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原紀述
南極九光洞天勾陳天皇上帝
惟丙辰,孔子遊於無量洞空天,視彼下土,欷歔而歎:「傷哉民乎?將不利於劫!」
乃歌曰:「道兮,何運之衰?
世兮,何數之危?
異端兮,其飛。
民兮,民兮,我心悲。
斁吾道,壞吾理,毀吾綱,墜吾紀。(斁,毀壞)
淵淵兮,伊於胡底?
滔滔兮,吾不知其所止?」
既歌而返,愀然坐於大成殿。
顏子、曾子,與諸及門侍於側。
孔子不悅。
顏子避席起,敬而問之曰:「夫子其有憂乎?」
孔子喟然歎曰:「丘之憂也深矣!汝知之乎?復坐,吾語汝:夫六經,吾之刪訂也。衣冠禮樂,聖人之教也。典墳謨烈,聖人之言也。刑法政事,聖人之治也。道德仁義,萬世之則也。今奇而易之,吾道其弗行也!將毋憂?」
顏子曰:「民之蔽深,以其世習之變。非其是,亂其政,為道之損,損之不已必益。倡其亂,害其道;為道之剝,剝之不已必復。異端熾,吾道其終墜;異端熄,吾道終復行。盈虛消長,天之道也,陰消陽長,理之然也。其又何憂乎?」
孔子曰:「弒殺叛逆,民未知懼也。奸盜邪淫,民未知止也。奇淫巧變,民弗知止也。此無他:民未知報也。吾道其將行者,數也。亂之止,世之趨,愈下矣!將若之何?」
曾子曰:「惟感應一篇乎?雖有註,而未有條例,以彰報應。報施明,民將知所懼矣!夫此篇,上律天界,下律冥曹,中律民間,苟彰其所報之例,以律之,民未有弗懼者矣!夫子其請之乎?」
孔子曰:「將弗許,若之何?」
顏子與曾子皆曰:「無弗許,但請之。」
孔子悅。乃命子貢執諸符簡,會三教,集諸天,請於通明。
玉尊曰:「律在我,命在太上,曷往同請之?」,
乃詣八景,乃伏蕭臺,表奏者三,而太上許之。
於是靈關廓啟,閭闔洞開。
太上道君,御八景,坐蕭臺,檄龍八極,敕命九垓,蔭靈羽蓋,激起法雷,萬聖輻輳,諸天徘徊;仰凝眸而披襟,嘯九重之崔嵬,舞霓裳之燦爛,羌紛沓以霏微。
玉帝頫須,眾聖羅拜。五老執香以靜聽,玉女揚煙於太空,紫雲彌覆,寶光充天。
太上朗嘯洞章;啟寒靈丹殿,開玉匱錦霞之囊。乃示諸天。乃詔聖眾。
喟然歎曰:「天道靡常,惟德是與。律憲靡施,惟以自取。劫會有窮,我道靡壞。天何言哉?惟於象著。造化於無形,施之而曲當。大周天地,細入微塵,範圍之而不過,曲成之而靡遺。其又何律乎?」
玉尊曰:「惟以警世,而使無害今以畀之。將律萬世於無窮!」
太上曰:「律以例,不若誅其心;誅其心於不言,莫若律其例之可畏。子其傳諸律,吾說諸道,而孔丘彰其例可矣!」
於是諸天駭然竦立而聽。
七元寶錄洞天萬星教主北極大皇上帝
天章燦著律昭然,玉匱瑤函雲錦篇;
不是尼山親請問,四千八萬也難傳。
玉清聖境第一宮清虛上帝
第一感應章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太上曰:「天道至私,用之至公。善則福之,惡則禍之,報若以類,故曰:「至私」。高者下之,下者舉之,太過者損之,不及者益之,用之適中,故曰:「至公」。天地之間,二氣相薄,呼吸相通,其猶橐籥。隨感而通,觸機而覺,動乎念中,形於言行,樞機之發,榮辱相應。善兮福倚,惡兮禍伏,如影隨形,報之甚速。作之於己,報之於身,形影相隨,靡有間離。善惡禍福,惟自召之。」
孔子曰:「天道無私,隨感而應,無弗適中其機宜。天道好還,隨機而投,無弗曲當其所為。感應之機大矣哉!『言行』、君子之樞機,『善惡』、禍福之機樞。君子居其室,屏其物,澄其心,絕其欲,當其無有念之動,無以為禍福之應。動乎念中,發乎樞機,形乎言行,善惡存焉,禍福至焉,感斯應,應斯報矣!故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形之與影,相隨而弗離也。善惡之與禍福,相報而弗爽也。天無以禍福於人,而人自禍福。禍福無以畀於人,而善惡為禍福。善兮惡兮,禍兮福兮,何辨之弗早辨也?」(畀=給予)
玉尊曰:「善之與惡,無形有形也,『心』與『身』而已矣。善焉、報之福,惡焉、報之禍。隨其所欲而作之,即隨其所欲而報之。以當其所為之直,若暗報、明報、近報、遠報、遲速報,若己身報、家口報、妻女報、兒孫報、報雖有殊,而遠、近、遲、速、明暗,無或爽矣!惟有所作,即有所報,作雖有殊,而不免於報,則一也。善之與惡,禍之與福,若形影之相隨,其亦有或爽者乎?」
玉清聖境第二宮黃素紫靈元老上帝
