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說下經

易說下經

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 兌上艮下
。亨。利貞。取女吉。

彖曰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 。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初六 。咸其拇。

象曰 。咸其拇。志在外也。

六二 。咸其腓。凶。居吉。

象曰 。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九三 。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象曰 。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九四 。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象曰 。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九五 。咸其脢。無悔。

象曰 。咸其脢。志末也。

上六 。咸其輔。頰。舌。

象曰 。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咸者。感也。以相感之義也。天地以位分以氣合。山與澤通。其合也。萬物彙應焉。天地之感也以氣。聖人之感也以心。心體周流。六虛環應。內無所不通。外無所不怠。故曰咸。亨然有意為感。則彼此未融。惟無心以致感。始得其貞。而有取女之吉也。此卦艮為體而兌為用。陰歸乎陽之說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蓋。艮為剛兌為柔。剛在上柔在下。則不相交感已。今兌上艮下。以止行說。是以平和感之。而天下亦以平和應之也。凡與之感以正者。亦時與之應。與之應以正者。亦時與之感。卷舒闔闢。出于自然。故曰相與也。如得取女之吉也。天地以正氣感萬物。萬物同是氣而莫知其化且生焉。聖人以無心感天下。天下同是心而亦莫知其和且平焉。故觀其所感。位天地而育萬物者。皆本于真心之孚洽。非偽妄所能參其毫忽也。象以山之虛受澤之潤。咸之象也。君子體此而以虛受人。山虛而後能受澤也。心虛而後能受人也。蓋感有私意有成心。則其中褊隘而窒塞。不能容物。若靜養此心。寂然不動。廓然無我。如明鏡止水。觸之而虛靜自如。是得天下之感。而無執滯也矣。虛本于靜。故六爻以靜為吉也。初之咸拇。事物未接而意見將迎。此小有所動而未傷于靜者也。吉凶悔吝。宜未之見也。二之咸腓。當感之時。陰性躁動不能順應。難免于凶。如居其所而終不妄行。亦可得吉。三之咸股。失其陽剛之體。中無所主。隨物而動者也。曰執其隨者。甘為人役而不知變化往吝之道也。四在三陽之中。當心之位。感之主也。以陽居陰。易于失正。故戒以貞也。憧憧往來非貞也。人心之往來。猶氣化之往來不能息也。而憧憧則失其自然。非天地正大之情矣。將以思窮物而適以物窮思。不得感之正者也。曰朋從爾思。醒之也。五之咸脢。欲動而能靜者也。應于二而比上欲動也。戒于四而剛中自持。能靜也。脢其心之上口之下也。已發于心而未形于言。慎其所感。不騰口說。悔所由免也。上六為悅之主。居感之極。失于誠實。工于媚悅。僅以聲音笑貌感人。其感之淺者也。故曰咸其輔。頰舌。此動而失靜之正也。咸者感也。感之為道在于虛中而應。惟虛以受之。正以致之。隨本體自然之和。而還于至道。無心之化。斯為相感之妙。故在下者不可以情感而逐于卑陋。在上者不可以言感而揚于形迹。取象于體者。以偏正言之也。體之偏者感之偏。體之正者感之正也。四不明其心者。其官重也。

 

 

○○○ 震上巽下
。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彖曰 。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恒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 。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初六 。浚恒。貞凶。無攸利。

象曰 。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九二 。悔亡。

象曰 。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九三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象曰 。不恒其德。無所容也。

九四 。田無禽。

象曰 。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六五 。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象曰 。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

上六 。振恒。凶。

象曰 。振恒在上。大無功也。
天地之道。靜其常也。動則所以為常也。動而靜者天地之心。靜而動者天地之用。故靜則其理一定。動則其機不息也。此卦巽為體而震為用。剛上柔下。陽寓乎陰之說也。卦體曰恒。因剛上柔下。高卑不紊。位有常也。震雷巽風。動散相承。勢可常也。巽順震動。循理而行。事可常也。剛柔相應。彼此無猜。情可常也。豈非可久之道哉。然恒之所以能常者。能利于貞。葢正外無道。道外無恒。惟正乃為久于其道。不觀天地之道。悠也久也。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萬古如斯。天地且然。況于人乎。人能久于其道。學問由此而精一。經綸由此而造端。始則必終。終則復始。可無往而不利也。推而廣之。日月得天以垂象。而萬古不蔽。日月一恒也。四時變化而寒暑相禪。四時一恒也。聖人體此道以治天下而悠久不息。聖人之德一恒也。象取乎雷風恒者。因剛上柔下。其理一定。而震出巽入。其機不息也。是以亂常者不知理者也。泥常者不知機者也。必能盡其變者。始能體乎常者也。故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可久。立不易方者。君子體之以審時度劫。酬酢萬變。而不易其方所也。如初之浚恒。上之振恒。不知常者也。四之無禽。五之從婦。不知變者也。且初以柔居下。而四不能應。又為二三所隔。則排決而深求。故曰浚恒也。上六以陰處極。而恒德將渝。又當震動之極。撼搖無定而安靜之才不能相須為用。故曰振恒也。始則無與而求。終則無事而擾。違時昧勢不知常者也。四以陽居陰處。非其位而欲持保以為常。但依違而不能成天下之務。無禽之喻。猶之術多游獵何益于身心也。五以陰居陽。德不當位。意欲順從以為常。則多姑息委靡。不能乾剛以制天下之務。臣喪其功。君損其威。如婦之事夫不知變者也。二雖行為不正。居則得中。變于事而不變于心。自能度于常變之間者也。故曰悔亡者。不能無悔。而悔則亡也。若三之不恒其德。則羞辱承之。此心之操持未定。于內事之紛更頻。承于外被譏。蒙垢莫知所。自然無德而羞。尤可言也。貞而不恒。吝何如之。貞所謂既不知其常又不知其變者也。要而論之。四五無才之君子也。九三無德之小人也。初上有君子之才而失君子之道者也。九二其庶幾矣。而居位在柔。柔亦非恒之正也。卦言利有攸往。而象言立不易方。總之萬物之理。能動則能常。立則能往也。諸爻惟上六為最凶。以其不能立也。靜為躁之君。安為動之主。所以立也。不能靜不能安故不能立也。
  

 

 

○○○ 乾上艮下

。亨。小利貞。

彖曰。 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 。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初六 。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象曰 。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六二 。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象曰 。執用黃牛。固志也。

九三 。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象曰 。係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九四 。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 。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九五 。嘉遯。貞吉。

象曰 。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上九 。肥遯。無不利。

象曰 。肥遯。無不利。無所疑也。

遯者。聖人知幾之用也。陰柔方長。故退藏以求其志。明其道。進修自勉。形跡不彰。于身則塞。于道則亨。故曰遯亨也。此卦以艮為體。以乾為用。陽制乎陰之說也。陰長未盛。正道尚未全滅。苟自安于分。善用其機。亦小利貞也。然君子既知幾而先遯矣。潔身尚志。僅可自正其身。亦不能使天下大正也。曰剛當位。而應與時行者。五以剛正之德。適當其位而下應于柔。屈其剛以就柔。與時偕行之義也。且跡不示異心。不求同觀。變慎身能與時消息也。象取乎天下有山。天遠于山遯之象也。蓋山為陰長之喻。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山從地起。突然高峻將逼天。天豈非陰長之義乎。然乾剛而上。艮止而下。形雖近而勢尚遠。終不能凌逼君子。見幾于早。則有遯之意也。體此意而修持。宜遠小人。亦不必高聲厲色。惟嚴以自持。則無意遠小人而小人自遠。斯真善其遯者也。初居于下。內伏小人也。其勢尚微。方潛踪匿跡以陰謀君子。故曰遯尾厲。遯尾者欲揜閉而終不免于露也。勿用有攸往者之使勿進也。二處于中。知時之當遯。收歛于內。不形于外。得其宜也。但陰有所媲。進而逼陽。小人漸得位矣。陰微則拒。漸長則執。不可以力勝之。惟用中順之德。以固結其志。則彼亦不能勝而伸其說矣。是二爻皆所以處小人也。九三上承三陽。下遏二陰。比昵多惑。隱忍不能自遠。當遯而尚有所係者也。比之初二。且遯且係。不能自決。中有傷也。然能以剛自守。如畜臣妾然。撫之以恩而不寄之以權。則小人常為我役。而不為我害故吉也。蓋當天下之任。身處其間。職未能去。且調停萬物而默為之制。則不遯以跡。遯以心也。然大節攸關。豈可以畜臣妾者處之乎。故曰不可大事也。四應于初。心雖好遯。而尚有富貴之眷戀。未能即為山林之計。故有小人之戒。能屏其私染。獨為性天之好則吉也。五居其中。能與時偕行。妙用其機。善藏其智。又得相應之美。其用遯之嘉者也。故勉以貞吉。苟好而否。不決于前者也。嘉而不貞。不固于後者也。上九機閒神靜。超然自得。外無所應。內亦無所係。優游寬裕。肥遯之謂也。道德仁義足以自安。默扶陽剛幽贊化育。何不利哉。夫遯者隱也。即困之義也。而曰遯亨者。善全其身以待時之可顯。正所謂亨其道也。亨其道。正所以利天下也。夷齊以身。孔孟以言。樹表于一時。儀型于萬世。此藏經濟于山林。避小人于惡俗。始善居貞而亨利也。若徒守孤高強耽幽寂。知有己而不知有人。豈君子之遯哉。

 

 

○○○ 震上乾下

大壯 。利貞。

彖曰 。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象曰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勿履。

初九 。壯于趾。征凶。有孚。

象曰 。壯于趾。其孚窮也。

九二 。貞吉。

象曰 。九二貞吉。以中也。

九三 。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象曰 。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九四 。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象曰 。藩決不羸。尚往也。

六五 。喪羊于易。無悔。

象曰 。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上六 。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象曰 。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易以大為陽。小為陰。大壯者陽壯也。六爻以初二為少。三四為壯。夫君子之所以為壯者。不從勢以倡之。實理以維之也。此卦乾為體而震為用。陰懼乎陽。陽長陰消之說也。四陽進而二陰退。正君子道長之時。然君子之進。小人所忌也。進不以壯。則嬴而莫決。壯不以正。則決而不服。故大壯利貞也。君子以天德之剛。措之動履間。本無不正者也。且為天下之大人。則所存所發必協天下之至正。以至剛至正之情處小人。小人安有不服者。若過暴則招殃。銳進則速退。皆非正也。然而欲治人者。必先自治。故象取為雷在天上。如聲勢赫烈。布于空明之界。君子體此。非禮弗履。威嚴果決。以去其惡如雷之震于天上。正之至也。壯盛之時不為侈溢。自繩以禮。則浩然之氣自然常充于宇宙也。初以剛居剛。率意妄動。故為壯趾之象。然始事而銳失其正也。二以剛履柔。能消融戾氣。不輕召釁。此居中能守。保其正者也。三當體之終。大過于剛。必有輕為任意之施。但小人方用無禮之勇以窺君子。而君子不能密窺其隱以杜之。是亦過于壯矣。故曰志雖持正而不知危。終不遂其壯也。四當震體之初。不極于剛又不輕于躁。動而小人不得植藩以阻矣。曰壯輿者。有積中不敗之德。能為藏器善時之用。自然環轉無礙。而無顛仆之虞也。然三有所隔。而四無所禦。處勢之不同也。四位雖不當。然為大壯之主。總領羣陽以決二陰。任天下之事而有天下之功。則聖人之所貴也。藩決不嬴。陰已退矣。而猶且壯于大輿之輹。懼其復也。安往而旨哉。四之藩陰為藩也。三之藩陽為藩也。以陽觸陰則決以陽。觸陽則嬴也。君子方攻小人。而復自相矛盾。則勢不合而功不成也。三之志非不正也。道則未盡也。其待小人也以壯凌之而欲據于上。其待君子也以網羅之而使出其下。故不特小人叛之。而君子亦且離之。進無所與故為羝羊之嬴角也。五以柔居上。過于委靡不能自壯。人皆恃壯以欺之。若當羣陽方進之初。能自喪其壯不為違抑。雖剛而不害也。故曰喪羊于易者。險雖未來而豫為之防也。上六當壯之終。處動之極。雖柔而亦用壯。此不知其時之不可為也。故有進退維谷之象。然苟知時會之艱。詳審顧慮。安乎柔而順乎剛則吉也。是六爻也。于陽則欲其決陰。于陰則戒其違陽。聖人之為世道計也。聖人豈惡陰而仇小人哉。懼其為害耳。故君子以天德之剛用壯。此體天地之情為言也。天地之于萬物也。情在于生。聖人之于萬物也。情在于仁。以天地之情治天下。故雖決小人而亦無有害之之意。若與之為鬥。與之為仇。則非天地正大之情也。

 

 

○○○ 離上坤下
。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彖曰 。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象曰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初六 。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象曰 。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無咎。未受命也。

六二 。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象曰 。受之介福。以中正也。

六三。 眾允。悔亡。

象曰 。眾允之。志上行也。

九四 。晉如碩鼠。貞厲。

象曰 。碩鼠貞厲。位不當也。

六五 。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象曰 。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上九 。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象曰 。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晉者。進也。以德乘時而上進也。康侯即佐。命安國之侯。以和順得中之績上通于天子。而天子亦以柔中之德比而親之。是以眷注之隆有三錫之重焉。此卦以坤為體。以離為用。陰應乎陽之說也。世道雍熙明良合德。君子咸有進而奮庸之志。然恭順以事上亷明以撫下。有諸已者光明不滓。遇于君者遭際亦非偶此。所以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象取乎明出地上火。得其原光明愈熾。君子體此明德居躬。不緣飾于形迹。亦不借資于耳目。惟清心以別理。欲用智以防危微。進退不苟。復于本體之明。如日之方升而精采益煥矣。然就晉之義詳言其體用。其下三爻。坤麗于離為下附上之象。其上三爻。離上于坤為上接下之象。上接下附所以進也。下之附上貴在于正。上之接下戒在于貪。初之摧如。有進擢之志而遇妨賢之臣。惟自抑而進不競者也。二之愁如。以正獨持不肯隨波逐流。此能自慎而進不肆者也。三志同道合心孚于眾。能推誠而不獨進者也。故二曰貞吉。三曰悔亡。皆得其正者也。四居明之下。無德而居高位。患得患失。貪而畏人。故有所忌。如鼫鼠之厲。五居明之中。以陰居陽。治道或有未純。然以英明之資統御四方。治機得失可置之勿恤。上居明之極。躁動不安。為晉角之險。惟用以伐不服之小邑。則兵雖危亦可收戰勝之功也。然鼫鼠貪而畏人者也。惟貞且厲則能免也。失得勿恤者。聽物之去來也。維用伐邑者。不廣求也。三者皆戒貪也。士之附上急于求信非正也。上之進士急于求附亦貪也。故下曰罔孚裕無咎。而上曰失得勿恤也。初二罔孚至三而眾允。則無不孚矣。順之至也。五之勿恤至上。而伐邑則有恤矣。明之過也。初言無咎三言悔亡。而二獨言受福者。柔貴于中也。在坤之中故曰王母也。受茲介福者。格于幽也。上言晉其角者。角在西南。日過于中之象也。明出于地。過則將九。亦消息盈虛之理也。

 

 

○○○ 坤上離下
明夷 。利艱貞。

彖曰 。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初九 。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 。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六二 。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象曰 。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九三 。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象曰 。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六四 。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出于門庭。

象曰 。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六五 。箕子之明夷。利貞。

象曰 。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上六 。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 。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后入于地。失則也。

明夷者。有明而見傷之象。明而見傷。聖賢于此宜艱難貞固。外不炫明內不傾志。順其道以處之始為利耳。如以宗臣而遇暗主。不正則失身。直用又賈禍。惟自晦其明。隱忍以行志。委曲以盡忠。用其道而晦其明。主于濟天下之艱。而全吾之貞也。故曰艱貞。此卦以坤為體以離為用。陽順乎陰。陰終服于陽。五六相應之說也。蓋人臣內有文明之德。而外處柔暗之下。忠而被謗。義而蒙譏。明有所傷也。曰利艱貞而晦其明者何也。夫人臣之心。使心之與主。卒無所傷。為幸也。或不得已甯傷其身。而君之不能不傷也。聽之于天而已。故以文王箕子為喻。以文王有緝熙之德。翼翼小心遭紂之見囚。此即艱貞而蒙大難者也。以箕子而遭親近之難。佯狂受辱委曲以行其志。豈非晦其明之謂乎。然坤道從順。文王箕子順之極也。而或者乃以九三之事歸之。湯武以大首為闇主之象。此實非聖人所以示人之心也。且湯武之事不可與文王箕子並論。其革命也。不得已也。非可為後人則也。聖人必不以其不得已者示則也。象取于明入地中。明蔽于地。幽而不明。君子體之。明哲內藏柔順外處。不可以明為明當。用晦而明可也。是卦也以上六為明夷之主。而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言君之始也。處高位以傷人之明。終則自損其明。求為匹夫而不可得。然主而自傷猶可言也。臣而傷主不可言也。故初至五皆臣子之所以扶傷也。蓋初當明夷之下。道已不行。見幾而行。不暇顧慮。不傷己之誼也。二為股肱之臣。欲畢謀効力。動皆掣肘。如九于左股之謂。三雖隔于位而誼。則有休戚之關。不得袖手而觀。宜急于往救以盡其忠。斯為不傷君之明也。四處明夷之時。事不能默然以潔身也。當開陳善道以牖其衷。故曰入于左腹。左為尊象。借以喻之也。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者。收其邪心于外也。如法家拂士之義。雖小有所傷。而于君則無所傷也。五為柔之中。居闇之地。以宗臣而當內患。惟晦其明而不彰正。其志而不亂。乃為處明夷之利耳。如危言危行。上下皆皆傷。故箕子之明夷。惟自晦藏也。三之于南狩者。除其傷君者也。如文王之伐崇伐密是也。崇密不順于紂故伐之也。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率其二以服殷也。非臣其二以服殷也。此所謂柔順之至也。得其大首者。如平勃之誅諸呂。李郭之除安史。僅可見其志。而不可實其事者也。不可疾貞者。因君臣大倫。放伐大事。必大不得己而後行之。不可輕于去暗而為。貞之疾也。則知聖人以明治夷。其去與就皆視義也。義可去則就為污。義可就則去為薄。去而不決。奚得于去。就而不拯。奚取于就。惟就而能拯。去而能決。斯為用晦而明之至也。如初處微則義當去也。二當位則義當就也。自二以至五皆義當就者也。聖賢志在生民。豈忍去以鳴高哉。亦審于時數之艱。不得已而思去之也。故心雖欲去而就之之義為多也。世之治也。言鳳凰于飛飛而上也。世之衰也。言明九于飛飛而下也。故曰垂其翼也。三曰不食困之極也。辭尊而居卑。庸者疑之。未九而先遯。巧者忌之。況當幽暗之世。忌潔惡高宜有言也。在君子潔身正誼。何恤人之言也。其所全者大矣。孔子之去所以全魯君也。申公之去所以全天王也。此雖去而亦用拯者也。彼不去者亦有為也。二之用拯因義同休戚。若拯之不速。必傷于大臣而失于節也。故聖人之處明夷也。雖分有各當盡。而義誠有不同。曰于飛非高也。為奴非卑也。拯馬非急去也。南狩非專伐也。入腹非直訐也。期于貞而已矣。貞而治夷其扶傷也。無所不至究其初心。終不忍言主之傷也。嗚呼。用晦而明。豈聖人得已之心哉。

