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倓虛大師著
大矣故。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也。此品經。即唐貞元十二年。般若三藏法師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十卷。㧢收此一經之玄妙。所謂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者矣。故西域相傳云。普賢行願讚。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普賢行願讚。信哉。理賓然爾。普賢菩薩。為華嚴一經之主。初終二會。皆普賢所說。五周因果。皆普賢所彰。以如來之長子。傳如來之家法。稱注界性。發法界願。度法界眾生。無盡無間。吾人生丁末法。而得見聞斯經。不可謂非多生慶幸也。顯懷下劣。每誦讀此品經。而有感於十大願者。在諸經論中開合不同。有總具為八。或七。或六。或五。或四。或三。至善戒經。但有二事。雖廣略隨時。要皆不離懺悔𤩂向。懺悔回向者。自利利他二行也。菩薩行願。唯此二事.足以該之。今普賢寄圓說十願。自一禮敬乃至十𤩂向。皆廣明自他兼利之行。就一真法界言。固無自他之相。而以萬行莊嚴論。仍彰生佛之邗。故經曰。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是知生佛互為體用。唯此菩薩行願。足以彰顯之。則謂此十大願王即示眾生成佛之秘訣也可。謂為菩薩度生之法門也可。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能證。且依惑造業受苦者。祗以不聞此十大願王故。菩薩廣說此十大願王功德。慇懃勸人持誦。凡我佛子。若不受持而宏揚。豈不枉入佛門。而上辜佛恩。下負己靈耶。經更明此願王。於臨終時不相捨離。引生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文殊普賢觀自在諸大菩薩等。蒙佛授記云云。若是。有志淨業者。尤宜盡心焉。辛巳歲暮。天津功德林諸大護法善信等。恭請 倓虛老法師。宣講此品經文。凡未聞者。今皆得聞。已聞者。益知進趣。所以轉變眾生之煩惱業障者蓋大。即所以消除眾生之三災八難者自多。倓公以台宗老宿。於華北一帶宏法有年。而於此經獨鮮闡發。今又期促。未編講義。幸賴仁道法師在座。筆述成文。踰年始攜稿來青。付梓流通。囑顯懷綴數言。余於佛學。絕少行解。但念此品經。既契時機。復感 倓公融會台賢。誨人不倦。及仁道法師孜孜兼利之功。俱為希有。謹表歡迎讚歎之忱。並以此普告四眾及含識。咸於此信受奉行爾。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壬午歲季夏月菩薩戒弟子陳顯懷研清稽首謹序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隨聞記
將釋此別行一品。大科分二。初總釋名題。次別解經文。初釋名題又五。初名。二體。三宗。四用。五教。初中又二。初經題。次人題。初中又二。初經題。次品題。今初。
大方廣佛華嚴經
此經有三譯。一晉佛陀跋陀羅三藏譯。凡六十卷。分七處八會三十四品。二唐實叉難陀譯。凡八十卷。分七處九會三十九品。三唐般若三藏譯。凡四十卷。乃前二譯本入法界品之別譯。如來垂邗說法四十九年。惟說一心字而已。心字亦為假名。由名而顯體。體本不可說不可示。凡夫迷之舉體為生死。聖人悟之即生死為涅槃。此所以先覺之聖人。起大悲心。於無言說中。巧施言說。欲令顛倒眾生就路還家也。豈能默而不說。說尚不知。況不說耶。要當領其絃外之音。神而明之耳。經云三界唯心。虛空無盡。世界無盡。三界亦無盡。有情無情。悉由心造。心無盡故。一切皆無盡。然則但說心即足。胡又備說大方廣等名耶。猶如人各有名。亦各有體。心亦如是。心是其名。大方廣是體。凡夫誤認內團為心。不知萬法皆心。或謂心即精神作用。或謂心即知識。有人指為思想。有人指為知覺。皆未知心者也。心體妙絕。離於言思。譬如白紙畫白月。但可餘色襯托以顯。亦如明目。能察秋毫。不能自見。復如利刃。斬金斷鐵。不能自割。欲得明心。誠難矣哉。大聖無已。乃以大方廣而表示之。即當因指見月。用睇獲免。見月而亡指。獲免而忘睇由名識體。勿為名轉。宇宙之問。皆是假名。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江淮河漢。騟巒巔岫。皆為假名。以此假名都非離心別有故。決定心外無境故。所以云萬法唯心。莫謂心外無境。便道山河都吾之心。汝何有許多心。亦勿疑山河非是汝之心。汝心豈在山河之外。當從這裹會去。不能解者。且聽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指性德。乃心之體。佛華嚴乃修德。是心之用。復次大者性大。方者量大。廣者用大。性大者即體大。體離言思。現前一念介爾之心。𤨤古𤨤今。恆無變故。統攝一切法故。不在內外中間。非是過去未來現在。非有相。非無相。非亦有亦無相。非非有非無相。非生死涅槃相。非迷而失。非悟而得。一切總非。而不離內外中間。即是過去現在未來。有無四相。生死涅槃。一切總是。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自天而然。法爾如是。量大者即相大。相離言思。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大智慧光明清淨自在。常樂我淨無量功德。殆即精神之謂歟。用大者用離言思。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性具十界因果故。當知言性則性外別無量用。言量則量外別無性用。言用則用外別無性量。一一皆是絕待。並不思議。唯是一心。故曰大方廣。即是圓妙三諦理也。說三諦理即是立。三諦無諦。即是泯。立泯同時。即是中。立中有泯。立時即妙。泯中有立。泯時亦妙。斯乃性德。非假造作者也。所以皆言大者。非對小言大。實絕待無外。強名曰大。一大一切大。大但假名。顧名而思義。由義以達體。大即超情離見。不于大上起執。執心若亡。煩惱即消。煩惱消時。不離當處。即顯自心。而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可謂頓超僧祇劫。當下獲法身。吾人久為染法所熏。被名相役使。拘于現前之色身妄心。由之現起種種計度。種種思量。發生種種學說。種種理論。愈說愈遠。愈繁愈迷。遠則不能自返。迷則莫知真理。而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或自無主宰。推功于天。權在彼神。總為癡人說夢。收入偏計所執。全是小方小廣。生死之法。沉淪邊事。故如來大智。應機設藥。為說大方廣。欲令轉識成智。證于真理。以無礙智證無礙境。以不思議心人不思議理。知一切境皆是自心。無心外境。無境外心。或即境見不思議心。或即心了難思之境。知其本大本方本廣。常寂常照。即照即寂。當知此理。豎窮橫遍。生佛同具。情與無情。平等平等。若心若境。無二無別。吾人不知不覺者。未曾詳究。不自觀心故耳。即今大眾應思各人之心量。盡力向十方三世想。思之又思。尚有邊際古今不。一人思量如是。多人思量亦如是。此人之心量與彼人之心量。尚可分別其界限不。故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無邊剎海豈隔亳端。譬如一室千燈。光光相攝。天帝寶珠。互照互融。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難思難議。莫測莫測。如此妙法。孰能證知。眾生本來證圓覺性。但積迷既深。不肯赤體擔當。故云唯佛證知也。佛華嚴即說是事。顯修德也。妙覺圓明謂之佛。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果上之德號也。凡夫滯於所知覺遺于能知覺。二乘滯于能知覺遺于本知覺。菩薩分證本知覺。唯佛一人稱大覺。世間凡夫六根對六塵起憎愛是非善惡之思想。自以為能見能聞。能知能覺。殊不知早落在所知覺中。何不反觀是誰能見能聞。能知能覺。縱不能親見。亦得暫脫所知覺之囹圄。尚知有能知覺也。久久深入。離能離所。謂之本覺。覺性圓明。普照法界。經云。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縱未能證。即是名字位中佛矣。古德約十義釋佛。法界。本性。涅槃。隨樂。成正覺。願。三昧。業報。住持。及心。具如清涼疏。須者往尋。今用一語以統攝。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佛由萬德莊嚴而成。故云華嚴。古德云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華也。亦有十義。含買。光淨。微妙。適悅。引果。端正。無染。巧成。芬馥。開敷。嚴者。圓茲行德。飾彼十身也。佛為所嚴。華為能嚴。如是修德圓滿。覺行圓滿。乃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始覺合本覺曰究竟覺。即是大方廣也。經者。昔天台大師以五義注釋。無翻。有翻。和融有無。歷法明經。觀心明經。清涼大師以十義釋之。湧泉。出生。顯示。繩墨。貫穿。攝持。常。法。典。徑。皆當以觀心往融。不則入海算沙徒自困耳。八十一卷之雄文。七處九會之秘典。皆七字之注腳。欲入教海者。應披覽焉。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唐般若譯四十卷華嚴在晉譯六十華嚴為最末一品入法界品。凡十四卷。在唐譯八十一卷華嚴亦為最末入法界品。凡二十一卷。今之所釋。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清涼云。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可讚可傳。可行可寶。故別行別解也。別譯本今不具錄。其不思議解脫境界乃所入。普賢行願為能入。入者了達證悟。境界者一真法界。妙明真心。所謂寂寥虛曠。沖深包博者也。當知現前色心事理總是境界。即此境界名曰解脫。脫拘礙故。出離障故。此解脫境界當體不可思議。所謂十二因緣。三種非道。即是三德解脫佛道。若菩薩行此十二因緣。三種非道。不斷三惑。不破三法。而住三種解脫之道。即不思議絕待三德之解脫也。文殊般若云。佛界眾生界。俱不可思議。無有異也。淨名云。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乃至種種變現莫測。淨名又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中求。眾生心性即是真性解脫。癡愛即是實慧解脫。諸行不善即是方便解脫。捨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向何處求解脫耶。是故稱曰不思議解脫境界也。普賢行願者。普賢是能入之人周遍曰普。亞聖曰賢。有譯遍吉。智者云。居眾伏之頂。伏道周遍。故名為普。斷道纔盡。所較無幾。鄰終際極。故名為賢。此大士乃由行願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願者志願。行者實行。非願不足導行。非行不足剋證。法界深廣故。願亦深廣。行亦深廣。心不思議故。願行亦不思議。發無邊妙願。行無邊妙行。證不思議心。無願之行。則為盲行。無行之願。是名虛願。要以行山而填願海。行願詎可離哉。品者品類。雜華最末一品。今之一卷復是一品之末。古德謂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一卷別行。良有深意也。