第二天地神明章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
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
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
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
避之。
太上曰:「天性好善,人性好惡。天道好生,人道好死。夫人非好死,而自速之,天其死之邪?以其無生地。人之所好,天必從之。天之所好,而人必反之。天其絕之邪?人其絕天邪?天不絕人也,必有以示之:而弗悛者,而乃絕之。司過之神,其赫臨乎?在人頭上,在人身中,幽獨暗昧,其能昧乎?錄其罪惡,奪其紀算,災禍其逃,貧耗其免乎?算盡則死,其能生乎?弗瀕於死地,是以弗死。弗立於生地,是以弗生。知之生死,可以出世。欲求長生者,其去彼取此。」
孔子曰:「天以彝德,以畀於人,欲其為善,不欲其為惡,以置之死地。夫人皆好生而惡死,乃弗為善以安其生,而為惡以速其死;是好生而不得其生,惡死而不免於死。背善向惡,積過成罪,始於幾微,成於弗解,終其滅身。天死之,天之下得已也。是故神明之於『過』也,不欲其過而錄之也,雖有三台北斗以錄之,三尸以言之,灶神以奏之,神司以鑒之,以其惡之不可縱也,而縱之者其死之。天之於惡也,不欲其遽死也。故刑禍以懲之,災星以警之,貧耗以苦之,減算以待之,欲其自悛也,而弗悛者,而乃死之。是故過也者,而弗悛者,而乃死之,是故過也者,言乎其錯失也,非道之謂也。罪也者,過之著也。惡也者,天之所弗容,地之所弗載也。合而言之:『過』也。屋漏愧行,幸人不見,天其共見。隱微虧心,幸人不知,神其共知。謂天為窈茫,天其非茫。謂神為杏冥,神其非冥。謂罪惡有所不報,天其無所不報。刑禍隨,吉慶避,惡星災,紀算奪,貧耗苦,非報也乎?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不至於滅身而弗止。是故惡死而避其所以死,乃可以弗死;好生而求其所以生,乃可以長生。」
玉清聖境第三宮玉京山華陽上帝
玉尊曰:「過有攸作,報有攸歸。過有明暗、隱顯,輕重大小,報亦如之。凡諸行住坐臥,出入起居,動靜語默,幽微隱獨,日夜時刻,皆有神司鑒察,錄其罪過,較量而報對之,無有漏者。三官五帝,三界四府,皆選舉古來聖君賢相,以為主宰。所統曹屬,皆選舉當生有道、有德,忠孝節義,清廉正直之子,以備仙僚,以充儲佐。以為糾察廉訪之神,以為各部將帥、神、吏神兵,其次以為巡遊鑒察之神,以為城隍司命之神,山川、五道、里域、都官、社令、土地、功曹之神。生而為英,歿而為靈,良不誣也。
各有品級差等,以專其任,其里域社令、土地等神,以呈報於城隍覈定,小者係由發落,其大者或轉移都統,或上奏天曹,或彙呈酆都,移下十王依律定罪。有生受冥刑者,惡症怪病是也。有歿受冥刑者,三百六十獄是也。有種種罪惡,即有種種刑法以治之。每省有都督、城隍,監臨各地隍司,漢紀信以封天下都城隍,總監天下隍司,隨時有升降賞罰之權。若諸五嶽、四瀆、山林、川澤,井泉、溝渠、舍宅、城村,里巷、道路、橋樑,以及曠野幽僻之地,皆有神司鑒察,以奏五帝,上奏天曹考較,又有日遊神,夜遊神,空中來往巡遊鑒察之神,地上巡遊鑒察之神,每省有鑒察大神,節制司鑒。
斗口王繕以孝行成道,性烈衝馳,鐵面無私,蒙道祖賜以金鞭火輪, 朕賜以玉訣,殺伐一切不正之神,都天糾察,總管一切。來往巡遊鑒察之神,查記人間功過,巡遊以報司監,司監以報都監,都監以報都天糾察,糾察以奏上三官。有善惡童子,乃係三官職奏之神。又二十八宿,每一宿輪流值日,記註察鑒人間善惡,亦監臨諸司監之神,其有忠孝節義,有德人家財產性命,不應橫被惡類傾害者,以及住世星官,有難,事在危急者,立刻飛奏, 朕即立刻下旨,令救護保全,有已奏而違命者,有差遲而失救者,責在該輪流管事值日星宿身上,有難寬之典。
更有拖衣落食,貧耗無依之類,陽壽未盡,皇天無絕人之意,責成星宿諸神,每日賜他三分衣祿,不許忽略,責有攸歸。
