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

唐‧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法宣法師白話譯

仰望思惟釋迦牟尼佛開啟一代弘法之時運,乃是為了廣大利益有緣的眾生,佛陀的言教闡示隨著各方時宜和眾生的根器,使一切的眾生皆能均霑佛法之滋潤。若是能夠親蒙釋迦牟尼佛聖人之教化,則能依於佛道之修行而悟得三乘之法。而如今像法末法之時福德轉薄、因緣疏淺,因此勸導眾生歸向於極樂淨土。

凡是想要修行淨業之人,必須要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而將一切的善根,迴向往生於彼極樂國土。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誓願度化娑婆世界一切之眾生,上至於盡其現生的一個形體而專精念佛修行者,下至只有臨命終的十念,不論是上中下根機之人只要能夠信願決定,皆可得以往生西方淨土。

然而當今學佛之人心中特別懷有疑惑憂慮,認為諸般的經典論典,其文句有些互相違背,若是不能夠互相融會貫通,種種疑惑與爭端便莫能斷絕。因此以下簡略陳述十四種決斷,來解釋貫通種種知見之湍急水流,有廣博見識和通達才能之人,希望能夠探尋而取其悟解也!

第一

第一。《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疑惑者曰:般若經裡面說,若是以色相、音聲來求佛,則判定其為邪道。而《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等,卻教人觀想阿彌陀佛的身形相貌,又要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也!既然求佛而不能離於色相和音聲,如何可能不落入於邪道呢?若是歸向於正道,淨土是可以依憑的。可是般若經卻判定其為邪道,縱使作念佛觀佛之修行,恐怕會歸入於魔境。此兩種修行之途沒有辦法決定,其是非黑白請加以分別。

會通曰:釋迦牟尼佛演說教法,其義理有很多的法門,各個皆能稱合其時宜根機,平等而無有差異。般若經等所說的,自然是一個法門。而《阿彌陀經》等經典,又是另外一種義理。何以故呢?一切的諸佛同樣都有三身。法身佛並沒有形體,非是音聲色相,若是以形色音聲之相而求取,此即是為邪道。

這實在是因為二乘之人以及初發心的小菩薩,聽聞佛陀說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並非相離而有差異,因此即認為法身同樣是有色相、音聲。由於其只能見到化身之色相,於是便執著法身也是如此有形色。於是便以化身的色聲之相,求見佛陀之法身。但是深妙之理體精細微密,色相與音聲永遠斷絕,如今二乘及小菩薩既然以色相音聲求睹佛陀之法身,是故說為邪道。

而《阿彌陀經》等經典,勸人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及觀想佛相,發願求生於極樂淨土者。這實在是因為凡夫的業障深重,而法身佛之體性幽隱微密,諸法之體性難以攀緣。因此暫且教其稱念佛名,觀想阿彌陀佛之形相,並且禮拜讚歎,使其業障斷除福德生長,阿彌陀佛之願力與眾生之修行互相資助,以此求生於西方淨土,心中想要求得遭逢化身之佛,以作為不退轉於佛道之良好而殊勝的因緣。

所以古代以來智慧通達之人,咸皆依照此《彌陀經》等之教化,觀想阿彌陀佛之形相,稱念其名號,以求能夠見到化身佛,祈求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能夠親自前來接引。於是便感得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教化之主化身現形,慈悲降念而前來相迎,其人果報盡時乘坐於蓮華,即得往生於彼極樂國土。

其最初之發心與後來獲得之果報境界,與理體相契而無互相違背,稱念佛號和觀想形相,並非是邪魔之道。豈可獨獨心懷一種執著,不能體悟釋迦聖人之悲心,而以種種的異說紛紜,使令他人產生疑惑,若是能夠探尋思惟此要決,黑白是非便足以分明了。心中的疑惑和猶豫不決既然沒有了,便能至誠歸心於淨土之微妙行業,勿要生起種種邪思亂想,反而墮落於三途之中,令眾般的痛苦逼迫傷害,到那時才後悔以前之過失而想改過,又如何能夠來得及呢?

第二

第二。《佛藏經》云:「若有比丘,見到有佛、法、僧、戒可取著者,是為邪魔之眷屬,非是我之弟子。我亦不是彼人之本師,非是我所攝受護念也!」

疑惑者曰:《佛藏經》裡面說,自心之外見佛,皆說其是邪魔,佛陀不是彼人之本師,說彼人非是佛陀之弟子。可是如果依照淨土之教法,專門使令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觀想彼佛之種種相好,求生於阿彌陀佛之國土,那麼此取相而求之行為即非佛陀之弟子,佛陀非是彼人之本師,云何可以得到諸佛之護念,而得往生於西方淨土呢?仰望探尋此二種教法,無不皆是釋迦牟尼佛之言教,兩種說法既然有差殊,應當要如何取決判定呢?

會通曰:教法的軌跡有萬般的差別,可是皆同歸於一個真實之義。然而隨著根機之差別而建立教化,其義理則各別有不同的言語詮釋。仔細審察兩部經典,文句雖然互相乖違而理體卻是同一的。何以故呢?佛、法、僧、戒者,有三種不同:一者真諦。二者別相。三者住持。

真如之體性清淨,煩惱障、所知障二種遮障完全消亡,本有之覺性圓滿光明,如是即為真性之佛。守其體性而不改變,使殊勝之智慧軌範而成就,一切的菩薩大士之所同緣,六度萬行由此而彰顯,此即為是真正之法也。符合隱奧難思之理體而契會之,遠離諍論絕於言語,此乃是真實之僧也。真性淨潔澄清莊嚴,本體清淨而無染垢,即是真性之戒也。根據這樣的殊勝義理,是故說為真諦。《涅槃經》云:「若是能夠觀察三寶,其體性即是常住而同於真諦。此即是諸佛,最上的誓願。」即是其義理也。

所謂的別相者,「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也。「法」有四種,即理體、言教、修行、果證也。「僧」有二種,即有為僧、與無為僧也。「戒」者,即在家和出家的修道行者,止持和作持二種規範,以及所有一切的戒品。如今重視修行別相,乃是為了能夠證得真諦。於佛法中起而修行之人,只知道別相的佛法僧戒,便以為是究竟之法,不能悟得真諦之根源。學習戒律之流類,也都是為了幫助修道。而佛陀之名號,只是應化示現而非真實,乃是用來接引小乘與凡夫之人,權巧作為休憩的化城屋室。下根機的小乘與凡夫愚迷而不能了知真義,卻將別相預先執著為真實,所以佛陀呵責,稱其是為魔之眷屬。

佛陀之真子,要能通達我法二空,以期遠契於如如之理,才能達到釋迦牟尼佛之本願。如果執著不前而端居於差別的名言形相,不能體悟其真如空性,卻是又再入於邪魔之鄉,遠遠違背於佛法。

但是若要超越於五陰魔,必定要因常住法身。煩惱障之魔想要消除,就要依賴虛空等禪定。想要出離天魔之界,還要有慈悲三昧之等持。期望能夠消滅死魔,其功效要根據四神足之禪定。仰望瞻視於四方天下,若非釋迦大聖則莫能如此。降伏觀察四種魔境,豈是下根凡流的眾生所能夠達到其功效的呢?

若是不能棲神於佛法至道,想要斷絕貪愛之網則無有緣由。能夠繫念思想歸於真理,才能阻隔胎卵溼化四生和三惡道的迷亂之途軌。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化凡夫之流,暫且學習觀想堅固,若是能夠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暫且求其能夠不退轉於佛道。得以往生阿彌陀佛化現之土,見到阿彌陀佛之化身,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作教化主而提攜之,便能悟得無生忍,證得一真平等法界,一切佛法皆能夠了達而分明。於是便可藉此念佛法門的不可思議功德,破壞諸魔之羅網,近則能夠超越三界的生死,遠則能夠證得佛果菩提。

若是不能如此依靠阿彌陀佛而精進念佛修行,則還要沉淪墮落於三惡道之中,長時劫中受諸痛苦,解脫生死則未能期待。詳細明瞭此二說之因,其實是毫無違背諍論,千萬不可隨於一端之見解,隨意執著而產生疑惑。如果隨順於此念佛之要門,乃要專精憶想彼極樂國土;如果心中仍然憶想要住於此娑婆世界,則很難斷絕於六道之輪迴。大家可以檢驗此語之理而隨順修行,仔細觀察自己因行之淺深,自然能夠分別其不同的利益。詳究其因行而思惟憶念其究竟之理,念佛修行而其最後契入的真如本體又有何差異呢!

