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至尊 降序
嗟乎,眾生靈一落凡塵,受三毒之害,迷其本性而不悟,願沉淪於紅塵苦海之中者眾,忘卻極樂之家鄉,而不知修真以養性,立德以造功,不知天堂之大道可行,卻認地獄之末路為康莊,良可嘆也。
自三皇五帝一道仁風,直傅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均以五倫八德治世化民,敦化美俗,可謂昇平之世。自周末以後,至於今數千年,棄道德而不顧,重財利如至寶,致成亂世,雖有麒麟之現,孔子,老子之生以濟世,怎奈人心不古,世道澆漓,善者寡,惡者眾,致觸怒上蒼,剋星下降,修羅墜凡,鬼動人殃,天災地變,兵戈不息,厲氣沖天,結孽障何時或已,余愛子心切,憂心不已。
今幸玉皇大帝,不忍群生沉淪而不拔,聿思挽救,特降旨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著作「大道康莊」一書,以闡揚大道真理,啟發倫理道德,挽轉入心向善,冀仁心見性於早日,期智者以陋風導為善徑,挽狂瀾之既倒,作中流之砥柱,其用心之良苦,實難能可貴。
茲是書既已著竣,作為鸞友雜誌奉天命而創刊十週年紀念之聖書,特降此懿旨一道,以為序。
天母至尊降筆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運戊午年陽月望日
地母至尊降 序
玉皇上帝降旨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扶鸞著作「大道康莊」一書,命聖佛仙神下凡,共扶鸞筆著作,以闡明大道康莊之「仁、義、禮、智、忠、孝、廉、節」期使世人讀而了悟,遵奉而行,作為人之準繩,教化之藍本,實是當世一大聖書也。
「大道康莊」聖書之著,乃諸高真嘔盡心血之作,非一般批風弄月之雜詠可此,希世人,善而讀之,修而行之,務期人人向善,進而世界可大同也。
世人應體念天覆地戴之恩,勿辜負已得人身而生中土,依據大道康莊之聖書,勤修實踐,則成佛成仙不遠也。
茲值此書付諸鐫梓,特降懿旨一道以為序,並作為「鸞友雜誌」奉天命創刊十週年之紀念。
地母至尊降筆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運戊午年陽月望日
太上道祖軒轅黃帝 降序
吾自鼎湖龍馭,白日昇天,遺訓大道於世,期望子子孫孫,以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範本。五千年來,歷代均有發揚光大,怎奈,近世紀來,夷風亂俗,道德淪亡,惡習重重,埋沒天良,倫常盡失,嗟嘆不已。
今幸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奉玉旨揮鸞著作「大道康莊」之聖書,以闡明大道真理,教化人人向善修齊,回復古風道德,力挽狂瀾之既倒,盡作中流之砥柱,實是社會教化之良書,亦堪作為教育子弟之教科書。
茲值該書付諸剞劂,即將問世,作為鸞友雜誌奉旨創刊十週年之紀念,特述數語以為序,並祝「鸞友雜誌」奉玉旨創刊,已屆十週年之紀念。
太上道祖軒轅黃帝序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黃元四千七百十三年陽月望日
玉 詔
本堂主席文衡聖帝關 登台
聖示:恭接玉詔,命福神十里外接駕,城隍五里外接駕,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大臣太白金星 降
詩曰:玉詔頒來明正堂。須知大道是康莊。世人昧盡良心性。喚醒迷蒙學義方。
聖示:宣讀玉詔,神人俯伏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尊而鑒卑,每以蒼生是念,奈時逢叔世,人心不古,世道澆漓,明爭暗奪,貪而不厭致世界干戈不息,生民塗炭,查其原由,皆因棄孔孟之道而不修,崇科學之文明而自滿,男不遵三綱五常,女不守三從四德,敗壞良好風俗,昧盡善良天性,致觸怒天顏,疊降災劫,蒼生尚不知悔改,良可嘆也。
但,天心本有好生之德,不忍坐視蒼生沉淪浩劫而不救。茲據南贍部洲中華民國臺灣省臺中市武廟明正堂主席關卿,奏請著作善書一部勸世,其顏曰:「大道康莊」闡明大道真埋,以導眾生邁進康莊之大道,發揚人倫道德,摒除迷信而歸正道,挽轉狂瀾,作中流之砥柱。
朕龍心大喜,特准其所請,即日起敕命三界聖佛仙神應聘效命飛鸞著作,此書限十個月完書繳旨,作為鸞友雜誌創刊十週年紀念叢書之一,茲敕派著作「大道康莊」善書,神職如下:
奉旨 監著「大道康莊」善書 至聖先師
奉旨 督著「大道康莊」善書 元始天尊
奉旨 著作「大道康莊」善書 總校正亞聖孟子
奉旨 編著「大道康莊」善書 廣成子
奉旨 著作「大道康莊」 正主席本堂文衡聖帝
奉旨 著作「大道康莊」 副主席本堂孚佑帝君
奉旨 正巡察 張桓侯大帝
奉旨 副巡察 南天趙天君
奉旨 監理鸞務 南天王天君
奉旨 馳騁神 中壇太子元帥
奉旨 記功神 觀世音菩薩
奉旨 記過神 天上聖母
奉旨 司禮神 城隍尊神
以上務希神人各盡厥職,勿負 朕意,書成之日,論功升賞。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戊午年花月念捌日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降
論「大道康莊的本質」
大道者:「宇宙自然之定理,人類之生命,社會生活生存之規律,謂之大道。淺言之,天理良心也,大路也,道德也。順天地自然,無違天地定理曰道。良心所發之天性曰德。
大道亦曰:「天道」,天道猶云:「天理」,疏云:「天云道、地云理、人云紀。」據此,天道即天理也。天道玄遠,惟德以應之耳。
康莊者:「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猶言四方八達之平坦大道也。
然則,大道康莊乃四方八達之平坦大道路,既是宇宙自然之定理。其所表現者有八大美德,曰:「仁、義、禮、智、忠、孝、廉、節」,此乃人生天地間,不可一日或離,可離非道也。淺言之,此八德乃人人必經由之道路,必須遵守之準則也。
世人若能認清康莊之大道,省察自身之品行,勤修八大美德,終身實踐而奉行,則內外雙修可得,以達內聖外王之成果,希聖希賢,成佛成仙,有何難哉。
玉虛宮元始天尊 降
論「學道、修道、成道」
道者,理也、路也,人生生活之準則也。是乃人人必須遵守,必須經由之大道路,是故,道者不可須臾離也,離者非道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乃「三字經」之起句,文字雖淺白,其含義甚深也。蓋言人之本性,生成均是善良,待其長大所學之差別,而其性就有差異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學道:即學步也,學習道理也,依據大道之八大美德,按步而學之,謂之學道也。猶如幼孩之學步,逐步戰戰兢兢學而行之。
所以「學道」之好處:乃自然能生出棄暗發明之心理,對於輔助治安之不足,防範內在犯罪(造業)之心理,以及犯罪後之自悔,均能發露出善良之心性而覺悟,而悔改,而製造機會去行善,以彌補既往之過失,此皆學道後,始得發出人之善性。
修道:世人未能了解「修道」之意義者眾,咸認為修道是一種修學道法之類,故以修道為迷信,此實錯誤之見解也。
修道之宗旨,不僅是行功渡眾了愿而已,實要修明八德之道理,省察自己之品德,認清正路,發揚天理良心,發掘善良之人性,養成仁慈博愛之德性,而產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情憐憫之心情,摒棄可恥之罪惡,救己救人,度己度人,克己復禮。
故修道,必須功果與品德,相輔相成,自身品德,未能端正,何以端正他人。則修道之要,務須省察其日常之品行,慎獨而篤行,勿怠忽慢,本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精神,希聖希賢,以達內聖外王之成果。
成道:修道者,修至「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八大美德,熔合於本性,一舉一動,不違乎八德之境界。而性命達到雙修,內聖外王之成果,能得明心見性,則道已成矣。
有詩為證:
詩曰:大道無私秉正公。勤修八德始而終。
成仙成佛無難事。只在堅心肯用工。
又詩:內聖外王果已盈。明心見性自分明。
古來成佛成仙者。大道康莊任爾行。
又詩:世異羲農百感生。良心天理失光明。
康莊大道無人走。地獄乏門竟直行。
又詩:發揚善性挽頹風。八德勤修進大同。
聖佛仙神齊降駕。闡明真理啟愚蒙。
本堂主席大衡聖帝 關
詩曰:天恩浩蕩澤蒼生。大道匡扶志不更。
八德四維勤奉守。明心明理自光明。
其二:大道康莊若著成。神人用命感天京。
願期諸子勤而勉。日夜效勞表至誠。
其三:玉詔高懸明正堂。著書普化德堪揚。
諸生用命毋辭苦。不畏風霜志益強。
其四:喚醒迷津步正途。從茲大道好馳驅。
修身修德修功果。成佛成仙自可圖。
聖示:本堂奉旨著作「大道康莊」乃闡明大道之真詮,是求道學道修道者,必讀之聖書。
呂祖師 降
論「今之勸化」
上天大開普度之門,為挽轉世道人心向善,聖佛仙神下凡人間,處處開堂,方方闡教,用盡苦口婆心,藉飛鸞降筆,以詩文勸化人心向善,繼而引用案證,闡明因果報應,或藉陰司審案,或描寫天堂之極樂,地獄之慘苦,以儆人心棄惡而從善,可謂用心良苦,怎奈人心還是執迷不悟。
上天為鑒及人心之偽詐,若一味依照既往之度眾方式而行勸化,已失去功效,咸認為過去鸞門之勸化方式已成為古老,而不符時代。今之勸化,必須摒除迷信,引迷入悟,以真理啟發仁義禮智信,開悟眾生之善性,使其了悟大道乃是康莊,必須勇往直前。
除維繫斯文一線之不墮,而提倡詩學外,其他應以儒為宗,以神為教,發揚光大吾祖先黃帝之遺緒,而勵行孔孟之道,此乃現今之勸化也。
廣成子仙翁 降
詩曰:廣結善緣喜再來。成仙成佛上瑤臺。
子書大道康莊著。化俗移風覺路開。
其二:奉旨重來著善書。康莊大道好行車。
世人奉讀能遵守。後福無窮信不虛。
聖示:吾,歷朝下凡度眾,有:「朝問道,而夕成道者」,有聽吾言「修善政者」,有「化干戈為玉帛者」,有「改過行善者」,有遵吾訓「事業成功者」,有「化猜疑而修好者」。
吾這次再奉玉旨下凡,編著「大道康莊」善書,闡明大道真理,勸化世人,願人人上體天心好生之德,勤修「八德」以挽轉頹風,為人應:行仁履義,克己復禮,發揮智海,精忠報國,孝順長上,清廉守節,以進大同世界,須知人身難得,勿枉生在中土也。
又示:世人若能上體天心,念三界聖佛仙神,不辭辛苦,沐雨櫛風,嘔盡心血,降鸞著作「大道康莊」善書之熱忱,廣為助印勸世,造陰功積德,則上可蔭其九玄七祖超升,下蔭子孫發達,實造功果良好機會。如有人,敢毀謗此書,阻人行功立德,則將受天譴,打落阿鼻地獄,永不超升也。
南海紫竹林觀音大士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仁」
仁:親也。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論語:「汎愛眾,而親仁」。有仁德之稱。親切之謂也。
「仁」乃天下五大教,教理之源,儒教曰:「仁德心」。道教曰:「善良心」。釋教曰:「慈悲心」。耶教曰:「博愛心」。回教曰:「惻隱心」均不出於「仁」也。
所以「仁」就是心德,亦即是天理良心也。聖人曰:「萬物同體,惻隱之心,仁也。」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就是去了私心,博愛及眾,濟人利物者,為仁也。亦郎佛之慈悲與佈施也。成人之美,亦曰仁也。
世人有意勤修「大道」者,必須由「仁」修養持久。人與人相處,要有親切和氣的心意,有了親切和氣的心意,發出於外表者,則有愛人,敬人的行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即「仁」之發端也。
凡有仁心者,常存成人成己的美德,絕無自私自利的心意,彼此視為一體,同存親愛之心,此心乃仁慈、善良、博愛、惻隱、慈悲之心德也。
行仁的方法:乃先修養自己,而后達於待人接物的地步。所謂:「己立而后立人,己達而后達人,推己而后及人者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即仁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即仁心之發現也。
欲達到仁心之發現,必須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親、寬、恕,慈、惠」也。
親者,親愛也,親切也。
寬者,寬宏大量也。寬宏如太虛,度量如海深。能忍人之謂也。
恕者,推己及人,立仁成人,同情他人,恕之於人,恕之於物也。
慈者,慈悲也,上安下,上愛下也。悲天憫人之心也。
惠者,仁愛也,恩也,佈施也。
此五大美德,既能完成,則康莊大道可行,絕無阻礙也。願世人,善為行之,則「仁」成矣。
聖示:吾佛奉旨任職為著作「大道康莊」善書之「記功神」,凡有下記之事項者,均予秉公,記其功,以奏上天廷。
一、三界聖佛仙神降鸞扶筆,協著「大道康莊」善書者,每次降鸞,記五大功。
二、鸞下生在著書期間,效鸞至誠者,每次記五功。
三、代為宣揚,勸人閱讀「大道康莊」善書者每次記二功。
四、樂助印刷費,印行「大道康莊」善書單行本,廣為贈人閱讀勸世者,每冊記五功。
五、勸人助印「大道康莊」善書者,每次記三功。
亞聖孟夫子 降
述「仁之表現」
「仁」有仁人,亦有仁獸。仁人者,聖人也。仁獸者,麒麟也。
「麒鱗見,聖人出。」在周朝時代,曾出現麒鱗,故有聖人孔老夫子之誕生也。
麒鱗生成麋身,牛尾、有一角,雖有武備,而不為害。其行步也,不履生蟲,不折生草,故稱為「仁獸」。麒麟尚有好生之仁心,人為萬物之靈,豈可無「仁心」而不如獸乎?