堯皇帝以封上元天官,主管大千世界,諸仙升降之司,眾生功過罪福之由。正月十五下界,親察人間善惡。舜虞氏以封地官,掌握五嶽八極四維,地曹獄囚諸獄,眾生生死輪迴。七月十五下界。大禹治水有功,以封水官,掌管江河、水地、萬靈之事,水災大會劫數之期,水府幽枉之魂,或輕生、或謀害、循環報復,或誤投、或數定、察其應否死於波濤,牒付水司龍神,甄別行事,十月十五下界。
商湯氏以封火官,主管火府各部,應被焚燒者,收取平日妄求之財,付於灰燼。軒轅氏治世功成,乘龍昇天,元始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總司雷令,每月初六,及旬中辛日,監觀萬天,浮遊三界,所統六府、四司,三十六大元帥,其五方蠻雷, 朕欽賜五斧,收取惡類。常以丙辰、丁巳、日下界,考察奏於雷祖。三十六帥,以雷祖光中,分化雷聲大帝為統馭,以行號令。漢張飛忠義正烈,以封雷部,都督三十六雷,以行殛罰。又有太白星君,乃 朕通明耳目,監察諸星,以糾錯度,世人善惡,得遇星君,必有齊天之禍福。大千世界,四時有神仙昇天,四時有神仙下降,若無神仙下降,眾水有毒,人民均必多死。人分北斗之靈,以有生,故本命生辰,各隸斗樞,預定紀算之修短,故曰在人頭上。五斗星君,皆北斗之分真,以麗中天而主人之生死,即地皇之九子,昇為九皇,南斗註生,北斗註死。斗宮各有曹僚,佐理星垣,有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真武大帝,乃 朕之分真,鎮攝北天,為三垣都總管。其斗宮、每年六月初六日,九月初九日,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一、二十七、皆是北辰下降。此日敬禮,獲福治災。世人不知天道,妄說天道無憑,鬼神無形,只徒闢開神道,散亂人心,肆行其惡,是與天為爭敵,如以卵投石,鮮有生全者矣!其諸條例, 朕為先摘仙條十二,以弁於下:
仙乎思凡,謫下凡間,磨煉不迷者,即度復本元。
仙僚、公件錯訛者,降級貶下塵寰。
失救善良者,視其未傷性命,降三級。已傷性命者,降謫投凡。
誤奏及冒奏者,降級。
司賞罰之權,而賞罰不當者,降級。
失監者降謫。
九等以外,妄禍福人者,削其職,仍發該曹受罪。
節孝善良,當救而不救者,削職定罪。
雖已受職,磨勘猶有宿過者,貶職待功。
雖已登仙,而孝行有未備者,磨勘仍降。
凡應降仙子,期限滿者復職。
應降仙僚,偶有失誤,待其功多補過,復職。被降謫而遂沈迷者,不度。
以上各條,略錄之耳,至於人律,則依綱目,以申其條可也。」
玉清聖境第四宮太乙元王上帝
第三辨道章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太上曰:「由道之途,先辨其界;途有是非,界有邪正,辨之於心,施於進退。邪者、道之非,正者、道之是,是非在乎彼,進退存乎己,夫道者、理也。譬之途也。途無使於人,而人必由之。是非不辨,進退顛蹼,進退既昏,是非反覆。辨其是非,進退惟燭。是非既辨,刀斧割截;進退既明,江河驟決。會之於中,理之而得,知之進退,可以言道。」
孔子曰:「是者、言乎其正者也,進之象也。非者、言乎其邪者也,退之象也。道者、言乎其理也。猶之於途也,事之所必經,人之所必由者也。君子觀其邪正,而明是非,是非相推,而知進退。進焉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退焉與鬼神合其吉凶,與陰陽合其序。先是非而是非弗淆,後進退而進退克當。是故知者見之謂之『明』,仁者見之謂之『智』,是故君子,進則觀其是而玩其非,退則究其非而審其是。是非者、得失之機也。進退者、悔吝之朕也。君子辨其是非,進而無疑,退而無憂,其又何非道之有乎?是故知是非而不敢於先,知進退而不敢於後,可不慎乎?」
玉尊曰:「是與非辨之於先,而進退自無疑於後。進則進,退則退,沛然若江河之莫能禦也。君子進則觀其機,恐遺失足之憂也。退則觀其時,恐喪吾身之德也。若賄賂,若邪淫,若詭謀,皆非道也。若行義,若達道,若濟人,若救危,若忠孝,若矜恤,是道也。明辨之而進退之,其何疑乎?立德之基,其始於此。功過之辨,其本於茲, 朕有條焉,以垂於後。」
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是非之界限-順天理、合人情、不自欺、不自慢、正直坦平、堅剛貞白、此是道也。逆天理、拂人情、悖倫紀、乖道義、此非道也。
