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寶鑒

明-范立本

目錄


  夫為人在世,生居中國,稟三才之德,為萬物之靈,感天地覆載,日月照臨,皇王水土,父母生身,聖賢垂教。而從教者,達道為先。非博學無以廣知,不明心無以見性。雖有生而知之者,近者奇稀。昔夏禹王聞善言,猶然下拜,何況凡世人乎?


  曩古聖賢遺誌經書,千言萬語,只要教人為善。所以立仁義禮智信之法,分君子小人之品,別賢愚之階,辨善惡之異。蓋為經書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覽觀習行者少。況今學者,不過學其文藝為先,未有先學德行為本。及今勸世,多勸修物外之善因,少勸為當行之善事。其昔賢文等書,亦乃於世流傳。


  今之好聽善言,君子觀以為奇,罔知古今之要語,是以使人迷惑其心,少欲聞聖賢日用常行之要道。以致不肯存心守分,強為亂作胡行。夫為善惡,禍福報應昭然。富貴貧賤,成敗興衰似夢,時刻須防不測,朝夕如履薄冰。常存一念中平,非橫自然永息,存於其心,自然言行相顧,貫串無疑,所為焉從差誤矣?


  洪武二十六年歲次癸酉二月既望武林 後學范立本序





重刊《明心寶鑒》序


  嘗聞鑒能照物而妍媸無或遺也。《郁離子》曰:「明鑒照膽,不啟櫳簾之顏。」今以鑒名書,而有明心之益,不謂之寶而何哉?雖然鑒有照膽之明而櫳簾之顏尚尤不啟,矧能明其心乎?嗚呼!通是說者,可謂知其道矣。何也?鑒固可以照形,而理尚可以明心,正湯之盤銘之意。有曰:湯以人之洗濯之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今書名《寶鑒》,是集群聖之大成,萃諸賢之蘊奧,其義惟在明善復初,窮理盡性,而有日新之益,其明心得不因此而明焉。予平生珍愛是書,於侍御之暇,朝夕披覽,其所喜者,字句立意,多以忠孝為先。但其中文字多舛,遂播正拾遺,捐俸鋟梓以廣其傳,俾人同歸於忠孝之域矣。其於世教未必無小補雲。


  大明嘉靖歲次癸丑仲秋上浣之吉守庵曹玄序


 


繼善篇 第一 凡四十七條


  子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尚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徐神翁曰:「積善逢善,積惡逢惡。仔細思量,天地不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辰未到。平生作善天加善,若是愚頑受禍殃。善惡到頭終有報,高飛遠走也難藏。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閒中檢點平生事,靜裡思量日所為。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虧。」


  《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漢昭烈將終(《新刻音釋明心寶鑒正文》,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莊子曰:「一日不念善,諸惡自皆起。」


  西山真先生曰:「擇善固執,惟日孜孜。」


  耳聽善言,不墮三惡。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晉國語》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太公(周代呂尚的稱號。即姜太公。)曰:「善事須貪,惡事莫樂。」


  顏子曰:「善以自益,惡以自損。故君子務其益以防損,非以求名且以遠辱。」


  太公曰:「見善如渴,聞惡如聾。為善最樂,道理最大。」


  馬援曰:「終身為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


  顏子曰:「君子見毫釐之善不可傾之,行有纖毫之惡不可為之。」


  《易》曰:「出其言善,則千里應之;出言不善,則千里違之。」


  但存心里正,不用問前程。但能依本分,前程不用問。若要有前程,莫做沒前程。


  司馬溫公《家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心好命又好,發達榮華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溫飽。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景行錄》云:「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


  恩義廣施,人生何處不相逢?仇冤莫結,路逢險處難迴避。


  莊子云:「於我善者,我亦善之。於我惡者,我亦善之。我既於人無惡,人能於我無惡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老子曰:「柔勝剛,弱勝強。故舌柔能存,齒剛則折也。」


  太公曰:「仁慈者壽,凶暴者亡。」


  太公曰:「懦必壽昌,勇必夭亡。」


  老子曰:「君子為善若水,擁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過顙,能方能圓,委曲隨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強而不剛,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是以柔弱勝剛強。」


  《書》云:「為善不同,同歸於理。為政不同,同歸於治。惡必須遠,善必須近。」


  《景行錄》云:「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行善方便者,其後受惠。」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日日行方便,時時發善心。


  力到處,行方便。


  千經萬典,孝義為先;天上人間,方便第一。


  《太上感應篇》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人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至,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東嶽聖帝垂訓:「天地無私,神明暗察。不為享祭而降福,不為失禮而降禍。凡人有勢不可倚盡,有福不可享盡,貧困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地循環,週而復始。故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而日有所虧。損人安己,切宜戒之!」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人莫作。衣食隨緣,自然快樂。


  康節邵先生戒子孫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聖而何?教而後善,非賢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謂也。不善也者,凶之謂也。吉也者,目不觀非禮之色,耳不聽非禮之聲,口不道非禮之言,足不踐非禮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或曰:不謂之吉人,則吾不信也。凶也者,語言詭譎,動止陰險,好利飾非,貪淫樂禍,嫉良善如仇隙,犯刑憲如飲食,小則殞身滅性,大則覆宗絕嗣。或曰:不謂之凶人,則吾不信也。《傳》有之曰:『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凶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為吉人乎?欲為凶人乎?」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先儒曰:「一日或聞一善言,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


  行合道義,不卜自吉。行悖道義,縱卜亦凶。人當自卜,不必卜神。


  我如為善,雖一介寒士,有人服其德。我如為惡,雖位極人臣,有人議其逆。



  《周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履霜堅冰至。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旦一夕之事,其由來者漸矣。


 

 

天理篇 第二 凡十九條


  孟子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近思錄》云:「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循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


  諸葛武侯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願如此如此,天理未然未然。


  康節邵先生曰:「天聽寂無音,蒼蒼何處尋?非高亦非遠,都只在人心。」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玄帝垂訓:「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忠孝略》曰:「欺人必自欺其心,欺其心必自欺其天。心其可欺乎?」


  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可瞞,天不可瞞。


  世人要瞞人,分明把心欺。欺心即欺天,莫道天不知。天在屋簷頭,須有聽得時。你道不聽得,古今放過誰?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舉意我先知。勸君莫作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心惡,天不錯。


  皇天不負道心人,皇天不負孝心人,皇天不負好心人,皇天不負善心人。


  《益智書》云:「惡錯若滿,天必戮之。」


  莊子曰:「若人作不善得顯名者,人不害,天必誅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深耕淺種,尚有天災;利己損人,豈無果報?


  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先儒曰:「非災橫禍,世人常歎無因。分付安排,皇天必自有說。」


  若無後來報應,造物何以謝顏回?除卻永劫災殃,上帝胡私私曹操?





順命篇 第三 凡十六條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孟子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一飲一啄,事皆前定。


  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景行錄》云:「凡不可著力處,便是命也。」


  會不如命,智不如福。


  《景行錄》云:「禍不可以免,福不可再求。」


  《素書》云:「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重刊本中此處還有一句:福至不可苟求,禍至不可苟免。


  《曲禮》曰:「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子曰:「知命之人,見利不動,臨死不怨。」


  得一日過一日,得一時過一時。


  緊行慢行,前程只有許多路。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列子》曰:「癡聾瘖痖家豪富,智慧聰明卻受貧。年月日時該載定,算來由命不由人。」


  命裡有終須有,命裡無莫強求。


  先儒曰:「世味非不濃艷,可以淡然處之。若富貴貧窮由我力取,則造物無權矣。」





孝行篇 第四 凡十九條


  《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


  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故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曲禮》曰:「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恆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伊川先生曰:「人無父母,生日當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張樂以為樂,若具慶者可矣。」


  太公曰:「孝於親,子亦孝之。身既不孝,子何孝焉?」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頭水,點點滴滴不差移。


  羅先生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養子方知父母恩,立身方知人辛苦。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曾子曰:「孝慈者,百行之先莫過於孝。孝至於天,則風雨順時;孝至於地,則萬物化盛;孝至於人,則眾福來臻。」


 


《八反歌》(錄《桂宮誌》)


  幼兒或詈我,我心覺歡喜。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一歡喜,一不甘,待兒待父心何懸?勸君今日逢親怒也,應將親作兒看。


