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曹溪本 定慧品四

李健仁點傳師慈悲

定慧品四

原文: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是。」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白話語意:

我說很慢今天到第五品都可以,這第四品個很快,第四叫作定慧品,定慧它只講一件事情,這個叫作性,跟這個心一樣,我們剛剛講性在心上,王住在它裡面,不是另外,一貫平常就是這樣,所以它還是一樣,叫作定慧,定慧一如,現在換個名字叫作定慧,定慧是它的心,性叫作定,性定我們講性定神怡,是不是?

性定,然後從你的心,就有個智慧,你的心就有智慧撥雲,布施、持戒、忍辱波羅蜜,智慧你就不會愚痴,所以你會現出來仁義禮智信出來,這些得仁義禮智信都給它叫作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這些叫作慧。波羅蜜這就是它的用,這個叫作定慧一如。不是另外,不是你離開性體,離開這個空,叫作體用。我們叫作道德,其實都一樣,你離開道哪裏德,你離開德哪裏有道?這叫定慧有本。

定慧不是一兩種東西,它是一體的叫作不二,一體兩面,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說得很簡單,般若波蘿蜜,慧之時你現出來作用顯現出來,你在慧之時,定在慧,我們講上帝還沒有創造萬物時,上帝就在那裏,上帝在創造萬物以後,定是不是在萬物那邊表現,天地也是一樣致中和,天地育焉,萬物育焉致中和,中就是根本,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這叫達道,通達,這是大德。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不是這樣?中庸就是講這個,一個中一個和,所以,中叫作定,和就是慧,一樣的意思,是不是?跟我們一樣,即定之時定在慧,即慧之時定在慧,即慧之時慧在定,所以是啟用,這個你可以要求,所以學道人不要說我跟著定再往前,定本來就具足了!不要說我要先有智慧,然後再去找到定,不是這樣,這樣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你有個二相,有分別對待,這樣雖然你講的是好話,是善,其實你已經不善,你沒有相契(撞到),你以為是外在的東西。所以,你說的不是功德的話,你會做人雖然那個善福德,你以為那是外在另外,你不知道,那個就是你的道所現出來。所以,你那個德性如果是外在,身外之物,你那個就是福德,就是不善。所以這樣有清楚。所以,若心口俱善,那才是一,定慧才是等,這樣有了解。如果這樣就是爭前後,那跟迷人一樣,我執越來越多,不離開我人眾生壽者相,那不離開我人眾生壽者相,就不是菩薩,那是眾生。

原文: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白話語意:

所以,定慧他又比喻如同像燈光,所以,有燈就有光,有光就有燈,是不是?沒有燈就暗,燈就是光的體,光就是燈的用,說的很清楚。這兩個不起,不染,它是道可道,燈跟光,名,雖然是個旗子,其實是一本。

再來什麼叫做一行三昧?這一行三昧就是這條路,這條路就是通這條水,這個水不是說一直流,直直彎,你這樣要通行達便、隨緣,它一定是這樣!從它的源頭到達,這樣也叫一行三昧。 沒有兩條路,沒有兩條路,沒有在走倒退就如同早上太陽起來到,這樣叫一行三昧。你看那個長行萬里,時不顯山,無窮無盡,你看孔子十五歲到三十,這樣叫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你看唐三藏到西方取經,也都是一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也就是一行不二,人生有易到長安,平平安安坦然一直作,修道就是這樣,你看我們老前人、前人也是這樣,這樣厲害,不是那種厲害動的境換,離者目標很清楚,不是哭就不會,這叫做天行健,這個叫作天,人能夠跟祂一樣,所以,君子自強不息。這就是儒家講的,自強不息,儒家講的是息,就是不息。這是講成強,是不是?中庸講這個,也是一行三昧。由一行,你的心,你的心口如一,達到甚深的境界,什麼叫做三昧?甚深的境界,另外第二個解釋。三昧有兩個解釋,一個叫作甚深功夫。

《心經》講叫作行深,行深。行深般若波羅蜜行深,另外一個解釋正定,真的定,沒有散亂去,就是不會散亂,叫作三昧,所以,一行三昧,所以,這樣的人於一切處在哪裏?素在富貴、素在貧賤,處在環境,我們的環境都會變化,到各種環境都不一樣,時不時又跑回去,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告訴他,從你家來到這裡叫一行三昧,是不是?很清楚。 所以,修道就是這樣,你處在一切的行、住、坐、臥你都是平心而已。

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淨土。直心,心行諂曲,口說直,外表上,可是嘴裡說,但是心中不是那個詞,這樣沒有效!所以,口裡面講得是一行三昧,講得是我們天恩師德,結果又說怎麼樣,這樣沒效,你心存直心。

