已。

予門廣大。溟漠中寓有慈惠。恍惚中放有光明。凡所投誠。如果真信不二。再無不以神感通。只慮人之視我為可有可無。予亦難應之以立求立應。神思之不可度。理信然也。茍能事父母以愛敬。事兄長以和遜。待朋友以信實。處身世以公平。修己克私。敦倫務本。是即日對予面。日聞以言。予默會之間。自首肯也。

欲知生者之死。曷不觀死者之生。夫生者之死。人第知算盡則死。而死者之生。人或有云。死即受生者。又有云死既不測。焉定其生。又有云無所為死後有生之據。種種議訾不一。不知古云。死生之義大矣。其實不可得而易為之說也。以正理論之。人稟陰陽之炁以受生。得清濁之炁以分形。來則茫茫。如東輪晨擁。人第見夫日之升矣。又焉能親覩其發於扶桑者。為真耶。為非真耶。及其死也。冥冥炁往。百體槁然。如西烏之落。倏忽而下。人第見其日之夕矣。又焉能目擊其没於崦嵫者。為真耶。為非真耶。故執理之士。只究本來現有之軀。行真實不二之事。彼生彼死。惟順受其正而已矣。命可知也。不可言也。數有窮也。弗如守之。此大儒明生死於未有我前。而會之以意。順生死於既有我後。而反實歸空。其伭之又伭。微之又微。俱非世人可得而道也。

世傳斗儀七十二。內隱真諦三十六。其他不過以儀文垂教者也。不知禮斗一事。不特予門科教為多。即如來門。亦多此攴天禮法。諸品亦自不同。然佛藏中心品。較道科為勝。皆具梵音。兼有成就法。甚為深妙。禪那家。亦有以此見性明心。如彼慧燈一燭。覺照一切處。無不朗徹。夫此暗室。未有光焰。俱做黑漆人。彼此不相面。既而忽然一炬。便覺上下洞達。光明四照。得如斯樂勝。譬彼禮攴天者。雖愚柔無識。茍誠愨堅摰。遵依梵教。信禮如法。一旦開霽。俱能了悟。如我如來。睹明星嘯。拈花示眾。亦復如是。是知梵音神妙。具六通力。無有勝者。其功德力。誠不可議。即予伭科秘簡。上仙真宰。尚有尊奉。每按天地同輪度數。依法瞻禮。倘根具有閒。功行參差。亦不易得受上真靈寶太伭科教。故彼攴天為眾星主。居諸天尊。其願深固。其慈廣大。其法無邊。凡九品果徒。尚莫能窺測。傳經五斗。俱係科詞。其中皆有隱秘。不傳下士。非九天真器。亦不得聞斯語。然亦可習此條科。肫誠懇禱。依義修持。其神驗亦各各異。或親降紫宸。或靜現臂面。或天華繽紛。或仙品陳設。咸如意啟。均使如願。上士希仙。即可逭求。中士祈願。無不各遂。禱禳一切。尚小果報。於此中得大智慧大解脫者。不勝計。更有親受伭靈三五之真工。而超證修持。居第一義。俱得此力。譬彼念阿彌陀佛接引者。遂得化生八功德池。作變體成蓮華。亦如是微妙。如聖經所云。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彼禮攴天者。亦復如是。無第一義可解。是即第一義。無法象中。先有法象。而終歸於無法象也。妙哉。

十一

經之一字。原所以教人守經不變。常敬常畏。上智觀之。默有感會。中士視之。知所警惕。小民知之。咸生畏懼。故予設教訓人。在此一字有許多訓迪。非假語言文字以自炫也。然訓迪之要。首在收心。心有所警惕。則勿論敬神事。皆如在其上。必敬必戒。時刻翼翼。終日乾乾。對越神明。尤加謹慎。先自一事以至百事。自小事以至大事。收心在腔子。而勿使放失。則漸臻純熟。久自心有所主。而不致膽大氣粗。漫無忌憚矣。此收心之法。即予始教之綱目。即予演經之主宰。亦即予平日所說修仙修佛之妙諦也。夫下愚之士。縱不能默會幽深。合神伭遠。而凜此章程。事天格神之際。尚不能一為點檢。約束此野劣猿精。使令猖獗。蓋由此等平日於收心之學。全不體究。徒侈結習。枉縱情慾。無明時熾。識性難調。種種任意。慣成放誕肆行之積習。俗綱昏迷。不醒響震之伭音。以致對越神明。妄意放蕩。失禮踰閑。有不可自問者。如是之人。在人情則云不稽之輩。在世事則云誕慢之子。在儒教則云不屑之徒。在釋門則云玷清規之夫。在予道則云狂悖之士。焉所取也。經之為言敬也。既無敬。經何庸說乎。經之教人以心也。心既放。經何庸設乎。惟經以印心。心即經要。經之所以非徒託諸語言文字也。憫哉。予不禁為彼等惻然。

