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介紹

一九九○年淨空法師主講于香港

今天因緣殊勝,再次在港九長期弘法的道場,與諸位同學探討如來度生的第一部經。諸位所讀到的這部經,才是真正的暢諸佛之本懷。這次講經的時間不很長,所以我們介紹這一部經,採取重點的講法。重要的部分我們細說;次要的部分,很容易理解的部分,就略說。雖然時間不長,這一部經還是完整地介紹出來。

本經在海內外,我們曾經講過很多遍。這一次我們不講「玄義」,而以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來代替玄義。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

在序文裡,將這一部經的來歷以及重要性,都介紹出來。序文相當長,在兩小時當中不能完全地細說。我們選幾個重點介紹。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眾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先簡介作序的人。這一篇序文是梅光羲老居士寫的,梅老居士在老佛教徒當中,大概都能瞭解他。民國初年,中國佛教在家學佛的老居士當中,他是有聲望、有地位的,號稱「南梅北夏」。「南」是南方,他是江西南昌人,南方代表就是梅光羲老居士;北方代表是夏蓮居,就是本經的會集人。這兩位老居士當時都稱為「大士」(我們稱觀音菩薩為大士),所以尊稱為大菩薩。

在近代,有不少同學知道台灣有一位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就是梅光羲的學生;在北京有一位黃念祖老居士,都是現代的真正善知識。黃念祖老居士是梅老居士的外甥,也是夏蓮居的學生與傳人,他有一部《無量壽經》的註解,我們在台灣印過兩版,現在印第三版。這個本子許多同學都曾經讀過。

梅大士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在《近代往生傳》裡有他的小傳。我們簡略地只能介紹到此地。

他一開端就把《無量壽經》的本質說出來,這是『如來稱性之極談』。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有一切大乘經論都是從真如本性裡流露出來的。像《華嚴》、《法華》,在中國稱之為經中之王,但是還沒有到達極處。這部經是到達「極」處了,沒有比它再高了。

在唐朝,日本的佛門大德,曾經對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作一個比較,皆以《華嚴》為第一。《華嚴經》要跟《無量壽經》作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就曉得這一部經確實是「如來稱性極談」。因為《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達到登峰造極。這一部經自始至終完全講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華嚴》的歸宿。

唐朝日本道隱大師說:《法華》、《華嚴》不過是本經之導引而已。這一句話也就是說,《華嚴》跟《法華》我們尊稱為經中之王,它是《無量壽經》的引導,真正的歸宿是《無量壽經》。如果以佛經三分來說,《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我們就知道這一部經在佛教裡所佔的地位。

所以這一部經不但是我們的本師,而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今天我們同學是真正有福報,也是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蒙諸佛如來加持,我們才有這樣殊勝的機緣遇到第一法寶。希望大家要珍惜它,要認真地來學習,真正認識古大德所稱的第一經。

『眾生本具之化儀』。如果只有如來的極談,我們現在是博地凡夫,煩惱一品也沒斷,我們能不能學習?能不能在這一部經上得真實的受用?這是大問題。如果說是「眾生本具之化儀」,我們就有份了。我們是眾生,是我們自性裡本來具足的,跟如來真性裡面所流出來的無二無別。也正是說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文殊、普賢都念佛求生淨土(在《華嚴經》裡看到的);下至阿鼻地獄眾生,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成佛,這真是不可思議!上至等覺,下至地獄;我們上面比不上普賢,下面比地獄是好太多了,我們當然有份,決定有份!

本經在整個佛法裡,佔的是什麼樣的份量?是『一乘之了義』。一乘經典實在是不多,在中國大家所公認的一乘經有三部:《華嚴》、《法華》,另外還有一部《梵網經》。殊不知這一部經乃是一乘之一乘,因為《華嚴》、《法華》最後都導歸極樂。

『萬善之總門』,專講淨土的經論有三部經,就是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佛講其他經,附帶講淨土的有二百四十多種。所以梅大士在此地說:『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道隱大師說,一切經作比較,《華嚴》第一;《華嚴》跟《無量壽經》作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本子,裡面一共有四十八章。那一章是第一?第六章第一。第六章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親自說的。所以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兩尊佛說的。四十八願中那一願是第一?古大德公認,第十八願第一。這把佛法歸納到頂點了。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如果說學佛難,十念就往生,難在那裡呢!往生就不退成佛!難在沒有人肯信肯念啊!

這個法門諸佛都說,是「易行難信」,不容易相信,可是做起來是真容易。這講到究竟、方便。譬如《法華》、《華嚴》,究竟、但不方便,學起來很困難。有一些小乘《方等》,方便、但不究竟。什麼叫究竟?這個法門能夠在一生當中,幫助我們成佛,這是究竟。幫助我們證阿羅漢果、證菩薩果,不能算究竟;一定要幫助我們成佛,才算究竟。本經是究竟、方便。如果從這個標準來看,整個《大藏經》裡面只有這一部經,是「究竟、方便」四個字,都具足了。其餘的經,究竟則不方便,方便就不究竟。這是「一乘了義」,真是一乘之一乘,了義之了義,非常稀有難得。

我自從出家就開始講經,講了三十多年了。最近三、四年完全講《無量壽經》,其他的經都不講了,因為我找到一乘了義的經典,比《華嚴》還要殊勝。希望諸位深深體會這個意思。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本經的註解。本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我們何必還要去念八十卷的呢?念本經就好。《華嚴經》是整個《大藏經》的精華,這一部經是精華當中的精華,所以此經就是全部《大藏經》的濃縮,展開來就是『一大藏教之指歸』。念這一部經就把整部《大藏經》都念完了,一部也沒有缺少。諸位真正認識明白了,你在一切經裡去選什麼經讀?當然會選《無量壽經》。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本經是總綱領;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典,都離不開本經。本經乃諸佛如來弘法利生的總綱領!我們今天才得到。這是何等的幸運!

