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智慧眼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好心情,它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本能。沒有誰為陰鬱、淒苦而降生於這個世界上。好的心情和性格一樣,雖有先天的基因,卻主要來自後天的修煉;它不會誕生在某一個時刻,而是天長日久中人格、素養、品質、才情的自然流瀉。

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在生活中所獲得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更不在於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只在於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在這裏,外界的因素與此並無多大的關係。

在智者的眼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成為歡樂的源泉。一滴閃亮的露珠,一個清新的早晨,一次黃昏中的散步,一個會心的微笑,一件小小的禮物,一份悠悠的思念,只要你敞開心扉,全身心去領略大自然賦予自己的一切,感受人際間的溫馨和友愛,歡樂自然會來到你的身邊,湧上你的心頭。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一個人,不能瞭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菩提心,智慧眼》一書,以中國文化的精髓為基礎,以佛家感悟人世的高超智慧為核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華,通過富有禪意和哲理的故事、濃縮的東方傳統智慧精華,全方位展示了佛的智慧和道的真諦,並與時俱進地引發了相關的人生哲理,以更貼近生活,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

願你能靜下心來,反複品味書中的故事和哲理,逐漸將禪的精神、佛的智慧、道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當中,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把握時代脈搏,昇華人生的意義。仔細閱讀本書,會使你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係更和諧!


 


精進篇

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恒以慚愧水,洗滌懈怠心。

──星雲大師

古人說:「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讀書不下苦功,妄想顯榮,豈有此理?為人全無好處,欲邀福慶,從何得來?」這就是強調學習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但是,必須認識到,學習只知道努力是不夠的,還要講求方法。


淺嘗輒止很難有所建樹 而欲速不達

從前有一位國王,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科學到底是有益還是有害?學習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如果把知識份子全部驅出境,是否更為明智呢?

他終日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召集群臣商議,都得不到滿意的答覆。他越來越煩惱。

有一次,國王來到郊外遊玩,邊走邊想著問題犯難。突然,他看到了前面有一位隱士,手裏抱著一本很大的書籍。隱士的嘴角掛著親切而慈祥的微笑,額頭上智慧紋路條條清晰,目光嚴峻卻並不是憂鬱。國王便上前與隱士交談。果然,他的學識淵博非凡,請求隱士為他解決那個難頭:科學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年邁的隱士開口了:「尊敬的陛下,請允許我用一個故事來向您揭示一個我思考多年的問題。」

他稍微想了一下,開始娓娓道來:「從前,在印度的海邊住著一位漁夫,他那漫長的一生非常貧苦。他死後,留下三個兒子,他們不願意再走父親的老路――認為靠打魚為生免不了要受苦。於是,他們決定向大海索取更珍貴的禮物――珍珠。他們既會游泳又會潛水,於是立即開始去尋找這種財富。

「可是,三個兄弟的成就卻很懸殊。老大最懶,走在海邊,生怕水把鞋沾濕,只在海邊逛來逛去,等海浪給他捲來珍珠。由於如此懶惰,只能勉強糊口,度日艱難。老二很勤快,善於選擇力所能及的近海處,果然採到了許多珍珠,日子過得非常富足。老三利慾薰心,志大才疏,他想:雖然近海處也能找到珍珠,但怎能比得上海底最深處?如果我能潛水到那裏,可能那裏的珊瑚、珍珠等寶物堆積如山,我可以信手拈來。於是,他開始實施這個瘋狂的想法,縱身入海,直撲漩渦深處。但他還沒有到達海底,就被海浪吞噬,一命嗚呼。國王啊,學習的意義正是如此。」

醒醐灌頂

學習既要克服畏難情緖,又要注意循序漸進,把握適度的原則。因為淺嘗輒止很難有所建樹;而欲速則不達,貪多必失,同樣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噬音誓。 輒音接。

飽食終日 不如發奮讀書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由於家境清貧,上不起學,十歲時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房裏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鹹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後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廟裏的老火頭僧很佩服范仲淹這種精神,時常稱讚他。范仲淹說:「一個人如果不讀書,只知飽食終日,貪圖安逸,那種生活是毫無意義的。」

范仲淹為了開擴眼界,尋訪良師,增進學識,便風餐露宿,千里迢迢來到北宋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了著名的南都學舍。在學舍中,他晝夜苦讀,「未嘗解衣就枕」。在冬夜裏讀得疲倦時,他就用冷水洗洗臉,讓頭腦清醒過來,繼續攻讀。

同學中,有一個是南都留守的兒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讀」,只吃點粥,很是感動。回家對他父親講了這件事。留守感慨地說:「這是個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饌送給他吃吧。」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發現范仲淹根本沒吃他的食物,就責備他。范仲淹答謝道:「我並非不領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習慣,如貪此佳食,恐怕將來吃不得苦。」

齏音擠。 迢迢音條條。 肴饌音淆讚

醒醐灌頂

古人說:「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沉迷於學問之中,生活雖苦,精神也可以非常愉快。


詩中有畫 畫中亦可有詩

福建甯化人黃慎,少時跟同郡的一位老畫家上官周先生學畫,他學得很認真,心靈手巧,經過一段時時,就將上官周畫花鳥、山水、樓臺的藝術技巧與精神實質都學到手,畫得很好。

人家稱讚他已學到家了,他自己卻覺得不滿足,好像是缺少了一點什麼很要緊的東西,認為自己還不是稱職的學生。

有一天,他又捧著先生上官周的名畫,看著看著,整個精神都集注在上面,忽然歎起氣來,說:「吾師上官周先生技絶,我難以與老師爭名啊!但一個有志氣的少年應當自立。我黃慎豈肯永遠居在人後!」

他像發了瘋病似的,忘了早晨與黃昏,忘了飽餓與冷熱,好幾個月都在思索著這個問題,但就是找不到新的一條路徑。

上官周知道了學生的苦悶,就啓發黃慎去多讀多看。黃慎聽了老師的指點,書法學懷素,詩仿金元,畫摹天池,博覽百家作品。但到了他自己作起畫來,卻覺得畫中處處有別人痕跡,還是闖不出自己的路。他展不開眉,舒不了心。

有一天,上官周忽然問黃慎:「你讀了張欽的詩嗎?」

黃慎說:「先生,學生讀過了。」

但過後想想:先生問我這話總有道理。於是,就再細讀張欽的詩,才知張欽詩中有畫,所以詩的意境很美。他不禁問起自己來:「黃慎黃慎,張欽詩中有畫,你黃慎畫中要不要有詩?」

一時他不能明確回答這個自己提出的疑問。

他上街,在街道上走著想著,想著走著,終於領悟到:上官周先生的畫,張欽的詩,懷素的字,他們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但我黃慎又怎樣呢?這樣,豁然開朗,眼前天地開闊了。他匆匆忙忙地跑進最近的一座店鋪中,向店老闆借了紙與筆墨硯臺,就在店堂的案桌上面揮起畫筆,畫起他心中的那些美妙的東西。

黃慎這個稀奇古怪的舉動,驚動了店裏的老闆夥計,更招引得過路的人們進店堂來看個究竟,不久,店堂裏外站滿了看畫畫的人。

黃慎好像沒有看見一個人,只專心致志地揮著他的畫筆。畫好了,筆一擲,忽然拍著案桌大叫起來:「我得到了!我得到了!」

圍觀的人們聽不懂怪畫家的怪話,只望著他們作的畫,畫面上筆墨不多,畫的什麼也看不甚清楚,還以為這畫家是發了瘋呢!

黃慎這才發現許許多多人圍著看他的畫。他向大家笑嘻嘻地揮揮手。圍觀的人們開始散去,說也奇怪,離開一丈多遠,再看看那畫面,寥寥草草的筆墨突然顯現成幾莖水態。大家越看越喜愛,異口同聲稱讚:「怪人怪畫,就是怪,就是好!」

黃慎默默地微笑著捲起畫,向店老闆謝了謝,就從人縫中擠開一條路走了。

上官周先生後來看見學生黃慎突飛猛進,喜不自勝,逢人就說:「吾的門下有黃慎,猶如王右軍之後有個魯公一樣。當老師的看見學生如此長進,多興奮啊!」

甯音寧。 欽音音。

醒醐灌頂

佛經中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典故。意思是說,登上了百尺竿頭,並不意味著進入了「真」的境界,在這個節骨眼上,還需要繼續修煉,才能達到更高境界。這原本是佛家參禪的智慧,但同樣適合學習的道理。在學習中,也不要輕易滿足,要努力追求「更上一層樓」的境界。

精究其理 才有可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為了啓發弟子精益求精地悉心研究佛理,海納老和尚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善於彈琴的樂師名叫師襄,據說在他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

鄭國的師文聽說了這件事後,十分嚮往,於是離家出走,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三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無法可想,只好說:「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後,歎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弦,我所嚮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問:「你的琴現在彈得怎樣啦?」

師文胸有成竹地說:「稍微摸到了一點門道,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於是,師文開始撥弄琴弦。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八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面對這金黃收穫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二月的夾鐘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迴蕩,頓時引來花紅柳綠,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十一月的黃鐘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微弦,使之發出代五月的蕤賓樂律,又使人彷彿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徵、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噴湧。

這時,早已聽得如癡如醉的師襄忍不住雙手撫胸,興奮異常,當面稱讚師文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這令人著迷的琴聲相媲美呀!他們如果能來此地,我想他們一定會帶上自己的琴瑟舌簫,跟在你的後面當學生的!」

襄音箱。  蕤音裔。

醒醐灌頂

學習任何技藝,都不能只滿足於簡單操作和表面上的熟練,而要花大氣力,下深功,精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博取百家長 始得龍風飛

柳公權小的時候字寫得很糟,常常因為大字寫得七扭八歪,受老師和父親的訓斥。小公權很要強,他下決心一定要練好字。經過一年多的日夜苦練,他寫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齡相仿的小夥伴相比,公權的字已成為全村最拔尖的了。

從此以後,他寫的大字得到同窗稱讚、老師誇奬,連嚴厲的父親臉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權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在村旁的老桑樹下擺了一張方桌,舉行「書會」,約定每人寫一篇大楷,互相觀摩比賽。公權很快就寫了一篇。這時,一個雲遊的老和尚來到桑樹下歇涼。他很有興致地看孩子們練字。柳公權遞過自己寫的,說:「老師父,你看我寫得棒不棒?」老和尚接過去一看,只見寫的是:「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老和尚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皺了皺眉頭,沉吟了一會兒,才說:「我看這字寫得並不好,不值得在人前誇。這字好像豆腐腦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有形無體,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見老師父把自己的字說得一塌糊塗,不服氣地說:「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和尚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當,不敢當,老衲寫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原城裏看看去吧!」

華原城離柳公權家有四十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悄悄給家裏人留了個紙條,背著饃布袋就獨自往華原城去了。

柳公權一進華原城壽門,見北街一梱大槐樹下掛著個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見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沒有雙臂,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夾起一支大筆,揮灑自如地在寫對聯,他運筆如神,筆下的字跡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看客們陣陣喝采。

小公權這才知道老和尚沒有說假話,慚愧極了,心想:我和字畫湯老爺比起來,差得太遠了。他「撲通」一聲跪在字畫湯面前,說:「我願拜你為師,我叫柳公權,請收下我,願師傅告訴我寫字的秘訣……」字畫湯慌忙放下腳中的筆,說:「我是個孤苦的畸形人,生來沒手,幹不成活,只得靠腳巧混生活,雖能寫幾個歪字,怎配為人師表?」

小公權一再苦苦哀求,字畫湯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提起筆,寫道: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老人對公權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秘訣。我自小用腳寫字,風風雨雨已練了五十多個年頭了。我家有個能盛八擔水的大缸,我磨墨練字用盡了八缸水。我家牆外有個半畝地大的澇池,每天寫完字就在池裏洗硯,池水都烏黑了。可是,我的字練得還差遠呢!」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牢地鏤刻在心裏,他深深地謝過字畫湯,才依依不捨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權發憤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他學習顏體的清勁豐肥,也學歐體的開朗方潤,學習字畫湯的奔騰豪放,也學宮院體的娟秀嫵媚。他經常看人家剝牛剔羊,研究骨架結構,從中得到啓示。他還注意觀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魚,奔跑的麋鹿,脫韁的駿馬,把自然界各種優美的形態都融注到書法藝術裏去。

柳公權終於成為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可是,柳公權一直到老,對自己的字還很不滿意。他晚年隱居在華原城南的鸛鵲谷,專門研習書法,勤奮練字,一直到他八十多歳去世為止。

饃音蘑。 槐音懷。 幌音訪。 澇音路。 鏤音漏。 肘音走。鸛音罐。

醒醐灌頂

古人常自警:「恒以慚愧水,洗滌懈怠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勤學不輟,博採眾家之長,不斷進取,才可能成就自己的風格,出人頭地。


學字不只是動筆 還要動心

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小時候在私塾館學寫字,學了三年,也沒學成。

一天,一位雲遊的老和尚路過村裏。為了化齋,老和尚偶爾會給人寫一兩幅對聯。

米芾見老和尚寫得一手好字,就虛心求教。老和尚翻看了米芾臨貼寫的一大打子紙,若有所悟,對他說:「想跟我學寫字,有個條件,得買我的紙。不過,貴點,五兩紋銀一張。」米芾一聽嚇了一跳,心想:哪有這麼的紙,這不是成心難為人嗎?

老和尚見他猶豫了,就說:「嫌貴就算了!」米芾求學心切,借來五兩紋銀子交給老和尚。

老和尚遞給他一張紙說:「回去好好寫吧,三天後拿給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著五兩紋銀買來的一張紙,左看右看,不敢輕易使用。於是翻開字貼,用沒蘸墨汁的筆在書案上劃來劃去,想著每個字的間架和筆鋒,這樣琢磨來琢磨去,竟入了迷。

三天後,老和尚又來了。見米芾坐在那裏,手握著筆,望著字貼出神,紙上卻一字未寫,便故作驚訝地問:「怎麼還沒寫?」米芾一驚,如夢方醒,才想起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說道:「我,我怕弄廢了紙。」

老和尚哈哈大笑,用扇子指著紙說:「好了,琢磨了三天,寫個字給我看看吧!」

米芾提筆筆寫了一個「永」字。

老和尚拿過來一看,這個字寫得大有進步,漂亮極了。這才問道:「為什麼三年寫不好,三天卻能寫好呢?」

米芾小心答道:「因為這張紙貴,我怕浪費了紙,不敢像先前那樣信筆寫來,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

「對!」老和尚打斷他的話說:「學字不只是動筆還要動心,不但要觀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領神會,才能寫好。現在你已經懂得寫字的竅門了,我該走啦。」

說著,老和尚揮筆在寫有「永」字的紙上添了七個字:「(永)誌不忘,紋銀五兩」。又從懷裏掏出那五兩紋銀還給米芾,便出門上路繼續雲遊去了。

米芾一直把這五兩紋銀放在案頭,時刻銘記這位苦心教誨的啓蒙老師,並激勵自己勤學苦練,後來終於成為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

芾音忽。

醒醐灌頂

學習要多用心,勤動腦。不但要瞭解表面的知識,更要悟其精髓,心領神會,才能學好。


紙上得來終覺淺 覺知此事要躬行

春秋時候,有一個叫王壽的人,他愛書成癖,藏書豐富,遠近聞名。古時的書,多是人工抄寫在竹片上,再以皮革連結裝束起來的。他為了有抄書的材料,就在自家房前房後種滿了竹子,形成了一片竹林,並在門前的池塘裏種了許多蘆葦。他每天所有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都用來借書抄書看書。家裏一院小房,除了他住的地方外,已經全部堆滿了書。他每年不但要花許多時間,把它們都搬出去晾曬一遍,免得被蟲蛀蝕,還要翻檢看有沒有脫落的文字,及時補上。四十多年來,王壽孤身一人過著這種自以為充實的生活,以苦為樂。

由於母親去世了,王壽要到東周奔喪。他隨身帶了五本書,準備途中抽空看看。

王壽已不年輕,五本竹簡也夠重,結果只走了一會兒就累得喘不過氣來,有些走不動了,他只好坐在路口休息,並隨手抽出一冊書來讀。

這時有一位非常有修為的老禪師路過,見他背這麼多書,就和他閒聊起來。

王壽說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並說自己不惜負重,全為了在旅途中讀書充實自己。

老禪師聽了歎口氣說:「無用。」

王壽聽得一愣,呆呆地望著老禪師,不知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老禪師合了合掌,笑笑說:「書是記載言論和思想的。言論和思想又由於人的勤奮思考而產生,所以聰明的人評價標準,並不是以藏書的多少衡量的。你本來是一個聰明的人,為什麼不去思考問題,形成思想,卻要背著這累人的東西到處走呢?」

王壽聽了,如夢方醒,立刻三拜老禪師,當場燒了自己所帶的書,輕身入了東周。

醒醐灌頂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不是目的,學習如何思考,掌握活的智慧,有效地指導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方法和規律 不能只憑想蠻

有個書呆子,一天到晚只會待在家裏看書,什麼事也不會幹,整天依賴妻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這天黃昏,妻子在地裏幹完活回家,只見自家的雞隻還沒有歸窩。她自己要忙著做飯,沒工夫去張羅趕雞,就對丈夫說:「我做餎,你去幫我把雞都趕進窩去。」