  兒曹出千言,君聽常不厭。父母一開口,便道多閒管。非閒管,親掛牽,皓首白頭多諳練。勸君敬奉老人言,莫教乳口爭長短。


  幼兒屎糞穢,君心無厭忌。老親涕唾零,反有憎嫌意。六尺軀,來何處?父精母血成汝體。勸君敬待老來人,壯時為爾筋骨敝。


  看君晨入市,買餅又買糕。少聞供父母,多說供兒曹。親未啖,兒先飽,子心不比親心好。勸君多出買餅錢,供養白頭光陰少。


  市間賣藥肆,惟有肥兒丸,未有壯親者。何故兩般看?兒亦病,親亦病,醫兒不比醫親症。割股還是親的肉,勸君亟保雙親命。


  富貴養親易,親常有未安。貧賤養兒難,兒不受饑寒。一條心,兩條路,為兒終不如為父。勸君養親如養兒,凡事莫推家不富。


  養親只二人,常與兄弟爭。養兒雖十人,君皆獨自任。兒飽暖,親常問,父母饑寒不在心。勸君養親須竭力,當初衣食被君侵。


  親有十分慈,君不念其恩。兒有一分孝,君就揚其名。待親暗,待兒明,誰識高堂養子心?勸君漫信兒曹孝,兒曹親子在君身。


  孫順家貧,與其妻傭作人家以養母。有兒每奪母食。順謂妻曰:「兒奪母食,兒可得,母難再求。」乃負兒往歸醉山北郊,欲埋。掘地,忽有甚奇石鐘,驚怪。試撞之,舂容可愛。妻曰:「得此奇物,殆兒之福,埋之不可。」順以為然。將兒與鍾還家,懸於梁撞之。王聞鐘聲清遠異常而核聞其實,曰:「昔郭巨埋子,天賜金釜。今孫順埋兒,地出石鐘。前後符同。」賜家一區,歲給米五十石。


  向德值年荒癘疫,父母饑病濱死。向德日夜不解衣,盡誠安慰。無以為養,則刲髀肉食之。母發癰,吮之即愈。王嘉之,賜賚甚厚。命旌其門,立石紀事。


  都氏家貧至孝,賣炭買肉,無闕母饌。一日,於市晚而忙歸,鳶忽攫肉。都悲號至家,鳶既投肉於庭。一日,母病,索非時之紅柿。都彷徨柿林,不覺日昏。有虎屢遮前路,以示乘意。都乘至百餘里山村,訪人家投宿。俄而主人饋祭飯,而有紅柿。都喜。問柿之來歷,且述己意。答曰:「亡父嗜柿,故每秋擇柿二百個,藏諸窟中,而至此五月,則完者不過七八。今得五十個完者,故心異之。是天感君孝。」遺以二十顆。都謝,出門外,虎尚俟伏。乘至家,曉雞喔喔。後母以天命終,都流血淚。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條


  《性理書》云:「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如此方是有益。」


  《景行錄》云:「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景行錄》云:「大丈夫當容人,無為人所容。」


  人資稟要剛,剛則有立。


  《素書》兵書名。舊題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老子之說為註釋。云:「釋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教人者順。」


  蘇武曰:「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責人之所不能,不可以己之所長而責人之所短。」


  太公曰:「勿以貴己而賤人,勿以自大而蔑小,勿以恃勇而輕敵。」


  魯共公曰:「以德勝人則強,以財勝人則凶,以力勝人則亡。」


  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太公曰:「見人善事,即須記之。見人惡事,即須掩之。」


  孔子曰:「匿人之善,欺謂蔽賢;揚人之惡,欺謂小人。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


  馬援曰:「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康節邵先生曰:「聞人之謗未嘗怒,聞人之譽未嘗喜,聞人言人之惡未嘗和,聞人言人之善則就而和之,又從而喜之。故其詩曰:『樂見善人,樂聞善事,樂行善意。聞人之惡,如負芒刺。聞人之善,如佩蘭蕙。』」


  《詩》云:「心無妄思,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受。」


  《近思錄》云:「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烈。」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直言訣》曰:「聞過不改,是謂過矣。愚者若駑馬也。駑馬自受鞭策,愚人終受毀捶,而不漸其駕也。」


  道吾惡者是吾師,道吾好者是吾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景行錄》云:「寡言擇交,可以無悔吝,可以免憂辱。」


  太公曰:「多言不益其體,百藝不忘其身。」


  太公曰:「勤為無價之寶,慎是護身之符。」


  《景行錄》云:「寡言則省謗,寡慾則保身。」


  《景行錄》云:「保生者寡慾,保身者避名。無慾易,無名難。」


  務名者,殺其身。多財者,殺其後。


  老子曰:「欲多傷神,財多累身。」


  胡文定公曰:「人須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有富貴相。」


  李端伯師說:「人於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個身與心,卻不要好。苟得外物好時節,卻不知道自家身與心,已自先不好了也。」


  《呂氏童蒙訓》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蓋自攻其惡,日夜自己點檢,絲毫不盡則憮於心矣,豈有工夫點檢他人耶?」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孫真人《養生銘》:「怒甚偏傷氣,思多大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景行錄》云:「節食養胃,清心養神。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脈訣》曰:「智者能調五臟和。」


  吃食少添鹽醋,不是去處休去。要人知,重勤學。怕人知,己莫作。


  若欲不知,除非莫為。


  老子曰:「欲人不知,莫若無為。欲人不言,莫若不為。」


  《景行錄》云:「食淡精神爽,心清夢寐安。」


  老子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蘇黃門曰:「衣冠佩玉,可以化強暴;深居簡出,可以卻猛獸;定心寡慾,可以服鬼神。」


  《性理書》云:「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景行錄》云:「凡修身為學,不在文字言語中,只平日待人接物便是。取非其有謂之盜,欲非其有謂之賊。」


  太公曰:「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慎。」


  《景行錄》云:「定心應物,雖不讀書,可以為有德君子。」


  《禮記》曰:「君子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匿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正義。」


  古人克己以避名,今人飾己以要譽。


  君子則無古今無治無亂,出則忠,入則孝,用則智,捨則愚。


  老子曰:「萬般求生,不如修身。千般求生,不如禁口。」


  太公曰:「身須擇行,口須擇言。」


  《直言訣》曰:「治家治身者,猶如搆屋者先固基址。立身者先要其德行,成家者先要其產業。治家者須葺其房屋,捨修可以庇人物,立身可以奉神明。全家可以安長幼,治國可以保君子。若基址不實,屋必崩裂。心行若虐,身體危辱,家必喪亡。百姓離亂,國必傾墜,君臣何保?家若喪亡,長幼何托?身若危辱,神明何安?摧崩房屋,人物何庇?成敗如斯,孰可察也?」


  《警身錄》云:「聖世獲生乎,始覺寸陰勝尺璧,豈不去邪從正,惜身重命?如人未歷於事,當明根葉之異,禍福之殊。根葉者,賢良篤行信為本,正直剛毅枝葉也。父母己身性為本,妻子財物枝葉也。一家之內糧為本,不急之物枝葉也。免辱免刑仁為本,倚財靠勢枝葉也。疾病欲痊藥為本,信卜巫醫枝葉也。萬事無過實為本,巧言裝飾枝葉也。恩親賢良敬為本,私好之人枝葉也。衣食飽暖業為本,浮蕩之財枝葉也。為官治訟法為本,恣意擬斷枝葉也。是故有根無葉可以待時,有葉無根甘雨所不能滋也。若務本業勤謹儉用,隨時知足,孝養父母,誠於靜閒,守分安身,遠惡近善,知過必改,善調五臟,以避寒暑,不必問命,此真福也。」


  《景行錄》云:「禍莫大於從己之欲,惡莫甚於言人之非。」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蘇武曰:「一言之益,重於千金。一行之虧,毒如蛇蠍。」


  《近思錄》云:「懲忿如救火,窒慾如防水。」


  《夷堅志》云:「避色如避仇,避風如避箭。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


  利不苟貪終禍少,事能常忍得身安。頻浴身安頻欲病,學道無憂學道難。


  太公曰:「貪心害己,利口傷身。」


  《景行錄》云:「聲色者,敗德之具。思慮者,殘生之本。」


  荀子曰:「無用之辨,不急之察,棄而不治。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日切磋而不捨也。」


  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太甲商王,成湯孫。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景行錄》云:「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有聖賢氣象。」


  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節孝徐先生訓學者曰:「諸君欲為君子,而使勞己之力,費己之財,如此而不為君子,猶可也。不勞己之力,不費己之財,諸君何不為君子?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君子,猶可也。父母欲之,鄉人榮之,諸君何不為君子?」


  《論語》曰:「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大學》云:「富潤屋,德潤身。」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景行錄》云:「為人要忠厚,若刻悛太甚,不肖之子,應之矣。」


  德勝財為君子,財勝德為小人。


  子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作福不如避罪,避禍不如省非。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子貢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人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於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


  老子曰:「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務者不長。」


  劉會曰:「積穀帛者,不憂饑寒;積道德者,不畏凶邪。」


  太公曰:「欲德量他人,先須自量。傷人之語,還是自傷。含血噴人,先污自口。」


  太公曰:「貧而雜懶,富而雜力。」


  孔子食不語,寢不言。


  《論語》曰:「寢不屍,居不容。」


  荀子曰:「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折閱:減低售價,這裡指虧損。閱:賣。)不市,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體。」


  孟子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而失大也。」


  凡戲無益,惟勤有功。


  太公曰:「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景行錄》云:「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忍。」


