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奧義

武廟明正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7011

歲次庚申年十一月廿六日

聖示:恭接無極懿旨及昊天玉詔,命福神十里外接駕,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接駕,不得失儀。

欽差大臣董雙成仙姑 降

律詩:賚承懿旨下瑤池。雲路迢迢片刻時。知是蓬壺文物盛。欣看鯤島德恩施。

   莊嚴武廟祟神闕。肅穆騷壇頌母儀。天道從玆堪闡義。娘言句句有機宜。

聖示:恭讀懿旨,神人俯伏

  無極懿旨

 欽奉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旨曰:

娘曾於已未年,親自下凡臺島中州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執筆飛鸞著作「大道心德」一書,以喚醒迷兒,早修大道,認理歸真,返回極樂,同慶團圓。庶免日夜倚門閭而佇望,哀迷兒之未歸,老淚長流。痛浩劫之來臨,慈心欲碎。幸自「大道心德」著成之日,印成單行本,廣佈天下,人人爭讀而知修,啟發善覺,已收功效,娘心甚慰,此應歸功於輸誠印贈者之功德。

娘今特再下凡,親自執筆飛鸞,著作無極至寶之天書「天道奧義」,以闡明天道秘奧之意義,俾使向善修道者,勤心潛研。此書有輔助治國安民,治家立業,為人處世之功能,若能依據而修,則道可成,果可立矣。「天道奧義」,雖現世間有「黃帝經」與「道德經」闡道之理,以勸導世人勤修大道,怎奈文簡意深,讀者庶難了悟玄機。

娘今以文白意淺之句,揮鸞闡述,俾使迷兒人人讀之而能了悟,以期速修成道之功。今特再降懿旨一道,高懸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特命墨仙子扶金指妙法,娘自通其靈以揮毫。並訂自辛酉年端月望日起,每月初一、十五日為著書之日,為期一年完成。作為臺中黃帝神官興建落成之紀念書,願神人合一,各盡厥職,功成之日,論功行賞,勿負

娘意。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庚申年葭月念六日

 

  玉    詔

欽差大臣諸葛武侯 降

中華民國7011

歲次庚申年十一月廿六日

律詩:中州聖地現禎祥。大命皇皇未敢忘。天意無私宣鳳藻。人心秉正佈鸞章。

   勤修維德諸兒子。踐履綱常慰母娘。奧義一書明闡釋。願期了悟啟靈光。

聖示:宣讀玉詔,神人俯伏

昊天玉詔

  欽奉

玉皇太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是念。今奉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命;老母念兒心切,不惜金玉之軀,訂於辛酉年端月望日起,每月朔望,御駕親臨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飛鸞執筆,著作無極天書「天道奧義」,期望原兒進修天道,早登覺路。老母下凡降鸞期日,特敕命下列諸卿任護駕神,希各司其職,莫負

朕意。

  敕命 精忠武穆王岳卿任正護駕神。

  敕命 桓侯大帝張卿任副護駕神。

  敕命 天君趙卿任副護駕神。率領天兵三千御林軍護駕。

  著作天書「天道奧義」,特派命神職如下:

  敕命 述聖子思子任校正總司神。

  敕命 紫竹林觀音大士任賞善記功總司神。

  敕命 南宮孚佑帝君任罪惡記過總司神。

  敕命 先天豁落靈官王天君任督理鸞務總司神。

  敕命 九天司命真君任司禮神。

  敕命 南天哪吒三太子任馳聘神。

  剌命 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關平太子任督理堂務總司神。

 以上務希各盡厥職,勿負

朕意,功成之日,論功升賞。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庚申年葭月念六日

 

本堂主席關夫子 登台

律詩:恭承懿旨感光榮。壽世扶鸞志不更。天道從玆宣奧義。娘心重見表深情。

   砂盤顯字醒迷句。木筆題詩博好評。但願效勞勤且勉。勿違母意囑諸生。

精忠岳武穆王 降

律詩:恭承詔命感光榮。護駕諸神責不輕。老母慈懷傳奧義。凡兒善覺表虔誠。

   時機迫切應開悟。天道勤修自顯明。願爾世人齊立德。精研真理格瑤京。

聖諭:

吾生於大宋年間,湯陰縣人,自少恭聆慈訓,拜義父周侗為師,繼承文武衣缽,並蒙慈母教訓,刺背「精忠報國」四字。以堅定民族精神,精忠報效於國家,死後蒙 金闕玉帝,嘉我忠烈節操,誥封「精忠節烈王武穆帝君」,位列左相之職。今奉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命, 金闕上帝之詔旨,為 老母應運救劫,再降懿旨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擇定辛酉年端月望日起,每月朔望日躬親再下凡,為期一年,執筆飛鸞著作「天道奧義」無極天書一部,喚醒迷蒙,早登覺路,勤修天道,發揚民族精神,喚起「黃帝魂」團結人心,愛國救國。吾恭領敕命,任正護駕神之職,深沐 無極老母慈暉, 金闕玉帝恩德,自應克盡職責。茲特宣佈禁令與賞律如下:

禁令: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自辛酉年正月十五日亥時起每月逢初一、十五日為期,御駕降臨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躬親降筆,著作「天道奧義」天書,一百里方圓內之眾神佛,應每於是日列班恭接懿駕,至是書著完為止,不得有違,違者嚴罰。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一百里方圓內之邪神,魔鬼,不得進入,不得冒犯懿駕,不得驚擾陽民,違者難逃斬妖劍下。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在一百里方圓之內,冤魂不得報冤,應化干戈為玉帛。自當叩請老母慈懷,准予超升,違者,打落阿鼻地獄,永不超升。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在一百里方圓之內,陽民不得鬧事暴動,違者削減其陽壽。

賞律: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凡有犯過錯之世人,能衷誠悔改,自新做人者,老母均准予抹消其前過,並賜予善報。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特褒揚國之忠臣,家之孝子,增添其福祿壽算。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特准勤修天道者,早日得道,靈性光明。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凡有孝心,下愿印贈「天道奧義」無極天書,造功叩求其亡父母或其祖先之冥福者,一律准予超升。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期間,凡世人下愿印贈「天道奧義」無極天書,造功立果,叩求其父母之康壽者,或叩求改運解業,解病殃者,視其輸誠而酌予添壽解除業殃。

凡有叩求者,應提前向武廟明正堂,立疏焚呈轉稟。以上宣佈天下週知。

 

至尊無極老母躬親降筆著作

天 道 奧 義

直轄武廟明正堂墨仙子扶筆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219

歲次辛酉年正月十五日

律詩:老母親臨直轄堂。萬神接駕喜洋洋。開迷俗子宣真理。著作天書迥異常。

   句句珠璣成寶筏。篇篇金玉耀文光。從玆普化蒼生願。千古流傳德澤長。

聖示:今日良宵,無極老母親臨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飛鸞降筆,著作無極天書,人間至寶「天道奧義」一部,天下萬神,齊集聖地,恭接懿駕,天書著成之後,可開迷感化世人,其德澤可流傳千古也。

又示: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子,免禮。

律詩:春風送我下瑤池。步入鸞門會眾兒。天道無私傳奧義。母心至愛教良規。

   闡明真理醒迷子。淺白文章作導師。性命雙修成碩果。願期研讀志毋移。

又示:應運降著無極天書「天道奧義」一部,乃人間至寶,由今夜開著,為期一年完成。

  自序

  「天道奧義」一書乃無極之秘本。是天道之真理,其原文,語簡意深,凡人無法參研。今應運開著於世,用淺白文字,闡明其奧,俾使世人,易讀而易了悟。

  「天道奧義」,全書分為二十四章,每章皆是玄奧之妙理,是修道最高之境界,亦是為政者,必須參研之心法,蓋天道乃無為而治,修無為之天德,具出世之才智。天道之道統,始自黃帝,黃帝傳於顓頊,黃帝訓顓頊云:『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女能法之,為民父母』大圜者,天也,大矩者,地也,法天法地,即可治民。此乃天道無為,治民之心法,即洽國修身之道也。

  道統傳至堯帝,堯帝禪位於舜帝,傳授其心法曰:『允執厥中』四字。舜帝禪位於禹帝,舜訓禹以治國之道,再進而傳其心法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這是天道心法之真傳。

  世人之修道,開口便說修天道,殊不知天道者何?蓋『道』乃分為「人道」、「地道」、「天道」。「人道」,乃修身齊家也。地道,乃博愛佈施也。天道,乃治國平天下也。人道、地道、天道齊修者,可謂之性命雙修也。性命雙修,若得修成者,可得長生不老也。茲值天道奧義開著之前,聊述數語,以為自序。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自序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運辛酉年正月望日

第一章 天

  無極老母曰:混沌初開,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日月諸星羅列其間,天無所不覆,無所不容,故,天之號,又曰大圜。地球亦諸星之一,人在地球視天,見為天體所包圍,乃自然之天也。天是神仙所居,故有天堂天國之稱。天之精華,凝結而為日月星辰,成象既著,功用乃行。

  天有十三層天,由十三層天再分為三十六天,天外之天,謂之「無極」,天內之天,謂之「太極」,故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所以,天能生萬物,也能養萬物者也。

  六合之外、謂之「無極」,六合者,上下東南西北,即天地四方也。「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兩儀」,即天地也。「四象」乃金木水火之謂也。金木水火乃稟天地而有者也。

  天分為東、西、南、北、中天,均屬十三層天之內,雖各有天門,但僅啟開南天門,有路直通凡塵,諸聖佛仙神,均由南天門出入,其它東西北三大門,均被封閉,不與凡塵接觸。故三清五老,太乙金仙,神超於六合,斂氣於三界之古老金仙,皆逍遙自在於天界也。凡天神,省稱曰天,如云:皇天后土,天知地和。因天是自然之天,故有天然、天命、天性、天心之謂也。

  人之靈,皆由天而降生於凡塵,故死後,其靈應歸回故鄉之天。怎奈,人自降生於花花世界,多數為名、利、酒、色、財、氣所迷,更為貪欲所驅使而無惡不作,甘願墜落於苦海之中,不能自拔,致忘記回歸故鄉之天,而墜落於地獄,此非天心不仁,實世人自甘墜落,夫復何言乎?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也。

  玄穹彼蒼,是上天之稱,天乃主宰宇宙萬物,化育群生,生生不息,所謂:天行健,自強不息。天是奇妙不可解?是威力最強大的。天為公正、純潔、至善,一切以天為標榜。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34

歲次辛酉年正月廿八日

律詩:天地無私頌母儀。敦敦教誨醒群兒。萬千螻蟻迷歧路。九六生靈急捷眉。

   不忍凡塵如苦海。欣看聖域固洪基。堂開明正輸明正。奧義真傳化四夷。

聖示:命御林軍排班,神人恭接老母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子,免禮。今夜繼續著書。

第二章 道

  無極老母曰:亙古之初,未有天地之前,原是一片太虛,太虛者,虛而無物也。在虛無之中,混然產生一粒種籽,此種籽似一股力量,但無形狀,亦無固體,亦無聲亦無臭而永遠長在,茫茫而不明,不分晝夜,周流於宇宙之間,毫無掛礙,祂是創造天地萬物之老母,故號其名曰「道」。

  道既無形無體,恍恍惚惚,彷彿裡面有個象,又彷彿是有一個物,又彷佛是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藉此,可以看到萬物,依之而化生。道,寂靜,不燥不寒,天不能覆幬,地也不能承載,小言之為無內,大言之為無外,充滿於四海之內,猶包其外,在寒而不冷,在炎而不熱,此乃道之體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而累進,庶類繁多也。此道,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永遠不變其質,能適用萬物,鳥得之而能飛,魚得之而能游,獸得之而能走,人得之故能生存,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用祂,而不能見其形。故,道者一也,傳至後世,老子曰:「抱元守一」,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故,萬物皆由一而起者也。

  所以,道之高,高而不能察看,深而不能測量也。雖然道很明顯,也無法形容其名,看來很是廣大,也無法形容其廣。道是獨立而不改,萬物亦不能役使祂,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雲氣,飛禽走獸,凡有生命之物,皆取之於祂,而祂也不減少,全都合併於祂,祂也不增多。此乃道之秘奧,與光明正大也。

  道之明者,聰明有智慧之人,能察考到宇宙的深處,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他人之所不能得到的,而聰明修道者可以得之,這就稱為「察稽知極」也。「察稽」,是從紛歧複雜的現象裡,而稽察是非曲直。「知極」,是從宇宙人生的深處,而明白很多的道理。一國之元首,若用此「察稽知極」之道理,則天下歸服矣。為政者,若用此道,則人民不迷惑而服從。在上者虛極,在下者靜篤,而「道」得其正也。虛則無我,靜則無物,無我即無私,無物即無慾,「無我無物」即可進於道也。信即是誠,誠則無欲,為上者,若能如此立於道,則可為民立命,立命就是為民設教也。無爭即無為,無為即是最上的誠,則萬物皆感其誠而應之也。無為是最高的修持,無為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道」即理也,軌也,路也,為政者,對於人民,應按其身份,而給以其所應得,自然公平,萬民不爭也。授之以應得知名份,萬物自然平定,此即道為一之理也。天上月球,星辰之運轉,地球之繞行,皆有一定之軌道,決不越軌。世上之飛機,其航空亦有一定之航線,海上之船隻,亦有一定之航道。車輛之行駛,亦要按照交通規則之右行,否則,亂其軌道,就會發生危險與車禍。行人之行路,亦要遵守行走行人道,否則,就會發生危險與事故,所以循道而行則安,逆道而行則危,此皆「道」之用也。

  道為一,永不變化,得道之本體,應由少以知多,得事之要妙,應操正以治奇,則往前可知到太古,往後可知到無終。凡修道者,應抱著道,即道之本體,執著道之法度,即方法也。如是,則天下可歸於一也。

  「道」是萬物之深奧處,善人以為珍寶,拳拳而服膺,惟恐失之,未敢須臾離也,離者非道也。不善之人,雖未明道之理,而能依道而行,亦可以安身立命。是故,「道」是天下之至寶,所以重此道者,堅心求之而可得,有罪者求之,也可以免罰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319

歲次辛酉年二月十四日

律詩:迢迢雲路到中州。護駕娘親願可酬。著作天書揮木筆。闡揚大道泛慈舟。

   群迷早覺修真理。眾善奉行解罪尤。時值三曹開普度,回歸無極樂悠悠。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娘今夜繼續著作「天道奧義」。

律詩:大道真詮奧且深。從玆闡述起迷沉。超生本自修功德。了死原由積善心。

   苦海無邊宜早覺。樂天知命最堪欽。娘今木筆題詩句,惟願諸兒作寶箴。

第三章 道統

  無極老母曰:天道即天理也,天道欲傳於世,上天乃先降生聖主軒轅黃帝。黃帝戰榆罔,滅妖人蚩尤,一統天下而創建中國,在生三百餘歲,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在鼎湖龍馭,白日昇天。

  黃帝傳位於聖孫顓頊,並將道統傳於顓頊。黃帝訓顓頊云:「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女能法之,為民父母。」大圜者天也,大矩者地也,法天法地,即可治民。

  溯天道之道統,皆有淵源,自軒轅黃帝,得天道而昇天,道統一直傳於堯帝,堯傳於舜帝,舜傳於禹帝,禹傳於湯王,湯傳於文王,文王傳於周公,周公傳於老子,老子傳於孔子,孔子傳於曾子,曾子傳於子思,子思傳於孟子,孟子繼而一脈相傳,迄今不絕。自黃帝傳至堯帝,天道之心法真詮曰:「允執厥中」四個字。由舜帝傳下之天道心法真詮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個字。故,後世以此十六字謂:「天道心法十六真詮」所以,中國固有文化,係繼承天道之道統者也。

  「道」是流動的,宇宙一切變化,都是「道」的表現。「道」的本身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而確是先天地生,為萬有的主宰。因道是最高的,無所不能的,所以,世人當志於道。

