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慈要壇訓上冊
|
聖真仙佛 |
道者。到也。滋也。功候一到。無在非道。即初之功候。心期於道。身行其到。亦皆曰道。萬物之生也。一生於水。水生於火。水火既濟。乃能生於木而為相為形。木非水火。不足以滋養。故曰慈者滋也。諸方修功養候。內外雙重。內而曰道。不能到其境。...
|
道慈要壇訓下冊
|
聖真仙佛 |
人之悟也。在乎勤修。修坐於堅。自能覺悟。修坐於恆自能妙轉。能覺悟於妙轉。凡可成聖。愚可為智。衰可為健。弱可為強。是修道之功候。有不期然而然之妙蘊。各方修坐以來。見景生情者。不乏其人。以所滯念為心得者。亦實繁有徒。以是言之。修功之悟也實難。修功之覺也。亦云不易不過覺悟於理者。徒託空言而已。...
|
道院壇訓合訂本
|
聖真仙佛 |
坐法之真傳不明於世也久已。而先天之坐法。不傳於世者。又六萬年於茲已。在此六萬年之中。教化大行。人民康樂。所謂修道之教。雖不言道。而教之寓有道也。江河日下。教派紛歧。於是言教者則離乎道。言派者則更背夫教已。道既非道。教亦非教。世間之門戶所以紛紜而爭持之者。其坐也以言無為。...
|
錦囊開展
|
瑤池聖母 |
聖母錦囊兮。今已開展。天命有無兮。一目了然。十嘆寶詞兮。是母親演。旁門什教兮。有何辯言。指示天命兮。切切記緊。順存逆亡兮。先哲早言。...
|
三教心法之四書說約
|
|
魏君星文。吾鄉好道者。壬戌之秋。自滬來津出一書以示余。日三教心法。讀之。三教精奧。靡不詳盡。真天府之寶籙。瑯環之秘籍也。於是孟君了誠樂山。夙具救世熱忱。糾合同志。集資翻印。以期續道脈而挽人心。救世之心。亦良切矣。夫天無二道。三教同源。佛老之與儒。雖各有心法。而其所體之道。...
|
太乙北極正經經髓氣母歸宗卷一
|
聖真仙佛 |
道之所在。歸源於化。有所化者。乃有所生。生命於性。生形於靈。靈氣所感。形體乃賦。是以天地之大德日生。而生之所以云生。在於不息不已。不息者。輪界之中。自有精靈之所轉。不已之功。惟守是根。守根於靜。而後炁氣靜動之機。到處是化。到處是生。...
|
匯選論語讀本
|
|
學校廢讀經久矣。論孟等書。往日在私塾為童蒙普徧誦習者。今則入中學入大學尚鮮寓目之機會。况小學乎。雖然。聖經賢傳之言。與時代潮流不能悉合者。未嘗無之。其可作人生立身處世之南鍼。有益於國民道德之修養者。亦率見不。...
|
碧苑壇經
|
|
康熙二年歲在癸卯。十月之吉。崑陽子說戒於金陵碧苑。謂凝真子邵守善。扶搖子詹守椿曰。余白髫年慕道。識透浮生不實。幻境無常。要免輪迴。蚤修至道。但崆峒雖近。廣成子未許相逢。蓬島非遙。凡夫身安能得到。務必遠離污染。掃盡塵埃。滌蕩心胸。潔涓志慮。消磨結習而俗念如灰。...
|
恭參太乙北極真經全書
|
聖真仙佛 |
法華一經。天台之為玄義文旬也大而詳。溫陵之為要解也精而約。天台尚矣。溫陵亦不可輕也。或曰。先閱要解。後參之玄義文句。其勝劣相去遠甚。而云溫陵不可輕者何謂也。夫溫陵生天台後。玄義文句等書皆所歷覽。其銖銖而分。縷縷而辯。非不知之。第其解以要名。正取直捷簡徑。而復繁詮曲釋。窮遠極深。則博而非要矣。...
|
鎮心戒心救己三咒合刊
|
聖真仙佛 |
老祖 訓其心之佳。可以渡世渡人矣。其心之誠。可以超渡一切矣。不過悟誦各有所分。能悟者。則於內功有助。能誦者。則於超渡有益。而於己身之福德。亦造詣弗淺。但非讀本講義可比。此處正好用潜徒之讀書。不求解於深也記之。...