唐罽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唐德宗貞元十二年於太原大崇福寺譯起。貞元十四年成。罽賓漢西域國名。在北印度。即迦溼彌羅。今為克什米爾一帶之地。三藏謂譯主博通經律論三藏。般若是譯主之名。奉詔謂依帝命。譯者易。翻梵文為此土之文也。
此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為體。一真法界即心性之異名。本來離名絕相。難思難議。只為開示悟人。故強名曰心。曰一真法界。更欲廣顯其義使人入故。橫開為四種法界。約事。約理。事理。事事。豎列為十法界。六凡四聖。橫豎相織而明之以性具三千。欲明其詳。請讀法華玄義。性具三千者。謂自性本具三千諸法。此三千即空即假即中。敻絕思議。妙絕待絕。乃天然之性德。本具之妙諦。隨拈一法。無不具足三千圓妙三諦。彼彼三千。融攝互入。猶因陀羅網。此之三千事理相即。圓融無礙。理具無外。全指事造。事造無外。全指理具。單論事邊。全理是事。即彼事事無礙。單論立邊。即是法界性起。今論妙絕。三諦不可思議。餘說剩言。何足道哉。三千者。第一假名一千。謂佛假名乃至第十地獄假名。第二實法一千。謂佛五蘊乃至第十地獄五蘊。第三國土一千。謂佛依報乃至第十地獄依報。所謂一千者。自佛界乃至地獄界。每界皆具餘九之性德。十界則成百界。百界之中。每界各具十如。故成一千。如是三種一千。乃有三千。十如者。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覽而可別名為相。自分不改名為性、主質故名體。功能為力。構造為作。習因為因。招果為因。亦名為業。助因為綠。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習果為果。習因習續于前。習果剋獲於後。報果為報。習因習果。通名為因。牽後世報。初相為本。後相為末。所歸趣處為究竟等。一一皆歸如實故。當知法法皆具三千妙法。故知介爾一心。亦必具足。以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一界具三十種世閒。百界則三千也。故云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為體。
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宗。十願稱大者以稱性故。王者極尊故。此十大願王能攝一切願故。二願王皆是稱性之修德。性德不可思議。稱性之修亦不可思議。導歸極樂者。極樂即華藏性土。彌陀即毗盧遮那。說稱性唯心之華嚴法門。發稱性唯心之十大願王。生稱性唯心之極樂。見稱性唯心之彌陀。一一皆歸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之妙體。斯真不思議之妙宗。普賢大士。華嚴海眾。悉皆願生極樂。是知華嚴大德。功在淨土。自餘下凡。可不歸心。
以拔眾生苦與佛果樂為用。拔眾生苦者、苦即法身、云何曰拔。與佛果樂者、眾生即常樂我淨、云何曰與。是不拔之拔。不與而與。法界法門。常同常別。諸佛悟之則妙覺圓明。眾生迷之則沉淪閤冥。所以雖妙德本具。而迷悟雲泥。故有大悲拔苦。大慈與樂。所謂拔六凡分段生死之苦。拔三聖變易生死之苦。與常樂我淨之樂。
以圓頓大乘乳味為教相。於化儀為頓教。於化法兼明別教。正明圓教。故曰圓頓大乘。如來五時說法譬以五味。第一華嚴如乳。第二阿含如酪。第三方等如生酥。第四般若如熟酥。第五法華涅槃如醍醐。此第一時說。故日乳味。以上五重玄義竟。總釋名題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初句指前廣偈。告下結說不盡。爾時普腎菩薩者標能讚人。普賢如前略解。覺有情曰菩薩。摩訶薩者。菩薩於大有情眾中。定為上首。地上大士皆得此名。稱歎等者。舉所歎事。告者告示令知。諸菩薩指法會大眾。言善財者。初入胎時。於其宅內。自然涌現七寶樓閣。及種種珍寶。誕生之時。遍雨種種珍寶。一切庫藏。自然充滿。父母親屬以此事故。名之善財。領五百童子於福城東古佛廟前。參禮文殊。最後參見普賢。證等普賢。於入法界品廣說其事。今在會中為當機眾也。如來功德稱法界故。法界無盡。如來功德何有盡耶。縱使十方極聖經不可說不可說劫。相續不止。演說妙德。亦不能盡。不可說不可說者。如雜華阿僧祇品明法數有一百二十四。謂十萬為一洛叉。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此下倍倍數至一百二十名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名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名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乃第一百二十三數。劫者梵云劫波。或劫簸。或云羯臘波。此云分別時節。大時。長時。有其多種。如菩薩瓔珞本業經云。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三銖。人中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石。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三銖。梵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為中劫。又八百里石。以淨居天衣重三銖。淨居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阿僧祇劫。又俱舍論謂人壽自十歲。百年增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此曰一增。為一小劫。自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為一減。亦為一小劫。合一增一減為一中劫。成住壞空之四期各經此一增一減之中劫二十也。而經此成住壞空之間。即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智論謂一增一減合曰一小劫。二十增減曰一中劫。成住壞空各經一中劫。如是八十增減即四中劫為一大劫。成者謂世界初成立也。于中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過去劫壞空之後。第二禪光音天。空中布金色雲。注大洪雨積風輪上。結為水輪。有大風起吹水生沫。而成須彌等山。時有情眾。集光音天。其福減者。生于世間。食于甘泉粳稻。失其威神。漸生欲著。顏色粗垢。如是經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減。名為成劫。住者謂世界安住。如今日吾等之時。第九小劫。人壽減至五萬歲時。拘留孫佛出。減至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減至二萬歲時。迦葉佛出。減至一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今世尊已入滅幾三千年矣。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彌勒佛出。第十五小劫。於減劫中。師子佛出。乃至欲樂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繼出興。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樓至佛出。是為賢劫千佛。此二十小劫。曰住劫。壞者謂世界毀滅。有二十小劫。火災起時。壞至初禪天。始從地獄。終至梵天。有情眾生。經十九增減劫。次第壞盡。唯器世間空曠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盡。最後一增減劫。方壞器世間。有七日出。大海盡竭。須彌崩壞。風吹猛燄。燒上梵天。悉成灰燼。名為壞紉。空者謂世界空虛。有二十小劫。壞劫之後。自初禪梵天已下。世界空虛。猶如墨穴。無晝夜日月。唯大黑暗。名為空劫。合此成住壞空。名一大劫。經七火災。有一水災。謂又於壞劫之時。漸降大雨。滴如車軸。更兼地下水輪。湧沸上騰。乃至二禪天。水皆彌滿。一切壞滅。此後更經七度火災。復有水災。如此每七火有一水。七度水災之後。更經七度火災。有一風災。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兼以眾生業力盡故。處處生風。乃至三禪。悉皆飄擊。蕩盡無餘。如是八七火災。一七水災。一風災起。共六十四大災。即六十四大劫。周而復始。古德頌云。欲界天上現五衰。三禪尚且有風災。饒爾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當知尚有三小災離今不遙。三小災者。起于減劫之終。方今人壽。平均為七十。百年減一。減至人壽三十歲時。饑饉災起。天不降雨。由大早故。草木不生。思欲見水。尚不可得。何況飲食。有情餓死。遭大悲痛。人壽減至二十。疾疫災起。種種諸病一切皆起。人壽減至十歲。刀兵災起。瞋毒熾猛。隨手所執。皆為利刃。互相殘害。皆是有情惡業所感。如是略說。其苦無量。即應起大悲心。發大願王。求生淨土。然後倒駕慈航拯救眾生。脫離劇苦。同證極果。十方如來。勝妙功德。皆自曠劫以來度脫無量有情而成。斯之一端。亦歎不能盡也。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功德指上所說如來勝妙功德。門者謂欲成就如此功德。當有門可由而入。所謂十大行願也。
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文列十種大願。十者表無盡故。第六第七俱是勸請。第八第九即自回向開出。下文自釋。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回向。