  天道之道統,既自無極而降傳於世,又天生聖人以弘道,是乃應運而降生者也。蓋道統自軒轅黃帝傳於堯、舜、禹,當是時,人性本至善,道行自然,無為而治。迨至夏、商、周朝時代,人類卻不知固有德性,失去本來面目,以致世道澆漓,人心不古,雖有聖人層出弘道,洩露天道真理以化人,指出真我之所在,和修復之方法,怎奈,時至春秋之亂世,諸侯爭雄,人心漸趨險惡,而有孔子週遊列國,提倡人道,孟子倡行仁義,此乃上天差遣聖人降世,以弘道化人者也。

  天道之道統,流傳至於今日,道降於鸞門,藉神教以化人,飛鸞提醒人心向善,怎奈人類智慧,趨於科學之文明,棄天道真理於不修,逞奸詐險惡於橫行,致使世道更崩潰,人心更反常,造成浩劫頻臨,人民塗炭。上天有鑒於此,為挽救浩劫,乃大開普度之門,聖、佛、仙、神頻頻下凡,闡教勸世度眾,惟願修道者,虛心深造,自能達於天道之秘奧,忠恕之旨,而至於仁,得證聖成真。所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以「道」在心中,一念之差,即天堂,一念之惡,即地獄之謂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42

歲次辛酉年二月廿八日

律詩:更深人靜夜風涼。護駕步雲到聖堂。上界千尋飄瑞氣。中州萬里燦文光。

   娘親垂愛揮鸞筆。兒子輸誠起篆香。方便之門今大啟。三曹普度道康莊。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以來,甚多有善覺之兒子,輸誠樂助印贈,其所呈疏叩求事項,均由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主席關卿轉奏在案,娘目當酌情,一一批准其所請,以酬其善。可,繼續著書。

第四章 良知、良能

  無極老母曰:天道為最高之源頭,「良知,良能」乃道之產生。道動而生乾坤,亦即純陽純陰。良知屬乾性,良能屬坤性。良知屬靜,良能屬動。所以欲修天道者,應先修良知良能。

  良知;靜如止水,光可照物,但受「氣」之影響.如風吹水動,漸至於混溷境界。良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良知非槁木死灰,在靜中亦有動,雖動又似不動。故曰:「無為」即靜中之動,「無不為」即動中之靜也。

  良能;良能之動多端,當其未受外感時,其動為正軌之動,良知也隨之興起。良能之微動,其燭照不遠,其動力亦小。鉅動者為良能之大發揮,修天道至此境者,必是不世之睿哲,便是一代英豪。可以動天地,動鬼神也。

  良知屬「相」,良能屬「用」,修天道知能,至發展者,即知能的功用,知能的功用,知能的性能不同,故其發展也異也。良知之表現於外,為靈明,亦曰明覺。故無所不照,此所以辨別善惡,故良知為相。良能為用,其範圍極廣,為善去惡,都屬於良能,每當遇到疑難,或遇到艱苦,心內似有一物在蠕動,即良能也。用之於親則是孝,用之於國則是忠,用之於友則是信,其所用無不能也。人之所以立於天地間者,在此良能之用也。

  良知之本體為「識」,良能之本體為「力」,後天所謂知行之知,只是知識之論,為感官所得之「知」。良知之「知」可稱曰「識」。此謂根竅內通,不緣物境。其所以根竅內通者,蓋通於良知,打破五官歸於玄同,在乎良知也。

  動之本體曰力,良能似動能,其力最大,此種動能,充塞宇宙間,為宇宙一切活動之主力。如九大行星繞太陽而轉,固然有賴於離心力與向心力。但何以要有離心力,又何以要有向心力,個中當然有一主力,此力即良能,浩然正氣即良能之發揮。

  良知良能以良能為先,良知為後。一定先有良能之發動,而後良知才可顯現。良知之所以顯現,原是由於良能的鼓動。宇宙萬有的生長,俱是良能也。良知良能並重,僅知良知,而不知良能,則如車之兩輪失去一輪,終不克大行也。良知是辨別善惡,良能是為善去惡。辨別善惡在「明」,為善去惡在「格」,故知能的功夫在明與格,有良能而後才能致,致之中亦含有良能,良能較之良知,更為重要。

  良能是無所不在的,無所不有的。一切動植礦物,俱含有能量,無良能便不能成為物。物之所以成為物,在有良能也。良知是偶然遇一問題而起的一種明覺。明覺原屬一時性的,譬如見父母而知孝,孝為良知,但孝的實踐便是良能,無良能便不能孝。知能在本體上,原是不分的,惟有的人,偶而良知現,知孝敬父母,但終未孝敬父母,即良能之不足,終是不孝。

  性者良知也,命者良能也,「天命之謂性」是命重於性,亦即「能」重於「知」也。一念之善即見性,一善之行即見命,「性命」即「良知良能」也。良知良能同出於天道,其本體,萬殊歸為一本,其知識,則一本散為萬殊,其終歸一也。良知良能俱不可見,為一種潛在的。良知良能為道之表相,道不可見,但其表相於外為良知良能。

  修天道者應喚起良能,修良知由少私欲入手,蓋無私欲,則良知自現也。良能固然也戒私欲,但良能不是僅由少私寡欲入手,良能者為原有的,說來就來。良知是靜的,良能是動的,人之能冒險犯難,見危授命者,固然也有賴於良知之明辨,而實為良能之鼓勵,有以成之。今日不可不致良知,更不可不起良能。良能者為宇宙不滅之生命體。人能喚起良能,則一往無阻,何患乎天道修不成乎?

  然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動心忍性,而後增益其所不能」此乃上天激勵其啟發良知良能也。良能之起,即意志之表現,故修天道者,不可不立志,志立則良能起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416

歲次辛酉年三月十二日

律詩:南天直轄有鸞堂。皇母親臨教義方。明正揮毫宣正氣。斯文丕振啟文光。

   揚清牖世功無限。激濁醒迷德永長。護駕何辭辛與苦。須知大道本康莊。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娘要繼續著作天道奧義。

第五章 道與人

  無極老母曰:道是先天地生的,道不可形容,無所不在。因為人是由道生的,是故,人是「道生之、德育之」,一切都是由道生的,因為人是道生的,所以人有道根。

  人來自天,所以可返於天,自何處來的,自可再返於何處,要回原處,必修天道,天道是天與人之橋樑。人與道同體,道是善的,是故,人性也是善的。人與道同能,道所能的,人也可能做到。由於以上的三同,所以人與道,能合而為一,既合而為一,則道與人,本無距離,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離者非道也。

  道與人之間,有一個境界,所謂境界者,就是另外一種生活。譬如:天與地之間,當然有境界,聖人與常人不同,善人與惡人不同,其生活不同,則其境界也不同。所以修天道者,就是修「道與人」之境界,修至無境界時,就是得道而成道。

  境界大別分為有形的境界與無形的境界。有形與無形,也是一種波動,即矛盾也。人在矛盾中而看矛盾,自非真境。真境乃大自然,自然者無所不然,即玄同也。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親疏利害貴賤,完全不存在,其終為齊物,亦即玄同也。

  沖和之氣者為人,人者,天地之性。道為靈界之尊,人為物界之長,道居很高的境界,人居於物界,不免有物的困擾,人受物的影響,所謂物者,包括衣、食、住、行、育、樂等,這些生活都影響於生理,自會生出許多慾念。身是人之一個樊籠。把人的生命,圍困在這軀殼之中,身是一道鐵幕,也可以說是罪惡的淵藪。因此修道者,沒有過份愛惜這個軀殼的,所謂苦修者,不是故意輕視他的身體,而是藉苦修以減少肉慾。

  修天道者,不可為現實境所囿,現實境都是幻相,幻相者,偽也。亦不可為遠境所惑,遠境也是迷戀,迷戀者,枉也。既不囿於現境,也不迷於遠境,而處於超境,既不計將來,也不計目前,坦坦蕩蕩、任其自然,才能達於真境,真境者,不變之境也,亦即天道也。

  道與人之間,原無大距離,道無時不與我們同在,因我們不覺耳,一個善念興起,便是道,一個惡念興起,便是魔。因善念難生,惡念易起,故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語。善念屬陽性,清輕上升,惡念屬陰性,濁重下降,上升者,即天堂,下降者,即地獄,天堂地獄,在一轉念之間。

  修天道者,所謂修至長生不老,是指靈性,不是指肉體,因肉體不可能長生不老,三百年、五百年,也終是要壞的,且肉體長存在這人世上,又有什麼快樂。惟有靈性,永遠光明,才是快樂。生生者不生,不生者長生,宇宙有不生者,即永恆也,果能得到永恆,才是長生不老之道。

人想修至與道合而為一,必須修入化境,世人何以不能化?原因為私慾所障礙,私是「我」,欲是「物」,打破我,打破物,庶可以化了。如何能打破我,打破物?虛則無我,靜則無物,惟其虛也才能靜,惟其靜也才能虛,虛靜是一件事,為修天道者的重要功夫。

  要想做到虛靜,其入手的功夫,第一、先建立信仰天道,即有一止處,使精神統一。第二、定一日課,每日行之,日課中,必須有讀經、禱告、反省、靜默。第三、發願救人濟人,藉此激起內在的良知良能,孜孜不息,自有進道,此乃修天道之要訣。修天道者,若是僅以修道成仙,為自己的目的,也必須先濟人救人,所謂:「內聖外王」也,果能救人,便可成仙,不必深居古剎,也不必遯跡山林,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

  古之修道心法傳授,均是帝王,而修道者,也是帝王。「貫天地人,謂之王」,故有大德者,始有大位,「守天地之極,與天地俱見」。「天地之極」即宇宙最高的真理,「與天地俱見」即與「天地參」也。現今,天道降於民間,只要虛心深造,自能達於天道之秘奧,人人皆可修之,人人皆可得之也。所以,天道無私,惟德是輔,有德者,皆可修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58

歲次辛酉年四月初五日

律詩:風和氣爽夜清幽。護駕精誠樂無憂。堂內莊嚴空色相。母心愛戴佑神州。

   闡明大道源流遠。解釋真詮衍派悠。仁義為懷行普化。鸞門德澤繼春秋。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娘今夜繼續著作天道奧義。

第六章 修天道

無極老母曰:天道是最寶貴的,有一定之軌道與真理,如太陰之繞行太陽,如星球之運行,皆有一定之軌道,不易不移。又如世上之火車,依軌道而行駛,不能脫軌,脫軌則發生車禍,傷人生命。所以,道是最寶貴的,人人都要修。

人之生於世,轉瞬而衰老,以至於死亡。在世間固有甚多煩惱與痛苦,及至其死亡後,尚不知其來自何處,應歸何處?所以,修天道就是修解脫之道。解脫煩惱,解脫生死。

  世人均騖於現實,只顧眼前之快樂,卻不想死後之間題。皆因認為人之死,就是人之終,如燈之油盡而滅。所以都求肉體的享受,極可憐也。蓋因不知修天道之好處;人身雖死,但是道之能量不滅,道之質量也不滅,人之死也不滅。

  宇宙是一道洪流,永遠不息,滔滔的流著,人在這洪流中浮沉,受到因果循環的報應,也就是消長盈虛的變化,永永遠遠,脫離不了這種苦難,這就是劫數。近世科學發達,注重唯物,更忽視宇宙變化之理,而只研究物理上的智識,沒有高遠的思想,所以社會上的風氣日漸敗壞,戰爭愈來愈多,也愈殘酷。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忍降劫,但浩劫是世人自造,終極自受,良可哀也。

  -般人都喜歡追求快樂,快樂分兩種,一種是精神上的快樂,一種是物質上的

快樂。現在的人,都不知修天道的快樂,只知要求物質的快樂,物質的快樂,不外聲、色、財、貨。聲;是悅耳的音樂與歌曲。色;是美麗的女人。財;是金錢,貨;是珠寶與貴重的什物。因此,聲、色、財、貨,應善用之則可,不善用之,便成為「四賊」,有害人的靈性,莫此為甚。人有欲念,欲之起,不是先天的,是起自後天。然則,有錢的人快樂嗎?有勢力的人快樂嗎?不,他們在精神方面,是極為煩惱不安,如坐針氈一樣的苦。這是因為金錢勢力所造成的聲、色、財、貨四賊的為患,這四個賊子,日夜不休的用各種方法來害你的身體,自然產生煩燥,悲痛、憤怒,其結果就是死亡。所以,你是否想要求超脫苦惱的洪流?你是否想追求快樂?永不陷入煩惱悲痛?欲達成以上的三個要求目的,你必須要修天道,因天道有不生不滅之奧,修道者,即追求這個大好之奧,達到此奧,才能解脫生、老、病、死,以及各種之煩惱也。

  修道;是使一個人從頹唐萎靡的生活中,一躍而起,刻苦自勵,奮發精進,必定有他內在動力,這個動力是什麼呢?就是:

()驚醒──人的壽命無常,不知何時要離開這個世界,必須在未離開之前,將一切事物準備好,好比遊子歸鄉,須將外邊許多事交待清楚,在途中需要什麼,均需準備。同到家鄉庶免被親友恥笑。

()懺侮──人均有過錯,只要能懺悔,上天即可免了你的罪。能懺悔的,才能精進,不能懺悔,諱疾忌醫,最後大病暴發,不可救藥,必永遠陷入地獄中。

()魄力──善與惡是對立,你要修道,惡魔必隨之而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必須有大魄力,用大無畏的精神,才能斬斷惡魔的束縛,開闢一條新生的康莊大道。

  天道從本體說起,是無為,至誠,至善,中庸,無極。無為──從道的形態而言,無為即至道。至誠──講道的功效,四書之中庸一書,論之甚詳。至善──從善的功德說起,止於至善,即止於至道。中庸──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用也,即道之體用也。無極──由道的運動論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也。

  中庸之修道,分三種功夫,一曰『性』,二曰『教』,三曰『曲』。性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性功為修道重要功夫。「自誠明謂之性」,即頓悟,一言而悟道。頓悟多為生而知之,有宿根者,聽一言而大悟,直接通天,自是捷徑,惟不可強求。只可用「心齋」為性功,此種性功,屬於靜,有助於修養。教功──「自明誠謂之教」,用一種修養的方法,再恢復靈明。靈明二字,為道之光輝,靈明之照,即道之精進。修道功夫,均是修明,要在少私寡慾。人性之暗澹,即是魔道,即墜入地獄。曲功──「其次致曲」,曲者抱一也。精神集中一點,達於靜止。曲功簡便易行,世人皆不知抱一之應用,實應注意曲功。所以,性、教、曲、若能修成,都可達到「誠」的境界。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518

歲次辛酉年四月十五日

律詩:鸞門閘教繼春秋。護駕堂堂隨聖儔。母德宏揚憐俗子。娘心慈愛佑神州。

   忍看塵世癡迷路。普度人寰泛善舟。喚醒黎民應早覺。勿沉苦海永悠悠。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娘心本是大同篇。無佐無私一聖賢。盤古開天垂德澤。鑒今追昔實堪憐。

   奈何赤子沉迷苦。願望蒼生早覺先。天道文章深奧義。吾兒多研意超然。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娘今夜繼續著作天道奧義。

又示:凡在娘著作「天道奧義」期間中,有善覺之兒女,輸誠樂助印贈「天道奧義」,以利書成之日,廣為普化者,其所祈求事項,娘當酌情,予以照准。

第七章 萬法歸宗

  無極老母曰:宇宙之主宰,稱之曰「道」,萬法歸宗者,萬法歸道也。宗者道也,一也。萬法歸宗,亦即萬法歸一也。所以,萬法必須歸宗,蓋宗是絕對的,如同大海,所有江河溪流,都須流入海中。所謂:「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

  「宗」是一個最高的圭臬,即「天道」也。凡合乎這個圭臬的,便是正法,否則,不是正法,是故,人人必須歸宗天道。

  然則,歸宗天道者,必須由「人道」、「地道」修起,然後始得修「天道」也。

  人道者,即人本主義,以專修作人的道理為宗旨,主要在「克己」,就是自己的「淨化」,這是基本修法,因自己淨化,而後才能再往高處邁步。淨化自己,為「明明德」,明德者,就是「靈明」,靈明是由明德產生出來的。