 

 

○○○ 巽上离下
家人 。利女貞。

彖曰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 。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 。閒有家。悔亡。

象曰 。閒有家。志未變也。

六二。 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象曰 。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九三 。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象曰。 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六四 。富家。大吉。

象曰 。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九五 。王假有家。勿恤吉。

象曰 。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上九 。有孚威如。終吉。

象曰 。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易以一陰一陽之為道也。闡卦義而至家人。始知國之本在家也。齊家之道必內外各得其正。修身之道乃為無媿焉耳。夫家之不正恒起于婦人。故當謹嚴以別貞淫。明順以端風化。利女之貞而後利也。此卦以巽為體以離為用。陽制乎陰之說也。蓋國之治既係于家。而家之本起化于女。為女者秉順德以正位乎內。為男者秉健德以正位乎外。男女正位。剛柔之義相得。是無乖戾之為。而正家之道成矣。故聖人以刑于為首功。齊家為明德也。雖然男女之聚于斯恒于斯者。易流為知和。而和之失必得嚴君正位乎內。則教行于父子兄弟夫婦間者。始長幼有別尊卑有序。自無不盡之倫也。家道至此可謂正矣。家正則天下猶一家也。各盡其正而無悖逆之情也矣。象以風出于火。化出于家。故曰家人也。風自火出。先賢以為槖籥之火也。有硎範之意焉。物順于火。家順于主。其義一也。君子知風之自而體之。言有物而行有恒。蓋言行為君子之樞機。出乎身而加乎人。發于遯而見于遠。皆本之正心誠意之防閑。自然人心服而風化正矣。初當有家之始。倫正義篤。以明為用。本諸身以立閑不正之悔亡矣。二陰得其正。女之貞靜者也。性不負于專成。情自安于內助。所主者惟中饋之事而已。此正位乎內也。三居明之極。以剛為用。治家而過于嚴切者。嗃嗃者用法之過也。法傷于恩故有悔厲。迨至以情掩義終失其節。則為婦子嘻嘻無所敬畏。將有敗倫之吝也。四柔得其正。不渝于內有制乎外。陰陽協和能開財之源。節財之流。保有其家者也。故曰富家大吉。吉則以仁義雍陸為生財之道。不以朘脂剥膏為獲利之凶也。五以巽之中而應離之中。剛柔並濟其德至盛。自能恭己正家而關睢麟趾之化成矣。以牀第之情而獲天倫之慶。交相孚愛則事之不必閑者也。故曰勿恤吉。上九處家道之成也。但人情久而易感。故反身而終勉之本。孚誠以篤恩義。先正己而後正人。有孚于內威如于外。是以終吉也。噫。家之難齊也。凡情之所由生即為禮之所自出。故行與其慢也甯過乎恭。家與其瀆也甯過乎嚴。此陰陽不可易之大義也。詎可視為平易之事而忽諸。

 

 

○○○ 離上兌下
。小事吉。

彖曰 。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 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初九 。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

象曰 。見惡人。以辟咎也。

九二 。遇主于巷。無咎。

象曰 。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六三 。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象曰 。見輿曳。位不當也。無初有終。遇剛也。

九四 。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象曰 。交孚無咎。志行也。

六五。 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象曰 。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上九 。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象曰 。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暌者。以離為合之義也。暌言小事吉者。言小其事則吉也。聖人當家國紛張人心乖異之際。未能遽合以圖大事。僅可補偏救獘。暫為維持以待濟耳。若以大視之則愈難。以小視之則梢易。故曰小事吉也。此卦離為體兌為用。陰陽相違之說也。夫火動而炎上。水動而潤下。剛者自大。柔者自小。物性之暌也。如二女同居。其志異。適相聚而不相符也。然何以言小事則吉。惟悅而麗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于剛。則內外咸孚上下交洽。始無扞格之虞。蓋明而非說則氣不和平。進而非柔則德不卑。抑剛而不應。則志不謙虛。皆亢激而成暌。何以得賢人之助也。是以世道人心之係最不可暌。而天地事物之機又不可不暌也。聖人惟恐人執德不弘。推類不廣合三才而極言其用。位上位下天地之暌也。而化育之事同焉。位內位外男女之暌也。而倡隨之志通焉。以貴以賤萬物之暌也。而應求之事類焉。察乎理數之微。則知暌之為合。非可以暌之為暌也。象以火澤合體。情性不同。暌之義也。火上澤下。天地之氣不相交合。形勢之抗莫甚于此也。君子體之以處世。同而自異。外不矯情以忤物。內亦不和光以狥人。合中有暌。暌中有合。深于用暌者也。卦以言暌道不同也。則諸爻之同而異。異而同又豈可等而並論哉。且物理之變化同于前者必異于後。違于始者反合于終。暌亦非一定之情也。暌至于上而極矣。物極必反。暌極必通。故為遇雨之象。雨則陰陽和暢。暌之所以合也。然暌變之時上下交疑。能以剛制柔去疑成合。故曰羣疑亡也。凡物之情信則合。合則愈信。疑則暌。暌則愈疑。疑者小人之道。非治世之事也。如初與四皆剛也。初日見惡人好惡未形。不疑而見也。四曰交孚德同心契。不疑而孚也。二與五應。三與上應。而三五皆柔。故有噬膚夭劓之刑也。初言喪馬者。馬于物為陽又能識塗。是無疑者也。但處暌之初。未能言群也。四之暌孤。疑于眾也。遇元夫則又信于君子。九二之遇主于巷。聖賢達節之事其迹則疑。其心不疑也。且以剛中故不失道也。三則合于上。而疑于二與四者也。猜很方深。妄合為幸。將有曳于後而揱于前之疑也。四自上而剠。二自下而劓。上下俱刑。執志不回者也。蓋以陰而違所乘之陽。則無初而位不當也。以陰而合所應之陽。則有終而遇剛也。此疑于始而信于終也。六五之治暌也。能宗二之賢也。噬三之間也。雖才弱不足以濟暌。宜有悔亡之戒。然以陰居陽。實能以陽制陰。剛柔相濟不疑于行也。何咎之有。上九處暌之極明。而為察剛而為很者也。猜其所應意見俱非。則有見豕見鬼之疑。而至于妄矣。三不畏其疑惡而終獲婚媾。是能以正應也已。曰往遇雨者。陰陽相和同無懈弛之異也。一誠終始眾異潛消。愈往而愈和。故曰羣疑亡也。鳴呼。盛世君臣神交志感大道相從。不言而喻。今則至于說弧。至于噬膚。至于夭且劓。未信而先疑。既疑而強合。其為德之衰也。極矣。設有君子出焉。救獘扶衰。以孚國定眾之心為心。欲合天下之暌。而復還于一道同風之盛。其惟正其志而小其事乎。小其事正所以大其用也。是故古之豪傑每處于卑小而成碩大之功者。如平之交勃。子產之賂伯石。仁傑之交二張是也。茍不知所同。偏為侈大而自失其用者。如漢之袁何。唐之李鄭。欲討君側之惡。而過視其事。遂至于暌散而不可解。則無得于易之義者也。

 

 

○○○ 坎上艮下

。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彖曰 。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初六 。往蹇。來譽。象曰。往蹇來譽。宜待也。

六二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象曰 。王臣蹇蹇。終無尤也。

九三 。往蹇來反。

象曰 。往蹇來反。內喜之也。
六四 。往蹇來連。

象曰 。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九五 。大蹇朋來。

象曰 。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上六 。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象曰 。往蹇來碩。志在內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蹇者。險難之義也。處蹇者或因時勢之艱。以止為尚。濟蹇者當盡人事之能。以往為尚。故曰利西南不利東北者。進退有據乃為利耳。然扶危拯險必見德望之大人。始可抒匡濟之大業。而得安貞之吉也。此卦艮為體而坎為用。陰陽相違之說也。凡聖賢當天下之險難。臨逼于前不容坐視。惟其勢不可行則止而不往。苟機會可乘誰惜其身而不往也。曰利西南不利東北何也。西南坤位也。東北艮位也。以乾之四往居坤之五而為坎五。居坎之中位得其中。將出坎而為坤。茲進以據其形勢。退不陷于險阻。故曰往得中也。三為艮體之主。止而不進。泥于東北之交。則常在險中。其道窮也。若往而遇大人之慶。資賢才之德。協力共圖以保身保民之智。而為撥亂反正之功。得地而得人蹇可濟也。故曰往有功。以正邦也。然蹇而能濟不徒有先見之明。見險之所當止。且有濟險之智。于止之中有時用出焉。所謂置身于事外。靜以觀動。而從違之道洞然于興廢之關者也。蹇之時用豈不大而可據哉。象以水在山上。止而不流。蹇之象也。然水性就下。雖在山上終反于下。其止也未嘗不往。君子體此而反身修德。亦所以往也。視世道之嶮巇。皆由修身之缺陷。蹇之所宜然也。遂還返此身。將生平行誼檢省無怠。則一身無險。舉世皆平。險可終濟矣。諸爻皆不言吉。而上之陰柔乃言吉者。以其來三而得碩大之助也。初之來譽者何也。初之在下以不往為來。不往則能全其身而無濟于事。徒獲譽而已。然君子之心雖其不往。亦未始忘天下。故曰宜待也。二膺國步多艱。身為王臣之任。才猷不足。惟鞠躬盡瘁。頂踵不恤而已。然殫血性之誠。竭忠藎之效。誰得而尤之也。三當國難方成。不資于人。恃剛獨往。有蹇而已。若能反就二陰共維王事。或可為不足之援。故曰內喜之也。謂之內喜外則猶乖也。謂之無尤功不如志也。四本乘剛不能往濟。但以陰下陽連三之陽剛。相與立功。傾心並濟。位當其實也。五以尊居蹇。立乎險中。宗社存亡係焉。非常之蹇也。猶幸其剛健中正。推賢讓能。德足以孚人。則豪傑景從朋來競濟。是能盡乎匪躬之節者也。上當蹇之極。時固陰險而止也。然又不可終止而不思展濟之用。故當從德位兼隆之大人。行君臣合德之功業。不可高蹈以終事也。是故欲濟天下之蹇者。非上下之剛明不能也。三之與五皆陽剛也。五不進上則無以來三。三不就上則無以助五。三五之合。合于上六也。上六坤也。故利西南者勉九五也。不利東北者戒九三也。諸爻皆言往蹇者。因當濟蹇之時。欲其慎于往也。非止而不往也。嗚呼。聖人濟蹇之心蓋如此其急也。

 

 

○○○ 震上坎下
。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彖曰 。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初六 。無咎。

象曰 。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九二 。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象曰 。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六三 。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象曰 。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九四 。解而拇。朋至斯孚。

象曰 。解而拇。未當位也。

六五 。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象曰 。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上六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象曰 。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解者。承蹇之難而緩解之也。蹇言利西南不利東北。而此但言利西南者何也。蹇難之未濟者也。故利在往。不利在止。解難之已濟者也。故可以往亦可以止。陰陽相濟無所往而不可也。但陽往而濟陰。復其來所而安靜。始天下相安于無事。而吉無難則退守其靜。有難則速濟其危。故曰有攸往夙吉。此卦坎為體而震為用。陽拯乎陰之說也。夫當險難之時而承解難之任。必振作有為能易險而夷。免乎小人之擾。斯之為解。然陽之遇陰出乎險者。以震震動之極也。動不以順眾無由得也。往之西南以順獲眾所以為利也。利非強以求人也。有事避難非順也。無事求功亦非順也。故曰其來復吉乃得中也。中則不紛擾以起釁。不姑息以養奸。安靜居躬平易為用。隨所往而皆收鎮輯之功也。王者法天地之宜。而行解難之道。則二氣交和萬物萌動矣。蓋天地當未解之時。萬物不能先時而盜洩其精氣。天地當欲解之候。萬物亦不能後時而鬱塞其玄功。是以解之時義不可輕遽失之也。象取雷雨交作。萬物渙散。謂之解也。雷雨之解也。以破陰為功。君子而行解也。以寬容為德。體天地生物之心。解斯民法網之密。赦其無心之過宥其有罪之誅。則得剛柔並濟之宜也。初當解之之始。柔而應剛。既不煩動以激變。亦不因循以養奸。何咎之有。二以剛中之操輔正除邪。舉措得其宜矣。曰田獲三狐得黃矢者。乃去邪媚之小人。得中直之良士也。三以才柔而居下之上。處非其任內則樹黨。外則致戎。小人之標幟也。曰貞吉者乘君子之器。則勉為正事懷小人之心。則終為可吝也。四以陽剛處輔弼之任者也。但解難濟艱自非一人之所能勝。必資朋以相助也。九二上六其朋也。朋之不至。附和之徒間之必解而拇。則九二上六始同德而相孚也。五履中而應剛。有四為之求朋。有九二上六與之除害。此用人而不自用者也。然賢奸混迹之朝。不輕謬締風雲之合。必推誠以結于君子。君子既結陰媚漸疎。自能解難而小人亦化矣。故曰有孚于小人。三以小人而居高位。猶隼于高墉之上。漸有逼君之象也。上六受五之任。處鎮方外抱已成之器。解而除之。則奸邪去而生民獲利也已。噫。夫欲解天下之難者。非能任天下者不足與有為也。二以剛應五。五以柔任二。剛柔相資。此能任天下者也。然剛者恐其恣于擊斷。故勉以黃矢。柔者懼其易于眩惑。故勉以維吉也。初以柔居乎坎之下。四以剛動乎震之初。此剛柔遠接而未能近協者也。惟未協故不能有為。惟已接猶可得無咎。三無德而據高位。其自罹于獲狐射隼之害也。六以順體而居動極。五任之而成解之功也。此皆協于剛柔之際而無往不利也。固矣。雖然蹇難方解。治道初安。君子當體天行而返于平易之途。不可任乎險而流于變激之端也。故諸爻之義雖皆言去小人也。而難之未解先以安小人為務。未可以言去小人為急急也。


 

○○○ 艮上兌下
。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 。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象曰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初九 。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 。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九二 。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象曰 。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六三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 。一人行。三則疑也。

六四 。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象曰 。損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 。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象曰 。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上九 。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象曰 。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損。非聖人有意為之也。造化推移本有消息盈虛之理。而聖人為之裁成。輔相損過以就中。殆有約已裕民之道存焉。是故時有所損而損。所當損實無所損者也。此卦艮為體而巽為用。以陰從陽之說也。夫以陰損乾之陽而為兌。以陽益坤之陰而為艮。艮陽止于上而受益。兌陰悅于下而甘損。此有孚之義也。故損之為道。以節用之實心行節用之實政。上行下服非矯強而然也。有德意之可徵。無愆尤之可指。故曰元吉无咎。且剛不以損而消。柔不以益而盈。下無邪謟上無驕泰。以斯而往。物無距也。曰二簋可用。享者行損以信。即二簋亦可以告虔也。鬼神且約況于人乎。然至約不可以常居。剛德不可以常損。又曰二簋應有時。此損剛益柔之謂也。蓋物不可以久亢而盈者。應與時而偕。損物不可以終窮而虛。又應與時而偕。益時盈而損則損猶益。時侈而約則約猶豐也。故聖人時行之功用。與造物同其變化。而非有過不及之違也。象取乎山下有澤。損深益高。損之象也。君子體此而懲忿窒。將以求治心之學也。蓋吾身所當損者。莫如忿欲之擾。擾能懲忿于未發之先。而不為暴氣所亂。絶慾于未萌之始。而不為妄念所牽。則身無不修。損而益者也。初以剛居剛。而損以益順乎四之陰也。二以剛居柔。而損以益狥于五之應也。故初貴往而二戒征也。曰已事遄往无咎者。視上之事若己之事。知時効忠亟往圖之。无咎之道也。然居兌之初。過損其剛則為失已。故又當酌損之也。始初已損剛。二復損已。則剥道成焉。故利在守不利在行也。守則為九二。征則為六二也。貞者守也。以明資順以實助虛。所謂弗損益之也。三之言行者何也。陽道上行理也。三陽為乾。損乾之上爻以益坤。所謂三人行則損一人也。損非委也。益非贅也。陽不得陰不成。陰不得陽不生。陽往陰來。情誼相孚。是得其友也。艮兌相合以生物。上下相和以經化。乃為陰陽相得之情。即合君臣相合之義也已。四以柔居柔。委靡不振。自損其疾者。治之者必資于初之剛明也。五以柔居中虛心好善。賢豪景從。有或益之者。益之者必藉于二之中正也。臣能受人之損。而直者盡其誠。君能自以為損而知者竭其慮。天人交助。故五曰無咎而元吉也。上九以乾之陽自益。以坤之陰益三。則弗損于己。而有益于下。上全其剛。下受其益。何咎之有。然乘兌之上。或自侈而不貞。當艮之終。或自滿而不進。故勉之以貞吉利有攸往也。正道自持。剛德日長。則澤無不被。海內歸心。臣天下矣。而不富之以自利也。故曰得臣無家者。損之之謂也。噫。初則酌損以為損。二則弗損以為損。五則以損為益上。則以不損為益。四則因益而得損。三則因損而得益。正所謂損而當損而實無所損者也。且柔合剛而得臣。剛合柔而得友。有孚之損可以為萬世通行之法也。如懷私營而忘國恤。挾壯志而失虛懷者。當以損下益上之義思之。