文可解知。不欲繁稱。故云乃至。略其八也。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禮敬者由心恭敬運於身口恭敬禮拜也。古德說七種禮。謂一我慢禮。如椎上下。無恭敬心。志公大師斥曰行道猶如推磴。禮拜恰似客舂。是知徒勞無益。或增慢蓋耳。二唱和禮。如應赴者失儀之甚。三恭敬禮。以兩手兩膝及頂著地。接足讚歎。三業殷重也。四無相禮。離能所禮其性本空也。五起用禮。能所雖空。體上起用也。六內觀禮。但內觀心。不向外求。七實相禮。若內若外同一實相也o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盡者窮盡。法界者括攝一切。虛空界謂橫豎普周。總言其無盡也。如是諸佛。皆以普賢行願力及深信解力如在目前。普賢行願力是法力。深信解是自力。謂諸佛者清淨法身。法身遍滿一切處。本來常在目前。眾生迷故。不自覺知。一念回光。方知終朝與佛臥起。覺性充遍。圓明普融故。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者。身無三惡。口離四過。意三業淨。故云清淨。身恭敬禮曰常修身禮敬。口讚佛德。常修口禮敬。意起觀心曰常修意禮敬。如通常讚佛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或存觀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皈命禮。此是文殊禮佛觀想愒。初句謂寂然不動。次句謂感而遂通。三句謂喻。四五謂互具互攝。周遍含融。事事無礙。不可思議。末句指極尊敬禮。此是因中三業。能感得果中三輪也。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依普賢行願之力及深心信解之力。於一佛前頓現多身。一身復禮多佛。如是禮拜無有已時。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以虛空眾生。顯其無盡。復自眾生開出業及煩惱。助明無盡。當知虛空眾生業及煩惱。悉是稱性唯心。何有窮盡。彼既無盡。故禮拜亦爾也。疲謂疲倦。厭謂厭足。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
稱謂稱述聖德。讚謂讚揚其妙。觀夫諸佛大士之行法。無非三業清淨。六根離染。今則的指舌根清淨。遠離口染也。不曰稱讚佛而謂稱讚如來。蓋有深意。普賢十大願皆依如來十號而發。由此十願乃可成就十號。第一稱禮敬諸佛者。乃身業清淨。今第二乃口業清淨。佛為十號中之第九號。如來乃十號中之第一號。佛之德號是由化他能所而立。佛為能教。生為所教。如來乃按自行因果而起。自行指自己修行。由因剋果。以果酬因。因果不二。體用雙彰。名為如來。如者果。來者因。如亦因。來亦果。以悟證如如故。佛來自如。眾生亦然。但迷不知覺。不得稱如來也。因果妙稱如來。吾輩癡曰有情。何不即在心起處念動處細細體察其因果之道理。汰其惡。存其善。去其染。留其淨。如是漸漸純淨。果上即得如來之佳號。因果之理。如影隨形。決定不離。此所以稱讚如來。令知修因得果。自行之重要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初句至海會圍繞。明所讚之境。有三重無盡。在文可見。所以明一塵中有多多之佛者。正破眾生知見。眾生但能知一室含有多塵。不能知一微塵含有多佛。但能大中含小。不能小中含大。良以執心堅固。小定是小。大定是大。著於假名。一定為一。多定為多。執于虛相。未得自他不隔。大小無礙。互融互攝。佛頂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嗟乎。此但己躬下事。諸佛說之而不聞。縱聞而不能信。縱信而不能解。縱解而不能行。唯知識心。分別計度。如蠶為繭。重重自縛。自蔽于幽冥。枉受淪溺。豈不哀哉。文云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是著眼處。深勝則依智不依識。解則返迷歸悟。如此方得現前知見。故知此句實能讚之因也。復次現前之知見。無大小無內外。圓明普照。融通無礙。遍攝一切。廓爾清虛。德用無邊。神化何窮。猶如帝珠。重重無盡。展轉無休。得之者等諸佛於一朝。失之者徒修因于曠劫。眾生外迷于聲色。內執于見聞。曾不了知眼不自見。心不自知。何況現前知見。若能見自己之見。知自己之心。則庶乎不遠。然後可以南求勝友。百城詢道。深入佛家。現前之見。遠離諸苦。到此頓知如來妙法。原來不遠。卻為人天之眼目。三寶尊貴。有大威德。可作苦海之舟航也矣。各以出過辯才天女下。是能讚相。辯才天女者。如最勝王經說。有大功德。有大辯才。經云。發言猶如世間王。辯才勝出若高騟。今修行者起最勝意樂。作其觀想。生不足之心。故言出過。辯才有四。法無礙辯。於一切法無不通達。義無礙辯。於所詮道理無壅塞。詞無礙辯。於一切眾生心行差別。以智慧普應之。樂說無礙。用前三為眾生說法。言說無滯皆契正理。音聲言辭功德悉以海喻。用顯廣大甚深。無有窮盡。末句周遍法界。總示無盡稱性也。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釋文同前。先顯無盡。後彰無間。初句先反顯無盡。而虛空下順成無盡也。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先明物供。次明法供。破慳貪障。成就檀度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二十三曰供養諸佛願。十地論有觀行供養。供者供奉。養者攝資。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初句至現前知見。如上可解。悉以上妙下列所供具。文中分三。先用雲喻諸具供養。次以香供。末以燈供。雲者多義、遍義、無盡義。天者貴義、勝義、自然義。供華鬘得佛殊勝相。獻音樂得佛法音。獻蓋得覆蔭。供衣得佛衣。如是種種妙供咸能獲得妙果。塗香者。智度論云。塗香有二種。一以梅檀木等磨以塗身。二者種種雜香擣以為末。以塗其身。及煎衣服。并塗地壁。燒香者。即吾人供佛時所燒之長香。有遍至法界義。末香即種種香末。如是等雲喻香如雲也。果上獲得戒香定香解脫等香。以燈供養獲得般若光明圓斷五住也。喻如須彌山。取人間目姰高大無過者。言如大海。表事理深廣。妙智妙慧。徹法源底也。當知一華一鬘。一衣一蓋。莫不稱性。等虛空界。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初句總舉。所謂下別明七種法供養。第二善男子下正明校量。何以故下徵釋所以也。法者法則。如說修行供養者。依教起行。如說而修。自拔出苦。復救眾生。若但說不行。說之何益。猶如數他家寶。自無半文錢。自疾尚不能救。何暇利樂他人。故知如說修行即是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也。所以名曰供養者。上契諸佛度生之本懷故。利益眾生者。以四悉赴機。令得四益。乃至究竟證得菩提也。攝受眾生者。以慈悲心。運無量方便。攝取有情。所謂用智慧攝愚癡。以禪定攝散亂。以精進攝懈怠。以忍辱攝瞋恚。以戒律攝毀禁。以布施攝慳貪。如觀音大士。普門示現。不棄毫末。一介螻螘。萬聖互援。如是攝受眾生。是真報佛恩。是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者。如阿含中廣說釋迦如來為眾生受苦事。乃至來此世界莫非為眾生故。今能代苦。悲憫他人。乃契聖心。故名供養。書經云。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亦同此意。勤修善根供養者。精進不懈。修諸善法。俾得自濟濟人也。不捨菩薩業供養者。菩薩造最勝業。怛沙大用。繁興無已。皆是自覺覺他之業耳。不離菩提心供養者。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同一性。平等無二。即平等心是菩提心也。正明校量中。俱胝此云百億。那由他此云萬億。迦羅乃豎折人身一毛以為百分中之一分。今取其多義。優波尼沙陀此云近少。謂碎大塊為微塵。塵數雖多。亦不及一也。如此較量。可知法供養之勝。此恐不達者執于物供而不明物供之所以。則是有漏有為之法。但招世間果報。若能以理合事。了知能供所供。一一中道。悉歸妙理。則財法兩供平等平等。俱屬不可思議。若執物迷理。但修癡福。設執理廢事。只落空談。淨名善德章廣明此意。法華喜見梵身名法供養。豈不然乎。經中自釋云。如來尊重法故。何以故。次句釋云。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謂依止聖教。證極果故。末句結歸勝供。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最勝供養通指財法兩供。足證全事即理。平等無別。若不爾者。何以無盡。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
懺者具云懺摩。此云悔過。懺其前愆。悔其後過也。今云懺除。謂懺則罪消。故下云業障。業障即罪也。何故懺悔則罪消。以業由心造。仍由心轉故。凡夫與佛。其心無二。而凡夫癡迷不覺。其心猶閤。諸佛大覺。猶如光明。閤則受無窮之苦報。明則享無上之妙樂。明閤苦樂。昭昭如是。吾人自問。孰不欲趨吉避凶。然而顛倒行事。自不欲為者。令人為之。不欲人施諸我者。盡施諸人。是南轅而北轍也。世人有譏云。腰握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可為顛倒之寫真。利己損人。猶欲夢享萬年之太平。癡之甚矣。昔秦始皇廢王道。焚書坑儒。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陽。銷鋒鑄鐻。為金人十二。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然才二世而亡。可知害人即是害己。損人卻成自損。明乎此則先聖垂仁之道賓不可滅矣。況大雄世尊之教。乃根本解決之至理。令諸有情悟入唯心法門。猶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累劫惡業。迎刃而解。懺有二種。若犯遮罪。當依制教作法懺之。若犯性罪。則依取相懺及無生懺。四明云。作法懺謂身口所作。一依法度。取相懺謂定心運想。相起為期。無生懺謂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法雖三種。行在一時。常可闕於前前。不得虧於後後。無生最要。取相尚寬。蓋妙觀是大乘之主。滅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顯德如照澄江。森羅盡現。文云業障。即攝煩惱障及報障。三者一起俱起。煩惱即惑。有其三種。見思塵沙無明。障三菩提。所謂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業障有三。有漏無漏非有漏非無漏。障三解脫。所謂空無相無作。報障亦三。同居分段報。方便變易報。實報變易報。障三涅槃。所謂性淨方便淨圓淨涅槃。蓋迷真諦之性德成見思煩惱。悟之為了因佛性。修之以體真止空觀。證之為一切智。成般若德。迷俗諦之性德成塵沙煩惱。悟之為緣因佛性。