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活佛 降 辛酉年二月十二日
詩曰:千枝萬葉本同根。一點原靈萬古存。
無極分形全世界。萬家生佛謝天恩。
又詩:修身保體煉元神。免教亡魂墮獸身。
莫謂老來方學道。非為都是少年人。
濟佛曰:世人得有人身,稱為萬物之靈,實在榮幸之至。自己會製衣服、房屋、汽車、飛機、輪船、電視、音響,所需樣樣齊全,還可以天天變換花樣。看那些畜生生來一付身子,牠們身上羽毛(衣服)一生就只有這種顏色與式樣。可見生為人類,實在太幸運了。如果還嫌作人不好(不好好作人),專門做些違法勾當,害人的獸行,將自己人格日漸墮落,終有一天將自己改頭換面,走向「畜道」了。今日我將帶賢徒楊生走訪畜道,說來也很新奇,神人怎能與畜生談話呢?世人也許有的不相信,認為是荒誕無稽之談,那你就錯了。可看到動物園中馴獸師,不是天天在與動物打交道嗎?馬戲團及海豚的表演,這些動物、魚類聽懂人類言語,知道人們的手勢,牠們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靈敏,許多特技工夫,人類還自嘆不如哩!牠與世人一樣,同是具有靈性,世人千萬不要瞧不起牠們!這本遊記是在告訴世人,要尊重這些人類的好友。並且勉勵自己要求上進,不要輸給牠們。更不要為非作歹,帶給社會不安,製造不幸。如果一味想害人、傷人、騙人、搶人、姦人、罵人、殺人、誤人、打人、毀人,那樣還算是人嗎?這種人叫「不仁(仁)」,可謂不倫不類,被稱為「人面獸心」,或是「衣冠禽獸」。一個人如果遭受這樣批判,已經很危險了,有墮落「畜道」可能。世人如果處處愛人、助人、救人、渡人、勸人,人稱為「善(好人)(仁)」。如果人心是菩薩心,這種人將來脫胎換骨成為聖人、仙人、佛人。善清者上昇,惡濁者下墮,人獸在此分野。世人你想步步高昇,還是想步步下墮呢?你們都很聰明,不願意做籠中鳥吧!人都想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要這樣你就不要去犯罪,才不致成為籠(牢)中人(囚)!楊生上蓮臺,我們今日訪問一個新奇案證吧!
楊生曰:我已坐穩蓮臺,不知今日要訪問那裡呢?
濟佛曰:等一下你就知道,我們出發吧!……已經到了,我們進去這家「鳥店」吧!
楊生曰:這好像是臺中市光復路?
濟佛曰:不錯!你看這家鳥店鐵籠內養滿了各種鳥類,非常熱鬧!
楊生曰:每一個籠子,好像一個小家庭,牠們有些像夫婦兒女;又有一些看來像朋友,為何都住在一起?
濟佛曰:有緣份的關係。你再仔細看看,妙事將現,我先為牠們點化,使之恢復前生記憶,方便交談……
楊生曰:果然神奇,經 恩師施法,這個鳥籠變為一間房屋,牠們穿著各色美麗衣服有的正在吃飯,有的在那裡休息,不過沒有椅子,只有竹桿、水缸、及食糧而已。也沒有廁所設備,任意排泄,很不衛生。
濟佛曰:這個鳥籠就是牠的家,因為設備不佳,所以他們時常感染病菌生病而亡。人類生活舒適,吃住富有衛生,不像鳥類的糧食、茶水,常常滲入了自己糞便。人類住有高級臥房,彈簧沙發,任意躺臥;鳥類只在樹枝竹林中或電線上作為休息睡眠之處。縱有一個窩巢,還是雜草所舖,吃、住、排泄都在一起,這種生活是犯罪者的生活。今日我帶賢徒來此訪問鳥類,可以聽聽牠們的心聲,楊生向牠們討教吧。
楊生曰:鳥大哥!你為什麼跑到籠內呢?是否能夠道出原由,也藉此機會造功補過。
鸚鵡曰:我是穿著綠衣、紅嘴唇的鸚鵡,我也想不到會變成今天這副模樣。我前生是一位婦人,因為生性愛講話,挑撥是非,中傷他人,都是我的本領。一生中,每住一處都與鄰居不和,如果鄰家有小誤會給我知道,我便添油加醋,令他們起衝突。一次隔壁太太回娘家,適逢有一位女親友來訪,我看她先生對她有說有笑,還在一起吃飯,第二天隔壁太太回來,我便向她說:「妳不在家,妳先生帶女人來此,定有曖昧行為。」為此,隔壁夫妻大吵大鬧,演變成離婚。後來,其夫為此心情鬱悶,得肝硬化而亡。不但如此,我因作小生意,生意不好,便罵天咀地,一生中造下不少罪孽。死後冥王大怒,叱我破人婚姻,製造謠言,罵天怨地,判刑定罪十年外,刑畢轉世投生為鸚鵡,一點紅嘴,能學人語,話說不停。生活在小籠內,雖不愁吃,但無法飛翔天空,心裡也很煩悶,今日, 濟佛來此是否可以放我出去,救救我!