  太公曰:「家中有惡外已知之,身有德行人自稱傳。」


  人非賢莫交,物非義莫取,忿非善莫舉,事非是莫說。謹則無憂,忍則無辱,靜則常安,儉則常足。


  《曲禮》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素書》云:「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以分財。」


  《景行錄》云:「心可逸,形不可不勞;道可樂,身不可不憂。形不勞,則怠惰易蔽;身不憂,則荒淫不定。故逸生於勞而常休,樂生於憂而無厭。逸樂者,憂勞其可忘乎?」


  心無諂曲,與霹靂同居。


  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庶幾君子。


  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門內有小人,門外小人至。


  太公曰:「一行有失,百行俱傾。」


  《素書》云:「短莫短於苟得,孤莫孤於自恃。」


  老子曰:「鑒明者,塵埃不能污;神清者,嗜欲豈能膠?」


  《書》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一星之火,能燒萬頃之薪;半句非言,誤損平生之德。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荀子曰:「聰明聖智,不以窮人;濟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


  《賢士傳》曰:「色不染無所穢,財不貪無所害,酒不貪無所觸。不輕他自厚,不屈他自安,心平則無怨惡。」


  老子曰:「聖人積德不積財,執道全身,執利招害。」


  蔡伯皆曰:「喜怒在心,言出於口,不可不慎也。」


  衛伯曰:「寬惠博愛,敬身之基;勤學者,立身之本。」


  子曰:「身居富貴而能下人者,故何人而不與富貴?身居人上而能愛敬者,何人而敢不愛敬?身居權職所以嚴肅者,何人而敢不畏懼也?發言而古,動止合規,何人敢違命者也?」


  《顏氏家訓》曰:「借人典籍,不可損壞而不還,皆須愛護,凡有缺壞就為補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


  紫虛元君戒諭心文:「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道生於安樂,命生於和暢。患生於多欲,禍生於多貪。過生於輕慢,罪生於不仁。戒眼莫視他非,戒口莫談他短,戒心莫恣貪嗔,戒身莫隨惡伴。無益之言莫妄說,不干己事莫妄為。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齊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敬尊長,奉有德,別賢愚,恕無識。物順來而勿拒,物既放而勿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過而勿思。聰明多暗昧,算計失便宜。損人終自失,倚勢禍相隨。戒之在心,守之在志。為不節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勸君自警,於平生可懼可驚而可畏。上臨之以天神,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相繼,暗有鬼神相隨。惟正可守,心不可欺。戒之!戒之!」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先儒曰:「未能植己,何以耘人?」


  先儒曰:「妍丑不可太明,議論不可務盡。情勢不可殫竭,好惡不可驟施。」


  責人之非,不如行己之是。揚己之是,不如克己之非。





安分篇 第六 凡十八條


  《景行錄》云:「知足可樂,多貪則憂。」


  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將上不足,比下有餘。


  若比向下,生無有不足者。


  《擊壤詩》云:「安分身無辱,知機心自閒。雖居人世上,卻是出人間。」


  《神童詩》云:「壽夭莫非命,窮通各有時。迷途空役役,安分是便宜。」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亦迂哉!」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


  命合吃粗食,莫思重羅面。


  量其所入,度其所出。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省吃省用省求人。


  汪信民常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為。」


  《中庸》云:「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先儒曰:「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休誇我能勝人,勝如我者更多。」


  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


  過分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遠禍將自得福。


  人只把不如我者較量,則自知足。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天下富貴貧賤俱有個真實受用。閉戶心無所營,何事掃除開門?活水青山,見在繁華,凡得天地之正氣者,俱能悅吾之目,盈吾之耳,適吾之口,克吾之腹。動容周旋,莫不為我開設;隨緣取用,何曾有意收放。異乎人者,視聽言動;同乎人者,眼耳口鼻。其心可富,天下貧者終不患貧;此心可壽,天下夭者終不患夭。只管不出戶庭,功德遍及大千。至若妻子田宅,日前安乎本分,身後聽其自然。」


  △△△△△△△△△△


  濫想徒傷神,妄動反致禍。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印觀賣綿於市。有署調者以谷買之而還。有鳶攫其綿墮印觀家。印觀取歸市署調曰:「鳶墮汝綿於吾家,故還汝。」署調曰:「鳶攫綿與汝,天也。吾何為受?」印觀曰:「然則還汝谷。」署調曰:「吾與汝者市二日,谷已屬汝矣。」二人相讓,並棄於市而歸。掌市官以聞王。並賜爵。


  洪耆燮少貧甚,無料一日早,婢兒踴躍獻七兩錢,曰:「此在鼎中,米可數石,柴可數馱。天賜!天賜!」公驚曰:「是何金?」即書失金人推去等字,付之門楣而待。俄而姓劉者來問書意,公悉言之。劉曰:「理無失金於人之鼎內,果天賜也。盍取之?」公曰:「非吾物何?」劉俯伏曰:「小的昨夜為竊鼎來,還憐家勢蕭條而施之。今感公之廉價,良心自發,誓不更盜,願欲常侍,勿慮取之。」公即還金曰:「汝之為良則善矣。金不可取。」終不受。後公為判書,其子在龍為憲宗國舅。劉亦見信,身家大昌。





存心篇 第七 凡八十三條


  《景行錄》云:「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免過。」


  《游定夫錄》云:「心要在腔子裡。」


  《素書》云:「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有客來相訪,如何是治生。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擊壤詩》云:「富貴如將智力求,仲尼年少合封侯。世人不解青天意,空使身心半夜愁。」


  范忠宣公誡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但當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素書》云:「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聰明智慧,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邵康節問陳希夷求持身之術。希夷曰:「快意事不可做,得便宜處不可再往。」


  得意處,早回頭。


  聰明本是陰騭功,陰騭引入聰明路。不行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騭兩相扶。富貴若從風水得,再生郭璞也難圖。


  古人形似獸,心有大聖德。今人表似人,獸心安可測?


  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從心滅。


  三點如星象,橫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佛也由他。


  《大學》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道經》云:「用誠似愚,用默似訥,用柔似拙。」


  人皆道我拙,我亦自道拙。有耳常如聾,有口不會說。你自逞豪傑,橫豎有一跌。吃跌教君思,反不如我拙。


  百巧百成,不如一拙。


  未來休指望,過去莫思量。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有錢常記無錢日,安樂常思病患時。


  《素書》云:「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


  求人需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施恩勿求報,與人勿追悔。


  寸心不昧,萬法皆明。


  孫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唸唸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


  《景行錄》云:「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


  小心天下去得,大膽寸步難移。


  子曰:「思無邪。」


  朱文公即朱熹。曰:「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素書》云:「有過不知者蔽,以言取怨者禍。」


  《景行錄》云:「貪是逐物於外,欲是情動於中。」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量大福亦大,機深禍亦深。


  寧為福首,莫為禍先。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莊子曰:「求財恨不多,財多害人己。」


  但存夫子三分禮,不犯蕭何六律條。


  《說苑》云:「推賢舉能,掩惡揚善。」


  《景行錄》云:「休恨眼前田地窄,退後一步自然寬。」


  世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計。人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計。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


  世上無難事,都來心不專。


  寧結千人意,莫結一人緣。


  《景行錄》云:「語人之短不曰直,濟人之惡不曰義。」


  忍難忍事,恕不明人。


  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無求勝佈施,謹守勝持齋。


  言輕莫勸鬧,無錢莫請人。


  孫景初安樂法: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益智書》云:「寧無事而家貧,莫有事而家富。寧無事而住茅屋,莫有事而住金屋。寧無病而食粗飯,莫有病而食良藥。」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


  風波境界立身難,處世規模要放寬。萬事盡從忙裡錯,此心須向靜中安。路當平處更行穩,人有常情耐久看,直到始終無悔吝,才生枝節便多端。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景行錄》云:「責人者不全交,自恕者不改過。」


  有勢不要使人承,落得孩兒叫小名。


  子曰:「恭則遠於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於眾,信則人任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孟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景行錄》云:「夙興夜寐所思忠孝者,人不知,天必知之。飽食暖衣怡然自衛者,身雖安,其如子孫何?」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曲盡其孝,以保富貴之策奉君則無往不忠。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矣。


  爾謀不臧,悔之何及?爾見不長,教之何益?利心專則背道,私意確則滅公。


  會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會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會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會做快活人,小事化沒事。


  孔子觀周,入後稷周族始祖。之廟,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禍將及人。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折,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勿謂何傷,禍之門也。故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生事事生,省事事省。


  柔弱護身之本,剛強惹禍之由。


  《宣康府家訓》:「勢利少時,莫交道釋。錢財有日,當濟貧危。」


  先儒曰:「睚眥存心,小人之淺衷;一飯不忘,君子之厚德。」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名曰仙佛聖賢,無非是個好人。可見諸般容易,惟好人難得。果爾存心天理,毋作非為,念佛誦經也可,打坐參禪也可,若心不可問,不成人矣,誦經念佛打坐參禪,俱屬枉然。此曰救人之生,濟人之急,憫人之過,扶人之危,遴人之才,拔人之能,獎誘人之子弟,稱頌人之德義,體貼人之心行,珍重人之財物,撫育人之孤寡,保全人之家產,完結人之婚嫁,才是世間有心胸的人物。」