修之以方便隨緣止假觀。證之為道種智。成解脫德。迷中諦之性德成無明煩惱。悟之為正因佛性。修之以息二邊分別止中觀。證之為一切種智。成法身德。當知發軔之始。即應懺悔也。懺悔之法。簡易且該攝一切懺門者莫若念佛。念者明記不忘為義。體即是慧。佛者妙覺圓明。以不思議心念不思議佛。是妙觀合妙境。順菩提之正路。趨涅槃之妙門。逆生死煩惱之惡緣。實方便中之方便。法門之妙。孰能過耶。若能朝于斯。夕于斯。念念在佛。則即時或臨終。不生極樂淨土。將何所生。不見彌陀如來。則何所見。古德云。悟後若不求生極樂。敢保老兄未悟在。大眾幸勿疑著。棒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光陰不再。幻住非久。正好努力。不容蹉跎矣。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眼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初句至作諸惡業。舉所懺之罪。三毒乃惡業之因。身口意乃造業之具。所造惡業。能招惡報。謂現報生報後報。現報者現世作惡。即現身受苦。生報者今生作惡。次一生受報。後報者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無量下顯多。我今下辯懺相。悉以清淨三業正明從地倒還從地起。身口意能造惡亦能造善。昔因三業以造惡。今用三業以遷善。對諸佛菩薩之前至心懺悔。永不為惡。故云後不復造。即已造之惡斷其相繼。未生之惡不令再生。恒住淨戒一切功德者。淨戒不出清淨三業。三業清淨自具功德。此即已作之善令增。未生之善令生也。戒德難思。稱性周遍。守護正法。莫之與京。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見人為善。歡喜讚歎。己亦為之。不起嫉拓。名曰隨喜。諸佛大功德海。吾人雖未能頓作。亦當起歡喜心。樂好心。漸漸與佛法相應。回生換熟。即此便為修行。隨喜即是功德矣。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此段文中。分為四種。自初句至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為喜如來善。次為喜諸趣善。再次為喜二乘善。末為喜菩薩善。初中舉十方三世諸佛因地發心。果上得一切智。乃至入滅分布舍利。其中一切功德。悉皆隨喜。一切智若依佛智總義。即一切種智。或可指於佛果一切智地。當知諸佛如來。莫不如是勤求菩提。發大勇猛。不惜軀命。何況身外之財。棄之更無足論。且觀釋迦如來往昔劫中作雪山童子。為求半愒。棄捨全身。薩埵王子捨身救虎。六牙象王自投獵者。圓滿福智王施眼睛。金色鹿王捨身求道。慈力王施五夜叉。莊嚴王施妻。最上身菩薩施頭目腦髓。無量難行苦行。不可具說。法華經云。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者。如我世尊作尸毗王。為救鴿命。自割股肉。乃至肉盡筋斷。是檀度滿。為須陀摩王。甯失身命不失信于婆羅門及鹿足鬼王。是尸羅滿。為羼提仙人。被歌利王斬截身體。是忍度滿。為好施太子。誓得如意珠救濟眾生。入于大海。縱使筋骨枯盡。亦不懈廢。是精進滿。作螺髻仙人。入于禪定。烏于頂上作巢。巢中有卵。恐動則卵壞。待至鳥子俱飛。是禪度滿。為劬嬪大臣。分閻浮提為七分。城邑聚落。皆是均等。是般若滿。復次種種亦指六度十度乃至八萬四千波羅密門也。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者。或指十地。或指心地品中之四十地。一任消息。及般涅槃分布舍利者。謂眾生無感。應盡還源。大悲熏修。分布舍利而為三分。諸天龍王及人間也。各各建塔供養。人間我國除佛牙外。有十九塔。皆為利益一切眾生。無上依經說若得如來身分如芥子許。一瞻一禮。千返生於大梵天上。次明隨喜諸趣善中。六趣即六道。趣者對因以名果。因能向果。果為因趣。故名為趣。四生即胎卵溼化。彼諸功德雖極微小。亦隨喜也。第三隨喜二乘中。聲聞者。因聞聲教。悟四諦理。自須陀洹至阿羅漢皆名聲聞。三果四向名有學。四果名無學。辟支佛此云獨覺。或名緣覺。出無佛世。自生覺解者。曰獨覺。出有佛世。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曰緣覺。此二聖人。能出三界分段生死。證得五分法身。有大功德。能與眾生作大福田。故隨喜也。最末隨喜菩薩者。菩薩不住果證。起大悲心。覺悟有情。曠劫修因。利樂眾生。功德殊勝。遠超小聖。故曰廣大功德。雜華廣明。須者往檢。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
請者勸請。以輸喻法。故云轉也。當知即是請說法耳。說何等法。法華經謂為求聲聞乘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以輪為喻者。依小乘釋。具有五義。一速疾義。二有取捨義。三降伏義。四鎮已伏義。五上下轉義。依大乘者。具有四義。一圓滿義。二摧壞義。三鎮遏義。四不定義。智者云。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如是法輪唯佛能轉。自餘聖凡。亦少分轉。從上西天東土諸祖。皆是轉法輪者。乃至今時。諸大心人。皈敬三寶。請師說法。講解三藏。亦是請轉法輪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動勸請。轉妙法輪。
念念之中即有如許成佛者。況經多劫。一剎尚然。況復多剎。舉所請之境廣大無礙也。而我下明勸請之法。身口意業種種方便如釋迦如來初成正覺。默然而住。螺髻梵王及憍尸迦三請說法。禮足繞佛。胡跪合掌。說愒讚佛。哀懇請說。世尊即憫彼意。如己悲願。作師子吼。說法四十九年。度無量有情。法華云。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復如法華會上。舍利弗尊者三請等。皆是菩薩愍眾。請佛轉妙法輪。諸佛欲令世間尊重法故。知時而說故。機教相應故。所以待請。然後如時如量而說。或頓說漸說。或顯露不定說。或秘密不定說。總為解粒去執。不轉而轉。轉無轉相。是轉妙法輪。復次轉者轉個。翻身吐氣。妙者言詮不及。意路不到。法者色心。輪者無始無終。心造一切法故。若心轉者。一切都轉。六祖大師云。心迷法華轉。悟則轉法華。若知無不由現前一念而轉。則人心轉善。世界轉安。儒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妙輪不須向外著眼。只在當下一念。即能轉苦為樂。轉凡成聖。當知人心轉則天心亦轉。人心天心無二致故。世人迷於物情。失其本心。逐於枝末。忘其根本。欲弭災而災益熾。欲消劫而劫愈盛。顛倒行事。莫之能返。所以先聖詔人欲天下平。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今謂修其身者。當觀其心。經云其心若淨。佛土亦淨。萬法由心而轉。豈不然乎。若能如是而轉則當下干戈化為玉帛。厲氣變為祥瑞矣。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清涼云。即是勸請中別義。謂上勸請是請說妙法。以說法為主體。今請佛住世以住世不入滅為主體。而住世者仍為說法度生也。或可即為說法。故請住世。以世尊為人天眼目。三界導師。閻冥慧日。若捨壽者。則世間眼滅。無所依怙。如人入暗。墮坑落塹。喪失身命矣。所以應勸請住世。復次佛者覺義。一念迷則佛入滅。一念覺則佛出興。若常覺者為請佛住世。法華云。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佛如來那有入滅。妙經又云。然今實非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住不滅。便起嬌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當知皆是諸佛善巧方便之力。然則我輩。生不值佛世。已大可憫。幸遇一二善知識。為說諸佛遺教。度脫眾生。況逢此刀兵水火諸災橫起之時。猶能安坐聞正教輪。誠為礦世難遭之事。即當于彼知識起恭敬心。生難遇想。于自己生慶幸心。起慚愧想。願彼知識。久住世間。利益有情。是亦勸請之意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從佛乃至三乘聖賢諸善知識皆勸久住。般涅槃者。章安大師云。般涅槃此翻滅度。別釋者。滅者即是解脫。解脫二種煩惱。生死永滅。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訶般若。故大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此略說涅槃之名也。復云。一方便淨。二圓淨。三性淨。方便淨者。嘔和善巧。權能逗物。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非生現生。非滅現滅。不前不後。一時等現。然於寂滅無所損減。於諸生死無染無累。故名方便淨涅槃也。圓淨者。因圓果滿。畢竟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槃心。行如來行。持戒不殺。擁護正法。廣宜流布。利益眾生。迴向大乘。感得金剛堅固之體。法身常住。圓滿具足。獲大涅槃。修道得故。安住于此秘密藏中。復能頒宣廣說一切悉有佛性。施與一切常命色力。安無閡辯。雖破煩惱。亦無所破。雖圓智慧。亦無能圓。雖施眾生。不得眾生及以施相。是名圓淨涅檠也。性淨者。非修非得。非作業。非與業。本自有之。非適今也。沖虛寂靜。不生不滅。雖在波濁。波濁不能昏動。猶如仰觀虛空月形。五翳不能翳。雖復隨流苦酢。其味真正停留在山。雖沒膚中。膿血之所不染。故名性淨涅桀也。此三涅槃。不可相離。即三而一。不可相混。即一而三。雖復一三。即非一三。雖非一三。而復一三。會之彌分。派之彌合。橫之莫高。豎之彌闊。微妙莫測。不可思議。此涅槃之體也。古德曾譏講師云。此是如來涅槃。師之涅槃安在。故知不在講說之多少。但重在觀心也。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清涼云。此下三段。皆是回向前二。即回向中別義。故下偈中第七行竟。便標回向。欲收此二屬回向故。今常隨佛學者自利兼利他。下恒順眾生利他兼自利也。佛斷二種生死。滅五住煩惱。具足常樂我淨四德。稱為如來應供正㧢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功德巍巍。讚莫能窮。故應隨學。復次佛經曠劫修因。其中所歷之行。所為之事。皆為救度眾生故。難行能行。難知能知。乃能果上妙覺圓明。是真大雄氏。威德無上。所以應常隨學也。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娑婆如常所釋。其處即最中香水海二十重中第十三重。舉娑婆即攝華藏也。又為欲明如來因地苦行故舉娑婆也。此土苦事無量。如內苦。外苦。