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幸福的寶典 又名《了凡四訓》

第三篇 積 善 之 方

一、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上一篇所講的是改過的方法,改過之後,是能使命運不會轉壞。如果希望命運轉好,必須在改過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那就是修善積德,只有恆久地毫不間斷,無私念地修善積德,才能夠使命運轉好。 

以下故事可以證明修善積德的效驗。 

(1) 孔聖人的誕生 

古時候,山東省有一位婦人顏氏,為女兒選擇夫婿。顏氏世代修善積德,所以擇婿的條件,亦要男方祖先修善積德,將來子孫必定昌盛,出人頭地,而不管對方是否富有。 
顏氏經過多方打聽,得知孔家世代修善積德,為鄰里所稱頌。於是將女兒許配給孔家,不久誕下男嬰,就是萬世師表孔子,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佛教、道教並列,稱之為「儒、釋、道三教」,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幾千年以來,為世人所敬仰。而孔氏的子孫興旺昌盛,至今已七十五代,留芳百世。 

(2) 救人積德 兒孫顯達 

楊榮是福建省人氏,官拜公卿。楊榮祖先世代以擺渡為生,收入微薄,僅能糊口而已。每當雨季,暴雨成災,沖毀民居,人畜貨物,隨著洪流而下,急流的河面,災民掙扎呼救求生,船家置之不理,只顧撈取河上的家具、貨物,發其災難財。只有楊榮的先祖,奮不顧身,搶救災民,貨物一概不取。船家譏笑他愚笨之極,竟然連財物都不要。 
這種慈悲救人為樂的家風,代代相傳,直至楊榮的父親。有一天,一位道人路過楊家,告訴楊榮的父親說:「你祖先世代廣積陰德,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某地龍穴,可建祖墳,將來必生貴子,光祖耀宗,所謂:『一積德、二行善、三風水』」。楊榮的父親依言,建成祖墳。 

過了不久,楊家誕下男嬰,就是楊榮,自幼聰資過人,科舉考試名列前茅,中舉人,中進士,位至公卿。後來皇上聞知楊榮祖先救人的事蹟,甚為欽佩,特別追賜楊榮曾祖父、祖父官號,以示表彰。至今子孫榮華昌盛,盡是賢達之士。可見救人生命是最最大的陰德。

二、惻隱之心‧人人皆有 

  (3) 至誠行善 惠及兒孫 

古時候,楊自懲浙江省寧波縣人氏,在縣府當文書,為人心存厚道,守法公正。 
有一天縣長處罰一名犯人,嚴刑拷打,直至犯人血流滿面,還不肯停手,楊自懲目睹此景,於心不忍,當即向縣長下跪,代犯人求情說:「現在朝廷貪污腐敗,百姓亂散,不懂得法律常情,其根源在於朝廷。唯有罰與教同時並施,使百姓明白倫理道德,遵守法律,成為良民。」縣長平素清廉,聽了楊自懲一席話,深感有理,立即息怒,善言教誨犯人。 
楊自懲平時常常探訪犯人的家屬,了解他們的境況,接濟糧食,使犯人的妻兒免受飢餓。犯人在獄中聞知,感恩戴德,立志改惡從善,重新做人。 

楊自懲自己家境並不富裕,但是至誠行善,從不間斷。這樣不僅救了失去依靠的犯人家屬,更重要的是,使犯人明白倫理道德是為人之根本,令他們振作,發奮做人。 

楊自懲有二個兒子,聰明而好學,長大後都官至吏部侍郎和刑部侍郎,孫兒官至按察使,都是名臣。 

三、上天有好生之德

(4) 不亂殺無辜 兒孫昌盛

明朝英宗時期,福建省土匪頭鄧茂七作亂,百姓隨鄧茂七作亂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謝都事前往平亂。謝都事恐怕濫殺無辜,先派手下武功高強者,前往盜取亂黨的名冊,凡是名冊上無姓名的百姓,暗中給予一支小白旗,一旦官兵進城,將小白旗插於門首,以作識別。 
謝都事把事情安排妥當之後,才進兵平亂。戰事進行得很順利,不久就平息叛亂。官兵進城,追捕餘黨,見門插有小白旗者,知是良民,不可騷擾。因此救了千萬百姓的姓命,積下了莫大的陰德。 