第三

第三。《無量壽經》云:「於此娑婆世界一日一夜的修道,勝過於其餘的佛土一百年。」《維摩詰經》云:「娑婆國土有十種事相之善法,是其餘諸佛國土之所沒有的,所謂的以布施攝受貧窮等等。」

疑惑者曰:如果准照此二經典所說的,於娑婆世界修行佛道,乃是勝過其餘他方之世界,何必要勞苦而專門憶念阿彌陀佛,期願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捨棄殊勝的修行環境而求生於較差的他方世界,使修道之業行難以成就,執取與捨棄之二種路途,希望能夠詳細唱演其原委。

會通曰:佛陀弘揚佛法之規則,無不皆能存其利益,各自隨著一個趣向,而其義理並不互相違背。何以故呢?修行之根機,總共有兩種階位,若是尚未登於不退之位的人,難以居住於污穢之國土。如果想要靠自己的力量來修行,有很多的退道之緣,違逆和順境之緣觸於凡夫之情執,便產生了憂喜之心。貪愛和憎恨之念競相發生,種種惡業又再造作興起,沒有辦法自我安定修行,終究還是沉淪於三惡道之中。

若是已經修習因地經過萬劫,其法忍已經成就,污穢的國土才堪能居住,才能真的利益眾生。既然成就了自我之修行,已經免離於生死輪迴,能以十種善行之事利益他人,乃是其餘諸方世界所不能及的。這是因為其餘的佛國淨土,其依報國土之境界、極為精緻美妙豐華富足,種種的資生用具完全沒有虧缺,所須之事物可以隨其意念而得。既然他方淨土完全沒有缺乏欠少,布施的東西想要給何人呢?而其餘的九種善事,準此道理便可完全明了。

因此之故,若是自我了知自己是已經得到不退轉之位,則居住於此娑婆世界並無妨礙,廣泛施行種種善業以利益他人,則能勝過其他沒有辦法行布施等善行之佛國。然而當今學佛之人,遠離釋迦聖人之時世已經非常遙遠,貪瞋癡三毒仍舊熾然不止,尚未能夠自在解脫。若是能夠往生於西方淨土,依託於彼國土殊勝之因緣,藉著阿彌陀佛加持之威德,才能夠得到不退轉。是故一定要往生於彼國,成就自我利益之因,據此道理而言,則是完全沒有違背諍議。

第四

第四。《彌勒問經》云:「所謂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癡之人所能念,不間雜煩惱結使而念,便能夠往生阿彌陀佛之國土。」

疑惑者曰:若是准照此經所說,所謂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癡之人所能,應當要不間雜煩惱結使,才能夠成就淨業。而如今念佛修行的人,聖人之位尚未高登,煩惱結使不能消除,如何得以往生淨土?然而你如今聲稱念佛之事,其功德並不枉費而施行,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之網稍有存留,請求師父您垂示而加以剖解分析。

會通曰:佛陀之教法闡揚,乃是隨著眾生之根機,其奧密之旨義難以悟解。而「色絲少女」之中所蘊含的「絕妙」二字,通達之則只在於須臾之間。而人們之所以會取捨不明,隨意生起疑惑執著者,這是何故呢?釋迦牟尼佛言教開示淨土行業,都是為了凡夫之人的修行,而對於念佛往生的因果能夠深信不疑,豈可以說其是愚癡呢?

如今解釋「凡愚」二字,應作四句而分別。一者,凡而不愚。這是說從人天的善道起而趣向修行佛道,乃至於十信位之滿心,尚未得到相似的唯識智慧,是故謂之為「凡」。但是其對於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生滅之理,深深懷著仰望信受,其能夠思惟運作其心而作取捨,對於善惡因果的損失利益皆能了知,此即是「不愚」也。

二者,愚而不凡。十住已上的菩薩,於真如之境界,尚未能夠證得親見,是故說其為「愚」。但是能夠得到相似的無漏智慧,皆已了知二無我之道理,不再隨於生死輪轉之凡流,也可以依此義理而說為「非凡」也。又有另一個解釋,初地以上的菩薩,對於殊勝而更進一步的境界,由於無明的障礙之故,約此義理而稱之為「愚」。然而由於其已經證得聖法,是故非是「凡夫」也。

三者,亦凡亦愚。此即是在人天的善道中趨向佛道以前,一切的眾生尚未隨順於佛法之聖理,因此名之曰為「凡」。此外因為其未能了知善惡因果,因此又稱之為「愚」。

四者,非凡非愚。即是所謂如來的至聖智慧圓滿究竟,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都已除盡,故不是凡愚也。

而所謂的「凡」者,即是汎也,准照其修行為人之德行,其對於佛法的損失或利益無法分別,汎汎然而受生於六道,等同於凡夫之類。而對於六道輪迴的去來善惡,是非對錯輕重不知,此乃是為「愚」也。

如今想要往生於極樂淨土,而造作修行淨業之人,能夠了知此娑婆世界,其痛苦深切充滿於世間,因此特別生起厭離背棄,知其不可以長久居住。聽聞佛說有西方極樂世界,其殊勝快樂無有窮極,於是專精至誠、存心憶想阿彌陀佛,誓願往生而無有疑惑。如此既能永遠消滅痛苦之流,長久辭去染污之三界,那麼其即非薄根淺解之人,也不會汎汎然而隨業受生,是故非是「凡」也。只要能夠一心念佛而求往生於彼西方國土,能夠於佛道中悟得無生,當來即可究竟作佛,意念專門想要廣度法界一切的眾生。能夠運用此菩提心,一定可以往生於極樂妙剎,由於其有如是殊勝之見解,是故非是「愚」也。

此外所謂的不間雜煩惱「結使」者,「使」謂十使,「結」謂九結。念佛之心,即是第六意識,第六識心王依於正道而生起。想要作惡事的時候,種種的結使煩惱,才可以容許其得以生起。可是當其正在念佛之時,與遍行的五個心所,以及善的十一個心所相應,不會牽動諸結使煩惱,這是由於惡念無有因緣可以生起之故。心念攀緣於其他異於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之境界時,結使煩惱於是便生起;專注於憶念阿彌陀佛時,結使煩惱便眠伏不起,是故說其為不間雜於結使煩惱而念佛也。

發願要求生於極樂淨土者,即不應當言其間雜。這是因為由於結使煩惱尚未斷除,才容許可以說他間雜而生起。若是已經滅除煩惱之聖人,則不得間雜而生起。如是則由於凡夫尚未斷除結使煩惱,是故時時會有現行產生。念佛時是以清淨心,其體性乖違於結使煩惱。心地端正而念佛時,諸般結使煩惱即不現行。如念佛的正念有間斷時,心中沒有覺知防備而結使煩惱即能生起;並非說其是完全已經滅盡結使煩惱,才稱之為「不間雜」結使煩惱的念佛。因為聖人的煩惱迷惑已經斷盡了,此娑婆世界便足以安居,不必再勞苦念佛,而求生於彼極樂國土。

第五

第五。《最勝妙定經》云:「若是有人建造種種的寺院佛塔,其數量有無邊之多,不如有人於暫時之間,端正身心而靜慮思惟。」又如諸部的大乘經典當中,說無生之道理,教人應當要修道學習智慧。

疑惑者曰:准照依循前述之教法,佛陀慇勤讚歎無生,乃是在一切的業行當中,特別最為尊貴殊勝。而《阿彌陀經》等經典,勸導眾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厭離惡棄娑婆世界,發願求生於彌陀淨土。然而「生」乃是一切老病死等過患之主,「生」如果能夠滅盡,則種種過患便消除。若是捨棄娑婆之「生」,而求於西方之「生」,則過患之因便會漸漸增廣。何以不作無生之行,以悟得本有之法身。而卻教人憶念阿彌陀佛之色身形相,使「生」之因不能了脫。設使能夠「生」於彼國,那麼與此娑婆世界之「生」,又有何差殊呢?若是能夠專門觀照無生,則去佛不遠,心即是佛,何必假借他方世界而求呢?此淨土行業既然教人專修,期望師父能開示其甚深之意趣。

會通曰:修行之緣和言教之興起,都是為了要利益眾生。然而言教演說會有不同,這實在是因為根器之差別。何以故呢?廣泛地談論其根器,簡略來說有二種意義:一者業深,二者行淺。業行較深之道侶,可以學習無生之理。修行淺薄之流,卻應當要生於淨土。