  「明德」者是什麼樣子?明德是善念,善言,善行,一切都是善,那就是明德。所以,善念、善言、善行,便是「仁」。

  「道」為宇宙的本體,看不見,摸不到,又從何證明呢?蓋「德」是道的表現於外,修德即是修道,所以,凡有大德者,必獲大道。只要修人道,即可達天道。

  地道者,即貢獻於社會,為發揚地道。地道的宗旨在「兼愛」,人與人之間,主要是靠賴於「愛」的力量。愛是結合人群的,「仁」者二人也,即我與他。我與他之相處,以愛為標準。即「推己以及人」也。

  兼愛是發揮地道的基本力量,修道者,如期「人與神通」,則首重克己,但必須啟發良能,始能使自己的精神光大。兼愛是不分時間與空間,統之以為愛,必須有「浩然正氣」的精神,始能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天人如何合一?這與兼愛有關係;凡為社會或國家犧牲者,其精神彌綸於天地間,自可通神。所以,行善功為最高之美德,犧牲為昇化的捷徑。

  凡修道者,多立功德,由功德可以抵銷自己的罪過。罪過既銷,就可「精神光大」,這是修「天道」的捷徑。

  天道者,為昇化,就可達到「天人合一」,天也是人,人也是天,人也是神,人與宇宙,合而為一。所以「天道」是最高境界。

  神也是一個境界,每人若願以善修持,也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天道的工夫在昇化,而昇化的工夫,又在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也。

  無為的工夫,在物我兩忘,這是至誠的由來,所謂:至誠者抱一,抱一不動,專於一也。

  人道、地道、天道、三道俱須歸宗於道,蓋不歸宗於道者,別無根基,如天上之浮雲,不知飄至何處也。所以「萬法歸宗」創歸於一,歸於「天道」者也。

  對於修「天道」,應有的認識:()心地要純潔無垢、善良。()信仰要統一無二,堅定。信仰「天道」必須虔誠,但虔誠不是自然而來的,也當用一番功夫,其功夫在:

  ()認識道──何謂真道?當先分辨清楚,千萬不可走小路,當走光明正道。須知「道」降人間,「魔」亦在人間,切不可著魔,一著魔,則終生逃不出魔掌。

  ()齋戒──齋不茹葷不吃酒,戒除雜務,從生活中,加強一種精神力量。

  ()歸宗天道──統一精神,清潔心思,堅定信念。

  ()反省──每晚反省自己的過錯,加強克己功夫。

  至誠可以通神,所以人當誠,「誠則靈」。世人多向神祈禱求福,但福不是祈求可得的,福是修來的。多積功德,自有福來,不積功德,則無福。世人在平日裡,「不知積功累德,也不知誠意正心」,而只會至神前祈禱求福,豈能有福降臨乎?所以修道者,當有新的認識,「福由自造,空口求神必無效果」,因此,修天道者,當努力於修身及積功德,修身對內,功德對外,內外兼修,天道自然可得。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63

歲次辛酉年五月初二日

律詩:不古人心實可憐。皇皇天道降於天。經傳泗水詩書繼。鐸振尼山道統傳。

   化俗移風憑眾力。揮鸞闡教繫雙肩。開聾啟瞶醒迷句。挽轉狂瀾賴此篇。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娘臨闡教策光前。天道文章豈俗篇。欲在書中求正果。可於句裡悟真詮。

   修身養性綱常守。積德樹功福壽延。一塔明燈開覺路。沉迷喚醒出深淵。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不辭雲路迢迢,披星戴月,沐雨櫛風,臨堂揮鸞著作「天道奧義」,無非是喚醒迷兒,早覺早悟,齊修天道之秘奧,期能同登極樂之天,庶免為娘倚門閭之望,希眾兒子,須知時機已迫切,應體念娘心之慈愛,邁步天堂康莊之大道,切勿沉迷不醒,甘墜地獄之門,是囑。

第八章 解脫生死

  無極老母曰:解脫生死,即性命雙修也。道本是虛體,道為宇宙的根本,宇宙由虛無中生起,無能生有,有歸於無,道是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原是空洞的.由虛無中而生宇宙。所以「道是萬物之母」,然則,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從何而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娘今所說的「氣」,即今日世間所說的「電子」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之生起,俱為此而生,其本源,俱是由虛無中來的。宇宙之初為虛體,此虛體即宇宙之本體,虛非真虛,虛之中即含有不變之實體。現今世人,祇是追求到電子,而電子又從何處來?推其根源,必有一本體,稱之曰「道」。

  宇宙是虛體,人生當然也是虛體,虛體即假體也。惜乎世人,都認假為真,以致發生許多煩惱。人死為鬼為神;鬼者精氣耳,神者遊魂耳,人死後,肉體敗壞,而精氣不散,結為鬼。生前有大德行,與天地同化,死後靈魂超脫,遨遊宇宙,不受時空之限制。人生是土水火風四大假合,人生是假合而不是真的,人生在變化中,又何得為真,既不是真,又何必多奔走而多造罪孽乎?

  所以,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是幻也。造物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

  宇宙是虛,人生是幻。既為虛幻,又何必固執於物欲?但,人何以所能解脫生死?蓋因,人身為肉體,受感官的影響,情慾充塞,明德暗淡,墜落在魔掌中。人必須從魔掌中解脫出來,才能得救,如何才能解脫出來呢?應勤修天道,才能得救,才能解脫。然則,能否得救,還在人自己,雖然祈求幫助,仍須自己努力,自助而後天助;苟不自動,而專倚靠天助,天也不願意幫助一個怠惰的人。

  世人既然覺悟人生是幻,而不能解脫者,其故在「人自己」。因人不從「無我」這個根本方法,去下功夫。須知宇宙以人為中心,要認識宇宙者人也,要解脫人生者亦人也。身為人的寄託所,有身才有人,無身則無人也。茲將修天道以期解脫生死之道,闡明如次:

   一、澄清思想

  凡欲修天道期解脫,必須先清理自己的思想,對於宇宙人生,當有一正確的認識。這是根本問題,如不認識宇宙人生,則不能談解脫生死之道,欲認識宇宙人生,前已談過,應再求其深入,才能談道。

  不澄清思想者,癡癡迷迷,不知生命的價值,隨波逐流,終是招致淹沒為止。所以,修天道,期解脫生死者,必須先澄清思想,使複雜的思想,完全掃除。此時有一先決的問題,澄清有一範疇,往什麼方向澄清?如先沒有一個方向,則也無從澄清其思想。所以,欲修解脫者,一定先有個方向,即先有一個天道的信仰,本著這個信仰,而後整理自己的思想。

  世有很多修道者,思想複雜,精神不集中,力量也不集中,不僅談不上解脫,連安慰也難求。澄清思想本來容易,但在凡間的社會裡,也很困難。蓋因凡間的社會,極為紛擾,自然澄清思想也就做不到了。如不能澄清思想,解脫生死之道,便無法下手。所以欲求解脫,必先澄清思想。澄清思想,就是:不妄念,不歪念,不貪念,不欲念。

   二、調整生理

  為何要調整生理?因生理會影響到心理,所以修道者應調整生理。一個人在生理方面有病態,可能使他心理不正常。譬如,有肝病者,多暴燥。有肺病者,多憂鬱。有胃病者,精神不振。每一部份生理有缺欠,都足以使心理發生問題。所以,健康的身體是非常重要。要健康的身體,必須有定時運動,充足的睡眠,適當的休息,充分的營養。果爾,則身體健康,可以從事修道的工夫。

   三、專氣致柔

  人身體內,存在一種東西,名曰「氣」,氣存則生,氣息則死。氣者動能也,或稱曰「電」。不僅人有賴於電,即星河等亦有賴於電。宇宙的活動在氣,無氣則宇宙滅亡。總之,人的身體內在一種流動的東西,祂是生活的「動能」,名之曰氣。

  修道者當注意「氣」,氣動則情感動,所謂七情六欲,及其他一切思想,都是氣的鼓盪。人的「本性」,原是澄湛的,因氣動則洶湧不平。氣猶風也,風吹則水動,故修道者首當制氣。專氣不是閉氣,閉氣易使氣塞,專氣也不是導引,導引祇是導引氣的活動而已。為什麼要制氣?氣的本身,固然對於人的生活有關係,但修道者並不專注意生活。修道者所以注意氣者,是見於氣的影響力。修在性功,性如海,氣如風,要想使海面平靜,必先無風,此制氣之重要也。

  無論行、走、坐、臥,總是要念念在氣,所謂念念者,不是出之於口,是心理注意,祇要注意,氣便不敢妾動。誰在注意?神在注意,即良知,即性。氣與神有時也在鬥爭,如氣勝,則神敗。於是慾念充斥,遂墜入魔道。人在靜坐時,氣很平靜,一旦離座則氣浮,此等專氣無效。所以,當時時刻刻注意氣,永遠控制著。氣不可無,也不可縱;縱則狂妄,一切惡魔生矣。

  無論行、走、坐、臥,要平息,使氣平靜,不可太快,也不可太高。太快則急,太高則燥。要使呼吸勻整,寧肯少慢一點,也不可太快。行路步調不可太急,急則氣易上浮。在工作時,舉動也須緩,緩則氣平。凡是專氣者,無論言論行動,都比較遲慢,遲慢無害。試看,氣粗的人,呼吸的聲音很大,這個人一定是氣浮,氣浮則燥暴。所以,平息之要訣,在慢、慢、慢。專氣者,使氣平定,以至柔細,如同嬰兒之呼吸。氣動則萬念動,氣專則念絕,念絕則萬象岑寂。

  修專氣之法:端坐於椅上,不必盤膝,背直、面正,鼻與臍成一直線,兩臂下垂,兩手相疊,置於股上。坐椅最好有靠背,背靠於椅上,以免搖動。靜坐之前,不可吃太飽,不可吃有刺激的食物,如蒜、椒之類。不可飲茶與咖啡,以免內臟蒸熱。如係初習者,坐時殊感不安,亦感胸腔有閉塞之現象,愈止念則念愈多,此時當先使念頭統一,念一句「天母至尊無極老母」及至念頭統一,再慢慢停念。注意呼吸,任其自然,直至忘氣,不再動念.此為專氣致柔之法也。

  每日早晨習之,時間之長短,白己斟酌定之,有助於修養至鉅。久之氣自然定,氣定則念不起,念不起則慾斷矣。私慾斷,而良知現也。

   四、載魂魄

  載魂魄者守神也,守神之道在「抱一」,抱一者,念於一,思於一,一切歸一,與專氣之念不同,專氣之念原為氣,守神之念在神。最後當返照,目光往裡看,則可使神光不外溢。

  專氣功夫在平靜,守神功夫在收斂。神隨時隨地可外溢。神可馭氣,氣亦可傷神。氣之動可以神馭之,馭之上則上,馭之下則下,隨神的意思而流動。氣浮則念動,動念則傷神,惟神為主宰。修道者,當善守神,守神不難,以斷念為要。念斷則神不動,神不動,則神守。氣與神有密切關係,當多加注意,此乃性命雙修之梗概也。

   五、坐忘 

  坐忘者,物我兩忘也,專氣與守神的功夫有成就,才能坐忘。否則,達不到坐忘。坐忘者,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無有者,無為也,無有者,非真無也,如為真無,又何有之有。坐忘者,不注意氣與神,亦不注意文字,將一切丟開。連自己也忘掉,這才是坐忘。

  坐忘後,自能超脫於有形之外,不是後天的樊籠,有形的世界為幻,凡是在幻中追求者,終不免沉沒,沉沒就是自戕,墜入地獄而不省悟也。無欲者,坐忘也。有欲者,聲色之逐角也。聲色足以亂性,性亂則迷,迷則失真,無欲有欲之別,何啻天壤,修道者,應自知有所抉擇也。

   六、解脫

  坐忘何以能解脫生死?因「本無生無死」,又何解脫之可言;人之所以有生死者,原因於「有」中,及達至「無」的境界,生死兩滅,自不需解脫也。修道者所求之解脫,非長生不老之丹,乃澈底摧毀這個有形的世界。或曰打破這個有形的「身」最希望「無身」,無身者非真無身也。特由假身再返於真身,真身自無生死矣。

  人原是幻,生死者亦幻也,又何得有身!人之所以有身者,原受感官的約束。感官之所以起者,在氣之動耳。苟氣不動,則萬象俱寂也。

  娘今為眾生設教,使其於生活中,覺悟大道,既已悟道,便無生死也。誰為之迷?自迷之耳。倘不自迷,則立刻解脫。萬變不動於心,豈僅解脫生死而已乎。

 

御林軍護駕主神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616

歲次辛酉年五月十五日

律詩:御林軍壯勢非常。護聖追隨逸興長。萬里風雲齊擁駕。一時車馬降臨堂。

   眼看諸子虔誠抱。心喜群生矢志強。執筆揮鸞題俚句。仍期天道待宏揚。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跪。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懸崖勒馬勉黎民。早日回頭脫俗塵。浩劫千端求賜福。無常一到怨何人。

   修身修德修功果。成造成仙成聖神。奧義文章開覺路,慇懃信奉拱奇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曾於五千餘年前,分靈降生於中土,名曰「附寶」,因思子心切,在祁野禱天,忽見有大電光繞於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個月,始誕生聖主黃帝,即中華民族之始祖也。聖主皇帝自天而降,秉承上天之命,建國立教,發揚光大天道以治世,在世三百餘年,修天道百餘年,在鼎湖龍馭,白日昇天為神。天道由天而降於黃帝,其道統直傳至於今日,已有五千年歷史,所以,中國五千年固有文化,即天道之道統也。怎奈世人,皆受酒色名利所迷,而不知天道之寶貴,棄之而不修,良可嘆也。娘,不得不重履凡塵,躬親扶鸞著作「天道奧義」一書,以開悟迷兒,願諸迷兒,懸崖勒馬,早修善德,自有康莊大道可行,回歸極樂之天有日也。希勉而修之。

第九章 何謂修道

  無極老母曰:「道」的本身,是看不見的,聽不到的,也摸不著的,而確是先天地生,為萬有的主宰。因道是最高的,無所不能的。「道」如同江河之水,源泉滾滾,日夜流動而不停止,宇宙一切變化,都是「道」的表現。宇宙的本體便是「道」。一切由「道」而生,道先天地生,沒有天地之先已有「道」。道是宇宙萬有的母體。道成人身,人身又返於道,所以,人若修道,得「道」昇天,便是神,不會再像肉體的人。「道」是萬有的主宰,修道即信仰宇宙的主宰,人人能修道,則可返本還原而昇天。所以,人人當志於道,須要修道,因為人,如果能進入天道。求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有罪也可以免了。進入天道。便是天人一體,也是天人合一,是故,「道」為天下之貴,天下母也。

  然則,「道」要怎樣修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不能片刻離開的,可離開便不是道。生活就是「道」,把日常生活做好,就是修道。生活很複雜,不完全是善的,也有很壞的地方,所以必須謹慎,必須在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下功夫,這是說罪惡之來,都是從細微變來的,修道者,一定要對於許多細微處,加以小心,不要被魔鬼鑽進來。

  修道,須要實踐「道」。道有德,就是道德,怎樣講呢?「道」是看不見的,但是至公至正的。而「德」是「道」的表現於外的,所以說:凡大德是出自道。道德本是一個,道不可見,而德可見,所以修道就是修德。什麼叫德呢?禮義廉恥是德,孝悌忠信也是德。須要實踐,空口說話是不會修德的。要想求道,以期生命的長存,高昇於天,必要實踐「道德」。持齋清口,減少殺孽,燒香念經,多行善事,都是自修之道,但必須身體力行,多立功德,宣揚正道,才是修道。修一分德,即進一分道,一定要有最大的德行,才能進於道,所以修德也就是修道也。

  修道者,必須修「內聖」與「外王」。茲將內聖、外王,分別闡述於后,以悟諸子。

「內聖」:在克己,將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潔,而無半點私慾,私是我執,慾是物執,則物我兩忘。而後才可「見素抱樸」。當從致良知用功夫,良知本是人之原有,惜為物慾所蒙蔽,只要去掉私慾,則良知自然出現,即所謂「盡性」也。良知即性,復其本來的性,亦致良知也。所以,意誠、心正、身修、即內聖之道,亦即修內果也。