後來謝都事的兒孫,有的中狀元,做宰相,有的中進士,世代享受榮華富貴。 

(5) 施食物 兒孫登科甲

古時候,福建蒲田縣林家,林老太太平素樂善好施,天天做饅頭,施贈給貧窮的人,凡索取者都照數施捨。 

有一位道人,天天前來索取六個饅頭,林老太太如數施予道人。如此長達三年,從不間斷。道人知道林老太太至誠救人,甚是感動。有一天道人對林老太太說:「您老人家真是大善人,必定惠及兒孫。你家屋後有一塊地,可建祖墳,將來世代出賢臣。」 

後來林老太太九個孫兒逐漸長大成人,陸續中舉人、中進士、中狀元,世代從此不斷出賢臣。每年每逢科舉,都有林氏子孫登科甲。所以福建省自古至今有「無林不開榜」的傳說。 

(6) 寒冬救人 天賜貴子 

馮吉明朝人,在一個嚴寒的冬天,清晨出門訪友,半路上見到一個人,倒在雪地裏。他伸手摸路人的鼻子,尚有氣息,但是身體幾乎凍僵了,不醒人事。於是立即脫下自己身上的皮襖,將路人的身體包裹起來,背回家救治,及時救了一條人命。 

馮吉當時已屬中年,尚未有子女。有一天夜裏,睡夢中有位天神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出於至誠,吾派宋朝名將韓琦,投胎做你的兒子」。不久妻子誕下一個男嬰,就取名馮琦,以作紀念。馮琦自幼聰明過人,長大後官至太史。

(7) 平冤案積蔭德 天賜三個貴子 

古時候,浙江省嘉興縣,屠康僖為刑部官員,常常到獄中探訪囚犯,了解案情,如果發現冤案,就著手仔細調查,核實之後,詳細具文,呈報主審官員。到了開庭的時候,主審官依照案情,進行審問核對,確認犯人是無辜,含冤受屈的,即給予釋放。由於屠康僖認真調查,從而獲得無罪釋放者有十幾人。 

屠康僖認為,國家幅原遼闊,其他各省各縣,也必定會有冤案存在。於是上書皇上陳情,懇請皇上派官員到全國各縣,每隔五年核實案情,以平冤案。當時皇上賢明,准其所奏。屠康僖也被委派到各地核查冤案,百姓無不稱頌屠康僖廉明公正。 
屠康僖年屆中年,尚未有子。有一天晚上,夢中見神明指點說:「你命中本來註定無子,因你平冤案救人無數,積下陰德,感動天地,故特賜給你三個兒子。」 

過了不久,妻子於幾年之間,接連誕下三個男嬰,均聰明可愛,自幼好學不倦,長大後均中科舉,做大官,並且繼承廉明公正的家風。

(8) 敬神護法 世代昌盛 

包憑浙江嘉興縣人氏,有一天到太湖遊玩,來到一間很破舊的寺院,見觀音菩薩的聖像,被雨水侵蝕剝落,於是將隨身所有的十幾兩白銀,雙手敬奉給住持,以助修寺院。住持嘆息著說:「寺院年久失修,工程浩大,十幾兩銀子是無法修建的。」 

包憑聽後,再將身上所佩戴的玉器,隨身的貴重衣物,全部都捐給住持。包憑至誠的善心,令住持感動不已,於是發動全寺僧人,上山伐木運石,重修寺院。四方善信聞知後,紛紛積極捐獻錢物,寺院因此很快地修建好了。 

包憑聞知寺院修建好了,非常歡喜,特地再來遊玩,當晚留宿於寺中,睡夢之中,本寺護法神向他道謝說:「你為修建寺院積下陰德,惠及兒孫世代昌盛。」 

後來包憑的兒子包汴,孫兒包檉芳,都中進士,做了大官,成為名臣。 

以上八個小故事,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善有善報,而且行善之時,出於至誠,絲毫沒有希望得到福報的念頭,這樣才是真正的行善,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福報。