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逼惱身心。無有休息。而我等自無始以來。即忍受此苦。迄于今日仍忍受之。不求脫離。有大雄氏。厥號釋迦牟尼。于塵點劫前。發大勇猛。精進不懈。果證覺皇。即今文毗盧遮那如來也。毗盧遮那法身如來。此云遍一切處。亦境妙究竟顯也。盧舍那報身如來。此云淨滿。亦智妙究竟滿也。釋迦應身如來。亦行妙究竟滿也。三佛不一不異。不縱不橫。不可思議。從初發心者。謂自始知三寶。識得因果。起於正信。發菩提心。爾時名初發心。我釋迦如來自彼時起。即精進不退。是真希有。成佛之事。豈等閒哉。不雜曰精。不退曰進。若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尚冀菩薩涅槃安坐而得。垂手而至。世間豈有如許佳事。君子正宜自強不息也。每見學人。今日放下教典。宗門參禪去。三五日感覺無趣。便道禪師不是明眼。不如去休。尋個講經處所。翻閱典章。未久之間。煩惱心起。說他法師不通。此番尋一清淨道場。安心念佛。次定求生西方。誰知此處無善知識。天氣不宜。茶飯失調。不若四出尋覓知識。那能死坐一地。法身未成。色身先壞。於是五台結夏。普陀結冬。南北奔馳。豈只百城姻水。不覺一生混過。大好光陰輕輕斷送。一旦命光謝地。哭天喚地去也。傷哉。以不可說下。正明遮那檀度。以示精進。剝皮為紙等者。往昔劫中。釋迦世尊為最勝仙人。求說法師。天魔語言。我有佛所說一愒。汝若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盡寫此愒。當為汝說。最勝仙人為重法故。歡喜踴躍。即以利刀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合掌請說。魔憂遁去。爾時東方去此三十二剎普無垢世界。淨名王佛。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平復如故。如來廣為演說集一切一福德三昧。最勝獲無礙辯。為眾生敷揚妙法。何況下以難況易。為敬法故。身命尚捨。況身外之名利。如此捨己為人。恐任何英雄聖賢亦莫能及。真世間出世之師表。隨學之者。可謂毫髮無遺憾也。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樹下成大菩提者。如藏教佛。發真無漏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坐木菩提樹下。生草為座。成劣應丈六身。通教佛。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為座。現帶劣勝應身。別教佛。破十二品無明。坐蓮花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圓教佛破四十二品無明。以虛空為座。成清淨法身。示種種神通者。不測曰神。自在曰通。如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及漏盡也。起種種變化者。如放光現瑞。動地雨花。分身散影。大小互融。長短相攝。出入去來。一切無礙。現種種佛身者。謂普應群機。現丈六身。千丈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乃至法界無盡身雲。處種種眾會一句是總。以下別列。光明應三乘機。即是說法。在菩薩道場。為界內鈍根說生滅四諦事六度。為界內利根為說無生四諦理六度。為界外鈍根說無量四諦不思議六度。為界外利根說無作四諦稱性六度。在聲聞緣覺道場說四諦十二因緣。處轉輪王下應三界機。轉輪聖王即金輪王。小王即銀輪銅輪鐵輪等。剎利王族。婆羅門貴族。長者所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嘆下歸。十德具足。居士者。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天龍下即廣攝八部鬼神眾有情。聲聞若菩薩。閒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圓滿音者圓妙之教也。一一言教。悉歸第一義諦。無二無三。但說一實。一雨普潤。但為大白牛車。妙經佛自謂。如來於此等道場。皆隨其機。方便教化。皆成佛無疑。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即是圓滿音也。如大雷震。解圓滿音。如青天霹靂。聾聵皆驚。隨其樂欲。成熟眾生。謂感應之妙。聞者恰如其分。說者不過不不及。皆是一切種智之用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謂應以涅槃之身而得度者。如來即示入滅。如我釋迦世尊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末句結願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上來略明本師往昔劫中難行苦行。今復例諸十方三世所有如來也。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問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
恒者恒久。順者順心。眾生如下文所明。眾生者。由眾多成分。積聚而成。動植礦物。情與非情。悉從組合生成。若了知眾生即明曉諸佛。以佛自眾生成故。眾生與佛無差別故。但諸佛知見轉。則證知萬法無非緣生。本無自性。當體空時。即是性起。圓具三諦。諸佛如是。眾生亦爾。縱未親證。乖背此理。而舉體皆妙。豈可妄生分別。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那得輕視眾生。此則為隨順眾生也。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閤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文中先標所順眾生。次正明隨順。卵生下顯四生。卵生等如常所釋。當知一切眾生。皆自一念想生。如彼化生諸蟲。由厭故喜新之想而成。狐黃等變化人身。亦由思想而成。彼等皆為苦境所迫。所以念念求脫。思想專一。乃能如願。世人皆知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善惡苦樂。隨心而轉。何不體取無生滅法。念念注于覺道。猶自心馳五欲。自取滅亡耶。昔有阿羅漢輒坐禪床應龍王供。其弟子為師洗缽拾餘飯。漸生貪心。後俟師禪定。隱入床下。隨入龍宮。見宮殿華美壯麗。大生貪著。願來生作龍身。奪取彼宮。後果如所期。墮入龍中。瞋心熾盛。與龍爭殺。足證心能具造諸法昔有人問光明善導大師曰。稱念阿彌陀佛。能住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師云。如汝所念。隨汝所願。一念之別。升沉天淵。大眾慎之哉。或有依於地水火風下。別顯四生。住者明依止差別。種種生類下。明種類差別。生類者。人天各有不同。色身者粗妙。形狀者橫豎。相貌者妍媸。餘可知。種種衣服下受用差別。乃至一切天龍下。攝所餘類。釋之者眾。今不具述。如是等類下。正明隨順。隨順而轉者。謂隨上所舉一切眾生。順其心性機感而生起智應也。文中承事供養下。即明其相。末句言平等饒益。顯出隨順眾生即是利益有情。于中無適莫怨親。悉以平等心承事供養。故云平等。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者。猶云何故定須如此隨順眾生耶。答云隨順供養承事眾生。即是供養尊重如來。令生喜即是令佛喜也。佛者眾生心中之佛。眾生者佛心中之眾生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眾生即是諸佛法身故。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何以故者。謂何以隨順眾生即同供養如來耶。釋謂佛以大悲為體。若悲念眾生。則合佛體。同體大悲豈非平等。若平等者則為菩提心也。因圓果滿。成等正覺。即十號第三正㧢知也。覺即知。覺遍法界是平等也。覺契于理曰正。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佛性本來具足。本覺𤨤古常在。但為生死煩惱之所覆障。喻如樹王生曠野沙磧。若得法水。則定慧出生。似彼枝葉。萬行華嚴。證入妙覺果海。等彼華果也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以生死合曠野。菩提合樹王。眾生合根。佛菩薩合華果。大悲合水。略不合枝葉。即況定慧。
何以故。若諸佛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何以故者。謂利益眾生是他得利。何故我卻成佛耶。當知若無眾生則無如來。眾生即我心現故。若眾生行殺。令他促壽。自身即漸減壽命。若貪欲事。如入黑閤。畏於光明。其心慼慼。營營茍苟。故人身漸漸縮短。起大悲心者。則猶放眼長空。胸懷廓蕩。種種方便。利益眾生。世間仁義之士。尚廣說兼愛行慈之道。況乎運無緣大慈。起同體大悲。等視有情。如觀物我之佛子耶。安能以染法施人。違逆眾生。若見一有情受諸苦惱。即自心之惱。故能隨順眾生。而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吾人聞知佛法。即當安心法界。行自腳根頭也。昔布袋和尚吟偈云。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麼自在。思之。文云菩提屬於眾生。眾生從緣而生。從心而生。十八界求他不著。而幻現有。求其真則無。覓其假則有。眾生本是不可思議。如是往觀。即為菩提。眾生若無。歸于斷滅。菩提與之俱亡。云何尚欲成無上正覺。故云終不能也。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上來明隨順眾生。平等饒益。則如來歡喜。良以契佛心故。佛心者大慈悲是。如是上契聖心。下化眾生。則平等心起。大悲增盛。故即是供養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普總收上九。謂九門所作悉皆回向。回謂𤩂轉。向謂趣向。回自己所修之功德。向於所期也。即回己善法有所趣向。如念阿彌陀佛。回向極樂淨土。作諸善法。回向和平。皆是正回向也。如期望惡事。即邪回向。於正回向有三。初回自向他。回己之功德施於一切眾生也。二回因向果。回所作淨業向于佛果也。三回事向理。回向實際亦即一一消歸不可思議圓妙三諦也。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從初句至一切眾生即回自向他。願令下即回因向果。關閉正對開示。止惡正對行善。貪瞋癡等為入惡趣之門。戒定慧等為趣涅槃之路。代受眾生苦者。其義稍隱。應引清涼疏以明。於中七意。一起悲。意樂自居凡境。事未必能。