不但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

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部經之中。說得淺顯一點,這一部經的內容說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經裡所說的諸法實相,全在此經之中。

詳陳苦樂。照真達俗。

這是非常之難得。諸位把本經念幾遍之後,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真的不可思議!),指出我們一條離苦得樂的道路。這個樂是真實之樂,是究竟之樂。

是以我佛屢說。

世尊當年在世,一切經只講一遍,沒有重複講的。唯獨本經是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說的,不是一次。可見得這部經典的重要。

諸師競譯。

中國人與佛有緣。佛雖然沒有出現在中國,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這一部經是早期流傳到中國,安世高大師有譯本,我們在《藏經》目錄裡面看到,可惜這個譯本已經失傳了。本經自從漢朝一直到宋朝,八百年間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所以在一切經裡,翻譯最盛的無過於本經。宋朝以後,十二種譯本裡有七種失傳了,現在剩下來的還有五種,在《大藏經》裡我們可以看到。

五種譯本裡的內容出入很大。如果是同一個梵文本,縱然是多次的翻譯,內容總是大同小異。像《金剛般若》,它有六種譯本,但是裡面內容大同小異,我們看得出來確實原本是一個,譯的人不相同。唯獨本經出入太大了,所以古人依照譯本來研究,判斷當年到中國來的梵文本,至少有三種完全不同的本子,證明是佛三次所說的,所以才有這樣大的出入。以後在《大寶積經》裡有無量壽會,說明佛講《大寶積經》的時候,曾經講過本經。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明,證明佛當年確實是多次宣說,不是講一次的。

東來最早。譯本獨多。

小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還沒有翻譯出來,遠公大師在廬山就建蓮社了,專修、專弘淨土,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創始人。東林慧遠大師創淨土宗所依靠的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那個時候淨土宗只有一部經,三經其他兩部還沒翻譯出來,可見得這一部經在淨土宗裡面確實是第一經。我們現在所看到淨宗依據的是五經,五經怎麼來的?諸位一定要曉得,原本只有三經一論。

在清朝咸豐年間,有一位魏源居士,他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四經。這個作法實在非常了不起,因為《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濃縮,把《華嚴經行願品》附在淨土三經之後,是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華嚴經》等量齊觀。古人稱本經為中本《華嚴》,稱《阿彌陀經》為小本《華嚴》,確有見地。

到民國初年,印光法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又附加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成為淨土五經。我自己學佛,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是專攻《楞嚴》。《楞嚴經》我講過很多遍,但是都沒有注意到這一樁事。以後讀淨土五經,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經文不長,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印祖這樣一拈出來,我們就警覺到了。這一章經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實在是一大藏教的心經;不僅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的心經。我們過去讀《楞嚴》,從來沒發現過。諸位能把《無量壽經》念通了,就恍然大悟,才曉得成佛之道,是多麼地簡單扼要。

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稱大勢至菩薩為淨土宗初祖,我當時一看就明白了。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初祖,這從那裡說的呢?是從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專修專弘淨土的確是大勢至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是普賢菩薩。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他在定中講《華嚴經》。鹿野苑五比丘還沒得度以前,他早在定中講《華嚴》。《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世尊成道第一部宣講的是《華嚴》。在華嚴會上提倡專修淨土的是普賢菩薩,所以在娑婆世界,普賢菩薩是初祖。在我們中國,慧遠大師是初祖。所以淨土宗初祖就有三個人,一個是法界初祖,一個是娑婆初祖,一個是中國初祖,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我一看夏蓮居的本子,就能明瞭,他說得很有道理。大勢至菩薩講,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志同道合的意思。同什麼志?專修淨宗),確實是像本經裡面所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勢至菩薩做到了,所以他教我們的話非常重要。我們修這個法門能不能成就,要把大勢至菩薩的話牢牢地記住。他老人家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簡單的意思就是專心,收攝六根不再向外攀緣,也就是我們講一心一意。「淨念相繼」,「念」要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如果你對念佛法門懷疑,你的心不清淨;你夾雜,你的心也不清淨。「相繼」,是不間斷!

《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好,念佛人最忌是夾雜。我們看許多修淨土的人,早課念《金剛經》、念《地藏經》、念《藥師經》、念《普門品》,念好多種,唯恐有一樣沒有念到,得罪了佛菩薩。其實,他真是掛一漏萬,得罪的佛菩薩太多了。為什麼?《大藏經》沒全念遍,頂多念十部、八部,《大藏經》裡有三、四千部,你得罪多少人!又是要念經,又要念咒,又要做法會,還要說一些沒要緊吉凶禍福的話,又搞神通,有些佛教徒還去練氣功。這些都是夾雜。既夾雜則心不清淨專一,往生難了。所以念佛一定要清淨專一,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只有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

這些年來有很多同學來問我,希望一生往生,應該讀些什麼經典?我就告訴他們:上上根人只念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依靠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往生。如果覺得這一部還不夠,還想多念一點,我就介紹他念淨土五經。我最近編的《淨土五經讀本》,是有感於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經,所以把《無量壽經》九種不同版本都印在一起。這個機緣是非常稀有,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有福報,有緣份,能看到《無量壽經》九種本子。這是上中根人。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再加上《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這是下根人。如果還不夠,還想多念一點,則希望這一生往生,就沒指望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去不成了。同學們聽了之後,願意做那一等人呢?學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還了得嗎!「不假」是不需要藉任何一法門來幫助,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到明心見性。「心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的方法。還要搞其他的幹什麼?

蓮池大師到晚年徹底大悟。他老人家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蓮池大師晚年只有一部《阿彌陀經》,與一句佛號。他徹底放下了。這是真正覺悟,是我們的榜樣。他老人家說的這幾句話,我相信很多人都曉得,但是真正能體會這兩句話深義的人並不多。他要能體會,他一定跟蓮池大師一樣。

我這兩年也印《大藏經》贈送大陸各寺院團體。我自己則全是流通《無量壽經》。三、四年來,大概印了三十多萬冊,原因是我認識這一部經。從前擺在眼前不識貨,現在才搞清楚,原來這是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

蓮社已建於廬山。唐宋以前。淨宗之盛。莫不以此經為宗尚也。宋元而降。古冊散佚。十二譯中。僅存五本。文詞互有詳略。義諦不無異同。初心學人。遍讀為艱。僅持一譯。莫窺奧旨。