所以,你又存直心,一切法無有執著。他沒有執著,一直去他哪有執著,你看三聖經也沒有叫你執著,到那裏就執著就住著。一直走、一直去,孔老夫子從十五歲一直走,他哪裏有執著,是不是?一直去,一邊走一邊太陽到下山,所行的都是照耀大地、光明,給大家溫暖,這條水一直走,但是他所到的地方都能貫穿,是不是?是這樣子!這樣叫作一行三昧!所以,我們一直在走的道,一方面對我們周圍的人越來愈好!越有好處,幫助大家。

所以,可以幫助大家一直去、一直去,沒有說哪裏一直去,所以你的心不會變。所以,你要執著,所以有的人把一行三昧解是錯,認為是靜靜的在那裏坐。長坐不動,坐著動彈不得。

不能動,他把它講成一行三昧就錯了!所以他說妄不起心,像石頭一樣。不能動,他把它講成一行三昧就錯了!所以他說妄不起心,像石頭一樣。這樣的行就錯了,就跟無情一樣!無情就是逃命,是不是?不是這樣,是利益眾生、定慧一如,這樣有了解嗎?有的人把一行三昧解釋錯了!認為一行三昧是在靜靜的在那裏坐,認為是長坐不動,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有的人把一行三昧解釋錯了!認為一行三昧是在靜靜的在那裏坐,認為是長坐不動,動彈不動就坐著,它把這個叫做一行三昧就錯了!妄不起,我就不能跟石頭一樣,那就錯了!如果這樣的人叫做一行來解釋,那就跟無情一樣。無情就跟草木,那就沒有效。那是利益眾生、定慧一體,這樣有了解?才是一行三昧,他說:「這種人是障道。」

原文:

師示眾云:「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誥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利,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白話語意:

為什麼?他說如同水是通流,沒有去阻礙它。沒有去執著,沒有去停留,沒有塞住!那就通流,你的心如果去塞住,塞住那就不通,是不是?剛剛前面說前面沉淪是四通八達,並沒有所塞住。沒有才可以流通,如果是這樣才是,如果常坐不動,有的人把道、把禪定當作都是坐在那裏,是參禪打坐。所以,《六祖壇經》破掉參禪打坐不是肉體,不是肉體坐在那邊,如果你常認為常坐不動,你坐在那邊來,是不是?這種人就相當作舍利弗當初坐在森林中每天都在那裏坐每天都在那裏坐,維摩詰就罵他,罵他修道不是這樣。

示現菩薩,維摩詰每天都在市場渡人,渡化眾生,不是在那裏坐,看我們前人有在那邊坐嗎?每天都很忙。她每天都很忙,是不是她的心沒變,一個人她幾十年都沒變,那叫定力?不然什麼叫定力。什麼叫禪定?你看那個十五木蘭十九年不改變,那叫禪定。就是這樣!大者不變,不改變你的節操,沒有散亂掉叫作定。

所以禪定定散亂,散亂是你的心,是你的志向改變了散亂。是你的心跟你的初發心改變,散亂了!是這樣子心的問題!不是外表在那裏坐,所以,你看如果是這樣,他在那邊看戲,眼觀鼻,鼻觀心,他認為那個不動不起,那個不動就是不分別,那個不分別,沒有計較、沒有是非、忌妒,你的心沒有那些,不是說肉體,哪有可能?除了殯儀館那些以外,不然哪有可能。有的修道空,有的修道憨著。有了悟頓,愚人慢慢去修也可以,悟了去契入(撞到)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他就知道你就沒有差別,所以,久來都一樣,一個是形成戰略,一個是識自本心沒有關係。

原文: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白話語意

這個法們立無念為宗,般若法門立無念為宗、立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現在解釋什麼是無相?無相是於相而離相。

所以,當初釋迦牟尼佛告知,拈花示眾告訴迦葉尊者:「正法眼藏、涅槃滅心。」,於相離相,所以,實相又無相。實像是什麼?實相是空,實相是空,空並不是沒有,是真實,這種東西是假的,是有,有就是會壞的,都會壞掉,世間的東西,凡所有相都是虛幻,為什麼虛幻為什麼無常?