戒性篇 第八 凡十五條


  《景行錄》云:「人性如水。水一傾則不可復,性一縱則不可反。制水者必以堤防,制性者必以禮法。」


  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


  一切諸煩惱,皆從不忍生。臨機與對鏡,妙在先見明。佛語在無諍,儒書貴無爭。好條快活路,世上少人行。


  忍是心之寶,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齒折只為剛。思量這忍字,好個快活方。片時不能忍,煩惱日月長。


  愚濁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焰,只作耳邊風。長短家家有,炎涼處處同。是非無實相,究竟終成空。


  子張欲行,辭於夫子:「願賜一言為修身之美。」夫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子張曰:「何為忍之?」夫子曰:「天子忍之國無害,諸侯忍之成其大,官吏忍之進其位,兄弟忍之家豪富,夫婦忍之終其世,朋友忍之名不廢,自身忍之無禍患。」子張曰:「不忍何如?」夫子曰:「天子不忍失其國校正本及重刊本作「國空虛」。,諸侯不忍喪其軀,官吏不忍刑罰誅,兄弟不忍各分居,夫妻不忍令子孤,朋友不忍情意疏,自身不忍患不除。」子張曰:「善哉!善哉!難忍難忍!非人不忍,不忍非人。」


  忍耐在。


  《景行錄》云:「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


  張敬夫曰:「小勇者,血氣之怒也。大勇者,禮義之怒也。血氣之怒不可有,禮義之怒不可無。知此,則可以見性情之正而識天理人欲之分矣。」


  惡人罵善人,善人總不對。善人若還罵,彼此無智慧。不對心清涼,罵者口熱沸。正如人唾天,還從己身墜。我若被人罵,佯聾不分說。譬如火燒空,不救自然滅。嗔火亦如是,有物遭他,我心等虛空,聽你翻唇舌。


  老子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凡事留人情,後來好相見。


  或問晦庵曰:「如何是命?」先生曰:「性是也。凡性格不通不近人情者,薄命之士也。」


  先儒曰:「為人所不能為,方稱奇男子。忍人所不能忍,乃是大丈夫。」


  柔弱護身之本,剛強惹禍之由。



 

 

勸學篇 第九 凡二十三條


  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禮記》曰:「博學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性理書》云:「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莊子曰:「人之不學,若登天而無階。學而智遠,若披祥雲而睹青天,如登高山而望四海。」


  不登峻嶺,不知天高。不履深淵,豈知地厚?人不游於聖道,焉可謂賢?


  《禮記》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太公曰:「人生不學,冥冥如夜行。」


  韓文公曰:「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人不知學,譬如牛羊。


  朱文公曰:「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我延。嗚呼老矣,是誰之愆?」


  朱文公曰:「家若貧,不可因貧而廢學。家若富,不可恃富而怠學。貧若勤學,可以立身。富而勤學,名乃光榮。惟見學者顯達,不見學者無成。學者乃身之寶,學者乃世之珍。是故學者乃為君子,不學則為小人。後之學者,各宜勉之!」


  徽宗皇帝勸學:「學也好,不學也好,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國之精糧,世之大寶。如蒿如草兮,耕者憎嫌,鋤者煩惱,他日面牆,悔之已老。」


  《直言訣》曰;「造燭求明,讀書求理。明以照暗室,理以照人心。」


  劉通曰:「蠶質合絲,待繅方出。人情懷知,須學乃成。」


  《禮記》曰:「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


  書是隨身之寶,才是國家之珍。


  《論語》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到老,不會到老。


  《論語》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蕩;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諸葛武侯誡子弟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悲歎窮廬,將復何及也?」


  先儒曰:「兒曹當以讀書通世務,不可以世務分讀。」


  先儒曰:「讓古人便是無志,不讓今人便是無量。」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道非談虛,釋非參禪,儒非文章。若謂有禪可參,是誣釋迦;有虛可談,是誣老子。夫子忠恕一貫,顏子齋坐忘,孟子知言養氣,若謂是文章本頭功名種子,雖能眼到口誦,不識心會方行,是誣孔顏孟氏矣。」


  衛由曰:「寬惠博愛,敬身之基。勤學者,立身之本。」


  △△△△△△△△△△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陶淵明詩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訓子篇 第十 凡十七條


  司馬溫公曰:「養子不教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惰。父教師嚴兩無外,學問無成子之罪。暖衣飽食居人倫,視我笑談如土塊。攀高不及下品流,稍遇賢才無語對。勉後生,力求誨。投明師,莫自昧。一朝雲路果然登,姓名亞等呼先輩。室中若未結姻親,自有佳人求匹配。勉旃汝等各早修,莫待老來徒自悔。」


  柳屯田勸學文:「父母養其子而不教,是不愛其子也。雖教而不嚴,是亦不愛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學,是子不愛其身也。雖學而不勤,是亦不愛其身也。是故養子必教,教則必嚴,嚴則必勤,勤則必成。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


  白侍郎勉學文:「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教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若惟不耕與不教,是乃父兄之過歟!」


  《景行錄》云:「賓客不來門戶俗,詩書不教子孫愚。」


  莊子曰:「事雖小,不作不成;子雖賢,不教不明。」


  《漢書》曰:「黃金滿盈,不如教子一經;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呂榮公曰:「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鮮矣。」


  太公曰:「男子失教,長大頑愚。女子失教,長大粗疏。」


  養男之法,莫聽誑言;育女之法,莫教離母。男年長大,莫習樂酒;女年長大,莫令遊走。


  嚴父出孝子,嚴母出巧女。


  憐兒多與棒,憎兒多與食。


  憐兒無功,憎兒得力。


  桑條從小抑,長大抑不屈。


  人皆愛珠玉,我愛子孫賢。


  《內則》曰:「凡生子,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盤革,女盤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目。十年,出就外傳,居宿於外,學書計。」


  龐德公《誡子詩》云:「凡人百藝好隨身,賭博門中莫去親。能使英雄為下賤,解教富貴作饑貧。衣衫襤褸親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不信但看鄉黨內,眼前衰敗幾多人。一樣人身幾樣心,一般茶飯一般人,同時天光同時夜,幾人富貴幾人貧。君子貧時有禮義,小人乍富便欺人。東海龍王常在世,得時休笑失時人。大家忍耐和同過,知他誰是百年人。瘦地開花晚,貧窮發福遲。莫道蛇無角,成龍也未知。但看天上月,團圓有缺時。」


省心篇 第十一 凡二百五十二條


  《資世通訓》:「陰法遲而不漏,陽憲速而有。」


  陽網疏而易漏,陰網密而難。


  《景行錄》曰:「無瑕之玉,可為國瑞。孝弟之子,可為家寶。」


  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家和貧也好,不義富如何?但存一子孝,何用子孫多?


  父不憂心因子孝,夫無煩惱是妻賢。言多語失皆因酒,義斷親疏只為錢。


  既取非常樂,須防不測憂。


  樂極悲生。


  得寵思辱,居安慮危。


  榮深辱淺,利重害深。


  盛名必有重責,大功必有奇勳。


  甚愛必甚費,甚譽必甚毀。甚喜必甚憂,甚贓必甚亡。


  恩愛生煩惱,追隨大丈夫。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子曰:「不觀高山,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


  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素書》云:「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欲知未來,先察已往。


  子曰:「明鏡可以察形,鑒古可以知今。」


  過去事明如鏡,未來事暗似漆。


  《景行錄》云:「明旦之事,薄暮不可必。薄暮之事,哺時不可必。」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既歸三尺土,難保百年墳。


  巧厭多勞拙厭閒,善嫌懦弱惡嫌頑。富遭嫉妒貧遭辱,勤曰貪婪儉曰慳。觸目不分皆笑蠢,見機而作又言奸。思量那件當教做,為人難做做人難。寫得紙盡筆頭干,更寫幾句為人難。


  老子曰:「上士聞道,謹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景行錄》曰:「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梁棟之材成。水有所養,則源泉壯而流脈長,灌溉之利博。人有所養,則志氣大而識見明,忠義之士出。可不養哉!」


  《直言訣》曰:「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埃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人之無道也,如車無輪,不可駕也。人而無道,不可行也。」


  《景行錄》云:「自信者,人亦信之,吳越皆兄弟;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敵國。」


  《左傳》曰:「意合則吳越相親,意不合則骨肉為仇敵。」


  《素書》云:「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論語》云:「物極則反,樂極則憂。大合必離,勢盛必衰。」


