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儀善人思想集

王鳳儀年譜與語錄

王鳳儀先生是二十世紀世界大變革前夕的樸素的思想家。原為偏僻山溝裡的一位農夫,家貧,不曾讀書。因篤盡倫常,義赴友難,乃見性明道。預知時代的大變革: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的 「創業」 世界,將要結束;人是公人,產是公產的大同世界,即將到來。於是乃四處奔走,大聲疾呼:從此要換世界了!大同開幕啦!當時人多不解。父歿蘆墓,更豁然貫通,澈悟了人生的真義,明白了人生什麼是真正的苦,什麼是真正的樂,苦怎樣能解除,樂怎樣能得來,從而立下「翻轉世界,重立人根」的宏偉大志。

先生既不曾讀過佛經道典,又未學過聖經賢傳。生平講道,完全是由躬行實踐中生出來的。例如,由於悔過,頓愈瘡癆,才發明性理療病。因此,欲鑽研其學說,必須對其生平事跡有所瞭解。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學說的主體,指明了人生的正路與人生的歸宿;倫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學說的重點。闡明了盡人合天,了凡入聖的至德要道。

先生長時期生活在荒僻落後的山村,飽嘗鄉下人們的饑苦寒酸,尤其對家庭中的苦惱,更為深刻。經過數十年的體驗瞭解,認識到家庭是人類繁衍的源泉,是社會最基層的組織單位。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偉人哲士、以致平民百姓,無不生長在家庭裡,欲生出好的子女,必須從家庭徹底轉變;欲家庭轉變,就必須從夫婦作起,振興母教,提倡婦女道德,建立新家庭。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家庭的問題。因此,先生一出山,就創辦義務女學,打倒舊三從,力倡女子獨立,講究婦女道,這可說是他改建社會的開端。繼而創辦崇儉結婚(原稱先天結婚)與儲金立業,用以調和天地間的氣血(人是天地間的氣,錢財是天地間的血),作為改建社會,締造大同的兩大關鍵。夫婦為人倫之始,造化之基,故崇儉結婚是重立人根的基礎;公產是新世界的經濟命脈和生活資源,故「立業」的本質,乃是通向大同世界的橋樑。二者實為 「翻轉世界」 的有力措施。

先生風塵跋涉,勸世化人,四十餘年,足跡遍東北及華北,信仰者千千萬萬,毀家興學棄產淑世者,層出不窮。經常開辦幾千人的盛大講演會,聽眾莫不欣然悅服;年久沉痾,聞道而頓愈者,不勝枚舉。自先生明道,從事社會活動起,逝世後,直至其事業解體止,歷半個世紀。所創之事業,除女義學、會體和新農村之外,還設有性理療病社、講演社、安老所、懷少園、學田農場和工讀學校等,總計不下千餘處。先生體力衰弱的晚年,尤以身作則,極力倡導下達農村,集團過家,學會過窮苦生活。特別著重人們要認真實行,以防沾染城市浮薄之習,使性命倫理普及到廣大鄉村,樹立淨底家庭的典範,實現 「立業世界自立人」,從而培育了大同社會的雛形,時代的巨變,會有力的證明,這正是往大同世界 「播民」 呢。

先生從不認師傅,也不收門徒,更不排斥任何宗教。其講道,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話是因人施教,所以不能都視之為普遍法則。例如:嫡庶道,便因時代的進展而失去意義了。但其學說的精髓與主體,是永遠行之有效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我們平常人,講到此為止,不講治國;但家齊國自治,身修家自齊,修身之要素,在誠意正心上」。這是先生曾明確指出的。因此,全部語錄以盡性立命倫理家道為主要內容。教人從立身做起,而後立命,而後立德。對人世要看假了,但對道卻要行真了,故親自培育了各方面的榜樣,如丈夫、媳婦、姑娘、老太太、娶女婿、新家庭、認母奉養以及不掙錢、不立業的志界人等榜樣,其用意是多麼深遠啊!

先生辦女學、 創事業,從不憑籍任何權勢,因此懇切的告誡後學說:「我們事業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治已而不治人,托底就下,不假半毫的勢力啊,」 這句話乃是我們勸世化人極其重要的一條紀律。

三界、五行、四大界,三者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滲透的有機統一體。三者與倫理之間,也同樣是相互為用,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正確的運用三界、五行、四大界,才能盡好倫常,達到死心化性;只有死貪心,化稟性,把倫常盡圓滿了,方能真正達到三界合一,五行攢簇、四大界達通的地步。三界性心身,是人的生成來蹤,要清除性心身的陰面,充實其陽面。某儒者問:「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告子言性無善無不善,究竟誰說得對?」先生說:「都對啊,性善,指天性說的;性惡,指稟性說的;性無善無不善指習性說的。」 這簡短的解答,卻道破了幾千年未有解決的疑案。先生經常教導後學要「去習性、化稟性、復天性」。世間紛紜複雜的事物,人們形形色色的思想,到底怎樣辨別其是非真假,衡量其陰陽消長呢?」三界裡的天命、宿命、陰命,乃是最好的識別和衡量的標準,所以先生教導人們 「要止宿命、消陰命、長天命」。

