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曹溪本 經的由來及行由品第一

李健仁點傳師慈悲

《六祖壇經》曹溪本 經的由來及行由品第一

首先跟大家介紹六祖壇經,為什麼稱為經呢?我們知道在佛法裡面有經,藏就是無窮盡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叫做藏,我們稱為三藏,我們說唐三藏不一定說他才是三藏,如果你能夠精通這三方面那才是藏,第一個叫做經,第二個叫做律,第三個叫做論,什麼叫做經?經就是常而不變的,本來是常的意思什麼叫作常?我們看織布,我們看織布經(線經)都是不變,尾巴會變化,尾巴打來打去沒有變化,第二個有串的意思,什麼叫做串,我們看起來這些花你從很多地方把它和再一起,就好像我們戴著珍珠,珍珠好像一串,一串你每一顆都是寶貝,這本經字字都是珠璣,都是寶貝,你把它翻開來一句話都是寶貝,你把它合起來,這個價值更加連城是這樣的意思,第三這個經有第三個意思,經有叫做契(契經),翻譯過來叫做修多羅,所以,敢講這個經,敢稱為這個經,一定跟這個聖人,自古以來天地間的天理要契合這個天理,諸佛妙理要跟這個天契,而且這個經一定要下合眾生的根器,所以,上契諸佛妙理,下契合眾生的根器,這個才叫做契。也叫做修多羅。所以,這個經大概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叫做常,常而不變的意思,常而不變,你看這個經典,幾千年來的道理才叫做修,才敢叫做修的經典製作。都是常而不變的道理,第二個經典叫做串,好像很多的寶貝,像珍珠把它串起來,把它串起來,這一串的珍珠一打散來都是很有價值,你把它和起來更有價值,第二個是串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第三個就是契,契也叫修多羅的一。修多羅,原來的文章直接翻譯就好像般若一樣,什麼叫做般若,也叫智慧,般若叫做修多羅叫做契。上契諸佛妙理,下契合眾生的根器,譬如說下雨了!這個法語,這個雨它會下雨,它應該是從天上下來,天空有雲,所以,雲是從天來,雲下來一定會跟這些樹木的根吸收,它才能夠成長,如果你下來的樹木都不能夠吸收,那就糟糕了!是不是?那就糟糕了!所以,這個法這個經有這三個意思,一般在佛經來講,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祂的弟子集結都有這個如是我聞,這樣子才叫做經。這才叫做經,如是我聞!開始,像《金剛經》、《般若經》、什麼的《維摩經》、《寶積經》都叫做經。

第二個是律,律是生活公約,像個僧團,道辦開,祂為了要維繫這樣一個道場,所以,要有一些的規矩,所以,它既然是一種規矩,它會因地制宜,可能在台灣這樣子!在日本不必這樣子,在中國這樣子,在印度就不是這樣子!在印度這樣子,在東南亞它就不是這樣子,因為它地理環境不一樣,我們應該了解它,這叫通權達變,這可以變,適合大家方便這樣可以修持,方便大家修持就變出來了一些!也有我們的佛規禮節,像是我們一個伙食團,一個地方一個地方不太一樣。

什麼叫做論,論就是釋迦牟尼佛以外的弟子,祂的弟子祂的這些大菩薩,祂根據祂經典的某意義,然後他再去把它發揮出來去論述,譬如說是《瑜珈師地論》、《大智度論》、《中觀論》《百論》、《大乘起信論》,這些都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龍樹菩薩、馬鳴菩薩,然後世親、無著、彌勒菩薩們所講,所以這都作叫論,這叫做論。

《六祖壇經》為何稱為經?

講起來這本《六祖壇經》應該不叫經,因為他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它也不是生活公約,它是屬於記載,那為什麼不稱為論又把它稱為經?可見這本書把它往上寫,往上寫提高它的地位,照理說這本書叫做論,不叫作經。這樣有了解喔?