進退之關鍵-自不履邪徑,至與人不追悔,宜進之關也。自苟或非義而動,至殺龜打蛇,此宜退之關也。
則字之目-一明決、二勇敢、三果毅、四曠達、五高明、六不搖惑、七不畏權勢、八不憚勞頓、九不戀資財、十不隨流俗。
進退明決,不為情遷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所求遂心,營業稱情報。過去生聰明智慧身,富貴平穩,畢世安和。
進退自然,隨在合道之善,增以貴祿,註九品仙籍,以生受壽考,富貴如意,歿受南宮鍊度,分別品籍宮殿超擢。
進退勇敢,不畏權勢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門庭閥閱,子孫顯赫報。過去生莊嚴有相身,富貴豪盛,子孫賢良。
進退高明,不為搖惑之善,增以壽祿,註福厚籍,以營謀稱意,富裕豐隆報。過去生端正有相身,子孫賢孝,福壽駢臻。
進退堅剛,不畏阻抑之善,增以貴祿,註福壽籍,以福壽駢臻,家興人旺報。過去生聰明厚重身,人中殊勝,富裕福壽。
進退貞白,修身不欺之善,增以貴祿,註三品神籍,以平安福壽報。歿陞天曹考校,分別為神。
進退正直,一生不苟之善,增以壽祿,註貴壽籍,以子孫發越,己身壽考報。過去生大智慧光明身,富貴上品,子孫紹美。
進退合道,臨節不改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歿受南宮煉度,分別紀級。
以上諸條,行及一事以一福報,行及國家大事,以顯赫富貴報,行合自然,以仙品報。行持修身,再經考較,果無瑕疵者,分別大小輕重,大者以一品仙級報,小者以一品爵祿報,仍庇及子孫。
進退原為善惡關,先機審決是非看;
更加勇敢無欺慢,合道自然格天顏。
玉清聖境第五宮上元赤子上帝
第四明德首基章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太上曰:「『情』與『性』相勝,『天』與『人』相爭,『邪』與『正』相敵。『隱』與『顯』相形,欺者、念之動,履者、身之行,徵其隱顯,爭於其勢,戰於其機。如春之冰,蹻躡慄慄。如淵之深,臨之兢兢。履而弗危者,其機在先。暗而弗昧者,其明在前。君子懍於心,而慎其身,慊乎其獨,而懼乎其臨,立德之基,其始於此。」
孔子曰:「邪者、言乎其不正者也。暗者、言乎其隱微也。隱微易昧,不正易入。履之其危,欺者其覆。覆則易傾,傾則陷,陷斯墮矣!危則顛,顛斯失矣!人無躓於淵,寧躓於山。人無墮於流、寧墮於谷。君子有以知其邪而弗履,知其暗而弗欺。天人之際,情性之交,物欲之蔽弗蔽,身心之存弗存,其交關於此乎?非君子其孰能與於此。」
玉尊曰:「暗昧之欺,隱伏也。僻異之履,顯現也。著於身,匿於心,著之者次,匿之者最。『身』之者易制,『心』之者難降。履之、欺之,『邪』與『暗』相形矣。誠之於中,形之於外,其可掩乎?故隱伏報者,罪在陰險。彰著報者,罪在殘忍。邪有不一,暗亦有殊,報之於『邪』者其應巧,報之於『暗』者其應亦微。亦有顯惡而隱報者,有陰惡而顯報者,其亦施之曲當,神明之弗遺。故畢生不履邪徑者,心正而身亦正,其報己身科甲,兒孫賢良。一事不邪者,報以一美。數事不邪者,報以一家。一家不邪者,報以三世。不欺暗室者,較邪徑為尤上。終日無一念自欺者,功一十。十日無一念自欺者,功一百。百日不欺者,延一算。終歲不欺者,延半紀。其有陰謀隱惡,不在此類,若偷盜,若謀算,若瞞騙,若寄託。不欺人者,以物之多寡為計。一錢一功,十錢十功,百錢百功,至千萬數者,計其錢數而增加其紀算。錄於富籍。或於人垂危中,於自己困阨中,不欺者,一錢十功,十錢百功,百錢千功,最上者移註貴籍,以科名報。凡所律特其一二大略也。」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
明德之要領-邪徑、暗室,及不睹不聞之地,不履,不欺,即君子慎獨之功。
明德之分義-心之隱曲暗昧者,念之隱伏未形不露者,事之暗昧不明不發者,身之不端不恭者。
明德之准的-堅定恆久,卓立持正,永矢一生,操持一念。
邪徑、暗室之目-私犯邪淫,以敗乃德。私結權貴,諂曲希寵。私通關節,賄賂往來。私結黨羽,潛伏悖逆。暗伏毒計,陰設奸謀。私受賄賂,枉屈害人。陰起妄心,暗懷詭譎。隱瞞財物,暗想欺貪。不端、不正,皆曰『邪』。不見、不聞,皆曰『暗』。