濟佛曰:哈哈!你在此生活也已經習慣,現在到處高樓大廈,放你出去,你也無處覓食,我佛慈悲,放你出去不是放生,而是放死,你還是安份守己,在此過一生吧!你已供出前因,記載「畜道輪迴記」,勸世有功,我為你授記,等你壽滿,可以脫去鳥身復轉人身,好好去修持吧!不要不滿現狀!
楊生曰:其他還有那麼多鳥類,到底牠們是犯何罪而轉生呢?
濟佛曰:鳥類靈性較輕,不一定是人類所化,有者為日月精華所結,所以牠們能夠在空中飛翔。因日月都是一個無限大的「能源」(靈源),太陽、太陰之氣相合,天地之中可以產生許多精靈。許多鳥靈因受日月蘊化,漸漸進化成為人靈,再修煉成道。許多仙佛之腳力都是獸類所化,牠們能夠與仙佛同在,表示萬物有靈,只要加以修煉,都能進入超凡入聖的境界。現在世上人類出生率愈來愈多,所以各國提倡節育,有人問:「人到底從那裡來?為何愈來愈多?」我今日揭開這個謎底,萬靈的孕育日漸進化,許多動物(生靈)已在世界消失。因為人類智慧愈來愈進步,生活領域日漸擴大,這些弱小生靈的地盤已被人類侵佔,牠們最後只有轉世為人,才能繼續生存下去,人類增多原因在此。人類既多由禽獸異類投胎而來,牠們本性未脫,導致今日世界道德淪落,許多「人面獸心」的人,在製造傷天害理禽獸行為。人口激增,世界性的能源危機不斷,所以又有人倡導修道煉性,想由人世飛昇到更高一層靈界聖域,就是宗教所言的「天堂、西方」。不過這要有清淨靈性的人,才可達成目的地。
楊生曰:原來如此。
濟佛曰:現述一則「公冶長看燕雁問答五常」案證,參載「畜道輪迴記」,以啟化眾生。
孔子的學生「公冶長」,此人善識百禽之語,能知眾鳥之音,有一日,公冶長清閑無事,在家中遊玩,到小亭中,看見有一隻「雁鳥」,宿在池邊。
片時,又有一隻「燕鳥」飛來宿在樹上,就問曰:「雁兄久別多時,近來貴體平安否?」燕鳥連問數聲,雁鳥並無回答半句。
燕鳥心中怒氣言曰:「雁兄真是無禮,我連問數聲,因何未答我一聲?」
雁鳥少歇片刻,開言答曰:「樹上蟬聲小,堂上熊語低,水清流漫出,人貴言語遲。」
燕鳥言曰:「你生在青草坡前,口食他人五穀雜糧,口大頸小,你與我一般,豈能貴乎?」
雁鳥回曰:「我雖然不貴,能曉得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故名曰:三綱。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至於孝,婦從夫貴,夫唱婦隨。昔時,紂王無道,百姓受倒懸之災,後來武王遂托姜子牙,疏解其無道,百姓大悅,創業周朝,建立天下有八百餘年。此乃君為臣綱。昔有甘世衍,在朝為官,天天有三年大旱。一日,忽然天降大雨,聖上遂問世衍:『今日這場大雨淋漓,可值多少價錢?』甘世衍無言可答,聖上大怒,即命甘世衍回家,明日早朝回奏。甘世衍奉旨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憂愁在心,不言不語。其子甘羅看見,問曰:『爹爹回朝,為何事眉頭不展,面帶憂容,是何緣故?與孩兒說明,可與爹爹解憂,亦未可知。』甘世衍曰:『吾兒!