  物極則反,否極泰來。


  《家語》云:「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亂。」


  《書》云:「致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預防其患也。」


  《諷諫》云:「水底魚,天邊雁,高可射兮低可釣。惟有人心咫尺間,咫尺人心不可料。」


  天可度而地可量,惟有人心不可防。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對面與語,心隔千山。


  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太公曰:「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勸君莫結冤,冤深難解結。一日結成冤,千日解不徹。若將恩報冤,如湯去潑雪。若將冤報冤,如狼重見蠍。我見結冤人,盡被冤磨折。


  《景行錄》云:「結冤於人,謂之種禍。捨善不為,謂之自賊。」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常防賊心,莫偷他物。


  古人云:「若聽一面說,便見相離別。」


  禮義生於富足,盜賊起於饑寒。


  貧窮不與下賤,下賤而自生。富貴不與驕奢,驕奢而自至。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長思貧難危困,自然不驕。每思疾病熬煎,並無愁悶。


  太公曰:「法不加於君子,禮不責於小人。」


  桓范曰:「軒冕以重君子,縲紲以罰小人。」


  《易》曰:「禮防君子,律防小人。」


  《景行錄》曰:「好食色貨利者氣必吝,好功名事業者氣必驕。」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說苑》云:「財者,君子之所輕。死者,小人之所畏。」


  蘇武曰:「賢人多財則損其志,愚人多財則益其過。」


  老子曰:「多財失其守正,多學惑於所聞。」


  人非堯舜,焉能每事盡善。


  子貢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人貧志短,福至心靈。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擊壤詩》云:「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你害別人猶自可,別人害你卻何如?


  嫩草怕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


  有名豈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勝碑。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有意得其勢,無風可動搖。


  得道誇經紀,時熟好種田。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張無擇曰:「事不可做盡,勢不可倚盡。言不可道盡,福不可享盡。」


  有福莫享盡,福盡身貧窮。有勢莫倚盡,勢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生驕與奢(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太公曰:「貧不可欺,富不可勢。陰陽相推,週而復始。」


  王參政「四留銘」:「留有餘不盡之功,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遺子孫。」


  《漢書》云:「勢交者近,勢竭而亡。財交者密,財盡而疏。色交者親,色衰義絕。」


  子游(孔子的弟子。)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黃金千里未為貴,得人一語勝千金。


  千金易得,好語難求。


  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求人不如求己,能管不如能推。


  用心閒管是非多。


  能者乃是拙之奴。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小船不堪重載,深徑不宜獨行。


  踏實地,無煩惱。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是病是苦,是安是樂。


  非財害己,惡語傷人。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景行錄》云:「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洩。」


  機不密,禍先發。


  不孝怨父母,負債恨財主重刊本作「貧苦恨財主」。。


  貪多嚼不細,家貧怨鄰有。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但願有錢留客醉,勝如騎馬倚人門。


  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向有錢家。


  吃盡千般無人知,衣衫襤褸有人欺。


  寧塞無底坑,難塞鼻下橫。


  馬行步慢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人情皆為窘中疏。


  《禮記》曰:「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避酒禍也。」


  《論語》曰:「惟酒無量不及亂。」


  《史記》曰:「郊天禮廟,非酒不享。君臣朋友,非酒不義。鬥爭相和,非酒不勸。故酒有成敗,而不敢泛飲也。」


  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禮佛者,敬佛之德;念佛者,感佛之恩;看經者,明經之理;坐禪者,登佛之境;得悟者,證佛之道。


  看經未為善,作福未為願。莫若當權時,與人行方便。


  濟顛和尚警世:「看盡彌陀經,念徹大悲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經咒本慈悲,冤結如何救。照見本來心,做者還他受,自作還自受。」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荀子曰:「公生明,偏生暗。端愨(作德)生通,作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


  《書》云:「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其小人之為也。」


  荀子曰:「士有妒友,則賢友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


  太公曰:「治國不用佞臣,治家不用佞婦。好臣是國之寶,好婦是家之珍。」


  讒臣亂國,妒婦亂家。


  太公曰:「斜耕敗於良田,讒言敗於善人。」


  《漢書》云:「曲突徙薪曲突徙薪:比喻防患於未然。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整日梳妝合面睡。


  畫梁斗栱猶未干,堂前不見癡心客。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


  萬物有無常,萬物莫逃乎數。


  萬般祥瑞不如無。


  天有萬物於人,人無一物於天。


  天不生無祿之人,地不生無根之草。


  大富由天,小富由勤。


  莫道家未成,成家子未生。莫道家未破,破家子未大。


  成家之兒,惜糞如金。敗家之子,用金如糞。


  胡文定公曰:「大抵人家須常教有不足處,若十分快意,提防有不恰好事出。」


  康節邵先生曰:「仁者難逢思有常,平生慎勿恃無傷。閒居慎勿說無妨,才說無妨便有妨。爽口物多終作病,快心事過必為殃。爭先徑路機關惡,近後語言滋味長。與其病後能服藥,不若病前能自防。」


  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


  趕人不要趕上,捉賊不如趕賊。


  梓潼帝君垂訓:「妙藥難治冤債病,橫財不富命窮人。虧心折盡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貧。生事事生君莫怨,害人人害汝休嗔。天地自然皆有報,遠在兒孫近在身。」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吳真人曰:「行短虧心只是貧,莫生巧計弄精神。得便宜處休歡喜,遠在兒孫近在身。」


  十分惺惺使五分,留取五分與兒孫。十分惺惺都使盡,後代兒孫不如人。


  越奸越狡越貧窮,奸狡原來天不容。富貴若從奸狡得,世間呆漢吸西風。


  花落花開開又落,錦衣布衣更換著。豪家未必長富貴,貧家未必常寂寞。扶人未必上青霄,推人未必填溝壑。勸君凡事莫怨天,天意於人無厚薄。


  莫入州衛與縣衙,勸君勤謹作生涯。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勤耕足養家。教子教孫多教藝,栽桑栽柘少栽花。閒是閒非休要管,渴飲清泉悶煮茶。


  堪歎人心毒似蛇,誰知天眼轉如車。去年妄取東鄰物,今日還歸北捨家。無義錢財湯潑雪,倘來田地水推沙。若將狡譎為生計,恰似朝開暮落花。


  得失榮枯總是天,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無藥可醫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家常守分隨緣過,便是逍遙自在仙。


  寬性寬懷過幾年,人死人生在眼前。隨高隨下隨緣過,或長或短莫埋怨。自有自無休歎息,家貧家富總由天。平生衣食隨緣度,一日清閒一日仙。


  花開不擇貧家地,月照山河到處明。世間只有人心惡,凡事還須天養人。


  真宗皇帝御制:「知危識險,終無羅網之門。舉善薦賢,自有安身之路。施恩布德,乃世代之榮昌。懷妒報冤,與子孫之為患。損人利己,終無顯達之雲程。害眾成家,豈有長久富貴。改名異體,皆因巧語而生。禍起傷身,儘是不仁之召。」


  仁宗皇帝御制:「乾坤宏大,日月照鑒,分明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使心用,果報只在今生。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後世。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萬種強圖,爭似隨緣節儉。心行慈善,何須努力看經;意欲損人,空讀如來一藏。」


  神宗皇帝御制:「遠非道之財,戒過度之酒。居必擇鄰,交必擇友。嫉妒勿起於心,讒言勿宣於口。骨肉貧者莫疏,他人富者莫厚。克己以勤儉為先,愛眾以謙和為首。常思已往之非,每念未來之咎。若依朕之斯言,治家國而可久。」


  高宗皇帝御制:「一星之火,能燒萬頃之薪。半句非言,折盡平生之德。身披一縷,常思織女之勞。日食三餐,每念農夫之苦。苟貪嫉妒,終無十載安康。積善存仁,必有榮華後裔。福緣善慶,多因積德而生。入聖超凡,儘是真實而得。」


  老子送孔子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於人,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也。曰:聰明深察,反近於死;博辯閎遠,而危其身。」


  王良曰:「欲知其君,先視其臣。欲識其人,先視其友。欲知其父,先視其子。君聖臣忠,父慈子孝。」


  家貧顯孝子,世亂識忠臣。


  《家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知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景行錄》云:「能自愛者未必能成人,自欺者必罔人。能自儉者未必能周人,自忍者必害人。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


  富貴者易於為善,其為惡也亦不難。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千卷詩書難卻易,一般衣飯易卻難。


  天無絕人之祿。


  一身還有一身愁。


  輕諾者信必寡,面譽者背必非。


  許敬宗曰:「春雨如膏,滋長萬物,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揚輝),普照萬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者惡其照鑒。」


  《景行錄》云:「大丈夫見善明,故重名節於泰山;用心剛,故輕死生如鴻毛。」


  外事無小大,中欲無淺深。有斷則生,無斷則死。大丈夫以斷為先。


  子曰:「知而弗為,不如勿知。親而弗信,莫如勿親。樂而方至,樂而勿驕。患之所至,思而勿憂。」


  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呂氏鄉約》云:「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成,患難相恤。」


  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足深信。


  人不知己過,牛不知力大。


  不恨自家麻繩短,只怨他家古井深。


  僥脫,無辜報。


  贓濫滿天下,罪拘福薄人。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太公曰:「人心難滿,溪壑易盈。」


  天若改常,不風即雨。人若改常,不病即死。


  《狀元詩》云:「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孟子云:「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木從繩則直,君從諫則聖。


  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莫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蘇東坡云:「無故而得千金,不有大福,必有大禍。」


  《景行錄》云:「大筵宴不可屢集,金石文字不可輕為,皆禍之端。」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爭似不來還不往,也無歡喜也無愁。


  康節邵先生曰:「有人來問卜,如何是禍福。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


  大廈千間,夜臥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二升。


  不孝謾燒千束紙,虧心枉焚萬爐香。神明本是正直做,豈受人間枉法贓?