「外王」:在救世,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幫助別人。則兼愛之精神也。外王進道,原因在「起良能」。良能為宇宙的動能,此種動能,至大至剛,瀰漫於宇宙之間,即浩然之正氣也。凡是犧牲自己利益.而幫助他人,其良能必有所發揮。其犧牲愈大,良能的發揮亦必愈大。淺言之,亦即佈施濟困.樂助等之造功德,亦即造外功也。

  良知良能,原是一體,靜曰良知,動曰良能,修道者須靜動雙修,即內聖外王兼顧也。

  是故,窒慾為修道第一步功夫,慾淨則可現出良知。慾之來,起於物,故修道者,必須無貪欲之心,即可遠物也。亦即內聖之功夫。行功了愿,佈施財物,即外王之功夫也。

  娘今特引述五千年前,黃帝訪道的一個例證,以開悟修道的諸兒子:

例證:「修道如種田」

  昔時,軒轅黃帝,平定天下,舉行封禪大典。所謂封禪,就是封泰山以祭天,禪粱父山以祭地,就是祭天祭地的大典。有豐功偉業的皇帝,才能舉行封禪。

  當時泰山有一位修道之士,不詳其姓名,但修道的境界,很是高深。他的修道方法,完全為入世的,很合乎一般人的需要,黃帝早知其人。黃帝舉行封禪大典完畢後,即訪這位修道士,卻遍訪而不得,遂下山西歸。

  在歸途中,一日的中午,黃帝在路旁的樹蔭下休息,隨從的軍馬很盛,一般民眾多不敢接近,惟獨有一白髮老者,在田中除草如舊,頭也不抬,眼也不睜,彷彿不知有大隊軍馬經過,更不知黃帝駐蹕。護衛的士兵,為了保護黃帝的安全,在駐蹕的四圍,不免要清理閒雜人。黃帝戰榆罔、誅蚩尤,自有許多人心存仇恨,不能不防萬一。對於種田的老農,自須驅之遠去,老農毫不注意,漫為不理,兵土多無禮貌,擬強迫他離開。

  老農曰:「各處訪我,今我在此地,反要驅我遠去,奇怪的很。」

  老農遂荷鋤,緩緩而去。士兵知黃帝訪道,立刻將這位老農的話,傳達給風后。風后馬上追趕老農,因走的不遠,很快的趕上。

  「老先生,士兵失禮,多請原諒,我帝訪君很久,今已遇老先生,可否與我帝一晤?」

  老農立住腳.笑一笑:「我知道黃帝訪我,我不忍他失望而去,所以今天特來此相迎。」

  風后很感激老農的意思,遂相偕,至駐蹕的所在。斯時早已有人報告黃帝,黃帝正準備親迎,適風后偕老農已至,帝便親迎於帳外。

  「士兵無禮,多請原諒。」帝向老農道歉。

  「榮辱無動於衷,一般之禮儀,何足介意。」老農也很客氣。

  「寡人雖有天下,而好道,此次封禪,遍訪天下有道之士,藉開茅塞,願先生教之。」黃帝避席很恭敬的請教。

  老農:「我聽說帝前年,曾不遠千里,登崆峒山,訪問廣成子,廣成子是得道之士。想廣成老仙,一定有寶貴的意見。本人鄉野之人,日以種田為生,實在不明什麼道?」

  帝再拜曰:「廣成老仙講養生,以抱神為第一要義。先生乃東方得道之士,久聞大名,必有更高的指示。」

  老農:「修道不是專為自己的得救,乃是在救世,帝居元首地位,既然濟人民於水火,如能再建立萬世的道統,功德更無量。本人鄉野的農夫,力弱德薄,且時代轉變,人心澆漓,更非一人之力,所可挽救的,願我帝發最大願心,救萬世的蒼生為幸。」

  帝曰:「榆罔時天下荼毒,蚩尤為虐更甚,賴天之助,得以平定,今天下無事,人民各安其生,我有志於道,願為後世留一修道的規範,而久不得其妙要,請先生不吝珠璣,詳示修道的方法。」

  老農避席一揖:「修道如種田,本人是農夫,從種田而悟道,敢不奉告明主。」

  帝亦避席再拜。(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者,起立,表示恭敬之意。)

  老農:「種田須要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整理士地』,先將選擇妥的士地加以整理、除草、翻土,使其整整齊齊,一根野草都沒有。修道第一步,也當如此。心田當是一塊肥沃地,不可淺薄,這是最重要的,把心理的私慾除掉,有一點私慾,都是阻礙,私慾就是魔鬼,小心親近。要把舊日的一切不好的習慣洗掉,把新的精神振刷起來,才有進益。」

  帝問:「何以知是肥沃的心田?為什麼要肥田?」

  老農:「心田的根基要厚,厚則根可深入,不易拔脫。有的土中多沙礫,好比心多雜念,自然不會多有收穫。深厚乃可載大道,淺薄只能小成。」

  帝曰:「為什麼一般人,不知注意深厚的心田?」

  老農:「一般人求速成.所見的很小。修道必用實功,不能存僥倖心理。世上外道甚多,其說,容易動人。大道平夷,一般人多不注意耳。」

  帝曰:「請問種田第二段功夫是什麼?」

  老農:「種田第二段功夫選種籽。選一粒最好的種籽,下在土裡,將來才能有好的收穫。」

  帝曰:「修道的種籽是什麼?」

  老農:「所謂修道的種籽,就是信什麼道?世上道派很多,究竟以什麼道為正道,這是十分重要的。」

  帝曰:「今流行很多道派,有出世者,有入世者,有習內功者,亦有習外功者,五光十彩,令人不知所從。」

  老農:「因大道之關閉,已數千年,法門不免複雜。但真道不二,要在從生活方面進修。生活的德行,即是人道的表現,故修德即修道,修道不能用什麼法術。凡是用法術的,最後不免走到旁門左道。」

  帝曰:「果如先生所言,則修道也很容易,是成神也不難了。」

  老農:「驟聽來.是很容易,但實際做到,亦非易事。譬如,以『信』論之,想要做得好,又多麼困難。真信則堅定不移.信其為山,則是山,信其為水,則是水,信決定一切。只此一個字,即可得道,聖人教人均是從生活入手,生活即是道,離開生活,便無真道。」

  帝曰:「許多壞人,生活腐敗,也是道的表現嗎?」

  老農:「腐敗的生活,那是罪惡,也是魔鬼,已經不是生活。生活是養人的,罪惡是害人的,所以稱謂魔鬼。」

  帝曰:「宇宙萬有,既然同出於道,為何又生出罪惡?」

  老農:「在後天的變化中,全憑陰陽的變化,陰則濁重,陽則清輕。濁重者則流為罪惡,清輕者則昇為和善。宇宙的變化,不外消長盈虛,一起一伏。宇宙的本體,寂靜不動,無善無惡。後天的運行,見於陰陽,始有善惡之分。魔鬼是由後天的習染中產生的,好似搾豆油者,不能無豆粕,所以善惡是對立的。有善就有惡,善惡也是相隨的。」

  帝曰:「魔鬼永遠也去不掉嗎?」

  老農:「陰陽世界,不免有對立現象,除非達於混元境界,否則,善惡是永不能分離的。如能增加善果,則魔鬼自可減少。」

  帝曰:「道既造生,又為何造死?使人不免生離死別的悲哀?」

  老農:「生無所從來,死也無所從去,整個宇宙不生不滅。所謂生死者,祇是消長的現象,死為新生的轉變.非真有死也,又何必悲哀。」

  帝曰:「選擇一粒種籽,也不容易,須有聖人出來指引迷津,否則,又向何處選種籽?」

  老農:「祇要把握住生活規範,不走入迷途,則離道不遠。」

  帝曰:「請問種田第三階段。」

  老農:「種田的第三階段是灌溉,不灌溉則種籽枯死了,修道必須要灌溉。」

  帝曰:「什麼是修道的灌溉?」

  老農:「每人都有向道的心,其向道的心,便是種籽的萌芽,惜不知灌溉,而

多枯死土中。修道的灌溉,則是通靈,宗教多用祈禱方式,每早晚都應當有祈禱。祈禱好似甘露,一次祈禱,即一次甘露的降下。」

  帝曰:「敢問種田的第四段功夫?」

  老農:「種田的第四段在培土,修道也須要培土。如不培土,則根脫於外,易於動搖。讀經,聽道,反省.均是培養功夫。培養至為重要,修道者多矣。而鮮有其成效,都是由於不知培養。時時培養之,才能滋長。許多修道之士一時興高彩烈,而轉瞬消沉下去,冷如冰霜,這樣子,又焉能有成。」

  帝曰:「開花結果是最後的希望,修道在昇天,不從生活上修養,又焉能昇天?」

  老農:「所謂昇天者,即昇化,昇化分多種。()隨緣昇化。()脫體昇化。()本相昇化。()幻化昇化。這四種昇化道理是:

  『隨緣昇化』,修道者明白生死之道理,之道我從何處來,將來歸到何處。並且把握住自己的心靈,死生不過是變化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到如此的境界,便可隨緣昇化。

  『脫體昇化』,如秋蟬脫殼,說死即死,其來去自如,所謂無疾而終。

  『本相昇化』,是帶肉體而去。即白日飛昇。這是比較困難的,但其成功,飛昇亦易事也。

  『幻化昇化』,是變另外一種形相而昇化,如變為鳥或變為龍虎。也都是昇化的一種妙法。

  帝曰:「如何能做到昇化?其方法如何?」

  老農:「昇化無方法,如有方法便是方術。離正道遠矣。人從虛無中來,自然再返於虛無,萬相均是幻化,世人認假成真,以致走入迷途。」

  帝曰:「怎樣才能跳出迷途?」

  老農:「知其為迷途,則不迷矣,世人受肉體的影響很大,一時不能自拔耳,肉體不可缺,但人不可過份愛惜,如過份愛惜,則必墜落於愛情中,一落愛情,便有執著,不克昇化了。」

  帝曰:「寡人聞道很多,從人道而進入天道,當以先生為第一次指示。寡人因有國事牽累,不能久留於外,今日聽先生的話,頓開茅塞。先生誠為東方的聖人,封先生為東華君。」

  按,老農受封為東華君,即東華帝君木公也。修道如種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祇要耕耘,自有收穫。開花結果;乃自然的變化,不可強其所為。東華君,古仙也,其說教,從平淡入手,誠有其高見。願世之修道者,應詳為研味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76

歲次辛酉年六月初五日

律詩:護駕瑤池責不輕。著書奧義到三更。綱常丕振遺餘力。維德宣揚發正聲。

   滿望黎民皆信奉。尚祈庶子盡虔誠。堂名明正香煙繞。天道鸞章博好評。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絕詩:天道文章豈俗流。闡明奧義泛慈舟。世人拱璧修陰騭。定必論功願可酬。

又詩:虔誠一念要純真。人死魂飛魄尚珍。地獄幽門雖可破。修成有望列仙神。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在三更半夜,迢迢雲路,披星戴月,不遠千里而來,無非為諸迷子,一落凡塵,受酒色財氣所迷,而忘記回歸極樂之天,致使為娘日夜倚門閭,望眼欲穿。這次,不得不,躬親再下凡,揮筆著作「天道奧義」一書,以喚醒迷兒,早修善德,邁向康莊大道,齊歸天堂,以期母子團圓之樂也。

又示:幸諸兒女之中,尚有善覺者,助印「天道奧義」,協助代天宣化,娘心甚喜慰,所有叩求事項之文疏,娘皆已悉,當可酌情照准。可,繼續揮鸞著書。

第十章 生命

  無極老母曰:人之生命,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嗎?生命是由天而降臨的,故曰:「天命」。天命是屬於靈體的,所謂靈體者,是很微妙的,所以,又稱曰:「靈明」,靈是光明的,燭照蘟微,無所隔閡。所以,欲求生命之靈明,必須修「天道」。

  天賦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沒有厚薄之分,其成就之不同的原因,是在「修持」有別的緣故。生命的價值,完全看個人的修持,善於修持,則其生命價值高超。如不能修持,則將生命棄如糞土。

  人之生命,均有靈明,只因其修持之能量不同耳,若能修持其生命,達到昇化的境界,便是達到天人合一。所謂合一者,即生命力充塞於宇宙,宇宙間有一種最基本的東西,瀰漫宇宙,為生天生地的原素,稱之曰「道」,人若果能修至昇化,則可成道與天地相通。

  然則,人之生命,要怎樣修持,才能達到「靈明」的地步呢?先當使你的心純

潔,心已純潔。就好似揭開幃幕,自然可以內外相通。祇要「道」進來住在你的心裡,你的生命,自然永久光明。所以,凡有生命的人,必須修道。怎樣才能使人心純潔呢?純潔不是空口說的,必須恪遵左列六純道:

  -、純念──誠意正心,泯除邪惡的念頭。

  二、純行──行為清潔,泯除邪僻的行為。

  三、純信──信仰專一,泯除複雜的思想。

  四、純志──志向堅定,泯除不正的志趣。

  五、純業──精進事業.泯除魔力的誘惑。

  六、純守──抱神以靜,泯除紛雜的困擾。

  果能恪遵六純,自然純潔,道即降臨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誰是善的,「道」即與他接近。在道的眼光裡,沒有富貴,也沒有貧賤,只有善惡。善則賞之,惡則罰之。修道者,必須相信這個道理,這就是「天道」,絲毫不爽。

  怎樣才知道「道」住在你心中呢?當道住在你心裡時,你的精神是非常煥發的,你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你的志趣是非常高超的,你的信仰是非常堅定的。

  世上有兩條路,一條是生路,這條生路,是走向永生之家的。不過,這絛路很狹窄,也很崎嶇,可是必有柳暗花明之時。一條是死路,這條路是走向滅亡的。但是極其廣大,且平坦快樂,最後是黑暗,永遠痛苦。一般人都喜歡走寬路,從表面看是快樂的,所以人人都願走。修道之士是走窄路的,從表面看,生活很不自由,很困苦的,可是生命是無限大的。肉體的快樂,多屬魔鬼的,令人死亡。諸子若明白生死的道路,則應下決心修道了。

  人之生命,要怎樣修,才能進道呢?人有精、氣、神、三寶、與生命實為一物。應從此三寶而修,若能修至蓄精、養氣、定神之境界,則智慧宏開,能辨是非,精神飽滿,身體健康。自然可以進道也。

  蓋、精為人身之至寶,修道之原液,人若不知蓄精,精失則身體衰弱,精神散亂,道怎能修成乎?氣亦人身之至寶,人無氣則亡,所謂,三寸氣在則可長生也。若明理之人,都不敢多言以傷氣,在夜間臥睡時,不敢口開以漏氣,而善養浩然之氣也。神亦人身之至寶,神定則不散亂,神能馭氣,就不會六神無主也。

  精、氣、神,修得飽滿而無慾念,則可「通玄」,玄者天人一體之總名稱也。通玄只有一個「定」字。就足「知止而後有定」,「致虛極,守靜篤」的功夫。也就是「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716

歲次辛酉年六月十五日

律詩:莊嚴斧鉞列前排。護聖追隨亦快哉。諸子若知遵道德。群黎卻免受輪迴。

   修真有路爭先到。奧義無門正啟開。把筆揮鸞資悟覺。今宵不負我登臺。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夜靜山河分外嘉。一行駕起五雲車。星沈北海波光艷。月映南天景色華。

   道德淪亡悲此日。文章濟世放奇葩。上蒼奧義玄機洩。信奉勤修實不差。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不辭辛苦,披星戴月,沐兩櫛風,每於三更夜靜,親自下凡降鸞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揮筆著作「天道奧義」一書。無非是喚醒諸迷子,潔身自愛,勤修天道,避免輪迴之苦,咸歸極樂之天。

又示:惟憐憫諸迷子,浮沉於苦海之中,多造罪孽,難以超脫。娘特准許在著書期間中,凡有輸誠助印「天道奧義」,協助代天宣化者,有所祈求之事,酌情予以照准。凡有呈疏者,均已批交各部門,酌情辦理。可,繼續著書。

第十一章 通玄之道

  無極老母曰:修道者第一先要認識「通玄」。通是什麼?明白四達,四達者無所不達,即無所不通。玄是什麼?玄者幽遠也。玄之又玄,推求到極處,便是眾妙之門。眾妙之門,即是天地根,換言之,就是「天道」。通玄二字是修道最高的目的。修道之士,達到這個境界,便可成道。