無常就是虛幻的變一變,就是會變化,像是感情也會變,美貌也會變,不是實相,到什麼後才不是實相,空,所以這個道,是不是?所以,我們於相離相,你知道這樣,你知道既然這個道,是本體是離相,它是無相又是現在世間的種種相中。

「雜然賦流行」,道在哪裏?道在一切的形象當中,所以,在鳥那邊飛、在魚那邊遊,象從道畫出來,千百萬這些象中都會變化,這些象都會變化,這個道不生不滅,道這個生,是不生不息的生命。不會因為假相還有變化,所以是於相而離相,不執著。隨緣一切在現象界,對不對?隨著日出日落,這個相都會運轉,日出日落花開花謝。但是這個是不變,實體不變,它才會生生不息變化萬千。

為什麼你會變?因為你有比才會變,才有假的會變。你在哪裏找真的?還是在假的裡面,是不是?我說一個給你聽,你有一個真常,它這個相都是無常的,這個道叫做真常。 這個相就叫做實相,這個現象界是無常。

所以,有個虛相、幻象,是不是畫相、幻象,會變、會變,看我們人,一般人有道天理良心、天命之謂性,所以你的相不會變,你的心也在變,你的人也在變,古人在說變現在人比較難理解,怎麼變得還是他,是不是?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譬如說股票,股票之道嗎?股票市場,你看這塊在那邊閃來閃去,有紅的、也有青的、有黑的都變來變去,所以,這個是不變,是不是它還在真常那邊,要等到它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是不變,是不是它還在真常那邊,要等到它都沒有了!你要什麼時候才會不變,才會無常沒停,到它沒有才會沒有,如果它有就會有,所以古亭市場瞬息萬變無常,去廁所出來起200多點,從廁所來又跌200多點,是不是?你剛好追漲停板出來追著,意思是無常,每天都無常,你在哪裏找真常?這個市場沒變,沒跑,這個叫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宇,他又住在那裏,他跟它是附因,相附得沒有它就沒有他,是不是?你在哪裏找到真得?在這邊。我們再說如水跟波浪,有水才有波浪,波浪在變,在風平浪靜也是水,所以,真常無常,所以你能夠這樣你能夠去體會這個道。

心經有這句話,都是空的表相,因此於相而離相你都不執著,都去玩,就不用,世間於相而離相,你有變,才會有個不變,你有不變它才有個變,你有個不變的體,道在這裡,既然萬變你就不要執著,你不要叫它去擋住它,叫它不要變,不可能是不是?隨緣就好,又有個不變。不變就隨緣,佛法最主要講這個,楞嚴經主要講這兩句,不變隨緣,你知道不變你才能隨緣,對不對?

隨緣讓自己不變,所以,你是讓自己無相而離相,無相,於相而離相,是不是?你去執著,所以,無念者,於念而無念一樣,你不是說你沒有起念?於念而離念呢?就像境,你如同境,是不是就不會在那邊牽,在那邊黏,是不是這樣?不會在那邊牽纏掛礙!是不是不會在那邊牽纏掛礙,這叫於念而離念。久來不息則應,起來就起來走就走,辦完了就沒事,沒來沒事,來了又有事,叫作於念而無念,是不是?

所以,無住者沒住,沒有去執著,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於對世間現象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這都言語對立給你刺激,給你諷刺,這時候你被人家圍毆,如果我們動之就挺他,我就跟他一樣計較,他這樣我們也跟著他計較,你真正和他過去都放下來,恩恩怨怨冤仇打你的人也好,有一天就放下,變相惟恐,不用找人在打回來,這樣你就無住了。這樣不簡單!所以不關一切的你就放下、放下、放下,你就無住,是不是?放下。

念念當中你就不思,前念後念相續不斷,前天我們不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心,你也沒有去回想,對於現在你也不用去準備,不用去刻意,你也用去準備起來,你就會通流,自然就通流,你不時煩惱起來,明天的事煩惱起來你就塞住了今晚你就睡不著,你就睡眠不足,你就睡不著,你就在那裏執著,塞住了!

你的心就通流,就感應,你智慧就顯了!智慧就清、就通!倒下去就通暢,人也心情暢就氣也暢,人若是水塞住,就結一丸,暢就不會結一丸,人結很多,有時間再說笑話,病,這個都是病啊!貪嗔癡結一粒一粒結的像山,變癌,就結著,是不是?你沒有得到。這樣就好,所以,你沒有在那邊牽,所以,你沒有在那邊牽,放錄音帶在那邊牽

所以,諸法上念念不淨都在講這個,你就沒有被綁住誰給你綁住?是不是你給誰綁住了?其實,是你自己庸人自擾,能夠這樣的無住為本,善知識,外而離一切相。

於相而離相,這樣你才叫遊戲嘛!這作無相,能離相,你的心常常都是保持清淨得。能夠這樣的話,無相為體。

原文: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白話語意:

然後於諸境上心不染,染你會黏下去,對不對?我們能在這個紅塵世間,在塵不染,這才是真正的於念而無念。物來則應,物去就去,對不對?這樣就汙染,說完就算了跟我沒關係! 跟我沒關係,我不會成敗責任,沒有我的事!等一下不用在抄你們的名,和你們聯絡,看什麼時候跟你們借錢,我就吃力了! 有惡行有分別,都沒有,這叫一柱念上蒼,沒有知見,有什麼境,去把你阻礙住,有什麼心滋長?沒有在這邊生心,沒有在紅塵中停留,好像鳥在天空飛,大概有這個意思!