居處必恭,畢生無慢之善,增以貴祿,註顯貴籍,以顯貴崇重,子孫昌達報。過去生莊嚴光明身,貴顯豪盛,子孫綿延。
堅白貞固,畢世無忝之善,增以貴祿,註九品仙籍,以清貴安祥,家門發越報。歿受煉度,分別超擢仙品,仙曹錄用。
光明正直,一生不苟之善,增以壽祿,註三品神籍,以所願遂心,光昌顯達報。過去分別考校,上曹錄用。
忠信不欺,廉潔自守之善,增以貴祿,註三品神籍,以顯耀家門,吉祥熾盛報。過去中曹、下曹錄用神職。
力拒淫奔,堅持正念之善,增以貴祿,註貴壽籍,以顯貴赫奕,門戶興隆報。過去生端正智慧身,爵祿崇重,門戶崢嶸。
力拒賄賂,廉介清白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貴雙全籍,以富貴雙全,門庭榮顯報。過去生光明智慧身,子孫發達,貴祿綿延。
寄託不負,暗昧不欺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裕籍,以富裕豐隆,一生安樂報。過去生智慧福壽身,富貴福壽,子孫賢良。
公正失志,不妄思念之善,與恭敬謹篤,遠惡思善者同,增以壽祿,註富貴福壽籍,以富貴福壽,顯赫昌榮報,過去生莊嚴福壽身,富裕貴顯,子孝孫賢。
以上諸條,持行一事,以大小輕重分別論,大者一事,增壽一紀,以一美報。小者一事,增壽半紀,以一福報。畢世操守,敬慎不衰者,以仙籍、神籍註之。更能以化人者,仙級上一等,其子孫以富貴綿延報。或己身獨善,而不以敦子孫化眾人者,但以富貴報之。或子孫不克繼述者,身報而已,不能蔭及子孫,惟許超其亡過。
邪徑原同暗室看,不欺不履一生端;
能持正念通天地,福報當然具體觀。
始青天蒼天上帝
第五功德章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太上曰:「孔德之隆,惟積是豐。孔德之懋,惟累是崇。行之於己,發乎其弘。意動志斯嚮,心動身自從,為於其細,成於其大,為於其卑,成乎其岱。故大德自於心,崇功始於志。細而不捐,為而不有,仁於其物。愛之而不扭,淵兮海之宗,巍兮岱之峰,浩兮其若空,幾於穹窿,是之謂『神功』,德化於無窮。」
孔子曰:「以言乎『積』,自寡至多也。以言乎『累』,由卑至高也。德也者,言乎其成己也,功也者,言乎其成物也。『靈』與『蠢』皆物也,人與我同物也,仁以畜之,君子弗忍傷也。慈以愛之,君子為之胞與也。一事之微,弗敢捐也,而必為之。一物之賤,弗敢棄也,而必慈之。是故定其心,堅其行。撓焉、而弗退,阨焉、而弗辭,是之謂『恆德』。為之而弗有,作之而弗恃,是之謂『陰德』,功亦由是也。『積』與『累』,其功德之基耶。『仁』與『慈』,其功德之本耶。『功德』其成己、成物之道耶!神而化之之謂『至德』,天其則之之謂『神功』,神功、至德大矣哉!是故君子,仁之慈之,積之累之,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玉尊曰:「『功』與『德』,基於心,行於身,利於物,皆心之所向。而志之所成也。恆德者,其報遠而久。至德者,其報廣而弘。註科名籍,知己身兒孫之蔭。註富貴籍,則一世、數世之綿。註壽祿籍,則當生、未生、之壽祿康寧。身享貴祿,一門顯赫者,其有量乎?惟君子積之、累之,享之、受之可矣。」
下元三品解尼水官洞陰大帝
功德之目的-有得於心之謂『德』,成己之道也。有利於世謂之『功』,成物之道也。認清目的,進退不淆。
忠信不欺,仁及廣眾之善,增其壽祿,註顯貴籍,上者註九品仙籍,以壽考福裕,門庭煥耀富貴報。過去生莊嚴福壽身智慧殊特,貴顯無極。
存心仁厚,畢世渾淪之善,增以壽祿,註壽考籍,以門戶興隆,身膺壽考報。過去生端正光明身,福祿駢臻,壽考安樂。
性質純和,正直坦白之善,增以福壽,註福祿籍,以身享富裕,安樂平穩報。過去生光明智慧身,智慧增長,福祿吉祥。
待人寬厚,坦易心空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家膺貴顯,身臻壽考報。過去生福壽有相身,富貴華盛,智慧具足。創立善政,垂建義舉之善,增以壽祿,註三品神籍,以顯赫煥耀,昌榮綿遠報。過去身授神職,分別昇舉。
興利除弊,樂濟善捨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崢嶸顯貴,爵位崇高報。過去生經緯大智慧圓滿身,經緯輔相,貴壽雙全。