  久住令人賤,貧來親也疏。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孟子曰:「為仁不富矣,為富不仁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公心若比私心,何事不辨?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


  老子曰:「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過後方知前事錯,老來方覺少時余。


  楊雄曰:「君子修身,樂其道德。小人無度,樂聞其譽。修德日益,智慮日滿。」


  子曰:「君子高則卑而謙,小人寵則倚勢驕奢。小人見淺易盈,君子見深難溢。故屏風雖破,骨格猶存;君子雖貧,禮義常在。」


  《家語》曰:「國之將興,實在諫臣。家之將榮,必有諍子。」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云:「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濂溪周先生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說苑》云:「山致其高,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福祿存焉。」


  《易》曰:「德微而位尊,智小而謀大,無禍者鮮矣。」


  荀子曰:「位尊則防危,任重則防廢,擅寵則防辱。」


  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說苑》云:「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小愈。禍生於懈惰,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孟子曰:「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老子曰:「六親不和不慈孝,國家昏亂無忠臣。」


  《家語》(即《孔子家語》,原書27卷。今本10卷,系三國魏王肅搜集和偽造。)云:「慈父不愛不孝之子,明君不納無益之臣。」


  奴須用錢買,子須破腹生。


  著破是君衣,死了是君妻。


  莫笑他家貧,輪迴事公道。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我。


  是日以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於斯何樂?


  《景行錄》云:「器滿則溢,人滿則喪。」


  羔羊雖美,眾口難調。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漢書》云:「金玉者,饑不可食,寒不可衣,自古以谷帛為貴也。」


  《益智書》云:「白玉投於泥,不能污濕其色。君子行於濁地,不能染亂其心。故松柏可以奈(耐)雪霜,明智可以涉艱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


  入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太公曰:「日月雖明,不照覆盆之下。刀劍雖快,不斬無罪之人。非災橫禍,不入慎家之門。」


  讚歎福生,作念禍生,煩惱病生。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


  得福不知,禍來便覺。


  太公曰:「良田萬頃,不如薄藝隨身。」


  《周禮》云:「清貧常樂,濁富多憂。」


  房屋不在高堂,不漏便好。衣服不在綾羅,和暖便好。飲食不在珍饈,一飽便好。娶妻不在顏色,賢德便好。鄰里不在高低,和睦便好。親眷不擇新舊,來往便好。養兒不問男女,孝順便好。兄弟不在多少,和順便好。朋友不在酒食,扶持便好。官吏不在大小,清正便好。


  道清和尚警世:「善事雖好做,無心近不得。你若做好事,別人分不得。經典積如山,無緣看不得。忤逆不孝順,天地容不得。王法鎮乾坤,犯了饒不得。良田千萬頃,死來用不得。靈前好供養,起來吃不得。錢財過壁堆,臨行將不得。命運不相助,卻也強不得。兒孫雖滿堂,死來替不得。」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能修,仙道遠矣。


  孝友朱先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顏子曰:「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跌。」


  著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景行錄》云:「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病有工夫急有錢。


  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難,失之難。


  寧吃開眼湯,莫吃皺眉糧。


  桓范曰:「若服一縷,憶織女之勞;若食一粒,思農夫之苦。學而不勤不知道,耕而不勤不得食。怠則親者成疏,敬則疏者成親矣。」


  《性理書》云:「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酒色財氣四堵牆,多少賢愚在內廂。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死方。


  人生智未生,智生人易老。心智一切生,不覺無常到。




立教篇 第十二 凡十七條


  子曰:「立身有義而孝為本,喪祀有禮而哀為本。戰陣有列而勇為本,治政有理而農為本。居國有道而嗣為本,生財有時而力為本。」


  《景行錄》云:「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要,曰儉與勤。」


  讀書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


  勤者富之本,儉者富之源。


  《孔子三計圖》云:「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幼而不學,老無所知。春若不耕,秋無所望。寅若不起,日無所辦。」


  《性理書》云:「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古靈陳先生為仙居令,教其民曰:「為吾民者,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婦順,夫婦有恩,男女有別,子弟有學,鄉閭有禮。貧窮患難,親戚相救;婚姻死喪,鄰保相助。毋惰農業,毋作盜賊,毋學賭博,毋好爭訟,毋以強凌弱,毋以惡凌善,毋以富吞貧。行者讓路,耕者讓畔,班白者不負戴於道路,則為禮義之俗矣。」


  《性理書》云:「教人者,養其善心而惡自消。治民者,導之以敬讓而爭自息。」


  《禮》云:「為君止於仁,為父止於慈,為子止於孝,為友止於信,為弟止於敬,為國人交止於信。若為斯道,可以為政理矣。」


  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文中子曰:「治官莫若平,臨財莫若廉。」


  《說苑》云:「治國若彈琴,治家若執轡。」


  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張思叔座右銘曰:「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飲食必慎節,字畫必楷正。容貌必端莊,衣冠必整肅。步履必安詳,居處必正靜。作事必謀始,出言必顧行。常德必固持,然諾必重應。見善如己出,見惡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書此當座隅,朝夕視為警。」


  范益謙座右銘:「一不言朝廷利害邊報差除;二不言州縣官員長短得失;三不言眾人所作過惡;四不言仕進官職趨時附勢;五不言財利多少厭貧求富;六不言淫媟戲慢評論女色;七不言求覓人物干索酒食。」又曰:「人附書信,不可開拆沉滯。與人並坐,不可窺人私書。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凡借人物,不可損壞不還。凡吃飲食,不可揀擇去取。與人同處,不可自擇便利。凡人富貴,不可歎羨詆毀。凡此數事,有犯之者,足以見其意之不肖,於存心修身大有所害,因書以自警。」


  武王問太公曰:「人居世上,何有貴賤貧富不同?願聞其說。」太公曰:「富貴如聖人之德,皆由天命。富者用之有節,不富者家有十盜。」武王曰:「何為十盜?」太公曰:「時熟不收為一盜,收積不了為二盜,無事燃燈寢睡為三盜,慵懶不耕為四盜,不施工力為五盜,專行竊害為六盜,養畜太多為七盜,晝眠懶起為八盜,貪酒嗜欲為九盜,強行嫉妒為十盜。」武王曰:「家無十盜,不富者何如?」太公曰:「人家必有三耗。」武王曰:「何名三耗?」太公曰:「倉庫漏濕不蓋鼠雀亂食為一耗,收種失時為二耗,拋撒米谷穢賤為三耗。」武王曰:「家無三耗,不富者何?」太公曰:「人家必有一錯二誤三癡四失五逆六不祥七奴八賤九愚十強。自招其禍,非天降殃。」武王曰:「悉願聞之。」太公曰:「養男不教訓為一錯,嬰孩不訓為二誤,初迎新婦不行教訓為三癡,未語先笑為四失,不養父母為五逆,夜起赤身為六不祥,好挽他弓為七奴,愛騎他馬為八賤,吃他酒勸他人為九愚,勸他飯命朋友為十強。」武王曰:「甚矣,誠哉斯言也。」




治政篇 第十三 凡二十二條


  明道先生曰:「一介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唐太宗御制:「上有麾之,中有乘之,下有附之。幣帛衣之,倉廩食之,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


  《童蒙訓》曰:「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


  當官者,必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當。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


  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僕。愛百姓如妻子,處國事如家事。然後能盡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盡也。


  或問:「薄,佐令者也。薄所欲為,令或不從,奈何?」伊川先生曰:「當以誠意動之。今令與薄不和,只是爭私意。令是邑之長,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己,善則唯恐不歸於令,積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


  凡異色人,皆不宜與之相接。巫祝尼媼之類,尤宜罷絕,要以清心省事為本。


  劉安禮問臨民。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輸其情。」問御史。曰:「正己以格物。」


  韓魏公問明道先生。說:「立朝大概前面路子放教寬,若窄時,異日和自家無轉側處。」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子貢曰:「位尊者,德不可薄。官大者,政不可欺。」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張問仁於孔子。子曰:「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孟子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書》云:「木以繩直,君以諫正。」


  《抱朴子》曰:「迎斧鉞而敢諫,投鼎鑊而盡言,此謂忠臣也。」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顧東橋先生座側銘:「言行擬之古人則德業進,功名付之天命則心事閒。報應會及子孫則治政公,受享慮及疾病則費用儉。」