十二

凡事神者。對越神明。儼然如在。或左或右。皆凜袛承。非惟衣冠必整。亦且容貎必端。兢兢恪敬。手足動止。俱宜安詳。朝禮拜颺。儀度中節。從容閒雅。莊重合數。如上位神靈。向我中處。指視甚嚴。凜不可慢。如是敬畏。似下之奉上。臣之見君。必盡其禮。然下事上。臣見君。或有未出於真誠真敬者。若畏敬之心存於中。自無偽誠偽敬之事。至於事神。又非君上可比。以其神靈赫弈。感召甚速。呼吸相通。捷如影響。有令人不得不生畏敬。不敢不生畏敬者。總以神之昭格不可度也。如是先存一事神之意而來者。其心是必在敬神一邊。豈尚敢嬉笑戲渝。不恭不敬。視為兒戲乎。雖予無甚足觀。但既存事神之心而來。即神有神無。俱宜自盡其心。自盡其禮。此道不明。焉能為人。焉能事神。神乎人乎。相感以誠。誠能格天。天德是馨。儀禮百千。端在一心。心真心偽。又在自存。自盡謂忠。以實為真。真誠應物。格致修身。由身而家。不外乎心。齊治平者。總乎至誠。參贊位育。皆基是根。爾諸小子。黽勉是行。

十三

鸞手之難。非同泛泛。有天成者。有人力者。要必夙具慧性。智根通達。性氣和平。心神淡定。與世道相違。向有善信。不欺於物。不騖乎外。敬恪純一。體致安然。必謹必慎。時凜誡調。無二無三。不疑不詐。方得心手相應。神人合體。機智靈通。不阻神意。如寂靜逍遙。意致冲和。自然純化者。此天成者也。由生漸熟。必加煉度。然後臻極者。此人力者也。要之總在誠實於平日。而言行不茍。所存所著。與神契合。臨時又斂神聚氣。心性靜恬。氣住神住。機圓心活。亦此之謂也。蓋鸞手為神所憑依。凡言有所損。行有所虧。以及虛浮詐偽。疑二相叅。皆神所不取。既不取其人。焉能附其身乎。即臨事之時。茍分心於外。及動起七情。或自生疑退。或閒有怠惰。皆阻神機。不能久遠。此所以得真鸞手之難。而得予之鸞手為更難。而得演經說法之鸞手為愈難也。不知予之開化。首在得人。神之憑依。又兼有德而具靈根者。故鸞手二字。亦不易言也。

十四

人當年茂。每事應自束性。乃德之基。不可不涵之溫厚。故儒門存心養性。即予門煉氣煉神之謂也。學道者。未學生。先學死。不能死。焉得生。藏生機於死竅中。在人自己會。不然。則日見求生。日見就死矣。此生生之道。大有伭奧。勿為習染。休被塵迷。明人一點。如暗室張炬。頓生光明。莫把聰明向無用處使。

十五

誠恕。子縈縈俗務。固為人情不免之事。然子較庸俗不同。自宜毋存凡見。此時予即為子般般印證。然亦無者不能增。有者不能減。雖欲為之造命。其如定命何。今特與子言之。冀子了悟。一切有為之法。悉如夢幻泡影。子但循分安時。求證將來妙果。則乘予開闡之日。儘足開子慧性。方是子七十年來。收緣結果之功。子須從此漸排塵累。擺脫俗情。大作整頓。收拾性靈。以待緣至。即可助予闡演。利賴無窮。抑且於爾往昔生中修持。自得圓通早證矣。

十六

既皈予門。須體予意。以敬畏存心。以和平待人。勿貢高以自矜。勿驕奢而傲物。縱妖冶盈前。當思坐懷不亂之下惠。雖人將橫逆加我。必須學三自反無過之君子。豈不知周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乎。