如瑜伽論云。菩薩於世間修習哀愍意樂。及非意樂。為利惡趣有情。誓處惡道。如己舍宅。願身代受。令彼惡業永不現行。二修諸苦行。後能與物為增上緣。即名為代。三留惑潤生。受有苦身。為物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為代。四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異方便。要須斷命。自墮地獄。令彼脫苦。即名為代。如報恩經云。菩薩知恩報恩。修大方便。利益眾生。應識隨宜顯示方便。過去無畏王如來滅度後正法之中。有婆羅門子。聰明黠慧。受持五戒。受持正法。因有緣事。遠行餘國。五百人伴。前至嶮路。五百群賊欲劫行伴。其中一人先與婆羅門子親善。先來告語。於初夜時賊發。汝密捨去。勿令伴知。婆羅門子聞已。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語伴。懼畏諸伴害此一人。伴隨惡道。若默然者。賊當害伴。賊墮惡道。思維是已。即便持刀斷此賊命。三惡道報是我所宜。眾伴皆言。卿是勝人。云何作惡。婆羅門子具說上事。諸伴發菩提心。群賊亦然。五由初發心。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六大願與苦皆同真性。今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七法界為身。自他無異。眾生受苦。即菩薩受。初唯意樂。次二為緣。次二實代。後二理觀。眾生造業有定不定。不定則可代。又若受苦有益。則令其受。如父母教子付嚴師令治。文中末句顯示所為莫非欲令眾生悉成菩提。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此文總結長行中十願。成熟眾生謂令得益。隨順菩提謂漸覺悟乃至朗然大覺。成滿願海謂悲智齊運。福慧雙修。究竟證得事理互融。不思議果。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者美稱。謂無過失義。對治過失義。隨順功德義。感後樂果義。如此男子女人共為九種。所謂比丘沙彌優婆塞及未受戒男子。比丘尼式叉末那沙彌尼優婆夷及未受戒女子。七寶謂金銀珊瑚赤珠末尼硨磲碼𤨨。世人所愛故。少難求故功德者。謂施物名功。歸己曰德。或可功謂功能。能去惡資福。德者得也。此功是善行人所得。或可如來所說清淨法門。有無量差別勝利。故曰功德。布施供養者以有漏心為之。則落有為生滅。聞經者具足聞慧。是無為法。所以勝也。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問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滅。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受持者於經典恒不忘失。讀者常披覽教法。誦者記憶文句常自歌諷。書寫者自書寫也。乃至者。圭騟云義攝供養。即以香華供養經法。轉施。即自解書寫。施與他人轉讀。或自轉念。以此功德回施於人。聽聞。即常在法會聽聞教法。開示。即自得義味。恒時開演。曲示他人。思惟。即聞教思義入理。生得慧解。修習。即自達教旨。依法修行。此是大乘人十種法行。可覽瑜伽論及辯中邊論。一四句偈者。梵語伽陀。此翻為頌。四句為頌。偈是譯音。如此土詩頌。以三字乃至八字為一句。四句為一偈。一四句偈即四句也。五無間罪即五逆罪。曰無間者以受生無間。壽命無間。身量無間。受苦無間。受報無間。五即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得極重逆罪。墮阿鼻獄。經一中劫。受無量苦。身心二病。四大不調所生之病苦曰身病。過分歡喜憂愁。或依恐怖愚癡失心之常態曰心病。皆得以此願王威德神力除滅無餘。一切魔軍下。略說功德。現世離惡。魔乃魔羅之略稱。斷慧命故。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壞道法功德善本故。為修道作障礙故。多愛欲故。乃名為魔。有其十種。一蘊魔。色等五蘊能生種種苦惱故。二煩惱魔。貪等煩惱能害身心故。三業魔。殺等惡業障蔽正道故。四心魔。我慢之心障蔽慧命故。五死魔。人壽有限故。六天魔。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為修道作障礙故。七善根魔。執看目己之善根不增進修道則障蔽正道故。八三昧魔。䁢著於所得禪定不求昇進故。九善知識魔。慳法不示人蔽正道故。十菩提法智魔。於菩提法起智執著。害慧命故。夜叉捷疾鬼類。羅剎食血肉鬼類。鳩槃茶即厭魅鬼。毗舍闍即瞰精氣鬼。部多此云自生。此類自父母生者名夜叉。化生者曰部多。此輩或畏而逃去。或發心守護也。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初句舉一誦法行以例餘九。行於世間下明增上果。以有增上用故。如眼等六根不障眼等六識生。文中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即是增上之相。喻如雲不能礙空中之月。此善男子下明等流果。果似於因故。因中修普賢行願。果上獲得三十二相也。自足下如䴐底相乃至眉間白亳相。餘處廣明。若生人天居勝族明異熟果。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續異熟生無記也。悉能破壞下明士用果。謂諸作者。假諸作具所辦事業。今指有善菩薩用也。悉能解脫下明離繫果。八支聖道滅諸煩惱也。以行願威神喻如師子。善能攝伏群獸永斷諸惡。末句顯示功德。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有情命終之時。壽煖識三法捨離。諸根敗壞。四大分散。受大苦痛。惡業人風大先去故身動。火大先去故身熱。善行人地大先去故身靜。水大先去故身冷。眼根壞則不見物。乃至意根欻然滅去。則昏迷無知。最末賴耶堅執隨業受生諸趣。如金光明經說人死相云。兩眼白色變。舌黑鼻梁欹。耳豎項筋垂。下唇垂向下。死相怖畏。不須具說。時光遷謝。幻質非久。終為無常大鬼之所吞沒。彼時親屬捨離。威勢退失。一切不隨。唯有此大願王引生淨土。可作最後之依怙。無常經云。眷屬皆捨去。財貨任他將。但持自善根。險道充食糧。如此願王。能令有情頓脫生死之苦。永別長劫之沉淪。譬如身飄大海。剎那即遭溺滅。忽值救命船舶。宵不奮勇掙扎。呼號求援。吾輩生逢末世。幸遇普賢願王。皆是多劫善因緣故。宜各努力誦持。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極樂世界與娑婆國土同居此第十三重。從此西去十萬億佛土。彌陀經云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所謂同居土無分段八苦。方便土無沈空滯寂之苦。實報無隔別不融之苦。寂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文中初句到已即見彌陀世尊。全是上品上生氣慨。觀經云。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阿彌陀。釋迦如來釋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文殊師利菩薩。譯日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妙吉祥。首楞嚴三昧經記其為過去龍種上如來。央崛摩羅經記其為現在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寶積經記其當來成佛曰普見。此大士與普賢居忍土為釋迦如來之脅侍。雜華佛稱今與一萬菩薩現住清涼。觀目在。用一心三觀圓妙三諦而證實相理諦。於諸境界得大解也。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現為彌陀之左侍。當來號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彌勒此云慈氏。即阿逸多。此曰無能勝。現居兜率。身遍十方。當來號彌勒世尊。此諸大士於一切佛土輔揚妙法。行人一生極樂故得親姰。生蓮華中清淨化生也。蒙佛授記謂當來定作佛也。
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既蒙授記。便以悲願力。普應十方機也。復次授記者。聖言說與曰授。果於心期曰記。若諸佛世尊觀機中有增上信者。佛則令其發菩提心。而為授記當得作佛。名未發菩提心授記。若諸菩薩。善根成熟。欲度眾生。同諸眾生共發菩提心。願同成佛。蒙佛授記。曰共發菩提心授記。若人精進不退。若與授記。恐生滿足。不復精進。佛威神力密記作佛。使他人聞。為斷疑故。曰隱覆授記。若諸菩薩。得不動地。即蒙授記。曰現前授記。今即現前授記也。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輸。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八相成道中有降伏魔軍。八相者。起信論。以兜率天退。託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四教儀。以兜率天下。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開合不同耳。妙經文句記云。四教各有四降魔相。須者往尋。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唯佛知者。顯無盡也。何以無盡。稱性之德故。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巳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十大願王。功德巍巍。導歸極樂。誠屬難信。若非久種宿因。植種德本者。尚不能聞。況生信耶。乃至二字。通十法行。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誦持願王者不止於自能往生極樂淨土橫超生死。亦能令人同見彌陀如來也。靈騟云。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清涼云。此一品經。文約義豐。實修行之玄耍。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人宜精修。今謂釋迦一代時教。功在極樂。何以故。彼釋尊。初成極果。為大士說華嚴頓教。而最末卻舉極樂為歸宿豈不異哉。清涼扶賢首之教。盛說玄門。亦云華嚴幽鍵。在此一品。自餘凡夫。橫出異見。何足與論。良以世尊佛眼普見十方眾生。豎出輪𤩂。大非易易。橫超法門。攝一切機。所以開章即指極樂。智人於此。請三致意。以上長行終。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經文分十二種。