  但,修通玄之道,障礙太多,須打破障礙,方能通玄。有下列之障礙:

  一、我障──去不掉我字,這是一個大障礙。人之私心,在有我。一定要無我,面後才可自然,否則,終有所固,有所固,即有所執,所謂固執也。

  二、物障──物者相也。一落於相,便失之於著,著即不能自然,不能自然,則為物所累,失去本性矣。

  三、知障──金玉難捐,土石易捨,此乃人之心理。學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執之,是可為而不可執,腹心之疾,無藥可療也。切勿得魚忘筌,故修道者,不可執著。一經執著,則不可化矣。

  打破我、物、知三障,也非易事,但也不是不可能。須依「靜」、「動」兩種方法下功夫。

  「靜」──人在激動中,便是罪惡的淵藪,一切煩惱罪過,都是在慌亂中生出來
的。魔鬼之進入人心,也是在動亂中滲入的。所以必須要靜。靜中才有智慧,靜後則清,清則一塵不染。人之私慾也是在紛擾中來的,倘能至靜,私慾自也不起。

  「動」──靜不是槁木死灰,靜中有動,動而後有生命。生命是「能」。「能」即是「力」。有此力,而後宇宙才能動,否則,便是滅亡。修道不免遇魔,斬魔當用動力,不是一般和平功夫可能勝任者。

  所以,靜功在致良知,亦即明明德。動功在啟良能。良能現,則浩然之氣,充塞宇宙間。此天人合一最大的要求,亦即通玄之道也。

  修道在通達無礙,如何能通?在昇化。其所以能化者,在打破障礙。世人今日受盡八戒束縛。八戒者:「色、酒、利、名、怒、懼、樂、慾。」難得打破,真我隱於慾中,不得光明。故,修道者在少私寡慾,物我雙遺,則撥雲霧而見青天,萬里碧空,光風齋月。即可達「通玄」之境界,通玄微妙者,乃最高之昇化也。

  然而「通玄」之道,祇有一個「定」字,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故,痛下苦心,以修「定」功,不但,可清除障礙,亦可打破「八戒」,不被八戒所束縛,而清心寡慾。真我可浮現而得光明,自能「通玄」也。

  凡有意修天道者,必先減少私慾,使自己日進於光明。也必須反省自己過錯,並應懺悔,這就是精進的功夫。然後修「定」功,以至於「通玄」。

  茲引述一例證:修「定」功,以打破「八戒」獲得「通玄」之故事,以悟修道者。

例證:修「定」功勘破八戒,八聖終能得「通玄」

  昔時黃帝西遊,登崑崙山,達於玄圃。玄圃者,為古代仙人聚會之所。遠在黃帝之前,時有仙人聚於此處。黃帝特訪玄圃,藉覓古仙修道的聖蹟。

  玄圃在崑崙山雲霞峰,此為最高峰,攀登不易。仙人之往來也乘雲,飛行空中,自無險阻。黃帝斯時尚未得道,其登山也不無困難。不過.因其是天子,一國之元首,開山通道,雖費時日,亦可通達。玄圃非有樓臺殿閣,其所奇者,在諸峰之中間,有一廣大之平臺,約有二里許之平方,四外峰巒環抱,蒼松翠柏,蔥鬱扶疏。各種佳禽,飛鳴上下。平臺上淺草如茵,在平臺之北端,生一高昂之大樹,其蒼老不知生幾萬年矣,除此則無所有。

黃帝瞻望良久,顧伯常曰:「此神仙所聚之處也。」

伯常問曰:「果如斯?則仙人何所樂也?」

  帝曰:「人間之所謂樂,均屬幻境。指地可起百層之樓。仙樂麗伎,意之所至,則隨想隨至,均是幻景耳。至於仙人則不飲不食,御風而行,又何所待於人世之樂。」

  黃帝靜默沉思,黃帝走到巨木的前面,不禁為之驚愕。

  「此生命之神樹也,何以墜落人間?」

  柏常問:「生命神樹有什麼作用?」

  「我告訴你,生命神樹的作用。」帝繞樹走一匝,至為欣慰。

  以一皮墊子放在地上,帝就坐,八聖圍繞著亦坐下。帝遂以至為愉快的心情,解說神樹的道理。

「此神樹即生命樹,永永遠遠不死,天地開闢之初,撒下種籽即生命樹,開五色鮮花,結五色生命果,凡是吃到生命果的,便永遠不死。」  

風后問曰:「此生命樹多少年開一次花?」

  帝曰:「五百年開一次花,亦即五百年結一次果。」

  風后曰:「我們今天來的不巧,未逢其結果時。」八聖不禁感嘆。

  帝曰:「曾聞古仙云,生命樹可以隨時開花,不必感嘆。」

  八聖為之欣喜若狂,拜請黃帝,使生命樹開花結果,每人可以吃一粒生命果,可永遠不死。

  帝曰:「生命神樹為五百年開一次花,所以世界上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位王者便是吃到生命果的。為什麼也可隨時開花?這須要說明。」

  風后急於要知道這個說明,問曰:「請帝詳為指示。」

  帝曰:「生命果,人人願吃,可惜不能遵守生命的八戒。」

  風后曰:「我們無論什麼戒,都願遵守,祇要能吃到生命果。」

  帝曰:「第一戒色,策二戒酒,第三戒利,第四戒名,第五戒怒,第六戒懼,第七戒樂,第八戒慾。如果能打破八戒,則可吃到生命果。」

  八聖俱言:「絕對遵守八戒,請帝叫生命樹開花。」

  帝曰:「說話容易,恐怕你們八人做不到,我們還是快一點回去吧。」

既然已經看到生命樹,又焉能願意回去,再三懇求帝顯威靈,吃到生命果。

帝曰:「你們願心,我很同情,但生命樹的開花,不是任何人可轉移者,必須受八戒,姑一試之。」命八聖坐下,試一試八戒如何?

  一、玄圃平地起樓閣,美女如雲,翩翩歌舞,八聖受戒未動。

  二、忽現精餚美酒,飢腹轆轆,有動酒戒者。

  三、在亭臺之上,金銀財寶堆積累累,八聖未動心。

  四、另一環境,一大官高居寶座,享受萬民歡呼,極盡榮譽,八聖也未動心。

  五、正在遊玩之際,忽有一人向八聖漫罵,污辱備至,八聖不忍,為之理論。動五戒。

  六、玄圃之南,有一南天門,僅可立人一足,下臨萬丈深淵,經過此地而不懼者,才可登山,八聖祇過去三人,五人未敢過。

  七、又一新境界,樓閣均是金銀築成,瑪瑙舖地,美妙的音樂,嫵曼的舞蹈,誠為仙地,八聖本來有宿根,未為所動。

  八、至一深山,萬賴無聲,八聖端坐,不無雜念浮起,好似大海中的波紋,時起時伏,第八戒破矣。

  帝曰:「略一試之,即破戒。」守八戒也不是容易的。八聖不能吃到生命果。但已見到生命樹,又焉能輕易放過。要求帝暫留於玄圃,加緊修持,必須達到堅守八戒而後已。帝憫八聖的誠心,遂允暫留,叫八聖修「通玄」大法。

  「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玄通氣。」這是黃帝訓八聖,修「定」功以「通玄」之粵義。大道混元,所以稱芒芒昧昧。天者,原為人事之顯化也。由人事而通天,再通玄。玄者,天人一體之總名也。玄牝也是宇宙開闢之老祖,故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即黃帝所稱之「通玄」。通玄大法,衹有一個「定」字。八聖留於玄圃,痛下定功,八天而成功。再試之完全不動心。

  生命樹立刻開花,五彩濱紛,果實累累,黃帝摘生命果,分給八聖,八聖遂得長生久視之道。很快樂的下玄圃,東歸。

  生命樹長於玄圃,不可得而至,五百年開一次花,又不是每人可以吃到的,是生命果難矣。

  每人有一株生命樹,生在你的心裡,祇要守八戒:「色、酒、利、名、怒、懼、樂、慾。」則可通玄,生命樹自然開花結果的。天道便是生命樹,凡是歸依天道的,都能永永遠遠不死。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810

歲次辛酉年七月十一日

律詩:接駕焚香遶案前。中州聖地百花鮮。鸞乩喜賦開迷句。木筆頻揮寫錦箋。

   老母無辭辛與苦。痴兒深沐德兼慈。天恩浩蕩君知否。道本須臾不可離。

聖示: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著書勸世醒迷兒。早覺修真正此時。天道無私傳奧義。人心秉正學規儀。

   慈航廣度成仙路。法鼓頻敲響海湄。箇裡功勳誰占浩。堪期碩果返瑤池。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為喚醒迷兒,早悟天道之寶貴,勤修實踐,以期天下大同。故不辭辛苦,為期一年,躬親下凡,著作無極天書「天道奧義」,實是人間之至寶,凡有善覺之兒子,開囊助印天書,協助代天宣化,其所祈求之事項,娘當酌情,予以照准,敕令各部門遵示辦理,以償其愿。以褒其功。嗟呼!現世竟有不肖之兒子,假藉聖神之名,亂出謬論以誹謗天道,或背道而毀道以擾人心之正信者,其人已被魔所作祟而不自知,若不早覺回頭,報應之日,悔之已晚矣。所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第十二章 心性

  無極老母:「何謂心?心是變化的樞機。心的本身,原是一無所有。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妙」字,即變化的樞機,亦即心也。心無方所,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只是變化的一個樞機。

  樞機是變化之所出,而非變化,故心是所以生,而非所生。故稱之曰「妙」。宇宙在無窮的變化中,此變化均生於心。而心又無形體,無方所。如指出心之形體,或指出心的方所,便不成為心矣。心乃由天而降,故稱之曰:「天心」。

  何謂性?「天命之謂性」,性為萬有之本。性是由無極自然而來的,自然為混元的景象,這個混元的景象,即太易,為真空的宇宙。在這真空中,慢慢開始運動,遂產生第一粒種籽──即「原靈之性」。第一粒種籽,原為無極,即是「道」既由天而降,故稱之曰:「天道」。既稱之曰「道」,又何以稱之曰「性」?性為無極之靜態,命為無極之動態,其實「一」也。言性,命自在其中。言命,性自在其中,性命不可分。性命是宇宙的基本,也是人生的要道。

  所以,天道之最高修養在心性。性為原靈之本體,未動之初,心為樞機,將動之際。樞機之發動在性,性之流露在心,心性總綰人生,可知其重要也。

  然則,修養天道的心性之道,應如何?人別之可分為「先天」與「後天」二類。後天,拜神──勸善規過。先天──修養心性。希望達於最高的境界。即是修「內聖」與「外王」也。

  所以,「心性」是修天道最高之工夫。

  一念之善,即是「正心」。全心之正,即是「盡性」。

  有一個善念,就是正心,這是多麼容易。善就是「天堂」,一念之善即昇天堂。惡就是地獄,一念之惡,即墜地獄。所注意者是「全心之正」,心無時無刻不正,果如此則盡性也。只要從善念下功夫,一日一善念,二日二善念。久之自然達到全心之正,亦即心無不善,即盡性也。此乃修「天道」入聖超凡之捷徑也。

  欲求盡性,必從正心入手。蓋以心之正,或不正,人人可以自求,下手容易耳。心性原是一體,性之動為心,心之正歸性也。

  修心性,確實容易,其方法如下:

一、慎獨──戒慎乎所不睹,恐懼乎所不聞,正心之道,首重慎獨。心之動,原為人所不可見,所不可聞。顯現者,心之動也。動則感應,絲毫不爽。一件行為,看來似很複雜,實為無數之「心動」集合而已。

二、塞其兌──兌為欲根,視、聽、嗅、味、觸、性、法。所謂塞者,使其不放縱耳。此七根為人生之需要,求其適中,不失其正可也。

三、閉其門──欲之經過,有其門徑:耳、目、口、鼻、身、色、意、此為七門。七門當有其用途,不可偏廢。但欲念經此七門而入,故不可不閉之。閉非棄而不用。是閉其邪惡者,行其善良者也。

  是故,性為天命之所由來,為宇宙之本。修天道者,在「原始要終」,即反其本也。性功既成,返於道也。既歸於道,則是天人合一,宇宙在握,所謂執大象也。心原是由性海中產生的一種波紋,心性為一體。萬化生於心,此為宇宙變化的樞機,性為體,心為用,體用兼備,始為修道之結果,故修天道之功夫在於心性。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821

歲次辛酉年七月廿二日

律詩:斜月將沉入海隄。清晨絕好一台西。山河忽見來山雨。竹野微聞叫竹雞。

   愁世貪眠尤未醒。惱人難寐嘆長迷。登鸞勸善心惶恐。護駕追隨責不低。

懿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勸善又來盼望中。臺灣海峽水融融。名山畫憶王摩詰。勝地詩懷陸放翁。

   漁火依稀遙鹿渚。書燈隱現近王功。一聲鐘磬醒迷夢。奧義深藏喚大同。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躬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一書,欣看諸兒子都有善覺,爭先恐後。輸誠樂助印贈,由武廟明正堂將諸兒子祈求事項,填入文疏,呈娘批閱,娘心甚喜甚慰。娘本愛子心切,自應酌情照淮,懿命各部門,遵命辦理。諸兒子代天宣化,普渡眾生之功德,不失本來之善性,娘感動流淚不已。願諸兒子,切勿忘記天堂之極樂,早日修道立德,同歸極樂之天,以期母子團圓。俾使俗世,盡是善人,惡人絕跡,則大同世界可期也。

第十三章 道之貴

  無極老母曰:道事先天地生的,沒有天地之前,已經有了道。道是不生不滅,萬古長存。永遠運動,永不止息。便是萬物所從出處,為萬物之主宰,可以為天下母也。所以,「道之貴」,由此而可以之也。

  孔子曾形容「道之貴」而言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孔子形容「道之貴」,但並不是朝聞道,晚間就死了。如果朝聞道,到晚間即死,尚有誰敢再聞道?