十七

予門弟子。率領眷屬皈依。固云向道之誠。然諸子但知取一道名。便是皈依。殊失皈依之義。不知皈者。乃以道為歸。依者。以道為宗主而依倚之也。若能信受奉行。遵守法戒。於道門不犯規律。於人事不壞綱常。心術端正。誠敬勿欺。凡事依理而行。方不失皈依之義。方可稱皈依之人。倘止求一道名。遂了皈依之念。實為無益。況彼等婦女童穉。無所知見者乎。

十八

嚮慕予道。必須敬信。諸事敦本。若甘自棄。便日流於汙下。茍能行健。即日進於高明。至於涵精育萃。攝性調情。又端在有涵養澄靜之學。存虛無杳冥之心。方克有濟。倘自不收束。則日粗浮。神之不接尚小。而過之招報甚嚴矣。

十九

示洪篤誠。子亦聞予涵三之名義乎。自兩儀肇判。三才遂分。然天有三光以昭示萬物。地有三教以維持人心。但人有氣稟不齊。故釋典有三乘。仙藥有三品。即儒家亦有上中下氣質之不同。究其初。厥賦維均。本屬一氣。中涵一理。所以三教雖分。同出一原。若叅透三教之理。毫無彼此之異。自同歸太極之精矣。夫太極者。即所謂先天一炁。兩儀從此而判。三才從此而分。若夫三教。則太極之支流雜派也。原其始。無非一理。是以予壇特命涵三之名。蓋會三歸一。又一道中包涵三教耳。若伭門修煉工夫。有雜有正。雜則言接命延年之方。正則惟談金丹大道。金丹者。即佛法所謂圓明覺性是也。非金非石。而金石無以比其堅。分陰分陽。而陰陽無以喻其妙。靈應無方。神通難擬。修之則寸田尺宅可長生。百年千年可常存。彼藥物火候。二八一觔。子午抽添。水升火降。皆支言耳。其實窮究性命之旨。降伏其妄心。道即在目前矣。予昔指伭篇。曾揭此義訓人。有云報言學道諸君子。好把無毛猛虎牽。夫無毛猛虎者。心也。心之所之為意。意者。伭門所謂黃婆。於人身中脾土是也。水在下難升。火在上難降。意至專一。則炁自隨。故丹訣有云。黃婆牽引入中央。蓋金為水母。木為火母。以此東王公。配西王母。而生水火兩男女。然必以意為烹煉。方能成就。故丹訣又云。本因戊己為媒聘。遂使夫妻正合歡。雖丹經有如此種種名相。皆屬假立。若降住此心。則一切皆空。太上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如涵三之意。三且不名。涵於何有。涵且不名。三於何分。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了此道者。是真修行人也。

二十

自己本來心性。究未明了。所以寃業牽纏。輪迴往復。此刦未盡。彼刦又生。惡報未消。業債又起。沉淪愈久。陷溺愈深。渺渺泉鄉。茫無出路。悠悠歲月。何日超昇。夫人身難得。樂土難生。耳目聰明。皆上蒼篤生之德。衣食饒足。實前世修積之功。利名富貴。豈可強求。壽天窮通。原非倖致。茍不能上酬覆載之恩。下答鞠育之德。是輕生忘本。已負莫大之愆。或更加以敗亂倫常。斵喪根本。存心積慮。惟機械巧詐之是工。處世待人。盡刻薄殘忍之是務。對三光而不知敬仰。毀二教而不屑尊從。污穢人羣。傷失本性。生則難辭惡疾。橫喪天年。死則難躲冥刑。打入地獄。凡此等眾。寧不可悲。須知天堂有路。只教心地光明。今日撒手。今日即空。明日回頭。明日即了。笑人生一塲虛夢。誰能夢裏尋真。歎世上多少虛花。孰向虛中著實。生時不知修省。死後魂魄皆昏。依草附本。本來之靈性何存。泣地怨天。夜臺之淒涼誰顧。一旦改形換面。失却人身。萬刦沉淪。了無出路。可不畏哉。

二十一

世人曠刦以來。迷失真性。全不皈奉三寶。只圖利養色身。不知色身是假。終有敗壞。若金丹大道。長生不滅。亦無生。亦無死。但所謂金丹者。非如外道旁門。燒丹煉汞。惑世誣民。使人傾家破產。終無一成。而且有害也。神仙修丹。即是修心。人人有此金丹。惜自己不肯修煉。以致隨刦輪迴。永無解脫之日耳。須踴躍誓願。首謝前愆。皈依三寶。所謂三寶。釋曰佛法僧寶。道曰道經師寶。名雖各異。理實一也。從此永久奉道。即可澄清淨道身。夫覺悟只在一心。心同太虛。無罣無礙。若能覺悟。即可自度。否則沉淪億刦。雖萬種慈悲。亦難拔度矣。