丈夫答應了。他放下書本跑到外面,去將自家的雞趕回家。

書呆子看到自家那幾隻雞,連忙上去一陣使勁猛趕,結果那幾隻雞嚇得驚慌失措,亂飛亂竄;書呆子只好停下來,朝雞揚起手慢慢示意,於是那雞又停在那裏東瞧西望。等那幾隻雞剛剛安定下來,要向北面走去,書呆子趕忙上前將雞攔住,雞嚇得一掉頭又朝南邊跑去,書呆子急了,又趕到雞前將雞攔住,雞又重新掉頭朝北跑去。就這樣,他靠近雞時,雞嚇得到處撲騰,他遠離雞時,雞又停住不走。折騰到天都黑下來了,還有三隻雞依然沒趕回窩。

妻子做好了飯,還不見丈夫趕雞回家。她出屋一看,書呆子站在那裏,正顯出無可奈何的樣子,額上還淌著汗。妻子很是生氣,教他說:「應該這樣趕雞:在雞安閒的時候慢慢靠近它;如果它驚恐不安,你就扔點食物去引誘它。不能像你這樣簡單粗暴地亂趕一氣,要慢慢引誘著趕。你儘量把雞趕到熟悉的路上,讓它慢慢安定下來,它自然而然就會直奔回窩了。這才是最好的趕雞方法。」

書呆子恍然有所悟,說:「想不到趕雞也有學問,怎麼書本上就見不到呢?」

醒醐灌頂

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方法和規律,都要善於動腦;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只憑想像蠻幹,就難以把事情做好。


的光亮雖然小 總比在黑暗中摸索好

晉平公作為一位國君,政績不平,學問也不錯。在他七十時候,他依然還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有限了。可是七十人再去學習,困難是很多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總還是不自信,於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智,雖眼睛看不見,但心裏亮堂著呢。晉平公問師曠說:「你看,我已經七十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總覺得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在說什麼,便說:「我在跟你說正經話,你跟我瞎扯什麼?哪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一聽,樂了,連忙說:「大王,您誤會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麼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您談學習的事呢。」

晉平公說:「此話怎麼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久長;人在壯年的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強、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日暮,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借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麼明亮,可是只要獲得了這點燭光,儘管有限,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

醒醐灌頂

古人說:「一人知己亦已足;畢生自修無盡期。」「學無止境」,「學不可以已。」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地認識自己、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從而更深切地體驗存在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10 放低姿態 才能不斷增長自己的才幹

華佗是漢代著名的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

華佗成了名醫以後,來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一天,來了一個年輕人,請華佗給他看病,華佗看了看說:「你得的是頭風病,藥倒是有,只是沒有藥引子。」

「得用什麼藥作藥引子呢?」

「生人腦子。」病人一聽,嚇了一跳,上哪去找生人腦子呢?只好失望地回家了。

過了些日子,這個年輕人又找了位老醫生,老醫生問他:「你找人看過嗎?」

「我找華佗看過,他說要生人腦子做藥引子,我沒辦法,只好不治了。」

老醫生哈哈大笑,說:「用不著找生人腦子,去找十個舊草帽,煎喝就行了。記住,一定要找人們帶過多年的草帽才頂事。」

年輕人照著去做,果然藥到病除。

有一天,華佗又碰到這個年輕人,見他生龍活虎一般,不像有病的樣子,於是就問:「你的頭風病好啦?」

「是啊,多虧一位老先生給我治好了。」

華佗詳細地打聽了治療經過,非常敬佩那位老醫生。他想向老醫生請教,把他的經驗學來。他知道,如果老醫生知道他是華佗,肯定不會收他為徒。

於是,他裝扮成一名普通人的模樣,跟那位醫生學了三年徒。

一天,老師外出了,華佗同師弟在家裏煉藥。門外來了一位肚子像籮、腿粗像斗的病人。病人聽說這兒有名醫,便跑來求治。

老師不在家,徒弟不敢隨便接待,就叫病人改天再來。病人苦苦哀求道:「求求先生,給我治一下吧!我家離這兒很遠,來一趟不容易。」

這時,華佗見病人病得很重,不能遲延,就說:「我來給你治。」

說著,拿出二兩砒霜交給病人說:「這是二兩砒霜,分兩次吃。可不能一次全吃了啊!」

病人接藥,連聲感謝。

病人走後,師弟埋怨道:「砒霜是毒藥,吃死了人怎麼辦?」

「這人得的是鼓脹病,必須以毒攻毒。」

「治死了誰擔當得起?」

華佗笑著說:「不會的,出了事我擔著。」

那個大肚子病人拿藥出了村外,正巧碰上老醫生回來了,病人便走上前求治。老醫生一看,說道:「你這病容易治,買二兩砒霜,勻兩次吃,一次吃有危險,快回去吧!」

病人一聽說:「二兩砒霜,你徒弟拿給我了,他叫我分兩次吃。」

老醫生接過藥一看,果然上面寫得清楚,心想:「我這個驗方除了護國寺老道人和華佗,還有誰知道呢?我沒有傳給徒弟呀?!」

回到家裏,問兩個徒弟:「剛才大肚子病人的藥是誰開的?」

徒弟指著華佗說:「是師兄。我說這藥有毒,他不聽,逞能。」

華佗不慌不忙地說:「師傅,這病人得的是鼓脹病,用砒霜以毒攻毒,病人吃了有益無害。」

「這是誰告訴你的?」

「護國寺老道人,我在那兒學了幾年。」

老醫生這才明白過來,他就是華佗,連忙說:「華佗啊!你怎麼到我這兒來當學徒啊!」

華佗只好說出求學的理由。

老醫生聽完華佗的話,一把抓住他的手說:「你已經名聲遠揚了,還到我這窮鄉僻壤來吃苦,真對不起你呀!」

老醫生當即把治頭風病的單方告訴了華佗。

醒醐灌頂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一個人在生活中放低姿態,仰視別人,認真觀察和學習對方的優點,才能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增長自己的才幹。


11 勤學似春起之曲,輟學如磨刀之石

晉代大文學家陶淵明隱居田園後,某一天,有一個讀書的少年前來拜訪他,向他請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從陶淵明這裏討得獲得知識的絕妙之法。

見到陶淵明,那少年說:「老先生,晚輩十分仰慕您老的學識與才華,不知您老在年輕時讀書有無妙法?若有,敬請授予晚輩,晚輩定將終生感激!」

陶淵明聽後,捋鬚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麼學習的妙法?只有笨法,全憑刻苦用功、持之以恆,勤學則進,怠之則退。」

少年似乎沒聽明白,陶淵明便拉著少年的手來到田邊,指著一棵稻秧說:「你好好地看,認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長高?」

少年很是聽話,怎麼看,也沒見稻秧長高,便起身對陶淵明說:「晚輩沒看見它長高。」

陶淵明道:「它不能長高,為何能從一棵秧苗,長到現在這高度呢?其實,它每時每刻都在長,只是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罷了。讀書求知以及知識的積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於苦讀,也無法發現今天就比昨天的知識要多,但天長日久,豐富的知識就裝在自己的大腦裏了。」

說完這番話,陶淵明又指著河邊一塊大磨石,問少年:「那塊磨石為什麼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鐮刀的。」

陶淵明又問:「具體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無言以對,陶淵明說:「村裏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個樣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求知也是這樣,若不持之以恆地求知,每天都會有所虧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淵明見此子可教,又興致極好地送了少年兩句話:「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捋音劣

醒醐灌頂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想真正學到一點知識,決心、信心和恒心都是必不可少的。


12 在學習中,沒有什麼可以替代勤奮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流傳至今,用來形容那些先有盛名,到後來卻做不出什麼樣成績來的人。江郎(南朝江淹)為什麼先在事業上頗有成就,由一個出身寒微的人而位居高官,封醴陵侯,詩賦也頗負盛名;又為什麼正值年富力強,本當大有作為時卻才思枯竭?分析一下其中的緣故,對我們也很有啟示。

傳說江淹有一次在涼亭睡覺,夢見郭璞向他討還毛筆,他從懷裏掏出一支五色筆給郭璞,此後,寫出的詩篇就平淡無奇了。又說他有次乘船,泊於禪靈寺旁,夢見張景陽向他討還了幾尺綢錦,以後寫的文章就無文采了。

江淹的詩文到後來退步是真有其事,為歷代詩家文士所公認。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那些子虛烏有的夢話。

他早年家境貧寒,所以學習刻苦,「留情於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有成就的前輩學習,「於詩頗加刻畫,天分不優,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說他雖缺乏做學問的修件,但卻以加倍的努力去鑽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來自勤和思,勤奮不怠,好學不倦,這就是他前半輩子譽滿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後半輩子,官做大了,名聲也大了,認為平生所求皆已具備,功名既立,須及時行樂了。於是由嬉而隨,耽於安樂,自我放縱,再不求刻苦砥礪了。他自己說他性有五短,其中的「體本疲緩,臥不肯起」、「性甚畏動,事絕不行」等就屬於「隨」的劣性。「隨」導致他事業心消磨,他只「望在五畝之宅,半頃之田」,什麼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都煙消雲散了。後來學疏才淺,詩文褪色,「絕無美句」,這是必然的結局。

醴音禮  璞音撲

醒醐灌頂

古人說:「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另一方面,即使天賦很好,如果不知努力,也會「江郎才盡,終生庸庸碌碌。


13 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領 必須腳踏實地

為了啟發心存浮躁的小徒弟,老和尚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一種樂器叫作瑟,發出的聲音非常悅耳動聽。趙國有很多人都精通彈瑟,使得別的國家的人羨慕不已。

有一個齊國人也非常欣賞趙國人彈瑟的技藝,特別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好本領,於是就決心到趙國去拜師學彈瑟。

這個齊國人拜了一位趙國的彈瑟能手做師傅,開始跟他學習。可是這個齊國人沒學幾天就厭煩了,上課的時候經常開小差,不是找藉口遲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專心聽講,平時也總不願意好好練習。

學了一年多,這個齊國人仍彈不了成調的曲子,老師責備他,他自己也有點慌了,心裏想:我到趙國來學了這麼久的彈瑟,如果什麼都沒學到,就這樣回去,哪裡有什麼臉見人呢?想雖這麼想,可他還是不抓緊時間認真研習彈瑟的基本要領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著投機取巧。

他注意到師每次彈瑟之前都要先調音,然後才能演奏出好聽的曲子。

於是,他琢磨開了:看來只要調好了音就能彈好瑟了。如果我把調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調好音後都用膠粘牢,固定起來,可不就能一勞永逸了嗎?想到這裏,他不禁為自己的「聰明」而暗自得意。

於是,他請師傅為他調好了音,然後真的用膠把那些調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來,帶著瑟高興地回家了。

回家以後,他逢人就誇耀說:「我學成回來了,現在已經是彈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為真,紛紛請求他彈一首曲子來聽取,這個齊國人欣然答應,可是他哪裡知道,他的瑟再也無法調音,是彈不出完整的曲子來的──他在家鄉父老面前出了個大洋相。

瑟音室。

醒醐灌頂

古人強調:「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應「立定腳根撐起脊,展開眼界放平心。」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領,必須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能追求一勞永逸,也不能存有投機取巧的僥倖心理。否則,受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14 學習要掌握精髓,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

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人稱「趙州古佛」。

有一天,趙州城的趙王特來拜訪從諗禪師,這時從諗禪師正在床上休息,他躺著對趙王說道:「大王!雖然你專程來看我,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請別見怪。」

趙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從諗禪師更加尊重。第二天趙王派遣一位將軍送禮給他,從諗禪師卻親自到門外相迎。

弟子們不解,就問從諗禪師這是為何。

趙州從諗禪師解釋道:「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別,上等人來時,我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中等人來時,我下床到客堂裏用禮接待他;下等人來時,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去迎接他。」

因為前面有趙州從諗禪師這個典故,後來的蘇東坡去見佛印禪師時,事先寫信給禪師,叫禪師像趙州迎接趙王那樣,不必出來迎接。

蘇東坡自以為瞭解禪的妙趣,佛印禪師應該以最上乘的禮來接他──不接而接。

可是到了去的那天,卻看到佛印禪師跑出寺門迎接,蘇東坡以為終於抓住取笑禪師的機會,就笑道:「你的道行沒有趙州禪師灑脫,我叫你不要來接我,你卻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的路來迎接我。」

蘇東坡以為禪師這回必居下風無疑,而禪師卻回得一首偈子說:

趙州當日少謙光 不出山門迎趙王;

怎似金山無量相 大千世界一禪床。

意思是說:趙州不起床接見趙王,那是因為趙州不謙虛,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門來迎接你,你以為我真的起床了嗎?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禪床,雖然你看到我起床出來迎接你,事實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禪床上睡覺呢?你蘇東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見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大廣床啊!

諗音審

醒醐灌頂

不管求禪悟道還是學習,最重要的是掌握精髓,深入實質,而不是只嘹解皮毛,滿足於一知半解。

15 禪不是靠熟讀一兩本經書就能悟得到的

德山禪師是中原人,本姓周。他自幼熟讀經律,精通金剛,尤其對《青龍疏鈔》很有研究,他常向眾人講解《金剛經》,因此時人都稱之謂「周金剛」。

他聽說南方禪風很盛,大有超越中原之勢,便大為不滿地說:「我學道多年,不知走了多少里路,翻爛了多少本書,才能稱得上得道高僧,這幫南方小嘍囉也配談佛?我決定去會一會他們。」於是他挑著《青龍疏鈔》,從中原直奔南方而去。

有一天他遇到一老太婆在樹下賣餅子,於是便放下了擔子,上前買餅。老太婆見他挑了一擔子書,便問:「你挑的是些什麼書啊?」

「《青龍疏鈔》。」德山得意地答道。

「是講哪一部經的?」老太太接著問。

德山回答:「《金剛經》。」

老太婆見他讀過經書,便有意考他:「我有一個問題,如果你答得出來,我免費供你點心;否則,你只好餓肚皮啦!」德山一口答應。

於是老太太便說:「《金剛經》中曾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你要點的是哪個心?」德山沒想到老太太會問出這樣的話來,一時啞口無言,只得著肚子去龍潭了。

一進大門,德山就大叫起來:「我早就嚮往龍潭,可是到了這裏,原來是空空如也,潭也不見,龍也不現。」

龍潭禪師聽到後,走出來對他說:「你已經見到龍潭了。」

德山想到那賣點心的老太太,早已覺得無地自容。

醒醐灌頂

禪不是靠熟讀一兩本經書就能悟得到的。學習也一樣,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學無止境,保持謙虛的學風,對一個人的進步至關重要。


16 學習要博觀而約取 厚而積而薄發

《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有錢人,他生來愚蠢,又不願意讀書學習,卻自以為是,驕傲得很,常常幹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來。

有一次,他到另一個有錢人家裏去做客,見到人家的府第是一座三層樓的樓房,高大威風,又寬敞壯麗,看上去很是闊氣不說,站在三層樓上,還能看見遠方美麗的景致,真是妙極了。他心下不禁十分羨慕,想道:要是我也有一幢這樣的三層樓房,那該多好啊!我也可以在我的三層樓上,喝茶觀景,要多愜意就有多愜意!

要蓋樓房,錢自然是不愁的。他回到家裏,馬上叫人請來泥瓦匠,吩咐道:「給我建一座三層房,越快越好!」

於是,泥瓦匠立刻開始動工,打地基、和泥、壘磚頭,開始修建樓房的第一層。

有錢人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頭幾天地基打好了。又過了幾天,壘子幾層磚。再過幾天,磚壘高了一點。有錢人想樓房都快想瘋了,而今過了這麼些天,他的樓房還沒影子,實在等得不耐煩了,跑去問泥瓦匠:「你們這是建造的什麼房子啊,怎麼一點也不像我想要的樓房呢?」

泥瓦匠答道:「不是照您吩咐在建樓房嗎?這就是第一層了。」

有錢人又問:「這樣說,你們還要修第二層囉?」

泥瓦匠奇怪地回答:「當然了,有什麼問題嗎?」

有錢人暴跳如雷,勃然變色道:「蠢東西,我看中的是第三層,叫你們修的也是第三層,第一層、第二層我都有,還修它作什麼?」

泥瓦匠們覺得又可氣又可笑,沒有第一、第二層樓房,哪裡來第三層呢?