鳥就在天上飛,就一直一直去都沒有停留在天空,是不是?船過水無痕,差不多這個意思,船過水無痕,船就一直過,船過都沒有黏在水,一直走過,是不是沒有痕跡? 這個叫做一念而無念,這樣就通,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好像鳥在天空飛,好像水在,船在水上跑,我們在這世間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才能夠通流,才能夠離念而無念。

這樣離念而無念你差不多可以體會到那個意思,人生若這樣生生不息,你如同日月一樣,你就無窮無盡,你知道生命是無窮無盡,對不對?也不要去哪裏,哪有哪裏,整個都是你得,整個天空讓你遨遊,有一句話講,天空任鳥飛,海闊從魚耀,有人在寫對聯,「海闊從魚耀,天空任鳥飛」,天空這麼大,都是任你這個鳥去飛行,海這麼闊任魚去游,整個都你的是不是整個天地,現在才知道,這麼多都是,是不是?無窮無盡,就是這樣!你執著都是有盡,一些計較,就黏在那裏,鳥在飛就黏在那裏有這樣嗎?沒有,是不是差不多這個意思,但是也不是百物不思,不說我一動不動,鳥就生鳥,不是這樣,這樣就死,不是說這樣,一念絕就決念去,絕去就沒效,佛法是活的,是很活潑是很活潑很生動是這樣啊!生生不息! 你不要停留執著在某一點上,這樣你才可以看整個都是如!這樣就對! 所以叫不要著於空、不要著於空就是這樣!所以,你說這個死了!有的人就這樣自殺! 我就自殺一了百了,會了嗎?不會了,你又到別的地方受苦。你看是不是又到別處受生了! 是不是?沒有,所以,你要往生非想非非想那些事,那個錯誤! 所以,你不了解你跟人家講就不通,再來啊! 你對佛經又有毀謗,所以才立無念為宗,你不要再講!    

什麼叫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境上有念口裡面再講,他也是愈到事情操煩,這樣就不通! 這樣就不通,這樣就不是真的一念離念,他就會邪見執著、有憂愁煩惱又跑出來,這樣不對! 一切的煩惱妄想,不是真的說無念,實在是你得心中忠你心裡頭會清,不會鬱悶,這樣才是真正沒! 所以,自性本來無一法可得!你才知道你如同天空一樣! 所以鳥在天空飛、你如同海這麼闊一樣!你都在這裡面,你又沒有得到什麼! 如魚得水那樣,是不是?本來你就在水裡面,本來鳥就在天空,道就是這樣!無窮無盡,你慢慢體會整個虛空,盡歸於你就在裡面,你就在那裏面,道是活得。活得,無窮無盡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叫做無念為宗。無什麼?祂現在又另外一種解釋,無者什麼念什麼,無者無二相。沒有分別是非對待另外一種解釋,現在解釋是無念另外一種方法解釋,它把無跟念拆開了,無沒有惡相沒有塵勞,沒有那個,沒有那些假的放下,然後你真的就顯現出來,是你真如本性那個如,最清明的如就現出來,那是另外一種方法,先解釋方法,所以你的真如本性,它是定得體,有定有慧,由它啟用,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另外一種解釋無念,無所住。

無所住,無塵勞、無事非無二相叫作無所住。然後念,無所用其心,他要起念,然後他講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用眼耳鼻舌身意在練,是你的真如是因為你有天性,是你有佛性,你才會用,你沒有怎麼會用?用這種方法來跟你解釋。這樣有了解嗎?所以,祂講真如有性,它啟了天性在作用,真如若無佛性不在,有那一天眼耳鼻舌身意當下就亂了,才找的真如法性啟用,六根雖有見,那是境,不是王,那是你的器官,那是你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是你的器官,你雖然眼耳鼻舌身意去看,你沒有去染著,沒有去染著,沒有再把那裏的垃圾帶到那裏,憂愁煩惱又帶到你們家,又染著,這樣的話真性的王像畫的那張,真性哪個王是不是能夠自在,你是不是通達無礙,從你性王你有六門,這樣你六門都能夠通,來來往往你就能夠通,你就能夠分別諸法相,目清,眼睛耳朵都很清楚,但是你的心又不執著,於第一義不動,第一義就是你的本體叫做第一義,也叫做真義。沒有離開,沒有離開。王沒有離開你的本位,是不是沒有離開你的本位?於第一義不動,是不是? 然後你就自在了,去發揮! 對這品有了解嗎?這篇很簡單,再來第五品更簡單!

 



《六祖壇經》曹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