  什麼叫道?彷彿是很玄妙的,其實,所謂「道」者,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是得道了。世人皆認為得道不是如此的簡單,還有很神秘,所謂神秘者,是有許多問題不懂,一旦懂了,也就沒有神秘了。

  「人生為什麼活著?穿衣嗎?吃飯嗎?」人之衣食是維持生活的,但人絕對不是為衣食活著的。究竟為什麼而活的?這就是為「道」而活,所以,世人一定要「聞道」。其所以要「聞道」者,最大的關係是「人生是在外面流浪,人人必須回家」。

  何處是我家?人人究竟要回到那裡呢?所以,閒道者,在得一歸宿,不然的話永遠是流浪,永遠沒有家,不是太苦了嗎?那麼最後歸到何處?即「歸真反樸」,返同無極之天堂,生我原靈之家,如不聞道?將安歸乎。如果我聞道,便明白我的身份,也明白一切變化之由來,則萬化不動於中,此即「道之貴」也。

  然則,「道」是什麼?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字是什麼?一即道,道先天地生,未有大地之前,已有道。萬有從『一』而來,最後又歸於『一』,由何處來?最後必返於何處?宇宙萬象看來是很複雜,實在很簡單。須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凝,神得一以靈。」由此可知『一』即是道之可貴也。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孔門弟子不知其意,來問曾子,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二字,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中心者,人心也。袪除私慾,復其光明之本體。如心者、從心也,即放心,放其心,以達於自然。萬化生於心,把握住心,這就是一貫之道也。

  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基本功夫,以正心為最重要。正心者,不動心也,心不動則大定,定中自可復性。如心者從心也,從心者,從心所欲。物我兩忘,達到自然境界。由正心至從心,以說明養心的功夫,亦即一貫之道。用「心」以貫之,一貫者「心」也。

  心是萬化的樞機,宇宙的變化,都是由心而生的。心不是本體,祇是變化的一種樞機,如能把握住這種樞機,也就是把握住變化。所以心是修道的重要課目。

  根據娘,以上的解釋,世人可略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大義,亦可知「道之可貴」。應如何聞道?應如何養正這顆心?這就是要看修道者,是否有恆心與毅力的功夫了。

  「聞道」則明道。道不是什物,本是一種精神境界。聞則知之矣。人生不過幾十寒暑,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逝而墜入輪迴,生生不已,亦極痛苦。聞道則復性,復性則明矣。可以永遠不死。

  聞道是一種通靈的工夫,第一必須先拋私見,才可容物。第二須淨化,而後才可一感即通。所以,若明道者,就可知「道之貴」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98

歲次辛酉年八月十一日

律詩:揮鸞奉命降詩章。煙篆氤氳覺味香。喚醒群黎登彼岸。引迷眾信渡津梁。

   滿懷奧義修功果。一念慈悲引興長。愁世不曾能悟道。瑤池聖訓實堪揚。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極樂瑤池不計春。往來盡是我生民。從來豈用塵寰物。過去何須世上珍。

   大學書中明本性。中庸句裡運元神。闡開奧義修天道。莫負為娘費苦辛。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為喚醒諸兒女,早覺黃梁之夢,勤修天道,庶免浮沉於苦海,齊歸無極之天,以期母子團圓。故不辭雲路迢迢之苦,下凡著作「天道奧義」,願我諸兒女,應體娘心之慈愛,棄惡從善,同頭是岸,莫負娘心之期待。須知天堂之大道,本是康莊,四方八達也。

第十四章 天道之進修

  無極老母曰:天道之進修,分為六段;『止、定、靜、安、慮、得』茲分別解釋如下:

第一段──止

  修天道者,可無所止,儘量可修也。止者,即止於一也。所謂: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孔子所云:「吾道一以貫之」,蓋宇宙最高之原理,即止於一也。世人名之曰「信仰」,其所以名之曰信仰者,乃最高之統一精神,實為最大之止處。宇宙不停的移動,世事也紛至沓來,人處於其中,沉浮輾轉,非常苦惱。所以必須有一止處,有所止,乃可應付紛擾苦惱的環境。止不是消極,止是精神之統一。知止而后能更有所為,實為修天道「止」的功夫。其進修的方法如下:

 ()堅定信仰天道,信奉天道。

 ()恪遵修道戒律,以嚴肅本身之生活。

 ()實行抱一,絕無雜念,則精神可集中,自然止矣。

第二段──定

  正體不動,雷霆鳴於頭上而不覺。泰山崩於前而不驚。一切誘惑均不動搖,此是「定」功。定功的效果,見理明,不為邪說異詞所動。有大魄力,可擔當大任。即「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也。其進修方法如下:

注重食物衛生,多食素,以清血液。避免食葷,以免血液重濁。使生理健全,

鍛鍊身體,由生理以增加心理的力量。

 ()時刻提氣,勿使下墜,則可以助長健康。

 ()實行專氣調息,使氣平和不浮,氣不浮,則血液不上沖,心思自然底定。

第三段──靜

  由定而靜,靜如止水,水靜尚可照影。人的精神止靜,自可燭照萬物。由靜中可以生慧,更可進入感而遂通的妙境。其進修方法如下:

 ()少私,私者我也,少私者忘我也。

 ()寡欲,欲者物也,不可受物的影響。

 ()實行心齋,使體合於心。

第四段──安

  止、定、靜、均不免用功夫,似由勉強而來。「安」則自然,自然即放心也。放心者,無心也。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從心所欲即放心也。其進修方法如下:

 ()任其自然,不造作,不矜式,不勉強。

合於玄同,打破一切差別,無所區分,自是盡物之性,盡人之性。 

第五段──慮

  以上四段多屬靜的,到此則變為動的。修天道的最高修養,不是專注重靜功,靜功祇是進修的一個段落,並不是進修的目標。其進修的方法如下:

 ()鉤深致遠,隨心應化。

 ()探賾索隱,揭發玄機。

第六段──得

  得者,得道也,而達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者,即宇宙在我裡面,我在宇宙裡面,我與宇宙是一個。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大地山河,都是屬於我的,我與天地合成一個,即與天地參也。如此即可回歸故鄉之極樂無極天也。

  茲再解釋進修天道之六段功夫與效驗如下:

止──由止而形,形者立也,道形於中也。

定──由定而著,著者成長也。

靜──由靜而明,明者光華也。

安──由安而動,順其自然也。

慮──由慮而變,變者陰陽不測之謂也。

得──由得而化,化者超生了死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922

歲次辛酉年八月廿五日

律詩:當年壯志貫凌雲。報國精忠蓋世勳。破敵萬千金國將。殲仇五百岳家軍。

   丹心扶宋威風在。碧血成河烈士焚。卻惡奸秦無限恨。于今地獄有何云。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駕起雲頭遠望中。東敦夜色露光融。登臺覓韻羞偏澀。揮筆題詩句未攻。

   八德能通同造化。一誠可合建勳功。蒼天奧義人知否。願爾黎民信始終。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第十五章 見素抱樸以卻魔

  無極老母曰:修道者,必須「見素抱樸」,始能修成大道。見素抱樸為除掉一切紛擾的捷徑。修道者,須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應如何解除本身的痛苦,痛苦就是魔考,這是急需的。修天道是回歸極樂世界之康莊大道,但未修成天道之前,如何能救我目前的痛苦,這是修道者十分急迫的事。欲解脫目前的痛苦,惟有見素抱樸,始能解脫。

  玆將「見素」與「抱樸」分別闡述如下:

  素者純白,一塵不染,毫無沾執也。見素者,所見為素;此處所講之素,並不是真正純白,而是一假藉之詞。見素則空無所有,如虛室生白。應如何才能見素?

一、毋我──不要有我念,一有我念,便起他念,我他對立,則生私心,魔就乘隙入矣。

二、毋遠──不要有遠念,一有遠念,便起近念,遠近對立,則生空間,魔就乘隙入矣。

三、毋早──不要有早念,一有早念,便有晚念,早晚對立,則生時間,魔就乘隙入矣。

四、毋親──不要有親念,一有親念,便起疏念,親疏對立,則生愛憎,魔就乘隙入矣。

五、毋重──不要有重念,一有重念,便有輕念,重輕對立,則生紛擾,魔就乘隙入矣。

六、毋高──不要有高念,一有高念,便有下念,高下對立,則生不平,魔就乘隙入矣。

七、毋老──不要有老念,一有老念,便有少念,老少對立,則生生死,魔就乘隙入矣。

八、毋強──不要有強念,一有強念,便有弱念,強弱對立,則生爭持,魔就乘隙入矣。

九、毋大──不要有大念,一有大念,便有小念,大小對立,則生計較,魔就乘隙入矣。

十、毋尊──不要有尊念,一有尊念,便有卑念,尊卑對立,則生貴賤,魔就乘隙入矣。

十一、毋是──不要有是念,一有是念,便有非念,是非對立,則生罪惡,魔就乘隙入矣。

十二、毋美──不要有美念,一有美念,便有惡念,美惡對立,則生色慾,魔就乘隙入矣。

  抱樸者無欲也,如何能作到無慾?

一、毋貪──無論何事,祇要一落貪心,便是慾念。慾則障,有所隔閡不能大通,魔就乘隙而入矣。

二、毋溺──父母愛子乃是本性,但溺愛則不明,溺者無是非,陷入罪惡中,魔就乘隙入矣。

三、毋忿──忿怒即嗔。忿是壞事,容易墜入暴戾中,暴則失常,有悖於裡,魔就乘隙而入。

四、毋喜──過喜也容易生欲,因喜之則不免迷惘,迷惘則亂真,魔就乘隙入矣。

五、毋悲──悲則沮喪,缺乏勇氣,魔鬼乘隙而入,終至跌倒。

六、毋惰──惰則精神懈弛,疏於防範,百病滋生,魔就乘隙而入矣。

七、毋淫──淫為萬惡之首,亟應戒之。

八、毋感──慾之由來,生理關係最大,故當注意感官,不可輕易受外感,有動於中,則魔乘隙而入矣。

  以上各項是修「見素抱樸以卻魔」之特效法,希修道者,應慎守而修之,則天道可成也。蓋毋者,略舉差別象耳,欲除掉差別,以還我本來之素。差別愈大,則痛苦(魔考)愈大,無差別,則無爭持,無爭持則無痛苦,亦即可避魔考。

  慾之起因不外貪、溺、忿、喜、悲、惰、淫、感。果能塞此八賊,則慾可止也。惟根絕慾念,則須「明明德」;明德既明,好比慧劍在握,一切妖魔,自然倒退。無欲即抱樸,亦即反樸也。

  總而言之,修道者,應「少私寡欲」,祇要無私欲,即可進道。如何能斬斷私欲?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此為兩把利劍。虛則無私也,靜則無慾也,當一片空寂時,是什麼景象?「虛室生白」,「虛者心齋也」亦即修道的最高功夫。

  靜與虛攸關,但也有區別;靜是湛寂,欲其有,則萬象林立,欲其無,則一片闐然,靜中無所照,亦無所不照。前言十二毋以見素,八毋以抱樸,均是修道下手的功夫。如能善為修持,久之,自有成果。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1010

歲次辛酉年九月十三日

律詩:今宵護駕職無違。八百神兵任指揮。九九炎峰看隱現。三三松嶺認依稀。

   一誠可合天人意。八德能通宇宙機。願爾諸生修正果。成仙成佛興遄飛。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一輪明月照瑤幃。錦繡江山入翠微。臺島風光看隱約。鯤瀛景色認依稀。

   遙觀可合乾坤裡。近卻能通造化機。勸世不辭千萬里。願期信奉莫相違。

懿示:諸腎卿及諸兒子免禮,娘續著天道奧義。

第十六章 修天道應修靈

  無極老母曰:修天道者,在有一最高境界,此種境界之達成在修靈。如無修靈,則境界等於是幻想,天道亦修不成矣。

一、何謂靈

  靈者天地之精氣也,此「氣」字並非指呼吸之氣,是指一種不可形容的代名詞,言其精微不測,因此稱曰「靈」。

  此靈氣為天人相通的媒介,極為微妙。其狀不可形容。細推其由來,原來是由「道」之運轉所產生者。道不可見,此精靈之氣,自亦不可見。有時形成光,但光並不靈,光為靈的一種放射線耳,此種放射線是不能常見的,祇是偶而一現。靈之降靈,不完全是光,故稱之曰「精氣」。

二、靈之由來

  靈不是先天而來的,先天者為「道」。道的運轉產生靈,靈為道之產物。所以凡是蒙到靈的,都是有道之士。靈之降臨,因人而異,蓋以人之修道不同,其所得之靈自異。通靈須你自己修持,修則靈至,不修則靈不至。所以靈之由來在我自己,不必他求。靈不是求而得來的,靈是修來的。

三、靈之種類

  在人世上所看到的靈,可分多種。其實靈體祇是一個,但在用的方法不同,其所表達者也各異。

  (一)靈機-當環境困難,生死存亡之際,而生一種機智,轉危為安,這「機」者靈也。靈,機二字合在一起,益知靈之微妙。

  (二)靈明-靈有時發射為光,故稱靈明。所謂智慧者,亦一種靈光,這種光明,彷彿是一塊明鏡,可以燭照萬物,反映出各種景色。靈明是由靜中產生的,所以修道在主靜,此大智慧所由來也。

  (三)靈感-宇宙一切都在感應中,宇宙為電磁場,善感則善應,惡感則惡應,絲毫不爽。甚哉感之危也。靈感者通神也,不是一般的感應。須有最大的修持,而後獲得靈感。

四、如何修來

  修靈不一定要脫離社會,無論何時何地,均可修靈。修靈的步驟如下:

  (一)發願──發願者,即發最大的決心。所謂「願」者,即對於天道下一種至誠的信仰,則精神統一。發願後,則精神有一方向,即有一歸宿也。不過,並未達到目的,祇是先建立一目標耳。必須先建立此目標,有目標而後才能邁步,朝著這個方向行進,故發願為修靈之首要。

  (二)受道──凡是志在修靈者,當接受「道」之真理,惟有接受真理,才能開悟。蓋宇宙一切都有一個真理。

  (三)洗心──用卦爻所講的吉凶悔吝,以洗滌此心,即戒慎恐懼之意。修道有戒律,時刻以此洗心,以免魔鬼乘隙而入。守戒律以澄清此心,不起漣漪。自然此心光明,無所不照。

  (四)開障──所有的過錯,及不良的習慣,都是魔障。魔是一種濁氣,把良知障礙,而發生一種極壞的毛病。開悟者開此濁氣;當用一種力量力以破除,此種力量,修持者自念:「天靈,地靈,天母神靈,諸魔退位,靈光靈靈。」誠心虔念,自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可克制魔障。如有得道之士,助修持者念:「一心在念,萬靈聚掌,開關通竅,靈光靈靈。」助念者,舉掌向修持者,誠心念之,自有力量。

  (五)觀妙──「無慾以觀其妙」,妙者萬有變化之樞機也。無欲則明,明則靈現也。當用心齋功夫。心齋分四段功夫,即抱一,專氣,守神,還虛。心齋亦靜功之一種。心齋之目的在明,明則通。

  修靈分為五段,發願為一修,受道為一修,洗心為三修,開障為四修,觀妙為五修。如能按此五段進修,自有靈光降臨。如影之隨形,立竿見影。

  清輕者上升,濁重者下降。此乃不移之論也。何以清輕,要在少私寡欲,如無修靈又何能清輕?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1019

歲次辛酉年九月廿二日

律詩:護駕輸誠意念真。中州文物實堪珍。揮鸞闡教憑鸞筆。化俗移風啟俗人。

    武廟長留千載譽。神宮指日一番新。諸生奉聖成功果。奧義頒行志可申。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人心不古已臨危。作惡多端仍未知。道德淪亡誠可嘆。天良喪盡實堪悲。

   匡時勸善文千句。濟世宣仁筆一枝。奧義箴言須記取。免教墜落苦無期。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躬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全書二十四章,作為臺中黃帝神官重建落成紀念書,由辛酉年正月十五日起,為期一年著成。玆因黃帝神宮重建,已將完成,並訂於本辛酉年十二月初四日舉行安座大典。娘為配合神官落成紀念,擬將「天道奧義」尚有七章,提前著成,即農曆十二月十五日完功。並訂於明年壬戌歲正月十五日繳書天廷。命鸞友雜誌社速印單行本贈閱。

又示:諸兒女輸誠助印造功,有祈求事項者,可在繳書前呈疏,娘當酌情照准。繳書後助印者,其所祈求事項之疏文,須經南天簽呈始得辦理,尚有三個月期間,希諸兒女,勿失造功良機。

第十七章 修天道的路線

  無極老母曰:世人論道,意見紛紜,似盲人摸象;有云鼻長者,有云似牆者,有云長牙者,均是象,並無錯誤。惜所論者,祇是一斑,未見其全貌。研究天道者,必須貫通,否則,必發生窒塞,百弊叢生也。

  蓋「道」是無為、至誠、至善、中庸也。

無為──從道的形態而言,無為即至道。

至誠──道的功效,中庸一書,論之甚詳。

至善──從道的功德說起,止於至差,即止於至道。

中庸──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用也,即道之體用也。由道的運動論之,即天道也。

  中庸是一部天書。中庸:「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所以修天道者,有三條之路線,即「性」,「教」,「曲」之功夫。

  一、性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性功為修天道重要功夫。「自誠明謂之性」,即頓性,一言而悟道,孔子之朝聞道,亦為頓悟。頓悟多為生而知之,有道根者,聽一言而大悟,直接通天,自是捷便,惟不可強求。

  二、教功──「自明誠謂之教」,用一種修養的方法,再恢復靈明。靈、明二字為道的光輝,靈明之照,即道之精進,修道的功夫,均是修明,要在少私寡欲。人性之暗澹,即是魔道,即墜入地獄。修道訂有戒律,修道者應所遵循。藉此以正心修身,去掉私欲。欲淨則明德現。故修道的功夫在「明」;明明德,則近於天道矣。

  三、曲功──「其次致曲」,曲者抱一也。精神集中,念「天母至尊無極老母」,無論行走坐臥,有閑則念之,專心在念。起初聲音很高,漸念漸低,以至無聲,達於靜止。曲功簡便易行,惜世人不知抱一之應用也。