若是說到修行的造作業行,總共有二條路徑:一者是倒還生死。二者是出離生死。所謂「倒還生死」者,是說此人雖然有在學習佛法,但是只為了名聞利養,不畏懼將來生死輪迴倒懸危險之果報。或是貪求殊勝之見解,轉而執著人我是非,自我稱是、非責他人,不攝受身口意三業。言語上宣說無相之理,可是心中的執著妄想卻熾然不止,設使讓他學習「無生」,反而只是成為其顯異惑眾之伎藝。見到他人念佛,即橫怒而瞋恨嫌惡,致使念佛修行之人,心中懷著退卻退道之念。自己口中宣說有佛法妙藥,自我畏懼無法安忍而不能服用修行,反而去食用其餘導致疾病之貪瞋癡毒藥。以此妄想心為業,其心乃攀緣而漂流浪遊。自心既然不能諦察明了,未能加以管制看守,自己稱云我已悟解,可是其自我的勘察檢視、反省懺悔卻完全都無。不知不覺之間便已命終,卻又沉淪於生死之中,於六道中來去逡巡受於艱苦,解脫之事未能期待,此即是為「倒還」生死者。

所謂的「出離」生死者,又有二種門路:一者無生。二者有相。所謂的「無生」者,即是心中守於安恬寂靜,能夠了別外在之緣,對於其是依他有、是遍計無之二相,善於了知而取捨。制止心念使其任運自然,而不住於空有二邊。口中言說、心中能行,隨於種種的事相當中勘驗檢視自心。不論是違逆之境或是順境,其心念都可以均齊平等。且如將炭火吞食,或是口中飲食美味,暢快喜悅無法稱讚。吃火食炭對其來說,並不差別於受用美食。而於一切的違逆境界與順適之境,都可以如此平等相待,如此便堪能住於娑婆世界,即使長久居住也不會退轉。迴轉此污穢之國土,翻轉作為清淨的世界,其功德力用既然如此,即能成就出離生死之行也。

所謂的「有相」者,是指有的修行人其污垢業緣的障礙深重,因此無相之行難以成就。若是住在此方娑婆世界,諸般的痛苦便更再增加積聚。雖然想要守住自心使其內在寂靜,可是心念卻散於境界而被外緣所牽引,心念既然隨逐於境界而移轉,那麼「無生」便不可能悟得。若是能夠專心緣念於一尊佛,觀想憶念阿彌陀佛,種種惡業不再作為,而求生於西方淨土。見到他人別種的修行業道,能夠隨喜讚歎而加以顯揚;聽聞到他人之過非,不會生起輕視毀謗。繫住心念於極樂世界這一處,遠遠遙想於西方淨土。身業禮拜、口業稱念讚歎、意業憶想,如是三業互相扶持,則必定可以往生彼國,如是也能夠成就「出離」生死之行也。

希望大家能夠各自以自己的根器檢驗於教法,契合於自己的才是適當之修行。如果自己明了認定是業行深厚之人,其地位已經居於不退轉之地,那麼便不必勞苦取相,而發願求生西方。若是根行淺薄之人,尚未能夠免於六道生死的流轉波浪,那麼「無生」一要證得,才能夠出於生死之纏縛。若是只有口中稱誦「無生」,而其身心所作的卻與口中的「無生」並不同一,考據其能證得的,百人之中無有一人。是故凡夫之人想要證得無生,必定要由殊勝的境界。所以想要求「無生」者,一定先要求見於阿彌陀佛,以此作為證得無生之勝緣。

若是長久住於南閻浮提世界,雖然常常可以遭逢善友,雖然也能聽聞正法,可是說法的人也是凡夫,日夜雖然恆常聽聞佛法,可是未能證得無生之理。《維摩結經》云:「雖然終日說法,不能令人證得寂滅、修習佛道,即是無益之戲論,非是求法也。」設使來生來世,能夠遇到善友,重新再起如今修法之因,還是成為戲論。那麼不如求生於西方淨土,便能夠斷絕於三界輪迴,登入於七寶之林,一聽聞到阿彌陀佛的正法言語,如微塵沙數的法忍,應念便可圓滿明了。應當詳細探究此二種緣起,勿再煩惱猶豫也。

第六

第六。《涅槃經》云:「阿難尊者困厄於魔境,文殊菩薩前往救度。」《大品般若經》云:「魔王變作佛陀等形相,而人們不能了知。」《優婆麴多經》云:「魔變作佛之形相,而尊者卻加以頂禮。」

疑惑曰:阿難尊者證得預流之初果,尚且會被魔所困擾而使其心念狂亂,釋迦牟尼佛使令文殊菩薩前往救度,然後恢復其本心。此外魔能化作佛身,為人說法,而根行較淺的菩薩,皆不能覺知。再者優婆麴多尊者,其修道之成就已經能夠窮究無學阿羅漢之果位,見到天魔變作佛陀之身,不免也要歸依於他。如今想要觀想阿彌陀佛,而臨命終時見到佛來接引,此皆是天魔所化之境界,豈可以依止憑藉呢?如果臨終所見的佛是真實的,那麼念佛便是特別切要之妙藥;可是如果是遇到魔所化之身像,那麼便虛妄而入於邪途之流,我人心中有疑情未能消除,必定祈求師父您會通說明。

會通曰:大覺世尊權巧應化之身形,其神偉的身像挺拔高聳。天魔雖然能夠矯變形體而混亂之,然而其身像是有懸殊之差別的。佛陀經過無量累劫精勤修行,殊勝之因行圓滿顯著,其果地成就萬德莊嚴,佛陀相好光明超越奇特,豈有下劣的弊惡之魔,能夠倫類而比擬呢?何以故呢?釋迦如來體相莊嚴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圓滿具足而光明炳然,其皎潔清淨猶如明珠,光明照耀超過踰越於一萬個太陽。魔王縱使能夠假變形相,種種莊嚴之相也不能成就。其事相就如同低劣的凡夫,而比方於富貴的王者宰官。

阿難尊者權巧示居為小乘聖者,其形跡示現為預流之初果。可是如果考據其真實之修行,其實久遠以來已經登於初地菩薩的階位。阿難尊者憂慮佛陀滅度之後,修習禪定的徒眾,因為邪魔而破壞其清淨之心,然而卻沒有方法可以制伏魔境,所以阿難尊者示現被拘於邪魔之羅網,於是祈請釋迦牟尼佛加持威德。佛陀的神咒既然已經宣說了,則便作為興起教化之緣由,令佛陀的妙法廣泛流傳於後代,使學佛之人可以摧伏邪魔。並不是阿難尊者這位聖人,真的被困厄於邪魔之羅網也!

《大品般若經》云:「天魔變作佛身,迷惑於下根凡夫,淺根修行的菩薩,不能了知。」者。當釋迦牟尼佛說大品般若之時,尚未說明辨別有些教法是因權巧而起,而在《涅槃經》的法會當中,因此有菩薩祈請而為大眾演說。迦葉祈請世尊而言:「佛陀說法和天魔波旬說法,云何能夠分別而知呢?」釋迦牟尼佛說:「譬如小偷狗賊,夜間入於人的屋室之內,其家中之奴婢佣人,若是能夠覺知之後,很快小偷便自然退去。修行之人亦是如此,既然已經入於佛家,而能善護甘美的飲食法味,不應憶念邪魔雜染。佛陀不可思議之形狀,殊勝奇異端正莊嚴,天魔來混濫正法,應當善加分別。佛陀眉間的白毫相,乃是右繞而盤旋,外表實在中間空虛,白色的光明流散照耀,其光明映照晶瑩純潔,清淨無染猶如琉璃。其面貌圓滿光明,猶如聚集很多的太陽光明。頭頂上的肉髻高大明顯,其頭髮乃是紺青色。一根頭髮一個螺旋,右旋而婉轉環繞,如果目睹了此殊勝之相,都是真佛之形象,若是異於此開示之形相,並皆是魔也。」

而說優婆麴多尊者不能認識魔者,尊者優婆麴多,出生居於釋迦牟尼佛之後,依佛次第而傳法,為第五代祖師,一生說法度人,其數極為眾多。魔王厭惡其說法度眾,因此在其說法會上雨落天華,擾亂動搖大眾聽法之心,使其大眾心中不能領悟佛法。魔王又想要更再迷惑尊者,於是施以眾寶天冠,優婆麴多聖者垂慈哀憐,悲愍而接受其寶冠。尊者因此告訴魔王曰:「我承蒙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認識仁義也知道感恩。」尊者又云:「你既然施予我寶冠,我也有寶瓔珞來相答謝。」優婆麴多聖者於是乃取人蛇狗三種死屍,變化而作寶瓔珞,繫於魔王的頸部之下。