是故,「戒殺放生」乃仁之發端,有仁心者,始能為之。君子對於禽獸也,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此乃「仁」心也。所以「戒殺放生」乃行仁之一,願世人,應體上天好生之德,「戒殺放生」以免多造殺孽。
凡力行「戒殺放生」者,則有:「親、寬、恕,慈、惠。」五大美德也。
有詩為證:
詩曰:仁獸麒麟尚好生。生蟲不履草無驚。
驚心殺戮無人道。道入康莊善自明。
顏淵夫子 降
行仁引證:「夏禹治水」
夏禹王,乃夏朝開國之王,顓頊之孫,鯀之子也。姓姒氏,其號曰:「禹」,亦曰:「文命」,初封為「夏伯」,故亦曰:「伯禹」,治水有功,受舜帝禪立為天子,即以初封之地,「夏」為國號而有天下。史稱「夏禹」,又稱「夏后氏」,建都安邑,崩於會稽。即民間所敬拜之三官大帝中,「水官洞陰大帝」是也。
在古代堯帝時,因無防水設備,若逢大雨,則變成洪水泛濫,百姓被水淹沒者,田園厝宅被水淹流者,不計其數。堯帝乃命禹之父「鯀」治水,經過九載,因治水不得其法,致每次失敗而無成功。至舜帝即位,再命禹繼承父業,治理天下之洪水。
禹乃抱定濟民利民之仁心,立志要完成其父所失敗之工作,乃隨時率領一班治水人員,參考其父親過去之失敗原因,改變治水方法,疏通水道,鑿河導水,將洪荒一向未平之水,導流於大海,開山鑿河,日夜辛勞,夜住山間破爛土屋,以粗菜糙米飯充飢,在睡眠之時,不脫鞋而臥,衣不整理,手帶塵垢而結繭,擦破腳底,雖如此辛苦,也不厭倦而勤加奮發,在治水十三年之長久時間,僅有三次經過其自己家門,亦不進去休息。禹王加此不顧自身之安危,而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之仁愛精神,所有治水工作人員,都被其感動,更加努力工作,因此而築成中國九大河,將洪荒未平之水,及下大雨後所積成之洪水,全部引入大海,又將天下之地,劃分為九洲。從此人民安居樂業,田園厝宅,都免受洪水之患。
禹王治水,為公而忘私之精神,實發自拯救萬民於苦難之中,充分發揮其「仁心」此乃夏禹王之「以天下為公之大道精神」也。
禹王有此堅定之「仁心」,捨私為公,治平天下之洪水,拯救國民於水患之中,故受萬民之愛戴,其仁德流芳萬古,死後為神為聖,享受千秋俎豆者也。
願世人,應仰學大禹王之「大道精神,以天下為公。」發揮人之善性與仁心。
有詩為證:
詩曰:治水豐功自古傳。仁心大道德無邊。
憂民憂國憂天下。捨己為公氣浩然。
詩曰:禹王治水抱仁心。功德流傳直至今。
三過家門而不入。為公天下感恩深。
詩曰:大道精神孰與儔。治平天下水洪流。
十三年裏嘗辛苦。為國為民劃九州。
詩曰:水官大帝列三官。聖德佑民磐石安。
俎豆千秋煙火盛。虔期濟世挽狂瀾。
太乙真人 降
論「大道之玄奧」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大道者,本是鴻濛未判,天地未開之前,有幽遠之元氣,聚集而為「玄元一氣」,謂之「大道」。是故,大道乃無形、無情,無名者也。然則大道無形,為何能生育天地呢?大道無情,為何能運行日月呢?大道無名,為何能長養萬物呢?茲逐條說明如下: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自無極生出太極,由太極再生出兩儀,兩儀未分之前,其氣尚是混混沌沌,其氣即是玄元之氣,聚成而為一氣也。此玄元一氣,始啟開自然之氣,而分成陰陽之象,始定位乾坤也,故乾為天,坤為地也。
大道既是玄元一氣,當然無形質之可見,而生育天地者,乃生為生化,育為含養。混沌初開,乃奠定乾坤,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即陽氣、謂之乾也。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即陰氣、謂之坤也。是故,天之系統乃開於子時,其輕清之氣,有一萬八百年,其氣上浮而為天。地之系統乃開於丑時,其重濁之氣,有一萬八百年,其氣下凝而為地。此乃大道生育天地者,亦即大道之仁,之義也。
然則,大道無形,生育天地,何謂仁義耶?蓋大道有仁心,大公無私而肇啟天地,天能覆物,地能載物,萬物眾群生,盡受覆載之恩,此乃仁也。生出陰陽之氣,而定位乾坤,萬物秉氣而化生,世界從此而造成,此乃義也。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本屬先天,無聲無臭,情者本屬後天,有作有為。無情是無為之道也。以大道之無為與作為而旋轉週流日月,以普照天下,運行日月,而不越軌,為天地之定理,是故日月與五星,謂之七政,乃天之精華也。此乃大道無情,運行日月,亦即大道之禮與智也。
然則,大道無情,運行日月,何謂之禮智耶?蓋大道運行日月,一年三百六十週天,均守軌道而運行,絕不越軌是為禮也。日為金烏,月為玉兔,四季春夏秋冬之來往,均無虛照,是為智也。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先天大道,何謂無名,因大道乃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有何名字乎?故,強名曰道。長養萬物者,長為長生,養為養育也。萬物是胎卵濕化,昆蟲草木之類,皆得先天之氣而生,此乃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亦即大道之忠孝廉節也。
然則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何謂之忠孝廉節耶?蓋大道無名,無始無終,不變不易,是謂忠也。長養萬物,是為孝也。萬物之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昆蟲草木之類,凜天地之氣而生,絕無苟且之處,是為廉也。胎卵濕化四生,各循其生,絕無胎生之類,變成卵生者,亦無變為濕生化生者,是為節也。例如:種瓜得瓜,種果得果,絕無種瓜而得果者也。
所以大道本是康莊,其本質所表現者,有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八大美德。世人若肯回頭向道,必須修此八大美德,則內聖外王,必有成果,成仙成佛不遠也。
南極仙翁 降
詩曰:學而時習悅何如,溫故知新信不虛。
願爾諸生加勉勵。勤修大道意安舒。
又詩:大道康莊本自然。勤修八德必心堅。
時機迫切應開悟。成佛成仙在眼前。
又詩:破除迷信正心神。切莫犯貪更背仁。
大道康莊應邁進。修身修德好為人。
又詩:代天宣化執桃枝。禮義之邦盛禮儀。
庶子慇懃修大道。鸞門正是好明師。
又詩:人生不過幾春秋。大道康莊趁早求。
莫待光陰推歲月。空留白髮恨悠悠。
又詩:聖書今日降天京。有此導師度眾生。
玄理玄機參造化。康莊大道永光明。
聖示:「大道康莊」善書之著作,乃天降此聖書以啟化眾生,此書之玄理與玄機,可參天地之造化,實是修道者之明師,凡修道者應及早虔求,希勿蹉跎
歲月,若能了悟時機已迫切,速修大道之真理,則成佛成仙將不遠矣。
太上李老君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義」
義:宜也,謂事之合宜也。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亦即不苟取捨,能繼時宜之謂也。
「義」乃理之合宜而當行,必知天理之正,人情之欲。辨別正邪,明是非,深識事情之正理,而行之於事,此乃義之所在也。
孔夫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故行事之先,必定要先詳細思考,若合其正理,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而當赴之。若不合其正理,雖有大利大益,亦不可行也。是故,君子以義為利,小人以利為利也。
孔夫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所以「義」就是合乎人情,合乎群生也。見義勇為,相親相愛,有公無私,力行其義,見危解危,見苦救苦,見貧濟貧,勇於公而忘私,造福人群,此則為捨生取義,順天理而無欲,心秉正直,利人公益,捨財佈施,惠及於大眾,知本報恩,知情之恩,還情以德,此皆大義也。
總而言之,無自欺,問心無愧,上無愧於天,下不怍於人,合理則行,非理則退,合道則進,非道則隱,義之於進,則忠人之事,故忠義相隨,則行之剛健無污也。
世人有意勤修大道者,必須修仁,亦必須修義也。見義勇為,盡其仁心,事務宜合於道義,待人信實誠摯,謙遜合禮於義,切不可作出不正之事,以損良心,亦不可作出不義之法,損人利己,此即義氣之發現也。
欲達到義氣之發現,必須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誠、勇、悌、明、恥」也。
誠者:竭誠、忠誠、誠實、虔誠、為下克誠,事上忠誠之謂也。在位盡其職,為人謀,竭力而完成,無半點良心假意也。
勇者:氣盛無所畏避也。捨身成仁之謂也。勇行之志,見危授命,見義勇為,始終如一,至死不變其志,臨危不亂其節也。
悌者:順也,善事兄長之謂也,孔夫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矣。」善事兄長之道,非表面上聽從而已,務須發自內心之真誠,兄長有難,當承擔之,不可自求安樂而不顧,兄長有錯,常和顏悅色勸解,以真誠感動之。
明者:光明也,有明白分辨是非,不苟取,廉潔自持,公私分明,做事清白也。
恥者:羞愧也,人不可無恥,知恥之道,要摒絕物欲色欲。若被欲迷心者,將做出羞愧之事也。
文天祥夫子 降
行義引證:「千里尋兄」
三國時代,關公與劉皇叔、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為兄弟,立誓匡扶漢室,不願同生,但願同死。後來劉皇叔受命守徐州城,奉密詔欲討漢賊曹操,豈知密詔敗露,曹操遂起二十萬大軍,分兵五路下徐州,攻打劉皇叔。
劉皇叔與張飛,乘夜劫曹營,因中計而敗北,皇叔單騎投靠袁紹,張飛奔向芒碭山而去。曹軍又攻打下邳,關公出戰被困土山,劉皇叔有一妻一妾均陷於下邳。曹操部將張遼,奉勸關公投降,關公乃約三事,其三事: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
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贍養,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
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曹操接納三約,關公乃入城稟告二嫂後,引數騎來見曹操。操自出轅門相接。關公下馬入拜,操慌忙答禮,關公曰:「敗兵之將,深荷不殺之恩。」操曰:「素慕雲長忠義,今日幸得相見,足慰平生之望。」關公曰:「文遠代稟三事,蒙丞相應允,諒不食言。」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關公拜謝。操設宴相待,次日班師還許昌,關公收拾車仗,請二嫂上車,親自護車而行,於路安歇館驛,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既到許昌,操撥一府與關公居住,關公分一宅為兩院,內門撥老軍十人把守,關公自居外宅。操引關公朝見漢獻帝,帝命為偏將軍漢壽亭侯。關公自到許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關公盡送入內門,令服侍二嫂,卻又三日一次於內門外躬身施禮,動問二嫂安否。
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相贈,關公受之,穿於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操笑曰:「雲長何如此之儉乎?」關公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操嘆曰:「真義士也」然口雖稱羨,心實不悅也。