  性、教、曲,三條道路,都可達到誠的境界,「誠」有六段功效;「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一)形──「進於道」,為入道之初,此形字不是有形之形。道是混元,先天地生,道不可聞,不可見,恍恍惚惚。老子稱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亦可知「道」之精微,所求者在用明的功夫。

  (二)著──「德潤身」,為形容道之成長。道之成長,為氣質之變化。氣質之變,在修養之勵進,則可進德修業也。

  (三)明──「含弘光大」,這是修道的重要功夫,明則洞燭隱微,辨別善惡,達於不惑的境界。

  (四)動──「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道之動,是自然的運轉。修道不完全用靜功,也注意動功。靜動是互用,這是很微妙的。

  (五)變──動而後變,變中萬象雜陳,即現世之境界。「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從萬物之變化,看到宇宙之微妙。變者,幻相也。不變者,乃是真實的。

  (六)化──由變而化,「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同參」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即昇化。化者又返於道,道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返於道,即合於主宰,這是化的境界,也是修道最高的目標。

  性、教、曲,是修天道的三條大道,修道者當遵循此三條道路,作自己的規範。拳拳服膺,必能渡過苦海,達到彼岸而登極樂。不知修道者,難免走入歧途,或墜落深淵,希諸迷子,速猛醒!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1028

歲次辛酉年十月初一日

律詩:秋去冬來歲欲更。著書勸善育群英。人心不古堪為憾。世道澆漓實可驚。

   但願頹風能挽轉。惟期良俗得安榮。闡明奧義無窮理。天道文章博好評。

聖示:命御林軍排班,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深宵夜靜下瑤池。著作天書勸眾兒。立德造功修碩果。行仁履義達無為。

   謾言學道成非易。只要明心理自知。證佛登仙憑一念。勤修信奉勿多疑。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著作「天道奧義」完功期限,迫在眼前,尚有六章未著,娘擬提前著成,以便由鸞友雜誌社印行單行本,廣為贈閱勸世。此書為紀念臺中黃帝神官重建落成而作,現該神官已訂定辛酉年十二月初四日落成安座,娘雖在百忙中,亦不得不抽身,致力於著作也。

又示:此書是修道之秘要,人人必讀亦是修身立德之明師。凡有善覺者,研而學之,學而行之,自可進道也。

又示:凡協助代天宣化,助印本書,以利廣為贈閱者,無量功德。助印者有所祈求事,娘自當酌情,予以照准。

第十八章 人身難得

  無極老母曰:「人身難得,東土難生」,由此可知人生之寶貴。諸迷子既然已得人身,又生在東土,豈可不惜光陰,早日向道而修乎?須知,聖佛仙神,都是由人生修成正果,而得來者,所以「天人合一」是最高的「意識型態」,「大同思想」是人生最完備的「生活方式」,果能善為發揚,善為向道而修,啟發人類最高的理性,兼以完備的生活方式,才是修天道者所希望的,也就是人類最後的一個歸宿。

一、人生的價值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與道,天與地,並稱為宇宙之四大,是「人」的地位很高。既得人身,必須修道,始能與天地同參也。

  逍遙遊,形容修道者,氣象之高云:「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又云:「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此是以大鵬鳥,形容修道者氣象之高。所以修道者,應似大鵬鳥直上九萬里之志也。「天池」是天國,達到無極天之天堂也。人身難得,今既得人身,應知人生之價值,早修天道,始不枉得人身也。

  人有萬物之靈,此靈乃天之付與也。是故,人是天之子,天是人之父,故有「天子」、「天父」之稱也。以天為父,人為天之子,是同一體,即可「天人合一」,從天人合一而言,則人也可修道,得道而昇天也。

二、人生的過程

  人自得人身而生至終,有四段的過程,即「嬰孩」、「少壯」、「老耄」、「死亡」。詳細解釋此四段過程之大意;嬰孩是天真德全。少壯是血氣方剛,易被物欲所攻。老耄是體衰,減欲。死亡是歸其真宅。真宅者,不生不滅,永恆的境界也。

  人生的過程也有四苦:生、老、病、死。釋迦當年想要逃出「生、老、病、死」的四苦,所以,出家修道,終能得道而成佛。

三、人生應厚積德

  大鵬之徙南冥,須有巨風,始能雄飛。大舟須有深水,始能航行。人也須有厚德,而後修道才有大成。誠意、正心、修身,多立功德,自然積厚。須知修德,才能進於道也。

四、人身應求懸解

  所謂懸解者,即解倒懸之苦也。人身既得,須修道以求懸解,欲求懸解者,須打破一切的煩惱,安時而處順,始能自解也。人之煩惱,多是受外感而引起精神上的不安。因此修道可安定精神,打破物欲,進於精神清淨愉快的境界。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1111

歲次辛酉年十月十五日

律詩:護駕軍威懾鬼魔。妖氛掃盡淨娑婆。榮膺大命丹心耿。保衛黎民鐵鉞磨。

   從此顯靈施德澤。佇看碩果廣恩波。千秋青史垂芳譽。丕振天聲績可歌。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三陽復始線添長。春意梅傳菊傲霜。天道勤修憑毅志。人倫確守異尋常。

   著書勸化恩向沐。說法醒迷德可揚。奧義闡明開覺路。鸞門此日耀文光。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子免禮。

又示:娘因愛子女心切,故不辭辛苦,躬親下凡著作「天道奧義」一書,全書二十四章,尚待其餘五章著完,全書就可完功,娘亦可償夙願。

又示:「天道奧義」之著,已決定提前一個月完成,即將於辛酉年十二月十五日著完全書二十四章。已命鸞友雜誌社彙集編印單行本,廣為贈閱勸世,並諭示於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節繳書。

又示:凡是有善覺之兒女,能善體娘心,協助代天宣化,助印「天道奧義」,廣為普化,其功果自能感動上蒼,故有所祈求者,娘自當酌情准其所請。

又示:「天道奧義」一書,乃無極天書,人間至寶,應予珍惜,朝夕勤讀,必有所得,切勿以一般之凡書而棄之。讀此書者,必須讀而再,再而三,研味其真髓,自能了悟天道之寶貴,進而信奉而修之,則道果可證,獲益無窮也。

第十九章 魔道

  無極老母曰:魔道是一種與正道相反的力量,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種魔道之魔力,是專門阻礙正道之進修。

  天道由來平坦寬廣,怎奈,民眾好走小路,小路者,近乎魔道,魔道者為不正當的路,好比一個小巷子,雖然也是一條路,可是很狹小,最後就無出路,是一條死巷子,也就是一條死路。死路走不通,這就是魔道。魔道者左道也,不是中正大道。

  大道是光明的,昭然於世,人人可見,人人可修。大道甚易行,為人生不可須臾離由,離者非道也。凡是隱晦黑暗的,都不是正道,就是魔道。所以,凡修道者,必須「誠意、正心、修身、少私、寡欲」為主,這是光明大道,也是修道者,築基的功夫,惟有遵循此功夫而修,才能進入正道之境,否則,易墜入魔道也。

  魔道不時都在引誘民眾,一旦墜入魔道,則陷落地獄中。惟有善覺者,則可超然進入大道,堅志而修,就可超昇天國。地獄與天國,是兩個境界,一個代表黑暗──悲哀,一個代表光明──快樂。這兩個境界,隨時隨地都存在著,惡與善是地獄天國的分界線。魔道之魔力,好似一片的烏雲,遮蔽了日月,不久烏雲散開,日月重光。

  人的良知──人性,縱然一時為私慾之魔力所淹沒,但魔力終有消退之時,它是一種陰氣的凝結,好似晨霧一樣,轉瞬間,旭日東昇,晨霧自然消失了。每人都有良知,好似旭日,必能透過雲霧大放光明。只要堅志勤修正道,終必戰勝魔道,進入光明大道之境,所謂:邪不勝正,魔終是要滅亡的。

  然則,世人應走什麼道路,才可避免魔力的侵害?當然要走康莊大道,遵照聖佛仙神的聖訓,勤修天道,始得光明,就可避免魔力的侵害。但切不可誤入歧途,墜入魔道,以致萬劫不復也。

  語云:「玉不琢,不成器」,修道若無魔考,亦不能進道。修道者如玉之未琢,一旦受魔考而不退志者,則如玉之琢而成器,自可進道而成果也。

  須知人世上,有一種魔力,此魔力是很大的,不過邪不侵正,祇要堅心信道而修之,自有定力,魔鬼自然要退避的。人有一種正氣,其形如火,一個正人君子的火焰數丈,任何魔力都將退避的。凡是無慾的人,其火力都是很強的。魔鬼畢竟屬於陰氣,縱然也有很強的力量,終是陰不勝陽。如果心不動,則一切魔力化歸無有。蓋以「相」由心生,心既不動,則萬相岑寂,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1126

歲次辛酉年十一月初一日

律詩:葭管飛灰歲欲殘。梅梢傲雪序臨寒。風聲急急無辭苦。雲路迢迢不畏難。

   但願蒼生齊向善。為期黎庶得平安。鸞門此夜揮桃筆。萬丈文光耀聖壇。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恭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天道完成二十章。闡明奧義耀文光。人間應有勤修者。世上那無立義方。

   四大部洲沾德澤。三千世界沐恩長。從茲普化痴兒女。印贈造功感玉皇。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

又示:娘下凡著作「天道奧義」已著成二十章,尚有四章,將於辛酉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前全部完成,以了卻為娘一件心愿。此天書並訂於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節繳書天上,已命鸞友雜誌社積極籌備編印單行本,以便廣為贈閱勸化。

又示:凡是娘之諸兒女,不論多少,均可樂助印贈,如有祈願之事,當可立疏稟呈,娘自應酌情予以照准。是造功德良好機緣,希勿失良機。

又示:「天道奧義」天書之著,是娘思念諸兒女沉迷於苦海之中,而不能自拔,致忘卻回鄉之鉻,故特洩露天機,闡明天道之奧義,俾使諸迷子,能得早日回頭,同修天道,以光靈性,認清康莊之大道,早登極樂之天,庶免為娘朝夕倚門閭而望兒之歸也。希諸兒女,體娘心之痛苦,應懸崖勒馬,棄惡從善,以慰娘心,特囑。

第二十章 感應與鍊心

  無極老母曰:人與物的感應、人與人的感應、人與天的感應,究竟道理在甚麼地方?原因是人與物為同體,天與人也是同體,宇宙萬象都是同體,同體是一個,既然俱是一個本體,所以隨感隨通。

  同體之體是什麼呢?這個宇宙的本體便是「道」。一切由「道」生之,「道」失天地生,沒有天地之先,已有「道」。「道」是宇宙萬有的母體,所以人人須要修道。娘今所著作之「天道奧義」,便是「道」的真髓。修天道者,最重要的問題是「鍊心」,如能把心鍊好,即可入道。

  如何鍊心?心猿意馬,最不容易控制。要想控制「猿」與「馬」,必須用繩子將猿與馬之頸部套住。套住心猿意馬的繩子,就是要遵守戒律,不可逾越。並要時時刻刻的與「道」接近,念天道十六字真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使你的精神永遠聚在一起,而不分散,一切惡魔自然不能侵入,自可還你本來的面目。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就是獨立自主的「真我」。人所以犯罪,是「真我」披魔鬼所控制,所以修道最大的功夫,是驅逐魔鬼,把「道心」光大起來。

  感應彷彿是一種磁電,無論多遠,都可瞬即反應,所以謂之「靈感」也。善感有善應,惡感有惡應,絲毫不爽。要想避免不好的感應,應快覓一歸宿,不要讓魔鬼進入心裡。歸宿者,皈依大道,進修天道之謂也。

  人類有許多毛病,譬如「眼」看鮮艷的顏色,「耳」聽快樂的聲音,「口」吃好的滋味,這都是私慾,由這些私慾,都可演成許多的罪惡。因為這些罪惡,慢慢的把生命包圍住,以致拖人到深淵裡,永遠不能再見天日。什麼叫深淵?深淵就是滅亡的陷坑,也就是地獄,當然要受痛苦,將永遠不能再重生了。此皆沒有好的「感應」與沒有「鍊心」所以然也。

  靈感之「靈」是一種「光」,是一種看不見的光,有光則明,無光則暗。大學書上說:「明明德」,又云:「克明俊德」。中庸書上也講:「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明就是靈,有靈而後才能明。「道」是一大靈,其靈不時都有光明,人若能勤修天道,就可得到「道之靈性」、「靈之光明」也。靈能燭照幽暗,辨別善惡,啟發智慧,從危難中,拯救世人的生命。

  靈是從「道」處來的,勤修天道,就可得到靈的力量。但必須「鍊心」以少私寡慾,以清潔自己的心靈。更當修至有所感應,便自己的靈光煥發,而後自能得到「道」的靈感。

  然則,修至道的靈感,不是易事,非每人均可得到道之靈,一定要有至誠的修養、堅定的信心,靈才能降臨,降靈之時,也就是天人感應之時。不是隨時均可通靈,通靈一定在寂靜之時,萬念皆空,一片寂靜,而後靈光彷彿是一顆星,現在眼前,光明四射,無論想什麼,都會隨感隨應的。凡勤鍊娘之心傳「金指妙法」者,若有恆心與毅志,浸淫一久,自能得到「道之靈光」也。此皆要由感應與鍊心之功夫致力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1210

歲次辛酉年十一月十五日

律詩:春夏秋冬又一年。輸誠護駕任雙肩。著書勸世心猶壯。說法度人志益堅。

   紫氣騰騰環玉闕。文光期朗耀南天。若能了悟修真理。奧義深研氣浩然。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恭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著書不倦到三更。奧義文章勸眾生。身外錢財都是假。心中善性即真誠。

   願期了悟修天道。一旦開明覺世情。體念娘親思子苦。門閭倚望淚盈盈。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又示:娘自本辛酉年正月十五日起,每月二次下凡,降鸞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著作「天道奧義」,已將近一年矣,幸明正堂諸賢生,一本虔誠效勞,又幸有善覺之諸兒女,踴躍樂助印贈,「天道奧義」,始能順利著成,將於民國七十一年,歲次壬戌年正月十五日繳書天廷,娘亦可完成心願矣。此皆是諸兒女發揮善覺,代天宣化之功勞也。娘心甚慰。

又示:娘欣看諸兒女,一片真誠,體念娘親之辛勞,凡有助印立功,叩求諸事,娘已一一酌情批准,亦有部份批交南天辦理。

又示:娘已決定「天道奧義」著成後,即明年正月一日起,每月初一、十五日親自下凡,駐駕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之「無極宮總堂」。凡諸兒女,如有叩求事項,可於每月初一、十五日,來堂叩稟,只要輸誠,娘自當親為排解,並賜福壽保平安。

又示:「天道奧義」尚有三章,預定於下期,全部著成,以完二十四章。因時間倉促,再命鸞友雜誌社,積極籌備印行單行本,以便廣為贈閱,勿負娘意。

第二十一章 生前與死後的關係

  無極老母曰:人生數十寒暑,轉眼過去,世人當怎樣的渡過這一段數十年的生活呢?在人死後,離開這個世界,人的生命是否終了呢?娘今堅決的指示:「生命不死」,肉體雖死,而生命可昇天,永遠不死的。

  軒轅黃帝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即人的生命,生命也名之曰「玄牝」,牝是天地的根源,一切萬有,都是從谷神產生的。谷神好似生命的本體,一切生命都是從祂那裡來的,源源滾滾的流動,永遠不息。黃帝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故知「生命永遠不死」的道理。

  所以說:人之肉體雖已敗壞,生命並未滅亡,他是永遠與天地並存的。可惜世人不知道「生命」的尊貴,也不了悟修「天道」可以超生了死。很多人在摧殘他自己的生命,把自己送入地獄中,這是由於罪惡造成的,也是魔鬼的力量。修道者當與魔鬼戰爭,不能使魔鬼在心理立足,更不能讓魔鬼放縱姿肆。不過這場戰爭也不簡單,修道者自己的力量能否戰勝魔鬼,須要憑其恆心與毅志了。