天魔波旬於是心中歡喜慶賀曰:「優婆麴多聖者,其不可思議之神力難以稱名,教化引導一切之根機,使這些人很多都能證果而成為聖侶。我的魔眾眷屬,展轉愈來愈稀少。如今聖者既然接受了我的寶冠,並且又以寶瓔珞來酬謝我。優婆麴多既然落入我之魔網,三惡道之眾生便會展轉增加,我的魔軍魔眾,不會再損失減少。」天魔波旬因此身心歡喜踴躍,於是便返回其宮殿。回到四天王天時,優婆麴多尊者乃攝持其神力,寶瓔珞之珠王還又化作人蛇狗之死屍,惡臭腐爛青瘀腫脹,膿汁血液交相流落。天魔波旬心中極為憂愁懊惱,想要除去卻無有辦法。天魔波旬於是遍及諸天人之住所,欲請諸天幫忙消除捨棄。

諸天人各各都回報言:「這個非是我等之力量所能,此乃是釋迦牟尼佛之弟子優婆麴多尊者,因為你的無知,橫加擾亂其說法度眾,因此尊者暫以此事,來挫折責備你的身心,你應當要儘速前往歸依,才可以免除此難。」天魔波旬於是從天界下來,來到優婆麴多聖者之前,以五體投地恭敬虔誠,悲泣哀傷懺悔謝罪。優婆麴多尊者慈悲憐憫而為其除去頸上之死屍。並且告訴彼魔王言:「我出生於釋迦牟尼佛之後,不能見到如來之身相,你可以為我變作佛陀的身形而讓我瞻視佛之形相。」天魔波旬於是入於村落的樹林之中,變其身形相似於釋迦牟尼佛。優婆麴多尊者見到佛的形相之後,心中感動而敷座頂禮佛之形相。

天魔於是心中驚恐畏懼,趕緊向優婆麴多尊者言:「弟子乃是凡夫愚癡之人,不敢違背尊者之教化,雖然如今變作佛的形相,可是仍然處於平庸凡俗之流,聖者向我恭敬頂禮,會減滅我無量的福德。」優婆麴多尊者言:「我近則是禮拜佛陀之形像,遠則恭敬釋迦牟尼佛,你乃是弊惡之魔王,非是我所恭敬之對象。你如今不必恐懼,虛妄畏怖福德會消失。」於是魔王波旬心中深深生起慶幸喜悅,捨離諸般的雜惡之行,歸依於佛法僧三寶。至心頂禮優婆麴多尊者之足,然後還歸於天宮而消失不現。如此豈可以說優婆麴多尊者不能認識邪魔呢?

這就是如同有眾多的貴族王宰,其共同致力幫助於一個士夫。那麼即使是再凶惡之人,也不能侵犯擾亂此人,修行淨業之人,其得到護持的道理亦復如是。修行念佛至誠懇切,決定可以生於彼國。十方的一切諸佛,全部都資助其不可思議之威德神力,修行者果報將盡命終之時,邪魔不能擾亂。阿彌陀佛化身及大菩薩眾,皆能放射慈悲之光明,接引命終的有情神魂,令其超昇於微妙的極樂世界。因此不必畏懼邪魔之困擾,而不修習往生淨土之良因。

第七

第七。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宮,兩者並列而互相比較,以彰顯其高下優劣。

疑惑者曰: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距離此娑婆世界非常遙遠。而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宮,現在就居處於此世界的欲界天當中,何以不願求生於兜率天宮,而卻趣向於西方世界,捨棄容易的而去求取困難的,如此豈不是非常的迂迴延滯嗎?

會通曰:比較此兩種境界之事緣差別,總共有很多種,如今簡略地陳述十種差異,一同來解釋種種的疑惑。一、壽命有長短之別。二、居住處所有分內外。三、境界分為穢土淨土。四、色身果報兩有差殊。五、種子現行有其差別。六、精進佛道和退失佛道有其差異。七、三界內和非三界有差別。八、好醜的形體彼此乖異。九、命終捨生時境界不同。十、經典勸導有多少之不同。

一、壽命有長短之差別者。兜率天的壽命果報,只有四千年。而西方極樂世界之壽命,有一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其長短差異極大。

二、居住之處所分為內外者。在兜率天宮之中,智慧之業若是較多,即得往生於內院之處,可以親近奉侍彌勒菩薩。智慧少而福德多,即生於外院之處,不能見到彌勒慈尊。而在西方淨土之中,完全沒有內外之分,其極樂果報雖然有優劣之不同,可是人人都是聖賢。

三、境界分為穢土和淨土者。若是生於兜率天之內院,可以親見彌勒慈尊,與聖人聚會之境界,能夠發起清淨之緣。若是住在兜率天宮之外院,其香華樓臺種種音樂,皆能讓人生起染污之想。而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林華鳥、流水羅網、種種樂音,相觸而對於六根之時,無非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增長佛道。

四、色身果報兩地有差殊者。天道中的正報之身,有男身與女身之差別,彼此互相染污執著,障礙種種的修行道業。而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者,人人皆是大丈夫相,因此於自他之報身,清淨而無染著。

五、種子和現行之差別者。若是生於天界之上,種子與現行之癡惑俱皆現行。只要是往生了西方淨土,則唯有種子而沒有現行之癡惑。

六、進道和退失佛道有差異者。若是生於欲界天上,有種種的男女之形相,若是智慧定力較輕微者,大多不免要退失佛道。而往生於極樂世界之後,不但境界殊勝而且慧力更加增強,既然斷絕了貪欲之行,唯有轉進修行而無退失。

七、三界內與非三界內之差別者。上生於兜率天宮者,尚未離於欲界之內,劫末之時火災若是生起,欲界不免要焚燒敗壞。如果往生於西方淨土,永遠辭別了娑婆的三界生死,劫末的水災、火災、風災等,都不能夠傷害。由於彼極樂國土之中有形體形質之故,是故並非無色界。依於地面而居住故,並且不染著於色境,是故非是色界。沒有男女婬欲及段食,是故非是欲界。

八、好醜之形體彼此乖異者。往生在天道之中,男女的形體不同,美好與醜惡有很大的殊別差異。若是能夠往生於西方淨土者,人人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皆是同一類的瑩淨莊嚴,皆是具有大丈夫之相。

九、命終捨生時境界不同者。捨命而得生天上時,沒有佛前來接引。若是往生極樂淨土者,阿彌陀佛與諸菩薩聖眾皆會前來相迎接引。

十、經典勸導多少者。勸導眾生求生兜率天宮者,只《彌勒上生經》的經文有說到,而且不是非常慇勤懇切,只是粗略令眾生作其行業。而勸導眾生往生淨土者,經典與論典當中極為眾多,而且釋迦大聖一再地慇勤勸導,專一誠心而使令眾生往生。

又問:西方極樂淨土,其居處殊勝時節安樂,一切下根器的凡夫之流,如何都可以往生呢?

答曰:彼西方淨土精細微妙,凡夫想要往生實在是很困難。但是因為有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的佛力加持之故,要去極樂世界則極為容易。

第八

第八。《大無量壽經》云:「往生彼國者,住於正定聚而不退轉。」《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眾生若能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疑惑曰:如果一般汎論不退轉之位,便要說到一萬劫修行之功德。為何只有一生一世念佛,下至於臨命終只有十念念佛,並皆能夠承蒙阿彌陀佛之接引,往生彼極樂國土而不退轉。若是論及此二種之功行則是有差別的,要如何才能相符契合呢?