 

 

○○○ 巽上震下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 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象曰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初九 。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象曰 。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 。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 。或益之。自外來也。
六三 。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 。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 。告公從。以益志也。

九五 。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 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 。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益者。天下之大利也。乾以一陽益下而為震。坤以一陰應乾而為巽。天施地生萬物咸嘉。故聖人體之。施益于下以利民也。事無不行道無不濟。故曰利有攸往利涉大川。此卦巽為體而震為用。以陽動陰之說也。推其義而孔子彖之曰。木道乃行。夫帝出于震而齊乎巽。震木之陽也。巽木之陰也。木道之行。猶言興作靡窮舟楫之材自運也。故初言大作。二言享帝。三言征伐。四言遷國。皆動眾之意也。人君效此而益民。既奮發于事功。復沉潛于德業。自然日進無疆。生生不窮。而徧益造化矣。凡此皆益之道。即皆益之時也。自消而息。自窮而通。本於自然之德。初無矯強之為。故曰與時偕行也。象取乎風雷益者。雷動于前風散于後。萬物皆利益之義也。雷風交作天下變化。物相成而為益故恒。言雷風而益。言風雷者。雷陽之為也。風陰之為也。陽上陰下天尊地卑之定理。故曰雷風恒也。若陰上陽下。則陰升而助陽。陽降而資陰。天施地生之妙用也。故曰風雷益也。夫造化之道。常則必變。變則能常。損益相乘。盈虛不已。知益之為損。即知損之為益。始可以觀變而立德已。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如風之入微也。遷無殢念。如雷之迅發也。改無停機。交相益而無遺殢焉。然陰利于小。陽利于大。初本陰也而損乾。陽以益之則大矣。受益最深。居勤方始體夫剛德以之乎巽。披誠圖報必獲大也。但官薄事繁。必洗心滌慮。謀出萬全。始無躁動之咎。故曰元吉。乃无咎也。二以柔中之德為五所益。此剛柔並濟之君子也。剛可以決疑。柔可以毖祀。故王者用之以薦于上帝。帝必享而獲福也。前之吉言臣之吉也。後之吉言王之吉也。二本貞也。而爻位俱柔。懼不固守。故中勉以永貞也。三以陰居陽處。非其宜據于多凶之地。貽大投艱咎不免也。然當震之極。承巽之始。能以身捍天下之難而不居其功。斯受益矣。誠意積中。志不為私。故曰有孚中行道不至亢也。告公用圭者。歸功于上使受君之也。四處巽之始。體柔用剛。卑不窮下高不居亢。位雖不中。以益民為心。動中機宜。是能用乎中行者也。以斯告公無有不從。言聽計允。上亦依之以遷國也。初本坤體。而上遷于四。四本乾體而下遷于初。故云遷國之象也。九五居中履正。益之主也。上不以小利而惠民以實心。下不以私恩而惠上。以實德上。以誠感應。而民之惠我德者精神相通。猶之天施地生也。若上九之不行益于人。而徒求益于人。則為莫益之而反有以擊之也。此昧于損益之義也多矣。義理心人孰無之。惟其蔽于欲。則失其初心。而剛德日虧。本根日損已。故戒之曰立心必恒。凶則知吉凶之道豈由天乎哉。噫。天下之理益而不損則違于謙。作而不止則犯乎盈。天人皆棄擊之也。故諸爻之言益。嘉益之宜也。上六之言莫益。即戒益之過也。然聖人不但致戒于過益之時。而且存戒于受益之際。言元吉于初。言貞吉于二。言中行于三。四言有孚于三。五未嘗不以益為懼也。以益為懼。則其所以獲益也。終無或擊之來也。利天下者宜知其戒而勉之。

 

 

○○○ 兌上乾下
。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 。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象曰 。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初九 。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吝。

象曰 。不勝而往。咎也。

九二 。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 。莫夜有戎。得中道也。

九三 。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象曰 。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九四 。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象曰 。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九五 。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象曰 。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上六 。無號。終有凶。

象曰 。無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夬者。決也。以五陽而決一陰之義。其為力固無難也。然而其詞之諄諄有戒者。因不可以陽盛長而忘有備也。此卦以乾為體。以兌為用。陽抑乎陰之說也。故曰夬蓋小人。而在君側必明揭其罪。使判然不復與謀。始無牽連黨錮之復。曰揚于王庭。聲小人之罪也。孚于號者。樹君子之朋也。曰有厲。兢兢愓愓以防竊據之奸也。告自邑者。表白遐邇無逸志無私眤不示隙于彼也。不利即戎者。小人之處高也。匪戎不去而曰不利即戎者。言戎雖當用不以為利也。苟專恃乎戎而其道不修。其謀不審。則勝負反覆之機亦未可必。故不利即戎。乃利有攸往也。攸往者進而決之也。曰健而說決而和。健以斷之不緩以失其機。說以處之不輕以激其變。然君子以天下萬物為一體。如陽德之施無所不及。其于小人亦未嘗仇視而物畜之也。惟恐其剝陽為世道之累。故不容于不去耳。而矜惜之意未嘗不存。故雖用壯以決之。而若釋痒疴于體。不少失其和也。所以謀出萬全。光大而有終也。象取澤上于天。氣蒸自上而潤及于下。故謂之夬。君子體之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蓋兌澤之氣上騰于天。化成雨而下降。和之至也。其解炎蕩穢。則有決小人之意。而天下沾其澤也。君子去小人之害物。則能施德于天下。其亦如造化之和也。然苟自居其德。不推功于眾。則未免失之娼忌。且亦為羣陽之忌矣。夫初之壯趾。權居在下始為令也。陽方微而虞其躁動也。曰不勝為咎者。言前往而不勝則為咎矣。二居柔得中。酌事機而愓號申其令也。不任剛壯而善其能戒也。曰勿恤內。有備而外無患也。三怠寇者也。四養寇者也。曰壯于頄。雖義形于色而反致其疑凶之道也。君子于此夬夬。以致其決獨行以絶其應。則不牽于私已。然與之相遇必若濡而外不為異。有慍而內不為同。斯善處小人者也。四泥于和而失所係。故止則不安。進則不前。不果于決者也。故有其行。次且聞言不信之謂。雖勉之使進。其孰我信。乃為聰不明也。五乘尊以決陰。如決莧陸之易然。而獨居于上是可虞也。勢接則彼易彌情眤。則此難斷即過于。決其于中行亦無咎也。天下有過剛而為中者。五之中行是也。上六以一陰處極其黨。將盡其勢。將孤而恃。三為應恃。五為比。俱不相協。是有號咷求免之意然。戒之曰無號。因終當有凶不能免也。此雖上六之戒。并為三五之儆也。噫。夬之為義總決一陰以全純乾也。蓋陽之與陰其機相為屈伸。其數相為勝負。陽不長則陰不消。然而陽之長也。難陰之滋也。易故聖人之所為汲汲也。卦詞不言吉而言利。爻詞不言吉亦不言利者。警戒之至。恐陽德之易怠而衰也。初之言為咎也。二之言勿恤也。三五之言无咎也。四之言悔亡也。蓋勉之也亦慰之也。三與上皆言有凶者。因三與上無德而私相為應也。壯頄之凶止其應陰也。無號之凶絶其援陽也。或曰造化之運行也。不能無陰天之生才也。不能無小人易何以絶之之深也。君子曰數乖于心。則造化或有所屈道終其用。則人事亦有所伸。聖人不能使有陽而無陰理也。然能使陰之終不勝陽亦理也。聖人不能使小人盡去于天下勢也。能使小人盡去于朝亦勢也。故四凶之在剛之未長也。比屋之封剛之乃終也。則聖人之扶陽抑陰以健而說。決而和其用意也。亦可謂深切而明備已哉。

 

 

○○○ 乾上巽下
。女壯。勿用取女。

彖曰。 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 。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初六 。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踟躅。
象曰 。繫于金柅。柔道牽也。

九二 。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象曰 。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九三 。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象曰 。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九四 。包無魚。起凶。

象曰 。無魚之凶。遠民也。

九五 。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象曰 。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上九 。姤其角。吝。無咎。

象曰 。姤其角。上窮吝也。

 姤之言遇也。夬方決于上。而姤復生于下。陰有心于合。而陽不擬其求。出于不期之遇也。此卦以巽為體以乾為用。陰蔑于陽之說也。夫陽來為復內之也。陰生為遇外之也。五陽外入為微虞之也。一陰內伏為壯防之也。防而為之慮。故曰女壯。虞而為之謀。故曰朋來。陽之性介而易孤陰之性牽。而善媚以一柔而遇五剛。陰挾其私陽無其主。則能借其勢以為壯也。陽弛其勢而陰滋其類。蔑貞之謀以蓄。君子被害機不免也。自此而如卦之為遯為否為剥為坤。陰盛長而陽消落也。故曰勿用取女。恐為所乘也。此聖人之所以慎于遇也。然而遇之為義又不可廢。雖陰陽有淑厯之分。私遇不可有。而陰陽有相須之機。正遇又不可無。故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以剛遇中正之柔。猶男得幽貞之女。則人倫物化由茲大行。不然則為亢為戾。萬品庶物無由章顯矣。故遇不可無也。不可苟也。遇而正則陽道得行。遇而不正則陽道將消。其辨在乎幾微之際。不可不慎也。象取為天下有風。虛動而合。故為之姤。如后以施命誥四方之義。蓋天至高也。物至卑也。天之于物也以風動而後合也。后至尊也。民至卑也。后之于民也必以命誥而後遇也。風無所不觸命無所不達。道之大行也。然而可虞者伏矣。風自下而上則為陽德之升。自上而下則為陽氣之降。此陰之將壯也。后之施命豈得已哉。上世言德而不言化。中古言化而不言命。如以誥命四方者。事不能無虞也。已且姤以柔遇剛。非正道也。初為陰遇之主。陰不能以不牽而又不可以不正。故不繫于正應。乃為得吉。若不牽于一而務進不已。凶之道也。初本不貞之陰。惟務于躁動。必且為嬴豕之蹢躅。失其所牽矣。柅在車下。所以止輪軸之不動也。以金為之則剛。且靜所以喻君子也。嬴豕謂牝豕也。羣豕之中豭強而牝弱。故謂之嬴豕。所以喻小人也。二遇于初。最先者也以陽納陰。以正防之使不得逸。故為包有魚。此微以制之之象也。然陰可包也不可賓也。賓之則違。勿用之戒明矣。故曰義不及賓也。三說乎初而承乘皆剛。故居則不安行則不進。其象然也。然道雖過危。履則得位。苟安于不遇而能自守。雖厲而無大咎也。四與初遇柔。不能制如有其魚而故失之也。失其所應以靜為宜。設或妄動凶不免也。五居陽明之位。下制一陰之微。猶以高大之杞包覆善潰之瓜。其勢甚易而其道不可不盡也。故必含晦章美不露聲色。默以制之。其來也不能芽。其去也不能茱。始人事已盡天運漸回。姤將轉而為乾矣。有隕自天。如天之隕乎。物無微不盡者也。上九居高自亢。無位獨立如姤其角之象。然角非遇物之具也。以角為遇其遇窮矣。曰吝。幸既無所遇亦無比匪之傷。何咎之有。是卦本以陰遇陽。而二則得位有制。不溺于遇者也。三與上九無德無位。則不與之遇者也。是皆可免于咎也。四失其應而強以求遇。所以凶也。五之含章有隕。其得制。遇之道者乎。雖然其視聖人作而萬物覩之。氣象遠矣。故易之所虞也。遇為天下相合之機。亦有君子與小人之別。茍不深慮預防先以中正之德。自持其流于比眤之失也多矣。

 

 

○○○ 兌上坤下

萃。 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 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 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初六。 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象曰。 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六二。 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象曰。 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六三。 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象曰。 往無咎。上巽也。

九四。 大吉。無咎。

象曰。 大吉無咎。位不當也。

九五 。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象曰。 萃有位。志未光也。

上六。 齎咨涕洟。無咎。

象曰。 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萃者。盡萃之義。專為君親之道言之。道莫大乎尊親。誠不越乎萃聚。得其義而守之以順以說。故曰萃亨。王假有廟。順以說之極也。但順而說。則或有邪侫偏比之私。故必歸之以正以公也。利見大人亨利貞。則言正也。用大牲吉。則言公也。以正以公則利有攸往。可以濟天下之事矣。此卦以坤為體以兌為用。陰說乎陽之說也。夫陰說乎陽。且剛中而應則說而主之以剛。剛而不違乎中以斯為應。故得聚也。用大牲吉者則惠及于人。而人心以順也。人心既順道隆則與之而俱隆。時行則與之而俱行。故利有攸往也。然順人心者所以順天命也。天命順已則天地萬物之情豈不可見于流行動靜之間也哉。天地之所以為萃者。情也。故天人之綰合不在形相比而在情相通。幽明之理非情不洽。堂廉之際非情不交。天地之遠非情不格。萬物之多非情不化。則知情之為用根于天命之先也。象以澤上于地故名為萃。地者萬物之所成也。澤者眾水之所聚也。聖人體之以除戎器。戒不虞何也。蓋澤聚必潰。治潰之道在于隄防。物聚則爭。息爭之道在于有備。戒不虞者正為保終萃也。萃之為卦二陽比于中。而羣陰萃之。茲君臣合德萬物孚感之時也。然而聖人不以之自喜也。故于陰之求萃也。以傾邪為戒。陽之主萃也。以強亢為戒。恐盛聚之易耗。必以誠以順乃能保其萃之永吉也。初以陰柔不能固守心志。惑亂為有孚不終之象。又若呼號正應而從違莫決。自為眾所笑也。然號之者正也。笑之者妄也。苟自矢其誠不恤眾笑往無咎已。二雜于二陰之間。似有狥友忘君之咎。然以其中心言之是引二陰以萃于五。當得集賢廣益之吉。終無背公植黨之咎也。且殫其忠愛之誠。猶可格神而用禴也。三才德不足。人莫與萃。欲求比于權貴而勢不得萃。徒為萃如暛如之果。不剛不正。竟其從上之心終不得。從上之益者也。四上比九五。下比眾陰如得其萃已。但權之所集者即咎之所歸。必貞以事上。義以使民。始得其吉。五居尊位為四陽所承三陰所仰。是得民之萃也。然人之萃我者。以位我之自萃者。以德設有未孚復多離間之情。惟修德聚人。則政行化洽可以孚天下而悔亡矣。上當萃反之時。且陰柔無主。求萃不得將為孤立之危。如齎咨涕洟之象。能晏然自安于上乎。故曰上未安也。總而論之。萃之皆不得其情者也。初之若號正而不終者也。三之嗟如不正而棄者也。上之齎咨涕洟。不正而未安者也。但物之求萃順也。陰之欲萃于陽順也。即安于不萃也。亦順也。故曰无咎。若二之所居正也。所應正也。而亦曰无咎。以其介于不正之間也。以陰居陰。志于靜退。是與眾聚而有異操者也。人之多僻獨守則危。變節則悖必誠意。引人互相孚契。始無偏倚駁雜之害。初之乃亂乃萃。姤媢之徒也。二能以中正引之。情孚于萃亦可為君子也。一握為笑者。羣陰相聚。笑其不知止也。萃于四者。權之所趨也。四當萃時或私其萃于已。則咎苟歸其萃于上則吉。此以臣道言之也。至于二言引吉。五言大永貞者。引則廣善以及人大則宏善以盡物也。是故保天下之萃者非大法小。廉君明臣良不能也。如二之引吉四之大吉。此大小協恭也。二以孚為利。五以匪孚為戒。此君臣合德也。然萃天下者以其時。而所以為天下之萃者。非以其情哉。聖人于至順之時猶為不虞之備。以眾萃之日而先為易散之防。而易之為慮也深。至矣。

 

 

○○○ 坤上巽下
。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 。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象曰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初六 。允升。大吉。