愜音怯

醒醐灌頂

宋代詩人蘇東坡說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話,意思是:只有廣見博識,才能擇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積累豐厚,才能得心應手為我用。學習要踏踏實實,打好基礎;否則,我們的知識就好像空中樓閣一樣,缺乏系統性和實用性。

17 只知誦經 不明佛理 」, 得不到真道

南嶽懷讓禪師在般若寺住持時,發現每天下午有一位青年在大雄寶殿裏打坐參禪,看樣子,這位青年很有慧根,因此很關心地問道:

「請問朋友,你在這兒做什麼呢?」

青年不喜歡有人打擾,勉強答道:「打坐!」

懷讓禪師再問道:「為什麼要打坐呢?」

青年已經很不高興,但口中仍回答道:「成佛!」

懷讓禪師慈悲地再問道:「打坐怎麼能成佛呢?」

青年不再回答,似乎嫌這位老和尚過分囉嗦。

懷讓禪師不得已,就拿了一塊磚頭,在青年座旁每天推磨,經過多日,青年終於非常好奇地問道:「請問你每天在此做什麼?」

懷讓:「磨磚頭!」

青年:「為什麼要磨磚頭?」

懷讓:「為了要做鏡子。」

青年:「磨磚怎能做鏡子呢?」

懷讓:「磨磚既然不可能作鏡子,那你打坐怎可成佛呢?」

青年大驚,這麼一句平凡的問話,使他傲氣全消,立刻恭敬地起身頂禮問道:「那麼要怎樣才對呢?」

懷讓禪師非常和善地答道:「譬如趕一輛牛車,假如牛車不進,是應該打牛呢?還是打車子呢?」

青年終於大悟。這個青年就是禪門一代宗師──馬祖道一禪師。

醒醐灌頂

只做「只知誦經,不明佛理」的表面文章,只會離大道越來越遠。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僅僅知道努力是不夠的,還要講求方法,這樣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不對,最後可能勞而無功。


18 學習當領會精髓,切忌不求甚解

有一沙彌,很想學禪師們棒喝的妙用,苦無明師可問。一天,無相禪師光臨到他們的道場,他就非常恭地請教無相禪師道:「禪師!『喝』的法門如何學?」

無相禪師告訴他道:「你去向你的師父說,正當恁麼時作麼生?不管你師父回答什麼,你這時只要『嘎』的一聲大喝就好。」

無相禪師告訴沙彌的妙訣後,但是,「恁麼時」三個字難以記憶,更難發音,沙彌便以「硬麻薯」來代替。練習了好久,沙彌自以為相當純熟,就鼓起勇氣走到法堂,站在師父面前,問道:「師父!請問您,正當硬麻薯作麼生?」

師父聽後,忍著笑,順著他的話道:「硬麻薯嗎?煮了也好,烤了也好。」

於是乎,沙彌就發出「嘎」的一聲叫,那叫聲非常可愛,沙彌也非常得意,師父臨機應變地說道:「沙彌!你哽住喉嚨了嗎?」

沙彌趕應道:「師父!沒有,沒有,沒有哽住喉嚨,因為那不是真的麻薯!」

沙彌說後,所有在法堂裏的大眾哄堂大笑!

醒醐灌頂

古人說:「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借鑒別人的經驗可以少走彎路,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不求甚解,只做生搬硬套、鸚鵡學話式的模仿是要不得的!


19 要追求「我是誰 」, 而非 我像誰

義玄法師是臨濟宗的創始人,他習慣通過師徒問答的方式,瞭解對方悟境深淺,然後根據悟境深淺程度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教、接引禪人,常在接引學僧時,對其所問不做正面回答,只以棒打加口喝來促使對方省悟,成語「當頭棒喝」即源於此。

義玄禪師在圓寂之前開示弟子們說:「我死之後,你們不可以讓我的正法眼藏也隨我而去。」

座中三聖之一的惠然禪師極力安慰老師說:「絕對不會的,老師。」

義玄反問惠然:「那如果有人來向你們問道,你們該如何回答呢?」惠然禪師馬上學著老師的口氣高聲大喝,聽上去跟老師平時一模一樣。

義玄禪師歎了一口氣,道:「誰能想像,我的正法眼藏,居然就在你們這些人高聲大喝時候永遠消失了。我真是傷心啊!」說完,老禪師就在法座上寂然而逝。

惠然大惑不解,對師弟們說:「老師平時不都是對來訪者大喝一聲嗎?我學了好久了,神情、語氣甚至聲調都學得與老師一模一樣,怎麼還是不對呢?你們說說,怎麼回事呢?」

正當眾弟子迷惑不解的時候,臨濟禪師突然死而復生,大聲問道:「我吃飯你們會飽嗎?我死你們能代替嗎?」

弟子們大吃一驚,以為是佛祖顯靈,連忙跪地請求道:「老師啊,請再給我們多多指教!」

老禪師生平最後一次當頭棒喝道:「我才不給你們模仿!」然後再也不出聲了。

惠然禪師不是義玄禪師,所以惠然的大聲咆哮不是義玄的當頭棒喝。這其中的差別何止十萬千八里?難怪莊子曾無限感慨地說過:聖人死後,剩下的就只有書裏的垃圾了!

醒醐灌頂

一個人應該有藝術家的那種追求,追求的是「我是誰」而非「我像誰」。如果只學其表面之皮毛,那麼就是邯鄲學步。

邯鄲音寒丹

20 學習要多動腦筋,善於甄別和選擇

越國沒有車,越國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該如何造車。越人很希望學會造車的技術,好將車用在戰場上,增強本國的軍事力量。

有一次,一個越人到晉國去遊玩。野外空氣新鮮、風景美麗,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覺到了晉國和楚國交界的郊野。忽然,不遠處的一件東西將他的視線吸引過去。「咦,這不是一輛車嗎?」這個越人馬上聯想起在晉國見到過的車。這東西確實是輛車,不過毀壞得很厲害,所以才被人棄置在這裏,這車的輻條已經腐朽,輪子毀壞,車軸也折斷了,車轅也毀了,上上下下沒有一處完好的地方。但這個越人對車本來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為沒有車的家鄉立一大功,就想辦法把破車運了回去。

回到越國,這個越人便到處耀:「去我家看車吧,我弄到一輛車,是一輛真正的車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於是,到他家去看車的人絡繹不絕,大家想一睹為快。幾乎每一個人都聽信了這個越人的炫耀之詞,紛紛議論著說:「原來車就是這個樣子的啊!」「看上去怕不能用吧,是不是損壞過呢?」「你不信先生的話嗎?車一定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對,我看也是。」

這樣,越人造起車來都模仿這個車的形狀。

後來,晉國和楚國的人見到越人造的車,都笑得直不起腰來,譏諷說:「越人實在太笨拙了,竟然將車都造成破車,哪裡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會晉人和楚人的譏諷,還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輛輛的破車。

終於有一天,戰爭爆發了,敵人大兵壓境,就要侵入越田或領土了。越人一點也不驚慌,從容應戰,他們都覺得現在有車了,再沒什麼可怕的,越人駕著破車向敵軍衝過去,才衝了沒多遠,破車就散了架,在地上滾得七零八落,越國士兵也紛紛從車上跌落下來。敵軍趁亂殺將過來,把越人的陣形衝得亂七八糟。越人抵擋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如山倒。

可是直到最後,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敗在了車上。

醒醐灌頂

向別人學習的時候不能生吞活剝,刻板地模仿,而是一定要多動腦筋,善於甄別和選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21 學習不顧自身條件 就會誤入歧途

森林之王獅子有了一個兒子。當小獅子剛滿一歲時,獅王便開始認真考慮它的教育問題:不能讓兒子愚昧無知,更不能讓它玷污王室的名聲。

於是,獅王開始為小獅子選擇老師。一開始,它想把小獅子託付給狐狸。狐狸聰明伶俐;但是,狐狸撒謊的本領天下第一,它的學問非帝王所需要。

那麼鼴鼠呢?鼴鼠做任何事都非常小心謹慎,親力親為;但是它目光短淺,拘泥於小節,也不適合。

豹子怎樣呢?豹子勇猛有力,而且是出色的軍事家;不過豹子不懂得政治,它只會廝殺,不配做王儲老師。

即使林中大夥尊敬大象,獅王還嫌它不夠聰明……

總之,獅王挑遍了它的手下,都沒能找到一個中意的。

此時,老鷹知道了獅王的煩惱。老鷹是鳥國的國王,同獅王的關係親密友好,便自告奮勇把小獅子培養。獅王如釋重負,王子拜一個國王為師,看起來再好不過了!於是,便把小獅子送去學習了。

一晃兩年過去了,不論問誰,林中的百鳥對小獅子都是讚不絕口。獅王派人把小獅子接回來了,並把所有的臣民全都召集起來。

獅王與子獅子親吻、擁抱,並問它:「親愛的兒子,你是我唯一的繼承人,我將把百獸交給你治理。你現在來說說這兩年,你都學到了什麼啊?」

小獅子從容不迫地回答道:「親愛的父王,我懂得了很多這裏誰也不懂的事情。從鷹王到鵪鶉,各有其棲息之處,誰有何需求,誰是怎麼孵卵,他們的生活習性我全清楚。你看,這是我的畢業證書,百鳥都誇奬我,如果您把王位傳給我,我立即教大家如何築巢。」

百獸聽了個個垂頭喪氣,個個歎息。老獅王這才醒悟過來,原來小獅子學的都是些沒用的東西啊!

玷音店  鼴音掩  晃音訪

醒醐灌頂

學習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目的,選擇那些適合自己的內容和方法。如果不顧自身條件,不結合實際,就會誤入歧途,勞而無功,白白浪費大好時光。


22 學習要專心致志 切忌心不在焉

有兩個年輕的小和尚想學下棋,他們聽說奕秋是全國最有名的棋手,就相約著一起來到奕秋這裏,拜奕秋為師學下棋。奕秋對這兩個學生的講授內容和要求是一樣的。但是,由於這兩個學生下棋的青年人學習時用心程度不一樣,最後學習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其中一個小和尚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地聽奕秋講下棋的基礎理論與技巧,因為他聽講時思想集中,學得很快,懂得也越來越多,下棋的技藝也逐漸掌握了,後來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

而另一個小和尚則不同,每次當奕秋講下棋的技藝時,他雖能也坐在那裏聽,可是思想卻開了小差,總覺得要有大天鵝飛過來了,等到天鵝快要飛到眼前時,他又要仔細看看天鵝飛行的姿態和羽毛的顏色。這個小和尚雖然也和另一個小和尚一樣在學習下棋,但由於他老是思想不集中,而是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之中。結果可想而知,最後自然是一事無成,怏怏而歸。這個小和尚比那個小和尚的資質差嗎?當然不是。

遐音霞  怏音鞅

醒醐灌頂

古人說:「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在學習中,專心致志的人才能夠取得進步;如果心不在焉,就什麼也學不會,什麼都做不好。


23 古代聖人心中許多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的知識精華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擅長做車輪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輪扁。

一天,齊桓公在殿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車輪。齊桓公讀書讀到妙處,不禁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很是得意。輪扁見桓公這樣愛書,心裏覺得納悶。他放下手中的錐子、鑿子,走到堂上問齊桓公說:「請問,大王您所看的書,上面寫的都是些什麼呀?」

齊桓公回答說:「書上寫的是聖人講的道理。」輪扁說:「請問大王,這些聖人還活著嗎?」齊桓公說:「他們都死了。」於是輪扁說:「那麼,大王您所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齊桓公很是掃興。他對輪扁說:「我在這裏讀書,你一個做車輪的工匠,憑什麼瞎議論呢?你說聖人書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談出個道理來,我還可以饒了你,如果你說不出道理來,我非殺你不可!」

輪扁不緊不慢地回答齊桓公說:「我是從自己的職業和經驗體會來看待這件事的。就說我砍削車輪這件事吧,速度慢了,車輪就削得光滑但不堅固;動作太快了,車輪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規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應手,製作出品質最好的車輪。由此看來,削車輪也有它的規律。可是,我只能從心裏去體會而得到,卻難以用言語很清楚明白地講授給我兒子聽,因此我兒子便不能從我這裏學到砍削車輪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經七十歲了,還得憑自己心裏的感覺去動手砍削車輪。

「由此可見,古代聖人心中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精華,已經隨著他們死去了,那麼大王您今天所能讀到的,當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膚淺粗略的東西了。」

醒醐灌頂

顯然,忽視對知識的學習,排斥間接經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愚蠢的。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經驗也是很重要的。


24 要從根本上掌握要領 不計功利

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巧,剛剛入門不久,他就要與王子期比賽,看誰的馬車跑得快。可是,他一連換了三次馬,比賽三場,每次都遠遠地落在王子期的後面。

趙襄王這下可不高興了,他於是叫來王子期,責問道:「你既然教我駕車,為什麼不將真本領完全教給我呢?你難道還想留一手嗎?」

王子期回答駕車的方法、技巧,我已經全部教給大王了。只是您在運用的時候有些捨本逐末,忘卻了要領。一般說來,駕車時最重要的是使馬在轅裏鬆緊適度,自在舒適;而駕車人的注意力則要集中在馬的身上,沉住氣,駕好車,讓人與馬的動作配合協調,這樣才可以使車跑得快,跑得遠。可是剛才您在與我賽車的時候,只要是稍有落後,你的心裏就著急,使勁鞭打奔馬,拼命要超過我;一旦跑到了我的前又時常回頭觀望,生怕我再趕上您。總之,您是不顧死活,總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實,在遠距離的比賽中,有時在前,有時落後,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論領先還是落後,始終心情十分緊張,您的注意力幾乎全都集中在比賽的勝負上了,又怎麼可能去調好馬、駕好車呢?這就是您三比賽、三次落後的根本原因啊。」

醒醐灌頂

顯然,忽視對知識的學習,排斥間接經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愚蠢的。但紙上來終覺淺,實踐經驗也是很重要的。


25 道不遠人 人自遠道

丹霞禪師年輕時飽讀五經四書,他在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遇到一個禪者點化他:「選官何如選佛?」意思是做官怎麼能比得上做佛呢?丹露當下決定抛棄仕途,學佛修道,並終於成了一代大師。

一次,一個女尼來向丹霞禪師問道,她問:「如何才是道的真諦?」丹霞禪師一語不發,用手在女尼屁般上輕輕掐了一下。

女尼臉騰的紅了,又驚又怒地罵:「原來你心裏還有那個!」

「不是我有,是你有!」丹霞冷冷地回答:「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一個小和尚碰巧看到這一幕,就到處嚷嚷說:「我們師父原來是個色鬼,居然當眾調戲前來求道的小尼姑!」

小和尚這麼說也算實事求是,可有老和尚立刻訓斥道:「馬貴四條腿,人賤一張嘴。你這個小和尚懂什麼,一邊站著去!」

上晚課的時候,有人把這件事報告了禪師。禪師聽罷倒頭就拜那個小和尚,連喊:「我佛慈悲,我佛慈悲!」

「哎喲,我不是佛祖啊,」小和尚以為丹霞瘋了,連忙大叫:「你認錯人了!」

「我沒認錯人啊,我拜的就是佛祖。是佛祖肉眼凡胎,不僅認錯別人,也認錯自己了。」

小和尚猛然醒悟了:禪師是苦口婆心啓發自己開悟啊!以後再也不能用肉眼去看事情了。

禪宗在內部師承輩分上是非常講究的。只有丹霞禪師有這份大智大勇,才會妙用以上拜下的絕招度人開悟,真不愧是一代神僧!

丹霞禪師為了讓小和尚開悟,居然去掐尼姑的屁股,然後跪拜小和尚,說他就是佛祖。正是因為採用了這一系列極其怪異的方法,小和尚才猛然驚醒。

醒醐灌頂

「法無定法。」為了某種目的,善於思考,採取適當的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預期效果。


26 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雲飛

有一個僧人,在樂普山的元安禪師那兒修行多年,自覺火候已到,該下山雲遊四海了,就到元安禪師那兒向他辭行。

元安禪師想考考他,就笑著對他說:「山外還有山,四處都是山,你憑什麼下山呢?」

元安實際上是說,你下山會遭遇重重困難,你有克服它們的信心和勇氣麼?