造橋修路,立廟隆祀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顯貴崇重,福壽臻身報。過去生福壽清貴身,清貴特盛,福壽尊崇。
博施普濟,為而不德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福祿榮華,貴壽尊重報。過去生光明圓滿身,貴壽無極。
暗施默濟,作而不彰之善,增以貴壽,註九品仙籍,以貴壽雙增,富裕豐隆報。歿受南宮煉度,分別仙名選敘。
買物放生,施茶捨藥,賑濟無量之善,增以貴祿,註三品神職,以福壽平安,貴顯快樂報。歿受天曹考校,分別品級,以神司敘用。
以上諸條行之一事者,以三等大小分別:大者、一事百善,中者、一事五十善,小者一事三十善。滿三百善者,註地仙籍。二百善,註一等富貴雙全籍,三等註富壽籍。畢生行持,功德無量,心志不衰者,以天仙報。其次以神職報。功德及百世不朽者,仙籍選敘外,超亡過三代,其子孫以富貴綿延報。
積德累功存厚道,天心仁愛暗相孚;
慈仁端享無疆福,勗爾群生早惕諸。
太青天高明上帝
第六明倫章 忠孝友悌。
太上曰:「大忠、不畏死,大孝、不畏難。大和不爭,大德不變,夫惟不變,故能成己。不爭、故無沴,不畏難、故誠,不畏死、故成。殺身成仁,其忠乃盡。委身成義,其忠乃備。竭力於二人,惟身是行,惟意乃真。真故能純,純則篤愛生,而敬慕不衰。故敬親者愛人,愛則無不和,和故無矜。愛則能敬,敬則不苟。行之於己,型之於家,稱諸鄉黨,而及乎人,以至於天下,可以治平。故絕欲去利,友悌乃濟。絕慢去偽,子職不匱。絕私去貪,棐忱乃見。知斯三者,可以明倫。」
孔子曰:「中心之謂『忠』,子奉老之謂『孝』,愛敬之謂『友悌』。根於心而發於色,誠於中而形於外,自然而然,未之有強也。故潔己奉公,端身不苟,此公忠也,委身以國,致命於大節;剛而不曲,危而不辱。至死不變,以報國家,此精忠也。處亂而不變,臨勢不阿,立身於危亡之際,成德於顛沛之間,大節不失於眾,大行不改於污流,此孤忠也。匡君以道,垂政不替,立式可則,正國而立,不改節而治,此大忠也。遭家不造,誠篤於異父母,順受而不怨,此純孝也。一念不忍,不勞親於危難,居處必敬。奉養不失其時,此仁孝也。善繼、善述,幹蠱於其先,濟美於其後,榮親於令名,此達孝也。孝始於親,而推於兄弟,型於妻子,流於鄉黨,人皆信之,及於國於朝,而人皆則之。垂式於後世,而萬世法之。『孝』之至德大矣哉!非君子其孰能與於此?」
玉尊曰:「友悌者,孝之推也。忠者,孝之流著也。『忠』與『孝』有輕、重、大、小,則其報有差等也。其公中者,或鄉黨,或國家,即一切語言行事皆是也。報以富者、潔己者也,報以貴者、興義舉而能成者也。『精忠』以死殉國者註鬼仙籍,或註於神道,『孤忠』尤上,則仙籍最上一級也。『大忠』者報以仙籍,最上一等也。忠於國者,於事者,報有差等也。至若『孝』,或純孝、仁孝、至孝、達孝,上者註以仙籍,中者富貴籍,其次衣食豐饒,生享富裕,上天之最重者,斯二者也。其推諸『友悌』,皆有食報之條,上天不負人也。」
乾元四品考校火官洞陽大帝
直言敢諫,正義以達之善,增以貴祿,註一等貴籍,以顯耀子孫,功名發越報。諫而棄命者,以仙籍註之。過去生端正威嚴身,富貴顯耀,後裔崢嶸。
臨難不屈,以死殉節善,增以厚福,註於三品神籍,分別曹治敘用。
不避內外,不計親疏。公忠自矢善,增以貴祿,註一等貴籍,以己身顯赫,子孫崢嶸報。過去生光明瀅淨身,顯貴安樂,子孫昌達。
立身污濁,處己危亡,不屈不變之善,增以貴祿,以所求遂心,家庭顯赫報。過去生俊秀莊嚴身,前程長厚,顯耀一門。
託寄不負,為謀不欺之善,增其壽祿,註一等貴籍,以一等甲等報。過去生福壽顯貴身,子孫稱意,富貴昌達。
立身成道,顯親揚名之善,增以貴祿,註貴壽籍,以貴壽隆盛報。過去生福壽無量身,富貴雙全。
作德保身,至誠感著之善,增以考求祿,註顯貴籍,以己身顯貴報。過去生福厚鄭重身,福厚隆裕。
就養有道,執敬不衰善,增以壽祿,註富厚籍,以富裕豐隆,昌達煥耀報。過去生智慧福壽身,智慧明淨,富貴安祥。
昆季無爭,雍和克肖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裕籍,以富裕福厚壽考報。過去生圓滿端正身,富貴清閑。