二十二

自古皆有死。然其中亦有前刦善根未熟而死者。亦有惡業未露而死者。亦有學佛學仙。中途改變。以致善果未成。惡業漸長而死者。又有生平為惡無厭。終年能改過自新。臨命終時。因此一念能自改悔。轉刦遂好。善修為正道者。故此一生。有男女富貴貧賤壽殀之不齊。非上蒼有意區別。皆由善惡自招。若前生。好善樂道。今世又能好善樂道。則天福自致。天堂可躋。如其不能。則天路閉塞。無門可入。地獄惡報。無由出離。第一要發信崇心。信奉三寶。自能消曠刦罪愆。出生死苦海。證長生之大道。第二要發懺悔心。悔歷刦不知伭功。未能修煉。自心性體。被無明煩惱蔽錮。以致淪於鬼趣。此一悔心。能生種種功德。譬如磨鏡。塵垢既去。透體光瑩。故知生死。心為根木。心欲長生。即當崇善。善乃福基。惡實禍兆。作善作惡。總屬乎心。心有一善。如地生嘉禾。灌溉滋茂。收穫必美。一念有惡。如雲蔽虛空。日為掩暗。其光便滅。若能改悟。如風吹雲翳。雲散光現。虛空湛然。學道之士。性體虛明。亦復如是。世人不知修道真訣。將謂愚昧凡夫。何堪修道。豈知道本在人。不是離了心性。別有一種道理。若別有一道可修。諸佛諸仙。便屬欺世。其實修心。即是修道。人但一心悔過自修。道不遠矣。試聽誦經。其中語句雖多。無非表此一心。心本剛健中正。純粹以精。初無一毫人欲之私。何謂人欲。蓋隨各人所欲。或富或貴。或好色。或美食。種種貪妄之心。皆名為欲。此欲一萌。即離天性。遂致迷真逐妄。落無數階級。故不得名為天性。而曰人欲也。又此欲各各有。各各異。非大同之理。非至公之心。故云私。今後但去此私心。除却妄念。令通體光明。復還天性。則道在邇矣。若言下頓悟此性。即是金丹大道。日日叅究本來。自得了脫苦趣。

二十三

人生之初。惟止一性。並無他物。夫此性者。先天一炁是也。天得之以致清。地得之以致寧。人得天地清寧之炁以成形。於是遂有陰陽清濁之分。然此天地之炁。始於太極。所謂太極。即是先天一炁。因天地由此而生。故曰先天。此炁在人則謂之性。人未生時。此一點真性投於母腹。得父精母血而成形。然此精血。亦稟天地清寧之炁而生。因此時既有精血。遂有形相。從清虛元陽無相中。落於有相。而先天之炁。於是雜而無形。故太上云。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此之謂也。方其未出母腹。藏於無形。其性其命。尚渾而為一。及墮地一聲。已將太虛圓明光大之體。一聲叫破。於時性既發露。命亦隨之。遂有窮通壽殀之不齊。但性體本善。而既生之後。性光隱而不見。遂有心之名。然性即心體。心即性用。二者各分天地。故性曰性天。心名心地。至於用意。又落第三階級。愈流愈遠。愈遠愈失。所謂水出崑崙便不清也。既有形相。便有五官四肢百骸六根之不一。太上云。不物中物。不有中有。正謂是也。惟仙佛深達此理。直究本來。所以仙家之七返九還。亦袛是煉情歸性。歸性即太上所謂歸根復命。而佛法種種。亦不過修明此性耳。人自曠刦來。縱無明性。迷失真宗。夫此無明何得亦謂之性。譬比溟渤。同謂之海。其波濤洶湧莫測之狀。總屬海水。不得謂溟渤是水。其波濤非水也。使波平濤息。則海水清淨之體。還復如是。若人能降心。除去妄想。使情歸於性。則太極真元。全體造化。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矣。故聖門之忍性。忍此無明。予門之煉性。煉此無明是也。然作罪根因。又屬妄認色身是我。種種計度。以養此色身。雖衣食充口體。猶以為未足。故太上經中。先示斷障之法。令勿起貪瞋。貪則有損人利己之事。瞋則妒人之有。恨己之無。而怨天尤人之罪。日積月深矣。及至天曹考較。地府減祿。大數迫時。撒手而往。生平衣祿歸何處。業鏡臺前事事真。渾身有口難分說。始悔從前錯用心。