會通曰:所謂的「不退轉」和「正定聚」,其名稱相異而意義相同。修行佛道之人,總共有兩種,其中一者是居於污穢之國土。二者是居處於清淨之國土。在穢土世界當中修習因地,要憑藉著一萬劫的修行資糧。而在清淨的國土起而修行,自然有很多的途徑。如今說明所謂的不退轉者,其總共有四種。《十住毘婆娑論》云:

一、位不退。既然已經修習因地一萬劫,這是指說唯識觀能夠成就,不會再退失墮落於惡律儀之業行,而流轉於惡道的生死輪迴。

二、行不退。已經證得初地,證得真實的唯識觀,捨離二乘之心,於利益他人的菩薩行得不退轉也。

三、念不退。證入於八地以上,真正得到任運的無功用智,於定境或散心之中,皆能夠得到自在的緣故,沒有一念退轉也。

四、處不退。雖然沒有經文可以證明,但是約其義理而可成就此說。何以故呢?如同《婆娑論》中所說:「退根的阿羅漢,如果在欲界的人道當中得到證果,遇到五種境緣和令其退失之具,恐怕會失去聖果,而起於修道之思惑。即是所謂的長遠遊行,多疾病,樂於讀誦經典,樂於調和諍訟,樂於經營僧事。若是在天道當中得到證果,不會遭逢退失之緣具,即能夠得不退轉,入於無餘依之涅槃。」

修行佛道之人也是如此,前面的三種不退轉當中,對於尚未證得的人而言,若是在娑婆世界當中流浪生死,這是其常常居處之地。這是由於此染污的娑婆世界,常常會遇到五種退道之緣:一者、壽命短而多病苦。二者、有大惡緣之伴侶,摧俎破壞清淨之心。三者、外道有一些間雜污染的善法,擾動混亂了真正的修行。四者、六塵的虛妄境界,擾亂動搖清淨之心。五者、不能常常見到佛陀,很少能夠逢遇聖人的教化。若是常常住於此娑婆世界,便會遭逢此五種退道之緣。

只要能夠往生於西方淨土,便可遇到五種殊勝之事:一者、壽命長久無有病苦。二者、有殊勝的同參伴侶互相提攜。三者、心性純正而無有邪惡之事。四者、唯有清淨而無有染污。五者、恒時能夠奉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聖尊。由於此五種殊勝之緣,故得不退轉於佛道。考據其修行之階位,未可便能與一般所論的三不退之階位互相齊等,但是因為國土境界殊勝、眾緣強大,更無再令人退失之緣具。這就譬如造惡之人,常常造作種種不善之事,若是能夠遭逢殊勝之良友,慈悲哀憫提攜獎勵,斷絕惡友的交遊往來,恒常隨著良善的伴侶,乃至於在其一生之中,再也無有生起過失之因緣也。

第九

第九。《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疑惑曰:極樂淨土之往生,必須要有大善根,具足修行諸般業行,才可以往生淨土。如今空有念佛修行,如何能夠往生彼國呢?

會通曰:所謂論及善根多少者,只是約念佛而言,以說明過去如果沒有宿世的善緣,今生今世即不能聽聞佛陀的名號。如今只要得聞有極樂淨土,而能夠專心念佛,此即是過去有善根之因。若是聽聞後能夠至心憶想思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才能夠決定往生,此即是為大善根也。若是雖然有聽聞到阿彌陀佛之淨土,也有發起心意期願往生,但時而精進、時而退失,沒有恒常之心,心志不能堅固決定,因此判為是少善根,此即不能往生西方淨土也。

又疑惑曰:考據其所謂的念佛,只是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設使其心念能夠專注,未必是為大善,縱使能夠稱念佛號,哪裡能夠得以往生呢?

答曰:如今說明念佛,此乃是辯明總攝佛陀的萬德而修。這是因為眾生之根機不同,所受之利益也不相等。諸佛由於過去無量劫以來之願力修行,而成就了此果報之名號,只要能夠稱念其名號,即能具足包含眾多之功德,是故可以成就大善,不會廢止其往生淨土。是故《維摩詰經》云:「佛陀十個名號當中的前三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釋迦牟尼佛若是加以廣泛說明,阿難尊者即使是經過一劫也不能領納受持。」《成實論》云:「解釋佛陀之名號,前面的九個稱號,皆是從個別之義而言。總括前面九個稱號,含攝其名義和功德,而稱之為佛世尊。」

只是說明佛陀最初的三個稱號,即使是經歷一劫也難以圓滿說明,以阿難尊者之領悟力,也不能全部了解。更加上其他的六個稱號,以總括而制定為「佛」之一個名號,其殊勝的功德既然廣大圓滿,是故稱念其名號即是大善也!

第十

第十。《阿彌陀經》又云:「善男子、善女人,念佛而往生彼國者,其聲聞聖眾之數,有無量無邊之多。」《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缺根,二乘種不生。」

疑惑曰:如《往生論》所說的,女人和身根殘缺的,以及小乘的聖人都不能往生,而《阿彌陀經》則說皆可以往生彼國。此二經論皆是聖人之言教,何以各有差殊呢?

會通曰:勘查探尋經典和論典之意,其各自隨順一個因緣,詳審而細察之,其二者並沒有差異殊別。說到女人可以往生者,若是其心志性向微妙決定,深深厭離女人之身,專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等待其娑婆世界的果報已盡之後,轉作大丈夫之身相,居處於微妙的蓮華寶臺,即得往生於清淨的佛國也。

而所謂的報身殘缺者,其有五種:一者、天生殘缺。二者、犍(因為刑罰去勢而殘缺)。三者、半月是男、半月是女。四者、因嫉妒而有時為男、有時為女。五者、同時具有男女二形。如此身根殘缺之類,其心志性向無有恒常,但是只要能夠發願修行一心求生,心意決定而勇猛不退,待其命終捨棄殘缺的身根果報之時,感得完整具足之根身,即得往生於彼極樂國土也。

另外所謂的「二乘」者,其中有一類稱為「愚法」的二乘人,是指那些能夠證得人空之理,已經證得小乘之果,而不能通達法空之理,是故稱之為「愚」迷於「法」空之理也。此類之二乘人只能追求自我利益,而不能廣泛利益他人,沒有辦法得以往生淨土。

第二類的是所謂的「不愚法」的二乘人,其雖然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不住著於小乘之果位,而能跟隨著諸大菩薩,生起大乘之菩提心,誓願求生諸佛之前,發起利益他人之行,故得往生於彼極樂國土也。

又《觀無量壽佛經》當中云:中品往生之人,至彼西方極樂世界才證得小乘之果。疑惑曰:《淨土論》當中云:「二乘種不生」,以何因緣往生彼國之後,然後證得小乘之果位?

答曰:此人在先前有小乘的種子,後來因為遇到善知識,才發起大乘之心。往生淨土之後因為其過去小乘的習氣,在境緣殊勝的修行環境之下體悟色身、諸受,自心和心法四者皆是無常,因此發起宿世小乘之善因,即能證得小乘之果。然而由於西方淨土中大乘的菩薩善友,努力地提攜獎勵,,因此不住著於小乘之道,仍然興起大乘之心念,是故並非是真的小乘也。

而在娑婆世界當中其根身雖然是女身,但是能夠上求無上菩提,深深相信自己與他人之佛性平等具足。於是立下了弘大之願力,立誓當來必定要成佛,廣泛度脫一切眾生,心中思念能夠捨棄女人之身,此生即得往生於西方淨土。等到其臨將命終果報盡時,阿彌陀佛的化佛即來相迎,當下便成就了大丈夫之身相,入於七寶蓮華之座,即得往生於彼極樂國土,阿彌陀佛即令其安定心神居於淨土。經典依照此門而談,故說女人及二乘等皆得往生也。論典依據若是不能如此發大菩提心而求願往生,是故說女人二乘不得往生也。

小乘之人如果能夠生起大乘之心志,乘著此菩提心為業,即得往生西方淨土,而隨從著他昔日之舊名,故稱號其為聲聞也。

疑惑曰:小乘的因地心,既然判定其為令人譏嫌之名號,在彼世界之中何必一定要稱其舊日之名號呢?

答曰:聲聞之人愚迷於法空之理,自利之心念太過深切,不能廣泛利益他人,因此稱之為被譏嫌之名。如今雖然還存留其昔日之稱號,但是其即是大菩提心之聲聞也,其利益眾生既然廣大弘深,因此乃是良善之稱號也。是故《法華經》云:「我等今者,乃是真實的聲聞,以究竟佛道之音聲,令一切眾生皆得聽聞。」西方極樂世界亦是如此,雖然也有小乘之稱號,可是都是真實的大乘聲聞,是故無有令人譏嫌的惡名等過失也。

第十一

第十一。解釋三階教之修行者,有五種小疑惑。

第一個疑惑曰:眾生生死流浪於三界六道之間,種種痛苦的事情悉皆經歷,推究此生死輪迴之因,皆是由於心中起於邪妄的貪瞋癡三毒。如今之人專心念佛,期願往生西方淨土,邪妄三毒轉為增多,如是豈非顛倒之見,何以故呢?娑婆五濁的惡世界,凡夫眾生於理而言,本來應當常時居住,而如今心中特別生起厭離捨棄之心,此即是邪惡之瞋恨也。西方極樂清淨的國土,只有聖者才能夠遊行居住,自己不思惟度量自己是下劣的凡夫,卻發願想要往生彼國,此即是邪惡之貪念也。所以如此不了解自他之差別,皆是因為愚癡無明也,此即是邪癡之障礙也。此貪瞋癡之三毒,內在積聚於心田之中,假使真的令其去念佛,也只能感應神鬼邪魔,如何得以前往西方淨土而受生呢?