|
普證大道妙乘要訓
|
至聖先天老祖訓 |
老人以奉天之道院。而立此大道一空無妙乘。普證宏願諸緣覺。以昌大道於今日者。即所以大應證諸修之性靈於未來也。故以慈普、明修、慧乘、仁同、穆遠、靜仁、道覺、應化、宏仁、仁慈、乾坤十弟子。為斯妙乘之首主。各先以自然而行萬緣之功行。...
|
牟平道院訓錄
|
聖真仙佛 |
大道為公。出乎公不得謂之道。離乎道何以謂之修。人無所修。此濁氛之所以多。而厲氣之所以深也。吾道化世。十數年來。必以大公是導。而以慎獨是勉者。正以宏化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持公。持公必先遏慾。遏慾必先明理。明理必先誠意。誠意必先慎獨。蓋獨不慎則意必不誠。...
|
樵陽玉書
|
聖真仙佛 |
遠在深山稀世功,神仙芳跡能共縱,仙意冉冉仙氣濃,內蘊真傳是呂翁,黃梁一夢未曾夢,只留俗世更從容,野鶴閒雲多走動,名山大川有俠風,仗劍而行麻衣弄,心存渡世意氣融,千古留名千古誦,萬世流芳更無窮,丹青畫像神現湧,形形貌貌靠畫功,瀟灑不凡俊俏臉,仍堪救世渡迷窮,此乃吾圖真形奉,傳之後世俏臉容,呂師語說留後用,萬德弟子敬為恭。...
|
閨閣良箴
閨閣良箴(古書版)
閨閣良箴.doc
閨閣良箴.pdf
|
民國八年春重刊,饒培芝署 |
目錄:烈女經序、舉香讚、啟經贊、明珠仙姑寶誥、烈女真經、勸孝歌、積善歌、忙人歌、坤女要言、慈船歌、催船歌、貨*(身+小)leng歌、快樂歌、瘋癲歌、金雞三唱、 純陽祖師諭、 鐵拐李仙諭、文武二聖諭、醒世良言。
烈女真經目錄:讀書、辨別、閨閣、心、守身、女工、衣服、忌辰、嫌疑、從一、孝親、出閨、孝翁姑、鰥寡、歸寧、敬夫、居孀、患難、教子、待人、和睦、分晰(全卷終)
舉香讚「寶鼎焚爐中 四壁霞德紅 經聲還未動 誠意達九重」
啟經贊「一卷靈經對眾宣 專為婦女吐真詮 朝夕焚香誦一卷 下元劫運轉上元」
書籍末尾「萬劫千生得個人 須知前世種來因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時度此身」。...
|
一貫天機直講
|
後覺道人魏堯則之著 |
於戲,人心何嘗不善!而所以不善者,則以境遇、時勢所迫故耳。當名利馳逐之秋,而繒繳已施,陷阱已設,賢者亦惟有高舉遐飛、隱於塵外而已。何則?既不肯逐流揚波以戾乎道,復不肯鉤心鬥角以喪其真,避世而超乎象外,避言而免落言詮,斯即所謂全真大道矣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心寶鑑
|
古聖賢 |
子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降。天報之以禍。尚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徐神翁曰。積善逢善積惡逢惡仔細思量。天地不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辰未到。平生行善天加福。若是愚頑受禍殃。善惡到頭終有報。高飛遠走也難逃。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閒中檢點平生事。靜裏思量日所為。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虧。……
|
|
大羅金丹心法
|
聖真仙佛 |
大道之傳與天地無終極顧授者無不傳之祕而列聖相延之心法惟智者觀其深耳且予之望人甚於人之求我金丹心法予輩所覃心研慮盡種盡利以裁成者正思以嚴訪密求得其人以相與也乃作者已窮其奧會其歸發天地之房要俾毫髮無遺憾面彼以輕心掉者岡計天人性命之防至以崑玉奇珍抵鳥鵲而莫之恤嗚呼明珠暗投之恨詎忍言哉至如扶術以居奇甘自蹈於人琴俱碎是又失人於交臂而大公獨踞以為私夫英賢麾拒於門牆而匪僻辱於几席誰敢執其咎而俾隕越以貽差故心法之傳以公道付諸天下傳道而機不盡洩。……