那為什麼會把這本書稱為經呢?第一個有它的方便,第一(一)有中國人的文化,有中國人的智慧,詮釋是中國的詮釋,對佛法的詮釋,完全集合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文化,所以,《六祖壇經》它包含了儒家的經典在裡面,也有老莊的經典在裡面,有老莊的文化,有儒家的文化。依據整個中國人的文化再融合佛法,把它詮釋出來把它推舉出來,南北朝的時候佛經大量引進中國的時候,太過浩瀚,文字太多、法門也太多,讓很多人很像汪洋大海不知道怎麼進去,太多了!我們叫汗牛充棟,太複雜了你看那個書局太多了,你不曉得怎麼入手,這本書你懂很簡單,叫作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便,不立文字,雖然它講不立文字,但還是立文字,用一種很簡單的文字,六祖惠能就是示現一個不識字的人,一個不認識字的人,用最簡單將佛法表現出來,跟那些大學士、博士,他們所研究的比較複雜,所以他由一個不認識字的人。

()然後用一種不要用:文字的方式最簡單的能夠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有一種這樣的方便。

() 第三,六祖壇經能夠見性成佛不識字。第三不拘形式,不拘一種修行方法,沒有一些形式也沒有一些的法門。所以,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讓後來它不講形式,不講形象,不講這個廟,後來皇帝在拆廟、拆神了,你看後來文化大革命,很多就沒有辦法,跟禪宗沒有關係!禪宗不必有這種形式,不必有這種儀式,不必有這種法門,它直接直講本心,直指本心。所以,它有這樣的方便,有這樣的方便。因為這樣子,第四個呢?禪經因為它一、二、三,它又持續老莊的思想,然後把它結合。

(四)融合儒、釋、道,融合儒、釋、道,我們中國所謂三教到這邊才成熟,融合儒、釋、道的精神,它是取它的精神,然後把它融合再一起,就是這樣!第四個。

(五)第五個它因為能夠這樣,所以它有那種禪究,因為這樣跟唐朝的詩,所謂「悟禪」,中國的唐朝剛好有個詩,詩的文字很簡單,剛好幾個字,詩的幾個字就能把意境給寫出來,不必用很大篇的文章,所以,後來你看那些寒山拾得,他們那些的詩,又好像是禪詩,沒有辦法分別是不是這樣?詩是講那一份的意境,重在那份的意境,不講它的形式,只講它的意境,因為這樣很適合中國人的思想方式。

()也因為這樣影響了中國的大乘佛法,影響中國的大乘佛法,不但影響中國的大乘佛法,更是它還傳到日本、韓國,因為這六個,它才影響到。

第七,宋明的理學,既然這本書它有這樣的精神,因為它的意境,影響中國的大乘佛法,本來它很多傳到中國,因為它最適合中國人的根基。

後來印度的佛法沒有了!印度的佛教沒有了,卻在中國能夠深根,佛法是在印度萌芽的沒有錯!

但是真正發揚光大是在中國,發揚光大是在中國,現在印度沒有了!都變成印度教了!不但這樣子,還傳到日本,後來還傳到日本韓國,為什麼日本、韓國的寺廟、佛法會這麼精,因為它受到禪宗剛好是唐朝的時候就傳過去,不但是這樣子它也影響宋明理學,儒家為什麼又跑出宋明理學,因為理學直接講性理,理學它講性理像陸九淵、像王陽明直接都講性理心法,性理心法當然也就有禪宗的存在,因為這樣的思想,這樣的一本書它因為有這樣的功德,所以,把它推崇為經,當然,這樣不簡單,我們佛經作一個報告,作一個報告。