一修多羅即長行。二祇夜即重頌。三伽陀即孤起頌。此三是經文之體裁。四尼陀那即因緣。五伊帝目多即本事。六闍多伽即本生。七阿浮達摩即未曾有。八阿波陀那即譬喻。九優婆提舍即論義。十優陀那即自說。十一毗佛略即方廣。十二和伽羅即授記。此九乃自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也。今之偈頌即祇夜。所以重頌已說之文者。為欲令後來未聞者得聞故。為令未悟重聞而悟故。為廣長行之略文故。為易受持故。普觀十方者。察機教相扣否。喚起大眾之注意。令鼓發聞教也。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世為時間。界為空間。猶言宇宙。舉十方三世收盡諸如來。以師子喻佛。如永嘉云。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走失卻威。天龍諦聽生欣悅。世尊說希有之法。一切外道邪魔聞所未聞。百獸喻二乘及天人外道。香象喻通別大士。天龍喻圓教菩薩。世尊演第一義時。唯上根利智生悅耳。文中所云。未必能即作到。但應常發如是宏願。起此觀念。則漸漸自具事用。清淨三業即法供養。普賢自稱乃因義立名。如是而行。即猶大士普現。實則吾人之身。非一非多。唯視其觀念如何。譬如呼召某人。其人目視耳聞足行。非一可知。然互相關連。目見耳即聞足即行。實亦非異。當知一切事物悉為因緣和合。並無一法孤立。世人不察。必欲尋出一個獨立之原質。實不同能。極微如原子。彼道爾頓氏以為一切物質。都為各種原素之原子所組而成。則原子不可再分割破壞。後湯姆孫等人推翻其說。謂原子為一個帶陽電之核。及一至若干個帶陰電之粒子(即電子)所組成。最近之研究。原子之核。係由二種粒子而成。一種為氫原子核。乃帶陽電之粒子。名曰質子。他一種為陰電之粒子。即電子。嗚乎。可謂微矣。夫物理家自認仍是一種假定。他年進步。又復推翻今日之假定。不知如來所說乃決定說。無畏說。自證說。故知科學家正不必自命高深。卑視佛法。何以故。彼是假定。前途進步仍無限故。進至究竟亦未必能如佛了義故。佛是現量親證故。即今若有親證人如實而說。亦不能生信故。何以故。非彼知識能力所堪故。正因緣性尚不能知。何況即空。何況即假。何況不思議絕待妙。佛云。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儒云。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思之。剎塵之文。破人所知障。以人但認五蘊和合之身。自此身上起種種執。如彼瞋心熾盛之人。稍聞佛法。後逢逆緣。始暫忍之。終加勉強。氣結成疾。此疾即彼身上之習氣瞋蟲。多為忍力抑死之故。後復如是。瞋習漸滅。忍力漸生。精進者。熏力強盛。則轉境較速。懈怠者。以為時到自然成功。則受苦重。又修行人每放下世事。專心法事。日長則有五蘊境界現前。自己不知。以為成聖。永明大帥云。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隨生滅之境而轉。輕則瘋狂顛癇。喪失身命。重則毀害他人。同墮惡塗。當知此等陰境全為工夫所逼。常境不現。特異境現。若不起執心。亦名善境。初於佛法了無干涉也。一般參玄之士。不落知見。即落境界。未開佛知見。先于靜坐中恍現許多境界。既無明師點破。復為愚叟所引證。一盲引群盲。破見破戒。永入幽冥。真大可憫。若非上根利智。宿具慧根。鮮有不誤入歧途者。故當代印光大師。兼通台禪。乃過來人。知非一般人所能事。故盛宏淨土。凡有所說。皆為至理。苦口婆心。勸修淨土。慎勿妄謂大師但知念佛不明他事。起我慢心。自招惡報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諸佛本來充滿法界。今深信之。復以無量音聲出無量之辭。於無盡之時。讚佛無盡之德。如華嚴離世間品通讚毗盧遮那十年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所謂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其身充滿一切世間。智恒明達一切諸法。了一切行。除一切疑。無能測身。一切菩薩所求智。到佛無二究竟彼岸。具足如來平等解脫。證無中邊佛平等地。盡於法界。等虛空界。究竟無盡。
以諸最勝妙華鬘。妓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下即法供養。云廣大勝解心者。了知不思議中自明見心。心無疑慮也。若不爾者。不能深信。深信者信心堅固猶如金剛也。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此四句諸處多用。惡業即一切不善。由貪等者。謂諸貪欲及貪欲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若諸瞋恚。若諸愚癡。及二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身語意即是造業之具。我今皆悉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如來極果。固應隨喜。三乘分證。亦所當然。凡夫末善。亦不棄捨。故云皆隨喜也。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燈有光明。能破黑闇。如來大智。能除三障。顯現大光明藏。故以為喻。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示者示現。可知不同世人命終。但是緣盡入滅。他方成佛去也。昔南嶽思大師將入滅。謂眾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苦行事難。竟無答者。隨入滅。是緣盡示寂之相。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禮指第一禮敬諸佛。讚指第二稱讚如來。供指第三廣修供養。請佛住世是第七願。轉法輪是第六願。隨喜是第五願。懺悔是第四願。回向是第十願。科文云合頌後三者。以後三皆回向故。八九是回向別義。八是向菩提。九是向眾生。故此四句愒。即顯一願中便含十願。用示化化無盡之理。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此頌隨如來學。天人師者。十號之第八。菩提云大。簡非二乘故。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清涼云。順眾生即順諸佛。故先舉佛。滅除煩惱。應時時觀念看破世間諸事全無可求可爭之必要。亦無可求可爭之價值。良以無人能求至究竟。亦無究竟可求。如此看破。即名修行。何以故。真能看破。必能撒手。當撒手時。即得自在也。甚深正法利。指二死永亡。圓證三德。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此頌回向之愒。分為十願。若以頌前回向。則是祇夜。若以長行文中無別十大願之文。即是伽陀。謂孤起頌也。此之十願。全同初地中金剛藏菩薩為解脫月菩薩說初地十願。但次不同。彼中次第。一供養。二受持。三轉法輪。四修行二利。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出家修淨戒者。出家功德經云。於此一日一夜清淨出家故。此善根六欲天中七反受福。二十劫中常受生死世間之樂。最後人中生福樂家。壯年已過。諸根熟時。畏於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辟支佛。心地觀經云。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出家閒曠若虛空。自在無為離繫著。無垢等者。四十華嚴。善財南行。遇第三大德。妙住比丘。說二十種戒。彰知所得無礙解脫。由持如來別解脫戒為依地故。此二十戒即第十回向二十梵行。無垢戒當第二十。即不破梵行。若犯四重十重。猶如破器。無復有用。最垢重故。無破戒即不破梵行。同無垢。無穿漏戒當第十二。彼名無缺漏。即不缺梵行。不犯十三殘。無殘缺故。
勤修清淨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波羅密云清淨者。以除蔽故。所謂財施法施無畏施以度慳貪之蔽。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以度毀禁之蔽。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以度瞋恚之蔽。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有情精進以度懈怠之蔽。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辯事靜慮以度散亂之蔽。生空慧法空慧俱空慧以度思癡之蔽。回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以度䁢滯之蔽。求菩提願利樂他願以度退屈之蔽。思擇力修習力以度怯劣之蔽。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以度昧事之蔽。恒不忘失等。如發願云。假使鐵輪頭上旋。恒不退失菩提心。菩薩度生正宜如此也。妙行成就。謂世出世間種種之行。行行互攝互融。謂之妙行。末四句顯離障得脫。喻如蓮華在水不沾水。日月行空不住空。即圓教解脫相。即世聞出世間。即業即解脫也。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發平等心故等與樂。自世間樂乃至涅槃樂也。我常下明成熟眾生即是成熟自己。隨順眾生即是普賢大願行。果上圓滿菩提。了無所得也。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行人應常親近善友善知識不離諸佛菩薩。儒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道者云。假使聰慧過顏閔。不遇明師莫強猜。況出世善法耶。出家不具德者不得離依止。故今發願不離也。華嚴明善知識。謂善知識者長諸善根。是功德淨法生處。能淨菩提心。出過世法。不染世法。不受諸惡。增長白法。照明法界。長菩薩身。若隨順善知識教。則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腎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興供養時。若解了佛法則即財供為法供。反之習學普賢行卻成物供。今願持妙法光顯菩提行即是法供也。微者不可見不可分別。妙者不可思議。法界諸法。無一非微非妙。達者悟之。愚者迷之。悟之者則內懷妙德。光顯于外。成菩提行。雖累劫熏習。而無熏習之相。無盡供養。不落三輪之執。可謂興廣大供。