象曰 。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九二 。孚乃利用禴。無咎。

象曰 。九二之孚。有喜也。

九三 。升虛邑。

象曰 。升虛邑。無所疑也。

六四 。王用亨于岐山。吉無咎。

象曰 。王用亨于岐山。順事也。
六五 。貞吉。升階。

象曰 。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上六 。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象曰 。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升者。上進之象也。夫君子當在下之時。積德立行。日益日顯。一旦乘時奮進。自有大通一致之合。故得元亨。用此道以施。為自然上下交洽。功業丕著。徵于利見之時矣。阻抑之患可勿恤也。此卦以坤為體。以巽為用。陰順乎陽之說也。夫升之為義。以柔嘉之德當昌明之會。乘時而進。蓋不可蒙蔽失之也。如升不以時。則為竊據時至不升。則為懦閻。惟以時升利見。則逢樂道之君。南征則得相時之哲。真所謂量可而進不失其時。升之巽而順者也。以巽順而升。內既沉潛以觀理外。又從容以候時。剛不違中。是以得大亨也。曰用見大人勿恤者。蓋陽當在下未孚之際。不免于憂。故用見九五之大人。則勿恤也。勿恤者下得上而塵也。南征者上得下而行也。南為陽明。征則剛健以。坤趨乾。順時而行也。若以陰之陰彌足其闇。志弗行也。象取為地中生木。漸以高大升之象也。君子體此洗心滌慮。每事不輕于游。忽以幾希之存。漸入于危。微精一之關。以幽獨之致。直抵于中和。位育之妙。積之以至于高大為本。斯為柔順而能慎者也。如初爻有謙順之德。不先升而躁進。其信于二也。二之用禴。矢志精誠。不事虛文以事焉。乃孚于五也。信于剛則不為援。孚于柔則不為亢。小臣行志大臣效忠。無不順也。三以陽剛之德而際雍熙之會。且巽順處躬以是而升。下之陽有助上之陰。不拒如入無人之邑。莫能禦也。四以陰居柔處升之際履順之始。而最近于君。且下體三爻。皆因之上升者也。若能誠敬率之以事上。如王者之合萃以孚鬼神。則吉而无咎也。二之用禴四之用享。皆取其誠意交于上也。不言升者二應五。四承五。避逼上之嫌也。六五之升。升于治也。居柔應剛。利在于貞。既得其正則治道可次第而舉矣。曰升階者。升有序也。上六之冥升以陰居升極。沉迷利欲而不知止。當時暮而猶思進也。然居順之極亦非競進者也。因上柔下剛以身調劑勢不能遂。故也惟孳孳為善。利在于不息之貞而已貞。而能久豈貪昧哉。噫。君子之升。升以德也。雖以德為升。然亦未聞有無所援而能升者。但未援之時不可虛聲動人。全要工夫慎密精氣相通。抱弘毅之才。孚于未升之先。守柔順之德。展于已升之後。如是玫君澤民之志可大行而無窒礙也矣。故前之曰允曰孚。後之曰亨曰貞。皆勉以德而不輕于進也。三無所勉者。正以其巽順得中。不待勉也。

 

 

○○○ 兌上坎下
。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彖曰 。困。剛掩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象曰 。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初六 。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見。

象曰 。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九二 。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凶。無咎。

象曰 。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六三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象曰 。據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九四 。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象曰 。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

九五 。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象曰 。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上六 。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象曰 。困于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困者窮也。窮不足為困。困在不能自振其窮耳。蓋天地之氣由西而北則漸趨陽。由北而西則退守于陰。窮變之道固如是也。此卦兌為體而坎為用。乃陰掩于陽。陽溺乎陰之說也。兌陰為柔。坎陽為剛。坎在兌下。是剛見掩于柔也。非有大涵養者其能怡然守正。身處果而道自亨也哉。故心不能亨。徒為憤世之語。誰能信之。益取窮困而已。以六爻言之。則九二為二陰所揜。四五為上六所揜。剛應升進。今揜而不施。其猶君子為小人所蔽窮之象也。坎險兌悅。處險而不改其悅。猶處貧而不改其樂。則君子之道也。然其所以悅者。由剛而能正。不失其中正而能大。不違其體可以濟物。可以修已。故曰貞大人吉。以剛中也。以正大之道施之于身。行之于物待其自感。雖困而不失其亨也。蓋困之移人每乘于柔荏。柔荏則沾。戀沾戀則多牽。故貴于剛。困之撓人又乘于矜激。矜激則虛憍。虛憍則易至耗折。故貴于中。剛與中合則操守固而涵養純。厯久而自亨也。如急于求通。借口說為筌蹄。則招忌致疑彌。見其果耳。吁嗟。口非所以濟困也。有言不信則標榜之議盛于一時。而黨錮遂起。君子之節不能復振。其違尚口之盛也多矣。且坎下兌上。境遇既逆。數當隱默。勿求自明可也。苟為之尚口徒激人之怒。滋己之危倍取窮困而已。豈剛中之君子哉。且困之體剛掩乎柔也。卦中以三爻之柔。揜三爻之剛。非特剛困而柔亦困矣。柔之困也以犯剛為忌。須退守以為安。剛之困也以躁動為戒。惟固守以為福。葢陰困其宜也。陽困其變也。初以陰居下。欲三為應。二隔其路。進不能以觀變。退不能以守順。將坐于困窮而不得所安也。然困而自遯不傷夫陽。得其所避也。故不言凶咎也。二以剛中之德而任濟困之勞。又能居謙處靜。為德之盛。恩寵並隆。物所歸也。且坎居北方之位也。朱紱南方之物也。離之應坎通塞之間也。宜竭誠稱職。如用享祀則吉。然必待機緣之自至耳。茍不安處俟命。先往求之。則降志隕節凶自取也。咎將安歸乎。困奪于先。名驅于後。君子之所宜慎也。三才德不足以處困。又陰體而承陽。用小人而志武者也。且二欲推四以上進。四又欲退二以圖安。三處其間進廹乎四。則如戴石退據乎。二則如坐剌。困之甚也。然其犯剛之志猶未已也。有傷而進。無變而求。六已征矣。而猶欲合之為助。其孰與應。故曰入于宮不見其妻也。且入不如初征。不如六困。而有害者也。四才德不足。惟冀援于人。就其志在初。而初又隔于二。則所以來彼者徐筡也。無偶求行。雖已有堅利之具不行也。故曰困于金車。吝也。然以陽居陰。履謙能守。二必不爭。初亦不判。事有終也。九五以陽居陽。而所乘之四與所應之二又皆剛壯。則為用武之君也。但用武之君為上陰所揜。如權奸蒙蔽之意。未免忿其不恭。致其刑威。殆有傷痍之見。故曰劓刖也。既為所傷。則無所用。象為赤紱之困。猶幸資性英明。剛中說體。不動身色而畔援之黨久而自消。故曰乃徐有說也。得其說而孚。以至誠反受天下之福。已上居困極。才弱時窮。欲動不得解。欲靜不得安。如果于葛藟于臲卼也。然窮當思變。苟知剛之不可乘。必改計而去之。吉之道也。嗚呼平城之圍。赤紱之困也。兩階千羽。即所謂利用祭祀也。然諸爻之相應詞。或相襲而旨各有所歸。如九二之征凶。以進為征也。上六之征吉。以退為征也。此貴陽而賤陰也。貴陽則欲其慎于進。賤陰則欲其安于退也。曰困于酒食。志不遂而困于惠也。困于金車。劫有阻而困于行也。困于赤紱。權有奪而困于治也。總居下者澤不及物則困。居上者治不及遠則困也。至于陰之困也。曰不覿。曰不見其妻。曰動有悔。皆言困濫而不能守躬也。陽之困也。則曰方來。曰有終。曰有說。雖當困而能自振其困也。故困者小人之所為困。君子無困也。語云聖人無憂地。斯言其信然也。

 

 

○○○ 坎上巽下

。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彖曰。 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初六。 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象曰。 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舍也。

九二。 井谷射鮒。瓮敝漏。

象曰。 井谷射鮒。無與也。

九三。 井渫不食。為我民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 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六四。 井甃。無咎。

象曰。 井甃無咎。修井也。

九五 。井冽。寒泉食。

象曰 。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 井收勿幕。有孚無吉。

象曰。 元吉在上。大成也。

井之繼困。以其體有守而不窮。道有常而不遷。行藏有時德之最善者也。六爻之詞皆無凶咎者。以井之為物。見用于人而不求自用也。卦言嬴其瓶凶者。不用者之凶也。非井之凶也。無喪無得。往來井井。蓋無喪則無凶。無得則無吉也。此卦巽為體而坎為用。陰資乎陽之說也。卦名井者。以木之根荄入于坎水之中。以水之膏潤溢于巽木之上。其出也有源。其施也不匱。養之有度。用之不窮。先王以良心而運為良法也。但天一之水為坎。坎水汪洋易失其貞。若德性未堅。難以持守。意見偏執易于紛。更必以剛中之德制之。始冬溫而夏涼。不變于寒暑。不剝于風雨。能保其貞也。嬴其瓶者。即改井之為也。改井者即無剛中之德。而不能全其器也。已象以木上有水。浸長上行。井之象也。造化以五德用事。而水為之紀。木為之行。故水木之為用相通也。當閉藏之時。則木氣入于水中。而井為及發生之時。則木氣出于水上。而井為涼木氣之伏溢。惟井司其宜也。且陽之上生一陽。謂之太陽。生一陰謂之少陰。陰之上生一陽謂之少陽。生一陰謂之太陰。少陽之上生一陽而為巽。又生一陰而為坎。巽五坎六。坎在巽上。故曰木上有水也。水獨言井者。惟井之為德不失坎之真性也。君子體此以之勞民勸相。制其田里。教其樹畜。竭為興發。補助之用所謂養而不窮也。養則民不困。而吾道亦不困。此井之所以繼困也。井自下而上。出功成于上。吉歸于上。故上六言元吉者以及物也。物之吉也。非井之吉也。君子出而能濟天下之眾者。義猶是也。夫君子以天下為體者也。隱非甘下也。出非好也。會逢其適不得不然也。然而道之成也。必成于出。故井之為義以出為貴也。初無養人之德。不足以為世用。如舊井無禽。為人所棄。而泥蟠之象也。二有養人之德。而汲引無人。不能澤物。如井谷注于鮒。敝甕漏于下。即少有所長。亦僅浮沉于閭里之際也。三德足以澤民。但遭時之違。不能見用于明主。徒惻然心曲。是為可食而不得食也。四潔于內而飾于外。日新之德以浴其功。如井之甃然。體用無獘。可謂修身而見于世者也。五剛中居尊。志高行潔。淵泉之德甘而可食。純粹之功澄而不滓。故曰井洌寒泉。食養之之體已立矣。而用猶未廣也。至上六之井收勿幕。自裕其用。羣利其有導民之利。而不窮任民之取。而不禁實德相孚。博施不匱。大善之吉。非其人而誰與歸也。雖然君子施澤於天下。則天下受其利。君子無利也。即其澤不獲施於天下。亦不用者之責。終非君子之咎也。故井之成成於德也。有遯世不見之精神。始有萬物皆覩之氣象。則知君子善養天下。在善養其德。以全用不輕變遷其志。以違天者也。

 

 

○○○ 兌上離下

革。 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也。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 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初九。 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 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六二。 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象曰。 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 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 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 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 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五。 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象曰。 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上六。 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象曰。 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革者。天地之變也。天地不變則聖人遵養時晦而不變。故變非聖人之得已也。此卦離為體而兌為。用兩陰俱柔。中少不相得之說也。象取乎澤中有火。若澤中有火非正也。所謂陽水不治陰火。潛然大澤之中或常有之。且兌為少陰。自非北方之正水。而情激於性。用以敵南方之正火。火氣既盛。水不能制而生變也。故曰水火相息。此勢窮而生變之謂也。然變之所生。生於不合也。以中少二女同居失序。志不相得。則必至乖戾。相尅不止。必相離而變革矣。雖然天下之事苟不至於如水火如二女。聖人豈樂於革。聖人者因天地之變而為之變也。變革之道。以規易矩。以琢為樸。協贊化育而與天下更始。必誠信相孚。非可強革者也。釋經之義曰巳日。乃革亨利悔亡。此言曰有十二時循迴已久。而陰陽終始自有相生相息之道。陽之息機於此。即陰之變化於此。謂之巳日。正原始要終。推所以生究。所以息變無不盡。不使其有性情之違也。性情相符便非妄革。則知精神所運天且弗違。而況於人。有不孚乎孚。於萬民則大而且通乎於萬世。則利而可久。悔其亡哉。然內外既相信從。巳是非文明以說不能也。文明則能經緯於事。宜照徹於物理。悅則相化於情性。而不拂乎時勢。總時勢所至即義理所在也。義理所在即天地之心所寄也。況天下之變革由於人心之變革也。故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如天不順人不應。南巢牧野之師何舉哉。始知湯武用革。其以夏桀商辛為水火為二女也。象曰澤中有火。水能滅火。此言時之不能不變。猶日之不能不已也。聖人體此。以天道人事準于危微變革之交。以時為七政之要。惟明以知時。悅以順時。亨以宜時。貞以守時。把競競業業之中。推于天旋地轉之會者。是亦不得已也。故曰變非聖人之得已也。因天地之變而為之變也。且革當初事之始。法未甚獘時。猶有待位。列諸爻在下者。有議革之思。在上者當主革之任。是以初居下位。革機雖動事未可為。宜中順以守成。不可躁妄以應變。故曰鞏用黃牛之革。鞏者革其堅仞。毋輕變焉。二得其中。上應乎剛。革其時也。以柔順之德濟以文明之用。征吉无咎。然陰不先唱。臣不居首。曰巳日乃革。則主其詳也。從其順也。革道庶幾矣。夫君上之革孚于巳日之前也。臣下之革革于巳日之後也。以緩為革。從容慎重。便無紛擾之咎已。三處離之極。居下之上。性過乎剛。躁動于革。以是而往未孚。于人征則有凶。雖正亦厲也。彼之為病因不審其機耳。故曰革言三就。就之猶云乎思也。三思而不輕變。則革孚于人心矣。所以二征之吉者。柔當上也。三征之凶者。剛忌進也。四值變更之際。不嫌于過中。又當處上之下。利于剛正有張弛之才。無偏倚之用。自然積獘盡洗而悔亡矣。然必有信下之志。而後為改上之命。則命無不行。而革故鼎新之治成矣。五以大人之德為革之主。損益千古斟酌百王。文章之美炳燿塵寰。以龍飛之德濟之。以虎變之威明著動變。有孚之慶豈待占決哉。當此時三之有孚。求孚于上也。四之有孚。克孚于下也。五之有孚。合上下而端信從也。上六剛柔得中。此當革道之已成者也。上有革命創制之主。下有嘉猷潤色之臣。蔚然其文如豹變也。然虎變文章之大者也。豹變文章之小者也。君之神理寄于經綸。臣之學術宣于法令。由是人皆遷善毓德。而風移俗化矣。曰小人革面者。因革道已成。道德積于中。而英華發于外。貴在無為。不用過激。故居貞則為吉。躁擾則為凶也。嗚呼。聖人非樂變也。疇不欲遘堯而逢舜哉。其如時勢何湯武而用黃牛之革也。堯舜以為辜矣。故虎變亦非得已也。變而復征。湯武亦不為也。噫。末季之變革紛然不一。如九三之躁競。與上六之征凶者。往往而見此。皆無其才而逞其欲。有其位而不善其用。等而論之。棄于堯舜固遠矣。比之湯武亦僅有其事而無其德者也。悲夫。

 

 

○○○ 離上巽下
鼎。 元吉。亨。

彖曰。 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象曰。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初六。 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象曰。 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九二。 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 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九三。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象曰。 鼎耳革。失其義也。

九四。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象曰。 覆公餗。信如何也。

六五。 鼎黃耳金鉉。利貞。

象曰。 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上九。 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象曰。 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鼎者。象也。貴重以昭其德也。聖人畫卦不專取象。而象無不該義與象合。則因象以名卦也。體之曰耳也。鉉也腹也。足也。因卦之畫似之。而爻之義不必泥也。所謂不可為典要也。井與鼎之象。民用之大者也。民用之大而主鼎者。當以德為重。經綸調爕。不失于徧倚。可永保其元亨也。此卦巽為體而離為用。陰成乎陽之說也。夫聖人制器尚象。因木上有火。鼎之體立矣。天顯其象。人終其能鼎之用成矣。然凝天命而係人心。則其用豈小哉。故亨上帝以報功。必鼎烹以達其誠。養聖賢以崇德。必鼎烹以將其敬。內巽外離。既沉潛而入義理。又聰明而觸事機。鼎之用也備矣。且五以微柔而履大寶之尊。二以剛明而承重器之任。是以得元亨也。象以火生木上。烹飪所宜。鼎之象也。君子禮卑。法地智崇。效天以柔順之德為聰明之用。所以能正位凝命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謂之用。中之為用見于其位。君臣上下各正所居之位。則不失天命也。位正而命凝。鼎成而形養。其義甯有二哉。鼎之貴上也。猶井也其待用也。有次不可紊也。如初為四應。才弱不足以勝任。失臣道之宜。有顛趾之悖也。苟為之警戒。震動去其柔靡以從陽剛之貴。則為出否之利。有得妾以其子之幸也。妾之事夫子之事父。居勞惟先執役惟賤乃為宜也。故无咎。九二實德積中其器已固。但密邇于初。不免有小人之侵逼。故曰仇有疾也。言仇其所疾。殆不使安于鼎也。若剛中自守。不惡而嚴戒。其不即而疾。我則輔鼎之功成矣。三才全德備。可以食天下之奉也。但舍其君而不事。雖有雉膏之美而不能食。然蘊其德者。久而必彰守其道者。其終必遇當獲方雨之吉。而虧其不仕之悔也。四膺重器之任。實無自立之才。況任匪人而敗公事。鼎為折足覆餗之凶也。但形之沾濡。即不可以享帝養賢。則素所期許者失之遠矣。五虛中用賢。由于至隱。崇大道以官其能。知正用以重其器。鼎之命永凝也。雖然鼎惟剛可以受火之用。若過剛亦損于木之體。必精明溫潤。合而為一始成玉鉉之象。此為不吐不茹。剛柔相濟。相道得而大典成也。已舉而論之。初居下位。曰利出否者。治無位之奸也。二居尊位。曰仇有疾者。繩有位之奸也。三之過剛。居變革之時求治太急。而下無所應者也。四居柔乘剛。承上而應初者也。惜其知小謀大。不堪重任所以辱及其身也。五體柔而任剛。以金為鉉。能濟以剛也。上體剛用柔。以玉為鉉。能節以和也。柔以制剛患其不貞。剛以節和無不利矣。嗚呼。井之與鼎。水火之用也。水之貴通也。火之貴節也。收以上水通之也。玉以鎮火節之也。故二卦之上爻所以皆言无吉也。