*真善與假善 

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 
發於內心的善行才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 
無所求而為之善才是真善,有所謀而為之善是假善。 
*端正之善與歪曲之善 
為了捍衛道德、正義、大利益,勇往直前,不顧個人之得失安危,是端正之善。 
若是置道德、正義、大利益於不顧,為了討好權貴,隨波逐流,是歪曲之善。 
一心只為濟世,不為媚世(取悅於世人),純為愛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 
若有絲毫媚世之心,心懷憤事玩世之心,就是虛偽歪曲之善。 

*「陽善」與「陰德」 

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沽名釣譽,稱為「陽善」,只能博得虛有的名譽。每做一善事,便大肆宣揚,為自己的前途大造聲勢,這種「陽善」,非但得不到福報,反而必有奇禍,這是因為沒有實質的功德,浪得虛名的結果。 
行善而不為人所知,稱之為「陰德」,必定獲得上天賜福。行善出於至誠,絲毫沒有期望獲得福報的念頭,長期默默無聞,不間斷地,不論大小地行善,所積下的「陰德」,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福報。

*似善非善

春秋時代,魯國山東省的國君甚是愛民,但是國窮民少,屢年戰爭,百姓被別國俘虜去當奴隸,為了救回被俘的百姓,國家特地頒佈法令:「凡是出錢贖回被俘百姓者,國家給予獎賞表揚。」 

當時孔子有一個好學生,名叫子貢,為人清高,不貪名利,做了贖人的善舉,但不接受國家的獎賞。孔子知道之後,就責備子貢說:「你是我的學生,也是大眾的榜樣,國家為了鼓勵國民,出錢贖人,才頒佈這些法令,目的為了使出錢贖人成為一種良好的風氣。如今你不受獎賞,標榜自己清高,看來似善舉,而實質上破壞了國家的法令,破壞了鼓勵出錢贖人的風氣,這是一種似善而非善的做法,是錯誤的。」 

孔子另一個好學生子路,有一次子路看見一個孩童,跌落水中,子路奮不顧身跳到水中,把孩童救起來。孩童的父親為了答謝子路,送給子路一頭牛,子路欣然接受下來。孔子知道之後說:「從此魯國人,必定樂於救人性命。」因為一個人肯忘我地冒險救人,而被救者,懂得報答救命恩人,這樣便形成良好的風氣。 

從以上二件事例分析,以一般人的觀點,子貢不受獎賞,是清高的好事。而子路接受贈牛,是貪利的壞事。但是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這是孔子的智慧與眾不同的地方。 

因此我們說,平凡人行善,只求表面,只顧眼前利益,而沒有顧及事情的結果,以及對社會大眾的影響。 

所以,若是行善似善,而結果卻害了人壞了事,那麼似善而實質非善也。若是目前所做的事,雖然看不到有善處,但是長遠而言,其結果卻有益於社會大眾,那麼雖然非善而實質是善舉。 

◎簡單舉幾個例子: 

不應該寬恕的人,而給予寬恕。 
不符合現實,過份地稱讚頌揚一個人,令大眾盲目崇拜,從而危害社會。或以小信誤了國家大事。 
對子女過份疼愛,因姑息而養成大患。 
以上都是似善而實質非善的錯誤做法,需要我們清醒冷靜地給予檢討改善的。
而這些做法,正是一般凡眼俗見所言:「好心被雷劈」的原因。 
*善之偏與正之分 
古時候,有一位宰相呂文懿,年老辭職回鄉養老,鄉民依然非常敬重他。有一天,一個鄉民酒醉後,無理取鬧對呂公破口大罵,呂公認為是酒醉的人,無須與其計較。過了不久,此位鄉民脾氣越來越壞,膽子也越來越大,竟然無法無天,殺人搶劫,終於犯了死刑的重罪。至此,呂公才後悔地說:「若是當初與他計較,初犯小懲,易於知錯改過,不至促成今日的大罪。都是吾當初存心仁厚,而結果反而害死了他」。這是一個善心而害死人的典型事例。 
古時侯,某縣鬧饑荒,暴民竟然於光天化日之下,四處搶掠糧食,社會一片混亂,人心惶惶。有一位義士名方正,告之縣府,但是縣府卻置之不理。方正萬不得已,組織縣中幾位義士,把暴徒逐一捕捉,關押起來,使市面恢愎了平靜的局面,避免了一場大亂。方正以強硬的武力,結果造福於百姓。 
因此,若是存心善良,反而釀成大錯,那是偏善。 
若是行惡心,而使混亂得以平息,那是正善。這是為人處世,必須認識的。 