忽一日,操請關公宴,臨散,送公出府,見關公所騎之馬甚瘦,操曰:「公馬因何而瘦?」關公曰:「賤軀頗重,馬不能載,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備一馬來,須臾牽至,那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操指曰:「公識此馬否?」公曰:「莫非呂布所騎赤兔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轡送與關公,關公再拜稱謝。操不悅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嘗下拜;今吾贈馬,今喜而再拜,何賤人而貴畜耶?」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操愕然而悔。關公辭去,操問張遼曰:「吾待雲長不薄,彼常懷去心,何也?」遼曰:「容某探其情。」次日往見關公,禮畢,遼曰:「我荐兄在丞相處,不會落後。」關公曰:「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雖在此,心念皇叔,未嘗去懷。」遼曰:「兄言差矣,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皇叔待兄。未必過於丞相,兄何故只懷去志?」公曰:「吾因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劉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此,必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耳。」遼曰:倘皇叔已棄世,公何所歸乎?」公曰:「願從於地下。」遼知公終不可留,乃告退,回見曹操,具以實告,操歎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
後來關公出師,斬顏良,誅文醜,為曹操解去白馬之危,因而得知劉皇叔在河北袁紹處,又接到皇叔親手書,其略云:
「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願獻備首級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
關公看書畢,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圖富貴而背舊盟乎?」乃寫書託送信人帶回奉上劉皇叔,其書答云:
「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歎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內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致負所託;故爾暫且羈身,冀圖後會,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辭曹操,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瞻,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為照鑒!」
關公欲向曹操辭行,曹操均避不見面,公不得已乃封金掛印,所有原賜之物盡皆留下,分毫不帶去,寫書一封,辭謝曹操,其書略云:
「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上,實聞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請三事,已蒙恩諾,今探知故主見在袁紹軍中,回想昔日之盟,豈容違背,新恩雖厚,舊義難忘,茲特奉書告辭,伏惟照察,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
寫畢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遞。請二夫人上車,關公上赤冤馬,手提青龍刀,率領舊日跟隨人役,護送車仗,逕出北門,過五關,斬六將,直望河北,千里尋兄而去。
以上故事,備述關公之義氣;困土山約三事,秉燭達旦,不以新賜而忘舊賜,
不貪富貴,不忘舊盟,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危,報恩曹操,封金掛印,留書辭行,五關斬將,千里尋兄,此皆出於「義」字。此「義」字,包含「誠、勇、悌、明、恥。」也。
關公之義氣,對於漢帝,對於劉皇叔,均抱著忠誠之心。見危授命,見義勇為,始終如一。對於劉皇叔,善事兄長之道,事嫂加事兄,兄長有難,獨自承擔而不背舊盟。恩怨分明,不苟取,封金掛印而辭行曹操。不貪圖富貴,不被物欲迷心,來去清白,其忠義兩全,可謂千古第一人,故有「義薄雲天」之頌詞。
關公歸天後,受上天敕命為「南天文衡聖帝」又昇任為「玄靈高上帝」。受世封為「武聖關聖帝君」,享萬世之香煙。
願世人,應仰學關聖之義氣,發揮人之善性與義氣,為貢獻國家與社會人群,始不辜負此生之為人,而生在中土也。有詩為證:
虎將當年意氣豪。丹心降漢不降曹。無貪富貴無忘本。千里尋兄義可褒。
朱熹夫子 降
義之表現「市義」
市,就是買賣的意思,市義就是買義,猶言買到「義心」之意。
戰國時代,齊國的宰相孟嘗君,為人慷慨,禮賢下士,他的門下有三千人的食客。有一個寒士,齊國人,名叫馮諼,窮得自己連飯也吃不飽,他就寄託在孟嘗君門下,混一口飯吃。
孟嘗君問馮諼:「你有什麼才能?」馮諼說:「我沒有什麼才能。」又問:「你有什麼技能?」答說:「我沒有什麼技能。」孟嘗君笑了笑,把他安排在第三級的食客中,吃的是粗菜淡飯。馮諼吃罷了飯,倚在柱子上,彈著他的長劍鋏唱歌:「長鋏歸來兮,食無魚。」有人告知孟嘗君,就把他提升到第二級食客中,每飯有魚有肉了。但他吃罷了飯,又唱起歌來:「長鋏歸來兮,出無車。」孟嘗君聞知,再把他提升到第一級的食客中,出門就可坐上了馬車了。然而馮諼還不滿足,又彈劍而歌:「長鋏歸來兮,無以為家。」他不但要孟嘗君養活他一人,還要求養活他的全家。孟嘗君問知馮諼家有老母,便命家奴按時送糧食及費用,到馮諼的家裏,徹底解決了馮諼的困難。
孟嘗君在薛國地方有很多田莊,農民積欠了孟嘗君田租,需要派人去收賬,馮諼應聲願往,孟嘗君就把佃戶們的欠條借約,交給馮諼,為他治理行裝備車而往,馮諼問孟嘗君:「我收到了賬,需要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你看我家裏缺少的,就買點回來吧!」
馮諼到了薛地,把債戶召集齊了,當眾宣言:「孟嘗君說了,你們欠他的債,都不用還了,你們的欠條借約全在這裏,我當著你們面前燒掉,你們從此沒有這筆債務了。」債戶聽到這個好稍息,都高呼萬歲,歡天喜地的去了。
馮諼回到齊國,孟嘗君詫異他為什麼回來得這樣快?馮諼說:「賬都收齊了,所以回來得早。」孟嘗君說:「你給我買了些什麼回來?」答曰:「我給你買了個『義』字回來了。」孟嘗君曰:「什麼叫做義呢?」馮諼說:「我臨行時,你吩咐我,看家中缺什麼買什麼,我看你家裏有的是金銀財寶,珍玩美女,缺的只是『義』。所以我到了薛地,就把債戶召集齊了,當眾把他們的欠約借據都燒了,宣稱你不用他們還債了,債戶們均感恩不盡,這不是給你買回『義』來了嗎?」孟嘗君很不開心,但也無可奈何,但是對馮諼就很疏遠了。
第二年,孟嘗君不得歡於齊王,被革去相位,孟嘗君攜三千食客,到了薛國暫住,薛國百姓,聽到孟嘗君來了,扶老攜幼,迎到百里以外,這時孟嘗君才想起馮諼上次到薛收賬,給他做了一件善事,乃對馮諼說:「今日始見先生所『市義』之功也。」馮諼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馮諼就以說客的身份到了梁國,對梁惠王說:「齊王放逐大臣孟嘗君於諸侯之間,諸侯能迎孟嘗君,則富國強兵。」梁惠王久聞孟嘗君的盛名,即派使者偕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又告知孟嘗君拒不接受梁惠王之聘,並故意使齊王得知消息,齊王大驚,遂修書向孟嘗君謝罪,請他回齊國為首相。這時馮諼又說:「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之後,馮諼又說:「三窟已成,君可高枕無憂矣。」
馮諼為孟嘗君「市義」,充分表現義之所在,孟嘗君到薛地,始知「義」之寶貴。所以重仁義者必得民心歸順也。
孟嘗君,禮賢下士,門下養有三千食客,可見其濟貧救苦之仁心。馮諼給他「市義」而完成其仁義之為人,實難能可貴也。
濟公佛 降
述「仁不離義,義不離仁」
孔夫子曰:「成仁」,孟夫子曰:「取義」,仁心必由義行來表現,仁乃是內聖的工夫,是發於內心的,但要由義而行之,故,仁義雖是序異,實則道同,是相輔相成的,不得分離也。
義之道也,見義勇為,聞道盡心,力行其義,濟貧救困,救苦救難,造福人群,捨生取義,始終不變其志,事事宜合於仁義,待人信實誠摯,謙遜合於禮義,事不越中庸之道,通達情義,故曰:「取義」。然則,行義,實皆出於仁心者也。
修道者,若能廉潔其身,養志知恥,進退合於義,正心,修身,齊家,立業,
和樂安居,則一家人可以孝悌和樂也。
故曰,取義當行:「誠、勇、悌、明、恥。」人如無誠,則虛偽無義。人如無勇,則貪生怕死,而無勇氣。人如無悌,則無友善,而忘恩背義。人如無明,則不辨是非,其所言動,必無義舉。人如無恥,則為非作惡,其所行動,別無仁義矣。
有詩為證
詩曰:取正行仁志不移。心存大義本無私。
諸生樂善誠為勇。明恥修身好把持。
漢鍾離仙翁 降
述:義之表現「豫讓捨身取義」
豫讓是春秋戰國時代,晉國的義士,起初為范中行氏做事,因范中行待他刻薄,不予重用,乃去而事智伯,智伯很重用他。
智伯後來被趙襄子所滅,豫讓為智伯報仇,計劃要殺趙襄子,他扮成一個殘廢的人,走到趙襄子的廁所去,假裝給他粉飾牆壁的人,想俟機刺死趙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眼皮跳動,心知有人要刺殺他,便叫人捉住粉飾牆壁的人,一問原來就是豫讓。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報仇,感念他是義士,所以把他釋放。
後來豫讓又用漆塗在身上,剃去鬍鬚和眉毛,自毀容貌,扮做一個乞丐,他又吞炭變成啞子,改了說話的聲音,連他的妻子也認不出來。豫先躲在趙襄子必經的橋下,以期刺殺。趙襄子將要走到橋上時,忽然他的坐馬驚叫起來,趙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讓來行刺了,乃叫人搜查,果然不錯。趙襄子嘆道:「豫讓,你替知己報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義聲了,這次我不再釋放你,成全你吧!請你自己設法?」豫讓也被趙襄子的仁恕所感動,請求襄子把袍子脫下來,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後自殺。
當豫讓吞炭毀容的時候,其心腹的人,勸他不必受此苦楚,叫他設法假事趙襄子,然後乘機行刺,比較容易而不受苦,豫讓笑著對他的心腹說:「照你的說法去做,是不是叫我為先前的知己,去殺後來的知己,替舊主人殺新主人嗎?我今天所以這樣做的,自己吃點苦,目的是要表示君臣的『義』罷了。如果照你的辦法去做,那就是亂義。」
又孟子也說過:「生,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二者沒有辦法同時得到時,我寧願不要生命而去爭取義的。」所謂:捨身取義也。
所以,捨身取義,就是為國犧牲,為正義真理不顧生命的危險,去完成他所負的任務,不受辱不偷生,為了朋友的危難,忘身地去拯救,不管事情之成敗,只要自己盡了力,付出生命的代償,盡到朋友的義氣,取得了這「義」的本分。願世之勤修大道者勉之。
太白仙翁 降
述:義之表現「石碏大義滅親」
春秋戰國時代,衛國人州吁,弒殺了衛桓公,自立為衛君,因而引起了文武百官之不服,及百姓之不滿,要派人到洛陽稟奏周王,興師間罪。州吁很著急,便和他的同謀者石厚,商量對策,怎樣才能穩定人心。石厚說:「我父親在朝廷為官,德高望重,現雖然退休家居,但他的聲望還在,如果把他老人家請出來,我想文武百官與老百姓,一定會聽他的話,您的君位也就穩固了。」
石厚的父親石碏,本是衛桓公重臣,因不滿衛州吁的所作所為,乃告老還鄉。今見石厚回來求問良策,便說:「由來諸侯即位,應得周王許可,要是周王答應了,還有誰不服呢。」石厚續問:「怎樣才能得到周王許可呢?」石碏答道:「陳桓公得寵於周王,又和我深有交情,如你們得到陳桓公的幫助,在周王面前說幾句好話,那周王一定答應的。」石厚把他父親的話,轉告州吁,兩人大喜,立即帶些禮物出發到陳國去。
石碏也寫了一封信,暗地裏打發人送給陳桓公,大意說:「衛國不幸,出了禍國殃民的亂臣,今州吁與石厚二人共謀,弒君自立,我年老了,無力處治他們,只好想法叫他們上貴國求教,請你本著正義,把他們治罪,給衛國除害。」
州吁和石厚一到陳國,就被陳桓公捉住了。陳桓公派人到衛國問怎樣處置這兩個人,衛國派右宰相赴陳國,殺了州吁。關於石厚,大家為了感恩石碏之良謀,都主張從輕處置,但石碏說:「小子不忠不義,留他何用。」立即派管家赴陳國把石厚殺了。石碏以國家之大義,滅父子親情的做法,真是發揚「大義滅親」之正義感,充分發現「義」之所在,得到後世人的讚許。
所以凡有「正義」的人,不顧一切私情,而依照法律公理來制裁不法之徒,一個真正的人,應該有這種「正義」的態度。
有詩為證:
詩曰:亂臣賊子莫猖狂。禍國殃民最可傷。
大義滅親伸正義。忠心千古永流芳。
通天教主 降
述:「修道之涵義」
「修」者,飾也。治也,整備也。「道」者,理也,天理良心也。中庸曰:「