 

 

○○○ 震上震下
。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惊百里。不喪匕鬯。

彖曰 。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后有則也。震惊百里。惊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象曰 。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身。

初九 。震來虩虩。后笑言啞啞。吉。

象曰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后有則也。

六二 。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 。震來厲。乘剛也。

六三 。震蘇蘇。震行無眚。

象曰 。震蘇蘇。位不當也。

九四 。震遂泥。

象曰 。震遂泥。未光也。

六五 。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象曰 。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上六 。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象曰 。震索索。未得中也。雖凶無咎。畏鄰戒也。

坤求于乾。得其初爻而為震。震為乾之長男。六子之最先也。陽氣盛畜而遏于二陰。故震迅而為雷也。夫能震則危者使平。伏者使起。有亨道焉。人主心存恐懼。不敢萌感荒之念。即有禍患之來而神明在躬。如主祭者匕鬯在執也。此震之為卦。上下重震。陽奮乎陰之說也。陽之不可下天地之道也。陽之不終下天地之機也。故柔而乘剛所必震也。猶小人之乘君子。人欲之蔽天理。二時之厄也。而終不能以掩正也。但當震未來之先。必虩虩然常存愓厲之思。而後能笑語優游。得處事之則也。惟其有則則。才足以任天下之重。德足以副宗社之靈。名稱丕震。如雷聲之遠邇共驚也。象以雷聲。洊至奮迅不遑。震之象也。君子體此。于變動之來先存心凜烈。修治其身。思省其過。蓋君子敬天之心已篤于平時。而畏天之威益嚴于今日之謂也。震之六爻。初與四為主。而四之震處于上下重陰之中。有互艮之體。上有所震下有所牽。不若初陽之能自主也。故初日啞啞笑語自如也。四曰遂泥沉溺不返也。二在初陽之上。故曰來厲。五在四陽之上。故曰往來厲或往或來。雖其來厲而實緩也。二喪其貝。失其位也。五居陽位不可失也。故曰億無喪也。億者大也。象所以言大無喪也。二之躋于九陵危險之極也。又曰七日得者。柔順中正足以自守。故復其位也。五之曰有事者。戒其操心以危慮患以深之道也。三遠乎初。則震蘇蘇而聲漸緩矣。然必戰兢愓厲。避其乘剛之逆。則可以無眚也。上居最遠又當四之不震。則震索索而無聲矣。但其陰柔之質常懷。恐懼瞻視徬徨。猶矍矍然也。曰征凶者。上無所征必返而救三也。返而救之逆用其剛。所以凶也。若不往救則止于震。鄰雖失婚媾之情。不失奉陽之義。即有言奚恤也。蓋陽可避也不可逆也。扶陽抑陰。聖人之心也。即天地之心也。或曰初為震主。不先儆惕反笑言啞啞者何也。此尊陽之義。陽居其吉。陰居其凶。宜也。二曰七日得。三曰無眚。五曰無喪。上曰無咎者。何也。戒其變動之時。有恐懼而無逸豫也。噫。臣之事君。小人之事君子。恐懼自存。則何危也。故危所以致安也。安所以召危也。危而後知危者下也。不危而預知危者上也。諸爻之義皆危而知危者也。非不危而知危者也。故无咎也。亦无吉也。若夫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者。則不危而知危者也。以安為危則不以危為危也。是可以為宗廟社稷之主矣。

 

 

○○○ 艮上艮下
艮。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象曰。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 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象曰。 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 。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 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九三。 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 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 艮其身。無咎。

象曰。 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五。 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 。艮其輔。以中正也。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艮之為卦。一陽居二陰之上。陰止而陽靜。故為艮也。易言艮其背者。背之為體 內含臟腑。外統肢骸。無欲無思。其靜與動載虛。而行止之意也。故取象焉。人能知其所止。凝神虛遠。形迹化而思慮捐。內可忘己。外不見人。則動靜皆天。自無妄動之咎矣。此卦以陽臨陰。不相凌爍。陰陽各得之說也。天下之事千變萬化周流六虛。固無一定之機。然而各有一定之理也。如貫乎動靜之間。妙于當然之用。行止以時不參于我。則止亦行也。行亦止也。正所謂得其所當止者也。得所當止而止之。惟道是體。何己之見。惟道是用。何人之見。人己兩忘。定慧生而客塵滅。器宇光明隨機圓應。孰得而為吾道之障哉。彖言上下敵應不相與也。陽上陰下。未嘗不應。但不得已而應之。故謂之敵應。而曰敵雖應而不相與也。不相與者。不相引也。不相入也。然見聞無礙。終無物我之累也。象以兩山各止。其所靜而能遠。艮之謂也。君子推此而思不出其位。葢兩山交。乘出之象也。分其體而觀之。即止之義也。凡思多紊事。以止持之。則從位起思。而不以思迎位。內不膠繫。外不妄馳。始為止其所而不出也。如是則耳目視聽莫非天理流行。任天下之事眾寡大小紛然迭出。亦不能奪吾之真矣。觀六爻之義。初性本靜。內欲未萌。得其止也。而外交相引不可不慎。故勉其立跟之堅定。曰艮其趾也。二能安靜以居躬者也。故曰艮其腓。但君子之心。以人己兼成而後快。因所隨之。三剛愎自用。妄止于上。而不能拯。終為強制之心而已。且時行而行時止而止。動靜之門正不可逞心于妄者也。三則違時強制。不知變動屈伸之用。如艮其限焉。艮其限事物紛。更安能免于危厲之熏灼乎。四以陰居陰。時止而止。心既無妄營。己身焉有妄動之咎哉。五居君位。安仁體道。動靜語默皆得之中正不徧者也。故曰言有序而悔亡。然而行止之道不難于先機之固守。而難于末路之操持。如上六之性定養純。終始不易。敦厚于止者也厚。可終者學所以聚。而道所以凝。因物付物。日應萬變而不失其為艮之體也。嗚呼。聖人勉人以止也。意深哉。所謂止其所當止也已。

 

 

○○○ 巽上艮下
漸。 女歸吉。利貞。

彖曰。 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象曰。 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初六。 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

象曰。 小子之厲。義無咎也。

六二。 鴻漸于磐。飲食衍衍。吉。

象曰。 飲食衍衍。不素飽也。

九三。 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御寇。

象曰。 夫征不復。離群丑也。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順相保也。

六四。 鴻漸于木。或得其桷。無咎。
象曰。 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九五。 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胜。吉。

象曰。 終莫之胜。吉。得所願也。

上九。 鴻漸于逵。其羽可用為儀。吉。

象曰。 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漸者。漸進之意也。萬物當將動之微。而事機猶在。守正之候君子。所以慎于進也。此卦艮為體而巽為用。陽隔乎陰。陰待乎陽之說也。象取于山上有水。何也。木上升而山下止。有進而能持之意也。木之在山。當風飈搖撼其勢。若傾危而仕之進也。當貞悔之交。宜寬以居之。持禮以進。相時而通法乎艮止之義。則德必漸積而盛。俗必漸摩而化。自無枉道狥人之失也。釋經本義。山止而風得其平。風靜而木得其養。可漸進而得其位也。初漸于干位。雖未安而履危。未峻能中心愓厲。不希躁進。借人之言為己之勉。吉无咎也。三之陸也。體柔而用剛。先時而妄進。內不能閑邪。外或以禦寇。故圖征進而不得克。復抱經濟而不得自伸。四之木也。柔順居躬。逼處高位。亦據于所爭之地也。若居易而守順。危亦為安。五之陵也。身居尊位。處于所塞之途。將有廢時失位之漸致其宜者。惟思履道而賢。終合守剛而邪自遠也。曰干曰木曰陵曰遠。皆相時而進。進而能懼者也。獨二漸于磐。蓋進得其所安。然曰飲食衍衍。亦有需之之義。終不輕于躁動者。未可云自適其適。而不知所當進也。上九之升逵也。位過居尊。下亦無應無歸與進之義。然居人位之外。超然于進退。故雖處極高。有可用為飾之象也。凡處尊者。盍取則于此。

 

 

○○○ 震上兌下
歸妹。 征凶。無攸利。

彖曰。 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征凶。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

象曰。 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初九。 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象曰。 歸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九二。 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象曰。 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六三。 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象曰。 歸妹以須。未當也。

九四。 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象曰。 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六五。 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象曰。 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上六。 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象曰。 上六無實。承虛筐也。

歸妹之繼漸何也。漸以女歸為象。歸妹又以漸進為期。蓋士之守道。猶女之守身也。必止靜以正其志。始能順動而持其節。若枉道狥人。事既不能進。徒為誤身誤國之凶也。此卦兌為體而震為用。以陰從陽之說也。夫陰陽交感天地之大義也。凡陽順于內。陰遊于外。乃為天地之化機。陰從于陽。陽動于陰。乃為天地之生氣。故天地不交則氣化塞。而萬彙不興。男女不交則形化絶。而人類滅息。卦以震為長子。而外交承父行。兌為少女。而內從母誼。其守女道之終者。豈非為人道之始乎。然男動而女悅。悅以動失其正也。女之失正不可以承家。是以當為征凶之戒。伸其私眤之非也。象以澤從雷而降。猶女之隨男。而動歸妹之義也。君子體此。知夫婦之道。情重于陰陽。義配于天地。必正其始。斯能要永結之合。若悅而動。是或有將來之變也。則始事之不可不慎也固矣。如初為有德之臣。不能逢時以助于君。猶之有德之女。不得于正而安于妄之微也。臣不能盡臣道而有跛履之艱。即女不能居婦道而有僣嫡之嫌也。二有賢德。遇非其君。宜委曲以效忠。不當勉強以行義。曰利幽人之貞者。正隱居岐志。精白修躬之謂也。三無德以待時。必違世而終棄。猶歸妹以娣。不免自賤之失也。四則抱道自守。外無千名之嫌。中有待價之志。志之所待終。有遲歸之遇而不為愆期之失也。五六柔中居尊。屈己下賢。德盛化隆。惟謙抑以從禮。不容飾以悅人。猶帝女之歸。反不如娣之袂良也。其崇儉節而去虛文德蔑以加矣。上無實德。侈志浮華。乃悅以動之極也。大義已虧。婦不成為婦。終為承筐無實之嗟。夫不成為夫。或為刲羊无血之變也。茲窮厄以終身。何以為利乎。然歸妹之義既重如斯。而仕進之節不可紊也。可推之已。故初之為娣。二之處幽。三之反歸。四之遲歸。皆所以抑之也。至于六五。柔德居尊。修飾過于君后。然必能終自持盈而不敢逼陽。斯德其吉爾。苟如上六之處於窮極。無所仰受。雖承筐刲羊莫有與者。何所利耶。噫。士之貪慕富貴而不以正應者。豈可使之秉鈞持軸居於人上。其無攸利不尤。甚哉。繹是卦之與漸異者。一則明其機而能懼。一則隨乎動而過悅也。尚德者戒之。

 

 

○○○ 震上离下
豐。 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彖曰。 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人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象曰。 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初九。 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象曰。 雖旬無咎。過旬災也。

六二。 丰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象曰。 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

九三。 豐象曰。豐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

九四。 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象曰。 豐其蔀。位不當也。日中見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六五。 來章。有慶譽。吉。

象曰。 六五之吉。有慶也。

上六。 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閴其無人。三歲不見。凶。

象曰。 豐其屋。天際翔也。窺其戶。閴其無人。自藏也。

豐為明動致豐之義也。世而曰豐盈之極也。非王德曷能致哉。然而豐者即虛之漸盛者。即衰之伏。欲後事之常盈。必當為先事之憂慮。憂慮亦非泛然持之也。宜如日中之偏照。通夫隱滯。斯勿憂矣。此卦離為體而震為用。陽用乎陰之說也。古來氣運之盛衰。由於人事之防危繼絶。是以聖人憲天律時。惟有此照心之不息耳。宇宙如此其廣大也。事機如此其殷繁也。苟或怠荒厥志。不期侈而自侈。則天下之隱情必不能昭晰矣。所以明動之功當勤。日中之照洞達無遺。則盈虛消息之權不為造化用而為我用也已。雖然盛極不可恃者物理之常。憂慮必先防者持衡之道。試觀日未有中而不昃者。月未有盈而不食者。天地之盈虛尚與時為消息。況於人事鬼神。不出於範圍之內。能無持盈衛虛之戒乎。象以雷電交至威明並行。豐之象也。君子以物不可抑。猶之民不可寃也。故以之折獄致刑。大抵盛衰倚伏之機。人所難見即見矣。而優柔不斷。又何濟也。必如折獄如致刑明斷相資。而後其豐可保也。初之遇配。四之遇夷。小能協力。大能開誠。所謂相資也。曰雖旬无咎。往有尚者。初在下位與大臣相接。不接以日而接以旨也。但其實德相應何咎之有。往而從之。則事功成矣。二之見斗。三之見沬。以下之明值。上之闇也。故宜正己以感之。去邪以防之。有孚發若正己也。折其右肱去邪也。人之肱惟右為多動。動而不正則多邪僻。象為小人之陰險而躁動者。折之斯無咎矣。國家當豐。亨之時。人主喜事而躁動。小人乘之而倚權。開釁有不僨事者鮮矣。五質雖柔闇。能資人之明以開己之蔽。則虛心可以來天下之章美也。人主不患無以照天下。而患無以來天下。來天下正所以照天下也。何吉如之。上溺於人情。物欲昏迷不振。如豐屋蔀家。以豐盛自滿而為近者所蔽也。蔽於俗習。賢者退矣。其為凶也。不亦宜乎。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如秦皇漢武。宋之道君。迷於一時之識。障蔽不遷。皆有翔於天際之意。漢能自悔中業復興。宋卒不覿而凶蔽猶是也。吁可畏哉。大抵明君與相臣宜照天下。愈收歛則愈光明。愈發揚則愈障蔽。豈可矜高恣肆不知自反。終無底止。等於傾覆之危也。可慨矣夫。

 

 

○○○ 離上艮下
。小亨。旅貞吉。

彖曰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旅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初六 。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象曰 。旅瑣瑣。志窮災也。

六二 。旅即次。怀其資。得童仆貞。

象曰 。得童仆貞。終無尤也。

九三 。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象曰 。旅焚其次。亦以傷矣。以旅與下。其義喪也。

九四 。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象曰 。旅于處。未得位也。得其資斧。心未快也。

六五 。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象曰 。終以譽命。上逮也。

上九 。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啕。喪牛于易。凶。

象曰 。以旅在上。其義焚也。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

旅者。客寄之名也。志有所進而不得遂。境雖可止而不可常。或宦或賈。皆羈旅也。當旅之時。不為境溺。不為事迷。循素位之行。守志之正。則無往而不得。吉也。此卦艮為體而離為用。陰陽自得之說也。上離下艮。火上行而山下止。內所者心安靜而無妄求。外所行者燭事機而無蒙散。行而能止。止以為行。處旅之貞吉者也。旅得乎貞。則居易不爭。殊俗可諧。雖處困窮不足以動其心志也。象以山上有火。而無定旅之謂也。君子體此。明慎用刑而不留獄。如旅之行不留跡。居不留時有決斷之志。無停滯之機也。旅為境之偶然。知其所止不可。偶然而任之也。旅為事之小節。知其所行又不可以小事而忽之也。故處旅之道。惟以器識為先。初無超然之識。處旅而瑣瑣。近辱取災。其自致之也。二柔中合外。身心無曠居處適宜。有安貞之道而懷資之用裕。已得童僕之貞而周身之策備。三過乎剛。志與境旅次。而不得所安。喪童僕而不得所賴。雖貞而亦厲也。四離下而上。舍止而行。有出疆載質之遇。故曰旅於處得其資斧。但居非其正。無同德之助也。有上下之嫌。非欠安之地也。志不合於同人。才不售於當世。安能有快心之事乎。五為文明之主。有羈旅遠臣入國而覲。其休光初或阻於一矢之失。終必得譽命之榮也。上九以剛自用。窮大失居。似無可棲之地也。故嗚豫自樂於先。號咷忽嘆於後。驕亢之害終昏迷而莫之問也。是故旅為境之偶然而處之。不可不貞。旅為事之小節。而行之能止。始可得亨也。如初之瑣瑣。居卑而行。卑災由自取無論已。二即次而不求多則得。三焚次而不知抑則喪。四能自下。故具資斧而不快。五能處中。故居文明而不有其文明也。上處離之極。其位既高。驕而不順。樂而忘憂。則焚巢喪牛。上下莫與矣。大抵旅以處外。無義爵位。貨物皆外物也。知其為外而安之得不求多進。不求速處。不求高旅之善者也。況百年身世之間。何在非寄旅耶。雖旅非一致。於義則同知其義者。任境緣之各得。循素履而有常。忠信篤敬雖蠻貊可行也。故深於易者。然後可以深於旅也。信矣。

 

 

○○○ 巽上巽下
巽。 小亨。利攸往。利見大人。

彖曰。 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象曰。 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初六。 進退。利武人之貞。

象曰。 進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貞。志治也。

九二。 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象曰。 紛若之吉。得中也。

九三。 頻巽。吝。

象曰。 頻巽之吝。志窮也。

六四。 悔亡。田獲三品。

象曰。 田獲三品。有功也。

九五。 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象曰。 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上九。 巽在牀下。喪其資斧。貞凶。