會通曰:佛陀的言教當中,其旨意各有不同的差別倫類,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如果善於知道思惟取捨,則各各皆能隨順眾生之根機因緣。這是什麼道理呢?若是修道而悟得無生之理,就道理上是可以在娑婆世界長久居住;若是尚未高登不退轉之位,則污穢的國土便很難可以居住。若是能夠契入無生之理,則極樂國土與娑婆世界平等不二,不必假借厭離此污穢混雜的世界,而另外再仰望其他清淨的他方國土。可是自己的階位如果還是處於生死輪迴之境界,則一定必須要求生於彼清淨的世界。污穢的國土如果是由菩薩大士所居住,則其契悟理體之知解能夠恒常遊行於穢土、而不被境界隔礙其心地智慧。下劣的凡夫尚未成就殊勝的觀慧,暫時居止於穢土、則還又增長痛苦生死之流。

所以捨棄染污之國土,並不會增長邪惡之瞋心。愛樂西方淨土,邪惡之貪念也不會生起。同時對於穢土和淨土加以分別,則是智慧心所相應而非愚癡。於內心中積集三善根,外在招引佛菩薩眾聖之資助,此方娑婆世界最後的果報辭謝之後,西方微妙剎土清淨的蓮華便來相迎,不必心中畏懼神鬼邪魔,而不精勤修習淨土正業也。

第二個疑惑曰:業道就如同天平之稱,造下善惡業則將來必定要酬對償還。而我們此生感得生死已來,所造的惡業並非只有一種,如何能夠不遭受惡報,而卻可以直接往生於西方淨土呢?設使想要往生西方,而這些惡業難道不會成為障礙嗎?

會通曰:凡是造作諸業者,苦樂之種種果報一定會生起,既然我們是同於凡夫愚癡之輩,長久以來積集了罪業之因,其果報則必定無有錯謬而不可推委,但是如今可以成得人身之果報,那麼其惡業是否已經斷盡了呢?若是說惡業已經斷盡,則如今便無惡業可以去除。如果惡業尚未斷盡,則其受生於如今人道之時何以不作障礙而卻可以作人呢?

三階教的行者,則必定面有難色而說,感得此人道之身而受生時,諸般惡業雖然尚未斷除,但是由於人道的善業較為殊勝,其他的惡業不能遮障。等到此人道的善報既已終止,則惡業的苦果將來必當承受也。

既然如此,那麼三階教的行者更應當指示云:過去的惡業雖然尚未斷除,可是由於人道的善業較殊勝的緣故,並不會阻止此世人道之招感生起。而如今求生西方的淨業,比起人道之業則是轉而更為殊勝強大,惡業怎麼能夠對往生淨土生起障礙呢?

這是什麼緣故呢?受持三歸和五戒,此乃是有漏的善因,然而由於愚癡的顛倒想所牽引,而進於入母親之胎藏。此三歸五戒有漏善因之較低劣的修行,惡業尚且不能遮障,是故可以感得人道之身,其罪業已經無力遮止其受生人道。而無始以來所具有的殊勝正行,以及即於今日又能夠發菩提心修行,誓願窮盡痛苦之根源,期願當來能夠究竟成佛。然後一心精勤剋定心念,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此身果報窮盡之時,又有慈悲的善友們,關懷哀憫護持助念,使其住於正心正念。並且西方極樂世界的聖眾現前,使其心中特別生起渴望仰慕,乘著此種種殊勝之因緣,想要往生彼國豈有困難?因此心中千萬不要懷疑,而不修習求生西方之淨業也。

第三個疑惑曰:依照如今修行的方式,應當以普遍學習佛法為宗旨,如今只有特別稱念阿彌陀佛,乃是成為偏曲之見解,反而成為障道之因緣,不能免於生死輪迴。何不捨棄個別之修行,以隨順修行普遍廣學之法呢?

會通曰:仰望探尋普遍的修行方式,其所得的利益極為深遠,具有大智慧而見識通達之賢人,才能夠措其心意以廣泛學習。而那些力量微薄智慧淺陋之人,則難以依此而修行。釋迦大聖隨著眾生之根機,使令眾生修習個別之行持,此乃是稱合於眾生的根性之故,於道理上並沒有妨礙。此乃是假借著特別的修行法門為因,以達成修習成就普遍之業行也。

第四個疑惑曰:凡是想要修行佛道,首先應當認識痛苦果報之因。而探尋痛苦之根原,皆是由於造作惡業所致。生起惡業之境界,乃是在此娑婆世界,由於不能遭逢佛菩薩眾聖和正確佛法的性相之理,而造作了諸般的惡業,其數量則無有邊際。一切的眾生,總共分為二種:一者乃是其真實的果報。第二者乃是應化之形體。

所謂真實果報的眾生者,其體性唯是佛性,而其相貌即是眾生多生以來普遍皆為父母親眷。由於迷失佛性之體的緣故,虛妄生起貪愛瞋恚之念,於如來藏的體性上,無端橫起愚癡之心。約其眾生種種的相貌雖然有其殊別,而普遍皆是多生以來的父母親眷則毫無差別。只是因為隔離了多生的輪迴而互不相識,虛妄生起貪愛和憎恨之念,恒常於具足佛性的過去父母,攀緣執取而造作殺盜婬等惡業。

所謂的應化之眾生,是指三乘的聖眾們,由於慈悲憐愍憶念眾生之故,應化其形禮而如同凡俗之眾生。然而愚癡的眾生盲目無智不能認識,於是心中生起輕視貶抑之心,增長了造作惡業之因緣。由於昔日不能了知,於是乃生起顛倒妄想,如今得到啟發悟解,而對境界思惟過愆。已經造作之惡業令其消除,將來之過失不令其生起。只應當在此方娑婆世界對一切眾生懺悔謝罪,罪業若盡則痛苦便可以消除。如果厭離此娑婆世界而欣慕西方淨土,豈能消亡昔日在此世界結下之怨結呢?

會通曰:即將探尋佛法之至道,最重要的是斷絕生死痛苦之根原。而止息生死痛苦之因,沒有超過於斷除惡業。造作過失的境界,確實是在娑婆世界,累積了此種種的怨仇嫌恨,已經成就了無量的貪愛情結。今日詳細地加以審察,這些都是由於顛倒妄想所牽纏。若是想要究竟而完全了知一切眾生其實體唯是佛性,而其在事相上面說普遍皆是我多生多劫的父母親眷。或者是由諸佛聖人大慈大悲權巧應化,隨著眾生之身形而化現於六道,使其形跡就如同凡夫眾生。能夠以此理事而去了解眾生之實性的理解心,人人都可以完全體會明了;可是如果論及起而修行,實際地檢驗則全無一人可以真實而行。體悟知解之並非困難,只是想要實際修行者則非常困難矣。

一般人只可以憶想思惟此眾生真實之法,仰望感歎其並非虛妄,已經造作之過愆,心中特別生起深重之懺悔,將來可能生起的過失,立誓不再重新造作行為。然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及修習種種的善行,並將其功德迴向於求生極樂淨土,就如同挽救自己頭上之火燃也。

此娑婆世界容易令人沉淪,使人在痛苦的呻吟嗟歎中迷失了正確的道路,是故暫且安神於西方極樂世界,便可果證無生之智。在西方淨土當中自我的修行既然已經成就了,便可回過頭來歸於五濁惡世,以大悲心度化眾生,平等地拔濟一切的根機。千萬不可停留在娑婆世界這一個險途,而不知道要進入另外一個路徑。只要能夠運心動念,過去那些造業之對象、怨家仇敵,發願彼此捨棄痛苦之因,令其一同皆得往生於微妙安樂之淨土,而彼怨仇皆能歡喜領受,便捨棄了怨仇嫌恨之心。千萬不可因為過去在此娑婆世界造業,而心中懷疑不得往生也。

第五個疑惑曰:正當今日之際,距離釋迦聖人之時世已經非常遙遠,下根機的凡夫愚癡之人,正應當適合禮佛懺悔。地藏菩薩,對於如今濁惡的眾生特別有緣,於理應當專門稱念菩薩名號,並且憶念三寶。而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乃是上根之人所修行的,第二階根機的人,才能夠生起憶念阿彌陀佛之心。如今既然時當五濁惡世,根性志向卑劣低微,怎麼可以便修行上根機人之佛法呢?上根機者學習下根機之法,則是迂迴停留而不得進步前行。下根機的人起而修行上根之法,則修道有其障礙而必將受苦,佛法和根機不能相應合會,如此念佛修行豈能夠成功呢?