敬格二人,厚待昆季,不鼓搖惑,不私妻子,不重資財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貴雙全籍,以富貴雙全,子孫如意報。過去生崇重福量身,富貴崇重,子孫賢良。
以上諸條,擬其略、而比例其餘,行持終身不怠者,列以仙籍。半生如是者,註富貴籍。處常者以上例論,處變而不變者,以仙籍神籍敘用。其子孫或一世二世三世,至於多數世者,視其功德多寡大小,而蔭及之。
忠主孝親兼友悌,慈祥愷悌德共濟;
福壽增崇富貴全,端本心田為福地。
始震天丹天上帝
第七正化章 正己化人。
太上曰:「大化有基,弘于一人,惟身克正,以布乃真。故進退辨邪正,知機於其先,徑室戒欺履,指視其嚴,積德若不足,功崇乎其巔,而極於天,巍巍其浩然,明倫於在我,誠懇著於先,而及於天下,皆有所式焉。夫惟有所式,故式諸人,『式』斯上矣!君子己正於其物之前。」
孔子曰:「『進』與『退』界乎其邪正,正己之基也。『徑』與『室』戒乎其履、其欺,成己之機也。積功於崇高,累德於崔巍,此成己之昭著也。以德成己,以仁齊物,而人焉有不化哉?君子有以觀其道,而作乎其先,有以成其己,而成乎其物,仁德之行,其本乎此。」
玉尊曰:「『正』有大小之別:或一事正,即一事成己也,報以一福。或正於一念,遂及於終身者,報以貴籍。己正而人化,化一人者,報以一福。化十人者,報以十福。化百人者,報以百福。一門祥瑞,子孫賢良。或居官、或輔相、當時化其君,而更化及天下萬世,生享無疆之福,歿昇仙道之榮。惟有實行,即有實報,人其勗諸。」
東極真玉扶桑大帝
行化之標準-重倫常、存公道、行忠信、行仁恕、立德言、宏郅化。
忠主愛國,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富貴壽考,子孫顯達綿延報。過去生大圓滿福德有相身,富貴顯赫,壽考崢嶸。
敦倫飭紀,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壽考福慶,一門光顯報。歿受南宮煉度,分別三曹選敘。
潔己奉公,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善果增身,家門昌達報。過去生智慧福壽身,家門和睦,子孫賢良。
興利除弊,修正典型,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二等貴籍,以煥發門庭,顯貴崇重報。過去生端正聰明身,富貴顯達,子孫如意。
寬厚和平,虛衷受諫,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貴籍,以求謀稱遂,吉祥熾盛報。過去生厚重光明身,和平安穩,富貴稱情。
忠信正直,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福壽籍,以福祿豐隆,家門興盛報。過去生光明瑩淨身,求望如意。富貴雙全。
仁恕待人。慈祥愛物,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福壽籍,以子孫稱意,富裕福壽報。過去生福德莊嚴身,福壽駢臻,貴顯豪富。
謙恭敬慎,忍讓不爭,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名利顯達,營謀稱情報。過去生威嚴有相身,顯貴榮華。
博施普濟,弘化宣教,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福壽清寧,富裕安穩,子孫顯達報。過去生莊嚴圓滿身,富貴特盛,子孫綿延。
立德之言,助宣聖道,正己化人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壽祿安樂,子孫清貴報。過去分別品級,三曹選用。
以上諸條,擬其要者善者,而報以等差大小,為品級之高下。
正己端身化眾人,恢宣治教格丹宸;
潛通帝謂增祥瑞,福報昭然默有神。
太丹天赤皇上帝
第八行仁章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太上曰:「孤者數之厄,寡者數之危,老者數之壽,少者數之微。天惟憫之,而以躋於安,惟其愛之,而以矜其觀。惟君子者,知之而體之,矜之、恤之,敬之、懷之。若天之道,愛之而引居,仁之而不有,生之而不宰,成之而弗扭。夫惟不有,故其愛篤,愛篤故仁行,流化於克成。」