象曰。 巽在牀下。上窮也。喪其資斧。正乎凶也。

巽者。柔順而入也。天下事惟大。有才力而後能大有所為。巽。以一陰伏於二陽之下。沉潛卑遜不能自振。雖於事或無所失。要其才力終有所未逮也。故曰小亨。然以巽順之德。而從陽剛之大。人終亦可憑藉而樹殊勳也。此卦陰順乎陽。德有餘而才不足之說也。是卦以陰貪鄙之居內承順為正。固非聖人所取也。曰重巽者。以二陰伏於四陽之下。以四陽乘於二陰之上。以柔順剛。以剛制柔也。剛不制柔則為隘為暴。柔不順剛則為謟為怯。故聖人反覆叮甯。以申戒命焉。然以剛毅之資入乎中正之矩。則德純化洽。而志無不行矣。自可以見剛中之大人也。象以風行相繼。無物不入。巽之象也。君子以為政教之施。命不再申。不能入人。故於其事反覆申命。然後行其所命之事焉。茲特以仁心仁聞。感人於愛戴之微。不徒以虛文告誡。強人於刑威之下也。初以陰居卑。持事兩可。進退不決。烏能濟天下之事哉。所利在武以壯其銳也。二以陽處陰。謙卑遜順。靖獻不欺。可以披丹忱而格君之隱者。故所利在誠。以表其忠也。曰用史巫紛若。吉無咎者。何也。巽在牀下。卑順之甚。施之於人。則近於攀援阿狥之意。不免為邪矣。以此格神誠意默達。吉之道也。四乘剛而所依者正。故能獲強暴以亡悔。五重剛而所位者。故能先命令以亡悔。兩言悔者。陽不可抑亦不可過也。兩言悔亡者。皆能知其才力。而揆其勢者讒也。三志窮而巽。其巽也過剛。不中勉為謙遜。為不得已也。上位高而巽。其巽也中無剛斷。優游從事為不知止也。故三言吝而上言凶也。大抵貪鄙之夫。愛其富貴權勢。不復為苟利社稷進退以之之計。而惟顧忌利害。怵愓譏讒極其巽順。阿諛曲從以保其所有而已。不知威斷。既失權勢亦從而去矣。迷迷不振迨。至喪其資斧而不知自悔。深可惜已。喪其資斧雖貞亦凶。豈可以云持保之正也。噫。事以持保為正。可謂正哉。

 

 

○○○ 兌上兌下
兌。 亨。利貞。

彖曰。 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象曰。 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初九。 和兌。吉。

象曰。 和兌之吉。行未疑也。

九二。 孚兌。吉。悔亡。

象曰。 孚兌之吉。信志也。

六三。 來兌。凶。

象曰。 來兌之凶。位不當也。

九四。 商兌。未甯。介疾有喜。

象曰。 九四之喜。有慶也。

九五。 孚於剝。有厲。

象曰。 孚於剝。位正當也。

上六。 引兌。

象曰。 上六引兌。未光也。

兌者。說也。入主以德禮化民。民無不懷。感之以肺腑。應之以情義。上下相洽。所以得亨也。然所為悅者必出於大公至正。不襍乎驩虞之私。乃利貞耳。此卦陰陽相和。而陰從乎陽之說也。夫王道固不令人流於喜好之私也。此以剛中而柔外。本之以太和之洋溢。不為偏黨之驩虞。誠心一致。得其貞也。貞則天人交協。順天理而不悖。應人心而不違。率民趨事。民用情而忘勞。率民犯難。民向義而忘死。不招徠而自至。不鼓舞而自興。已相忘於過化。存神之勸哉。象以兩澤相資。德義浸潤。兌之象也。君子以學無所潤。何以悅心。故集朋友而共為講習。葢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得同人而切磋。風雨觀摩朝夕悅心。應口之趣自無窮矣。但卦取於麗澤。欲其相潤而不流也。悅而流焉則為邪矣。諸爻惟初為吉。以其與陰相隔無所黨錮也。二比於在上之陰。處於危疑之地已。但至誠所格以信而亡悔。三無才德枉己媚悅。自取辱焉。凶之所由來也。四比於三之邪媚。似未甯也。能介然獨斷。以剛中之德。裁而隔之。始可邀君臣相合之喜也。五居君位。切近於陰。有小人剝君之危也。能以中正之志。孚而感之。自得預防之戒。不為其所剝矣。上六以陰柔之質而處於悅。後窮悅之巧。致人眤已而不自覺也。幸五之能戒不為所剝。則其悅媚之私跡雖似。形終隱晦而未至於光顯也。噫。悅之引人最為可懼。故處人於邪媚之間。惟以和以介。不為枉道之引。與苟合之來則得其正。而為理義之悅也。或曰兌為口舌。悅在心而發於言。言所以宜悅也。觀於六爻之詞。尚簡而不欲尚口也。所以止悅也。止於悅辨邪歸正。猶之隄防於澤。不輕使其流也。此聖人之深意也。

 

 

○○○ 巽上坎下

渙。 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彖曰。 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 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初六。 用拯馬壯。吉。

象曰。 初六之吉。順也。

九二。 渙奔其機。悔亡。

象曰。 渙奔其機。得願也。

六三。 渙其躬。無悔。

象曰。 渙其躬。志在外也。

六四。 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 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九五。 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

象曰。 王居無咎。正位也。

上九。 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象曰。 渙其血。遠害也。

渙者。世道險阨。人情解散。將不可合之勢也。王者萃聚精神。通德於神明。濟才於險阨。登斯民於袵席。措天下於舉安。雖渙散而復亨也。此卦坎為體而巽為用。陰陽相濟之說也。夫渙何以復亨也。臣之剛者有濟渙之才而不窮。臣之柔者有聚渙之德而不隔。剛濟以柔。行不困於內。柔濟以剛事不激於外。內外同心剛柔不悖。所以得亨也。然當渙時。祖考之精神散矣。民生之陷溺深矣。如不能以中孚之誠幽格乎神明。即不能以聯合之情顯通於民。類不能以奮迅之堪任乎艱劇。即不能以拯救之功弘濟於天下。故曰王假有廟利涉大川也。象以風行水上。披離無主。渙之象也。先王因人事之紛弛。皆逐於末而失於本也。故濟渙之道以享帝立廟為本。使民知所尊。尊之之至。因而尊君也。民知所親。親之之至。因而親君也。敦仁孝為聯合。則可以聚天下而不流於渙散矣。天下渙散之機。由於優忽之敗故。初用馬以求拔。二用奔以求安。不失志於怠荒。不溺情於偏黨也。凡為國之念。輕則為躬之念重克已之功。深則濟人之心切。三斥其私於己。四散其羣於人。所散者小而所聚者大。故曰渙有丘。匪夷所思也。破邪散黨非常之原也。必神之以不可測之機。而形之以必可賴之智。豈尋常思慮所及乎。惟夫號令之頒。則又當以王者之正道居之。葢天下之渙起於人心之離。人心之離因財用聚於上而不宣於下。今虛懷操於己。實惠及及於民。故曰渙王居無咎也。謀則神之。令則明之。所以大畏民志也。然散羣而不盡其類。頒號而不通乎隱。則其憂潛伏。其害復滋已。上必使其血去。使其愓出。然後居於遠害之地。而拯渙之功成矣。此非德足以格廟。才足以涉川者孰能致是耶。是卦乘險而六爻無凶。因二應於五。四資於五。上有渙汗之君。復有渙躬之相。更有奔機之臣。則剛柔相濟而行權。文武並兼而效用。雖有乍散之機可得終聚之助。故知其本而守其貞者。聖人所謂無死地也。

 

 

○○○ 坎上兌下
。亨。苦節不可貞。

彖曰 。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象曰。 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初九 。不出戶庭。無咎。
象曰 。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九二 。不出門庭。凶。

象曰 。不出門庭。失時極也。
六三 。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象曰 。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六四 。安節。亨。
象曰 。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九五 。甘節。吉。往有尚。

象曰 。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上六 。苦節。貞凶。悔亡。

象曰 。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節者。節而不過之義也。人情物理以得中為宜。故甯儉無奢者。乃通行之道。既濫復淫者。即偏勝之獘也。聖人裁制其間。不肯過於浮靡。以為敗常紊俗之失。亦不肯過於儉墻。以為矯情拂性之苦。所以得甘節之亨也。此卦坎為體而兌為用。陰成乎陽之說也。夫節之為卦。內兌外坎。所謂悅以行險也。人之情易流於邪侈之端。而勢位富厚尤能悅人。而使其沉溺不返。當此時能以剛用約。以柔作奢。得乎理數之中和。即合於人情之共適。然其所以為限制者。惟制儉則自止矣。方悅而止。節也。節本中道也。不節非中也。節過而至於苦亦非中也。故曰不可貞。不可貞者不能正物也。物不能從其誰正之。所以欲行節天下之權者。必先以和平之心通其節於天下。而後財用有度。民情有制也。象以澤上益水。易流於過節之用也。節用之道在原。其所自有而不過於中。要其所從無而歸之以正。故君子體之以制。數度而議德行。則規畫不淆。通天下之情而不違於禮。崇尚不濫守至中之節。而不失於時。以是而行範。身以範天下。不徒上循典則而下亦安於分也已。初之不出戶庭。無位而能守也。二之不出門庭。得位而過怯也。凶吉之辨昭矣。三以陰處陽。以柔乘剛。此不安分而凌節者也。故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四臣道也。以安為順。五君道也。以甘為貴。大抵節其在我者常失於恕。而節其在人者易流於苛。五之甘節以節。節天下者也。節天下而有中正之德。使天下咸知樂利之風。其為功也有誰如之。上六處節之極。過節之中。矯拂太甚。非人情之所安。不能甘而至於苦者也。以此施人。則物所不堪。雖正亦凶。以此修身則居心無妄。自何悔之有哉。爻之終係以凶者。嚴為不得中者之戒也。曰貞曰悔亡。則知聖人損過就中。防閑於性情之失者。切且至矣。

 

 

○○○ 巽上兌下
中孚 。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彖曰 。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象曰 。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初九 。虞吉。有他不燕。

象曰 。墻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九二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象曰 。其子和之。中心願也。

六三 。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象曰 。可鼓或罷。位不當也。

六四 。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象曰 。馬匹亡。絕類上也。

九五 。有孚攣如。無咎。

象曰 。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上九 。翰音登于天。貞凶。

象曰 。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

中孚者。信孚於中也。以至誠為感。無所不格。則物雖頑冥不靈。微隱無知者。亦可潛孚而吉也。由是信及於物。上下交孚。天下無有不被其化。即險難亦可涉矣。然又利在於正信。而不正則比於硜。硜之小節與好惡之偏私。殆不可復也。故曰利貞。此卦兌為體而巽為用。陰尚乎陽之說也。夫卦以中孚為義。渾渾融融。心若太虛。不與物著而實理藹然。此信之主於中者也。且柔在內而臣以和順之德。上通於君。剛得中而君以折節之誠。下應於臣。上巽下說情誼相孚。德之蘊於內者。即丕徵於外。自然有萬邦咸化之效矣。葢一誠之著。隱顯皆達。無物不動。即無物不及也。故曰豚魚吉。然以鴻鉅之才。中之以虛中之德。物我無間。應變不窮。猶之舟虛而可以游於水。心虛亦可以遊於世也。故曰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象以澤上有風。風撼水受。中孚之謂也。君子體此以議獄緩死。先王撫有天下。刑亦不得已而用之也。凡用刑者。中心有毫髮之疑。受刑者中心即有毫髮之恨。有不中之枉。即非中孚之化也。故議獄者。審其罪中之可釋。緩死者求其死地之可生。反覆推隱。總不啻乎哀矜勿喜之心也。初與四情誼貞一。所當信者也。一意信之始合以正吉之道也。如有他焉。二三其心則變於終。而不能安也。二與五中孚相應。有懿美之好。無爾我之嫌。能履其中也。故雖隔重陰不能間也。此孚得其道者也。曰鶴鳴子和者。立誠篤至。雖在闇昧。物亦應也。所以為應和之誠者。惟德是與。不為利也。故曰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三無信不恒。不能明於理。以為感又與四之膠於信者相應。則己無所主。人又無藉。對而不相比敵之謂也。是以言行不常。喜憂無定。不知其可者也。四承於五。陰德盛也。居盛德之位而與物校。自失其勢矣。曰馬匹亡者。能絶去私交一心從五。亦可無疑忌之咎也。五居尊位。羣物之主也。人君之孚必先合於臣鄰。而後通於億兆。故曰有孚攣如。必以誠感人。上下誰結而後化邦之治成也。上九居巽之極也。巽為風有變動之象。天下之事窮則變變則通。理數然也。如當事勢窮極之時。而乃執一偏之見一節之信。必欲求伸而不知所止。譬如信小鳥之音而欲其登徹於天也。不合於理不得其機。雖正而不可行也。是卦不言信而言孚者。上下相應以說。以巽中心之比不貳不疑。所以致信也。若世之泥而不化。固而不通其蔽也。矯失其所以為孚也矣。

 

 

○○○ 震上艮下
小過 。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彖曰 。小過。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飛鳥之象焉。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象曰 。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初六 。飛鳥以凶。

象曰 。飛鳥以凶。不可如何也。

六二 。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

象曰 。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九三 。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象曰 。從或戕之。凶如何也。

九四 。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象曰 。弗過遇之。位不當也。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

六五 。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象曰 。密雲不雨。已上也。

上六 。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象曰。 弗遇過之。已亢也。

易以大為陽小為陰。小過為卦四陰揜外。二陽居中。陰過於陽。小者過也。陰雖乘勢而二陽處於上下之間。為之防遏。則小人不得大有所過而為亂。即君子亦不能大有所過而為治也。故曰小過利貞。君子斟酌剛柔揆於可否之間。晰於順逆之際。安分循理。惟合於時宜而已矣。此卦艮為體而震為用。陽遏乎陰之說也。葢小過之時。小人固蔽於私而未化。君子欲振起其勢而未通。固而不通。則事不行。通而不正。則人不服。故利在於貞也。可小事不可大事者。補偏救獘。亦不能大有所為也。必示之以能容之量。擴之以不競之心。而後適於時行之機也。事有大小。惟其時之可而已。數有上下。惟其時之宜而已。時當大事以大為。貞可上而上。時當小事以小為。貞可下而下。宜也。如當小事而欲為大事。是不能下而強為上。非宜也。故曰飛鳥遺音不宜上宜下。乃大吉也。凡小人所欲爭者。其志在小。君子得其情而以寬與之。如飛鳥遺音。何足深追。不與之計較。坦然由之則疑忌不生。而死憤潛消。此治小過之道也。象以山上有雷。聲施未顯。小過之謂也。雷之在山也。其聲為過。聲之止於山也。其過為小。君子體之。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其過也所以矯世厲俗也。君子當用權之時。不能移世而止於矯世。不能革俗而止於厲俗。即可小事不可大事之謂也。夫陰之過陽也。為小過而過有得失之分。故所過之位亦有不同也。合而論之。初上兩爻陰不中而過者也。初之應四。曰飛鳥以凶。小人躁進者之凶也。上之處亢。曰飛鳥之凶。小人過盛者凶也。茲皆因過而過者也。二居中而比三。能制其過者也。五居尊而比四。能治其過者也。曰過其祖遇其妣者。以位而言也。祖始也。謂初也。居內為妣過。初而履於二位。故曰過其祖遇其妣也。曰不及其君遇其臣者。以不應於五而安於下也。於內則言過。於外則言不及。葢過於內而不於外。外臣之小過也。密雲不雨。陰盛於上。未能行其恩。施廣其風化。惟弋取至近在穴之物而已。不能除暴戡亂於天下也。治於近而不乃行遠君子小過也。此上下四陰之別也。至三四兩陽。則三過剛而四居柔者也。故三之弗過乎陰。則當為之防。四之弗過乎陽。則惟為之戒也。陽過剛而陰方上其禍不可測。陽居柔而陰已上其禍猶可逭。故有曰戒曰防之不同也。然而君子之於小人也。防之固難。遇之尤難。求進則與之競。而排擠固守則與之為異而媢忌。故守之在我。雖當利貞而行之以時。又當勿用永貞也。噫。所以知持之以道。行之以權者。皆不得已之為也。雖然小過之時君子果矣。但悖逆亂常小人終何利哉。初上之詞可為鑑已過。至於亢將何所遇。飛而不已將何所託。彼以為巧。此破其奸。矰繳之所來也。災眚之所及也。故初曰飛鳥以凶。上則曰飛鳥離之凶也。聖人終始申誡。固為君子深其防。并為小人惜其謀也。是故君子當時不可行。安忍從人。居躬卑簡。此豈樂於小而不能大哉。亦緣世之治也。及一無蹟則以道為功世之衰也。因貳以濟則以過為功。以過為功。君子之不得已也。明矣。

 

 

○○○ 坎上离下
既濟。 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彖曰。 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象曰。 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初九。 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象曰。 曳其輪。義無咎也。

六二。 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曰。 七日得。以中道也。

九三。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 三年克之。憊也。

六四。 繻有衣袽。終日戒。

象曰。 終日戒。有所疑也。

九五。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象曰。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上六。 濡其首。厲。