《無量壽經》在中國將近一千多年沒有人提倡。淨宗的經論,大家所依靠的就是《阿彌陀經》。《觀經》雖然流通,講的人少,讀的人也少;依照《觀經》修行的人,我還沒聽說過。淨土宗這樣重要的經典,為什麼沒有人宣揚?就是因為它翻譯的本子太多。要是五種本子都合起來看,在過去的確相當不容易;如果單單看一個本子,意思不圓滿。這是大經不能普遍流通的原因。

在台灣,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弘揚淨土,五種原譯本他只看過兩種,還有三種他沒有見到過;四種會集本裡面他看過三種,魏源居士的本子他沒有見過。所以九種本子裡面他總共只看過五種,還有四種一生當中沒見到。

道源老法師一生也是專弘淨土,他老人家一生,九種本子裡大概只看到四種,五種沒有見到。其他不是專修專弘的,就可想而知了。確實遍讀很難,因為沒有單行本流通,要想讀,除非是讀《藏經》。現代人印的《藏經》字都很小,老法師、老居士年齡大,看起來很吃力,就不看了。也正為這個原因,我們將九種不同的本子,五種原譯本、四種會集本合印在一起,讓現在同修每一個人都有緣份,人手一冊,這比古人幸運得多!古人一生遇不到,我們在這個時代完全收集到,福德因緣確實超過古人太多了。

王龍舒居士是第一個作會集本,他會集的本子題名《大阿彌陀經》,有單行本流通,會集得很好。可是印光祖師對於王龍舒的本子,彭際清的本子,魏源的本子都有批評,可見會集本流通確實是不容易。他批評得很有道理,序文裡有說明,諸位仔細看就明瞭了。會集不同於翻譯,翻譯裡面用的詞句自己可以斟酌;會集是別人翻譯的,決定不能更改原文一字。這三位大德把原文字句更改了,改得比原譯還要好,可是印祖很不滿意。不滿意的原因在那裡?他們的程度是不成問題的,是怕他們開這個例子,以後的人隨便改經。譬如程度不夠,看經上這一句不大好懂,我把它改幾個字好懂。我改幾句,你改幾句,這個經傳到後來,就完全變質了。所以此風不可長,此例不可開,這是印祖非常反對的原因。

這一部經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也是個會集本。我得到這一部經是在民國四十八年,我親近李老居士的第二年,剛剛出家。老師把他從前講過的大經的眉註略解給我,我看了之後非常喜歡,帶到台北就想開講這部經。我最初十年講經,每一次講經都要向他老人家報告,當時李老師告訴我,說這部經現在你不可以講。什麼原因?因緣沒成熟。他說你現在在佛教裡面,聲望地位都不夠,這部經是會集本,是印光大師所反對的,你要講,佛教界裡一定有很多人批評。我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所以把這一部經就放下了,講《楞嚴》、講《華嚴》。《華嚴經》講了十七年,再開始講這部經,沒有人說閒話了。

確實我的基礎是從《楞嚴》、《華嚴》上奠立的。所以以後再讀這部經,才有真正深刻地理解,極力來弘揚。雖然弘揚,在台灣、在海外只有我一個人講。前年在美國華盛頓遇到黃念祖,他老人家也在講,總算找到一個同志了,他歡喜,我也歡喜。我才曉得他在國內弘揚這部經,我在國外弘揚,找到了一個志同道合的人。

由此可知,經典不是不能會集。會集是決定應該的,就是不能改動原譯的文字,這是很大的忌諱。其次,就是會集的時候,取捨是不是恰當,這是知見、是學問。如果說不該會集,第一個會集的人是王龍舒居士,《龍舒淨土文》前面的畫像,他是站著往生的。由此證明,會集是應當的。會集得妥善不妥善,那是另外一椿事情。由於前面三家會集本都有弊病,都不是盡善盡美,所以夏蓮居居士這才發心重新再校對,重新來編排,做新的會集本,就是這本經。

王彭魏三家節會之本。皆未盡美盡善。誠如黃超子居士所云。

既然不是盡美盡善,裡面有瑕疵,所以後人對他們的本子有批評。

可見會集此經非易事也。

下面梅老居士說了六個會集所具備的條件。具足這六個條件,才有資格來會集。

一須教眼圓明。照真達俗。

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條件。一定要有修有證,有修沒有證是不行的。禪家講「明心見性」,淨土講「一心不亂」,這樣的人,才有資格。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二須淹貫群籍。深於文字。

就是對於世出世間的典籍,都要能通達。你不是通宗、通教,也難辦此。

三須於淨宗法門。有久修專功。

本經是淨土宗第一經。對於淨宗要沒有真正修行,沒有真正達到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不亂,而是理一心不亂),也是做不到的。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以決定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四須於五本原譯。了然胸次。五須於王彭魏三家節會之本。洞鑒得失。

這就是對五種原譯,以及過去三家會集本,他們的好處、缺點,都已明瞭。

六須於宋明迄清。南北各藏以及中外刊本。詳審校勘。始可著筆。

這六個條件,太難了,尤其前面的三條是功夫。後面三條是學問。學問,現代人努力還能做得到。前面三條是法身大士的工夫。阿羅漢也做不到,連權教菩薩都沒份。你就曉得夏蓮居老居士是什麼樣的人了。黃念祖老居士不肯把他的傳記發表,我個人的猜測,夏老居士不是等覺菩薩,也應該是十地菩薩再來的,絕對不是普通人。他的使命就是來會集這一部經,度末法時期千千萬萬的眾生。沒有這一部會集本,《無量壽經》確實很難讀。這一部經才是《無量壽經》之集大成,的確是盡善盡美。依照這一部經來修學,感應真正不可思議!