  先儒曰:「處事不可不斬捷,存心不可不寬舒,待己不可不嚴明,與人不可不和氣。」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居位臨民現宰官者,必非無因,每見仕途上人都認自家是某官某宦,不知自家就是救世的活佛。有功者賞,有過者罰。除害安民,慈惠多方,只是一個恰好,不可太過不及。果能為人父母公祖,使地方老幼男女個個得所,化成極樂世界,家家供俸,人人頂禮,官也做了,佛也成了,何等心安,何等快捷,較之面壁修行,雲壤萬仞矣!」





治家篇 第十四 凡十六條


  司馬溫公曰:「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於家長。」


  勤儉常豐,至老不窮。


  待客不可不豐,治家不可不儉。


  有錢常備無錢日,安樂須防病患時。


  健奴無禮,嬌兒無孝。


  教婦初來,教子嬰孩。


  太公曰:「癡人畏婦,賢婦敬夫。」


  凡使奴僕,先問饑寒。


  時時防火發,夜夜防賊來。


  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成。


  《景行錄》云:「觀朝夕之早晏,可以識人家之興替。」


  司馬溫公曰:「凡議婚姻,先須察其婿與婦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貴。婿苟賢矣,今雖貧賤,安知異時不富貴乎?苟為不肖,今雖富盛,安知異時不貧賤乎?婦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時之富貴而娶之,彼挾其富貴,鮮有不輕其夫而傲其舅姑,養成驕妒之性,異日為患,庸有極乎?假使因婦財以致富,依婦勢以取貴,苟有丈夫之志氣者,能無愧乎?」


  安定胡先生曰:「嫁女必須勝吾家者。勝吾家者,則女之事夫,必欽必戒。娶婦必須不若吾家者。不若吾家者,則婦之事舅姑,必執婦道。」


  男大不婚,如劣馬無韁;女長不嫁,如私鹽犯首。


  文中子曰:「婚娶而論財,夷虜之道也。」


  司馬溫公曰:「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分之以職,授之以事,而責其成功。制財用之節,量入以為出,稱家之有無,以給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費,皆有品節,而莫不均一。裁省冗費,禁止奢華,常須稍存贏餘,以備不虞。」


  顧東橋先生曰:「厚費以多營,不若省事以守儉。」


  先儒云:「待客當潔不當豐,不惟不能繼,亦非所以惜福。」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主人為一家觀瞻。我能勤,眾何敢惰?我能公,眾何敢私?我既美衣美食,眾何可受饑寒?我既男婚女嫁,僕婢須令得所。一夫一婦,天下之正道。孤陰寡陽,人間之缺陷。無子不敢不娶,有子多妾何為?或娶妾久而無出者,恐負彼青春,未免閨怨,又當及時為之覓良配而成室家。免了多少孽冤,解卻多少纏縛。至於精氣漸衰,年華漸邁者,對青鏡而自生愁歎,尚問嬌柔悅汝乎?知得歲月有限,黃金買我不出,美色窺我不見也。」


  創業艱難,守者不易。前人用盡心力無非為兒孫計,後人深加體貼,不惟保全見在,益復廣大門庭。不肖之子,視一切如土芥,棄之惟恐不速,甚至家無立錐,游手好閒,甘為人下而不知自恥,良可悼與!與其求人甚難,追悔不及,莫若慎之孑始,克勤克儉,早圖萬全之策。





安義篇 第十五 凡五條


  《顏氏家訓》曰:「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者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


  曹大家曰:「夫婦者,以義為親,以恩為合。欲行楚撻,義欲何義?詈罵叱喧,恩欲何恩?恩義既絕,鮮不離矣。」


  莊子云:「兄弟為手足,夫婦為衣服。衣服破時更得新,手足斷時難再續。」


  蘇東坡云:「富不親兮貧不疏,此是人間大丈夫。富則進兮貧則退,此是人間真小輩。」


  太公曰:「知恩報恩,風光如雅。有恩不報,非為人也。」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順境易度,逆境難堪。飽暖之家,弗肯慮及饑寒。誰無親族姻眷,鄰里鄉黨,貧不能舉火,孤寡無力完娶,一概置之不問,大傷天和,富貴豈能常保乎?逢歲小旱,民不聊生,減己糧而賑救,活人多矣。內不居功,外不求知,謂之陰德,莫可限量。」




遵禮篇 第十六 凡二十一條


  子曰:「居家有禮,故長幼序。閨門有禮,故三族和。朝廷有禮,故官爵序。田獵有禮,故戎事閒。軍旅有禮,故武功成。」


  晏子曰:「上無禮,無以使下;下無禮,無以事上。」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有勇而無禮則亂,小人有勇而無禮為盜。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言不和,貌且恭。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程子曰:「無不敬。」


  曾子曰:「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孟子云:「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出門如見賓,入室如有人。


  《少儀》曰:「執虛如執盈,入虛如有人。」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若要人重我,無過我重人。


  太公曰:「客無親疏,來者當愛。」


  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過。


  欒共子曰:「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


  《禮記》曰:「男女不同坐,不親授。嫂叔不通問,父子不同席。」


  《論語》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宣康府家訓》:「兒曹凡見艷色冶容年長者如姑母,年少者如兒女,年相若者如姐妹。若能如此把持,庶幾不至越禮。」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耳可為,目鼻可為,舌心則無不可為。能為人所能為,不為人不為。每日應事接物,如駕順水之舟,只須掌得舵穩。當行則行,不履邪徑;當坐則坐,無偏無倚;當立則立,端凝不苟;當言則言,是非不阿;當揖則揖,當拜則拜,無事一毫矯強,何等自在!有時勞筋骨,苦心志,餓體膚,都只安心順受,切莫怨天尤人,可上可下,能屈能伸,心性圓明,了無色相,才是頂天立地一個漢子。」


  △△△△△△△△△△


  老少長幼,天分秩序,不可悖理而傷道也。





存信篇 第十七 凡七條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老子曰:「人之有信,如車有輪。」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子路無宿諾。


  司馬溫公曰:「誠之道固難入,然當自不妄語始。」


  《益智書》云:「君臣不信國不安,父子不信家不睦。兄弟不信情不親,朋友不信交易疏。」






言語篇 第十八 凡二十五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士相見,《禮》曰:「與君言,言使臣;與大夫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於父兄;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劉會曰:「言不中理,不如不言。一言不中,千言無用。」


  《景行錄》云:「稠人廣坐,一言之失,顏色之差,便有悔吝。」


  子曰:「小辨害義,小言破道。」


  君平曰:「口舌者,禍患之門,滅身之斧也。」


  四皓謂子房曰:「向獸彈琴,徒盡其聲。以言傷人,痛如刀戟。」


  荀子曰:「與人善言,暖如布帛。傷人之言,深如矛戟。」


  《離騷經》云:「甜言如蜜,惡語如刀。人不以多言為益,犬不以善吠為良。」


  刀瘡易好,惡語難消。


  利人之言,暖如綿絲。傷人之語,利如荊棘。一言半句,重值千金。一語傷人,痛如刀割。


  口是傷人斧,唇是割舌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子貢曰:「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論語》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藏經》云:「人於倉卒顛沛之際,善用一言者,上資祖考,下蔭兒孫。」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不怕虎生三個口,只恐人懷兩樣心。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酒逢知己千鍾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能言能語解人,胸寬腹大。


  荀子云:「贈人一句(以言),重如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如詩賦文章。聽人以言,樂如鐘鼓琴瑟。」


  子曰:「惡人難與言,遜避以自勉。」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先儒曰:「能行不能言,無損其行。能言不能行,不如勿言。」


  對病夫勿言某死,對貪夫勿言己廉。言雖無意,聽者必厭。


  婦人之言不可聽,婢妾之言尤不可聽。


  說性命,雖不必真,強似說情慾;言道德,雖不必行,強似講俗事。


  顧東橋先生曰:「好辯以招尤,不若默以怕性。誇能以誨妒,不若韜精以示拙。」





交友篇 第十九 凡二十四條


  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與好人交者,如蘭蕙之香,一家種之,兩家皆香。與惡人交者,如抱子上牆,一人失腳,兩人遭殃。」


  《家語》云:「與好人同行,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滋潤。與無識人同行,如廁中坐,雖不污衣,時時聞臭。與惡人同行,如刀劍中行,雖不傷人,時時驚恐。」


  太公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賢者明,近才者智,近癡者愚,近良者德,近智者賢,近愚者暗,近佞者諂,近偷者賊。」


  橫渠先生曰:「今之朋友,擇其善柔以相與,拍肩執袂以為氣合。一言不合,怒氣相加。朋友之際,欲其相下不倦。故於朋友之間,至於敬者,日相親與,德效最速。」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嵇康曰:「凶險之人,敬而遠之。賢德之人,親而近之。彼以惡來,我以善應。彼以曲來,我以直應。豈有怨之哉?」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太公曰:「女無明鏡,不知面上精粗;士無良友,不知行步虧踰。」