象曰。 濡其首厲。何可久也。

 乾居坤為坎。坤於乾為離。以後天之氣合於先天之炁。所以坎離之成既濟。猶地天之成泰也。而六爻相應。剛柔當位。既濟之得其正焉。然而功成物極。聖人所慮也。此卦陰陽相得。體用相生之說也。卦辭言亂。終爻言厲。此其為戒。正為無患之防也。曰既濟亨。時當極盛之終。必有失亂之漸。故民物受社於下。君臣憂虞於上。但可小者得亨而已。曰利貞者。剛柔正位。剛無紛擾之虞。柔無因循之失。理相得而情相入。既濟之所由成也。但初吉終亂。文王以數言也。而孔子恐人悠忽。任時無持保之思。有廢弛之意。則曰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正謂數歸之天。道責之人。斡旋之任不容諉也。剛柔皆當位而獨曰柔。得中何也。葢剛近於上。將為亢矣。柔之得中。輔乎剛而為行。剛之近亢反乎柔而自止。人君當豐溢之時。欲心日進則戒心日止。人有止心是以憂勤輟而怠荒生。以剛明而趨闇昧。不免為濡首之厲矣。象以水火相交。各得其用。既濟之謂也。君子體之以思患豫防。葢水在火上。炊爨之象也。食之以成。養之以濟。而設或不戒。則火熾水溢。反能滅火。則事之既濟者轉為未濟矣。君子知機。揆勢先為不測之防也。防患者非防患於未然。正防終止於此則患生也。卦之離先而坎後也。有始明而終暗。始麗而終陷之象。故勢極於上則為濡首之厲也。然其為儆也。位雖相得自始至終無一爻而不申意也。如初之退而後進也。二之喪而後得也。三之憊而後克也。四之濡而後戒也。獨五居其尊不言戒。而勉以福者。戒之至也。初之曰曳輪也。濡尾也。非不濟也。心常謹畏事不輕為不果於濟也。二有得濟之才。可用之德。是無所喪者也。然處明應剛居二陽之間。而上無所承。下無所比。勢必見侵。故曰喪其茀也。然以中正之道不可終廢。待時而動必應於五。無不得也。三以剛承坎。過於求濟者也。四以柔乘離。慎於處濟者也。求功於外孰與之弭隙於內。故既濟之所。急者非才也。所最忌者則小人也。九五履正居中。濟世之主也。然而善始則易繼終則難。當舉祭祀之誠以為戒也。作事在東。收功在西。創制於始。文多繁密則當以簡約甯靜。使天下孚於安靖之福。故東隣之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象所謂時者。時惟其可不求過也。曰吉大來者。舊者已除。新者方來也。若不能持盈。則有往而无來矣。嗚呼。治亂无定局。轉易在人心。初終有兩念。治亂則有岐形耳。故初之得中則治。終之有止則亂。此非終之能亂也。以其終有止心而亂之所由生也。治亂之關豈可藉口於天。而自溺於止哉。故易之剛柔相濟者。正所以維治亂之運者也。

 

 

○○○ 離上坎下
未濟 。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彖曰 。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象曰 。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初六 。濡其尾。吝。

象曰 。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九二 。曳其輪。貞吉。

象曰 。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六三 。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象曰。 未濟征凶。位不當也。

九四 。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象曰 。貞吉悔亡。志行也。

六五 。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象曰 。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上九 。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象曰。 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卦終未濟。理雖陰陽顛倒。實乾坤往復之機也。以卦論之。離陰在上。而坎陽在下。水火之志不相資也。以爻言之。陰上為君。陽下為臣。剛柔之分不相當也。志不交分不定。是以為未濟也。然而陽居陰則不亢。陰居陽則不靡。陰應乎陽。陽應乎陰。所以志暌而終合也。分乖而終正也。故曰未濟亨也。亨者天也。亦由人心之敬慎也。不終窮者天道也。不使其窮者。亦由人事之斡旋也。此卦離為體而坎為用。陰陽相應之說也。未濟之卦而亨也。因五柔得中。盡人事以回天。不為輕銳以僨事。曰小狐汔濟者。因時事方殷。尚未離於險難之交也。但易於乾之末。言亢龍。戒陽之多動也。於未濟之始。言小狐戒陰之多疑也。陰之應剛也。患其不力也。患其不果也。故以狐之幾濟而濡尾者為戒也。狐本多疑。小者力弱故舉以為喻也。不戒陽而戒陰。以陰之當位也。象以火在水上不相為用。未濟之象也。君子體此以慎辨物居方者。察其所以異而求其所以同也。物以羣分方以類聚。辨則知水火之相克也。即所為相生也。居則知陰陽之相違也。即所為相應也。此以人事贊天道也。六爻之義以居中者為重。觀於三四兩爻。任其責者也。三出坎而承離。故以涉川為利。四居離而履坎。故以伐國為功。三以其位。四以其才。濟險樹功皆為上下所倚藉者也。三才雖不正而所居陽也。所應陽也。所比陽也。雖欲諉焉其孰與諉。故不宜避難。利濟難也。征者去而違之也。上下交責所以凶也。苟矢志而濟焉。上下助之無不利矣。故曰未濟征凶。利涉大川也。四履非其位而才稱其任者也。靜而以正自勉。動而以剛為用。則悔所以亡也。功所建也。賞所以得也。曰震用伐鬼方者。力去陰邪。如伐遠然也。故三四兩爻皆當濟難之地者也。若初之濡尾。二之曳輪。一處於坎之下。一居於坎之中。或自量而不能濟。或自避而不急濟。皆未可語此也。五居明之中。有粹美之德。無矯飾之用。有君子之光。濟事任人明而不炫者也。上九才過乎剛。勢居其極。求濟不已。則患必生非所。云拯危濟險之具也。惟飲酒自樂。從容以待命。明之至也。然飲酒而曰有孚者。葢濟難在人。而修德在己。獲福在天。佑節在心之謂也。自古拔難濟險之才非不多也。而或遭讒取忌。中道而傾覆。則知人而不知天。竟為水火之蹈也。惟明哲之士不與物爭。待時為濟。如孔明之吟嘯於先。子房之辟穀於後。皆得於有孚飲酒之義者也。若不知時會之艱。逸樂自娛。則為劉伶阮藉之濡首矣。以身與世相為浮沉。豈徒無濟且有害焉。故曰有孚失。是易之終。戒深哉。然易理深淵終於未濟者何也。正所以見易理之變化終不可窮也。易不可窮則純一不已。天人相為貞勝也。


 

易說繫辭上傳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摩是八卦以前事觀萬物之生成也。盪是八卦以後事藏萬物之變化也。摩交感也。盪推移也。惟陰陽之交感共相切摩。所以八卦之運化推移而不息。殆不可以先後言也。比之離為日。坎為月。日月為乾坤之用。即為陰陽之摩盪也。故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在牽牛則寒。東井則暑。牽牛水宿也。遠人而寒。東井火宿也。近人而溫。太玄經云。日一南而萬物死。日一北而萬物生。語亦準此。葢謂夏至日南在東井。則萬物向死。冬至日北在牽牛。則萬物向生。死萌於生。生芽於死。即相摩盪之謂也。

右第一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 。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右第二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 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右第三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 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不言陰陽。而曰陰陽何也。先陰後陽。知有生生不窮之義也。故理之不言生死。而曰死生者。知死則生之源不絶也。不曰神鬼。而曰鬼神者。知微則顯之。用自通也。不曰闢闔。而曰闔闢者。知靜則動之機自寓也。故易之為用。能於天地之道。兼陰兼陽。彌之而无遺。能於天地之道分陰分陽。又綸之而无紊。信乎易之經回終始。與天地準也 始終

夫陰精陽氣合而有生。陰形陽神聚而有身。此所謂精氣為物也。魂即此心之神也。物有形有質。固常以聚散為有无。神則无聲无臭。詎得以生死成聚散哉。詩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游之謂也。古語云。忽然為人。化為異物。變之謂也。夫人也。念之往來。識之起滅。即生死之大根也。所以其終也能游而為變。變非復形形於氣。乃不滯於神耳。故可以返亦可以來。可以合亦可以離也。方其生也。形神為一。未易察也。及其死也神則去矣。而去者初无形。可見陽有知而无形。陰有形而无知。其信然也。但形神之分。惟魂升魄降而已。能知陰陽之理。相變而不相離。則升而上者氣之精也。降而下者氣之跡也。精則為神為生為靈明。跡則為形為死為故物。究其變化之微。終歸於太虛冥塊然。莫可測其形神之分也。總宇宙之理。以氣相感。清曠者得天之氣。重濁者得地之氣。潔修者為神。繫戀者為鬼。夫其所自取也。孰得而定其說哉。是故易之所謂變者。其理不可勝原也 物變

聖人之安土。隨寓而安也。小人之懷土擇寓而安也。擇寓而安則人已異視。隨寓而安則物我不隔。故曰安土敦仁。聖心順適。如止水澄波與境流通。不與境執著也安土敦仁

右第四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造化之道。一陰一陽而已矣。陽動陰靜。陽明陰晦。陰有形陽无形。陽无體以陰為體。陰无用待陽而用。二者相合則物生。相離則物絶。微哉。微哉。變通其說。則鬼神之幽。人物之著。與天經地緯之秘一貫之而无遺矣。究極其理。動靜往來。闔闢升降。循環无端。積微而著。由著而微。始終不已。而莫知其所以然之宜者。乃謂之道也。故无朕之初。一陰一陽也。有象之後。亦一陰一陽也。若世儒之見。以沖漠无朕觀之。則引之於前。要之於終者。獨非道乎。正惟一陰一陽之謂道。可以見理氣之非。二物也或以繼善為陽。成性為陰。繼善為先天流行之氣。成性為人物受生以後保合直巧之質。皆非也。茲特言一陰一陽。道之流行於天地間者。有如是也。所以繼道之功。而終天地之能者。惟人之善也。繼之則能成之矣。且人物受生之始。而性无善惡。溺於氣質之習。而見有徧全。故仁智各有所見。百姓日用而不知也。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即所謂先天流行之道也。至道渾融。初无膠滯。可以知性之无惡也。其有惡者蔽於氣也。氣有雜揉則失其性矣。失其性則違於陰陽之道也已 一陰一陽

天地之德廣矣。大矣。顯之而發。造化生育之仁。藏之而本。成物機緘之妙。一顯一藏。以成變化。此天地所以鼓萬物於无言之中也。鼓之而不愆於時。不泥於象。皆以自然之理。故無憂也。是以天之知物不以耳目心思。而知之之理過於耳目心思也。聖人循天理而欲萬物同之。所以有憂。然無憂者乃天道無心之妙。而有憂者聖心欲及天道之妙也 鼓萬物

易之為道也。一陰一陽而已。陰盡則陽生。陽盡則陰生。生生不已以旋造化之機。故生生之理即易之根源也。天下有不易之理。理即有生生之數。誠得其理。則數之相生者皆理之不易者也。卦疇錫於龜龍。律呂協於鳳凰。聖人則而象之。推測陰陽默契其生生之妙。豈待顯示而後知哉。是故雞雛可以觀仁。山木可以知性。梅可以察理。兔可以晝卦。觸之而通。則生理昭昭。執之而求。則生機冥冥。凡無物而非陰陽之生生者。即無事而非生生之變化也。是以知神非天苞也。奇非地符也。圖書在易。易在聖心。所謂神奇也。秘之而退藏於密。泄之而錯綜其數。其所泄者即其所秘也。其所秘者即生生之易也 生生

道體兼有無而論也。陰為形。陽為神。神無而形有。其本體固未嘗相混也。及其化生之功。本太虛之靈氣。纖悉不淆。萬有俱備。歸於一元之致也。故其體用有動有靜。有蒸有濕。靜者能藏伏。為地為形。動者能變化。為天為神。蒸者能生運。為陽為火。濕者能凝潤。為陰為水。無靜則動無以機。不動則靜無以復。無濕則蒸靡附。無蒸則濕不化。始雖清微。氣鬱則妙。合而凝神乃生焉。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則知氣者形之種。而形者氣之化。一虛一實皆氣之為也。而神又為形氣之妙用。即性之不能已者也。故曰有虛即有氣。虛不離氣。氣不離虛。無所始無所終。正神之為用也。神為形氣之主。氣為造化之宗。得其自無而有。以有還無之理。陰陽不測之用得矣 陰陽不測

右第五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陰陽有自然之變。卦畫有自然之體。此易之為書。所以為文字之祖。義理之宗也。然極其源。凡事物之屬於陰陽者。雖天地之大。與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於卦畫之中矣。本一致以貫萬殊。統萬殊而歸一致。易之為用所以稱廣大而悉備者固矣。是以聖人之精蘊。必於此而寄之也。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卦。不畫則陰陽變化之理不可得而見也。聖人不繹卦。則吉凶消長之義亦不可得而閒也。誠哉。包天地鬼神之奧者。其惟易乎。知進退存亡之道者。其惟聖人乎 廣大

右第六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十翼者。上彖一也。下彖二也。上象三也。下象四也。上繫五也。下繫六也。文言七也。說卦八也。序卦九也。雜卦十也。葢伏羲始畫八卦而無文字。當風氣渾淪結繩而治。故與天下相忘於無言也。逮至文王之卦辭。當殷之末世以憂患為德。視之伏羲卦體繁矣。周公之爻辭。體備上下。懼以終始視之。文王卦義又繁矣。以孔子之十翼反覆註論。事在春秋之時。治亂不一。定更繁矣。然探賾索隱。彰顯闡聖人。豈好殫其秘哉。亦謂世道衰微不得已也。故曰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則十翼彰其用。聖人之所遇不同也。噫。孔子之淵源在易。作用在春秋。易書著於理。春秋表其事。春秋之天王。即易之乾也。春秋之春夏秋冬。即易之元亨利貞也。易以四德統人事之變化。春秋以四時定王法之籨違。大哉易也。含蓄無涯。包括无盡。斯其至矣。以言乎遠可通於千載。以言乎邇可喻於几席也。則知聖人五十學易。究其深研幾之心。甯有已哉 十翼

右第七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出戶庭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天下之事雖隱微難測。即而象之莫不有陰陽之道存焉。會通之理伏。故物之詭怪闔闢。實有至一之理。苟引而伸之。莫非道也。苟達乎道。則牛鬼蛇神蛟人龍伯非怪也。不明乎道。則指之屈伸拇之運動。無非怪也天下至賾

右第八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河洛之玄。造物示於卦畫之前者也。圖之五位乎中。宰萬有之衡。齊一致之理。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之神也。凡一而六。二而七。三而八。四而九。命之流行不息也。物之始生也。醞釀於元陽。滋潤於真液。故天之始生也。一為水。有滋潤者氣必煖故。二為火。氣煖者必鬯達故。三為木。鬯達者必堅凝故。四為金。火位乎南。體乾道而成男也。金位乎西。體坤道而成女也。水為父而木為子也。水火金木非土不成。故一得土而六。成二得土而七。成三以八。成而四以九。成也。此天地間對待之定體也。洛書之中與河圖之中。一也至其四隅。則尅以西南。而火金禪形生以東北。而水木繼體。水氣左旋而生木也。火氣右行而尅金也。子紹乎父。勇交於女。此宇宙間流行之妙用也。萬物始於土。而終於土。圖書之五居中者。沖氣也。沖氣者即交也。所謂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聖人之畫卦則於是焉。卦之貞悔係乎中之得失也。其一之居下者。即五中之一也。五者中之機轄也。一者中之根荄也。乾初之勿用。與大衍之勿用。皆此一也。六七八九之錯綜無窮。乾坤六子之摩盪不息。皆以此一也。吾人皆有五也。亦有一也。聖人之所謂一者。不匹合於萬物。而妙萬物以為用也。乘御霄漢。俯仰八極。經緯於萬物之中。錯綜於萬物之變。一之生化亦不可勝原也。然則聖人崇效天卑法地。終合乎一五之妙用者。豈以其數哉 天一地二

大衍之說。其說不同為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凡五十也。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來實。以變居成之理。故用四十九焉。易有太極。猶天象之有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分日月。日月明四時。四時配五行。五行之經回。又分為十二月。十二月之盛衰又積為二十四氣。惟北辰正位居體不動乎中。任四十有九之用。轉運樞機於無息也。以卦言之。卦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以乾坤二用合為五十。準數之盈藏。理之用乾之初九日潛龍勿用。即四十有九之用也。總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之氣各減其一。損其有餘以代不足。非四十九之通用乎。大衍之數五十。葢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去其六。以象六畫之數。則又止用四十九矣。皆出於理數之自然。而非智力所能損益也。五乘十者即五其十也。五十者數之成也。去其一則起變動之機矣。極其數而虛其一者。善天地之用也。既以有形之氣司其成。則必有無形之理以通其變也。是故非忘象者无以制其象。非遺數者無以窮其數也 大衍

右第九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於有无之間者幾也。葢人心危微。感物易動。動而未正。則越於中。故先天至一之持行。當本然而未發者。實理之體。善應而不測者。實理之用。動靜體用之間。恍恍惚惚。介然有頃之際。而實理忽然發見。此即眾事之機。吉凶之兆也。然機雖已感。猶為元始之初。尚未流於琢削。人能體道。恒守其初。盡人識之中。於似有未有之交。隨機應變。不離於一。至之極則性焉。安焉。精明應妙。誠神與機之道皆備於我矣 寂感

右第十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非為卜筮而設也。即卜筮以明理也。故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聖人因蓍卦爻三者之道。顯諸象數流轉無滯。得失並陳。消息自見。摩萬物之心者。已昭然可據。而其無思无為之體則退藏於密。殆不可得而窺也。且天地之機不翕聚。則其發必不大。人心之德不收歛。則其用必易窮。是以蓍生卦立。吉凶之理既聽命於天矣。而人為之妄。自此可以盪除。其心也。若聖人之心。渾然太極。民可由之而不可知之也。故不蓍而神。不卦而知。不爻而貢。无吉也。无凶也。亦无患也。惟其參三才而體萬物。則民之患猶己之患也。故吉凶與之同也。所以其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者可見也。雖然聖人之神智。神則圓神。所謂用智而不用蓍。智則前知。所謂用知而不用卦。不如是則冥嘿无為。僅退藏於密而已矣。何神何知之可言哉。且聖人形骸空而物我一本。无吉凶也。以與民同患而後有吉凶也。此惟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能之也。洗其心則民心服。同其患則民患消。以神為武又何殺焉 退藏於密