具此六者。惟吾學佛老友夏蓮居師兄。庶可當之無愧。

這是梅光羲居士所說的話。梅老居士到晚年還拜夏老做老師,這件事情很少人知道(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可見梅大士對他這位師兄佩服到極處了。

吾常慨夫今之習淨宗者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

秦譯就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小本經還有玄奘大師的譯本。

問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無量壽。何者無量光。茫然也。叩以濁世惡苦。往生正因。與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無以應也。乃至詢以依正莊嚴。修行次第。亦僅能粗舉七寶八德三輩九品四十八願之名目。而於其內容仍不知也。

這是一般修淨土的現象。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那裡?諸位讀這幾句就可以了然了。這個法門古人講「萬修萬人去」,為什麼現在一萬個人修,只有兩、三個人去呢?道理就在此地。是對於這個法門並不完全透徹瞭解。

理既未明。信何能深。

道理沒搞清楚,「信」心當然不夠,「願」更談不上了,「行」或有或無。這樣修淨土,只可以說與西方極樂世界結法緣而已,這一生往生是不可能的。

而欲使之普遍宏揚。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學知識階級。低首降心於淨宗之門。此尤難之又難。幾於不可能矣。

一九八三年,我初到美國弘法。美國的同學告訴我,你千萬不要講淨土法門,因為沒有人相信;如果說念阿彌陀佛,會被人譏笑。我說那講什麼呢?他說此地的風氣是禪、是密,所以我到美國就講《六祖壇經》、《金剛經》、《華嚴》、《法華》。我講完之後,再跟大家介紹淨土。

我說你們不要小看淨土經論。我在台北,第二次講《阿彌陀經疏鈔》,留了一套錄音帶,總共是三百三十五個九十分鐘的錄音帶。一部《阿彌陀經》,一天講一次差不多要講一年。我還沒細講,細講加一倍還不止。大家聽了才不再講話。所以一定要把理論透徹地明瞭,然後一門深入,才能自利利他。

且蓮公此本。

就是這個本子。

正欲導行者遍觀各譯。廣獲法益。擴心目。堅信向。使無人持誦之古本光顯於世。此其慘淡經營報佛深恩之苦心也。

我就是看序文這幾句話,才發心編印《淨土五經讀本》,將五種原譯本、四種會集本都收在一起。《彌陀經》有三種本子: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兩種譯本的會集本)。將《阿彌陀經》三個本子,《無量壽經》九個本子,都印在《淨土五經讀本》裡,供養諸位同修。就是看到這一段,才想起確實有必要,使大家對這個本子,能產生真正的信心。印老所指的毛病,這個本子上都沒有。很可惜,這個本子印出來流通之時,印老已經往生了。否則的話,印老看到這個本子,一定點頭,認為可以流通。

老法師不在了,只有把所有的原本擺在諸位面前,讓大家自己去品嚐,你才認識這個本子確實是好。過去三家的缺陷,這個本子上都沒有,我們對本經才能產生信心。如果有懷疑,就得不到利益。

余與蓮公同官十稔共學三十年。

梅老居士跟夏老也是老朋友,他們同在一起作官有十年,同在一起學佛有三十年,是三十年的老同參。

同受皈戒。同參叩於宗門耆宿。同受灌頂於密宗大德。同於慧老法師座下得受印證。生平友朋。深於儒佛兩教者。首推蓮公。

夏老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一位老友。此地所提的「慧老法師」就是慧明老和尚,他有一個小冊子《慧明老和尚開示錄》,流通得很廣。就是慧明老法師給他們兩個印證。

至其力屏萬緣。掩關十載。

「掩關」是閉關。夏老居士會集這一部經是閉關十年,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是很草率的成就。

於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艱苦卓絕。為法忘身。實有足令人驚歎敬佩者。其會集此經之動機與苦心。並所具六點特點。所謂教眼圓明。深於文字。專功久修。遍探原譯。洞窺諸本。網羅各藏等。悉見前文所述。而其始終敬慎。心精力果。以迄於成。

他會集的時候認真負責,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他的初稿,是閉關三年完成,以後不斷地再修訂。我們現在的本子是他的定本。初版是在民國二十五年流通的,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講過一遍,而且還有科判。慈老有兩個學生在台灣,也都很有名氣。一位是道源老和尚,已經往生了。另外一位是懺雲老法師。

慈老的科判,我是今年才看到,黃念祖老居士保存了一份,他這一份就送給我了。我在台灣印的《無量壽經》,就把慈老的科判附印在後面。從慈老的科判裡面,我們能看到初版的面貌,跟現在我們所讀到的定本有不少差別。這是夏老以後增訂了不少,而且再分章目。初版的時候沒有分。

故其於九萬五千七十字之五種原譯內。

這是五種原譯本的字數,他都算得很清楚,總共是九萬五千七十個字。可見得夏老心很細。

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于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

這一段是梅老居士對於會集本的評語。這個評語,決定不過份,恰如其說,才知道這個本子會集得好,會集得是真正不容易,若不是再來人,決定做不出來的。因為會集,比譯經難,甚至於比註經更難。

蕅益大師,我們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再來的?他老人家作《要解》,印光大師對《要解》讚歎:「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作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猜想,蕅益大師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至少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還得了嗎!

中國人有幸,確實是多逢諸佛菩薩再來,應化在我們世間,替我們整理典籍,重新建立我們的信心,使我們這一生能得度!這樣的大恩大德,的確是粉身難報。

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浹旬累月而不決。

這是指取捨。五種本子裡為了取那一個字,十天(「旬」是十天)、累月,都很難決定。所以他會集這個本子,一直到完成,用了十年的時間。這個本子字數並不多,十年的時間才完成!以他的學問、修行的功夫,還要花這麼長的時間,的確是不容易的事情。

日日禱於佛前。時時縈諸夢寐。此其敬慎。虔恭狀況。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者也。

這都有證明,是慧公梅老親眼看到的。

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徵。茲恐駭俗。姑不具引。

這幾句話非常的含蓄,他的感應實在是多,而且不可思議。我們印的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裡面有一張夏老居士的照片,這一張照片曾經多次地翻印,不太清楚了,但是還可以看得見,他頭頂上有一尊佛像,鞋子底下放光。原來的照片上很明顯。

現代人求感應、喜歡神通的太多了,所以黃老居士對於這一些事情一字不提,是很有道理。感應瑞相決定是有,可是不要去理會它,這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是我們的心得清淨。經題上面講「清淨平等覺」,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才重要。

從序文裡面,使我們看到老一代的含蓄,決不以神通感應來誇耀!所以老居士的事蹟,一直到今天,黃老居士不肯公布,也只是私下給我們談談,還一再囑付不要對外人說。老一代跟這一代不一樣,這一代沒有瑞應也要說一點,免得人家瞧不起。還造謠生事,怎麼得了!過去的人,有這些事情,不肯說,也不願告訴你。