  子曰:「責善,朋友之道。」


  結朋友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種樹莫種垂楊柳,結交莫交輕薄兒。


  古人結交惟結心,今人結交惟結面。


  宋弘曰:「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


  施恩於未遇之先,結交於貧寒之際。人情常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酒食弟兄千個有,急難之時一個無。


  不結子花休要種,無義之朋切莫交。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似蜜。


  人用財交,金用火試。水持杖探知深淺,人用財交便見心。


  仁義莫交財,交財仁義絕。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顧東橋先生曰:「廣交以延譽,不若索居以自全。」


  文清公曰:「不能受言者,不可妄與一言,此是善交一法也。」





婦行篇 第二十 凡八條


  子曰:「婦人,伏於人也。是故無專制之義,有三從之道。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無所敢自遂也。教令不出閨門,事在饋食之間而已矣。是故女及笄乎閨門之內,不百里而奔喪。事無擅為,行無獨成。參知而後動,可驗而後言。晝不游庭,夜行以火,無火則止。所以正婦德也。」


  《益智書》云:「女有四德之譽。一曰婦德,二曰婦容,三曰婦言,四曰婦工也。婦德者,不必才明絕異;婦容者,不必顏色美麗;婦言者,不必辨口利詞;婦工者,不必伎巧過人也。其婦德者,清貞廉節,守分整齊,行止有恥,動靜有法,此為婦德也。婦言者,擇辭而說,不說非語,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此為婦言也。婦容者,洗浣塵垢,衣服鮮潔,沐浴及時,一身無穢,此為婦容也。婦工者,專勤紡織,勿好暈酒,供其甘旨,以奉賓客,此為婦工也。此四德者,婦人之大德也。為之甚易,務在於正。依此而行,是為婦節也。」


  太公曰:「婦人之禮,語必細輕,行必緩步,止則斂容,動則(足羊)(足且)。耳無餘聽,且無餘視。出無諂容,廢飾裙褶,不窺不觀牖戶。早起夜眠,莫憚勞苦。戰戰兢兢,常憂玷辱。」


  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


  家有賢妻,夫不遭橫禍。


  賢婦和六親,佞婦破六親。


  或問:「孀婦於禮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曰:「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是己失節也。」又問:「或有孀婦,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饑寒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列女傳》曰:「古者婦人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智過人矣。」





附:新刻前賢切要明心寶鑒


  讀書千遍,其義自現。


  學在一人之下,用在萬人之上。


  嚴師出弟子,嚴母出巧女。


  不打不成人,打了做官人。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


  惜錢不教子,說短莫從師。


  擇師教子,擇婿嫁女。


  惡求千貫易,善化一文難。


  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若要小兒安,無過不饑寒。


  寧做大家狗,休討小家人。小家做事慌張,大家做事尋常。


  父母養其身,朋友長其志。


  種田靠土,養子靠母。


  家有千貫,不如朝進一文。


  龍生龍子,虎生豹兒。


  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歹者是吾師。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移。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骨。


  雞兒不吃無功之食,羔羊乃有跪乳之恩。


  《詩》云:「子曰:卿牢事不出,籬牢火不入。」


  從交休說真言語,異日無情道是非。


  桑條從小紐,長大紐不曲。


  寧向好人相罵,休對惡人說話。


  人不受千言,木不受萬斧。


  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


  小心為人之本,剛強惹禍之根。


  寧可胡吃,不可胡說。


  一雙伶俐眼,都是是非唇。


  十分心機使七分,留下三分與子孫。


  山上有地須天種,衙門無事莫去行。


  兩懶夾一勤,和勤一下懶。兩勤夾一懶,和懶一下勤。


  勸君莫睡日頭紅,蚤起三朝當一工。若還全家都蚤起,免得求人落下風。


  千般滋味不如吃鹽,富貴榮華不如種田。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先。


  經紀道路眼前花,鋤頭落地是莊家。走盡天涯並海角,只有鋤頭不誤(誤:即「誤」。)人。


  除了心頭火,何用佛前燈。口內摩訶娑,船裡蛆喳上。


  布得春風有夏雨,冬來寒冷禮義生。


  人情布的,冤家結的。


  行須緩步,語要低聲。


  學成文武藝,方作帝王臣。


  聚少成多,滴水成河。


  一緣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千金易得,好話難求。


  學到知羞處,原是藝不精。


  逢惡莫怕,遇善莫欺。


  人無兩不是,車無坐倒地。


  窮漢養嬌子,富漢得奴使。


  文官坐處筆硯,武官坐處弓箭。


  不是秀才莫看書,不是屠行莫殺豬。不是船家手,休要弄篙竿。


  天黃有雪,人黃有病。


  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提刀定太平。


  乖漢做媒,癡漢做保。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男大當婚,女長必嫁。


  笑人前,落人後。


  花有重開日,人不再少年。


  家有賢妻,男兒不遭禍。家有能夫,妻兒不吃淡飯。


  養家千口易,獨自一身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砍樹不倒斧口小,論人不過文字少。


  寧可隨娘千日好,莫教隨爺一日孤。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一步一趨,路也不遠。


  蛇咬踏著,狗咬撞著。


  鼻如鷹嘴,啄人腦髓。面上無肉,必是怪物。


  古人云:「至善無如孝,極惡不過淫。我若淫人婦,人必淫我妻。」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不經一事,不長一志。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寧可吃飲稱眉水,從前不吃皺眉湯。


  寧可等你害人,莫叫別人害你。你害別人猶自可,別人害你卻如何?


  《漢書》云:「長江無六月,青山有時寒。」


  子不嫌母丑,犬不怨家寒。


  狗記千里路,牛還百日鄉。


  討得一日飽,忘了百日饑。


  人不通古今,馬牛如襟裾。人不知學,譬如牛羊。嗚呼老矣,歲不我延。


  珍珠是寶玉,文章做高官。識得千行字,自然禮義生。


  夫子文章貴,提筆壓萬人。


  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遠處是親家,近處是冤家。


  三四五六人,七長八短漢。


  愛好勤洗服,貪懶不梳頭。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若還懶做,厥草生青。


  要行山下路,便問去來人。


  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有志莫來屋邊逞,放牛兒子叫大名。


  太平還是將軍定,太平不用舊將軍。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無(「無」疑為「多」之誤。)。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撈魚摸蝦,餓殺渾家。


  有志無志,但看燒火掃地。


  男人飲酒,搖腳擺手;女人飲酒,無丑可丑。


  禮義生富貴,賊盜出饑寒。


  人是舊的好,衣是新的好。


  人老話多,樹老根多。


  酒不醉君子,棒不打好人。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君子爭坐位,小人爭臥處。


  人有小大,口無尊卑。涼藥苦口,直言勸人。


  何公無私?何水無魚?


  古人貌醜,常出大賢;今人貌美,常出大奸。


  黃金滿屋,不如種田。


  打鼓求得雨,高山也是田;禳星求得命,道士活千年。


  人有善念,天必從之。


  無物可配天地德,全憑早晚一炷香。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瞞人一似籃挑水,騙人一似網張風。


  不習一經,不知禮義。


  好看千里客,萬里去傳名。


  損錢易飽,浪用還饑。


  見人不唱喏,必定是蠢物。


  身穿破衣裳,必是少錢糧。


  好詩記得千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隨鄉入鄉,積麻入筐。


  做賊三年偷百家,禍至門庭不須嗟。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子張曰:「何為忍之?」夫子曰:「天子忍之國無害,諸侯忍之成其大,官吏忍之進其位,兄弟忍之家富貴,夫妻忍之終其世,朋友忍之終其好,自身忍之無禍患。」子張曰:「不忍何如?」夫子曰:「天子不忍國空虛,諸侯不忍喪其位,官吏不忍刑法誅,兄弟不忍各分居,夫妻不忍子孫稀,朋友不忍情義疏,自身不忍禍不除。」子張曰:「善哉!善哉!難忍!難忍!非人不忍,不忍非人。」


  為惡從流,從善如登。


  五行百常,孝順為先。


  惜子嬌孫難訓誨,說長道短不成人。


  生前不承有限之歡,死後空灑無情之淚。


  有因分析家產,而怨父母不均者;有聽信妻言,而謗父母不愛者;有放縱驕奢,而憎父母防閒防閒:防備和禁阻。者;有飲酒嫖賭,而恨父母拘束者;有私其妻子,而吝父母衣食者;有厚於親朋,而薄父母用度者;有執定輪養,而致父母饑寒者;有子常出外,媳婦忤逆,而明知父母受氣者;有出外多年,忘歸定省,而不顧父母奉養者;有父在經營母勞井臼,而夫妻貪逸,還說父母不是者;有父母患病,不請醫藥,而借言老病難治者;種種不堪,言之痛心。


  要之,人間真富貴,還是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