修道之謂教」。
「修道」就是修飾其道理之正確。淺言之曰:「修學正道真理,而行善德之謂也。」所以「修道」就是整備正確之天理良心,而行善德,不作壞事,不履邪徑,發揚人的理智與善性,謂之「修道」也。世人誤會「修道」乃是道家之修行而已,殊不知「修道」乃是普天下之人,不分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人人均要「修道」,修道是為人處世,必須之德行也。
士人若不「修道」,則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無忠臣,孝子,義士之出現。所以士人必須「修道」以發揚其善性,養成其善德,始能對國家社會人群,有所貢獻也。
農人若不「修道」,不但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亦難以出現善德篤厚之農家。農人若無善德,一味遊手好閒,則對於耕耘不力,不依時節播秧、除草、施肥、灌溉、收穫等,就難以增產。農作物若無增產,則影響民生至鉅。所以農人亦應「修道」發揮其善性,努力於農業,以期貢獻於國家社會人群也。
工人若不「修道」,不但不知「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可貴,其所工作,如不守道德,則偷工減料,只貪圖不義之財,而不顧其信用,致工業不能振興,間接直接影響國家社會之需要。所以工人亦應「修道」,發揮其善性,致力於工業之發展。
商人若不「修道」,則不明「仁義禮智忠孝廉節」,而昧其本來善良德性,一味貪圖厚利,而成為奸商,失去商業道德,不擇手段,欺騙顧客,以圖不義之財,則擾亂社會之秩序,而損害商場之信譽。是故,商人亦應「修道」,以發揮其善性,而求正當之利益,童叟無欺,貨真價實。
所以男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了悟奉行三綱五常。女人若能認真「修道」,就能遵守三從四德。是故,「修道」乃為人處世之德行,人人若能「修道」實踐奉行,則堯天舜日之重現,指日可見也,願世人勉之。
有詩為證:
人性由來本善良。只因昧卻此靈光。
勤修真理明心地。大道康莊達八方。
釋迦牟尼佛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禮」
禮:履也,禮者,何以言履,謂履而行之也。禮者,禮儀之稱。又禮者,理也,禮樂記云:「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乃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故曰:「禮乃天理之節序,人事之儀則,人之品行節文也。所以,人不學禮,無以立也。
「禮」為人之品行節文者何也?節文是內外之工夫。節者,無過也,無不及也,合乎中道之謂節也。文者,禮之外,在重文飾也。內為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外可使眾生得其安份之功也。節己之欲,以離怨。節己之情欲,以達節人之情。故禮乃為人處世之要道。禮以節己,禮以文人,禮以文表達之,合乎中道,故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矣。」
然則,「禮」之用,乃表現人身無染邪氣,有恭敬心之意。人若有恭敬心,定無邪念,自然生出敬愛之心情,若有敬愛之心情者,則其對長輩定有恭敬禮貌之表現。對下輩定有慈悲愛惜之心矣。所以「禮」乃以互相尊敬為原則。
所以,人有萬物之靈,而為萬物之上,均不可無禮而亂秩序,人若無禮,則與禽獸何異乎。
論語顏淵問禮,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四勿乃為人立身之本,若能依此而運行,則近「禮」矣。
所以「禮」有包涵:「貌、敬、謹、謙、讓」之五大美德。茲將「禮」之五大美德,分述如下:
貌者:容儀也,容貌也。貌曰恭,行之端正,求實而不求虛,內誠外端也。身正從容,舉止從容,威而不猛,神態怡然,故講之禮貌也。
敬者:敬惕也,尊敬也,誠篤也。人之一舉一動合乎道,一言一行合乎理,舉動言行,發之於正,心思無邪,此乃敬惕之功也。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發於中心之敬,是謂尊敬,禮敬也。朋友之交,貴乎誠篤。交久而越敬,不失其初之交,是謂誠篤之敬也。
謹者:慎獨也,心之動,行之謹,慎獨存誠,仰不愧,俯不怍,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光明正大,現隱顯微,皆合乎謹。中庸曰:「君子戒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工夫,貴乎省察研幾,去惡存善。此皆謹慎務實,合乎中道,行之必合乎禮節也。
謙者:遜讓也,謙己進修也,存養也,敬也。雖有其功而謙遜不誇其功,雖有其善,而謙遜不揚其善,為世勞而無怨,乃謙之功也。不恥下問,乃謙之進修也。謙遜為存心養性之本,謙遜其心而存養其性,謙恭待人,謙和接物,上下和睦,無爭無鬥,無怨無恨,無嫉無妒,此皆謙遜之德也。史記樂書云:「君子以謙退為禮。」心有謙遜之德,外必有合乎中道之禮儀也。
讓者:己之所有,推之予人也。推賢尚善也。厚人自薄也。忍辱也。禮曲禮曰:「退讓以明禮。」堯典曰:「允恭克讓」,讓之為禮仁心之德所生,為君子讓賢得眾也。仁人君子有讓人之美德,不以小過而責人,不以小失而怨人也。居上而不驕,謙讓溫和,居下而不悖,禮讓以法之。此謂讓遜之德在內,讓篤之道在外也。為人絕無自私偏袒之心,見賢則舉,見善則揚,恭敬和順,讓遜和眾,此皆讓之工夫也。
此五大美德,是學「禮」者,必須先學先修之要項,言之雖易,行之不易也,願世人善為修之,切勿因行之不易,而退步不修,須知:「世間無難事,只怕此心堅。」勤修則禮可成,而大道康莊,可任你行矣。
呂祖 降
述:禮之表現『坐懷不亂,重視禮節的柳下惠』
柳下惠,乃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即展禽,名獲,字季,常居於柳下,死後,謚曰:「惠」,故稱「柳下惠」,是一個生得很美貌的男子。
有一天的晚上,一個暗戀了柳下惠很久的美麗女子,終於找到機會來接近他。那女子對柳下惠細細的傾訴思慕之情,後來竟不由柳下惠分說,硬要擁抱著他,就這樣,那女子把柳下惠弄得一塌糊塗。柳下惠沒辦法,請她走,她不走,要動氣,又覺得自己無禮,便閉起眼睛來端坐著,那女人便依偎在柳下惠的懷裏,一直到天明才走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自古流傳至今,可見柳下惠對於「禮」之重視也。
嗟乎,現今世道澆漓,人心不古,已失去了倫常禮節,男不遵禮教,女不守貞節,更以偷香竊玉,紅杏出牆等之傷風敗俗事情,層出不窮,可謂棄孔孟之道,已到極點矣,莫怪社會上,姦殺、強暴,通姦等等之案情,時有所聞,已無「柳下惠」之再生,坐懷不亂之正人君子矣。
願世人,須知我國乃禮義之邦,人人應遵守禮教,以免造孽而觸犯天顏,致降下災劫。但世人尚未能了悟,沉迷不醒,良可嘆也。
天上聖母 降
述:「孟母訓子注意禮節」
孟母乃孟子之母親也。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為子思子之門下生。從小就喪失了父親,由孟母一手教養成人。
孟子在二十歲時,就結婚了。有一次,因他有急事,沒經過叩門,就匆匆忙忙跑進寢室,不料發現他的妻子竟蹲在房中,(註:蹲,虛坐也。)在那時,婦女不正襟而坐,是很不禮貌的,孟子就很生氣地跑去告訴母親說:「我的妻子不懂禮貌,我要跟地離婚。」孟母忙著問他:「她有什麼不對的行為嗎?」孟子答道:「她在房中不端端正正地坐著,卻蹲著!」孟母又問:「你怎樣會知道她蹲在房中呢?」孟子回答道:「是我親眼看到的。」孟母又問:「你進房間之前,先喊了一聲嗎?」孟子回答道:「沒有。」孟母就說:「這樣看來,不懂禮貌的卻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妻子。禮記上記載著:『在進入房間之前,應當先有所表示。』你難道忘記了嗎?我們不可乘人家不備的時候,去找人家的錯處。你進房間之前未曾喊一聲,她也許有她的事情,說不定當時她非蹲不可呢!你匆匆忙忙地急著跑進去,這實在是你自己的錯誤,還要怪你的妻子嗎?」
孟子得到了這番教訓後,知道是自己有失禮貌,感覺非常地慚愧和不安,於是以後都隨時隨地注意禮貌,恐怕有失禮的地方。
所以,為人必須遵守禮節與禮貌,我以禮貌待人,人亦必以禮貌待我。語云:「人無禮則野」,人若無禮,則與禽獸何異?願世人應遵守禮節,隨時隨地重視禮貌,以免有失禮的地方,而被人所不齒也。
有詩為證:
為人處世學忠良。謙敬心懷德可揚。
孟母訓兒尊禮節。金言懿德永流芳。
歐陽修夫子 降
述:禮之表現「信陵君禮賢下士」
春秋戰國時代,四公子之一的魏公于無忌,封於信陵,號稱信陵君,生性好客,禮聘天下之賢士,家中養著三千個門下客,他聽說夷門地方有一位隱士,名叫侯贏,年紀已七十,信陵君心甚仰慕,想邀請他到自己的門下來。
有一天信陵君大擺筵席,置酒宴客,等到客人們都坐下之後,他把自己左邊的坐位空留著,駕了馬車,親自去迎接侯贏。侯贏穿看破舊衣服,一點不客氣,上了信陵君的座車,信陵君親自執著馬鞭很恭敬地為他駕車,在半路上侯嬴碰到他的老朋友朱亥,又下車來和朱亥交談,故意立談了很久,用意是要觀察信陵君是不是有厭倦的表情,但是信陵君愈顯和氣。侯贏看信陵君的態度越來越恭敬,才再上了車。信陵君的侍從,看到信陵君給一個穿著破舊衣服的老頭子,執著馬鞭駕車,暗中都在竊罵侯蠃。
信陵君家裏的客人,有許多是魏國的將相等有名人物,等他開席,信陵君駕車到了家裏,恭敬請侯贏坐上首始開席,並親自給他斟酒,所有客人都覺得驚奇不止。
古時節的宴客,是左邊的首位最為尊貴,信陵君虛左席以待侯贏,是尊敬賢人之禮,也就是表示求賢的態度。所以,以禮待人,必得人心之謂也。
願世之修大道者,應遵「禮」而修,須知我待人以禮貌,人亦必以禮貌待我。故,人如無禮,則不得人心,被人所不齒也。
有詩為證
詩曰:待人禮貌得人心。敬老尊賢直至今。
如此胸懷如此德。信陵君譽滿儒林。
李鐵拐仙翁 降
述:「以禮讓感化人」
管寧字幼安,三國時代,魏、朱虛人氏,從小很喜歡讀書,所以成為一位很有學問的人。
管寧平時的態度非常謙恭禮貌,說話的語氣很溫和,所以大家都很喜歡跟他在一起聊天,他常以孝悌的道理,禮讓謙和的道理告訴大家,因為他很誠懇,所以大家都很樂意接受他的意見,所以凡是他所到的地方,一切不良的社會風氣,都會立刻改變,成為一個風氣敦厚的地方了。
有一次,管寧恰好住在一口公井的傍邊,汲水的人很多,因為人多,爭先恐後,男的不讓女的,少的不讓老的,時常吵了起來。管寧看了這種情形,心理很是不安,他就立刻買了許多裝水的器具,放在井旁,自己前往把這些器具裝滿了水,以便來汲水的人取用。他有如此禮讓謙敬助人的胸懷,卻不讓人知道。所謂:「行善不給人知,謂之真善。」後來大家都感到很奇怪,到底是誰這麼好心地,在查問之下,始知是管寧所為,於是大家很感動,以後凡是來汲水的人都互相禮讓,男的禮讓女的,少的禮讓老的,不再有爭吵的事情發生了。
又有一次,管寧的鄰居,養有耕牛,有好幾次這牛因無人看管,跑到管寧的田裡踐踏,把農作物都踏壞了,甚至於有的被吃掉了,管寧不但沒向牛的主人說些什麼,反而把牛牽到陰涼的地方,不讓強烈的太陽曬壞了牛,再用食料飲水,供應這頭牛,比他的主人待得更好。牛的主人聽到了這件事,感到很慚愧。
此乃管寧心中抱著「貌敬謙讓謹」,有「禮」之五大美德,故能以感化世人也。願世人仿學管寧之為人,勤修禮讓,則大道康莊可任你行之矣。
有詩為證:
詩曰:禮讓行為感化人。管寧正是好修真。
諸生仿學成功果。大道康莊可履新。
北極玄天上帝 降
詩曰:勤修大道自康莊。處世為人德可揚。
放下屠刀登佛界。逍遙極樂異尋常。
其二:大道康莊一聖書。導人立德可安舒。
動修自得成功果。挽轉頹風信不虛。
其三:天降明燈照四夷。康莊大道好驅馳。
世間多少痴迷輩。及早勤修志莫移。
聖示:大道康莊乃一本勸化聖書,亦是教育之良書,希世人勸修而奉行,庶免辜負聖佛仙神,一片精誠揮鸞之勸化。
地藏王菩薩 降
述:「大道康莊在何處?」
大道者,大路也。康莊者,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即平坦之大道路也。但,此平坦之大道路乃是回天堂極樂之正路,不是凡塵之俗路,亦不是崎嶇難行之羊腸曲路,亦不是花街柳巷之邪路,亦不是顛入苦海之迷路,亦不是墜入輪迴之末路,是一條上天堂極樂世界之正大光明之大道路也。
然則這條光明正大上天堂之大道路,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呢?是在世人的本性中,所以世人若能了悟,修身養性,則其本件光明,自能出現大道就是康莊。 孔夫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就是說,世人日常之出入,必由門戶經過,為何不由此大道路而行耶?的意思。