是以及其告成也。

這是會集成就,這個本子完成了。

文約而義豐。

「文」是文字。文字簡約,經文不長,而且文字並不深,幾乎人人都能看得懂。這個太難了,是真正不容易。「義豐」是意思圓滿。

理顯而詞暢。

「理」,看起來並不很深,都能看得懂。詞句非常通暢,讀起來很流暢。

醒眸爽口。易記易持。無艱深畏難之慮。有殊勝易往之感。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這確實是《無量壽經》最善之本。我在北京,黃老居士告訴我,在這個時代,同修貴精不貴多,所以他不主張熱鬧,主張清修。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外表形式如香火很盛,信徒很多,皆不應重視);修行重一心不亂,重在淨念相繼。不重感應,不重神通。念念教我們真正修行。他雖然是密宗的上師,他告訴我,大陸上這四十年來,十億人,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太難了。所以凡是跟他學密的,他都要求必須要讀三部經:第一是《無量壽經》,第二是《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第三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發願求生淨土。這三部經,學密的人要不認真去讀誦、修學,不可能成就。

修淨土宗的,他就只教一部《無量壽經》,要熟讀、要依教奉行。而且告訴我,他有十幾個學生,他們有病,或遇到困難,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全家念《無量壽經》,念觀音菩薩聖號,一直到病好。學生都給我作證,確實是如此。這部經可以治病!我相信。

所以這些年來我常常教人,這個法門是大家最希求的。求什麼呢?第一不老,第二不生病,第三不死。你要不要呢?這個法門是不老、不病、不死。你要肯相信,你也能做到。這部經的功力實在不可思議。能相信我的話,照我的話去做,都有效果。而且效果之快,實在是不可思議。三個月就見到效果,六個月你就有堅定的信心,業障消除。

什麼叫業障?從前每天精神提不起來,頭昏腦脹,遇事糊裡糊塗,三個月之後精神飽滿,耳目聰明;以前一天十二小時都睡不夠的,現在睡三、四個小時就夠了,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很多人得到這個效果,真實功德,經中講的「惠以真實之利」。得到了證明。

這部經上講什麼?簡單講,經上講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禪宗裡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住真實慧」,你念這部經、念阿彌陀佛,你的心住在真實智慧裡,就是般若智慧裡。「惠以真實之利」,這部經是佛給我們最真實的利益。在一切經裡面,講三種真實的很少,唯獨本經具足。

每一持誦。恍若置身於清淨莊嚴之域。

這是老居士自己說的感受。每一次,用恭敬心、用清淨心、用真誠心念本經時,就像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一樣。

徜徉乎華池寶樹之間。如覲慈光。如聆法語。誦者忘倦。聽者生忻。隨分領解。各如其量。攝凡濁介爾之心。入聖眾俱會之境,易全真成妄之念。為背塵合覺之行。果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不但拔將來之苦果。實已獲現前之福利。非真修淨業者。不覺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窺其深。

最難的關口是在四百遍到五百遍。能夠通過之後,即使要勸你不念,也都做不到了。現在在台灣從北到南,念這部經的人很多。一天念五遍的人非常多,還有一些念十遍、十三遍的,有人在四年當中念滿一萬遍的。確實消業障,開智慧!

不管是修學那一個法門,佛法從那裡入?從清淨心入。心不清淨,不能入道。念經就是把你的分別妄想業障念掉,恢復到自性清淨。我們所求的「無量壽」,我們所期望的「莊嚴」(就是美好、圓滿,生活上樣樣沒有欠缺,事事如意),從那裡去求呢?「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都在經題上!心不清淨怎麼行?要如何能恢復清淨心?讀《無量壽經》。

專修淨業的人,在台北、在美國、在南洋,我們的早晚課跟一般道場不一樣。我們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章(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念完之後,念佛、迴向、三歸依。晚課念《無量壽經》三十二章、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等六章。念完之後,也是念佛、迴向、三歸依。我們的早晚課是這樣作法的。我們只有一個目標,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專修專弘,這樣才真正做到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不夾雜、不間斷。

吾嘗謂欲弘佛法於今日。必須提倡淨土。欲弘淨宗。必須先弘大經。

「大經」就是《無量壽經》,這是淨土宗的大經。此四句真為具眼知識。

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

這都是我們所期望的,如何能達到呢?如何能變成事實呢?受持《無量壽經》非常重要,我們心裡的願望都能達到。學佛的同學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消業障。要想消業障,先要知道什麼叫做業障?好像我們抓賊,一定要認識賊是誰,才能把他抓到。業障就是妄想,就是貪、瞋、癡、慢,起心動念就是造業,業就障礙你的清淨心,障礙你的平等心。果然能把貪瞋癡慢都斷掉,業障就沒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來的業障?這些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

佛教我們這個法子好,一天到晚念經,一天到晚想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講的「憶佛,念佛」。「念」是「心念」,口不念沒關係,心裡要念,心上真有。「憶」是「想」。只要將經念得很熟,常常想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阿彌陀佛自行化他無量的功德。常常想就不想別的;常常念佛,就不念別的。這樣你的心才會清淨,業障才會從根拔除。所以為什麼教你要多念?為什麼教你要熟念?你念熟了,起心動念都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才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經不熟,怎麼可能相應?

一天到晚與「人我是非、貪瞋癡慢」相應,這是六道輪迴的業因。不能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就與六道輪迴相應,沒有第三條路好走。這兩條路擺在我們面前,由我們自己選擇。

我們求的是「因果自明」。剛才我給諸位報告,早晨念第六章,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要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我們目的在此。晚課念三十二章到三十七章,就是明瞭因果。古德提倡的持戒念佛,這六章經文就是戒律,裡面講因果報應。使我們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都要用經典作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過失,改過自新!