  修道為求「超生了死」,故必須了悟「生前與死後的關係」,娘特闡述人之生前與死後關係如何?以開悟諸迷子。

-、生前好貪者,死後必受貪火的燒煉。

  生前多有貪心,貪之起,由於內心火之燃燒,凡是火盛的,都有貪心。所以,生前犯貪者,死後必受火的燒煉,此火即生前的貪火也。

二、生前好怒者,死後必遭暴力之壓力。

  怒者氣盛,自不免凌人。所以,死後將遭暴力之壓力。此種暴力就是魔鬼。所謂魔鬼者,實為其生前「怒」的反應。是故,世人必須戒「嗔」,蓋「嗔」之結果,是魔鬼的糾纏。

三、生前好淫者,死後必受女鬼的侵擾。

  姦他人之女者為淫,其結果,死後多病,受女鬼的侵擾。再來世時,將為鰥夫。

四、生前好爭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

  好與人爭奪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這就是必然的反應。有感自然有應,如同回音,絲毫不爽。生前的所為,死後親受,這是感應的道理也。

五、生前好財者,死後成餓鬼。

  生前好財,視財如命者,死後必為餓鬼,饑寒交迫,永遠沉淪在貧困艱苦的途中。

六、生前好私者,死後都要補償出來。

  凡是好自私的,許多事不公平,死後遭審判,將許多自私,都要補償出來,並且還要加倍的賠償。

七、生前好妄者,死後遭割舌頭之苦。

  說謊話為妄,說謊話即是騙人、騙人者死後割舌頭,因為罪起於舌頭,當然受到處罰。

八、生前好迷者,死後墜入迷魂河。

  凡是生前迷迷糊糊的、不明事理,不知是非,死後將墜入迷魂河裡,永遠不清醒。

  世人須知死後的問題與生前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生前,必須保持下列二種態度,庶免死後,多受苦楚也。

一、為人必須清明。

  清明者,清醒明白也,不渾渾噩噩的生活著。對於人生有根深刻的認識,不為名利所混淆,不為物慾所困惑。

二、為人必須和平。

  遇事不可爭持,對人要謙恭,在世一日要和平一日,以養成慈祥之心地。

三、為人必須快樂。

  人生短暫,不可多悲愁,一有悲愁,便有鬱結,則淪為魔道。娘所說的快樂,不是徵逐於聲色,而是一種自然陶冶心情的快樂。

  果能生前清明、和平、快樂,則死後可免除許多苦惱,這是非常重要的,希世人應多注意。為了死後,舖平一條大道,在生前一定要多立功德,今日的功德,就是為來日的準備。準備的好,自然多享幸福。其功德分為下列四種:

一、供品大,功德小。

  某人捐獻雖多,而別有用意,其心不誠,凡是不誠者,功德小也。

二、供品小,功德大。

  某人甚貧,奉獻一文錢,已傾其所有,所以,功德最大也。

三、供品小,功德小。

  某人本不願立功德,而勉強捐獻。供品小,自然功德亦小也。

四、供品大,功德大。

  某人願意奉獻,心亦誠懇,供品大,功德自然亦大也。

  然則,奉獻要看自己的力量,不必勉強,主要在心誠,不誠無物,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與不善,是兩條道路,世人當選擇一條路行走,不可再敷衍。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不知何時離開這個世界?如果不早作準備,一旦劫數到來,悔之晚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1226

歲次辛酉年十二月初一日

律詩:雲車駕起貫凌雲。愛國精忠蓋世勳。統轄貔貅誇一代。驅馳邪惡掃千軍。

   破金壯志威風在。扶宋輸誠戰日昏。隨聖登堂懷往昔。揮鸞聊表賦詩文。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恭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著書寒夜露凝霜。接踵揮鸞樂未央。昨日蒼天烹玉液。今宵紫府煉瓊漿。

   願將一滴乾坤酒。祈望千秋日月長。奧義編編資濟世。慈暉永沐耀台疆。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又示:天道奧義之著,尚有三章,擬連續三天著成,以利早日付諸印刷。鸞友雜誌社在編印此書時,應特別注意校正,以免失真。

第二十二章 天道有五德

  無極老母曰:修道就是修德,這是一個基本思想。而德是什麼呢?從祂的內涵說,可分為「明德」、「公德」、「下德」三種。從祂的外延說,則分為五種。道德經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由身而修及天下,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乃修天道之真髓也。玆將修天道之五德,分別闡述如下:

  一、德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德一定要從身體上修養,這個德乃是真實的。修之於身,並不是煉丹之謂也,是「無為」之謂也。無為而無不為也。唱道正言:「上士學道,修之於身,中士學道,索之於言,下士學道,求之於術,學者多,而成者少,蓋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也。」是故,孔子云:「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不可須臾離者生活也,離開生活,便無真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德而行也。

二、德餘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道者,非獨善其身也,應再擴大之,由身推及一家。由我自己推及一家,其德乃有餘;餘者充餘也,有所餘,蓋不盡也。將德擴大至一家,數十戶,或數百戶。沾德之恩澤,與一身之德不同;一身之德,好似一個點,擴至一家,則是增大一個面。這個德,比一身之德,大了若干倍,所以稱餘。德是開拓的,僅僅一身修德,其光甚小,不足以達於大道。道是無所不在的,德亦應普及,此乃上德也。

三、德長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一鄉較一家為廣,其德乃長久。餘之本意,祇是略有所多耳。長之字義,則是有久遠「不滅」的意思。修德而成道果,有下列等級之差;「修三百公德者,可成人仙。修八百公德者,可成地仙。修一千二百公德者,可成天仙。」總之,修德愈多,則昇化愈高,此乃不移之理。故云:「德感天地」者也。

四、德豐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豐是豐滿之意,一國人民之眾,疆土之廣,如能施以恩澤,則德豐矣。治國平天下在立德,應以修德為出發點,則其境界極高。所以,修道之目的在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修德是為民服務,服務愈大,則所修之德亦愈大。

五、德普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普者,普遍也。則浩然之氣,充塞於宇宙之間,娘希望從政的人,都以修德為本,不必以功名富貴為目的。功名是暫時的,轉眼過去,如同一場黃梁之夢。「孔德之容,為道是從。」德即道,修德即修道。道不滅,德亦不滅。故修德者實為「生命的擴展」,德愈高,其生命亦愈大。生命是不朽的,修德則生命擴展,所謂長生久視之道者,其淵源於德也。普及天下,即「渡盡眾生」之意也。

  老子云:「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這幾句話是補充上述的話,可見老子之修德的積極,要自我的實踐,實地去做,由身以至家、國、天下,都是要實踐其德。修道的基本精神在救世,主要在修德。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01227

歲次辛酉年十二月初二日

律詩:心隨老母到台中。色相真如悟本空。大道陰陽成兩氣。修身日夜啟三蒙。

   因皆夙世遺今世。果出前功證後功。禍福無門均自召。闡揚奧義挽頹風。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恭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雲車飛輦出仙關。武穆神威伴聖顏。飄渺清風身上拂。蒼菁玉樹手中攀。

   文章滿腹沖牛斗。道氣明心濟世寰。無極天書開奧義。群黎有幸沐榮頒。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又示:「天道奧義」之著,已將完結,娘雖費盡一年之苦心,但若能喚醒諸迷兒,同登覺路,一心向善而修,則娘之苦心,亦不白費也。猶其有善覺之兒女,均參加樂助印贈,其代天宣化之功德,實無可限量也。娘心甚喜慰。

第二十三章 天道之七善道

  無極老母曰:天道有七善道,凡修天道者,應遵循而修之,則道果可成。七善道者:「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玆將天道之七善道,闡明如下:

一、居善地──住在一個地區,就應將這個地區感化好。

  天道以化民為首,我住在甚麼地方,就應將這個地區感化好。如何的感化,自然以佈道為要務,凡是修道者,都當負起佈道的責任。能佈道,才能化民,為善有多端;寒者衣之,饑者食之,自是功德。這個功德雖大,但真正大的功德,是挽救人的生命。什麼能救人的生命?惟有佈道、勸人修道,道是生命的源泉。生命的源泉就是道,使一個人得道,這是最上的佈施。道不是很神秘的,道在生活中,生活即是道;勸一個人改善他的生活,就是修道。修道者不可以自修滿足,如自己得道,更當感化別人,兼善天下,乃是修道的最高目的。

二、心善淵──心如大海,清澄照物,萬流所歸。

  淵者,海也,以海喻性。為什麼以海喻心或性呢?因心性有如大海一樣,不僅明可照物,亦可載物。心性是什麼東西?不是虛無飄渺的,如本無其物,則不能有何作用。心是宇宙變化的樞機,這個樞機無限大,又無限長,它是一個充滿宇宙,不可思議的東西,所以,以海喻之。言其廣大深湛也。心必須如淵,才能發揮心的功能。

(一)沉潛:不浮燥,則可以肆應眾感,千變萬化。

(二)靈明:不渾濁,則可以燭照幽冥,纖塵畢現。

(三)下流:不偏狹,則可以宏百川,廣為收納。

  養心的功夫在誠,誠者純一不二也。純一即「見素抱樸」,亦即「明心見性」。誠字的意義非常深奧,孔子云:「至誠如神」,又云:「誠者,非自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三、與善仁──救濟仁愛,發大惻隱之心。

  幫助別人,也當以仁愛為要,並不存其他意思。許多人幫助別人,存有不正當的企圖,這是不對的。仁愛也不是隨便可施的,不當用愛的,也不可愛。上利於天,中利於鬼,下利於人,謂之天德,天德則愛之。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謂之天賊,天賊則不愛之。

四、言善信──說話要有信,民無信不利。

  人必須有信,人類之相處,其結合之條件在信。信好似一種契約,買賣之成立在有契約。信者約也,約必兌現,不能兌現則買賣不能成立。治國者尤貴信,言而有信,則立,言而無信,則亡。一人當立信,一國更當立信,信者第二生命也。

五、正善治──正者,政也,行政必須做到最好的地步。

  執政者不一定能正善治,許多暴政,歷史上記載也很多。昔時軒轅黃帝,一生經五十二次大戰而後安定天下。黃帝且戰且學道,修道者,不一定要遯入深山古剎,隨時隨地都可進修。為政者當善為之治,以安天下,此乃修天道救世之本旨。

六、事善能──作事要努力,再接再厲。

  善能者,善其所能,即自強不息也。修道的自強不息,是竭精殫慮,較之一般人更為努力。蓋修道應清心寡慾,專一於一件事的。每人都應求之於己,而不求諸人。任何人都不靠,惟有自己的努力,才能創造出來新的事業。其所以事善能者,因其對於人生有認識,有修養,此修道之可貴也。

七、動善時──及時而動,既不可過,亦不可不及。

  人需要動,但不可妄動,當乘時而動。宇宙為一動體,生命者動能也。人生自然也在動中,善動者成功,不善動者失敗,善動與不善動,其區別在「時間」;凡是捉住時間的,大半可成功。時間決定一切,許多問題,或成或敗,自有時間來裁決。由此可知善時之重要也。

  例如種田,善時而耕,適時而種,必可收穫,若不乘時而動,則終無穫可收也。所以修道者,眾人所不願作的,我獨自去作。才能進於道。又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偉大的修道精神。修道應苦修,苦修則可少私寡慾,藉苦修以靜化,始能致良知。良能之發揮在壓制及刺激。越受苦,良能才能光大。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苦不是憂患,而是神對於人的考驗,凡能擔當重任者,均出身貧困,此乃上帝對於人的恩惠。從艱苦中站起來的,都有大成就,並進於道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119

歲次辛酉年十二月十五日

律詩:頻吹臘鼓寫鸞箋。奧義天書不了緣。愁世貪眠酣未醒。惱人趨勢夢中牽。

   豪吟豈讓黃山谷。情意何輸白樂天。險惡人心悲此日。鐘聲磬韻化三千。

聖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恭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律詩:真如一炁化三清。寶殿莊嚴頂上鳴。八卦道衣明日月。五輪法掌勝神兵。

   呼風喚雨乾坤動。伏虎降龍宇宙驚。奧義經年終著就。付諸剞劂耀鯤瀛。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

又示:娘為著作「天道奧義」天書,雖每月僅兩次親自下凡臨堂揮筆,亦已過春夏秋冬之四季矣,在此四季之中,由岳卿精誠護駕,與諸賢卿及諸兒女輸誠接駕,娘心甚感安慰與喜悅。今夜最後之二十四章著完後,將與諸兒女離別,娘心亦甚感痛苦,何況諸兒女依依之情,更加娘心之不忍也。所以,娘已決定自壬戌年正月十五日起,每月初一、十五日,親自下凡駐駕於武廟明正堂,無極宮總堂,凡吾諸兒女,均可常來會晤,以慰娘心。

又示:諸兒女如有禱告之事,娘自當酌情予以排解,只要輸誠行善立功,自能感動天心。

第二十四章 總論

  無極老母曰:近世科學發達,注重唯物,更忽視宇宙變化之理,而祇研究物理上的智識,沒有高遠的道德思想,所以社會上的風氣日見敗壞,戰爭愈來愈多,也愈殘酷。娘為不忍蒼生齊罹浩劫,故不辭雲路之辛苦,下凡扶筆著作「天道奧義」天書一部,期喚醒世人同修天道,齊履善路,以挽救此一大危機也。

  修天道確定一條光明大道,既無禁忌,又無避諱,一切公開研究,確實對於社會有供獻,無其他弊端,因所信仰是最高「道」,所希求者,同為人生的真理。修天道者,必須心神專一,不為物所動搖,達精誠的境界,自有奇蹟的出現,何以信心專一,而能發生奇蹟?因心一則神凝,神凝則何求之不得乎。神凝即至誠,至誠如神也,蓋天人距離甚近,其交通在「至誠」,起信為修道第一件大事,信仰是一種力量,藉著這種力量,才能打通天人的道路。

  「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人之生死繫於機,所以必須掌握機先,如能掌握「機」,則生死變化,一切在掌握之中。機是什麼?機是玄牝,也是「眾妙之門」。玄牝是什麼?蓋玄牝稱曰谷神,以玄牝代表「道」也。宇宙有不生不滅之處,修道即追求這個大好去處,達到此處,才能解脫生、老、病、死,以及各種煩惱。修道對於人,有兩大目的。一、脫離生活上的一切煩惱。二、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中庸開宗明義第一段,已經將修道之天、性、道、教,四者提出來。

天──天是自然、天是神,天命者天所賜也。後來也講命,其意亦有天之意。故天命可作一事看,亦可分開。

性──是由天所賜的,即由自然而來的。人由父母而生,但此一點性靈,非父母所賜,乃係由天所賜的。

道──性本善,率其性即曰道。道有本體與方法兩種說法。先天道為本體論,後天道為方法論。

教──修道之謂教,將道加以修持,即曰教。易經云:「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使人民容易暸解修道之理,乃以神設教。

  以上為本書之總論,並作本書之跋,凡修天道者,若能讀而研之,研而味之,味而修之,則獲益無窮也。(全書完)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書於武廟明正堂無極宮總堂

天運辛酉年十二月十五日

 

    編 後 語

  無極老母慈悲,為救度眾生,不辭辛苦,雲路迢迢,躬親降駕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揮鸞降筆著作「天道奧義」天書一部,實是 母娘嘔盡心血之佳作也。今大功告成,委命本社編印單行本,廣為贈閱勸世,深感上天好生之德,恩波廣披,無微不至也。本堂社荷此重任,自當體念 母娘之慈愛與辛苦,戰戰兢兢從事於編印工作,以期早日問世,繳書天廷,廣為贈閱海內外之讀者,以利勸世,庶免有負於慈命也。

  在著書一年期間中,荷蒙各地諸善德之支持,陸續助印,俾使本社得能順利出版,此功此德,永銘五內難忘也。此書既是無極天書,人間至寶,樂助印贈者,代天宣化之功果,實無可限量。但願閱讀此書者,亦應善為寶惜,讀畢請勿輕棄,或轉贈他人閱讀,其勸化之功亦不少也。

  本社編印此書後,謹將其底版,保留在本社,如有意翻印贈閱者,請向鸞友雜誌社接洽,本社電話(○四)二三一○八八五號、二三四七五四九號,自當誠懇效勞。並代為呈疏 母娘,以便敘功立案。

  又者奉 母娘懿命,凡捐印者可個別呈疏 上天。本書恕不刊登印贈者姓名。

謹此

             鸞友雜誌社社長王翼漢 謹敬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全冊完


回善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