既然大道康莊是在世間人人的本性中,世人必須勤修大道康莊之「仁義禮智忠孝廉節」八大美德,其本性自能光明,其大道自能康莊,上天堂之大路,自能平坦而無阻礙也。
世人若能修至本性之大道,光明而康莊,則可達到「超生了死」的地步。「超生了死」就是超出陰陽,跳出五行,脫離輪迴,登上天堂,免了生生死死,免了沉淪苦海,免了萬劫不翻身的苦惱。
蓋人生在世,陽世並非樂土,是活地獄,怎麼說呢?例如:富貴貧賤之人,皆不離煩惱。富者思欲再富,貴者思欲再貴,均貪無止境,故不離煩惱,貧賤者,貧者不安貧,賤者好自專,故自惹煩惱與憂愁,日日苦惱衣食住不如人,所以說是活地獄也。死入陰間,亦非樂土,是死地獄,入地獄,必受陰司審判其在世之功過,過多於功,則受陰律之制裁,故謂之死地獄也。惟有上天堂,始能永遠得到極樂。所以為求「超生了死」,必須勤修大道,由此康莊的大道,直上天堂,享受極樂,以免再降塵世,免受四生六道轉輪之苦也。佛說:「人身難得,東土難生」,現世之人,既得人身,又生在東土,應修明大仁、大義、大禮、大智、大忠、大孝、大廉、大節,做一個忠孝廉節之忠臣孝子,做一個仁義禮智齊全之善良人民,其死後,自能登天堂極樂,否則,墜落地獄受萬般之苦楚。
如岳武穆王之精忠報國,如關聖帝君之大義參天,如虞舜之大孝等人,均名留千古,享受萬世之俎豆。故,天堂與地獄之路,皆由人自選擇也。
現臺中武廟明正堂奉旨揮鸞著作「大道康莊」之聖書,是導人上天堂之捷徑,亦是社會教化之良書,希世人好自研讀而修之,則康莊大道在眼前也。各自勉而修之。
尹真人 降
詩曰:鸞門木鐸策光前。教化無私遍大千。
彙集成書煩筆墨。留傳後世譽拳拳。
其二:尼山垂訓化三千。四海尊崇道德篇。
扢雅揚風開覺路。鸞門大任繼年年。
釋迦牟尼佛 降
述:「勤修大道可解寬孽消禍劫」
大道就是人之本性,人之本性,由來是善良無邪的,因其本性被貪、利、慾所蒙蔽,未能發揮其善性,故其人若一興念,就涉及貪私偏邪,一舉動,就是陰險狼毒,無所不為,致貽害社會不淺,所以人人必須勤修大道,使其本性光明,發生智慧,明白是非曲直,善惡邪正,始能自知改惡從善,去邪歸正,作一個本性善良的人,所以勤修大道,即是人人的明師。
何謂勤修大道,可以消禍卻,解冤孽呢?因禍劫冤孽,皆由人自造得來的,因人之善性,早被蒙蔽,棄了八德,重視利慾,所作所為,皆違背天理良心,而結怨於人,自造冤孽,惹災禍而成浩劫,所以欲消劫厄解冤孽,必須勤修大道,遵行八德,使其本性光明。自能做事不敢違背天理良心,則可避免結冤造孽,面惹災禍,則可消浩劫者明矣。
因勤修大道,遵行八德,則可發現天理良心,自然自知禍劫之所由來,冤孽之所由結,自能痛悔既往之過失,誠心而懺悔,極力行功立德,以補償宿孽愆尤,加是自然冤可解而孽可消,一身無所牽纏,其所作所為,悉依八德是遵,那能再結冤孽之理,似此不結新仇,無存舊怨,身心輕爽清淨,自然冤孽可解,禍劫可消也。
有詩為證
詩曰:大道修來率性真。天良作事不違仁。
可稍禍劫消冤孽。了悟明心最可珍。
玄天上帝 降
述:「放下屠刀,立便成佛」
山堂肆考云:「屠兒在涅槃會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按放下屠刀,即善心之發現,此善心與佛心之慈悲無異,故云立便成佛也。
放下屠刀者,就是不亂殺生靈的意思,立便成佛者,就是立即可成如佛祖之慈悲心腸的意思。
猶言,過去為非作惡的人,若能立即悔改,去惡從善,就是善人也。 孔夫子曰:「誰能無過,過則勿憚改。」能知悔過者,便是善人也。
宗聖曾參夫子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智」
智:就是智慧,就是智識,智靈的意思。是為人適應環境的普遍思考能力。李老君曰:「絕聖棄智」,註:聖智就是才之善也。
「智」為人的智慧。為人如無智慧,則是愚痴的人。為人處世,為要適應環境,務要有記憶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思考想像及判斷是非的智力,始可以應付日常一切的事物。人若無智,則昏昧無知,不識事理也。
人有勝過萬物的智慧,智慧就是靈,故曰:「人有萬物之靈」就是說,人有超過萬物的智慧。靈者,能明哲妙法妙理,能除卻煩惱與障蔽,故能腦智常清,不為名利所蔽,不為聲色所誘,是故,明智者,永不為造業而受苦也。
然則「智」之用,若用於正常者,則其行為方正,所以「智欲圓,而行欲方」。若用之於不正常者,則其行為偏邪而不正,無所不用其極,其貽害社會人群者,實不淺鮮也。
所以「智」有包涵:「博、知、達、命、窮」五大美德。茲將「智」之五大美德,分述如下:
博者:博愛的意思,亦是廣大通達的意思。博之於「人道」者:博愛及眾,廣泛深遠,高明至誠也。博之於「天道」者:大慈大悲,大聖大德也。
博愛的範圍甚廣,民胞物與,廣施恩惠,濟眾生於患難危急之中,可以為聖也。論語,子貢問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夫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知者:識也,有良知,始能辨別是非。有知人,才知彼知此,而後才能辨別正邪。有知人的善惡,然後行其道,則不致生出了異端邪惡。有知止,才能適當而止,不會超出範圍。有知中道,然後可以行道,不知道、何以行道哉?
達者:就是通達,開悟,達觀的意思。通達者,達己達人,言而有信,做事不盡偽,以求誠實。開悟者,啟開智慧,遠達廣博,而明事理,明識是非善惡。達觀者,無沾滯之意,通達事理,凡事逆來順受,不為外欲所蒙蔽,不為外景所迷惑,有正確的人生觀,與人處仁,與事取義,成者不驕、敗者不餒,人說我的好處,我亦不喜,人說我的壞處,我亦不怒,一切喜怒哀樂,發之於中,不為境遇所拘束也。
命者:就是天命,就是性,亦是立志之意。由天賦與吾們的命,就是性,所以知命就是立志,人若能窮理盡性,是謂知命,人若抱道安命,居之則無倦怠,行之以盡其忠,勞而無怨者,則泰然而不驕傲。所以率性行道,進退合宜者,謂之命也。人既知天命,自能立志,固守其志節而樂命,絕不敢妄越天命也。
窮者:就是止也,極也,窮理盡性也。禮儒行云:「儒有博學而不窮」即不止也。易說卦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理盡性者,大凡有事則有事理,有物則有物則,研其事理,究其物則,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所稟之性,天之生物,無論大小粗細,各有其理,各有其則,窮究則理自明。然欲研究萬物之本性,當推求其自然之勢,若以私意去穿鑿附會,終不能見其功也。
是故,智者之知,無不發自於人心,心通其事,真實不虛,而不矇蔽其心,作事合道與義,是為真知。故真知者,知我智慧之為也。心靈所知,靈應莫測,知事抑知物,必得中道,而後方可通達事物之至理,以應萬端而達其道。且人之心也,應物而感,是非有利,心正發於正,是謂心之智,施於事而知其物,心之有偏,發於不正,是謂不知其物而失於智,而誤於事。故心正而智於事,則可窮達其道,以見天命之性也。
此五大美德,是學「智」者,必須先學先修之要項,願世人善為修之,則大道康莊就在眼前也。
延平郡王鄭成功 降
述:智的行述「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真真天下第一軍師、劉伯溫添字
諸葛亮字孔明,道號臥龍,漢,瑯琊陽都人,有經天緯地之大才,出鬼入神之大智,初因天下大亂,躬耕南陽,不求仕進,受劉皇叔三顧草蘆敦請之恩,始出輔佐,善用智慧,運謀戰略,收四川定西蜀,開蜀漢基業,安定國家之良謨,漢中王駕崩,臨終受命,力輔後主,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卒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
劉基字伯溫,明太祖朱洪武的開國軍師,輔佐太祖一統天下。有一日行兵過定軍山,與將軍常遇春,進謁諸葛武侯墓,見武侯墓牌上刻著:「天下第一軍師諸葛武侯之墓」字樣,心中甚是不滿,說道:「諸葛亮輔佐劉皇叔打天下,不過得到三分之一的蜀國而已,竟敢稱為天下第一軍師,我輔助太祖一統天下,尚未敢自稱天下第一軍師。」乃俞常遇春將墓牌取下。常遇春欲取下墓牌之時,竟被墓牌吸著不能動作,常遇春驚出一身冷汗,適時在墓牌上浮現兩行小楷字:「卸我牌,常遇春,添我字、劉伯溫,欲免出厄,脫甲而逃。」常遇春乃速將戰甲脫卻,始得逃出。
劉伯溫看此情景,始驚駭而慚愧,心服諸葛武侯之智慧,有預知未來一千數百年後,所發生的事情。即提筆在武侯墓牌上添題「真真」二字,為「真真天下第一軍師諸葛武侯之墓。」
此乃諸葛武侯有經天緯地的奇才,預知未來之智慧,莫怪劉伯溫拜服的五體投地,驚駭不已。
蓋因古之戰士,均穿著鐵製的戰甲,諸候武侯的墓牌乃用吸石所製,故鐵甲被吸石吸著,不能脫身也。
達摩祖師 降
述:「大智若愚」
大智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之性,故其靈台明朗,不矇蔽其心,作事皆合平道與義,不自誇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評他人之長短,通達事理,凡事逆來順受、不驕不餒,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樣。
好自誇其才,必容易得罪於人。好批評他人之長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實則非愚也,誰都不識其智耳。所以學智不難,若苦心精研而修之,則可得到其智。但,學愚則難也,因世人,均有好名之心理,均有好誇之行為,故,「愚」難學也。孔夫子曰:「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殊菩薩 降
述:「智仁者戒殺不食肉」
世人凡有仁智之士者,均了悟戒殺放生之德,持齋不食獸肉之因,為「肉」字乃表示「人食人」之故也。蓋因獸類亦有生靈,不一定其前世亦是人類所轉世者,若人食其肉,豈不是「人食人」也。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此乃仁心之發現也,是智者之所不為也。
有詩為證
肉字內中人食人。可憐俗子不知因。
四生六道生靈在。莫績冤愆永不伸。
蓋天古佛關聖帝君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忠」
忠:竭誠也,為下克忠,事上竭誠也,危身奉上,險不辭難也。
「忠」乃心專意誠,不偏不倚,專誠唯一,忠心無二,逢事不苟且,不顛倒、不輕舉妄動。孟子曰:「教人以善謂之忠」,按教人以善,是竭誠教人也。
「忠」乃在位盡其職,為人謀竭力而完成,絕無半點虛心假意。
「忠」乃事上要盡其力,盡其誠,始終如一,不可有始無終,不可中途變節,不可見利思遷,不可受困苦而變其志。
「忠」乃上有危難當承擔之,且替其解圍,雖有生命之危,亦在所不辭。上有憂患,如己之憂患,時時替其擔憂,盡力去化災成福,化險為夷,若不成功,當以成仁取義,不可貪生怕死,當力而為之,乃忠之至也。
見善思齊,見義勇為,忠於行道,無妄心,無妄為,心存忠義,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始終忠心耿耿,毫無懈怠,臨險不卻,臨危不變其志,忠於勇為,此乃古今不易之忠義也。
所以欲達到忠心之發現,必須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義、誠、勇、竭、正」也。
義者,宜也,合乎人情,有公無私之謂也。
誠者,真實也,真心也,天真純一之謂也。
勇者,氣盛無所畏避,捨身成仁之謂也。
竭者,盡也,不二也。
正者,方直不曲也,不偏也,矜莊也。
此五大美德,若修而行之,則大道自是康莊可行,而「忠」成矣。
哪吒三太子 降
述:「現世之謂忠」
從前君主時代,所謂「忠」者,是臣子對君王而言,現在民主時代,是人民對國家而言,凡處事接物,能夠盡心盡職,不欺騙,不妄為的都叫做「忠」,自古至今皆然也。
今日我們說「忠」即是愛國家,愛護民族,盡心盡力,為公忘私,將此身獻給了國家,為公務員者,不貪贓不枉法,盡其職務,為人民效勞。為人民者,安份守己不犯法,盡其國民納稅義務,不論男女老幼,不分富貴貧賤,都有他們應盡的忠忱,可見現世之謂「忠」,是連自己也計算在內,渾然一體,擴大到國界最後邊沿,不以從前君主時代的範圍,至限於君臣之間也。
南天監察天君 降
述:「正氣凜然的忠臣文天祥」
文天祥,宋朝吉水人,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他出生於世家,父親是一位很正直不阿,教子有義方的長者,文天祥就在這良好的環境下慢慢的長大。
文天祥在十八歲時參加縣試,中了第一名的秀才,在州的鄉試,中了舉人,廿一歲入京會試,中了第五名的進士,典試的時候。被皇帝賞識,點為狀元。由於他文章很好,皇帝很高興地說:「此乃天之祥,宋之瑞也。」所以他又有一別號叫宋瑞。