佛門常講「開悟」。什麼叫開悟?天天都知道自己的毛病,這個人就開悟了。能夠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就叫「修行」。心地清淨平等,這人就「得道」了。身心清淨,怎麼會生病?病從那裡來的?病從身不清淨來的。身怎麼不清淨?心不清淨,身就不清淨,什麼毛病都生出來了。果然身心清淨,沒有理由生病,沒有理由衰老。所以現在一些退休的人,他心裡不想佛,他天天想老,想自己一年一年老了。他怎麼會不老,當然老。又想老了就該有病,所以毛病都生出來了。老是自己想來的,病也是自己想來的,死還是自己想來的。這是打妄想。如果念頭一轉,轉成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病,阿彌陀佛不老,阿彌陀佛也不死,就都轉過來了。就看你會不會轉,關鍵在此。

前清盛時。萬善殿常課此經。故得宮廷整肅。政治清明。由彼時群知因果。故能上下相戒。朝野相安。咸同而後。此經輟誦。朝綱紊亂。國勢隨衰。

清朝開國的皇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三個人真正了不起,在我們中國歷代帝王當中找不到的。我看過他們所批的奏摺(就是批的公文),真的是愛國愛民,念念都是為老百姓福利著想,真難得。他們不是人民的公僕,他們是人民的父母,以父母之心愛護老百姓,像愛護子女一樣。讀經就是他們發起的。宮廷裡面讀經,讀《無量壽經》,大家沒有不服的。不是讀皇帝的詔書,也不是念他的語錄,而是念《無量壽經》,上下都跟阿彌陀佛學。宮廷裡面每一天課誦《無量壽經》,所以上下相安,因為大家知道因果,建立共識,社會安定。

「咸同而後」,咸豐、同治之後,慈禧太后專政,大概看這個經裡面說的都是她的毛病,她聽了很不舒服,於是輟誦,不要念了。清朝國勢就這麼衰落的,背棄了因果,胡作妄為。如果真正遵守祖宗家法,恐怕到今天還是清朝,不會有民國。所以清朝怎麼亡的?亡在慈禧太后的手上,這是一點不為過的。這麼好的制度被廢棄了。

今此本既出。不但為淨宗前途賀。且可為世運前途幸也。

在末法時期,唯一能使我們享受真正利益,連學佛的人也不例外,要求快、要求新、要求變,這三個要求都在這一部經之中,它確實能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很可惜的,認識的人不多。所以凡是依照本經修學,尤其得到真實利益的人,一定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你自己沒有得到真正利益,你就不必說;得到真正利益,真正的好處,一定要告訴別人。我們希望大家都好。

每憶沈穀成居士。有眾生福薄。大經塵封。提倡無人。佛恩難報之語。輒生慨愧。

這是梅老居士當年看到前人所說的話,自己非常感慨慚愧。亦是為此經作序,冀報佛恩萬一耳。

今幸因緣成熟。寶典放光。本經有云。值此經者皆可得度。

這一句經文是在第四十五章。不管在那一個時代,遇到本經,能夠依照這一部經的理論方法去修行,沒有不得度的。

彭二林曰。

「彭二林」就是彭際清居士。

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

二林居士這句話是對於《無量壽經》的讚歎。他著有《無量壽經起信論》,台灣有單行本流通。彭際清也非常了不起,他是世家子弟,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他是貴族出身,一生學佛,佛法的造詣非常之深。《華嚴經》那麼大的經典,他歸納《華嚴經》修行的方法,寫成一本《華嚴念佛三昧論》。他著有《無量壽經》的節本,而且給它作註解,叫《無量壽經起信論》。他能有幸遇到這本經,很感歎地說:「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確實也如此。無量劫中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了。

然則遇此經者。可不寶諸。

所以遇到這一部經,一定要知道珍惜,要寶貴。要熟讀、要精解、要依教修行。

有智之士。幸勿忽諸。

真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能夠疏忽,不能輕易放過。

梅序竟。

夏蓮居老居士有三首偈,我們在這裡念一念,作為今天我們開經第一次的結論。明天跟諸位介紹經題。

傳譯獨多來最先。五年讀校亦前緣。慈尊加被成斯本。

這是讚歎本經。「傳」是從印度傳到中國,「譯」是翻譯。傳來的原本是多種不同的梵本,翻譯共有十二次,所以說是「獨多來最先」。即使我們今天面對這個經本,我們能夠宣揚,大家能夠聽得懂,能夠解其義,也是諸佛如來神力加持。沒有佛的神力加持,我們講不出來,諸位也聽不明瞭。

遍放神光照大千。

這是有待於我們大家努力,把這個經本普遍介紹給一切眾生。無論在國內、在海外,這是我們本分應當要做的。方法要善巧方便,特別是接引外國人。外國人能接受,而且很歡喜接受。

在美國我作了一個實驗。我們的道場開了一個宴會,把附近一條街上的外國人都請來,用素食點心招待他們,告訴他們,我們在這個地方作些什麼,讓他們瞭解。他就問我,學什麼的?我告訴翻譯,不要講淨土宗,介紹我們是學阿彌陀佛的。他就問,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我說阿彌陀佛是「長壽」的意思。他點點頭,他們也喜歡長壽。阿彌陀佛是「智慧」的意思,智慧他也要。阿彌陀佛是「快樂」的意思,這更要了。怎樣才能得到長壽、智慧、快樂?心要清淨,身要清淨。他點點頭,他都要。我說,都要就好辦了,淨土宗在美國弘揚就不會有障礙了。

所以在外國,講經說法要求簡單明瞭,我所講這四句話都是經上有的。無量壽是長壽,無量光就是智慧,清淨平等覺就是心清淨,極樂世界就是快樂。都是經上有的,他都要,這好辦了。

此是淨宗第一經。

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此經不但是淨宗第一經,是釋迦四十九年所說的第一經,也是十方世界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

我過去學佛,對於佛法始終有一個懷疑,就是佛是不是真的萬德萬能?佛如果是真的是萬德萬能,假設一個人造很重五逆十惡的罪業,馬上就要墮地獄了,佛能不能教他立刻成佛?如果佛有能力教他立刻成佛,那我就佩服,佛確實是萬德萬能。佛要沒有辦法,那佛的智慧德能還是有限。到讀了本經之後,才知道佛是真的萬德萬能。阿鼻地獄眾生,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不退成佛,這還有什麼話說。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接受。不怕你造再重的罪業,你肯不肯相信?肯不肯接受?肯不肯依教奉行?如果你肯,佛確實有能力幫助你立刻成佛。你看看那一部經,那一個宗派法門有這樣殊勝,這樣快速?找不到。所以方便究竟,第一圓滿!它確實是第一經啊!十方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第一法門,你不能接受,不得已,才講第二、第三。

所以能相信這個法門,能夠接受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行,沒有一尊佛不護念你,沒有一尊菩薩不佩服你。為什麼?多少菩薩想求這個法門,求不到。這是經上所講的,這是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佩服你。因為文殊、普賢修了多少生、多少劫,才遇到這個法門,你怎麼一學佛就碰上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地位平等。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真實不可思議!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跟觀音勢至地位完全相同。

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博地凡夫,一身的罪業,怎麼幾天就跟觀世音一樣?沒人相信。不但你不相信,阿羅漢、一般菩薩都不相信。可是這是佛說的,佛不說假話,句句真實。所以這個法門是真正難信之法!