《六祖壇經》最重要覺萃

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最重要的覺萃,如同你看地理都有地氣在那裏,來龍去脈最重要的覺萃,這本書最重要的覺萃在哪裏?這本書最重要的是這四句話,「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這本書講來講去就是講這四句話,這叫四句偈,這個偈就是後來書的幾句話,它這樣的幾句話「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這樣精神就很符合孟子的性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然後,性統四端,孟子講性善,孟子又講五常之間,孟子存心養性就可以治天,中國它本來講天,過去講天是講皇帝,皇帝他才有天命,在孟子直接在心性上就可以對上帝,直接就可以對天,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思想、很偉大,孟子所丟掉的為往聖繼絕學,到了孟子以後,丟掉的就是這種東西心性法門,所以今天六祖惠能他直接從心性法門來闡述,馬上第一句話,「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講了這些,所以,孟子以後這樣的一個心性法門直接在六祖惠這邊能把他承襲過來,又融合了孟子整個儒家的思傳的東西,有佛法的般若,以佛法的般若這是互相發明,以這個佛法的般若性空,儒家講天、佛法講空,以性空來闡述儒家所丟掉的東西,所以,這要靠佛法他講得很詳細,六祖惠能他講般若剛好來彌補儒家的不足,也因為儒家的一種人文,儒家一種入世,所以,他又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絕,一種入世的精神,這才是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又很適合大乘的修行,很適合中國人的一種修行,中國的修行是在家修行,跟父母再一起,跟夫妻再一起修行,其實這樣子的修行,就是影響到我們今天彌勒道場,我們就是融合存心養性,可以祭祀上帝,我們由平民就可以祭天,我們由自己的心性就可以存養浩然正氣,就可以充塞天地之間這一點,我們又能以這樣的般若自性,我們當初求道我們從明師一指點告訴我們知道眾生皆有佛性,來闡述我們的心性讓道親存有心性的觀念,這是其他一般所沒有辦法的。

為什麼我們道統要講堯舜文武湯周公孔子?從釋迦牟尼佛又講達摩,講了五祖、六祖一定會講到這邊來,為什麼?因為這樣,這樣的精神是上乘大法,天命之謂性天人合一心性的精神剛好是,天人心性法門的精神,這樣一個老禪宗的修行就是適合於我們今天,今天我們又是入世,又是在家修行又是跟父母再一起,跟妻子再一起,跟兒女再一起,我們入世載入是當中,又能行持大道渡化眾生,是不是這樣?這樣根器僅次於我們中國人,尤其僅次於我們今天的修行,所以我們道場對於這本《六祖壇經》這本書非常推崇,非常推崇!很適合中國人的根器,適合中國人的佛法,跟當初印度的佛法不太一樣,印度的佛法是從因緣那邊講過來的。我們中國不是是講天、講人,直接講真如法性,從心性可以去提,不太一樣!講真如,中國的佛法講真如法性的觀念,這是儒家所講的浩然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這個很有中國的文化精神,這本書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它的心性,好我們來看他修行的因由,他有他修行的因由。

行由品第一
修行的因由

內容: 行由品 修行的因由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

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遺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白話語意:

韶州韋刺史,還有官僚,還有官僚三十一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我們從他聽法的眾生,這裡面有包含了和尚、包含了尼姑、包含了做官、包含了讀書人,包含了道士,儒家弟子,是不是這樣?你從聽法的眾生,當初佛經沒有這些,當初釋迦牟尼佛獎佛經是比丘、比丘尼、優波塞、優波夷,只有和尚、尼姑、在家男眾、在家女眾,也都是雖然還沒有皈依佛法,還沒有剃度,他是在家的修行者,都是佛教的弟子,到了《六祖壇經》就完全不是這樣,又有僧、又有尼、沒有錯,當初也有僧尼,當初又有道士,又有儒中又有作官,我們從這邊就可以了解,聽法的眾生已經是包含三教融合再一起了,到這個時候還是三教合一,才可以通,才可以通,願聞法要。

內容: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來清靜,但此心,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遺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天命之謂性->菩提自性、觀自在菩薩、也叫作天、如老莊講叫樸、儒家講天命之謂性。

白話語意:

就是這句:「菩提自性,來清靜,但此心,了成佛。」,這句話就是最主要,這本書就是講這句話,就是這句話。後學上次在至善堂有稍微提到,其實,人最困難的就是這個,菩提自性本來清靜,因為這個道,現在講道最好不要去分析,一分析就糟糕了!一分析就糟糕了!一有條文就散掉了!所以,老子講這個道,他喜歡講:「很難說了!」給它一個名字叫很難,老子他喜歡講:「恍惚。」,他喜歡講:「樸。」,什麼叫做「樸」?在阿里山的樹木整顆。什麼叫作「器」?一器就不是樸,你是黑板你就不是桌子,你是桌子就不是椅子,你是椅子就不是天花板,他很清楚,很清楚就是但,所以,樸善散掉,分別了分析了!去整理、去歸納了!就是這樣子!這樣子一來我們離開原來的那個,佛法所講的叫做如,以這個如來講,他等一下會講,五祖告訴神秀,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這個如。他根本之心沒有變,不生不滅,如如自在,本無所有,無有來去,無有來去當中它叫不生不滅。絕對存在,就是這樣天地之所以為天,無窮無盡,所以,儒家講:「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講天命一定是講這個,這個叫做天之所以為天,就是這樣子,無窮無盡的,不已!是不是?《中庸》也有引用這句話,《詩經·大雅·文王》:「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大雅篇有,要講天命要從這邊,自己就是一個天命,勉強,不得已!你才開始講伏羲,堯舜、文武周公,其實道跟伏羲無關,跟堯舜禹湯無關,是不是?沒有堯舜禹湯,它也是這樣!沒有伏羲,它也是這樣!本自俱足,本如如,而且我們在每個人這邊都有了,就給它一個,我們為了要天命之謂性,這個叫天,我們為了要表示我們天命之謂性在我們這邊有,在我們這邊有,所以,我們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叫如來。如來,如在你這邊有、如在你這邊有,如在你邊有,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叫如來。本自具有,它講這個東西,這樣的如我們講叫天命之謂性。這個叫菩提自性、這個叫觀自在菩薩,這個叫本來就有→這個也叫作天,我們剛剛講如,對不對?老庄講叫樸,本來就是這樣。一個絕對存在,在我們每個人這邊叫作千江有水千江月,這個叫般若。儒家講這個叫作天命之謂性,叫作性。這個「性」字是天命,是不是?無關乎你的周全、無關乎你的六道輪迴、無關乎你的善惡,跟你的後天的地位都沒有關係!因為它天命是絕對!天命之謂性,沒有好商量的,這個叫作天命之謂性!簡單明瞭,所以,這在這邊叫作天叫作如,在我們眾生這邊叫作如來,是不是也叫作菩提。也叫作性。所以,在你這邊有了叫作千江有水千江月,叫作天命之謂性。最後,觀自在菩薩從這邊開始闡述出來,所以,從我這邊闡述出來,我們簡單一點這個叫作天理,這叫良心,這樣就簡單明瞭,這樣就是般若。良心叫般若。天之所以為天,叫如,也叫上帝講得毗盧遮那,佛光普照也叫作日月燈明,我們上次《法華經》有講到,我們叫作明明上帝,這個本自具有叫作道,這個是一體,這自古自今絕對是這樣子,我們給它一個名詞叫作生命,沒有來去。

生命在你這邊有,所以,在你這邊存在,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拿這朵花,迦葉尊者會笑?因為迦葉尊者當初老了,七、八十歲看到這朵花很快就枯萎了!很快就會凋謝。後來,他又了悟這朵花儘管會凋謝、枯萎,就好像一顆麥子掉在地上,對不對?但是它不會死,它會一直生生不息,是不是?它會種子長大、開花,所以,開花又長大,開花又結果!開花又長大,又變成結果。又變成一顆種子,所以,就在這邊生滅幻化春夏秋冬,對生命來講它沒有增加。不會因為開花而增加,也不會它是種子而減少,是不是?就好像日出日落、花開花謝!這在現在有變化,這對它在當下沒有,這叫不生不滅,是不是?叫不生不滅。它如同太陽起來,太陽下山。不管你起來,下山對太陽沒有增加。月亮從初一到十五好像有變化,對月亮來說根本沒有變,不生不滅!迦葉看到它外表會老,會變,但是他又了悟,它當下是不生不滅,他一笑了,他一笑了釋迦牟尼佛才告訴他所謂的涅槃妙心,所謂微妙法門不立文字,直指的那個吾有「正法眼藏」當下,不但在我這邊,在迦葉那邊,在眾生那邊都是一樣,所以,這你這邊是如,在眾生那邊也是如,在《維摩詰經》有講過,這個自古自今聖人要闡述,我們眾生的本來面目。