會通曰:仁者你所言的,並非沒有此種經教意旨,只是你修習佛法尚未長久,因此乃會發生如斯之疑惑,如果仔細地停駐思惟而通達佛法,一定可以開啟最切近自身之修行。這是什麼意思呢?一者引用聖教之言,二者辨別義理之門。所謂的佛陀聖教之言者,其各部之種類既然繁多,即使完備的抄錄,也難以在一時之間完全究竟了知其意。如今簡略地陳述五個要點,以啟發初聞佛法之人。

一者,《大集賢護經》云:佛陀告訴賢護菩薩,在我釋迦牟尼涅槃之後,諸多的弟子們,應當弘揚傳持此念佛三昧,然而諸多惡比丘,不能相信受持,毀謗而說此念佛三昧乃是魔所言說的。佛陀又告訴賢護菩薩曰:比丘行造種種惡業之時,諸國家之間互相征伐之時,眾生彼此更相毀謗之時,眾生污濁造惡之時,仍然有四眾之弟子能夠弘傳此念佛三昧之法,以利益眾生。

二者,《藥師經》云:文殊師利菩薩為像法時期的眾生祈請於佛云:佛陀的四眾弟子,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而心志不定者,若能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即能斷除其疑惑之迷網,其人臨命終時,八大菩薩引導指示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路。

三者,《阿彌陀經》云:他方世界的一切諸佛皆共同讚歎釋迦牟尼佛,能夠於五濁惡世說此極樂淨土念佛法門的難信之法,而六方諸佛舒展廣長舌相,證實其是真誠而不虛妄。

四者,《觀無量壽佛經》云:韋提希夫人為了被五濁惡世種種的不善,以及被生老病死五道輪迴眾苦所逼的眾生,向佛陀請示往生淨土之法。此外經中說下輩的三品眾生,具足造作種種惡業,也是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也。

五者,《無量壽經》云:釋迦如來為五濁惡世的眾生說法,令其遠離五惡,去除生死的五痛,消滅五煩惱燃燒之苦。此外在將來之世,經典佛道完全滅盡之時,我釋迦牟尼以慈悲哀愍眾生之故,特別留下此經,令其更再止住一百年,當時的眾生,只要生起一念的信心,即得往生彼極樂國土。

疑惑者曰:前面所引用經教,乃是佛陀所說而真實不虛,不知道這是方便的修行法門,還是究竟理趣之說呢?

會通曰:釋迦大聖之言說,必定符合於真實的義趣,前面所援引之經教,皆是究竟之法門。何以能夠知之呢?因為不了義之經教,世尊在臨將涅槃的法會上皆解釋而會通之。而淨土這一個法門,在涅槃的娑羅雙樹之間更無疑惑之解決。此外淨土法門乃是十方諸佛,舒展廣長舌相而印證成就的。根據前述二種義理,是故淨土法門並非只是方便之門而已。

上來簡略地引用聖人之言教,以顯示讚說淨土法門之原因。自此以下粗略地解釋其義理之門,以去除懷疑和滯著。佛陀以一音演唱佛法而眾生隨類各得理解,雖然有萬般的殊別而無不同樣契合於佛法。地藏菩薩弘大的願力,是在惡道之中救度眾生;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以十念念佛的法門拔濟眾生。如果眾生不求生西方淨土,恐怕會墮落於三塗惡道;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是在痛苦之中期望能被救脫。如今勸導眾生專心念佛,立誓發願往生西方,等待大命即將終止之時,諸佛菩薩前來感應相迎,既然能夠往生於清淨的佛國,永遠斷絕三塗惡道之生死,種種痛苦之事不必經歷,因此不必辛勞請求地藏菩薩前來相救也。

三階宗的要義,乃是約佛陀滅度後的時期根機而說的,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後,眾生的根機不適宜修淨土法門。設使有人修習淨土法門者,若能眾行具足而成就,那麼其即是第二階之人,非是下劣凡夫所能修習之業行也。如今觀察三階宗之意旨,其說到第一階的上行之人,在淨土的三輩往生當中,似乎是獨獨說明上品和中品往生的人也。

然而求生西方淨土之法門,不論是定善或散善皆可以通達西方,不論其淨業之行的淺深,同樣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不論是出家的清淨之眾,或是在世俗的尊貴賢者,只要能夠摒除思慮幽深獨居,恬靜心神止息亂意,並且能夠修習觀想之業,皆能夠以定善之業而往生極樂。其他若是能夠斷絕虛浮榮華之追求,在自己的公事私事之外,能夠不貪戀世俗之事務,探問佛道精勤修行,能夠具足淨業三福散善之因,也必定能夠往生彼國。

或是有些家財資具較為匱乏者,謀生的事務牽纏而不能放捨。只要念佛這一行門能夠相隨而不忘,亦可往生於七寶莊嚴之極樂世界。此外即使是今生曾經造作眾罪,乃至是造作五逆的一闡提之輩,在其大命即將終止之時,地獄惡道的眾苦器具來逼迫身心之時,若是忽然能夠遇到善知識,教導他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地獄的惡相既已消除之後,即得往生於微妙的極樂剎土。

凡是具有大乘善根者,下至其一生中沒有造作任何的過失,上至十迴向的究竟之位,約其修行所作淨業之淺深,分為上輩的三品。而小乘根機之眾生,最初從人道的善趣,上而至於世第一法之人,分為中輩的三品往生。而不論其是大乘小乘之根機,約其罪過之輕重,分為下輩的三種品位。因此可知不論其修行佛道之淺深,造作惡業之深重或輕微,只要都能夠發起菩提之心,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不論隨其淨業修習之多少,皆可得以往生淨土。不可以偏執於一個見解立場,毀謗懷疑淨土法門也。

此外三階宗又說如今的時代乃是五濁惡世,不應當修行念佛法門而發願往生西方的這種看法,這並非是廣博之見地。《大無量壽經》云:末法之世經典佛道滅盡之時,佛陀以慈悲哀愍之故,特別遺留了此部經典,居止住世百年,當時的眾生若是能夠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而生起信心,皆可以往生彼極樂國土。其大義是說:釋迦如來演說教法,滋潤利益眾生是有其時節因緣的。末法一萬年的時間過去之後,其餘的經典悉皆已經消滅,而阿彌陀佛這一個淨土法門之教化,利益眾生反而偏偏增加,釋迦大聖特別令其再停留一百歲。當時經過末法時期滿一萬年之後,一切的諸多經典,全部都隨之而消滅,釋迦牟尼佛的恩德特別深重,留住淨土教法一百年,爾時只要能夠修習淨土之因,即可上生於極樂世界微妙的國土,汝等三階宗之人為何預先判定,而不令人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詳細研究此經文,足以去除憂慮懊悔,千萬不要心懷以管窺天之見,而不通達佛陀經典之義也。

第十二

第十二,依據《攝大乘論》,其合會解釋「別時義」的部分。論云:「若是只有依靠發願,即得往生西方安樂世界者,是別時意。」

疑惑曰:若是憑藉依照《攝大乘論》之說,將往生淨土判作別時才可往生,如今教人念佛,如何即可得以往生西方呢?

會通曰:如今依照《攝大乘論》,判定解釋為別時往生。這與淨土法門,完全同一而沒有差別。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只是發願,並不能夠在當世即得往生。可是如果依照願力而念佛修行,乃是可以成就淨業而往生。依照發願和修行有前後之差別,因此說為別時往生,並非是說如果更再修行念佛、而不能即於當世便可往生也。

第十三

第十三,《法華經》當中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疑惑曰:散亂心而一稱佛號,佛果尚未能夠如經典所說而成就。而一生稱念佛名,如何可以往生淨土佛國呢?

會通曰:經典中說散亂心稱念佛名而成佛道,是指他成佛的因地真實而不虛。稱念阿彌陀佛而往生西方淨土,此生之果報盡後必定可以往生而非錯謬也。

第十四

第十四,簡略地說明淨土法門修業的方法儀軌。疑惑曰:此淨土宗說明至心念佛,可以作為往生淨土之因。不知道修行者的心念思慮,應當作何等之理解?念佛的方法儀軌,其相狀又是如何?