*半善 滿善 — 只憑一片真誠 

如果自始至終,默默無私真誠地行善,稱之為「滿善」。 
若懷有企圖,施恩望報,即使終生行善,也只是「半善」而已。 
古時候,有一位少女家貧,到廟裏拜觀音菩薩,身上僅有二文錢,她虔誠地將二文錢捐獻出來,住持甚感動,親自為她誦經,祈福消災。 
後來少女被選入宮,貴為皇妃之後,攜帶了千兩黃金,前來佈施捐獻,住持只派徒弟代為誦經祈福。皇妃不解地問住持:「我以前僅捐二文錢,你親自為我祈福。今天我捐獻黃金千兩,為何只派徒弟誦經祈福?」住持解釋說:「妳以前之佈施雖然少,但是心意真誠,非老僧親勞,不足以報答。今日之佈施極之豐厚,其心意不及以前那樣真誠,因此由徒弟代勞。」 
以此為例:「千金僅是半善,二文是滿善,貴乎真誠。」 
古時候,呂洞賓未成仙之前,曾拜鍾離為師。有一天鍾離欲傳授點鐵成金術,可以使一堆鐵變成黃金。呂祖問道:「師父,這種黃金將來會還原成鐵嗎?」鍾離答道:「五百年之後,會還原成鐵。」呂祖於是說:「如此不是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這種法術我不想學。」鍾離聽後高興地說:「要想修學仙道,首先要積滿三千功德,單憑你這一句話,三千功德已經圓滿地達成了,可以學仙了。」 
因此說:「為善必須出於真誠,雖然只是小善,也能圓滿地達成功果。」 
如果以錢財佈施,若是能夠做到佈施之後,內心沒有計較佈施了多少,沒有付出了錢財的感覺,不知受益者是誰,這樣便達到無欲無物,三輪皆空,一心清淨的境界,即使佈施僅一文錢,也足以消除千劫之罪,即使佈施斗米,也能種下無邊的福田。 
相反地,若佈施之後,內心念念不忘曾經佈施,念念不忘受益者是誰,或者施捨財物之後,內心甚感痛惜,即使是佈施黃金萬兩,也只是半善而已。 

*行善與惡行 以動機為重 

古時候,有位名叫衛仲達的人,在朝廷為官。有一次魂魄遊地獄,閰王命手下呈上仲達的善惡記錄簿,他發現「惡行錄」很大疊,而「善行簿」僅僅幾頁而已,仲達內心驚恐萬分。閰王再命手下取出「天秤稱」,把惡簿、善簿放在天秤稱的二邊,奇怪的是,幾頁善錄的重量,竟然比惡行簿為重。仲達非常不解地請問閰王是何緣因? 
閰王答道:「朝廷常常興建大型工程,你直言上書皇上,請求皇上體恤民情,應以萬民福祉為重。雖然皇上尚未採納,但是你的善念,普及萬民,積下陰德。倘若被採納的話,其功德就更大了。」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為萬民著想,善及萬民,其善的功德甚大。 
若是志在一身,善及一人,其善的功德也小。
再譬如: 
舒翁,江西省人氏,以教書為生,生活清貧。友人因犯法被罰款,無法回鄉,舒翁深表同情,把積蓄了二年的薪金,代友人繳交了罰款,使友人能回鄉與妻兒團聚。 
張仁,河南省人氏,友人不幸突然去世,欠下債務,妻兒無力還債,被債主追討,走頭無路。張仁毅然地將自己十年的儲蓄,代友人還清債務,而救了友人之妻兒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