|
大道真傳
|
純陽祖師 |
道之不明於天下也久矣。賢者過之。愚者不及也。古仙師渡世心切。留丹訣於書。又不敢明言以違天。故設而寓意其中。於是有壇爐鼎竃龍虎明月男女母子之名。無如後人不知修德積功累行。以感天地、而賜之真師。錫之真道乃妄希天寶。強解丹經。不日爐火之事。即謂男女之功。嗚呼、此所以學道者如牛毛。而成道者如兔角也。即吾昔日之書。亦多指為男女採取之說。吾甚恨焉今值下元甲子普渡之時。……
|
|
廣善壇--壇訓輯要
|
純陽祖師 |
老佛慈悲救世之苦。而不忍九二皇胎之永淪大劫於不復也。故降壇而垂訓。又懼訓詞之不能徧及。而無以資多數之觀感而啟發也。故飭壇生擇其中之有裨於人心世道者而輯錄之。以便覽斯書者之有以發其戒慎恐懼之心。而從此改惡而遷善。庶不至及身墮落三途。而承先啟後有以保佑其身家。而長久長養子孫也。故付之剞劂以行於世。非故敢舞文也。……
|
彌勒佛傳道指南
|
聖真仙佛 |
我乃世外一奇仙 逍遙自在樂無邊
身居蓬萊山島內 上天命我至人間
誰知中華善人少 勤勸凡人學修仙
貪名圖利不願脫 不信學道思修煉
故造真經思度眾 須修自身上心田
今日道場難得遇 無緣不肯學癡癲
|
|
經濟尋源
|
聖真仙佛 |
經濟尋源一書天人合一之旨也自始自終由本至末由精而粗自天而人貫穿聯絡全與中庸體格相似惜中庸一書為後儒講壞反將天人性命無分無合之義說背晦了故後世讀書人每多放辟邪侈損厥天理專尚文詞把天人看得全不相貫通其流弊遂至不畏天不畏人甚且不畏鬼神不畏父母豈非世之自命大儒講明性理者作之俑哉天不喪斯文二千年來值我大清中興於是特傳道統。……
|
|
羣真集
|
聖真仙佛 |
在天為星象在地為聖賢言星象而人不悟言聖賢而人易知右聖賢立言垂教時時見於他書孔子集羣聖之大成折衷而為天下後世法降及於今雖至頑至悍亦終莫能鄙孔孟之言而以為不足法蓋其平日清明所發見猶有不能泯也今讀羣真集有感焉羣真集何書 列帝 列仙之鸞訓書為救劫書也今春正月里人設壇於鶴堂集同人以襄事子渾與焉詩伯奉母家居暇時或月一二至見其因人。……
|
呂祖編年詩集
|
呂祖 |
閱古名家大集凡有翻刻全編箋注編訂者必具載古今序文所以傳刻之源頭及本集之大旨各吐精華別抒見解苦心心孤詣良不可沒呂祖編年詩集既已成矣爰合古今諸序臚於前而評點之亦所以誌源頭明大旨表諸公之精華見解耳至有俗刊序俚者亦不盡錄是為序。……
|
|
大道經統-卷上
|
聖真仙佛 |
吾聞演易者言。天地人三元。為太極一元。善哉善哉。但就地道人道以立天道也˙可以人各為太極三元週度之一元˙則不可何以故。生生之元。乃旡始之元。殆可名為旡旡元元。况言其極。極言其旡。本無一定神。而有萬能理。知其一無萬有之窔。 一出一入而已。元始之神在是。一先一後而已。元窔之數在。是若知其數之。……
|
大道經統-卷下
|
聖真仙佛 |
吾老人周巡元宇。經皇初世界凡十萬未嘗有所言。一如其道。經娑婆世界凡十億萬。未嘗有所言。一如其道。經慘淡經營世界凡百億萬。未嘗言如是之言。一如其道。經崎嶇混濁世界。未嘗言如前巡世界。言且不盡其世界非世界之言。噫世界多已。道則一而已已。以形體分。不過九等。一等世界一。為吾樞中極。環為胞之廣。體為胞炁之空窔耳。實則無世界可稱。二等世界。八為統中之乾元明堂宮中座。……
|
|
渝院道訓彙編
|
聖真仙佛 |
甲申四月初二日習科。釋迦佛自妙山奉 至聖命來:順機昌化。調洽陰陽。普救四海。盡渡八荒。同心協力。道慈是光。挽劫回運。救死扶傷。時維夏月。序屬清和。餘德餘行。天人相合。萬物生長。劫運消脫。順時應機。大化是說。動靜剛柔。消長盈虛。陰陽二氣。化合天機。明心見性。清內澈外。眾生悉渡。無人我界。……
|
東南主院壇訓
|
聖真仙佛 |