為父今早上朝,聖上問起下雨之事,言此可值多少價錢,我一時無言可答,聖上大怒,即命我帶旨回家,明日早朝回奏,我因此憂愁在心。』甘羅答曰:『此乃小事,何須掛懷。』甘世衍曰:『我兒!明日若無言回奏,吾一家性命難保,此非小事,孩兒有何意見回奏?』甘羅答曰:『爹爹何不說,牆上一片濕,地下五寸深,五穀花果熟,滿地出黃金,此雨可值無價。』世衍聞得此言,心中大喜曰:『我兒之智慧才能,如此敏捷,可免我憂。』翌日早朝,甘世衍上朝啟奏曰:『臣甘世衍奏旨論昨日大雨可值何價,臣有奏:牆上一片濕,地下五寸深,五穀花果熟,滿地出黃金。』聖上大喜曰:『卿昨日不知,今日何能知之?』甘世衍奏曰:『昨日臣是不知,臣有一子,名曰甘羅,能知此理。』聖上大悅,開言曰:『甘卿有此子,才能敏捷,今有多少年紀?』甘世衍啟奏曰:『臣小兒如今年登十二。』聖上大喜,就傳甘羅入朝。甘羅奉旨入朝,上殿謁見皇上。聖上就問甘羅,如何治理國政,甘羅啟奏曰:『事君父者以忠孝,為君父者以慈愛,國家無異,君父相同,德顯揚名,惟忠與孝,榮貴不招而自來,恥辱不逐而自退。』聖上聞奏大悅,就敕封甘羅為丞相,乃是父為子綱。昔日春秋之時,齊王在臨潼關聚會,與十八國諸侯獻寶,有秦國進草琴,亦有魏國獻避塵珠,還有楚國進夜明珠,春秋十八國諸侯,齊到臨潼關來獻,寶,齊王娶有一妃,名曰無鹽氏,智慧才能超群,端肅賢德,面貌奇醜,但能以德感化服人,十八國俱來降服進貢。後人稱讚曰:『無鹽君此夫為妻綱』。」
燕鳥曰:「三綱已說畢,五常卻又如何?」
雁鳥答曰:「五常者,仁禮義智信是也。」
燕鳥問曰:「敢問如何分詳?」
雁鳥答曰:「君子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這是有仁也。夫若先死,妻堅守節義,始終不配他人,這是有義也。長先次後而飛,長幼有序,一字登空而不亂,這是有禮也。飛鳴宿食,以訂生死二字,修心向善,這是有智也。春往秋歸,來去不失其時,亦能傳書信,這是有信也。吾與你們不相同,你們群中之類,口御青蟲,無有慈悲之心,豈有仁乎?夫若先死,妻不待晚,再嫁他人,豈有義乎?宿人家中厝宅樑上,看人家婦女,千嬌百體,豈有禮乎?只知與孩兒同伴嬉耍,不悟生死輪迴報應,不肯修心向善,久戀家園,不知修省,豈有智乎?來來去去,糊糊塗塗,失其時節,豈有信乎?這三綱五常;你全然不諳不知,並無悔悟之心,此是何也?」
燕鳥聞得無言可答,不辭自飛而去。
眾生看了雁鳥與燕子的對話,一定感觸良深,這些話啟示了世人,三綱五常是立人之道,登天之梯,你要學習誰呢?相信大家都想做好人,讓人稱讚,好好做吧!
楊生曰:恩師說了這則故事,寓意至深,鳥類還會鬥法呢!世人喜觀說是非,有的本身不好還指人是非,正如燕與雁的鬥嘴。
濟佛曰:俗士喜歡說是非,不知反省昧心違。為人應守口中德,免墮鳥身語亂飛。世人應修口德,以免言語傷人、害人,造下滔天罪孽,將來墮落鳥身,吱吱喳喳,言語如飛,像鸚鵡住在鳥籠,總不及人類幸福度日,萬事週全。今日訪問至此,準備回堂。
楊生曰:遵命!……
濟佛曰:聖德堂已到,楊生下蓮臺,魂魄投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