普賢道淨矣。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諸有不出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開之則成九有。二十五有謂欲界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禪大梵天淨居天無想天。無色界四空天。有者為無明枷繫於生死桎。不能脫離。福智者。即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涅槃云。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莊嚴者則知佛性。佛積萬行於三大劫。福足智足無間無遺。圓滿二足。故號二足尊。今修福智是因。下獲無盡功德藏是果。仁王云。滿功德藏住如來位。定屬福。智即慧。解脫是離繫。一塵中有塵數剎下。具明不思議事。此等不思議事者全為性具性起。乃法界法爾。今普賢大士乃如實而說。不隨情說。順智而說。當機者是善財等諸法身大士。以二乘人及具縛凡夫聞之。則殊覺不近情理。何以故。以非彼輩所能知故。若俯就彼等之知識作方便說。自能頷首承認。所以佛祖說法。有無量權巧。無盡言辭。就其所知所見以攻破之。漸漸深人。乃至作真實說。華嚴大教一隨佛智說一隨菩薩情說。阿含全隨情說。方等三隨情一隨智。般若帶二權說一實。法華捨於方便。唯說真實。我等若善觀心。則即情即智。既不高推聖境。亦不卑視下凡。譬如佛身無量化現。皆自觀想而成。眾生心具刀劍。即能變現地獄。舉一例諸。不俟多言也。果能言下頓了。何幸如之。如其不然。自當深入教海。細察事埋。切忌悠慾度過。欲了生死。豈可得乎。夫了生死者。乃令人明明了了生死是何等事。則欲覓生死亦不可得。諸佛世尊。實無法與汝。逃出生死。以生死本無。而人妄見耳。此乃立地成佛之法門。那復經歷多劫。故經云生死即涅槃。眾人會麼。不爾請從此立大誓願。持誦願王。觀照成熟。因圓果滿。彼時自知也。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初四句舉轉法輪處。亦攝轉法輪時。次四句舉轉法輪音。語清淨者。如來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所有有學語業。無學語業。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語業。如是一切。名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者。如來一音演暢。眾生隨類各解。何以故。如來實無音。故能出種種音。一音即一切音。故下文即云。隨生意樂。流佛辯才。即是四無礙辯也。理趣者。瑜論云。理趣者。當知六種。一者真義理趣。二者證得理趣。三者教導理趣。四者遠離二邊埋趣。五者不可思議理趣。六者意趣理趣。總之。有理可趣。由理趣大菩提也。末句以甚深般若悟入所轉妙法。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初四句一念入長劫。長劫入一念。念劫圓融也。于時自在也。次四句進明能于時自在中見一切佛土。入佛境界者。清涼云。即生因淨。依因淨。生因淨者如淨名佛國品說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持戒智慧是菩薩淨土也。依因淨者真如為所依也。性具三千諸法依差別智能顯現身土也。此二是諸佛境界。如幻解脫及威力者。梵本無及威力三字。有眷屬字。若按彼判。此句即住處眾生淨。若依今文。亦可直消其文。謂此句示身土自在之所以。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前三句示處。第四句深入顯無遺故。而嚴淨梵本作莊嚴剎。非嚴淨彼故。然嚴淨剎土承事如來亦不違也。照世燈喻佛。成道以下謂示現八相時。皆承事也。悟群有者。如來令群生悟故。群有指二十五有。悟何等法。悟群有皆即三諦妙理而亦不定執三諦。以三諦皆不可得。都歸不思議空故。三諦幻立。皆不思議假故。空假泯立。同時無盡。即不思議中故。末句總結承事。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諸威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文有十二力。清涼云。初一句即自在業。以神通力普周遍故。當知如來神力。掀天揭地。莫認他有我無。風雷俄興。撼山震岳。皆我之神通。更勿別求神祇。念秘密咒希望怪異。應知舉法界為自體。一切活動之現象。悉為性起之大用。二句即正覺業。謂以大乘力普門遍入也。普門者無門無不門。不動寂場遍入法界故。三四五句即說實諦業。謂第三句以智行力內滿功德。第四句普覆有情以大慈威神之力。第五句以福力莊嚴法界。第六句證教化業。無著無依指涅槃相。反之有著依者即生死也。第七句即種種說法業。定慧為說法方便故。第八句不斷佛種業。菩提可積集。指趣菩提之資糧耳。第九句法輪復住業。對實施權。故名復住。以慧淨諸善根則是法輪。如此施設。正為實說權。末三句是果。
大願滿足即是菩提果。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嚴淨諸剎結淨土願。解脫眾生結成熟眾生願。善別諸法結轉法輪願。深入智慧結受持願。清淨諸行結修行二利願。圓滿諸願結利益願。親供諸佛結承事願及供養願。修行無倦結不離願。最後四句結成正覺願。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最尊勝故曰長子。體同法界。因行未圓。亦曰長子。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恒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初二句顯以二聖分表願行。普賢屬行。文殊表願。行者進修。願者慧解。故常曰大行普賢。大智文殊。有行無智則殆。有智無行則罔。二者必兼。大智如眼。大行如足。不可或離。故願同二聖也。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此偈結十大願王之最後三願俱屬回向。如前科中自合頌三門中開出三科。初有一偈總標回向。次有三十四偈別頌三門。今即第三也。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住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姰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此科自別頌十門之第八科分來。彼第八頌後三門共四十愒。上來已說第一三十六偈合頌三門。今之四偈即第二也。生極樂國即生華藏。極樂未離華藏。華藏即是極樂。古德不生華藏而生極樂。有其四意。有緣故。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不離華藏故。即本師故。今謂若不生極樂而生華藏。未知生向何處。設謂生於餘土。亦未出華藏故。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此文自正頌中之第一正示普因開出。正示普因共五十二偈。第一有五十一偈別頌十門。今為第二。總結無盡也。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文中當留意於能生信及求菩提。此所以勝也。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閒。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此四偈。初偈頌增上果。惡知識能壞身心。能壞無量善心。無量善身。能壞淨心淨身。令汝墮惡趣。是以君子當善擇交也。二偈頌等流果。勝壽命謂住壽日長。修習勝行不虛度時。三偈頌離繫果。消滅五逆重罪於一念。謂其心轉也。四偈上二句頌異熟果。下二句頌士用果。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正等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初句謂諸佛示化。示成正覺時。皆垂菩提樹下也。降魔如釋迦世尊將欲或正覺時。欲降欲界之首。乃放白毫光驚彼魔首。即遺天女夜叉欲興殺害。悉為攝伏。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此正頌中第三也。共為三偈。此半偈同知。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若人頌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圓滿。成就眾生菩提願。
初偈中末二句析入第二偈。為顯勝益故。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此一偈結成回向普及眾生。仍導歸極樂。昔靈騟大師頌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末後牢關。和盤直托。擬議躊躇。千錯萬錯。說性譚心。無繩自縛。親姰如來無量光。方知此語非嬉謔。寄語參玄學悟流。休將向上閒穿鑿。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普賢大士於如來前作師子吼。上合世尊聖意。下契當機諸眾。所以善財等皆大歡喜。如來印讚也。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向云普賢大士說。今云佛說者。以雖非佛說。經佛印可。即同佛說。又華嚴此會。佛為會主故。全經九會皆不起菩提樹王故。法門稱勝者。以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故。不可思議者。不能知其所以然故。妙故。解脫境界者。巨細相容。變化莫測。自在無礙。離諸繫縛也。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文分四種。前二多在此會。後二遍該九會。初是文殊大士等。六千比丘即文殊辭佛南行。舍利弗亦領徒眾六千比丘辭佛。途中舍利弗勸歸依文殊。大士即為說法。六千聞已。得普照法界。二是彌勒眾。賢劫指此住劫之名。有賢人一千同劫成佛故。拘留孫佛為第一。次為拘那含牟尼佛。次為迦葉佛。次為釋迦佛。次為彌勒佛。最末樓至佛。具見千佛名經。三為普賢眾。四為十方來集菩薩。
大智舍利弗。摩訶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
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契機契理。說聞清淨。所以歡喜。信而行之。
門人仁道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