江江文風。通龍蟠之瑞氣。六朝典雅。位虎踞之仙鄉。此中吟嘯。卓爾超羣。幾年以還。叠經歲月。木筆呈祥。沙盤獻瑞。飛鸞闡雲壇之雅化。璇珠集錦繡之金章。纏綿誥誡。遂多刻玉鏤金之文。反復謳吟。不乏扢雅揚風之著。至若闡石門之經旨。演亦宮之妙諦。貫通聖道之精微。昭揚聖哲之箴規。玄理禪篇。萬派是宗。旨約辭賅。均原炁解。珠聯璧合。具本真情。是故可以迪真傳。可以敦倫常。可以端庸行。可以導善心。今集錦篇簡約編輯。付之棗梨。公諸修域。不猶是善端之畢露哉。凡有識之士。默悟是篇。參通斯文。則對京鎮區之道化。亦得窥其端倪焉。是為序。……
|
|
|
太乙北極經髓氣母歸宗
|
聖真仙佛 |
太乙北極正經經髓氣母歸宗炁氣交替弁言天之數數五。地之道數十。五五二十有五。而合其數。以為大衍。而其中為主體。則以五行之運化。而錯綜燮互。以成其息息之功用。故統五合六。以為天地至大至廣至備至完之數。而其精氣神化。則主於一。一而不二。乃生萬有。此大衍之數。所以藏其一而為四十有九也。四九者。陽陰相變之數也。。……
|
太乙北極行修真經
|
聖真仙佛 |
道生於一。一生於道。道一相生。乃有其體。體有其用。乃有輪界。輪界運用。乃有剛柔。剛柔相濟。乃有化渡。化渡不己。乃有循環。循環輪迴。乃有生死。古人云死生亦大己。各各知其大而修其大。修其大而盡其大。盡其大而悟其大。悟其大而行其大。因大以自至於其極。則大小之判。皆有不期然之妙諦在焉。是功也者。運於內者也。運於外者也。內外不偏而後功行方能有自然之化渡。乃有當然之推展。……
|
|
母院壇訓(乙亥年春、夏季)
|
老祖訓 |
新年又復值新春。恰是日新日日新。道化演成新氣象。因昷一炁轉鴻釣。哈哈。斗柄東指。大地皆春。淑氣普遍。草木萌芽。當此時會。舉凡世間之萬物萬類。莫不皆合生意而暢生機。以見生生不已之一番新氣象焉。然氣象所以能演進輪轉不息者。乃天地自然之運化。以及大道自然之運化也。何以云然。蓋道之為道。以體言之。。……
|
香港道院壇訓錄(一)
|
聖真仙佛 |
忠孝人生大本。樹基積德當為。齊家治國古今垂。方是乾坤正軌。時至而今反昔。讐親倒戈稱魁。翻天覆地共相追。禽獸羞與同類。自有天地以來。萬物生生化化。人列三才之中。有人有家。有家有國。欲求齊家治國。必從根本溯源。敬事於親者。必能盡愛於國。古云。覓忠臣於孝子之門。此之謂也。但人生所重身也。身之所者親也。乾父坤母。雖聖人孰非從此以立身。抑孰非。……
|
|
德言
|
聖真仙佛 |
哈哈、有德者言。無言者德。冥冥無言。而羣物利。是天德也。至人有言。而世序和。是人德也。以德以言。言則治世。以言以德。德則闢世。順行以序。悠悠永年。逆行以覺。運天地機。變無為妙。光大宇宙。啟迪聖賢。前無古今。後無乾坤。以宰乎一。而正元居。極於中也。是守中一。而合於和。得和則定。永得止善。聖功盡矣。是謂德言。弁諸於首。天運甲戌年三月念三月日李修元識。……
|
性理教範
|
梁夑乾 著 |
天之欲警亂世也,必持生出類拔萃之聖,而有義正詞嚴之文,使亂世知所惕,天之欲扶正道也,必持生擔當道義之賢,而有力闢邪說之辨,使正道有所歸,天之欲平治天下也,則必持生大道天才士,而出天心世道之書,使天下有所法。是故,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著七篇而楊朱墨翟熄,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撰大易而天地陰陽之道者。雖然,著天心世道之書,豈易也哉。夫著趨時應世之書,時世遷而即廢,著教科工程之書,科程改而即棄。……
|
三教破迷顯正明心寶卷
|
清戒師翰林楊茂 師明宗居士述 |
鴻濛未判 一炁初分 性理虛空 參透報恩 人稟陰陽 命合天地 稟五行生萬物 奈人心黑暗 世事昏迷 吾拔雲現日 露寶開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