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的修持

第三章、 大道之沿革

道德經所說之: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足征天地之源出於道,未有天地先有此道。

史記云:天開於子會,而沒於戌會;地辟於丑會,而沒於酉會;人生於寅會,而沒於申會。當寅會人之初生,性本善,由天生人也,其權在天,無道可言。

道降中天,人生人也,其權在人,伏羲氏首出,仰觀俯察,知天地之運行,而劃先天八卦,以顯天地之蘊奧,此為大道降世之始也。繼由軒轅氏時代創文字,建宮室,製衣裳,文化大備,此謂道之成也。嗣後堯、舜、禹、湯、太公望、文、武、周公,接續道統,心法一脈相傳,此時期謂之青陽應運之期,道之整也。

幽厲之世,五霸迭興,群雄紛爭,天子政令不能行於天下,道轉紅陽之期,而由道分為三教,此謂道之分也。周初道祖老子降世,發揚道宗,東渡孔子,闕里傳猶龍之歎,西化胡王尹喜,函關現紫氣之瑞,關尹子強留老子作書,而著道德經五千言,為道教之始祖也。孔子周遊列國,教化萬方,刪詩訂禮,繼往開來,闡永久不變之真理,立萬世不易之定論,大道之精微奧玄,學庸(即大學、中庸)敘述備至,成儒教之始祖。孔子傳顏回、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前東方第十八代祖),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歷秦、漢、晉、隋、唐,議論囂然,無有造此域者。

迨至炎宋,文運天開,五星聚奎,希夷首出,濂、洛、關、閩,如周敦頤、程頤,程灝、張載、朱熹等相繼而起,真儒賴以昌明,然而運不相逢,終究未繼道統,良以孟子之時,道脈心法業經盤轉西域,釋教接衍,所以中土宋朝儒者輩出,不過闡發道旨而已。孔子時道統暗轉西域印度,釋迦牟尼佛承續道統,渡大弟子迦葉,為佛教之始祖,阿難為二祖。

道分三教,各傳一方,各留經典。釋教單傳二十八代至達摩尊者,梁武帝之時達摩初祖西來,真機復還中土,此謂之為〝老水還潮〞也。自達摩入中國,真道心法仍然一脈相傳,達摩初祖傳神光二祖,神光傳僧燦三祖,僧燦傳道信四祖,道信傳弘忍五祖,弘忍傳六祖惠能。

至六祖之時衣缽失傳,禪宗而分南頓北漸,其實道歸庶民俗家,六祖惠能——盧氏,諱惠能,號惠能大鑒師,乃地藏王化身。曾有《六祖壇經》一部遺世。六祖惠能有詩印證:

釋家從我絕宗風  儒家得我正法通

三期未後收圓事  正心誠意合中庸

六祖渡白馬廟、孫敷仁,道降傳火宅,昔日五祖將「衣缽」傳於六祖時,曾於夜間密囑,勿令道脈絕滅,但不可傳之惡僧。後來六祖果遇惡僧迫令傳其衣缽,六祖逐奔至廣東曹溪。二次又被尋逐,幸遇白玉蟾於田中將六祖救護,迎至其家,六祖遂授衣缽,後又遇馬端陽,也授以正法。從此釋終儒起,道興火宅。此是密機,因不令僧知,故《壇經》不載。

白玉蟾、馬端陽並稱七祖,羅蔚群八祖、黃德輝九祖、吳紫祥十祖、何了苦十一祖、袁退安十二祖、楊還虛、徐還無並稱十三祖、姚鶴天十四祖、王覺一十五祖、劉清虛十六祖,此乃紅陽十六代圓滿,道轉白陽之期(民國初期),彌勒應運,路中一(彌勒菩薩分靈)為十七祖,大開普渡,大闡玄機,弓長(濟公活佛分靈)、子系(月慧菩薩分靈)雙承十八祖(掌理道盤一萬零八百年之明師也),奉承道統,繼續辦理末後一著,三曹普渡,萬教歸一。(東西方總共六十四位道統接續祖師圓滿)

三代以上,道在君相,一人而化天下,為青陽期;三代以後,道在師儒,三教繼續而出,各傳一方,為紅陽期;現值三期末會,世風頹壞,浩劫流行,大地無完土,道在庶民,人人得道,個個成佛,為白陽期,此大道之沿革也。

古懺預言碑文之印證

山西省汾陽縣孝義莊馬營村七聖宮,又名七佛寺,為伏羲所建,內供七尊古佛,有古詩一首乃是女媧娘娘所刻,古詩云:

母定三陽渡原人,復始羲王降道源

臨初太公闡聖王,泰來天真辦收圓

第一句說:老母敕定青陽期、紅陽期、白陽期(稱為三陽),普渡皇胎原子,末世有三羊(陽)開泰,金雞三唱之說!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故秋屬白即是收圓之期也!

第二句的「復」字,是地雷復卦,在東方屬青,這就是青陽期的開始,伏羲皇帝開始傳道。東方甲乙屬「木」,在天五常為「元」,五色屬「青」,在地四季屬「春」,人倫五常屬「仁」,人體主「肝、筋」,五戒主「殺」。

第三句的「臨」字,是地澤臨卦,在南方屬紅,意思是紅陽期起源於姜太公,闡揚內聖外王的大道。南方丙丁屬「火」,在天五常為「亨」,五色屬「紅」,在地四季為「夏」,人倫五常屬「禮」,人體主「心、血」,五戒主「淫」。

第四句的「泰」字,是地天泰卦,在西方屬白,即白陽期應運,『天真』是天然,素真的聖號,就是師尊、師母之名號,辦理末後一著的收圓大事。西方庚辛屬「金」,在天五常為「利」,五色屬「白」,在地四季為「秋」,人倫五常屬「義」,五戒主「盜」。

昔日修真者,入山藏洞,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經歷千辛萬苦,必須修到功圓果滿,方遇明師,直指玄關大道,所謂先修而後得者是也,在成道之聖賢仙佛,皆有修道之過程,若不能忍受一切之魔難,不能行功立德,妄想成仙佛者,未之有也;值此天恩寬厚,三期末劫,大道普渡,人人可得,個個可修可成就,此謂之先得而後修也,你若能機緣幸遇,實乃根基之深厚也。

現今上天降下普度,大道普傳,白陽應運,先得而後修,仙佛降訓指明幾千年來五教之迷暗,使得五教正法得以昌明,五教有緣之修行人求之聞之較以前先修而後得者可以大大縮短苦修時間,以便早日明心見性,達本還原返回天鄉!

    丹經云:任君聰明過顏閔,不遇明師莫強猜

      熟讀千經與萬典,不如明師一指點

    佛經云:講徹法華經,念徹大悲咒;種瓜還得瓜

      種豆還得豆;不得明師指,仍須輪迴受

    五祖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汝等終生只求福田

      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仙佛云:生從何處來 死從何處去

      知道來去處 方是學道人

    仙佛云:修行無別修   只要識路頭

      路頭若識得   生死一齊休

    仙佛云:身有生和死   性無死與生

      能知生死門   躲過老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