文天祥高中狀元以後,盛傳蒙古人正準備南來侵犯宋朝,這時人心惶惶,而朝中之大臣卻有人主張遷都,以避敵人之侵害。文天祥聽了很是氣憤,曾上書請皇帝斬殺力主遷都的不忠份子,並極力主張廢藩鎮,編新軍,荐用人才,富國強兵,以便抵抗外侵的蒙古人,但皇帝宋理宗卻缺乏果決的意志,文天祥中肯之主張未被採用,他很失望地暫回故鄉,等待將來有機會再出來效忠國家。
可是,元軍勢如破竹南下,宋軍無法抵禦元軍的銳勢,節節敗退。不久的時間,襄陽失守,元軍南取夏口,東取建康,國運垂危。
這時文天祥認為自己非出來救國不可了,於是即刻應召到湖南去供職,曾受到湖南安撫大使江萬里丞相的鼓勵,文天祥很是感動,決心報國救民。這時宋恭宗在位,因有貪生怕死無恥之人降敵,引元軍攻下鄂州,沿江東下,銳不可當,恭宗祇好下了勤王的詔書,在江西贛州供職的文天祥,接到了皇上勤王詔書後,很是悲傷,不禁痛哭流涕,立刻發動各地英雄豪傑,共赴國難,但因地區狹小,才召募了一萬各人,又都是未經訓練的壯丁。於是有人勸告他不要白白地去送掉了生命,而文天祥很悲痛,且義正嚴辭地說出了救國於難的一番大道理,大家聽了很受感動,都願意效命,在他領導之下共赴國難。文天祥把全部家產都捐獻出來做為軍費,親自率領這一萬多人的軍隊向京師臨安進發。
這時局勢很是危急,朝廷的大臣大多數主和,因而主和派得勢,文天祥的主張均未被採納,貪生怕死的人很多,大家認為求和才是苟生之道,很快地,元軍的先頭部隊已迫近京城,文天祥主張與元軍作一死戰,但這時主和派領袖陳宜中當政,文天祥的主張始終沒被採納,依然在進行和談。文天祥被拜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支撐這個危局,不得已只好自己去到元軍營中談判,並要求元軍元帥伯顏,先行退兵然後再談條件,而伯顏態度驕慢,百般地威脅文天祥,但他始終不屈服,使伯顏更加看重文天祥。
伯顏把文天祥留在元營裡,就把其他跟著而來的隨從打發回家。文天祥在元營裡很受優待,但他沒忘救國的責任,當他被留在元營時,聽說皇上及太后等被俘,痛哭失聲,哀傷欲絕。但他在失望中,知道陸秀夫和張世傑護衛恭宗的哥哥益王和弟弟廣王逃到福州去了。皇室子弟並沒有滅絕,使他存著一絲希望,於是想盡辦法逃走,經過詳密的安排下,總算逃出了元營,又歷經千辛萬苦才逃至福州。
這時端宗在泣,文天祥被拜為右丞相,於是開始訓練軍隊,準備做復國救國的計劃,在最初還很順利,但到了最後還是抵不了強悍元軍的反擊,又兵敗被俘。第二次被解送至元營的時候,元軍統帥張弘範叫他跪下,他說:「我只能死,不能下跪。」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利誘不能使他變節,張弘範對文天祥更加敬佩,於是上奏元世祖,元世祖接到報告後,立刻下令護送文天祥到京城去,到了京城元世祖勸他投降,並給予宰相的高官顯爵來利誘他始終不屈,而被禁在監牢裡有三年的時間在監牢裡作有正氣歌一首以明其志,一代忠臣就此盡節,而他忠貞的意志,不拔的精神,千古留名,萬世流芳。
我國歷朝皆有大忠臣,忠臣皆出自孝子之門,漢之關雲長,唐之郭子儀,張巡,宋之岳飛、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明之史可法等等皆是盡忠報國之士,其他忠臣之例,不勝枚畢。盡忠報國者,丹青留名,萬世流芳,死而升神,永享俎豆,祀奉千秋。
東華帝君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孝」
孝:善事父母、謂之孝。孝之道有七:
一、無違親心,盡其禮而盡其心,始終如一,不棄初志,以盡其誠,而承歡親心。
二、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三、如因家貧,承事不豐,雖菽水亦可盡其心而承歡之。
四、如遇親喪,必哀必戚,內心致哀盡禮,祭如在前,以安親靈。
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
六、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其父母。
七、大孝終身慕父母。
「孝」就是百行之首,萬善之源,所以為人之子女者,始終奉事父母必須盡其孝,故事親至孝,乃為人子之道。但孝親必須心存誠敬,否則,雖有三餐之養,亦非孝也。如家之飼養犬馬,亦日以三餐,養親若不致其誠敬,則無異於犬馬之養也。
子游問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凡為人之子女者,奉養父母,必須存誠敬於心,而表行於外,若無誠敬之心,則無異飼養犬馬也。
書曰:「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乃勸為人之子女者,應當及時事親盡孝,則不致思欲孝養父母,而父母已亡,追懺已晚矣。
「孝」應以和顏悅色,出其真誠以事其親,始得謂孝。倘父母有過失,為人子女者,應以悅色柔順的態度來勸解,冀使父母自行悔過,而免陷於罪之深,而遺憾終身。或見其親,頑固不化,反而受親之怒責,為人子女雖受苦於身心,亦應無怨無恨,不變顏色,婉轉而勸之,至於改過而止。
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所以大孝至誠,可驚天地,可感鬼神,凡有大孝之子,天地神明必皆佑之。自古至今,孝者甚眾,如昔有廿四孝、皆可作為楷模。
所以孝有五大美德,若依此美德而修之,則可成大孝也,此美德即「誠、敬、順、養、悅」也。
誠者,誠心也,虔誠也,誠意也。
敬者,尊敬也,敬重也,敬奉也。
順者,順從也,不違背也。
養者,奉養也。
悅者,悅色也,溫柔也。
此五大美德,既能修成,則康莊大道任爾縱橫無阻,成為一大孝子也。願世人勤而修之。
天上聖母 降
述:「在生不孝敬,死後厚禮何用」
人乃受父精母血而孕育,母懷胎之後,行住坐臥均不能安舒,有時頭暈目花,飲食無味,三餐難進,富家者,家有佣人,母則免受家事操作之苦,若貧家者,雖大腹便便。亦必須幫助家計,受盡風霜之苦,十月懷胎既滿,在生產之時,腹中疼痛,可此刀割一樣,有時痛得昏迷不醒,又恐孩兒難產而憂心,母之苦痛,實有口難言矣。俗語說:「生得過,燒酒香,生不過,四塊板。」就是說,若是平安生產,就可得到雞酒來補身的香味,若難產不幸的話,所得到的僅是四塊木材所做的棺木而已,猶曾生產之危險也。
及至安產後,方得放下心懷,十月懷胎已過,繼之而來的三年乳哺,所食是吸收母親之血液,現世雖以乳粉代替人乳,但兒若染病之時,父母之憂急更難以言狀,寢食難安,處處看醫生,不怕屎尿之穢臭,照顧其健康,不惜金錢,不怕辛勞,無微不至。可謂父母劬勞之恩,如天之高,似海之深也。兒至七,八歲,則送入學校讀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之勞心,可謂極矣。及至學業成就,步人社會,至婚嫁之期,父母又再為兒子勞心,求淑女為媳婦,求賢婿為東床,一旦男婚女嫁之後,父母年事已老矣。
豈知兒子長大成人,不知孝敬父母者眾,做事累及父母憂煩,不能奉養父母,只顧妻女,置父母於不顧,自己既有經濟基礎,住在都市高樓大廈,而將老邁之父母放置於鄉村之草茅小屋,日限制其生活費用,自己則奢華浪費,罔顯父母劬勞之恩,世有如是者,可謂不孝極矣。慈烏尚有反哺之義,羔羊有跪乳之德,人豈可不如禽獸乎?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善哉!斯言,勸為人之子者,當及時事親盡孝,則不致追懺之憾。然而世人竟有不念父母生育養育之恩,父母在生之日,不知奉養,刻薄以待,及至父母病亡,則大事鋪張葬儀,用三牲五牲以拜祭,惟恐失其面子,出殯之日,花去十幾萬元,甚至數十萬元者,亦所不借。如此之敬奉,雖有佳餚美酒,一滴何曾到九泉,死後之厚禮,不如在生以菽水承歡也。願世人應予了悟,為人子者,為人媳婦,應孝敬父母,孝敬翁姑,你若知孝敬父母翁姑,則你子女媳婦定必孝敬你,此所謂孝恩不忘也。
人生在世,雖然說是世傳世,父母傳我,我傳子,子傳孫,此乃上天造化之理,不是人人自作之孽,但養兒待老,積穀防飢,豈是無謂乎?
西華帝君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廉」
廉:明也。察也。清白也。明白分辨不苟取也。潔己之謂也。
「廉」乃潔己身心為本,寡欲而不貪不取,不越其軌,廉潔自持,克勤克儉,廉以持躬,接物以公私分明,品德高潔,無愧於心,正大光明。
所以「廉」乃廉風清白,安貧樂道,窮而不變其志,心地清白,不貪不取,不妄營求名利,堅志端行,心無私慾邪念,不作虧心之事,以義為利,不作無廉恥之事,皆是廉也。
廉潔之士,心無私邪,誠意待人,辦公做事,有始有終,對於美色財物,絕不動心,即是有清正之氣也。凡能除去心中妄念,心清正而寡慾者,均有下列四項德行:
一、口不說無廉恥之語言,就是清淨之口也。
二、耳不聽邪言惡語,傷風敗俗之話,就無動心之憂也。
三、眼不看一切邪淫穢事,如淫書淫畫,春宮電影等,就無動心之慾。
四、手不妄動,就無心損人害人之事。
以上乃先正內心,使之清廉,外身自能修齊,然後就能成為廉潔之士也。故欲成為大廉之人,必須先修五大美德,此美德即「明、察、潔、立、恥」也。
明者:光明也,明白是非,明白事理,不苟取,大公無私也。
察者:審度也,諦視也,昭著也,考驗之舉也,觀察事物也。
潔者:清也,白也,不污也。
立者:樹立也,自立也,不依靠也,立必正方,成也。
恥者:羞恥也,知廉恥則不作遺羞之事也。
此五大美德,若能修而行之,則「廉」成矣。願世人善為修之。
趙天君 降
述:「廉之表現」
「廉」者,就是說,人之心理無私慾邪念,自身清白,不染穢氣,不作虧心之惡事,所以人若無私邪,待人接物,必有誠意也。
貴為官者,必須清廉潔已,對國家盡其忠心,對民眾愛如子女,不貪贓,不枉法,辦事公正無私偏,保持清廉官之作風。
富家之人,必須富而無驕,樂道好施,不以金錢引誘人家婦女,不以金錢導人作惡,不因錢多而驕奢淫佚。貧窮之人,雖家境貧困,也能安份守己,不作偷盜搶奪人家財物,不作犯法之事以染污其身。
下賤之人,雖然身格下賤,都不敢忘圖富貴,妄想他人妻女,自安下賤身份,不願妄求貪取無廉恥之財物,願做乞丐亦快樂。
富貴貧賤乃天命註定,若不貪取妄求,安份守己,勉力勤修,則貧賤亦能變成富貴者,若不勤修,一味作惡,則富貴亦能變成貧賤也。
因為錢財之主人並無一定,若能守正道而願受辛苦,則錢財都能趨奉他為主人翁,若一味以無廉恥而忘取,則錢財退而遠避也。所以世間,並無長窮久富之人,,世人若能了悟此理,則處處可以表現其「廉德」也。
馬天君超 降
行廉引證:「楊震畏四知」
楊震,東漢時代,陝西華陰縣人,別號伯起,他的學識淵博,為人光明正大,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關西夫子」。
楊震在朝為官清正,愛百姓如子女,很喜歡為國家舉用有才能的人,適他所管轄之地區內,有昌邑縣尚缺縣令,他因知王密有才智,乃保舉他為縣令。有一次,楊震因有公事而到昌邑縣來,王密知道了,想賄賂楊震,便帶了黃金十斤送給楊震。一為答謝他過去提拔之恩,並請求以後多多栽培。
當王密親自抵達楊震住處時,楊震很高興地出來迎接。楊震知道了王密的來意,他堅定不肯接受其賄賂。王密說:「我趁著天晚送來,路上沒有人看到的,亦無第三者知道的,您做了有什麼關係呢?」楊震便正色地對王密說:「你送黃金給我的事,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為什麼說沒人知道呢?」於是堅決不接受。王密聽了楊震的話,知道自己錯了,不覺面紅耳赤,很是慚愧,帶著黃金回家去了。
楊震有如此廉節的美德,他的子孫感覺很是光榮,於是在家的廳堂上懸掛著「四知堂」的匾額,一則表示他們祖宗清廉的美德,二則可以作為他們的一種警戒。
所以楊震畏四知而辭金,其清白廉潔,是天下無人出其右,其廉潔之名,萬古流傳,作為代代為官者之典範。關聖帝君降筆著造「桃園明聖經」之經文中,亦欽佩楊震之清廉,而褒揚之。
保生大帝 降
詩曰:大道勤修八德明。認清正路上天京。
有緣弟子康莊步。何患他年果不成。
其二:冥冥大道降蓬萊。立志虔求實快哉。
真理闡明開普度。士農工賈莫徘徊。
其三:洩露天機喚子修。執迷不悟造愆尤。
前生業障今生解。若不回頭恨更悠。
其四:無形大道本無聲。一意勤修理自明。
期得靈台光且慧,長生不老上三清。
黃天君忠 降
述:「崔母教子廉潔」
崔元暐,唐朝人,官任員外郎之職時,其母親盧氏對他說:「我曾聽見人講,凡兒子出外做官的,有人來說他貧乏不能存,這是個好滑息,如果說他財貨充足,這是一個惡消息。」這就是說,做官的人,貧乏不能存,乃是兩袖清風,不貪贓,是一個清廉公正的官員。如果他財貨充足的話,此人為官不正,必貪臟枉法,受取賄賂,否則那裏來的財貨。
近見親戚中有人做官的,多將錢物寄給父母,老人家只知道歡喜自己的兒子為官發財,竟不問這些東西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倘係非理所得之不義之財,即與盜賊何異?倘得來之錢財雖無大過錯,難道內心不覺得慚愧麼?