右第十一章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右第十二章

易說繫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天下之事。非吉則凶。非凶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是未得乎動之貞也。貞者正也。一也。夫有動則未免乎累。殉吉則未離乎凶。故盡會通之變。而不累於吉凶者。其惟貞者乎。老子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萬變雖殊。可以執一御也。葢人之所以動者。由其殉吉而有所貪欲也。然而求榮則招辱。得則致喪。亦自然之理也。若能不造不為。冥心任數。而乘御於太虛。則无吉也。亦無凶也。即數有吉凶之卒。至而吾心之无吉无凶。足以勝之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以貞為貴。惟天下之理一。正而能勝天下之萬變。非我之求勝。而彼之不能勝也。堯舜不以樂移天下之憂。以正勝吉也。孔顏不以憂易一身之樂。以正勝凶也。故正之為道。自造化而來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知吉凶之道。而動之以貞悔吝亡之矣。且悔吝言乎其小疵也。但悔者自責以省愆。道心也。故雖有疵而曰損吝者。因過以自解人心也。故雖無疵而日增。然均為小疵。苟得於貞一之守。而自有消長之機也矣 吉凶悔吝

儒者之言曰无極而太極。陰陽五行萬物自无而達於有。造化之生機也。太極而无極。自萬物五行陰陽自有而歸於无。造化之殺機也。生機為順。殺機為逆。一順一逆造化之妙用存焉。故曰易逆數也。此論過矣。造化無所謂殺機也。葢天地以生物為心。陽舒陰慘。皆生生之氣也。故自無而達有。則生意之顯於萬物也。自有而歸於无則生意之歛於萬物也。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云殺機之說。出於陰符。此理以殺為生。權變乎術數之間。非聖人示天下之常道也 天地大德

右第一章

古者包犧氏之 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伏羲之有四圖。何也。曰伏羲有一圖而无四也。其圓圖也。橫圖也。方圖也。皆後人準易而為之者也。橫圖之說。前已詳矣。圓圖則乾午坤子離卯坎酉。陽南而陰北。一順一逆。流行中之對待象天而為之者也。方圖則乾始西北。坤盡東南。陰南而北陽。有逆無順。定位中之對待象地而為之者也。伏羲當結繩之世始畫八卦。葢以原測淑清剖判大宗矣。而歲運月節終始之故。後人起而分之。當日亦未嘗條示於忘言之民也。易原不待圖而後見也。大傳曰。神无方。易无體。卦散於六十四。可圓可方。一泥於方圓之定象。必有苗而不該者。故散圖以為卦而卦義全。紐卦以為圖而卦體局。故天道遠人道邇。天者聖人所獨得。而人者聖人之所以告人也。故聖人之作易。凡所謂深微悠忽之理。舉皆推之庸言庸行之中。始於乾而終於未濟。圖書之燦然者莫是過矣。是故精於易者。精於圖書者也。或曰是圖也。因伏羲重卦而有也。曰重卦者文王也。演義之謂也。即易之名。亦始於文王也。於大傳徵焉。大傳之言曰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未嘗言包犧氏作易也。言文王之作易。則屢屢矣。曰乾坤其易之門耶。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耶。又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可徵也。所謂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所謂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所謂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齋戒以通神明其德。所謂聖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皆指文王也。聖人畫卦論易。皆因天之變而盡其變者也。羲皇先天則萬象之用。藏於冥默。夏中天則三極之道見於勳庸。惟文王當殷之將喪師也。值周之方得眾也。處上下之際。居治亂之間。凶而貞之。以吉動而持之。以靜以不易之心迴變易之天而不能也。故因而動之效其用於兩體。寄其心於六位。而陰以維其衰亂也。故君子謂之幽贊觀其見無。首於乾之用九。戒永貞於坤之用六。可以得其所重之志矣。以卦分爻。爻亦因重而後有也。三則為畫六則為爻。爻者交相變化之義。葢取於兩卦之交也。故孔子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卦即為象不待定之名而為象也。重即有爻不待繫之詞而為爻也。此重卦之說也。或曰是固然矣。然神農之耒耜。取諸益交易。取諸噬嗑者。取於重卦也。黃帝堯舜垂衣裳治天下。取乾諸坤者取於重卦也。伏羲之佃漁取諸離者。取於所自重之卦也。所以知伏羲之所重也。曰固哉。子之論也繫辭之所謂佃漁也。耒耜也。交易也。衣裳也。舟楫也。牛馬也。門柝也。杵臼也。弧矢也。宮室也。棺槨也。書契也。所以必備舉而為言者。言六十四卦足以盡民用。雖聖人之制作不能越於此。所謂先天而天弗違也。苟必待取卦而後制器。則先王為器象而畫。畫非自然。後聖據卦象而制。制亦非自運。所謂竭心思耳目者又何為也。若然則包犧氏盡重之。亦包犧氏盡制之。可也。何必有所遺以待後聖。即後聖若神農氏。既能取益以耒耜。取噬嗑以交益。何不能取乾坤以垂裳。治天下又何不能取渙以濟不通。而必有待於黃帝堯舜耶。若然則兌為妾。妾亦始於羲皇之世耶。坎為盜盜亦作於羲皇之世耶。子之言固矣。葢伏羲當治世。故畫卦以泄天地之秘。文王當衰世。故重卦以盡天地之變。伏羲非樂於簡也。文王非樂於繁也。與時之道不得不然也。彼明夷也。无妄也。革也。渙也。蹇也。遯也。惟世衰而始見也。苟伏羲預設之而預兆之。豈所謂无。將无迎與時消息耶。聖人所以效天地者。易簡也。所以窺天地者。精蘊也。通其變而極其數者。不得已也。

右第二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右第三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陽卦以奇為正。則陽之德挺出而常尊者自在。陰卦以偶為主。則陰之行依附而並勝者自在。然世道而亨泰也。陽一君而二民。即君子之道也。世道而濁亂也。陰二君而一民。是小人之道也。天下之道貞夫一私則二矣。一君二民。貴一賤二主。於公而斥夫私也。二君一民。棄一向二主。於私而背夫公也。是以學問不得其剛。則為二君一民也。同為恭敬。若不得其剛。則恭敬是君。此心是民。若得其剛。則恭敬者乃保養此心也 一君二民

右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仟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情者。性之發也。實以致情。斯性之德。情以偽為。即害之端也。夫易以陰陽為體。剛柔為用。剛柔變化。屈伸相感之道存焉。凡陰屈而陽伸。陽屈而陰伸。陰陽屈而又伸。伸而又屈。皆得乎性情之正者。易之道也。故相感而利生。則人物由此而生。由此而成。既无虛假亦无止息。感之以誠也。若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此人之道也。人之道既有虛假。復有間斷。私欲所蔽。或有時而誠或有時而偽也。易言誠之感而利生。偽之感而利害。生者何也。因天理未盡泯絶。而人心復雜之以偽也。故至誠則順理。而利偽則不循理而害也 屈信情偽

夫成天下之務者。見幾則義明。動而不詘則利用屈信。順理則身安。此言致養乎內。利乎外之道也。然精研其義。至於入神。屈之至也。及其出而致用之本。則施於外者无不順。所用既順於外則養。於內者益厚矣。內外交養知行之功。不亦深切而兼至乎至於窮。神知化乃德盛。仁孰與天為一。積修之自致耳。即君子亦未之或知也。且神者妙萬物而无方化者。著萬物而有跡。惟窮理盡性自臻於神化之極也。豈思之所能得勉之。所能至哉。但學者當存其神而致淵默之功。順其化而待變通之日。則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便可以繼至。善之道而成神化之性也。已易之致勉於存養者如此 精義入神

聖人知幾其神。不待察者也。顏子至明猶察其機者也。故曰其殆庶幾乎。葢聖人與善為一。故知不善於未形之先。顏子與善猶有稍間。故察不善於方形之始。曰有不善。未嘗不知者。天下之事有不善者。未嘗不知也。不善未嘗不知。則不萌之於心也。知之未嘗復行。則不形之於動也。此顏子之所以庶幾也。非謂顏子之有不善也。亦非謂顏子之行而後能復也。惟其以心而察不善。視之純乎天者。稍有違爾 知幾其神

夫君子見事之幾微。則須動而應之。不待終其日。此其赴機之速也。茲亦非便捷敏利者之所能也。惟介於石者能之大。凡私欲不入於心。則其心凝定照。心不累其動。則其動光明。進无畔援。退无遲留。又何終日之俟。耶雖然君子之介於石。亦非執一不變也。微以窺天。彰以察地。柔以法陰。剛以體陽。合乎神道通乎冥運。與時為變。而其中確乎有一定之衡。而不可奪者。所以為萬夫之望也 見幾而作

右第五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右第六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易之為卦。六十有四。而義有專別於九卦者何也。葢作易者其有憂患。則以是九者為處困之道乎。曰非也。聖人之憂患者。憂天下之迷復也。乃其處果又何憂患焉。是故九卦者。所以釋天下之憂患也。其重在於復。而先之以屐與謙。則有意乎其言之也夫。道與器不相離。而神與迹不相判也。然而以道自命者。率以器為物。以神為玩者。率以迹為滯。易之為道。盡性至命。變動不居者也。故貴虛樂肆者依焉。此聖人所深憂也。憂之如何。以禮朂之而已。履者禮之所以行。謙者禮之所自起也。履以閑邪於外。謙以聚精於內。心可復矣。復而不固。其復有時而失也。故不可以不知恒。恒而不通。其恒有時而泥也。故不可以不知損益。能知損益則私欲日消。天理日瑩。雖處危困而此心卓然不動。然後左右逢源。如井之勿幕。處處皆足。至此則觸機而動。順之而應。如風之無所不入。而無所阻礙。故可以行權也。學至於行權變化。則此心之真體渾然全復矣。然必以禮為之基。德為之柄。則聖人之學可知也。是故禮非明也。易非幽也。易為之動。禮為之主。雖不可為典要。而未嘗无典要也。虛无放蕩之論。詘於是矣。或謂聖人作易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用其機權以求尊於天下。此不知聖人憂患之心者也 九卦

暌於時而不順者。偏僻之士也。順於時而无制者。委靡之士也。巽則无之矣。故曰巽德之制也。制則稱物而有辨矣。然而不露其迹。不炫其能。巽之所以稱而隱也。巽德之制德。常喪失於小心。常厭倦於雜若。人能操慮於叢挫之時。弘量於紛紜之際。如復小而辨物。恒雜而不厭。當言動之微而辨之。不誘於物。則復其初矣。當酬酢之煩。而安之不厭。於事則恒其德矣。復恒天下之事。逆乎情則先難。順乎理則後易也。學問之道德日進。則寬裕心日下。則不侈張也 損益

右第七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右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右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右第十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右第十一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右第十二章

說卦傳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天賦為命。物受為性。根源皆係於易。此易之所以為大也。聖人仰觀俯察以作易。容天下之理。盡人物之性。而合於天道之自然。所以得性命之源也。學者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性命之源究不越乎四德之統天也。得天命之元在我謂之仁。得天命之亨在我謂之禮。得天命之利在我謂之義。得天命之貞在我謂之智。故曰元亨利貞乃天道之常。仁義禮智即人性之綱也。觀乎此造化之理。天尊地卑。陽動陰靜。貴賤攸分。吉凶互致。根於太極之先一。定而不可易者。即性命之源也 盡性至命

右第一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右第二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天下之事。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易為知來而作。故其數用逆也。易畫自下而上。易圖自右而左。易數之用逆。即理之用順也。凡自上下下曰順。自下上上曰逆。左徂右曰順。右徂左曰逆。順則數知既往之事。逆則數知將來之事也。事未來而欲假象以先知之。則為逆。睹其事迎之之謂也。數往知來。葢為伏羲文王兩卦言也。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此伏羲之卦也。八卦相錯。此文王之卦也。伏羲之卦。天上地下。日東月西。山鎮西北。澤注東南。風起西南。雷動東北。是其定體之在先者也。故為往也。文王之卦。乾居西北。坤退居於西南。坎離得位於中。震巽用事於左。艮兌配於右。是其流行之在後者也。故為來也。數定體於既往。則乾坤方位可以順而知之。察流行於方來。則元會運世可以逆而知之。然易之所用以占者。皆因其變動也。當以文王之卦位為準。雖逆探其變。而實順用其機也。非若金丹以尅為生之理。逆推造化於返還也 數往知來

右第三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伏羲易象之本也。乾離皆生於陽。故謂天火為陽。坤坎皆生於陰。故謂地水為陰。乾變其初九為初六。則為巽故謂風。此為天之變。葢天下交於陰也。坤變其六三為九三。則為艮故為山。此為地之變。葢地上交於陽也。離變其九三為六三。則為震火為陰。伏則奮擊而為雷故謂雷。此為火之變。坎變其初六為初九。則為兌水。與陽交則相和而為澤故謂澤。此為水之變。坤艮離震相比從其類也。乾兌坎巽相遠而分其化也。由化可以推相從之道。由變可以知相生之理。且震巽為始交。震陽少而陰尚多。巽陰少而陽尚多。故初之氣雷以動之。風以散之也。兌離坎艮為再交。兌離陽侵於陰也。坎艮陰侵於陽也。故中之氣雨以潤之。日以暄之。山以止之。澤以說之也。震兌離之。陽皆統於乾。故乾以君之也。巽坎艮之陰。皆歸宿於坤。故坤以藏之也。然乾雖主陽。而陰陽无不兼統。故曰君曰帝。上必无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而為天下用。帝雖出入乎諸卦之中。而帝未嘗出入也。葢萬物之生成變化。皆本乎帝德之生成變化也。是以知生生之謂太極。

右第四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帝為乾坤之樞。无可窺其出入。於動而見其出入也。故曰帝出乎震巽者。春夏之交也。生意畢齊。若有所以絜度之故。曰齊乎巽夏者。四氣之中陽與陰相遇。所謂姤也。故曰相見乎離坤。在西南養物之方也。帝主其始而委其成功於地。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生氣已成殺氣未見。萬物說其成而忘其殺。故曰說言乎兌。西北為陰而乾陽居之。是陰陽相薄之象也。以將盡之陽敵方盛之陰。故曰戰乎乾坎。為北方之卦。萬物於此歸藏休息。若有以慰勞之故。曰勞乎坎。至於艮則止矣。氣不止則不成機。不止則不生。止者成之。終而生之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大哉艮乎。天地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即聖學之所以有終而有始也 帝出乎震

右第五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右第六章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右第七章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右第八章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右第九章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右第十章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去掉文)。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髮。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冑。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巽順也。而為躁。坎陷也。而為通。言其究也。風極則急。水溢則行。故上於人者能競世者也。下於人者善趨時者也。且陰陽之精泄之於水。陰陽之氣播之為風。故坎之為盜也。竊陰陽之精也。巽之為入也。發陰陽之氣也。人物之精泄之於智。故智之為盜也。盜人物之精也。聖人之退藏於密。所以完其精而不使盜也。固其氣而不使入也 巽順坎陷

右第十一章

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至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右上篇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有夬。夬者。決也。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右下篇

雜卦傳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故也。蠱則飭也。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恆。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 。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易說後跋

易。聖人之書也。聖人之書惟聖人可以解之。下此者不能解也。夫既不能解聖人之書。而又以聖人之書不可不解。於是穿鑿附會。各以己意求聖人。而聖人作書之旨益晦。何也。文章莫大於六經。尚$書者史官之所紀也。詩采之武夫游女。禮為漢儒所補綴。春秋雖經聖人筆削。而大半因其舊文。惟易則經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可以止矣。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為一書。其書固蔑以加矣。後之人萬萬不能至於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域。而徒欲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書。多見其不知量而已。然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而後遂無可解易者乎。曰有以聖人之人解聖人之書。則易何不可解。而必於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哉。今讀易說為大仙宗呂先生所著。其言發前人所未發。而又明白洞達如日月之揭中天而無不可。曉然共見。然後知先生真聖人也。真能解聖人之書者也。向使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互為解說。亦無以過。則雖謂易說一書。仍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易可矣。抑聞之易說藏於虞山之玉松已久厯年數矣。今庚戍冬廣陵虛淨同人乃梓而行之。豈書之行也有其時有其地。亦有其人歟。然易經數聖人而成。自伏羲迄孔子凡幾千年。而易說成於先生一人之手。且藏諸虞山至今而始出。則其事固奇而其書亦與易為不朽矣。

後學許承宣謹識

易說後跋

大易一書。天地之所以範圍。日月之所以運行。陰陽之所以統馭者也。順而推之則一本而萬殊。逆而用之則萬殊而一本。精研之為性與天道之根源體。行之為三教至詣之實功。大哉易乎。此即精一執中之心傳。亦吾夫子五十學易之心易也。乎顧古今以來注解是經者。不下數十百家。皆各就其所見亦自足以發明其說。然或執於理氣或泥於象數。僅成一家言。而未克以闡三教同源之妙道。壬子之春兒子予蒲。得

純陽道祖易說。予敬讀之。尋繹數十過。覺此真足發三聖未啟之心傳。彙萬聖同宗之奧蘊。前輩許筠菴先生跋誌甚詳。無事予之再為贅贊矣。爰重梓之命予蒲偕鹿園龎太史詳為校刋。獨惜其中闕蹇卦半幅。數年來覓補無由。逮已未之歲始於嘉會處遇之。以成完璧。今適值重訂全書之時。此亦一大奇緣也。因備誌其顛未如是。

梅芳第子蔣日綸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