可惜僧人不能領悟師父話裏的玄機,以為師父拒絕了他的請求,只好轉身悶悶不樂的離去了。

他的一個師弟看他一臉苦瓜相,問他怎麼回事,他就把師父的話一五一十告訴了他師弟。

師弟聽了呵呵一笑,說:「師兄,師父是在考你呢。你應該這樣回答啊:「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雲飛!」(意思就是:只要有決心毅力,任何高山都無法阻擋我前進。)

僧人聽了大喜,馬上回去對元安禪師說道:「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怎阻野雲飛。」

禪師聽了大吃一驚,仔細追問之下,才得知事情的始末。禪師生氣的說:「你的師弟修為比你還高,都沒提出下山。你還是待在山上多學點吧。」

僧人非常慚愧,從此專心修行,再也不敢提下山的事了。

醒醐灌頂

學無止境。時時刻刻都不要放鬆,不要懈怠,不要滿足。常常抱著一種虛心,不要淺嘗輒止,不要認為自己學佛學了幾十年,就已經了。要永遠抱持「有若無、實若虛」的態度。


27 要衝破門戶的局限 廣泛地向別人學習

學者遇見了著名的禪師。

他向禪師提了一個問題:「我自幼就勤奮好學,青年時代又四處遍求名師,而你既無家學淵源,又無名師指點,為什麼我的學問就是不如你呢?為什麼你誰也不用研究,而我卻只能研究你呢?難道那麼大來頭的老師,反倒不如沒有老師?」

禪師說:「誰說我沒有老師?恰恰相反,我有老師,我的任何一位老師來頭都比你的老師來頭大。你以師為師,我以人為師,以天地為師,你的學問當然不如我了。正因為此,我成了一個被別人研究的人,而你勞苦終生,充其量也只能是個研究別人的人。」

醒醐灌頂

「三人行,必有我師。」衝破門戶局限,廣泛地向別人學習,在實踐中學習,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博學多識的人。


28 要不斷參究 積極向別人請教和給別人講解

佛光禪師有一次見到克契禪僧,問道:「你自從來此學禪,好像歲月匆匆,已有十二個秋冬,你怎麼從不向我問道呢?」

克契禪僧答道:「老禪師每日很忙,學僧實在不敢打擾。」

時光迅速,一過又是三年。一天,佛光禪師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禪僧,再問道:「你參禪修道上,有什麼問題嗎?怎麼不來問我呢?」

克契禪僧回答道:「老禪師很忙,學僧不敢隨便和您講話!」

又過了一年,克契禪僧經過佛光禪師禪房外面,禪師再對克契禪僧道:「你過來,今天有空,請到我的室談談禪道。」

克契禪僧趕快合掌作禮道:「老禪師很忙,我怎敢隨便浪費您老的時間呢?」

佛光禪師知道克契禪僧過分謙虛,不敢直下承擔,再怎麼參禪,也是不能開悟。

佛光禪師知道非採取主動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禪僧的時候,問道:「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你為何老是不來問我呢?」

克契禪僧仍然說道:「老禪師,您很忙,學僧不便打擾!」

佛光禪師當下大聲喝道:「忙!忙!為誰在忙呢?我也可以為你忙呀!」

佛光禪師一句「我也可以為你忙」的話,打入克契禪僧的心中,禪僧克契恍然大悟。

醒醐灌頂

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向別人請教和給別人講解,都是很重要的學習形式。在自己確實需要的時候,讓別人幫助自己,借助別人的力量實現自己的見標,並不是卑微自私的想法,因為整個世界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大家庭。

忘我篇

無為得天地自然

知足是人生一樂,無為得天地自然

——【元】雲山禪師

古人說:「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錢能福人,亦能禍人,有錢者不可不知;藥能生人,亦能殺人,用藥者不可不慎。」在生活中,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記住: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金碧峰禪師自從證悟以後,能夠放下對其他諸緣的貪愛,唯獨對一個吃飯用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細地把玉缽收好,然後才安心地進入禪的境界。

有一次,閻羅王因為他的世壽已終,應該把業報還清,便差幾個小鬼要來捉拿禪師。但金碧峰預知時至,想和閻羅王開個玩笑,就進入甚深禪定的境界裏,心想,看你閻羅王有什麼辦法。幾個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到金碧峰;眼看沒有辦法向閻羅王交差,就去請教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計謀,使金碧峰禪師出定。

土地公想想,說道:「這位金碧峰禪師最喜歡他的玉缽,假如你們能夠想辦法拿到他的玉缽,他心裏掛念,就會出定了。」小鬼們一聽,就趕快找到禪師的玉缽,拼命地搖動它;禪師一聽到他的玉缽被搖得砰砰地響,心一急,趕快出定來搶救,小鬼見他出定,就拍手笑道:「好啦!現在請你跟我們去見閻羅王吧!」

金碧峰禪師一聽,才知一時的貪愛幾乎毀了他千古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

醒醐灌頂

一首著名的禪詩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於分內之事要全力以赴,但是對於錢財要抱持淡泊的態度。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自己應該堅持什麼、可以放棄什麼的人,才能夠完成大的基業。


失就是得 捨得放棄才能有所收穫

以前,有一個修行人,雙手捧著一束鮮花,以最虔誠的心供養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來意,便問:「你今天來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講:「世尊,我只是個修道人,我什麼都不求,我只是求道。」

佛陀就告訴他:「好!你既然是來求道,那就放下吧!」

於是,修行人就把花放下,雙手合十。

佛陀又告訴他:「再放下!」

修行人覺得奇怪,於是,把兩手也放下。

佛陀又說:「還要放下!」

此時修行人不解地說:「世尊!花和手我都已放下,還有什麼要放下的呢?」

佛陀說:「你有求的這念心也要『放下』。」

修行人當下大徹大悟。

醒醐灌頂

在追求自己目標的過程中,有執著的心,再配以必要的努力就行了。不要急功近利,總是想著追求成績,放得開才能收得攏。


欲望就是一條環形鎖鏈 永遠都沒有盡頭

有一位青年削髮為僧,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打坐修禪,他只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和尚,於是毫不考慮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小和尚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面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只吃一些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於是就帶著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小和尚抱怨:「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小和尚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這其實正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欲望就像是一條環鎖鏈,一個連著一個,永遠都沒有盡頭。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絕對不愁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藉口的。

醒醐灌頂

古人說:「心是一顆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爭取財富,卻少有時間享受;我們有越來越大的房子,但越來越少人住在家裏;為什麼我們要盲目地去追求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以至忘了盡可能享受簡單快樂的生活呢?


無求便是安心法 不飽真為卻病方

有一個人跑到西天向如來佛訴苦說,這個地球給他住起來還不夠舒服,他說他要住在一個有珍珠門的天堂。

如來佛起初指著天上的月亮給他看,問他說,那不是一個好玩的玩具嗎?他搖一搖頭。他說他不願看月亮。接著,如來佛指著那些遙遠的青山,問他,那些輪廓不是很美麗嗎?他說那些東西很平凡。後來,如來佛指著蘭花和三色堇菜的花瓣給他看,叫他用手指去撫摸那些柔潤的花瓣,問他道:「那色澤不是很美妙嗎?」

那個人說:「不。」

具有無限耐性的如來佛帶他到一個水族館去,指著那些檀香山魚的華麗的顏色和形狀給他看。可是,那個人說他對此不感興趣。

如來佛後來帶他到一棵多蔭的樹木下面,命令一陣涼風向他吹著,問他道:「你不能感到個中的樂趣嗎?」但那個人又說:「我覺得那沒有什麼意思。」

接著,如來佛帶他到山上一個湖沼邊去,指給他看水的光輝,石頭的寧靜和湖沼中的美麗的倒影,給他聽大風吹過松樹的聲音。可是那個人說,他還是不感到興奮。

如來佛以為他這個人的性情不很柔和,需要比較興奮的景色,所以,便帶他到喜馬拉雅山頂,到長江三峽,到那些有鐘乳石和石筍的山洞,到那時噴時息的溫泉,到那有沙岡和仙人掌的沙漠,到長白山的雪地,到黃山上的花崗石峰,問他:「上天難道沒有盡力把這個行星弄得很美麗,以娛你的眼睛、耳朵和肚子嗎?」可是那個人還是在吵著要求一個有珍珠門的天堂,並說:「這個地球給我住起來還不夠舒服。」

如來佛說:「你真是狂妄不遜、忘恩負義啊!原來這個地球給你住起來還不夠舒服。那麼,我要把你送到地獄裏去,在那裏你將看不到浮動的雲和開花的樹,也聽不到潺潺的流水,你得永遠住在那邊,直到你完結了你的一生。」

這個人顯然是很難滿足的。即使得到了那些珍珠門,不久後,他也一定會感到相當厭倦,到那時候,他仍然會不開心的。

醒醐灌頂

懷有一顆菩提的心,就會發現處處皆美景,人人是菩薩。「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為卻病方。」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設法滿足它們,是快樂的真諦!

劍刃越薄越好 重量越輕越好

老和尚打了兩把寶劍。

剛剛出爐時它們一模一樣,又笨又鈍。

老和尚想把它們磨快一些。

其中一把寶劍想,這些鋼鐵都來之不易,還是不磨為妙。

它把這想法告訴了老和尚。

老和尚答應了它。

老和尚去磨另一把劍,另一把沒有拒絕。

經過長時間的磨礪,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磨成了。

老和尚把那兩把劍掛在集巿的一家店鋪裏,以換些寺廟用品。

不一會兒就有顧客上門,他一眼就看上了磨好的那一把,因為它鋒利、輕巧、合用。

而鈍的那一把,雖然鋼鐵多一些、重量大一些,但是無法把它當寶劍用,它充其量只是一塊劍形的鐵而已。

同樣出自一個和尚之手,同樣的功夫打造,兩把寶劍的命運卻是這樣天壤之別!鋒利的那把又薄又輕,而另一把則又厚又重,前者是削鐵如泥的利器,後者則只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擺設、一個包袱。

醒醐灌頂

古人說:「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已經掌握的東西得心應手地去運用,它跟寶劍一樣,劍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輕越好。


不是世界很容易混亂 而是你的內心不夠整齊

小和尚走到慧能大師面前,問了一個問題:「師父,為什麼東西總是很容易便弄亂了呢?」

慧能大師便問道:「徒兒,你這個『亂』字是什麼意思?」

小和尚說道:「你知道嗎,那是指沒有擺整齊。看看我的寢室,東西都沒在一定的位置,這不叫作亂叫什麼?昨天晚上我花了不少時間才把它重新擺整齊,可是就沒法保持很久,所以我說東西很容易便弄亂了。」

慧能大師聽完就告訴徒弟說:「什麼叫做整齊,你擺給我看看。」

於是,小和尚便開始動手整理,把屋裏的東西都歸定位,然後說道:「請看,現在它不是整齊了嗎?可是它沒法保持多久。」

慧能大師又再問徒弟:「如果我把你的床往這裏移動一二寸,你覺得怎麼樣呢?」

小和尚回答說:「不好,這麼做兩邊就不對稱了,最好讓兩側的空餘地面一樣多。」

隨後,慧能大師又問道:「如果我把你的臉盆從這兒移到那兒呢?」

「那又把地面的佈局弄亂了。」小和尚回答道。

「如果我把茶几上這本書打開呢?」慧能大師繼續問道。

「那也叫做亂。」小和尚再回答道。

慧能大師這時微笑著對小和尚說道:「徒兒,不是東西很容易弄亂,而是你心裏對於亂的定義太多了,但對於齊的定義卻只有一個。」

醒醐灌頂

古人說:「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大部分人對成功的定義理解得過於苛刻,因此在生活中經常感到挫折和無助,覺得自己「不中用」。


事能知足心常樂 人到無求品自高

《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樵夫,每天上山砍柴,日復一日,過著平凡的日子。

有一天,樵夫跟平常一樣上山砍柴,在路上撿到一隻受傷的銀鳥,銀鳥全身包裹著閃閃發光的銀色羽毛,樵夫欣喜說:「啊!我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鳥!」於是把銀鳥帶回家,專心替銀鳥療傷。

在療傷的日子裏,銀鳥每天唱歌給樵夫聽,樵夫過著快樂的日子。

有一天,鄰人看到樵夫的銀鳥,告訴樵夫他看過金鳥,「金鳥比銀鳥漂亮上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銀鳥更好聽。」樵夫想著,原來還有金鳥啊!

從此樵夫每天只想著金鳥,也不再仔細聆聽銀鳥清脆的歌聲,日子越來越不快樂。

有一天,樵夫坐在門外,望著金黃的夕陽,想著金鳥到底有多美?此時,銀鳥的傷康復了,準備離去。

銀鳥飛到樵夫的身旁,最後一次唱歌給樵夫聽,樵夫聽完,只是很感慨地說:「你的歌聲雖然好聽,但是比不上金鳥;你的羽毛雖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鳥的美麗。」

銀鳥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繞了三圈告別,向金黃的夕陽飛去。

樵夫望著銀鳥,突然發現銀鳥在夕陽的照射下,變成了美麗的金鳥;他夢寐以求的金鳥,就在那裏。只是,金鳥已經飛走了,飛得遠遠的,再也不會回來。

人常常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樵天,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原來金鳥就在自己身邊。

只希望大家都不要無意間變成了「樵夫」。

醒醐灌頂

古人說:「要除煩惱須成佛,各有來因莫羨人。」一個人要想生活得幸福、愉快,千萬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幅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值得我們反復品味。


過分貪婪的結果 往往會導致一無所有

《百喻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乞丐身背一個破舊的褡褳袋,挨家挨戶乞討。他一面抱怨自己的命運太壞,一面觀察著人世間的奇怪事情。

有些身住高樓大廈的人們,金銀財寶花之不盡,生活富裕舒適。可無論錢袋多滿,他們卻從來不知滿足。甚至有的人窮奢極欲,貪得無厭,到後來往往落得傾家蕩產,一無所有。

例如,那幢房子的舊主人,經營買賣本來一帆風順,賺了一大筆錢,但他不肯適可而止,安享晚年。卻在春天派船出海,想在海外再賺回一座金山。可是船在海上遇了難,船上的金銀財寶全被大海吞沒,船也沉入海底,他想發財的願望也就變成了一場夢。

另一位原本幹著承包生意發財致富,本來已經賺到了上百萬,但是他總想再翻一倍,由於貪心不足,結果徹底破產。簡而言之,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活該如此,誰叫他們貪得無厭,不知滿足!

有一天,命運女神突然出現在乞丐面前,和藹進言:「其實我早就想幫助你,我搜集了一大堆金幣。請你把袋子打開,我要用金幣把它裝滿。不過有一個條件:落入袋子的將全是金子,如果金子從袋子裏掉在地上,那就會立刻化為塵埃。請當心,我已預先警告了你,我要嚴格遵守這個修件。你的袋子已經破舊不堪。可別裝得太多,免得被撐破。」

乞丐聽罷,高興得幾乎無法呼吸,他覺得自己似乎飄了起來,一時間有些忘乎所以!他連忙把袋子奮力撐開,於是閃閃發光的金幣,就像黃金雨似的流進褡褳袋,袋子越來越沉。

「夠了嗎?」

「不夠。」

「可不要把袋子撐破!」

「無須顧慮。」

「瞧,你現在已經十分有錢,就要成為大財主啦。」

「請再給一點,哪怕是一小攢金幣!」

「喂,滿了!你看,袋子要破了!」

「再給一點點吧!」

袋子突然被撐破,金幣全都灑在地上,變成了一堆破爛貨。命運女神不見了,眼前只剩下褡褳袋,乞丐一如往昔,一貧如洗,只好繼續沿街乞討。

醒醐灌頂

俗話說:「欲壑難填。」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但是過分貪婪的結果往往會導致一無所有,得不償失。

壑音確

不貪得無厭 心境也就自然平靜

《大智度論》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莊稼漢,一生沒有看過鹽巴,也沒吃過鹽巴。

有一天有一個機會到顯貴人家去做客,他第一次看到人家把鹽巴加進去飯菜裏一起煮,覺得很好奇,就問他們說:「為什麼要加這種東西在飯菜裏面呢?」

「因為加了鹽巴,吃起來才會好吃,就像天上的佳餚美饌一樣呀!」顯貴人家說。

莊稼漢聽了心裏頭便想:「這種白鹽巴,加一點點在飯菜裏面,就這樣好吃,如果單獨只吃鹽巴,吃的愈多,味道一定愈美味。」

於是他迫不及待地便抓了一大把的鹽巴,一大口就往嘴裏面吞。唉呀!沒想到又鹹又苦,實在是難以下嚥。

他氣不過去,馬上跑去問這位主人:「你不是說鹽巴很好吃嗎?」

主人說道:「你怎麼這麼笨呢,鹽巴不是這樣吃的,應該要適量使用,才能增加食物的美味。哪像你只是吃鹽巴的!」

醒醐灌頂

什麼事情都講究適度原則。要抱持「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思想,不要貪得無厭。金錢就像做菜的食鹽,生活中少不了它;但是如果貪得無厭,就品嘗不到應有的美味。


10 凡事有度 一切適可而止

佛下山遊說佛法,在一家店鋪裏看到一尊釋迦牟尼像,青銅所鑄,形體逼真,神態安然,佛大悅。若能帶回寺裏,開啓其佛光,記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鋪老闆要價五千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佛如此鍾愛它,更加咬定原價不放。

佛回到寺裏對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佛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佛說:「五百元足矣。」眾僧唏嘘不止:「那怎麼可能?」

佛說:「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欲壑難填,得不償失啊,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當讓他僅僅賺到這五百元!」

「怎樣普度他呢?」眾僧不解地問。

「讓他懺悔。」佛笑答。眾僧更不解了。佛說:「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鋪裏和老闆侃價,弟子咬定四千五百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店鋪裏和老闆侃價,咬定四千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低到了兩百元。眼見著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去、一個比一個價給得低,老闆很是著急,每一天他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他深深地怨責自己太貪。到第十天時,他在心裏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親自下山,說要出五百元買下它,老闆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反彈到了五百元!當即出手,高興之餘另贈佛龕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醒醐灌頂

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太高,否則就容易遭受挫折。其實只要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中要獲得滿足並不難。


11 知足是人生一樂 無為得天地自然

有一個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裏的一座寺廟,他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將寺廟整修得美麗又莊嚴。後來有兩組人員被找來了,其中一組是京城裏很有名的工匠與畫師,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由於皇帝沒有辦法決定到底一組人員的手藝比較好,於是他就決定要給他們機會一較高下。

皇帝要求這兩組人員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廟,那兩座寺廟正好面對面,而皇帝要在三天後來驗收。工匠們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種顏色的顏料以及很多的工具;而讓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們居然只向他要了一些抺布與水桶等等簡單的清潔用具。

三天後,皇帝來驗收兩組人員裝修寺廟的結果,他首先看看工匠們所裝飾過的寺廟。工匠們正敲鑼打鼓地慶祝著工程的完成,他們用了非常多的顏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藝,把寺廟裝飾五光十色。

皇帝很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回過頭來看看和尚們負責整修的寺廟。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們所整修的寺廟沒有塗上任何的顏料,他們只是把所有的牆壁、桌椅、窗戶等等都擦拭得非常潔淨。寺廟中所有的物品都顯出了它們原來的顏色,它們光澤的青面就像鏡子一般,無瑕地反射出從外面而來的色彩。那天邊多變的雲彩、隨風搖曳的樹影,甚至是對面那五顏六色的寺廟,都變成了這個寺廟美麗色彩的一部分,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受這一切。

皇帝被這莊嚴的寺廟深深地感動了,至於最後的勝利,相信大家也猜到了。

醒醐灌頂

古人說:「知足是人生一樂,無為得天地自然。」美酒佳餚並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在那粗茶淡飯中體會;奢華的住所和服飾未必能給你帶來快樂,保持一顆純真、簡潔的心,是獲得幸福人生的大秘訣。


12 隨遇而安 盡情享受你所擁有的一切

有個人到寺廟裏去玩,他看見菩薩坐在上面,就問道:「請問菩薩,您在想什麼?」

菩薩說:「我什麼也沒有想。」

「那您的眼神我們為何猜不透?」

「噢,是這樣,」菩薩安詳地笑了笑,「我的心明靜得像水,可以清澈見底。我什麼也沒有想,也不受外界情況變化的影響。所謂的七情六欲。只是你們見到喜歡的東西或高興或悲傷,而我除了吃的外,認為別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成為聖人了。把一個人比喻成佛,他一生下來,什麼都沒有,如果他能隨遇而安,當勞作時勞作,當休息時休息,能心情快樂,助人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活八百歲呢?」

「那我活這麼長時間幹什麼?」

「這個嘛,各人有各人的見識。」

「既然這樣,我可不想成佛,我就隨遇而安吧。多謝菩薩指點。下次再見。」

這個人走出了山門。

醒醐灌頂

古人說:「不要錢原非異事,太要好亦是私心。」人不能不隨遇而安。這並不是主張讓我們不思進取,而是強調要現實些,盡情欣賞和享受你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是去做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追求。

13 超越鹹淡的分別,才能體會人性的真實面目

有一次,夏丐尊先生邀弘一法師同往浙江上虞白馬湖小住幾天。

弘一法師的行李很簡單,鋪蓋是用破舊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馬湖,他自己打開鋪蓋,先把那破草席鋪在床上,攤開了被,再把衣服捲了幾件作枕頭,然後拿出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邊洗臉。

夏丐尊先生:「這毛巾太破了,替你換一條好嗎?」

「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說著,他把那條看巾珍重地打開來給夏先生看,表示還不十分破。

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第二天午前,夏丐尊先生送了飯菜去,在桌旁坐著陪他。碗裏所有的只是些蘿蔔、白菜之類。弘一法師喜悅地把飯放入口裏,鄭重地用筷子夾起一塊蘿蔔來的那種了不得的神情,真使人見了要流下喜悅慚愧的淚水!