詳賅圓頓括三乘。

「括」是包括,是把整個佛法都包括在裡面了。這是一切佛法的精華,一切佛法的綱領。

若非夙植福兼慧。雖欲暫聞亦不能。

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福修慧,沒有極深厚的福慧根基,你想暫時聽一次,都沒有這個緣份。由此可知,今天與會的同學,你們過去生中福慧因緣成熟,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現在就看你們願不願意成佛了。你能把握住這個機緣,這一生必定成佛。

此事本來也太奇。頓教一念越三衹。

「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念。「三衹」是三大阿僧衹劫。依照其它法門來修學,從凡夫到成佛要經歷三個阿僧衹劫。我們現在的修學不算,三個阿僧衹劫從小乘初果算起。初果是三不退中的「位不退」,從這一天開始算起。你要沒有證得初果以前,都不算。證得小乘初果之後,三個阿僧衹劫才能修成佛。可是我們這個法門則不必要,就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就超過三大阿僧衹劫了。你說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怎麼肯相信?當然不能相信。

佛云難信誠難信。

真的難信啊!這不是假的。

萬億人中一二知。

這確實太難了。諸位要是能夠相信,能夠接受,你是萬億人中之一、二。所以諸佛歡喜,菩薩讚歎。希望同學們要珍惜這一會。

這一會時間雖不長,可是對我們這一生修學是關鍵的一會。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在這一生當中圓證不退成佛,就在這一念之間。所以希望同學們珍惜,希望在這一會裡建立堅定的信心,把淨宗的法門搞清楚,認真努力地依教修行。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 梅光羲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眾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不但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而且詳陳苦樂,照真達俗,是以我佛屢說,諸師競譯,東來最早,譯本獨多。小本始譯於姚秦,觀經初顯於劉宋,二經未達乎東土,蓮社已建於廬山。唐宋以前,淨宗之盛,莫不以此經為宗尚也。宋元而降,古冊散佚,十二譯中,僅存五本,文詞互有詳略,義諦不無異同,初心學人,遍讀為艱。僅持一譯,莫窺奧旨,是以塵封大藏,持誦者稀。雖曹魏康僧鎧師所譯,號為詳瞻,而漢吳唐宋四本中義旨亦有康本所無者。如四十八願中最重要者,厥為蓮花化生,與國無婦女兩願,而漢吳本有之,曹魏本所無。

彭二林云:此經闡揚者少,實由無完本故。非虛語也。王彭魏三家節會之本,皆未盡美盡善,誠如黃超子居士所云,可見會集此經非易事也。一須教眼圓明,照真達俗。二須淹貫群籍,深於文字。三須於淨宗法門,有久修專功。四須於五本原譯,了然胸次。五須於王彭魏三家節會之本,洞鑒得失。六須於宋明迄清,南北各藏以及中外刊本,詳審校勘,始可著筆。具此六者惟吾學佛老友夏蓮居師兄庶可當之無愧,此吾所以對於其會集之本一再讚歎,而惜其未能及早普遍流通也。

吾常慨夫今之習淨宗者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問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無量壽,何者無量光,茫然也;叩以濁世惡苦,往生正因,與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無以應也;乃至詢以依正莊嚴,修行次第,亦僅能粗舉七寶八德、三輩九品、四十八願之名目,而於其內容仍不知也。噫!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堅,而欲使之一門深入,不惑他歧,難矣;而欲使之不動不搖,一向專念,以期達到一心不亂,得大輕安,獲大解脫,抑又難矣。現象如此,而欲使之普遍宏揚,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學知識階級,低首降心於淨宗之門,此尤難之又難,幾於不可能矣。以無上甚深微妙法門,竟使一般盲目者流,視為消極厭世、自了送終之具,豈不大可哀耶!此何以故?佛徒不讀大經故;不弘大經故;大經無完本,而又不能遍觀各種原譯故;三家節會之本,又悉未能盡美盡善故。此吾師兄蓮公所以謝絕萬緣,掩關數載,千研百考,稿經十易,成為會集一本之總因也。其本為何?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也。

或曰此本一出,各譯將廢,余曰原譯何可廢也,不有原譯,何成斯本,彼王彭魏三本既出,古譯未廢,而謂此本廢古譯乎?不慮於五譯塵封之際,而慮於古本將顯之時,是誠何心哉!且蓮公此本,正欲導行者遍觀各譯,廣獲法益,擴心目,堅信向,使無人持誦之古本光顯於世,此其慘淡經營報佛深恩之苦心也。

或者又曰,古本全為四十八願,今竟改為二十四者何耶?余啞然笑曰:聞子此言,知子不但於今本未嘗展閱,即於五種原譯亦未曾寓目也。漢吳兩譯願文皆為二十四,魏唐兩譯四十八,宋譯三十六,驟覽之,魏唐廣而漢吳略;細辨之,漢吳盈而魏唐絀,緣二十四者不僅二十四,四十八者又不足四十八。遵魏唐兩譯耶?既有缺而且複之憾;取漢吳二譯而補之耶?又將躬冒改經之嫌。蓮公會集此章,累月未決,寢餐俱減,而余與慧老法師恰於此時先後北來,遇諸蓮公寓中,於是三人共同參詳,又復拈鬮佛前,始行定議,決奉漢吳二譯,以二十四為綱;復準魏唐兩本,以四十八為目,舉其綱既與漢吳相同,數其目則較魏唐為備。千斟萬酌會成此章,問者不識之無,則莫如何。倘稍通文理者,詳覽原譯自可瞭然,固無待余之詞費也。