你今坐食俸祿,如果不能忠君愛國,清廉為政的話,何以對得起天地覆戴之恩。元暐奉母訓,即以清廉自勵,盡忠愛民,成為一名清廉官員,盧氏所謂消息之好惡,豈非就是吉凶的分途?這話真似暮鼓晨鐘,足以發人深省了。
莊周夫子 降
論:「修道與素食」
人為何要修道?因人若不修道,則不明八德之真理。八德者,「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也,是為人處世必備之德行。修道者,修其缺點,以明其真理之謂也,不是一蹴就可以修成的,必須按步就班,循序漸進,慫容地一步一步地走向目的,絕不能不修而能得道者,故修道必須依照道理,循著方法,慢慢地步入聖境。
有心向道者常說:「我已經修道了,我正在行持清口素食哩!」初聽這樣的話那些修道的道親們,似乎很發心,很虔誠,但仔細的想一想,檢討一下為他們為人做事的心理,開口說話的涵養,就可以知道他們是否真的在修道,抑是莽撞盲從,人言修道,我亦言修道。
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認識清楚,所謂修道並不是素食,素食更不是修道,為甚呢?請看古聖賢之得道成道的人,如軒轅黃帝在世三百餘年,修道一百餘年,在鼎湖白日龍馭升天為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孔子、關聖帝君等等之成道,為神為聖,未聞其修道為素食也。又如那些貧窮人,不是常常在素食麼!您能說他們是在修道嗎?再說那些馬、牛、羊等所吃的,不全是水草雜糧麼!您能說牠們是在修道嗎?
所以修道與素食,不得混合而言,那未!修道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不一定」。
因為佛教的法典中所強調的是「不殺生」,不造冤孽,不殺生並不是要素食;同時,法典中也明確的指出:有「三不淨肉和五不淨肉」的記載,這些不淨肉的內容是:「不是我殺,不是為我殺,我沒有看見殺和聽到殺:以及為其他動物所傷殘了的。」在這些範圍以外,修道的人是可以肉食的。
不過,為發大慈悲心起見,在環境許可之下,如果素食的話,當可事半功倍,但是,注意素食的方法,是可以循序漸進的,起初選擇初一,十五和佛菩薩聖誕日,而後每逢三、六、九或是八天,十天,而漸漸長期素食。本來,佛教法典中提示素食,只是一種希望與鼓勵,並沒有規定一入佛門,就必須修學長期素食。何況修道者,更無規定一定要素食。總之,素食對於老年人之身體是有益的,可防血管之硬化,與高血壓。
吾論「修道與素食」僅主張修道不一定要素食而已,並不是勸大家不要素食,因素食亦有素食之好處。如能素食清口,堅心修道,守口業、守心德、則道可速進而道可成也。若僅素食而口不修,巧言令色,常以虛偽騙人,心地不良者,則素食有何益哉?願修道者,希勿執迷不悟。
諸葛武侯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節」
節,是人之操持,即節操貞節也。節,乃名節也。死生者也。死生則為名節也。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忠義亦名節之事。
「節」為人之儀範也。志操堅貞,操守嚴正,冰清玉潔,守身如玉,如竹節之堅貞,如松柏之凌耐,如菊殘猶傲霜枝,加梅雪爭春不下。男重操持,女慕貞節,人如無守節,則無忠義。婦女加無守節,則無貞操。
「節」之於人也,為人臣,若無節義者,則貪祿不盡其職,容易被利誘而變其志,貪贓枉法,不愛其國家。為人臣,如有節義者,則盡忠職守,清廉潔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為軍人,若無節義者,則貪生怕死,容易變其志,容易屈服敵人。為軍人,如有節義者,則精忠報國,萬死不辭,視死如歸。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移。
為士民,若無節義者,則不明大義,逃漏國稅,不守國法,無所不為非。為士民,如有節義者,愛國家,修身守法,正直無私,守己安份。
為朋友,若無節義者,則不守信實,違背良心做事,不顧友誼。為朋友,如有節義者,情同手足,互助互愛。
為夫妻,若無節義者,則夫不顧家庭而在外金屋藏嬌,妻不安於室而紅杏出牆等等。
由此觀之,「節」之於人也,實貴而且重,人若無節義,大而亡其國,小而毀其家,豈可弗乎之哉。為人應知:宋之文天祥殉國。漢之蘇武盡義節,不降胡。此皆臨大節而不可奪者也。
所以「節」有五大美德,即:「義、志、氣、貞、操」也。茲分別解釋如下:
義者,義氣也,不屈也。
志者,意志也,中心也,堅定作為也。
氣者,正氣也,浩然之氣也。
貞者,正也,堅也,定性也。固定也,守禮也。
操者,操持也,操守也,把持也。
人若能修持此五大美德,則「節」成矣。何患乎大道無康莊乎?希男女勉而修之。
南華帝君 降
詩曰:大道由來費苦修。只須堅志願終酬。
古今多少成名者。鍛煉行功幾十秋。
其二:節義之心最可珍。不成其事便成仁。
浩然正氣天祥瑞。萬古流芳第一人。
其三:蘇武留胡節不虧。任他富貴志無移。
漢家幸有忠臣義。青史題名萬古知。
其四:忠臣節義古流名。典範猶存博好評。
願爾世人趨學步。轟轟烈烈作干城。
史可法夫子 降
述:「盡民族氣節的蘇武」
蘇武字子卿,漢朝時代杜陵人,考中狀元,未幾,受漢武帝的命令以中郎將官銜,派使匈奴為談和平使節。
蘇武奉帝命帶著副使張勝,和一百多個隨從,用馬和駱駝背了一大批禮物,原是打算和匈奴皇帝單于,講和不要戰爭的。可是,他到了匈奴的國內,匈奴以為漢朝害怕他,就驕傲起來,不與蘇武講起道理,蘇武看情勢不妙,擬早點回國去復命,不料匈奴內部適時發生內亂,那個副使張勝,竟然瞞著蘇武,和內亂的一方搭上了關係,打算從中撈一點便宜。過了不久,內亂的一方就失敗了。在匈奴皇帝單于追查之下,發覺張勝和自己的反對者有互相勾結,十分惱怒,就把蘇武等一百餘人扣留起來了。
在匈奴國內,有一個投敵的漢奸叫衛律,他是漢人,無恥自投降了匈奴以後,做上了大官,匈奴皇帝單于,就命衛律來審問蘇武等一干人。
衛律把蘇武和張勝帶去審問,打算要他們也像自己一樣叛國。豈知蘇武到了審問的地方,不等衛律開口,就高聲對他說:「漢朝派我來做使節,我沒有完成國家的使命,就算匈奴不殺我,我也是沒有面目回國的。」說完了,就抽出身上的佩刀刺到脖子上去。
衛律看見蘇武自殺,倒是出乎意料之外。他馬上走上前去,把蘇武一把抱住。看見蘇武昏迷過去,又馬上下命令叫醫生來為蘇武醫治。那時匈奴的醫療方法並不高明的。醫生叫人在地下掘了一個坑,用火薰得熱了,把蘇武放在坑裏,醫生就拿腳在蘇武的背下一陣亂踏,踏的背上都出了血,這樣鬧了半天,蘇武才甦醒過來。
經過一段時日,蘇武的傷口愈合以後,衛律就把蘇武和張勝帶到一個殺人的地方來。在這地方有一群被認為是「叛國犯」的人,披著枷鎖,亂糟糟的跪在地下。衛律大模大樣地坐在臺上:蘇武和張勝呢,名義上說是觀審,實際上和囚犯差不多。
經過形式下的審訊後,就聽得一聲命令:「殺」!在一陣震耳的吆暍聲中,只見刀光-閃閃,囚犯們一個個被砍下了頭。張勝登時嚇得面色慘白,渾身發抖。就在此時候,衛律倏的站起身來,拔出腰間佩劍,指著張勝說:「張勝謀殺皇帝的大臣,罪該斬首。但是,根據皇帝的旨意,漢人投降的可以免罪。張勝!你要降?要死?」一面把劍擱在張勝的脖子上。貪生怕死的張勝,不知不覺的跪了下去,一面叩頭,一面喃喃地說:「饒命!饒命!張勝願意投降!」堂堂漢朝的副使,經不起一嚇,就投降了。
衛律以為對付蘇武也不困難,於是向著蘇武,厲聲地說:「蘇武,你還不趕快投降麼!」可是蘇武連神色也不動一下。衛律把劍鋒貼到蘇武的脖子上,蘇武還是一動也不動。他手裏緊緊握著從漢朝帶來的「節」,(「節」是古時使節拿在手裏,代表自己的身份的東西,像一根竿子,上面綴著一串毛。古時的使節,就是現今的外交大使)堅定而自信地望著天空。在他看來,這根「節」就代表著民族氣節,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讓它受到屈辱的。
衛律看見蘇武這種堅貞不屈的神氣,突然感到自己人格的卑鄙。因為衛律本來就是個漢奸呀!他那把劍靜靜地抽了回去,他沒有膽量敢把蘇武殺死。於是他向蘇武講了一大套漢奸理論,說匈奴皇帝怎樣好,漢朝皇帝怎樣不好,希望用軟索子來屈服蘇武。蘇武「呸!」的一聲向他睡了一口涎沫,厲聲地說:「衛律!你本是漢人,卻叛國投敵,你還有什麼面目和我說話?你知道嗎?南越殺了漢朝的使者,結果弄得國家滅亡了;宛國的皇帝殺了漢朝的使者,結果自己也被人殺死了。你殺了我,只是破壞了兩國的外交關係,弄得兩國不和;兩國不和,對你有什麼好處呢?老實說,你殺了我,你也沒有好下場的!」衛律滿面通紅,無言可答。
從此以後,蘇武的處境更加艱苦了。起初,他被囚禁在一個大地窖裏,匈奴皇帝故意不給他飲食,那時候,天正下著大雪,蘇武一連餓了幾天,口渴得忍不住了,就抓一把雪來放到嘴裏止渴,肚子餓得慌了,就撕下毯子的毛來和雪嚼著以充飢。這樣過了幾天,匈奴皇帝派人來看他的動靜,見他還活著,覺的很奇怪,認為必有神助。不久,蘇武又被匈奴帶到一個冰天雪地,人跡不到的北海,交給他一群公羊,並對他說:「皇帝命令,要你好好的看管這群羊,等到公羊養出孩子來,你就可以回國了。」公羊怎麼會養出孩子來呢?這無非是開他的玩笑吧了。可是蘇武一點也不屈服,也不灰心在那裹,沒有吃的東西,蘇武就打野鼠來吃,掘草根來吃,頑強地生活下去。他很愛和他一起共患難的那群羊,縱使餓極了,也不肯起一個傷害牠們的念頭,他更愛漢朝的「節」,認為它是民族氣節的象徵,節上裝飾著的毛完全脫落了,變成一支光杆兒,他看著越覺得它的可愛。就這樣,蘇武在北海邊度過了五六年的時光。
有一天,蘇武驚奇地看見自己的故友李陵來找他。原來李陵是個有名的漢將,因為和匈奴打仗戰敗而投降了匈奴,匈奴皇帝給他做了大官。如今他是受了匈奴皇帝的命令,前來勸蘇武投降的。李陵雖用盡口舌勸他歸順匈奴。可是蘇武的意志十分堅定,談到最後,蘇武嚴正地對李陵說:「你不要再說了,我所要求的只是一個為大漢而死。」李陵慚愧得無話可說,並且大哭起來。
再過了幾年,匈奴願意和漢朝停止戰爭,談判和平。漢朝一批新的使者又來到了匈奴。他們以為蘇武已經死了,匈奴皇帝出撒謊說蘇武已經死了。可是,流落在匈奴地區的蘇武的隨從們,密告漢朝使者,說蘇武還活著。因此漢朝使者向匈奴正式提出歸還蘇武的要求。匈奴皇帝不得已,只好答應。
在匈奴地區堅持了十九年,堅貞不屈的蘇武,終於勝利地回到自己的國家了。他出發到匈奴的時候,還是一個壯年人的狀元爺,現在他的頭髮和鬍子都全白了,他出發時所帶一百多個隨從,現在能夠活著回國的只有九個人了。十九年的時光是艱苦的,考驗是殘酷的。可是,蘇武的高貴的民族氣節永遠受到人們的景仰與讚譽。
蘇武回到漢朝後,官拜典屬國,宣帝立位,賜封關內侯,圖形麒麟閣。蘇武之凜然氣節,青史留名,萬古流芳,作為後世之殷鑑。
韓退之夫子
論:「修道不可以迷信」
夫,修道乃修學其道理之謂也。理不明,則無法可修,所以欲修學道理者,應先明瞭道之理,道之理,即大道康莊之所謂:「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也。此道理自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傳流至今,數千年而不易,所謂中國固有之倫理道德文化也。