第三天,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樣菜來供養弘一法師。夏丐尊先生同席。其中有一碗非常鹹。

夏丐尊先生說:「這太鹹了!」

弘一法師說:「好!鹹的也有鹹的滋味,也好的!」

吃完飯後,弘一法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丐尊先生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法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在弘一法師看來,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破舊的席子好,破毛巾好,白菜好,蘿蔔好,鹹苦的菜好,白開水好。什麼都好,什麼都有味,什麼都了不得。

夏丐尊先生和弘一法師是青年時代的好友,知道弘一法師在未出家前,風流倜儻過,歌舞繁華過,故有此問。弘一法師的體會已經超越了鹹淡的分別,這超越並不是沒有味覺,而是真能品味鹹菜的好滋味與開水的真清涼。

醒醐灌頂

在人生裏,有時,我們只能隨遇而安,來什麼品味什麼,有時候是沒有能力選擇的。在寧靜平淡的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在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中,才能體會人性的真實面目。


14 先人後己,超越個人得失

東漢時期,京城洛陽太學府是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學府裏專事教學和解答疑問的人,個個都是飽學之士,其官職都被稱為博士。

某年春節,太學府裏一派喜慶氣氛。博士們正忙著張燈結綵,粧點校園,隨時準備恭迎詔書。

太學府外面鑼鼓喧天,顯然是皇上派人來為博士們祝賀節日來了。來人宣讀了詔書,博士們高呼「萬歲」謝恩。詔書上說,皇上為了讓博士們歡度春節,特意賜給博士們每人一隻羊。

羊都被趕來了,但是大小不等,肥瘦不一。這可如何分發呢?太學府的長官們為此犯了難。

有人主張把羊兒統統宰殺之後分肉,肥瘦搭配,每人一份。有人嫌這樣太麻煩,也顯得不夠大度,便提出用抓鬮的方法。大小肥瘦全憑運氣,抓住小的、瘦的也怨不著別人。又有人覺得宰了分肉和抓鬮的辦法也不盡合理,但又拿不出好主意。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了一陣,仍然沒有商量出一個十全十美的好辦法。

就在這舉棋未定之時,一向少言寡語的博士甄宇站起來說:「還是一人牽一隻吧,也不用抓鬮,我先牽一隻。」

大家的目光都齊刷刷地望著甄宇,只見他走近羊群,左瞅瞅,右看看。此時,有人心裏犯了嘀咕:這傢伙肯定要挑一隻又大又肥的。要是都爭先把大羊牽走了,剩下的小羊給誰呀?甄宇瞅了一會兒,逕直走到一隻又小又瘦的羊兒前,牽了就走。

恭可釋怒,讓可息爭。爭之不足,讓之有餘。這樣一來,那些不計較的博士也像甄宇一樣,牽了隻小羊便走;就是想計較的博士也不好意思爭執了,反而你謙我讓,每個人都高高興興地牽著一隻羊回家去了。

這件事情後來傳遍了洛陽,人們紛紛讚揚甄宇,還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瘦羊博士」。

鬮音溝

醒醐灌頂

古人說:「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在利益面前淡泊灑脫,超越個人得失,先人後己,是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

15 人見利而不見害 魚見食餌不見鉤

春秋時期,蜀、秦相鄰,遙遙相望。秦惠王早就看中了蜀國這塊寶地,總想把它據為己有。可是他遲遲不敢起兵,一來是因為那裏有蜀兵駐軍,二來秦蜀交界的地方是一片懸崖峭壁,沒有通道。

有一天,有一個謀士給秦惠王出了個主意。惠王聽了,高興得直拍大腿,立刻下令找來幾個石匠,讓他們用石頭鑿成幾頭大牛,放在通往蜀國的山路上。然後把石牛塗上金色,再在它的屁股後面放上一些黃金。

沒有幾天,消息就傳到蜀國那邊:「山那邊有幾頭仙人送來的金牛,不拉屎,拉金子。」

同時,秦惠王派了使臣傳話給蜀侯,說秦惠王想把金牛送蜀侯幾隻,希望他儘快來取。

蜀侯是個貪得無厭之徒,一聽,十分高興。於是派了許多身強力壯的士兵,去開山填谷,架橋鋪路。沒有多久就把一條又近又寬的道路修築成了。

當蜀侯非常高興地迎接「金牛」的時候,秦國的大軍也跟在「金牛」的後面開進了蜀國。蜀國很快被吞併,蜀侯亦被殺掉。

有人氣憤地罵蜀侯,「因貪小利,而去大利!」

醒醐灌頂

古人說:「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餌不見鉤。」在利益的誘惑面前,一定要保持清醒和冷靜,仔細權衡利弊,千萬不可貪圖小利,因小失大。


16 金錢能傷人 也能行善

漢朝時候有一個老頭,經營著不小的產業。經過多年積累,老頭家裏十分有錢。他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女兒,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一間大房子裏。

老頭每天天濛濛亮就趕緊起床來經營產業,拼命賺錢,一刻也不肯停下,直到天黑了才願休息。就這樣,他賺回了很多很多的錢,可是他總是吃粗茶淡飯,穿破舊的衣服,從不輕易花一文錢。實在迫不得已要拿錢出來買糧食,他也會心疼得好幾天吃不香、睡不好。平時遇到有人向他借錢,他總是不問緣由,毫無商量餘地地一口回絕。

有一天,一個非常貧困的人來找這個老頭,可憐巴巴地說:「我的老母親一直癱瘓在床,妻子身體弱,幹不了什麼話。今年年成不好,本來就不夠吃的,偏偏昨天小兒子又得了急病,真是禍不單行哪!我家鍋都快揭不開了,實在沒錢給兒子治病,求求您發發慈悲,借一點錢給我吧。」

老頭卻似乎一點也沒被打動,毫不憐憫地說:「你求我有什麼用呢?我也沒有錢啊!」

借錢的人還是不願甘休,就一直跟著老頭,不停地求他:「您做做好事吧,您有那麼大的產業,不會沒錢的,您不會眼睜睜地看著我的兒子病死吧,您借我一些錢,我一定會報答您的。」

借錢的人這樣苦苦哀求,老頭被纏得實在受不了了,只得走進內室去取錢。他慢吞吞地拿出十文錢,從屋裏慢慢走出來,走幾步就減 掉一個錢,走幾步就減掉一個錢,等他走到外面來,只剩下五文錢了。老頭極不情願地把錢交給人家,心疼得緊閉雙眼,看也不忍心看,還一再囑咐人家說:「我把全部家業都拿來幫助你了,可千萬別對別的人說啊,不然他們都會像你這樣跑到我這裏來的,可憐我哪裡還有錢給人家啊!」

借錢的人傷心地流著眼淚說:「五文錢叫我一家怎麼活呀,你也太狠心了!」

老頭的眼淚也下來了,不過他是心疼他的錢。

不久,老頭死了。因為他沒有繼承人,他的田地、房產都被官府沒收,他積累的錢財也都充實國庫了。

醒醐灌頂

古人說:「富貴是無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貧賤是耐久之交,處得他好,他益你愈深。」金錢就是力量,我們應當立志擁有它!但是不要讓錢支配你的生活。一個人有錢的時候,能夠比他沒錢時候做更多的好事。金錢就是力量,金錢能傷人,也能行善。在善良的男人女人手中,它能夠成就而且也確實成就了善。


17 果斷地放棄一切包袱 讓自己輕鬆起來

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莫,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喑啞……為什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什麼?」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於是,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了船趕路吧!」

「什麼,扛了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重,我扛得動嗎?」

「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原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醒醐灌頂

古人說:「很多人不知不覺中肩負著各種各樣的包袱,以致漸漸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來。與其活得這麼累,不如果斷地放棄一切包袱,讓自己輕鬆起來。


18 從靜中觀物動 遇忙處會偷閒

一個小和尚到一座小城雲遊,看到一個店鋪裏面擺放的全都是弓箭,感到很新奇,便在店裏面東瞧西看起來。店裏的牆壁上掛著的幾張弓都是上好弦的。每張弓都繃得緊緊的;貨架上面擺放的那些弓都未上弦,弓背就顯得直一些。店主見小和尚對弓箭很感興趣,便從貨架上拿起一張弓,遞到他手上,說:「你仔細看一看,這可都是正經八百的弓箭,價格也不貴。」

小和尚問道:「這弓能把箭射多遠?」

店主說道:「力氣大的人,能射出一百多米;力氣小一些的,也能射出七八十米。用鐵鑄的箭,一下子可以射死一隻羊。」

小和尚把玩著手裏的那張弓,愛不釋手,決定買兩張帶回去,一張自己留著玩,一張送給師父。和店主談好價錢後,他讓店主拿兩張上好了弦的弓,店主認真地說:「這幾張上了弦的弓掛在那兒,主要是做樣品的,一張弓上好了弦後,都是繃得緊緊的,長時間,這樣放著,弓背和弓弦的效用就差了,力道也減了,根本就射不出多遠。買弓應買那沒上弦的,現用現上弦就可以了。」

小和尚笑著說:「我買這弓,也不是要用它射殺什麼,就是為了玩,不必非得有實用價值。」

店主笑了笑,便摘下牆上的幾張弓,放在他面前,又拿出幾張未上弦的弓,叫他隨便挑。最後,小和尚要了一張未上弦的和一張上好了弦的。

回到寺廟後,小和尚找了一個空曠的地方,用兩張弓試著射了幾箭,那張現上弦的弓,一箭射出了三十多丈,而先前上好了弦的那張弓,僅把箭射出了十多丈長。店主說得果然不錯。

醒醐灌頂

古人說:「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閒,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始終繃緊張狀態,就會導致身心疲憊。因此,應該學會適度放鬆,張弛有度。


19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

「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拿起葫蘆,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學僧終於領悟。

醒醐灌頂

修行如彈琴: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在追求事業的時候,要留一點空間,留一些餘地,留下思考的時間,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非常必要的。


20 在繁雜的社會中,努力保持心靈的寧靜

唐代著名禪師石頭希遷,世稱石頭和尚,九十一歳時無疾而終,諡號天際大師。

希遷曾為世人開列十味奇藥:「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為:「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切忌言清濁,利己損人,肚中毒,笑裏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

希遷的養生奇方,其精要在於養德。養德「不勞主顧,不費藥金,不勞煎煮」,卻可袪病健身,延年益壽。

諡音駟  騭音質  袪音驅

醒醐灌頂

德高者正直、富於愛心,遇事出於公心,寧靜處世,不為世俗勢利所動。身心處於淡迫寧靜的良好狀態之中,必然有利於健康長壽。所以,在繁雜的社會中,要努力保持心靈的寧靜。

21 悠哉悠哉 勝過追求不斷膨 的私欲

在一個美麗的海灘上,有一位不知從哪來的老翁,每天坐在固定的一塊礁石上垂釣。無論運氣怎樣,釣多釣少,兩小時的時間一到,便收起釣具,揚長而去。

老人的古怪行動引起了一位後生的好奇。一次,這位小夥子忍不住問:「當你運氣好的時候,為什麼不一鼓作氣釣上一天?這樣一來,就可以滿載而歸了!」

「釣更多的魚用來幹什麼?」老者平淡地反問。

「可以賣錢呀!」小夥子覺得老者傻得可愛。

「得了錢用來幹什麼?」老者仍平淡地問。

「你可以買一張網,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小夥子迫不及待地說。

「賣更多的錢又幹什麼?」老者還是那副無所謂的神態。

「買一條漁船,出海去,捕更多的魚,再賺更多的錢。」小夥子認為有必要給老者訂一個規劃。

「賺了錢再幹什麼?」老者仍是顯出無所謂的樣子。

「組織一支船隊,賺更多的錢。」小夥子心裏直笑老者的愚鈍不化。

「賺了更多的錢再幹什麼?」老者已準備收竿了。

「開一家遠洋公司,不光捕魚,而且運貨,浩浩蕩蕩地出入世界各大港口,賺更多更多的錢。」小夥子眉飛色舞地描述道。

「賺更多更多錢還幹什麼?」老者的口吻已經明顯地帶著嘲弄的意味。

小夥子被這位老者激怒了,沒想到自己反倒成了被問者。

「你不賺錢又幹什麼?」他反擊道。

老人笑了:「我每天釣上兩小時的魚,其餘的時候嘛,我可以看看朝霞,欣賞落日,種種花草蔬菜,會會親戚朋友,悠哉悠哉,更多的錢於我何用?」說話間,已打點行裝走了。

醒醐灌頂

你可以隨時享受生活,不必限定在有了一定數量的錢之後。抛棄功利思想,以一種悠閒的心態在海灘上垂釣,觀朝霞,賞落日,該是一種多麼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啊!

22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有一次,孔子和幾個學生在一起談心,他鼓勵大家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真實志願。

子路最為志大,說:「一個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面臨內憂外患,我去治理它,三年時間,就能使大家充滿勇氣,並且又很守規矩。」

冉有說:「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我可以在三年內使人人富足,至於禮樂教化,那還要靠別人來幫忙。」

公西華說:「我的本領還不夠,但願意不斷學習,在祭祀和外交典禮上,我可以穿戴整齊去做個小司儀。」

最後輪到曾點,他「鏗」地一聲停止了彈琴,站起來說:「我認為最好的事是:暮春三月,穿著輕便的休閒裝,和五六個朋友一起,帶上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裏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歌,一路走回家。」

孔子聽了,深有感觸,長歎一聲說:「我的志願是與曾點一樣呀!」

沒想到,孔子也是想要多一些休閒時好去郊遊啊!