或又問曰:初印重印兩本不同,將以何者為準耶?余告之曰:後後勝於前前,此無待論,初印未允流通,重校方為定本,蓮公當日之言,已在黃序之內。況前本已臻完好,見者獲益實多,重印精益求精,為效自當更普;而此次分增章句,大體依然,即令並行,亦復何礙。龍舒所會四譯兩本並存,二林所節魏譯一再重刊。善乎二林之言曰:歷考大藏諸經,舊錄或加再治,祇求精當,豈憚審詳。但若續印,固當以定本為據耳。

問者又曰:三家節會之本,或名無量壽,或名大阿彌陀,或名摩訶阿彌陀,今本所立之名,無乃贅乎!余反叩之曰:子於經名以諸家為準耶?以原譯為據耶?謹考自漢迄宋十二譯中,以無量壽為名者七,以平等覺正覺為名者三。最初一譯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最後一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其中唯吳譯經名最長,計共廿字;王會本於阿彌陀上加以大字,已為無據;彭魏兩本皆名《無量壽經》,亦覺與原譯相濫;而正定王氏取魏本作為衷論,冠以摩訶二字,尤嫌杜撰。蓮公此本,直合前後兩名,未動一字,既非自造,又極現成,不但無混於古本,且亦有別於諸家。一唱經名,不但十二種原本名義咸括其中,即全經大旨亦瞭然心目;不但本經即小本與觀經之大意,亦在其中。蓋一心不亂,心作心是,咸莫非以自己無量壽之心體,合阿彌陀無量壽之大願,以莊嚴自心,清淨自心,以期普遍平等,自覺覺他而已。古所謂智者見經名,即知全部義;忙人見經題,亦易得利益。嗟乎!一經之名所關如此,況全經文句耶?一名之義深廣若此,又況於全經意旨耶?蓮公會集大經時所以慎而又慎,不敢有隻字之忽也。

以上所答皆余往昔所聞於蓮公者,今皆舉以相告矣。於是聞者忻然請曰:得聆緒論,疑慮冰釋,蓮公會集此本經過,復能見示否?余曰善哉!願略述之,以利學人。余與蓮公同官十稔,共學三十年。同受皈戒,同參叩於宗門耆宿;同受灌頂於密宗大德;同於慧老法師座下得受印證。生平友朋,深於儒佛兩教者,首推蓮公,實吾之摯友,亦吾之畏友也。至其力屏萬緣,掩關十載,於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艱苦卓絕,為法忘身,實有足令人驚歎敬佩者。其會集此經之動機與苦心,並所具六種特點,所謂教眼圓明、深於文字、專功久修、遍探原譯、洞窺諸本、網羅各藏等,悉見前文所述,而其始終敬慎,心精力果,以迄於成,更有非人所及者。

方其從事之初,淨壇結界,香光莊嚴,咒水加持,內外整潔,冥心孤詣,萬緣俱屏,秉筆必先禮佛,坐臥不離稱名,累月經年,人物罕睹,《歡喜念佛齋詩》中,所謂『一室唯供佛,三年不下樓』者,蓋記實也。故其於九萬五千七十字之五種原譯內,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沈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于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闕�P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浹旬累月而不決,日日禱於佛前,時時縈諸夢寐,此其敬慎、虔恭狀況,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者也。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徵,茲恐駭俗,姑不具引。是以及其告成也,文約而義豐,理顯而詞暢,醒眸爽口,易記易持,無艱深畏難之慮,有殊勝易往之感,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每一持誦,恍若置身於清淨莊嚴之域,徜徉乎華池寶樹之間。如覲慈光,如聆法語,誦者忘倦,聽者生忻,隨分領解,各如其量。攝凡濁介爾之心,入聖眾俱會之境;易全真成妄之念,為背塵合覺之行。果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不但拔將來之苦果,實已獲現前之福利。非真修淨業者,不覺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窺其深;非詳考各譯,不知其抉擇之精,唯遍校會本,始見其從事之慎。然此實非門外耳食者,所能驟解也。

吾嘗謂欲宏佛法於今日,必須提倡淨土;欲宏淨宗,必須先宏大經,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蓋統攝二諦,未有明備簡要若此者也。惜多年未有定本,致法寶莫能流通。前清盛時,萬善殿常課此經,故得宮廷整肅,政治清明,由彼時群知因果,故能上下相戒,朝野相安。咸同而後,此經輟誦,朝綱紊亂,國勢隨衰,雖不盡由於此,而此經所關重矣。今此本既出,不但為淨宗前途賀,且可為世運前途幸也。

蓮公之為學也,由百家眾流而歸之於佛,歷性相顯密而歸之於淨。其所著述,除會集大經而外,尚有《校經隨筆》、《會集秦唐兩譯阿彌陀經》、《會譯引證記》、《大經五念儀》、《蓮宗密鈔》、《淨修簡課》、《一翁幻語》、《入道三字箴》、《一夢漫言評敘》、《聽佛軒自警錄》、《邵康節安樂集鈔》、《白玉蟾詩禪道影錄》、《二溪學粹》、《歡喜念佛齋詩鈔》、《渠園詩文集》,或已印行,或正待印,計十餘種。

蓮公素恥宣傳,余之言此,並非故為標榜,蓋欲使世知如此學識,如此功行,其所會集之經典,所信向之法門,自必具有甚深義趣,而學識未充,功行不逮者,未可遽以淺陋眼光輕事測評,致蹈謗法之咎,而為深心護法,有志救世者,所笑歎也。又其宏願熱誠,苦口慈心,感人極深,信嚮者眾。此次俯應黃甥念祖請,重印大經,聞者歡躍,爭相隨喜,光羲僑渝養窻,額首遙慶。往年曾為作序,未及付印。茲再略摘蓮公所著《校經隨筆》中語,增入前序;節錄《大經合讚》附於卷末;並遣一甥兩女就學其門,聽受此經要義,即以此序代為之贄焉。

每憶沈穀成居士,有眾生福薄,大經塵封,提倡無人,佛恩難報之語,輒生慨愧!今幸因緣成熟,寶典放光。本經有云:值此經者皆可得度。彭二林曰,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然則遇此經者,可不寶諸,有智之士,幸勿忽諸。

民紀三十五年夏曆丙戌南昌梅光羲和南序於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