會通曰:回過頭來探尋以前無量無際之生死,乃是經過無數劫以前的造作而流轉,設使曾經在過去修習因地,但是多是虛妄而少有真實。只是不斷地追求名利,虛妄計度我相人相之分別。縱使能夠廣泛造作種種善緣,可是卻不符合於真正的真理。不斷沉淪於種種惡趣之間,所受的痛苦無窮無盡。西方極樂世界的至聖教主阿彌陀佛,流佈名號而攝受教化眾生,已經成就了究竟的佛果,成佛之後如今已經經歷了十劫之久。

而我等眾生仍然愚癡無知,唯有貪戀虛妄的身心而造作種種的惡業。雖然也在學習佛法,可是只有追求現世之名利,往往自以為是而非責他人,恒常生起傲慢之心。只知道追求衣物飲食,日夜不停辛勞勤苦,設使有些餘的功業時間,也把它用來追隨惡黨劣友。若是不能夠遭逢真正的善友,極樂淨土之事理教法豈能夠聽聞了知。一旦生命無常之後,還又再度歸於種種惡道。

如今有幸能夠遭逢大善知識,和我等有殊勝之因緣,教我如理思惟佛法,捨棄諸般造惡之行,得以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及其本願功德大慈大悲,其成佛已來已經經歷了十劫之久,恒常流佈究竟之正法。而我等由於種種障礙之故,今日始能聽聞淨土之正法,內心當中五臟六腑深感悲痛,因此特別生起羞恥悔恨自己心中的瞋心起動、貪愛盛行和愚癡生起,是故如今只作四種修行,以作為往生淨土之正業:

一者,長時修,首從最初發心的開始,乃至成就無上菩提,恒常修習淨土之因,終究無有退轉之時。

二者,恭敬修,此又有五種:

1、恭敬有緣的聖人,這是說在行住坐臥之間,從不背向於西方,乃至涕唾大小便利,也不背向西方也。

2、恭敬有緣的聖像教典,這是說恭造西方阿彌陀佛的聖像,若是不能廣泛變造聖像與眾生結緣,只有作一佛二菩薩像也可以。教典者,《阿彌陀經》等,以五色袋盛放之,自己讀誦並教導他人讀誦。如此的經典聖像,安置於清淨的屋室當中,二六時中禮拜懺悔,以種種華香而供養之,心中要特別生起尊崇敬重之心。

3、恭敬有緣的善知識,這是說若是有宣揚淨土法門的善知識者,不論其是有千由旬或十由旬的距離,同樣都必須恭敬尊重,並且親近而供養之。學習別種法門之人,也全部都要生起恭敬心,與自己不同志向的人,只有深深加以敬重。若是心中生起輕慢之心,其所招得的罪業無窮無盡,是故必須全部恭敬之,即能消除修行的障礙。

4、恭敬和我同行而有緣的伴侶,就是指那一些一同修習淨土行業之人。我們自己雖然障礙很重,單獨修業也不容易成就,因此要假借良善的朋友,才能夠激勵而修行,並且扶持危難救拔困厄,輔助力量互相資助。因此有同行有緣的善知識,應當要深深互相保護珍重。

5、恭敬三寶,不論是同體三寶或別相三寶,都應當深深地恭敬尊重,在此不能全部摘錄同體三寶、別相三寶之意義,這是因為初入佛道的粗淺修行者,沒有辦法依照此法而修。而所謂的住持三寶者,能夠給與如今對佛法只有粗淺知識的人,作為其修行的廣大殊勝因緣。如今粗略地加以分科簡別:

所謂的佛寶者,是指不論其是雕刻檀木或刺繡綺羅而成,是簡素的形質或黃金之容顏。不論是刻鏤寶玉或圖紙彩繪,研磨巨石或削切土泥而成的佛像,如此種種不可思識之聖像,都是應當要特別尊敬承事供養的。即使是暫時觀見其形像,便可罪業消除增長福慧,心中若是生起些少的我慢驕心,則會增長惡業善行消亡。因此心中只應當把此尊貴之容貌,當作是見到真佛來想。

所謂的法寶者,三乘的教典旨意,清淨法界等流之正法,由名句文字所詮釋的,能夠令人生起理解之緣,是故必須珍重而仰望,以其乃是發起佛法智慧之基礎。是故應當恭敬抄寫尊貴之經典,令其恒常安置於清淨的屋室,並以整齊的箱函來盛放貯藏之,並且應當莊嚴恭敬之。讀誦經典法寶之時,身體和雙手都應當清潔乾淨。

所謂的僧寶者,不論聖僧菩薩,或是毀破戒律之僧人,都應當以平等心而生起恭敬,千萬不可生起輕慢之想。

三者,無間修,即所謂的能夠心中常常憶念阿彌陀佛,作期願往生極樂淨土之心,於一切時一切處,心念皆應作此微妙之憶想。就譬如若是有人被他人搶劫掠奪,身居於下劣低賤之處境,備受種種艱難辛苦。忽然之間思念故鄉的慈愛父母,想要逃跑奔走而歸於故國,可是行李裝備尚未整辦,猶然滯留於他鄉異地,因此日裡夜裡不斷地思惟憶想,其煎熬痛苦不堪忍受,沒有短暫的時間捨棄而不思念故鄉的爺娘。如果種種計劃準備既已成就,便能夠歸向故鄉而終於到達,可以長時親近慈愛的父母,自在任意而歡喜愉悅。

如今修行淨土者亦是如此,過去因為煩惱覆心,破壞撓亂善念之心,福德智慧等珍寶財產,全部都散落失去,長久以來流浪於生死輪迴。受制於三界內而不得自由,恒常與魔王眷屬為伍,而作其僕人奴役,奔波驅馳於六道之間,痛苦逼切自我的身心。如今遇到良善殊勝之緣,忽然之間聽聞到有阿彌陀佛慈悲之父,從不違背其弘大之誓願,拯濟拔度一切群生,因此日夜之間驚覺忽忙,發菩提心求願往生。所以從此精進勤勞而不倦怠,常常憶念阿彌陀佛之恩德,以此一生果報命盡為期,心念恆常憶想記念。

四者,無餘修。這是說心念專一求生極樂世界而不改變,禮拜稱念阿彌陀佛,而其餘種種的身口意業行,不令其間雜而生起。所作之淨業,每日都必須特別而勤修,唯有念佛讀經,不遺留時間而作其他的功課也。

因為我們出生居止於像法末法時期,距離釋迦聖人的時代已經非常遙遠了。雖然也接近佛道學習三乘之佛法,可是卻沒有方法可以得到契入悟解。在此世界即使是人道和天道這兩種果報,也是躁動撓亂而不得安定,只有智慧廣博悲願弘深之人,才能夠忍受長久時間之居處。若是知識癡迷、修行淺薄之人,恐怕會陷溺於幽暗痛苦的三塗之中。因此必須遠遠離去而絕跡於娑婆世界,棲息心神於西方極樂清淨的國土。

仰望期願有緣的眾生能夠一同依循正法,恭敬發起身心之行,依於此念佛法門之一宗,決定而有拒絕割捨,千萬不要縈心貪戀於世間的小小利益,應當要堅定畏懼生死之無常。即使是美好的聲望可高追道安、慧遠等大師之風評,這又何殊於閃電幻影;即使德行超過僧肇、道生的節操,也難免逃避於其如同乾達婆幻化之城市。三空和九斷之經文,其道理幽深而言語廣博;十地和五修之教法,其義旨深奧而詞句繁多。修行的功業就如同高山之堆積並非一簣之土所能成就,道業必須要成就於無數年歲之思慮修習。豈是在剎那短暫的時分,便能如其心念而堆積如塵沙之功德。正當宣說四生九有的奇妙不可思議之心性功德,可是心念卻恒常攀緣於境界;對於境界能夠敘述其是無我無法之妙法,而意識卻貪戀於邪魔之道。期望高遠達到透徹消除虛妄之根由,而生命之期限卻分分地催促;等待根植通會真性之智慧,而死亡之路卻不求而至。

那麼則不如安心地屏除思慮奉持齋戒,止息追求知識多聞之廣大業行,安定心神於智慧法水,興起專志學習之堅定修行。運心竭盡遠離污穢之方所,高涉於遙遠蓮邦之最上園苑;使心靈神居於清淨的極樂國土,依託微妙形質於蓮池金臺。大家一同追求至上佛道於阿彌陀佛慈悲之容顏,時時去除疑惑而不停止;親身感受大悲音聲於佛陀的聖德,悟解證會無生之理。此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弘大之利益廣大而繁多,只可以簡略地加以說明而已。我粗略地陳述一小蠡之飲酌,以簡別良善之淨水。起而修行則全在自己個人的功業,這不是佛陀聖人可以俯垂而親就贈予也。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