冉音染  沂音儀  雩音餘

醒醐灌頂

古人主張:「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生活本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工作、學習、賺錢、求名,還有許許多多的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享受:可口的飯菜,温馨的家庭生活,藍天白雲,花紅草綠,飛濺的瀑布,浩瀚的大海,雪山與草原,大自然的形形色色……


23 從生活經驗中找樂趣 享受每一次經驗的過程

從前,在山中的一個古廟裏,有一個小和尚被要求去買食用油。在離開前,廟裏的廚師交給他一個大碗,並嚴厲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我們最近得到的佈施不是很多,你絕對不可以把油灑出來。」

小和尚答應後就下山到城裏,到廚師指定的店裏買油。在上山回廟的路上,他想到廚師嚴厲的表情及嚴肅的告誡,愈想愈覺得緊張。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著裝滿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絲毫不敢左顧右盼。

很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廚房門口時,由於沒有向前看路,結果踩到了地上的一個坑裏。雖然沒有摔跤,可是卻灑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惱,而且緊張到手都開始發抖,無法把碗端穩。終於來到廚房時,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

廚師拿到裝油的碗時,當然非常生氣,他指著小和尚大聲斥責:「你真沒用!我不是說要小心嗎?為什麼還是浪費這麼多油,真是氣死我了!」

小和尚聽了很難過,開始掉眼淚。一位老和尚聽到了,就跑來問是怎麼一回事。瞭解事情的經過以後,他就去安撫廚師的情緒,並私下對小和尚說:「我再派你去買一次油。這次我要你在回來的途中,多觀察你看到的人事物,並且需要跟我做一個報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這個任務,強調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還要看風景、作報告。

不過在老和尚的堅持下,他只有勉強上路了。在回來的途中,小和尚發現其實山路上的風景真是美。遠方看得到雄偉的山峰,又有農夫在梯田上耕種。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的空地上玩得很開心,而且還有兩位老先生在下棋。這樣走看風景的情形下,不知不覺就回到廟裏了。當小和尚把油交給老和尚時,發現碗裏的油,裝的滿滿的,一點都沒損失。

醒醐灌頂

一位真正懂得從生活經驗中找到人生樂趣的人,才不會覺得自己的日子充滿壓力及憂慮。與其天天在乎自己的成績和物質利益,不如每天努力在上學、工作或生活中,享受每一之經驗的過程,並從中學習成長。


24 在幫助別人的同時 享受生活的饋贈

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青年,到處旅行流浪,辛苦地尋找著成為富翁的方法。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成富翁,反而成為衣衫破爛的流浪漢。

最後,他想起了寺廟裏的觀世音菩薩。他知道菩薩無所不能,救苦救難,就跑到廟裏,向觀世音菩薩祈願,請求菩薩教他成為富翁的方法。

觀世音菩薩被他的虔誠感動了,就教他說:「要成為富翁很簡單,你從這寺廟出去以後,要珍惜你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並且為你遇見的人著想,佈施給他。這樣,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了。」

青年聽了,心想方法真簡單,高興得不得了,就告辭菩薩,手舞足蹈地走出廟門,一不小心竟踢到石頭絆倒在地上。當他爬起來的時候,發現手裏粘了一枝稻草,正想隨手把稻草去掉,猛然想起了觀世音菩薩的話,便小心翼翼地拿著稻草向前走。

路上迎面飛來一隻蜜蜂,他想起菩薩的話,就把蜜蜂綁在稻草上,繼續往前走。

突然,他聽見了小孩子號啕大哭的聲音,走上前去,看見一位衣著華麗的婦人抱著正大哭大鬧的小孩子,怎麼哄騙也不能使他止哭。當小孩看見青年手上綁著蜜蜂的稻草,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那人想起菩薩的話,就把稻草送給孩子,孩子高興得笑起來。婦人非常感激,送給他三個橘子。

他拿著橘子繼續上路,走了不久,看見有一個布商蹲在地上喘氣。他想起菩薩的話,走上前去問道:「你為什麼蹲在這裏,有什麼我可以幫忙嗎?」布商說:「我口渴呀!渴得連一步都走不動了。」

「那麼,這些橘子送給你解渴吧!」他把三個橘子全部送給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來。為了答謝他,布商送給他一匹上好的綢緞。

青年拿著綢緞往前走,看到一匹馬病倒在地上,騎馬的人正在那裏一籌莫展。他就徵求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綢緞換那匹病馬,馬主人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他跑到小河去提一桶水來給那匹馬喝,細心地照顧它,沒想到才一會兒,馬就好起來了。原來馬是因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騎著馬繼續前進,在經過一家大宅院前面時,突然跑出來一個老人攔住他,向他請求:「你這匹馬,可不可以借給我呢?」

他想起觀世音菩薩的話,就從馬上跳下來,說:「好,就借給你吧!」

那老人說:「我是這大屋子的主人,現在我有緊急的事要出遠門。這樣好了,等我回來還馬時再重重地答謝你;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宅院和土地就送給你好了。你暫時住在這裏,等我回來吧!」說完,就匆匆忙忙騎馬走了。

青年在那大莊院住了下來,等老人回來。沒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為莊院的主人,過著富裕的生活。這時他悟到:「呀!我找了許多年成為富翁的方法,原來這樣簡單!」

醒醐灌頂

古人說:「欣戚相同,為人莫想歡娛,歡娛即是煩惱;福命不大,處世休辭勞苦,勞苦乃得安康。」真正通向富足的道路,不是財貨的堆積,也不是名利的追求;而是珍惜我們所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要努力處處為人著想,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享受生活的饋贈。


澄明篇

是真佛只說家常

鹹的也有鹹的滋味,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法師

古人說:「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一名寺有這樣一幅對聯:「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說家常。」這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欲感受快樂和幸福,就要多些平常心,保持平和的心態。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位在家居士問智藏禪師:「請問師父,有沒有天堂地獄?」

「有啊!」

「請問有沒有佛和菩薩?」

「有啊!」

「請問有沒有因果報應?」

「有啊!」

不管你問什麼,智藏禪師都答:「有啊!有啊!」

這位居士聽後,懷疑起來,就說:「師父,您說錯了。」

「我怎麼說錯了呢?」

「我問徑山禪師,他都說『無』。」

「怎麼說的『無』?」

「我問他有沒有因果報應,他說無;再他有沒有佛菩薩,他說無;我問他有沒有天堂地獄,他說無。可是你為什麼卻說有呢?」

智藏禪師想了想說:「哦!原來如此,我問你,你有老婆嗎?」

「有。」

「你有兒女嗎?」

「有。」

「你有金銀財寶嗎?」

「有。」

「徑山禪師有老婆嗎?」

「沒有。」

「徑山禪師有兒女嗎?」

「沒有。」

「徑山禪師有金銀財寶嗎?」

「沒有。」

「所以徑山禪師對你說『無』,我跟你說『有』,因為你有老婆兒女啊!」

醒醐灌頂

《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與「無」是相對的。所謂的「幸福」和「命運」到底如何,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想法和心態,你怎麼看,都可能成為事實。


幸福只是一種感覺 與外界環境無關

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獨坐寺內,悶悶不語。

師父看出了其中的玄機,也不語,微笑著領著弟子走出寺門。

門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師父依舊不語,懷抱春光,打坐於萬頃溫暖的柔波裡。

放眼望去,天地之間彌漫著清新,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水河。慧能小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安詳地打坐在山坡上,心中空無一物。

小和尚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

過了晌午,師父才起來,還是不說一句話,不打一個手勢,領著弟子回到寺內。

剛到寺門,師父突然踦前一步,輕掩上兩扇木門,把小和尚關在寺門外。

小和尚不明白師父的意旨,逕自坐在門前,半天納悶不語。很快,天色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小鳥也漸漸變得不明朗起來。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他的名字,進去後,師父問:「外邊怎麼樣了呢?」

慧能答:「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了。」慧能又回答說。

「不,外邊還有清風、綠草、鮮花、小鳥,一切都還在。」

慧能頓悟,明白了師父的苦心,這些天籠罩在心頭的陰霾一掃而空。

醒醐灌頂

古人說:「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焰冰競;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幸福只是一種感覺。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很黯淡,並不是因為他的生活中缺乏陽光,而是消極的心態早已把所有朝向陽光的窗戶緊緊關上了。


世上一切牽絆 都是憂和煩惱

一位老僧深有感觸地說:「活著是一種折騰,是一種不斷被欲望折騰來折騰去的過程。所有的情啦、欲啦,都是煩惱之源,是煙雲之物。想想,走了,能帶走什麼?名啦,利啦,你能帶走多少?唯一能帶的,將是你的真與靈了。」

小徒弟問:「所以我才要活的快樂些,因為死後根本帶不走快樂。」

老僧緩緩搖頭,「你如何明白快樂?真正的快樂你明白麼?而且,快樂仍是情。無情,才是佛。」

「真與靈是什麼?」

「真就是佛,靈也是佛。」

小徒弟有些糊塗了:「我不懂您的話。」

「有個一心向佛的人,苦苦悟什麼是佛,參了很久,也沒悟出。就去拜訪佛,那天,佛知道他要來,就在他把門推開時,猛地把門關了。那個人就敲啊敲啊,敲了很久,又喊。佛就在屋裏誦經。那個人嗓子喊出了血,佛就是不開門,他只好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那個人猛然悟出了什麼是佛。」

小徒弟更迷惑了,「什麼是佛,吃閉門羮就是佛嗎?」

「對了。」老僧說,「吃了閉門羮就是佛。因為這就是真。」

小徒弟說:「您要是圓寂了,也是佛嗎?」

老僧但笑不語。

「那您所說的靈呢?」小徒弟又問。

「孩子啊,你怎麼能明白呢?我怎樣解釋你才明白?靈是一種超脫,一種真氣。」老僧歎口氣,「在塵世之中,唯有佛能夠避開憂和煩惱,避開了,就是靈。」

「在佛的眼中,什麼是憂和煩惱?」

老僧輕輕地說,「世上一切牽絆,都是憂和煩惱。」

醒醐灌頂

古人說:「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動,則愆尤自少;應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則趣味常多。」把幸福和快樂看得淡些,追得緩些,它們反而會自動來到你的身邊。


關注美好的東西 忘卻不如意之事

有一個年輕人非常勤奮,待人彬彬有禮,說他德才兼備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他一直為自身存在的缺陷苦惱著。

他是個只有一隻胳膊的獨臂人。

他的另一隻胳膊是上山砍柴時,不慎從山崖上摔下摔斷的。

從此後,他就覺得自己低人一頭。

看著別人都那麼生龍活虎,他實在抬不起頭來。

為了戰勝這種苦惱,他就更加發憤努力,每當鑽進書的海洋,他就物我兩忘。

但是,一放下書本,那種極端的痛苦與自卑又向他襲來。

聽人說山上住著一位八十多歳的高僧,非常善於開導人。

年輕人慕名來到山上。

高僧接待了他,年輕人傾訴了自己的苦惱,然後把那只因為沒有手臂而空著的袖子轉向高僧:「不信你看,這就是折磨我多年的缺陷。」

高僧把手伸進年輕人的袖管裏,然後抬起頭來微笑道:「什麼缺陷?你的袖筒裏什麼都沒有!」

醒醐灌頂

生活中,很多的煩惱都是自己無端自尋的。世間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何必非要把目光停留在那些不如人意的事情上呢?


痛苦是有限的 而我們的心胸可以無限擴大

有一位師傅對於徒弟不停地抱怨這抱怨那感到非常厭煩。於是,有一天早晨,他派徒弟去取一些鹽回來。

當徒弟很不情願地把鹽取回來後,師傅讓徒弟把鹽倒進水杯裏,然後喝下去,並問他味道如何。

徒弟吐了出來,說:「很苦。」

師傅笑著讓徒弟帶著一些鹽,跟著他一起去湖邊。

他們一路上沒有說話。

來到湖邊後,師傅讓徒弟把進湖水裏,然後對徒弟說:「現在你喝點湖水。」

徒弟喝了口湖水。師傅問:「有什麼味道?」

徒弟回答:「很清涼。」

師傅問:「嘗到鹹味了嗎?」

徒弟說:「沒有。」

然後,師傅坐在這個總愛怨天尤人的徒弟身邊,握著他的手說:「人生的痛苦如同這些鹽,有一定數量,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我們承受痛苦的容積的大小,決定痛苦的程度。所以,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積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個湖。」

醒醐灌頂

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慨歎命運的不公。那樣做只會徒增煩惱。你可以採取更明智的做法,使自己豁達起來。痛苦是有限的,而我們的心胸可以無限擴大,以致包容一切。


學會以苦為樂 享受人生

有一位屢戰屢敗的青年去算命。

在算命攤的小板凳上,他跟算命老人聊了起來:「人生就是一場苦難,親情不可靠,友情不可靠,愛情也不可靠,做什麼事情都難於上青天。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

算命老人仔細看了半天他的面相,然後不緊不慢地說:「不要急,到三十歲,你的情況就會好轉了。」

青年面露喜色:「那麼,是不是三十歲以後,我就會苦盡甘來呢?」

算命先生說:「估計情形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不過你的心態會有很大變化,因為三十歲以後你就學會以苦為樂了。」

醒醐灌頂

生活中的苦和樂常常是主觀的。關鍵是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長期的幸福或痛苦都會使人麻木和感覺遲鈍。


以寬廣的心胸上面對 以豁達的目光去審視

古時候,有一位商人為了多賺點錢,到遠方的城鎮去談生意,忽然想到朋友的生日就要到了,自己應該要買個禮物帶回去祝賀,他想送一幅具有深意的畫當賀禮。

商人覺得,自己是個最有品味的人,要送朋友禮物也不能太寒酸,太沒有深度,那會顯得自己太沒品味了。最後想來想去,決定還是送朋友一幅畫,因為這樣既顯得自己高雅,又不顯得寒酸。於是,他去了那個城鎮上最有名的一個畫師那裏。

商人進了門之後,看到一位穿戴整齊的老人坐在椅子上,便問:「老闆,我想買一幅畫。」

老人問:「請問您要買什麼樣的畫呢?」

「我想要一幅最有氣質、最有深度的畫,送給朋友當賀禮。」商人自豪地說著。

老人抬起頭來,端詳著面前這位穿戴華麗的人,問道:「請問您覺得什麼樣的畫是最有深度、最有氣質的呢?」

根本不懂畫的商人,被這樣反問,一時語塞不知該答什麼,便說:「我有一位朋友,過幾天就要過生日,那麼我送他一幅牡丹吧。」

老人笑著說:「好啊,牡丹代表大富大貴,簡單明瞭又有意義!」於是,就現場作了一幅牡丹的畫,讓商人帶回去。

商人參加了朋友的生日宴會,並當場將之前請老人畫的那幅牡丹展示出來,所有人看了無不讚歎這幅畫活靈活現。

當商人正覺得自己送的賀禮最有品味時,忽然有人驚訝地說:「嘿,你們看,這真是太晦氣了,這幅牡丹花的最上面那朵,竟然沒有畫完整,不就代表著『富貴不全』嗎?」

此時在場的所有客人都發現了,而且都覺得牡丹沒有畫全,的確有富貴不全的缺憾。最尷尬的就是那個商人了,只怪當初自己沒好好檢查這幅晝,原本的一番好意,反而在眾人面前出醜,而且又不能挽回面子了,真是倒楣。

但這時候,主人卻站出來說話了,他深深地感謝這位商人,大家都覺得莫名其妙,送了一幅這麼糟糕的畫,還要道謝!

主人說:「各位都看到了,最上面的這朵牡丹花沒有畫完它該有的邊緣。牡丹代表富貴,而我的富貴卻是『無邊』,他祝賀我『富貴無邊』。」

真是太美妙了!眾人聽了無不覺得有道理,而且報以熱烈的掌聲,認為這真是一幅非常具有深意且完美的畫作。

醒醐灌頂

生活中有很多缺陷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們以寬廣的心胸去面對,以豁達的目光去審視,就又會使生活變得美好許多。


思路開闊 則能以最小的代價保持心明

有一個老和尚在垂暮之年,他想把自己的衣缽傳給一個弟子。可他的眾多弟子中有三人悟禪極深,老和尚一時難以選擇誰為傳人。

一個暮色蒼茫的傍晚,老和尚猜到自己的壽命將止,該到他決定繼承人的時候了。他叫來三個弟子,吩咐他們出去各買一樣東西,看買的東西既便宜又能塞滿禪房。

老和尚給了弟子們每人一枚銅錢後,有兩個弟子出去了,可是另外一個弟子卻端坐在老和尚身邊打禪,沒有行動。

不久,有一個弟子回來。他告訴老和尚,他已買來了幾車的乾草,足可以添滿禪房了。老和尚聽後,搖頭蹙眉,非常失望。

接著,另一個弟子也回來了。只見他從袖子中取出一支蠟燭,然後把蠟燭點燃。老和尚見狀,口念「阿彌陀佛」,臉上露出了非常滿意的神色。

這時,老和尚把目光盯向了他身旁的弟子。只見那弟子起身,將銅錢還給老和尚,雙手合十說:「師父,我買的東西就來了!」說完他吹熄蠟燭,禪房一片黑暗,那弟子將手指向門外說:「師父請看,弟子買的東西已經來了──」

師徒背向門外望去,只見東半邊天上,一輪滿月剎那間從地平線上躍出,冉冉上升。金色的月光照進禪房,禪房裏灑滿光輝,一片通明。

老和尚驚訝得半晌無語。禪房裏一時寂靜非常。許久,老和尚才問打禪的弟子:「你何以想到此法?」

弟子雙掌合十,卑恭地說:「乾草固然能裝滿禪房,但卻使禪房不潔而黑暗,雖價廉而實平庸所為;蠟燭小如手指,不值一文,然燭光能充盈禪房,買燭者非上智而不能為也!」他沉吟片刻,神情肅穆,繼續道:「月光既出,玉字澄清,月光可謂九天中最無價之物!月光為何物,月明則天明;天明則地明,天明地明則心明;然佛明四字,佛明我心,可見月光乃我佛也!今我不取一文得到我佛,只因我心中有佛光!」

老和尚聞言,脫下袈裟披在打禪的弟子身上……

醒醐灌頂

月明則天明;天明則地明,天明地明則心明。思路開闊,則能以最小的代價保持心明。只要我們心中裝有快樂、幸福,生活就會像月光一樣,毫無保留地照在我們的身上,驅散我們心中的煩惱和憂愁。

江山易改 稟性難移

有一位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程到大慧宗杲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杲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您的弟子吧!」

宗杲:「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杲:「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法。

有一天,他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裏禮佛,大慧宗杲禪師一見到他便說:「將軍為什麼起得那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地也用偈語回道:「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杲禪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杲音稿

醒醐灌頂

克制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練成的,需要長時間的忍耐和磨練。


10 以客觀的心來看待生活 看待世界

一個人去買碗,他懂得一些識別瓷器品質的方法,即用一隻碗輕撞其他碗,發出清脆聲音的碗肯定是質地好的。但來到店裏,他卻發現每一隻碗發出的聲音都不夠清脆。最後店員拿出價格高昂的工藝碗,結果還是讓他不甚滿意。店員最後不解地問:「你為什麼拿著碗輕撞它呢?」那人說這是一種辨別瓷器品質的方法。

店員一聽,立即取過一隻品質上好的碗交給他:「你用這只碗去試試。」他換了碗,再去輕撞其他的碗,聲音變得鏗鏘起來。

原來他手中拿著的是一隻質地很差的碗,它去輕碰一隻碗,都會發出混濁之音。

醒醐灌頂

要以客觀、平靜的心來看待生活,看待世界。如果你的參照標準錯了,那麼你眼中的整個世界也就很難如意。


11 心如止水 讓氣銷於無形

古時有一位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

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只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醒醐灌頂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為缺少度量和悟性,放不下得失之故。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既然如此,何苦要生氣呢?