四大界,志、意、心、身是四種不同的境界,擴充起來,宇宙萬有,無所不包。先生說:「五毒(恨怨惱怒煩)了盡,就是因果了(是出身界);貪心了盡,就是人間了(出心界);意念了盡,才能超出天堂而登佛國了(超出意界而達志界)。」 這段話,是簡明指出了如何了脫塵寰,直達聖域的基本綱領。

五行,是先生沿用了古代金木水火土五個代詞,但在內容和用法上,卻與古代所講的五行,有所不同。而是重在化除五行性中氣稟之偏,轉逆為順,化克為生,撥陰反陽。至於家道倫理,以至社會,也無不貫穿著五行,故不可與古代五行之說混為一談。又如稟性、天命、宿命、立業、立命、立身、性命、先天等詞的含義,均與前人講的有所不同。

先生講道多用鄉言俚語,但卻從這些淺近而樸素的語言中,講出了繼往開來的大道理。例如:不爭、不貪、不怨人、找好處、認不是,這對於後學來說,是多麼熟悉的話呀!這每一個字,都有千斤份量,它代表了最淺而又最深的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作起來卻須要下很深的功夫啊!它不僅是盡性立命的要道,更是性理療病的主要途徑。在家庭來說,它是解決糾紛與苦惱的關鍵。例如,婆媳之間的摩擦,是家庭中最突出的問題,也恐怕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不太好解決的問題吧(是有根據的)。那麼丟開了找好處、認不是,再用什麼辦法,能突破這個難關呢!

人類在物質上滿足之後,是否都生活得真正幸福,沒有苦惱了呢?如果仍然有苦惱,怎樣解決呢?尤其是家庭中的苦惱,更為顯著,這都不得不在人們的自心上找原因了。況且,人們的貪慾和物質要求,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由財物上所造成的苦惱之外,還往往是因氣火用事,彼此相怨,或性情不投,相互疑忌,造成反感與糾紛,甚至釀成一家人同室操戈。例如:夫妻反目,父子相爭,婆媳不和,等等這就不能不在人們的自性中,找根源了。因此說,人們的環境與遭遇,多是個人心性的反照。總之,人們的痛苦與煩惱,一般的來說,不外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貪心,一是稟性。人的貪心,是無止境的,稟性各有所偏,而稟性的根住在心裡,二者相互作亂,便給人們帶來了無邊的罪苦,輕則煩惱度日,病苦纏身;重則無惡不作,身敗名裂。因此,先生諄諄教導後學,要去私心,化稟性最後達到圓滿天性。惟有性天之樂,方是真正的樂。況且帶著私心的人,又怎能進去大同世界呢?這並不單純是為了解除人們生活中一時的痛苦,而更重要的,是欲作完人達於至善的根本途徑。

先生的話,都是些通俗語言,讀起來似乎好懂,但欲徹底領會其精神必須通過躬行實踐,尤其關於性理方面的論述,更是如此。

以一不曾讀書的農夫,目睹世態之惡濁,竟有救人救世的胸懷,畢生致力於大同事業。其學說之影響,若是之深遠,篤信力行之後學,若是之眾多;所創事業,遍及廣大城鄉;所講性命之學,化及婦孺寒微;發前人之所未發,明後人之所欲明;獨來獨往,興航普渡,實為人類史上之所罕見者也!

余自民國二年,七歲時得見鳳儀先生,並在義學中接受其家道倫理思想,實行讓產,克盡夫義,自此人生觀已形成矣。 自十八歲至二十六歲間,余服務於安達縣喇嘛甸子學田部及「務本學校」時,經常於寒暑假得以聆聽鳳儀先生的教誨,記有《請事斯語》一卷。自一九三二年冬起,常隨先生周遊講演,記有《侍坐隨筆》十二卷,並收集岳興華、馬天來、劉惠忱、劉秀琴等人的記錄九卷。一九四二年,余秉承鳳儀先生 「下達」 的教導,在昌圖縣亮中橋創辦「道德新村」以落實先生大同之素願,於一九四八年春天結束。此間,利用工餘寫出《王鳳儀先生年譜》至四十二歲。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七年間,利用歲寒農閒時間,將先生年譜寫完,並將《語錄》進行分類編輯。此間,周彭齡先生在謄寫方面做了重要貢獻。

朱允恭 於一九六七年冬昌圖縣亮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