二十四

昔演典談經。龍沙顯跡。八品伭文。闡自毘陵。曾費數萬計。嗣又丕振宗風。宣演五品。亦費數千。至於涵三闡教。演清微典。已較前節畧。僅千餘矣。後演禪宗。蒙佛慈指示。諸凡從儉。以冀早成。是歷來演典談經。未嘗不大有布施。然世風漸替。好道無人。所以後此闡演。皆量時度勢。不多繁費。今某既肩斯任。功德匪小。予非欲從陋就簡。不過體諒一官薄俸。無甚盈餘。所以從儉行事。非予自輕秘旨。褻慢伭文。以俯就於人也。然應辦儀物。仍不須節省。演務重大。禮制莊嚴。況開闡靈文。眾真班列。諸神侍衛。非小可事也。以適中為妥。

二十五

料理演務。又兼積誦經藏。固是難事。然必須善諭諸子。毋使誠意散渙。毋致始勤終懈。方有利益。予不惜委曲開導。誠欲子等真切誠信。發於自然。方為功德。果能肫篤奉道。隨處皆有感應。不求福而福自至。不圖報而報自豐。天人感召。捷於影響。予等勉旃。

二十六

邊邑土瘠民貧。又值災厄之後。為民父母。最宜愛惜蒼黎。如保赤子。疾痛疴癢。俱要護持。與民共苦樂。正宰官盡職之事。夫上天好生。莫重於民命。凡為有司者。不特慎刑為要。若無教化及民。使知觀感。不能格於有恥。亦是有司之過。若博泛愛之虛聲。致令刑賞不明。舉錯倒置。使民無所依賴。而手足莫措。更是有司之過。至於辨寃理屈。折獄於片言之閒。入死出生。定案於寸毫之上。尤宜審慎。非可忽也。古昔明吏如文忠公父。其福報在於子孫。史冊可證。究其由來。皆一心在於好生。便已作福無量。宜體此恕字。恤民之命。養民之力。惠之以恩。使之以義。照鑒無私。福澤遠大。正未艾也。

二十七

書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但立心行善。忠君恤民。苗彝愚民。鎮之以威。撫之以恩。威恩交施。柔剛並用。詩云。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能如是存心。如是行事。天必佑之。自然所願從心。有求皆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邊郡赤子。貧苦者多。宜加意撫惜。發奸摘伏。宜小心慎重。岩疆之民。易於歸化。亦易於梗化。惟在恩威調劑之力也。

 

涵三語錄後記

道何言哉。道而不可言也。又奚以五千為。是道之在宇宙者。已抉精蘊於函關授受間矣。外此何庸片紙隻字乎。然自西度以來。聲教漸以寖微。而後起之論。若簧鼓然。類皆以五千言之緒餘而肆其唾涕者也。迨日就久遠。後之人愈捨其唾涕。而唾涕之。遂成舌戰。彼此交攻。較之簧鼓。惑亂尤甚。我孚佑帝師慈憫聾瞶。為之振鈴鐸以警醒之。不啻青牛再度。大其聲而疾呼也。於是結壇鄂渚。開玉局以佈金沙。特演大乘三品真經。擴五千言所蘊蓄者而洩之。收五千言所散出者而合之。極闡微旨。透闢真宗。心印聖賢。而道通仙佛。是又煥然兩間一新之文字也矣。閒於演典之暇。偶論妙理。或尋章句。無非為世道人心計者。其中勉敦倫常。期修心性。即一言一字。盡足開悟本來。啟迪後學。誠濟世之津梁。渡人之梯筏。曩時親炙休光者私相記載。惜秘諸寶笈。未獲流通。今幸金陵孫子。因刋三品便函而纂輯之為一帙。標作涵三語錄。同付剞劂。將以斯為三品便函附也。真思文字之障。我孚佑帝師。固已深疾之。以其蔽巧蒙愚。為人心害鼓非惑是。為世道憂。不以此急出而正之。則真偽混淆。將唾涕相沿於無已。是此錄雖若為三品之緒餘。然何莫非唾涕之精髓也耶。以我師之唾涕。醒天下之唾涕。而滴滴甘露。沁人心脾。有真性者。將味精髓於唾涕中矣。尚何經與錄之分哉。世之人以為語錄可。以為三品之緒餘可。即以為三品真經。亦無不可。是為記。

乙卯孟春中澣顯化真人弟子王真稽首恭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