12 感到煩惱的時候 努力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古時候的人們,都利用腳力極佳的騾子來馱運笨重的貨物。騾子的體力雖然好得不得了,但也有著一項要命的缺點──就是傳說中的騾子脾氣。

一頭騾子若是扭了性子,它的四隻腳便會像上了釘子一樣,固定在地面,一動也不動;無論主人怎樣的使勁鞭打,騾子還是堅持它固執的脾氣,一步也不肯向前走。

這天,一位老和尚和小徒弟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小和尚面對著不肯邁步的騾子,高高舉起了鞭子。

老和尚趕忙制止了他,道:「慢慢,每當騾子鬧脾氣時,有經驗的主人不會拿鞭子打它,那樣只會讓情況更加嚴重。」

小和尚忙問:「那該怎麼辦呢?」

老和尚說:「你可以運用智慧,很快地從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塞進騾子的嘴巴裏。」

小和尚好奇地問:「騾子吃了泥土,就會乖乖地繼續往前走了?」

老和尚搖頭道:「不是這樣的,騾子會很快地把滿嘴的泥沙吐個乾淨;然後,在主人的驅趕下,才會往前走——」

小和尚詫異地說:「怎麼會這樣——」

老和尚微笑著解釋道:「道理很簡單,騾子忙著處理口中的泥土,便會忘了自己剛剛生氣的原因。這種塞泥土的做法,只不過是轉移它的注意力罷了!這個方法用在騾子身上有效;同樣也適用於人發脾氣的時候……」

醒醐灌頂

或許有些人一直認為自己不快樂,就是因為他們老是將注意力放到錯誤的方向上,而讓自己的意念像固執的騾子一般,不肯離開令人不快的思緒之中。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忘卻那些煩惱和不快,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吧!


13 你需要改變的只是你的心態

小和尚凡了什麼事情都發愁。他之所以憂慮,是因為覺得自己太瘦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他很擔憂他給別人不好的印象;他很擔憂,因為他覺得自己得了胃病,他無法讀經書……

凡了決定到九華山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他有所幫助。他上路前,師父交給他一封信並告訴他,等到九華山之後再打開看。

凡了到九華山後,覺得比在自己的廟裏更難過,因此,他拆開那封信,看看師父寫的是什麼。

師父在信上寫道:「徒兒,你現在離咱們的寺廟三百多里,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的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各種情況的想像。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瞭解這點以後,就回來吧。因為那樣你就醫好了。」

他師父的信使他非常生氣,凡了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

當時,他氣得馬上決定永遠不回自己的廟了。那天晚上,經過一座小廟,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凡了就進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個時辰的天。老和尚反復強調的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佔地」。

凡了坐在蒲團上,聆聽著老和尚的教誨,聽到和他師父同樣的想法——這一來就把他腦子裏所有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了。

凡了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的思想,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全世界上所有的人——而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只是自己的心態。

第二天清早,凡了就收拾行囊回廟去了。

當晚,他就平靜而愉快地讀起了經書。

醒醐灌頂

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裡,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只是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與外在的條件沒有多少關係。


14 打開心靈之門 把那些無端的煩惱都抛卻到九霄雲外

有一個人,每到晚上都會做一個夢,他夢見自己走在很長的走廊,走到盡頭時,出現了一道門,看見門,他全身發抖,直冒冷汗不敢打開門;就這樣,二十年來他每晚都做同樣的夢,也找心理醫師治療了二十年。

後來他找到了慧明禪師,也把夢的情形跟慧明禪師說明。

慧明禪師沉思片刻,對他說:「你為什麼不把門打開看看呢?最多只是一死而已嘛!」這人想想很有道理,於是當晚在夢中他便鼓起勇氣把門推開了……。

第二天,他又來找慧明禪師問。

慧明禪師問他:「門打開了嗎?」

他點點頭回答:「打開了!」

慧明禪師問:「結果,門後有什麼呢?」

他說:「打開門後,呈現眼前的是一片綠油油的柔軟草地,有燦爛的陽光、耀眼的舞蝶……。」

醒醐灌頂

許多人總是不敢打開生活的心靈之門,因為害怕,所以一直徘徊在幸福之門的外面。為了享受人生中的快樂,就要打開心靈之門,把那些無端的煩惱都抛卻到九霄雲外!


15 心中的煩惱是自我的 是自己捆住了自己

一個煩惱少年四處尋找解脫煩惱之法。

這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只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悠揚的橫笛,逍遙自在。

煩惱少年走上前去詢問:「你能教給我解脫煩惱之法嗎?」

「解脫煩惱?嘻嘻!你學我吧,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一牧童說。

煩惱少年試了試,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走啊走啊,不覺來到一條河邊。岸上垂柳成蔭,一位老翁坐在柳蔭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約。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煩惱少年走上前去詢問:「請問老翁,您能賜我解脫煩惱之法嗎?」

老看了一眼面前憂鬱的少年,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

煩惱少年試了試,還是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路遇一位在路邊石板上獨自下棋的老翁。煩惱少年上前請教解脫之法。

「噢,可憐的孩子,你繼續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座廟,廟裏有一位高僧,他一定會教給你解脫之法的。」老人一邊說,一邊獨自下著棋。

煩惱少年謝過下棋老者,繼續向前走。

煩惱少年深深鞠了一個躬,向老僧說明來意。

老僧微笑著撚撚念珠,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對對對!懇請師父不吝賜教,指點迷津。」煩惱少年說。

老僧笑著說道:「請回答我的提問。」

「師父請講。」

「有誰捆住你了嗎?」老僧問。

「……沒有。」煩惱少年先是愕然,而後回答。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老僧說完,閉上了眼睛,不再說話。

煩惱少年先是一楞,繼而頓悟:噢!是呀,又沒有任何人捆綁我,我又何須尋求解脫?原來,我心中的煩惱是自找的,我是自己捆住了自己呀!

醒醐灌頂

在生活中,我們的許多煩惱自找的。快樂就蘊藏在我們的心裏,何苦去外求呢?

在痛苦的時候,不要依賴別人來幫你,來為你分憂,實際上,你可以自己想辦法擺脫自己的煩惱。


16 不要讓昨天的痛苦影響你今天的心情 也不要把今天的快樂推遲到明天

《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人,想要請親朋好友來家裏做客,他想了很久,決定要用牛奶來招待他們,於是便開始在心裏打算著:「這麼多人要喝的牛奶,我該怎麼準備呢?如果我每天都擠一些牛奶的話,每天擠、每天擠,一天一天累積起來,到時候不但沒有地方放,而且搞不好還會變酸、壞掉。那還不如現在就把牛奶存在母牛的肚子裏,等到請客的時候再來擠,這樣又節省空間,又不會壞掉,實在是太棒了。」

這時,他非常地開心,因為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聰明了,想到這麼好的辦法,就趕緊把小牛和母牛分開,免得小牛不小心就把母牛的牛奶吸光了。

很快地,一個月過去了,到了宴客的日子,來了很多的人,好不容易安頓好親朋好友,總算可以開始大宴賓客,便興沖沖地將母牛牽出來,準備開始擠牛奶。可是,沒想到,擠了老半天,怎麼擠就是擠不出來,而且連半滴也沒有!

這時候,受邀的客人又是生氣,又覺得好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實在是哭笑不得!

醒醐灌頂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快樂。可是有些人卻把希望寄託在未來,試圖期盼某一天自己能真正感受到無比的快樂,因為沒有養成快樂的習慣,因此,最終他們得到的只有失望。


17 善於遺忘昨天的痛苦 才能盡情享受今天的快樂

在二千多年的某一天,某人打造了一張寬大的石床,在四條床柱下,分別放置了四隻烏龜。

這當然是一種奇怪的風俗,大概是這些古人聽說了大地竟然是由幾隻大烏龜背負著後,所產生的念頭。

經過二千年的風雨,那個造床的古人早已化成了灰塵,而那張寬大的床也在飽經風雨之後,埋於地下。

突然有一天,現代的建築工人挖開了這片土地,在耀眼的陽光下,人們終於發現了這張寬大的石床。

上面的花紋古樸,而且,顯現出一種久經滄桑的色彩。

幾天過去了,考古人員來了,慢慢將這張石床挖掘出來,旁邊有一個人驚呼,原來在石床下,還有幾隻刻得非常精美的石龜。

確實,在陽光下,可以看出這四隻石龜非常形似,簡直就如同真的一樣。

但幾分鐘之後,考古隊中就傳出來一陣驚叫聲,你能猜到發生了什麼事情嗎?對了,這四隻石龜竟然在人們的手中活過來,還慢慢地爬動著,臉上依然帶著可愛的笑容。

醒醐灌頂

也許是從童年開始,人生中遇到的所有不開心的事情,都會給人類的生活路途造成許多負面的陰影,無數的悲劇也因此而起。如果能夠做到善於遺忘,忘卻那些昨天的煩惱,生活該是多麼的幸福啊!


18 事實已經造成,留戀又有何益

有一個高僧,他是位著名的收藏家。

他酷愛陶壺,收集了無數個茶壺,只要聽說哪裡有好壺,不管路途多遠,一定親自前往鑒賞,如果看中意了,對方也願意割愛,花再多的錢他也捨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壺中,他最中意的是一隻龍頭壺。

一日,一個久未見面的好友前來拜訪,於是拿出這只茶壺泡荼招待這位朋友。二人開心地暢談著,朋友對這只茶壺所泡出的茶讚不絕口,因此好奇地將它拿起來把玩,結果一不小心將它掉落到地上,茶壺應聲破裂,全場陷入一片寂靜,每個人都為這巧奪天工的茶壺惋惜不已。

這時這位收藏家站了起來,默默收拾這些碎片,將他交給一旁的下人,然後拿出另一隻茶壺繼續泡茶說笑,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

事後,有人就問他:「這是你最鍾愛的一隻壺,被打破了,難道你不難過、覺得惋惜嗎?

收藏家說:「事實已經造成,摔碎壺留戀又有何益?不如重新去尋找,也許能找到更好的呢!」

醒醐灌頂

平常做事須謹慎認真,儘量把問題的方方面面考慮周到;但做完以後,不要讓思緒過多滯留在它之上。坦然地面對失敗和挫折,真正地引以為鑒,才能成為做大事的人。


19 被困在獸籠裏的馴獸師

一天晚上,馴獸師像往常一樣演出。在眾人矚目之下,他領著幾隻老虎進入鐵籠子,然後將門鎖上。觀眾緊張地注視著聚光燈下的鐵籠子,看馴獸師如何瀟洒地揮舞鞭子、發號施令,看威武的老虎如何服服貼貼做出各種雜耍動作。演出越來越精彩,可是就在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現場然停電!馴獸師被迫待在獸籠裏,與兇猛的老虎為伍。黑暗中雙眼放光的孟加拉虎就近在咫尺,而他卻看不到它們,只有一根鞭子和一把小椅子可作防身之用。在長達近一分鐘的時間裏,觀眾的心情忐忑不安,都為籠子裏的馴獸師擔憂。然而,在燈重新亮了以後,大家驚喜地發現馴獸師安然無恙,之後他平靜地將整個演出完成。

在後來的採訪中,記者問他,他當時是否害怕老虎會朝他撲過來。馴獸師說,一開始自己確感到毛骨悚然,但他馬上就鎮靜下來,因為他意識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雖然他看不見老虎,但老虎並不知道這一點。「所以,我只需像往常一樣,不時地揮動鞭子、吆喝,就當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不讓老虎覺得我看不到它們。」

「就當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然而做起來並不容易!如果馴獸師被停電這一意外嚇呆了,沒有做到「就當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然而做起來並不容易!如果馴獸師被停電這一意外嚇呆了,沒有做到「就當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等待他的將是什麼樣的命運?

醒醐灌頂

古人說:「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在複雜多變的生活中,當困難和挫折不期而至時,千萬不可不知所措,放棄自己為之奮鬥的理想。只要冷靜下來,就當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泰然處之,就常常能夠化險為夷。


20 冷靜地看待自己的境遇 不盲目怨天尤人

很久以前,有一個老婦人與一個獨生子相依為命。老婦人以為可以與獨子長相依靠的,不料獨子突然得了重病,不治而亡。

老婦人的鄰居幫助老婦人把死者埋了,老婦人痛失愛子,死也不肯離開墳地。她不吃不喝,哭呀哭呀,只想與兒子一道離開人世。就這樣過了四五天,老婦人果然氣息奄奄,命在旦夕了。

這時,虛竹大師來到老婦人身邊,問道:

「您為何停在墳間不肯離去呢?」

「唉!我唯一的愛子離我而去,我痛不欲生,只求同兒子一同離開人世。」老婦哭著說。

虛竹大師又問老婦:「你想不想讓兒子活過來呀?」

老婦一聽,精神倍增,說:「當然想呀,你可有什麼辦法麼?」

虛竹大師道:「你如果能找來一種香火,我便可以拿著此火為你兒子許願,叫你兒子復活。」

「那是什麼樣的香火呢?」老婦問。

「這種香火就是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燃著的香火,你去把它找來吧。」虛竹大師說。

老婦聽信虛竹大師的話,便四處討香火去了。

每到一戶人家,老婦就問:

「你家死過人嗎?」

「死過,曾死過不少人呢。」

老婦繼續走,每到一戶,老婦依舊問:

「你們家以前死過人嗎?」

「死過,我們的祖先都在我們前面死了。」

「怎麼會沒死過人呢?」回答幾乎千篇一律。

老婦跑了許多路,問了不知多少戶人家,每家的回答幾乎一模一樣。無可奈仃,老婦回來了,告訴虛竹大師:「我已經遍求所有人家,卻沒有一家沒有死過人的,這樣的香火看來我是取不來了。」

虛竹大師說:「既然如此,你又何必為死了兒子而過度悲傷呢?」

老婦人恍然大悟,她被說服了。

醒醐灌頂

幾乎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遭受類似失去親人的不幸,我們要冷靜客觀地看待這種境遇,不要因此而盲目怨天尤人。


21 不和別人比較 就會減少許多煩惱

早晨五點,悅淨大師出去為自己廟裏的葡萄園雇民工。

一個小夥子爭著跑了過來。悅淨大師與子夥子議定一天十塊錢,就派小夥子幹活去了。

七點的時候,悅淨大師又出去雇了個中年男人,並對他說:「你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一天我給你十塊錢。」中年男人就去了。

九點和十一點的時候,悅淨大師又同樣雇來了一個年輕婦女和一個中年婦女。

下午,三點的時候,悅淨大師又出去,自見一個老頭站在那裏,就對老頭說:「為什麼你站在這裏整天閑著?」

悅淨大師說:「你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到了晚上,悅淨大師對他的弟子說:「你叫所有的雇工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

老頭首先領了十塊錢。

最先雇的夥子心想:老頭下午才來,都掙十塊錢,我起碼能掙四十塊。可是,輪到他的時候,也是十塊錢。

小夥子立即就抱怨悅淨大師,說:「最後雇的老頭,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與幹了整整一天的我同等看待,這公平嗎?」

悅淨大師說:「施主!我並沒有虧負你,事先你不是和我說好了一天十塊錢嗎?拿你的走吧!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你不許我拿自己所有的財物,以我所願意的方式花嗎?或是因為我對別人好,你就眼紅嗎?