所謂迷信者,就是不瞭解道理,不遵循方法而盲目去信奉的意思。是故,迷者邪也。信者正也。修道者,若不瞭解道理,盲目去信從,則謂之邪迷也。若能瞭解道理,不盲目信從,擇其善者而從之,謂之正信也。簡言之:「偏信邪說而行者,謂之迷信,遵循正理而行者,謂之正信也。」
凡是一種宗教,應該具有嚴正而正確的道理,可靠的方法,並且能例舉出可以考查的事實,予以證明,這些證明,不但以前的人可以做到,就是現在的人也可以做到。例如:大道康莊之所謂忠,所謂孝,古人可以做忠臣孝子,現在的人亦可以做忠臣孝子。古人如何去做忠臣孝子,現在的人亦應如何去做忠臣孝子。此乃人人若能正其心,誠其意,對國家盡其忠,對父母盡其孝,則可成為忠臣孝子,自古皆然也。
修道者,若不修大道,背道而行,其所信奉者皆是邪說異端,此乃迷信也。人若能打破迷信,咸歸正信,亦是大道康莊之所謂「智」也。願世人,瞭悟大道康莊之真理,勤而修之,則成佛成仙成聖成佛不難也。
有詩為證
詩曰:清淨靈臺慎勿迷。康莊大道好修齊。
異端邪說毋輕信。了悟良銓理可稽。
赤精子仙翁 降
論:「修大道,定能成仙佛之說」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其言意謂:人之初生為人,其本性,生成是善良,本性雖均善良,但因其所學之差異,致性有不同而相差甚遠者。譬如其所學習者是善良的,則其性為善性。其所學習者是罪惡的,則其性,終變成為惡性也。因而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謂也。
所以修道就是要修其生來具有之善良本性,使其永遠光明不蒙蔽也。修道乃修大道之真理,真理者何?「仁、義、禮、智、忠、孝、廉、潔」之八德也。修道如能修成大道之八德,則可謂之成道。成道者,有白日昇天,有死後昇天,其昇天後,當然能得到聖、佛、仙、神之果位,此乃千真萬確之事實。我可提出左記確切之明證,以悟世人。
神農大帝:教民耕種稻谷,以維民生。試藥性,著本草,以治百病,濟世活民,昇天為聖神。
軒轅黃帝:劃地分野,定九州,創建中國萬萬代之基業,以政教合一的教化,賜姓於民,修道一百餘年,鼎湖龍馭,白日昇天,為道祖為最高聖神。所以中國人是神的子孫。
倉頡帝君:製文字,造福社會人群,昇天為聖神。
天官堯帝:黃帝五代孫,以大道八德治天下,而天下太平,昇天為聖神,即三官大帝之一,天官大帝。
地官舜帝:以孝治國而天下太平,施仁義於民,昇天後為聖神。即三官大帝之一,地官大帝。
水官禹帝:治天下之洪水泛濫,導入於海,以安民生。以八德治天下而太平,昇天為聖神,即三官大帝之一,水官大帝。
至聖孔子:啟發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刪詩書,讚禮樂,周遊列國講道宏道,設杏壇以授弟子,成為萬世師表,死而為文聖。
李老君:發揚黃帝道統,以道化人,導人遵守大道,死而昇天,為仙為神。
武聖關帝:忠心昭日月,義氣貫乾坤,興漢扶劉,忠義不二,讀春秋而實踐春秋,死後昇天成聖神。
孚佑帝君:即呂洞濱,學道,修道而成道,濟世救民,昇天為仙神。
岳武穆王:精忠報國,匡扶宋室,視死而歸,死後成聖神。
文天祥:忠心勤王,威武不屈,富貴不移,正氣凜然,捨身成仁,死而成神。
天上聖母:盡孝悌,學道成道,救護漁民,貢獻國家,死而昇神。
釋迦文佛:看破富貴,修鍊尼珠空色相,說法渡眾而成佛。
觀音菩薩:看破紅塵觀自在,修慈悲之道以救世,尋聲救苦而成佛。
地藏王菩薩:立宏願,不渡盡地獄之幽魂,決不成佛。蘭盆海會,撫恤恩施。
以上所述僅萬分之一而已,其他尚有三萬六千神,難以枚舉。皆是以大道之八德,修而成道,昇天為聖佛仙神者。所以勤修大道而成道者,定能成仙佛之說,實不謬也。
如現世為國陣亡之三軍壯士,皆列祀於忠烈祠,以褒揚其忠義,他們均已成神,享受千秋俎豆,萬民敬拜。此英靈均在生前,有表現「大道之忠義」,故死後能昇為神也。又如吳鳳捨身救人,感化高山族不復出草殺人,此乃吳鳳已充分表現「大道之仁與義」,故其死後,能為神,受人立廟敬拜也。願世人應了悟此理,勸修「大道之八德」,則康莊大道可行矣。
天上聖母 降
論:「三從四德」
三從: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曹大家女誡曰:女有四行(即四德)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鄭註曰: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枲。
「未嫁從父」乃婦女未出嫁之時,在家庭要孝順父母,凡事聽從父母之言。對兄弟姊妹,兄嫂弟婦要和氣相處,相讓相敬。更應敬老尊賢,絕不可在父母之前,唆弄是非,而暗中陷害兄嫂弟婦。自己如有做出差錯地方,決定要受長輩之糾正及相勸,而隨時改過自新。交女友要慎重,擇善友而交。對男女之間必須有分別,不得混雜自惹罪過。無父母之命,不得外遊。對鄰里要和睦,不談人之是非。勤讀聖賢書,不看邪說異端及淫書。舉動端正,有禮義廉恥。應學習女工手藝,終日無懈怠,始得謂之良家女,而受人愛慕。
「出嫁從夫」乃女人若結婚之後,必須合理合法順從夫婿。孝敬翁姑,對妯娌必須和合相敬,對大伯、小叔、小姑,亦要和氣圓滿,切莫唆使夫婿分居從求自己清閑,而放棄父母翁姑之生活而不顧,家事若是翁姑主事者,必須勸丈夫協助翁姑辦理家務,若自己主事家事,必須勤儉。家中大小事務,必須夫婦相量,敬重丈夫。協助丈夫做正當事業,勸丈夫為人必須謙讓為懷。自己如有犯錯,必須衷誠接受翁姑或丈夫之勸說,隨時改過自新。做事端正待人誠實,以幫助丈夫成家立業,如此,則可成為模範婦人,賢內助,受人尊敬。
「夫死從子」乃為人之婦者,若不幸丈夫先亡,子女均尚幼少者,必須謹守貞節。學習先賢之善良德行,將此善德,依法教養子女長大成器,應學孟母教育孟子,成為偉大賢人。以及岳母教育岳飛,能知精忠報國,成為一代忠臣孝子。教養子女若能成器,對國家社會,就有偉大之貢獻。子女之成功與失敗,均出自於婦女之教育所造出來者也。可見婦女在家庭中所負之責任與地位之重要也。若能守節,教養子女成器者,就能成為節婦賢母,而流芳千古也。
「婦德」就是人之良心德行。存良心,無惡毒之行為者,謂之心合德,人若能以良心來做事,才能符合天理,必須體天地好生之德,愛惜一切活物,孝敬父母,翁姑、丈夫,尊敬長輩,做事端正嚴肅不苟且。宣揚他人之善,隱藏他人之惡,一家大小和氣相處,善教子女,不作長舌婦,說人是非。克己待人,公正無私,助人成美,勤儉溫讓,端莊禮貌,可謂之婦德也。
「婦言」乃指婦人之言語也。言乃由口而出,而有分別善言與惡言。所以婦女應要輕言寡語,出言不粗野,存有禮貌。不虛言妄語,不暴燥亂罵,不亂言唆使人行惡,不顛倒是非,不口蜜藏刀,此皆婦人均要謹慎言語者也。世人所說之言語,均有善惡,若不謹慎其言,雖不是故意要說出惡語,致引起人之誤會,此皆平素言語不謹慎以成習慣,故能說出粗野之惡言也。所以婦人必須勤修口業,言必正而有信,溫和而有禮貌,必受人之尊敬,此乃婦人之言德也。
「婦容」乃指婦女之面貌也。面貌有美有醜之別,亦有正邪、善惡之分。若婦女之容貌美麗,不是指她善於艷粧,或粧得妖冶,才說是美麗之意。其真實之美麗,乃其內外行為,舉動端正,知禮義廉恥,其容貌之化粧,不過於妖冶,其美目均正視,不亂送秋波,此謂之真善美也。若艷粧妖冶,見人就送秋波,此乃冶容,又說桃花面,乃屬邪容,惡容也。所以人生之面貌有美醜之別,乃父母所生成。若面貌之善惡,則由自己之心行而表現。若容貌之正邪,乃由自己之粧飾化粧所造成者也。但其貌醜而心地善良者,其行為舉動不越乎禮,雖其貌醜,亦是美人也。所以婦人應不艷粧冶妖,以樸實端莊者,謂之婦容之美麗也。
「婦功」乃婦人在未出嫁前,必須學習勤儉耐勞,幫忙父母兄嫂之工作,學習管理家庭事務,如廚房,針指刺繡,縫衣等手藝,以便出嫁後,拿人飯碗拿得起,不愧為一家庭主婦,使丈夫免有內顧之憂,始堪稱為賢內助也。如無婦功之人,每日只能粧飾自己,化粧容貌,不理家務,只知看電影、跳舞,打麻將、遊覽、奢華浪費,雖其夫家有財產,是一個大商人,亦將走上倒運。所以為婦人者,應有婦功,才能幫助丈夫成家立業,而堪稱為賢內助也。
以上所述「三從四德」,乃婦女應遵守之德行,婦女若能遵守奉行,則大道自然康莊,可流芳千古,受人敬仰也。
瑤池老母 降
詩曰:立志修身德不忘。康莊大道更光芒。
綱常丕振兼天下。普化蒼生慰老娘。
其二:莫負群真救苦心。日行一善福來臨。
爭名奪利終何用。不若聚神學道箴。
其三:典範長流在聖門。履仁行義禮敦敦。
欲登善路迷途省。苦海慈航處處存。
其四:為拯元元不憚勞。迢迢雲路降天曹。
揮鸞警世真詮佈。惟願蒼生脫苦牢。
其五:由來學道必修身。養性還須更履仁。
世事偏多不如意。心胸豁落最堪珍。
其六:莫怨天心護不公。一分善德一分功。
斯時果滿仙班列。須悟玄機慎始終。
岳武穆王 降
律詩:禮義薰陶復古風。斯文丕振始而終。
雄心莫葬溫柔裏。壯志長隨方寸中。
青史垂名遺正德。凌煙記蹟建奇功。
齊心協力扶家國。社會繁榮進大同。
其二:偏喜題砂到聖台。揮鸞闡教冠全臺。
推敲詩句生花筆。煆煉文章倚馬才。
百載樹人心不死。千年遺愛道難隤。
修身養性春風裏。護國精忠志不灰。
其三:勸爾諸生種福田。狂瀾力挽作中堅。
仁心濟世功難沒。義氣參天德可全。
投筆從戎伸士志。以文會友寫鸞箋。
精忠報國丹誠抱。青史留名萬古傳。
其四:蓬萊聖地有鸞堂。木筆揮來醒世方。
武廟宏開忠教化。黃魂振起孝流長。
浩然正氣丹心抱。祟尚文風大雅揚。
千載勳名垂不朽。堯天舜日喜重光。
天上聖母 降
論:「自作自受」
世人若非為作惡,其惡果終歸自受,任何人亦不能代替其所受也。古人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天降大劫,如戰爭、暴風雨、瘟疫等等,猶有可避者,惟獨自作孽事,終歸自作自受也,蓋因到處有遊神,將爾之罪過紀錄在案故也。
語云:「一甲田,八百主」主人會更換,用繩纏其身,終亦無法保持其產業,惟有固守道德者,方可保其身,保其產業也。語云:「正可辟邪」,所以為人者,必須行為端正守道德,則不畏百邪之侵害也。
所以為人處事,若不端正而偏邪,則其所作所為之後果,必會自作自受也,願世人悟而戒之。
南海古佛 降
詩曰:珠璣句句啟玄微。木筆題詩證是非。
庶子勤修真理悟。婆心苦口勸皈依。
其二:苦海慈舟處處航。明燈指路振綱常。
神仙秉抱仁心意。冀得人間盡善良。
其三:晨鐘暮鼓震人心。道德流傳直至今。
壽世無辭多教化。鸞門此日佈綸音。
其四:佛本慈悲渡世人。康莊大道出於仁。
唸經禮拜清修者。覺悟由來最可珍。
南天文衡聖帝關聖帝君 降
跋
大道降於世,明其真理曰:「仁、義、禮、智、忠、孝、廉、節。」
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榮奉 玉旨扶鸞著作「大道康莊」聖書,有勞三界高真沐雨櫛風,扶鸞著作,無非是喚醒塵寰,珍重大道而勤修,正視康莊以廣達,期挽人心向善,移風化俗。此書如暮鼓晨鐘,警醒迷頑,上體天心好生之德,廣昭其勸,作蒼生之教化,遠非一般俗書可比論。是書之成,將是輔助杏壇之教化,永垂不朽也。
願世人,珍而研讀了悟,篤志勤修實踐,則大道康莊可以直達天堂,位列仙佛,籍註聖神,實為不難也。茲值是書付諸剞劂,特述數語以為跋。
南天文衡聖帝關聖帝君跋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運戊午年陽月望日
本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