內容: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

能一聞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蔪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剛經即自性。直成佛。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白話語意:

送柴去,中間故事不說,沒什麼意義,他問客誦什麼經?客說:《金剛經》金剛經有一句話,什麼話?「但持剛經即自性。直成佛」,還是這句話,是不是啊?我剛剛講不是頓法嗎?「但此金剛經」,我但用此心,我就成就了!所以,《金剛經》祂講的就是你自性般若 ,自性般若來啟用,太陽的光輝就顯現了!所以,我自性的金剛就是鑽石就是至尊至貴你的天性的意思,你的般若、你的天性、你的良心,金剛經就是你的良心,我但用良心、我就見性,什麼叫作「見」?這個「見」很重要的,很多人修行希望看見什麼,他看見什麼,祂不是這個意思,不是他看見什麼白光、紅光,不是看到什麼,看到什麼是你的眼根眼被地色塵,是不是啊?這個「見」就是這個現,就是你的本性的光輝現出來了!現出你的性光,現出你仁義禮智信的愛心,現出你的六度波蘿蜜,現出你生命的光輝,現出你的愛,就好像父母親,父母親為什麼能夠這樣一直的愛他的孩子呢?為什麼?因為他但此金剛經,父母親一輩子靠什麼?靠天性,靠著金剛經,因為靠著金剛經,父母他的愛就不一定,給他孩子的愛就不一定,要給他孩子生病怎麼樣、他孩子肚子餓怎麼樣,他孩子要讀書怎麼樣,是不是?他個人的方法,表現出來是不是千百萬億的不一樣,你不能說他都一樣,所以這個時候,他母性的愛、父親的愛,是不是?就現前,現出來就溫暖了!就光輝了,是不是讓他的孩子能夠在父母親的慈暉之光,母親如同三春暉,是不是?隨緣寸草心,你就能夠成長,在太陽照耀之下你就能夠成長,是不是?眾生在你父母親的愛之中就成就,是不是?你就但用此心,你的天性見性,這個叫直之見性,不是說你看到什麼光,那都是一種幻象,這個很重要,你哪有什麼?你從父母親表現出來孩子從你身上看到什麼光?孩子從你身上看到什麼光?你說沒有發什麼光,你也可以把一個母親畫一個像,母親的頭旁邊畫一個光,那也可以!就好像你畫佛的光、畫耶穌的光一樣,你看母親的造型是不是充滿生命的光輝,是不是?就是這個智慧的光,生命的光輝現出來就叫做見性,不是你看到的性,你還有看到性,開玩笑!金剛舍利子無色無相,你還看得到嗎?也不是說你看到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修行的理念!它無形無相,你當下就直了成佛,還不是那一句但持剛經即自性。直成佛。還不是如顏回這樣不是得一善拳拳夫膺,我就這樣頓了!父母親這樣,他就可以表現出來!是不是?不是去學習了!不是去學習才會有那種天性,不是是天性表現出來!這樣你就了解!你當媽媽就知道,什麼叫做但此金剛經,你就會把你的孩子養大,你的天性就流露,你的孩子就在懷抱當中,你就如同土地,你的孩子是不是就如同花草樹木,它就在那邊成長,你的父親就好像太陽在那邊照耀,你就好像土地,然後,你的孩子就好像在天地間成長,天地之德造化之極就是這樣天性!就成長,沒有什麼神話,這個沒有什麼神話,沒有什麼宗教色彩,這才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平常到如同父母,平常到如同天地,如同這條蛇,如同萬物,萬物就成長,天地也是如此而已!生命就是這樣,跟宗教無關!跟你信不信宗教無關!沒有嘛!你本自具有!還有外在,還有我們就只有講這個就好!



《六祖壇經》曹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