醒醐灌頂

人類最根本的煩惱根源,不己缺少什麼的不滿足感,而是「我在哪些方面應該超過別人?」的攀比心理。許多的時候,我們感到不滿足和失落,僅僅是因為覺得別人比我們幸運!如果我們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和別人比較,在生活中就會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


22 任何一個障礙 都會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稱的獅子,來到了佛祖面前:「我很感謝你賜給我如此雄壯威武的體格、如此強大無比的力氣,讓我有足夠的能力統治這整座森林。」

佛祖聽了,微笑地問:「但是這不是你今天來找我的目的吧!看起來你似乎為了某事而困擾呢!」

獅子輕輕吼了一聲,說:「佛祖真是瞭解我啊!我今天來的確是有事相求。因為儘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雞鳴的時候,我總是會被雞鳴聲給嚇醒。佛祖!祈求您,再賜給我一個力量,讓我不再被雞嗎聲給嚇醒吧!」

佛祖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的。」

獅子興沖沖地跑到湖邊找大象,還沒見到大象,就聽到大象跺腳所發出的「砰砰」響聲。

獅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卻看到大象止氣呼呼地直跺腳。

獅子問大象:「你幹嘛發這麼大的脾氣?」

大象拼命搖晃著大耳朵,吼著:「有隻討厭的小蚊子,總想鑽進我的耳朵裏,害我都快癢死了。」

獅子離開了大象,心裏暗自想著:「原來體型這麼巨大的大象,還會怕那麼瘦小的蚊子,那我還有什麼好抱怨呢?畢竟雞鳴也不過一天一次,而蚊子卻是無時無刻地騷擾著大象。這樣想來,我可比他幸運多了。」

獅子一邊走,一邊回頭看著仍在跺腳的大象,心想:「佛祖要我來看看大象的情況,應該就是想告訴我,它並無法幫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後只要雞鳴時,我就當作雞是在提醒我該起床了,如此一想,雞鳴聲對我還算是有益處呢!」

醒醐灌頂

在生活中,誰都難免會遇上麻煩事。但是,每個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價值。只要你願意,任何一個障礙,都可以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


23 鮮花存在是緣 雜草存在也是緣

一天,一個小和尚正彎著腰在院子裏清除雜草,因為天氣炎熱,他汗流浹背。

「可惡的雜草,假如沒有你們,我們的院子一定很漂亮,神為什麼要造這些討厭的雜草來破壞我的院子呢?」小和尚嘀咕道。

有一棵剛被拔起的小草,正躺在院子裏,它回答小和尚說:「你說我們可惡,也許你從沒想到,我們也是很有用的,現在,請你聽我說一句吧。我們把根伸進土中,等於在耕耘泥土,當你把我們拔掉時,泥土就已經是翻過了。此外,下雨時,我們防止泥土被雨沖掉;乾旱時,我們能阻止狂風刮起沙塵;我們是替你守衛院子的衛兵。如果沒有我們,你根本就不可能享受種花、賞花的樂趣,因為雨水會沖走你的泥土,狂風會吹散你的泥土……所以希望你在看到花兒盛開之時,能夠想起我們的一些好處。」

小和尚聽了這些話後,不禁肅然起敬,他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微笑了,繼續拔起草來。

醒醐灌頂

任何事物都有好壞兩方面,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優點固然值得珍惜和發揮,但缺點也不是可憎與可惱的,事實上,缺點往往還能刺激人生追求進步,或成為你擁有的某種「財產」。


24 得失成敗不由人 苦樂全在於自己的感覺

一位疲憊的詩人去旅行,出發沒多久,他就聽到路邊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

那是一個快樂男人的聲音。

他的歌聲實在太快樂了,像秋日的晴空一樣明朗,如夏日的泉水一樣甘甜,任何人聽到這樣的歌聲,都會被馬上感染,讓快樂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

詩人駐足聆聽。

歌聲停了下來。一個男人走了出來,他的微笑甚至比他本人出來得更早。

詩人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笑得這麼燦爛,只有一個從來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的人,才能笑得這樣燦爛、這樣純潔。

詩人上前問候:「你好,先生,從你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來,你是一個與生俱來的樂天派,你的生命一塵不染,你既沒有嘗過風霜的侵襲,更沒有受過失敗的打擊,煩惱和憂愁也沒有叩過你的家門……」

男人搖搖頭:「不,你錯了,其實就在今天早晨,我還丟了一匹馬呢,那是我唯一的一匹馬。」

「最心愛的馬都丟了,你還能唱得出來?」

「我當然要唱了,我已經失去了一匹好馬,如果再失去一份好心情,我豈不是要蒙受雙重的損失嗎?」

醒醐灌頂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在很多時候,得失成敗並不會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可以選擇。但是,生活中的苦樂全在於我們的感覺,以更率真的態度對待發生的一切吧!


25 樂觀地看待問題 就少了許多挫折感

從前有一個國家,地不大,人不多,但是人民過著悠閒快樂的生活,因為他們有一位不喜歡做事的國王,和一位不喜歡做官的宰相。

國王沒有什麼不良嗜好,除了打獵以外,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民隱。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就是陪著國王下鄉巡視,如果是他一個人的話,他最喜歡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國王興高采烈地到大草原打獵,隨從們帶著數十條獵犬,聲勢浩蕩。國王的身體保養得非常好,筋骨結實,而且肌膚泛光,看起來就有一國之君的氣度,隨從看見國王騎在馬上,威風凜凜地追逐一頭花豹,都不禁讚歎國王勇武過人!花豹奮力逃命,國王緊追不捨,一直追到花豹的速度減慢時,國王才從容不迫彎弓搭箭,瞄準花豹,嗖的一聲,利箭像閃電似的,一眨眼就飛過草原,不偏不倚鑽入花豹的頸子,花豹慘嘶一聲,撲倒在地。

國王很開心,他眼看花豹躺在地上許久都毫無動靜,一時失去戒心,居然在隨從尚未趕上時,就下馬檢視花豹。誰想到,花豹就是在等待這一瞬間,使出最後的力氣,突然跳起來向國王撲過來。國王一愣,看見花豹張開血盆大口咬來,他下意識地閃了一下,心想:「完了!」

還好,隨從及時趕上,立刻發箭射入花豹的咽喉,國王覺得小指一涼,花豹就悶不吭聲跌在地上,這次真的死了。

隨從忐忑不安,走上來詢問國王是否無恙,國王看看手,小指頭被花豹咬掉了小半截,血流不止,隨行的御醫立刻上前包紮。雖然傷勢不算嚴重,但國王的興致破壞光了,本來國王還想找人來責罵一番,可是想想這次只怪自己冒失,還能怪誰?所以悶不吭聲,大夥兒就黯然回宮去了。

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來飲酒解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少了一條命來得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一聽,悶了半天的不快終於找到宣洩的機會。他凝視宰相說:「嘿!你真是大膽!你真的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

宰相發覺國王十分憤怒,卻也毫不在意說:「大王,真的,如果我們能夠超越自我,一時的得失成敗,確確實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我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我吩咐侍衛把你拖出去砍了,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依然微笑,彷彿國王在說一件與他毫不相干的事。「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勃然大怒,大手用力一拍,兩名侍衛立刻近前,國王說:「你們馬上把宰相抓出去斬了!」侍衛愣住,一時不知如何反應。國王說:「還不快點,等什麼?」侍衛如夢初醒,上前架起宰相,就往門外走去。國王忽然有點後悔,他大叫一聲說:「慢著,先抓去關起來!」宰相回頭對他一笑,說:「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

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打算像以前一樣找宰相一塊兒微服私巡,可是想到是自己親口把他關入監獄裏,一時也放不下身份釋放宰相,歎了口氣,就自己獨自出遊了。

走著走著,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森,忽然從山上衝下一隊臉上塗著紅黃油彩的蠻人,三兩下就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高山上。國王這時才想到今天正是滿月,這一帶有一支原始部落,每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牲品。他哀歎一聲,這下子真的是沒救了。其實心裏卻很想跟蠻人說:「我乃這裏的國王,放了我,我就賞賜你們金山銀海!」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連話都說不出口。

當他看見自己被帶到一口比人還高的大煱爐,柴火正熊熊燃燒,更是臉色慘白。大祭司現身,當眾脫光國王的衣服,露出他細皮嫩肉的龍體,大祭司嘖嘖稱奇,想不到現在還能找到這麼完美無暇的祭品!

原來,今天要祭祀的滿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徵,所以,祭祀的牲品醜一點、矮一點都沒有關係,就是不能殘缺。就在這時,大祭司終於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齒咒罵了半天,忍痛下令說:「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脫困的國王大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釋放宰相,在御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一命、也為宰相重獲自由而慶祝。

國王一邊向宰相敬酒說:「宰相,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連命都沒了。」

宰相回敬國王,微笑說:「賀喜大王對人生的體驗又更上一層樓了。」過了一會兒,國王忽然問宰相說:「我僥倖逃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裏蹲了一個月,這又怎麼說呢?」

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大王!您將我關在監獄裏,確實也是最最好的安排啊!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裏,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適合拿來祭祀滿月女神時,誰會被丟進大鍋爐中烹煮呢?不是我還有誰呢?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醒醐灌頂

生活中有高潮也有低谷,人生中有得也有失。對得失成敗要抱持豁達的態度,樂觀地看待問題,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少了許多挫折感。


26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戰國時代,在長城外住了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裏養的一匹馬無緣無故走失了。在塞外,馬是負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鄰居都來安慰他,這位老翁卻很不在乎地說:「這件事未必不是福氣!」過了幾個月,走失的那匹馬居然帶了一匹胡人的駿馬回家,這真正是賺了,鄰居都來慶賀。這位老翁卻說:「這未必不是禍患!」幾個月後,老翁的兒子騎這匹胡馬摔斷了大腿骨,鄰居們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欴餘也來慰問,而這位老翁卻毫不在意地說:「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壯殅統統被徵調當兵,戰死沙場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兒子卻因為摔斷了一條腿免役而保住一命。

醒醐灌頂

塞上老翁這種透過長遠時空、利弊並重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自然產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帶來了生活中的和諧,因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睿智的典型。


27 所有忙碌的事情 都可以用悠閒的態度來完成

根根和爸爸坐在公園的大樹下喂鴿子,涼風從樹梢間穿入,樹影婆娑,雖然是夏日的午後,也感到十分涼爽。

爸爸對根根說:「如果能像樹那麼悠閒,整天讓涼風吹拂,也是很好的事呀!」

根根說:「爸爸,你錯了,樹其實是非常忙碌的。」

「怎麼說?」

根根樹的根要深入地裏,吸收水分,樹的葉子要和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整棵樹都要不斷地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分,樹是很忙的呀!」

停了一會,根根接著說:「你看,地上的鴿子悠閒地踱步,鴿子其實是覓食,也是很忙的。當我把玉米撒在地上的時候,悠閒的鴿子就忙碌起來了。」

爸爸說:「對啊!如果我們有悠閒的心,那麼,所有忙碌的事情,都可以用悠閒的態度來完成。」

醒醐灌頂

有很多時候我們對生活不滿,往往並不是因為生活本身有毛病,而是我們自己的態度有問題。我們應該時常想一想:自己對生活的期望是否現實?


28 以閒適的心情來面對每一天 每一件事

一位滿臉愁容的生意人來到智慧老人的面前。

「先生,我急需您的幫助。雖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對我橫眉冷對。生活真像一場充滿爾虞我詐的廝殺。」

「那你就停止廝殺呀。」老人回答他。

生意人對這樣的告誡感到無所適從,他帶著失望離開了老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情緒變得糟糕透了,與身邊每一個人爭吵鬥毆,由此結下了不少冤家。一年以後,他變得心力交瘁,再也無力與人一爭長短了。

「哎,先生,現在我不想跟人家鬥了。但是,生活還是如此沉重――它真是一副重重的擔子呀。」

「那你就把擔子卸掉呀。」老人回答。

生意人對這樣的回答很氣憤,怒氣衝衝地走了。在接下來的一年當中,他的生意遭遇了挫折,並最終喪失了所有的家當。妻子帶著孩子離他而去,他變得一貧如洗,孤立無援,於是他再一次向這位老人討教。

「先生,我現在已經兩手空空,一無所有,生活裏只剩下了悲傷。」

「那就不要悲傷呀。」生意人似乎已經預料到會有這樣的回答,這一次他既沒有失望也沒有生氣,而是選擇待在老人居住的那個山的一個角落。

有一天,他突然悲從中來,傷心地號啕大哭了起來――幾天,幾個星期,乃至幾個月地流淚。

最後,他的眼淚哭乾了。他抬起頭,早晨溫煦的陽光正普照著大地。他於是又來到了老人那裏。

「先生,生活到底是什麼呢?」

老人抬頭看了看天,微笑著回答道:「一覺醒來又是新的一天,你沒看見那每日都照常升起的太陽嗎?」

醒醐灌頂

生活不是悠閒的漫步,但是,你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閒適的心情來面對每一天、每一件事。


29 為人處世應該有一顆榮辱不驚 物我兩忘的平常心

唐代文人李翱非常嚮往惟嚴禪師的德行,任朗州刺史時,曾多次邀請惟嚴禪師下山參禪論道,都被惟嚴拒絕了。所以李翱只得親身去拜見惟嚴禪師,去的那一天,巧遇禪師正在山邊樹下看經。

雖然是太守親自來拜訪自己,禪師毫無起迎之意,對李翱不理不睬。侍者提醒惟嚴說:「太守已等候您多時了。」惟嚴禪師只當沒聽見,只顧閉目養神。

李翱偏是一個急性之人,看禪師這種不理睬態度,忍不住怒聲斥道:「真是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拂袖欲去。

惟嚴禪師這時候才慢慢睜開眼睛,慢條斯理地問:「太守為何看中遠的耳朵,而輕視近的眼睛呢?」

這話是末對李翱眼之所見不如耳之所聞而說的。李翱聽了亦驚,忙轉身拱手謝罪,並請教什麼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宣導的漸修形式,即先戒而後定,再由定生慧。但惟嚴禪師是石頭希遷禪師的法嗣,屬於惠能的南宗,講究的不是漸修,而是頓悟法門。

因此惟嚴禪師回答說:「我這裏沒有這種閑著無用的俱!」李翱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只得問:「大師貴姓?」惟嚴禪師說:「正是這個時候。」

李翱更弄不明白了,他只好悄悄地問站在一旁的寺院的總管,剛才大師回答是什麼意思?總管說:「禪師姓韓。韓者寒也。時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韓』麼?」

惟嚴禪師聽後說:「胡說八道!若是他夏天來也如此問答,難道『熱』麼?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幾聲,氣氛頓時輕鬆多了。他又問禪師什麼是道。惟嚴禪師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後問他:「理會了嗎?」李翱搖搖頭說:「沒有理會。」

惟嚴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大約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雲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橫鼻直一樣,都是事物的本來面貌,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你只要領會事物的本質、悟見自己本來面目,也就明白什麼是道了。二是說,瓶中之水,猶如人的心一樣,只要保持清淨不染,心就像水清澈,不論裝在什麼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雲一樣,自由自在。

這時,突然一道陽光射了進來,正巧照見瓶中的淨水,李翱頓有所悟。

惟嚴禪師開始故意王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氣和火氣,以便投入參禪問道的心境。因此,最後見他氣和,心平之後,這才對他說了大道的真諦:雲在青天水在瓶。

醒醐灌頂

白雲漂浮在藍天,綠水奔流在大地,這是再平常、普通不過的情景了,但這種自然、恬淡和永恆所蘊藏的「平常心」所表達的人生智慧,是最值得我們品味的。


30 將禪的意味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一種隨緣任運的態度

有位弟子問慧海禪師道:「師父,你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能夠活得如此瀟灑自在呢?」

慧海回答說:「也沒什麼啊。如果說一定要有,那我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睏了睡覺,餓了吃飯。」

弟子大吃一驚各問道:「這算什麼與眾不同?每個人都這樣子的呀。」

慧海聽了呵呵一笑,說:「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其他的什麼也不想,吃得安心舒坦。睡覺的時候就睡覺,所以也從來不做惡夢,睡得輕鬆自在。」

老禪師頓了一下,接著說道:「而世間的芸芸眾生,吃飯的時候盤算著如何防備別人掠奪自己的財產,食不甘味。睡覺的時候又尋思著如何去掠奪別人的東西,浮想聯翩。這樣子看來怎麼會每個人都一樣呢?」

弟子聽了大有感悟,說:「如此看來,我們平常做事,還是要多多保留一分平常心,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啊!」

「嗯,有些意思。」老禪師高興的說:「你能夠擁有平常心,就說明你開始入門了。等你能做到不留平常心,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才是真正悟道了。」

醒醐灌頂

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安住當下,無棄無求。禪宗的智慧,不在念經禮佛,而在於生活工作中的每時每刻的感悟。為人處世也應該效法這種精神。將禪的意味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一種隨緣任運的態度,才能把握本心。


31 生活中並不缺少樂趣 缺少的是發現的眼光

唐朝有一位龍潭崇信禪師,他曾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

在崇信當學徒的數年之中,他只是打柴掃地,挑水作羮,不曾得到道悟禪師一言半語的法要。

一天他忍不住向師父說:「師父!弟子自從跟您出家以來,已經多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禪師聽後立刻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你想想看,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嘗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給我了什麼?」崇信詫異地問。

「你端茶給我,我就喝;你捧飯給我,我就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嘗一日懈怠?這些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嗎!」

崇信禪師聽了,當下頓然開悟。

醒醐灌頂

一座寺廟有這樣一副對聯:「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修只說家常。」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的禪機。生活中並不缺少樂趣,缺少的是發現的眼光。我們要讓自己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就要體會到日常一言一行的樂趣。


32 榮辱不驚 得失坦然

後唐保福禪師將要圓寂時,向大眾說道:「我近來氣力不繼,想大概世緣時限已快到了。」

門徒弟子們聽後,紛紛說道:「師父法體仍很健康」,「弟子們仍需師父指導」,「要求師父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種種議論不一。

其中有一位弟子問道:「時限若已到時,禪師是去好呢,還是留住好?」

保福禪師用非常安詳的風度,非常親切的口吻反問道:「你說是怎麼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毫不考慮的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任它去好了。」

禪師哈哈一笑說道:「我心裏要講的話,不知什麼時候都被你偷聽去了。」

說完,就圓寂了。

醒醐灌頂

生死得失常常受外界因素的控制,並非是人力所能改變,既然如此,我們所能做好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榮辱不驚,得失坦然。


33 一切皆隨緣 保持心態的平和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沖走了!」

「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

醒醐灌頂

佛家講求的是「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一切隨緣才能保持心態的平和;順其自然,才能把握機緣,促使一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