孔子曰:「以言乎『孤』,孑立無依之謂也。以言乎『寡』,索居無偶之謂也。以言乎『老』,得天之壽也。以言乎『幼』,受生之尚微也。君子觀其微,而契其懷,懷人者,天亦懷之。慕其壽而將其敬,敬人者天亦敬之。憫其寡而切其恤,恤人者天亦恤之。悲其子而矜其孤,矜人者天亦矜之。是故推仁於孤寡者,補天之不及也。推愛於老幼者,助天之所未周也。惟君子知之,之惟君子能之。」
玉尊曰:「數有孤寡者,造化之未周也。而矜、而恤,而福、而祿。年有老幼,數之有修短、考終、稚弱也。而敬而懷,而富而貴,報施有自然也。一日仁之,紀其一福。周歲仁之,祿其一紀。一事仁之,小者、報以一美,大者、增以一紀。一人仁之,報以一福。十人仁之,百人仁之,千萬人仁之,報之高官顯爵,數世赫奕。其尤上者,籍註仙名,生享人福,歿享天福,行『仁』者其勉之。」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太星君
措置周全,矜孤恤寡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貴顯耀籍,以富貴顯耀,吉祥熾盛報。過去生富貴福壽身,富貴雙全,福壽無量。
危難急迫,救護保全,矜孤恤寡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顯貴祟重,富裕豐隆報。過去生福壽莊嚴身,福壽長命,富貴雙全。
伏義存仁,矜孤恤寡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裕籍,以富裕殷實,貴顯稱情報。過去生莊嚴圓滿身,富貴隆厚,子孫賢良。
歲時賑濟,食衣周恤,矜孤恤寡之善,增以壽祿,註豪貴籍,以顯耀豪富,貴壽駢臻報。過去生福壽周全身,福壽雙臻,富貴並美。
排難解紛,曲全保救,矜孤恤寡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名利顯榮,富貴閥閱報。過去生智慧福壽身,顯達榮耀,子孫繁昌。
全節全仁,全名全義,矜孤恤寡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神籍,以三等考校,分別錄用。
敬愛體恤,敬老懷幼之善,增以壽祿,註清貴籍,以門戶昌達,清貴崇重報。過去生光明端正身,智慧聰明,富貴豐裕。
提攜保護,敬老懷幼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名利顯達,昌熾門庭報。過去生福壽智慧身,福壽無量,子孫昌達。
安恤體慰,敬老懷幼善,增以壽祿,註富裕籍,以富裕興隆,子孫發達報。過去生壽考福相身,壽考安樂,福祿豐盈。
服事如親,惜愛如子,敬老懷幼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神籍,以富貴福壽,子孫賢肖報。過去分別三等擢用。
以上諸條,有一時存仁者,以一福報。一事存仁者,倍以福報。有畢世存仁,恆久不變者,其子孫以三世福報。本世亦以福壽加增。富貴進益報,特出於眾人。不能行,而著力以行者,以神籍仙籍。分別紀錄。
孤寡甚憐數未周,更兼壽考九五疇;
尤當懷念存仁道,持守心田厚福收。
始素天皓靈上帝
第九愛物章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太上曰:「天地命乎性,造化生乎身,萬物同斯化,而人為最靈。故同造化者,惟吾一體,同受形者,惟吾胞與。人配乎三才,天地所愛,輔相裁成,補天地之化,惟賴乎人,以其身神。故一物之微,君子引敢棄,一物之賤,君子引敢賤。撫之、字之、恤之、愛之,而況於人乎?大惟『愛』故仁。」
孔子曰:「昆蟲者、具天地靈也。草木者、同造物之化也。君子弗忍傷之,而況乎於人乎?生命可愛也,故推之以仁。蒸民可愛也,故推之以敬。物、天物也,民、天民也,愛物以體天者,其仁擴而充。愛人以敬天者,其仁廣而大。大則無不容,容乃仁,充則無不實,實乃仁。夫然愛物之道盡矣!愛人之道,其猶有間者乎?」
玉尊曰:「愛物所以行仁,行仁莫重於愛人。若松柏、若梓材、若蘭桂、植之而必培之,恐或枯也。若鸚鵡、若龜蛇、知其毒而不敢遽傷之,知其為靈物,為言鳥而必愛之,良知良能,非強而為之也。推之一切有知者,猶曰:「此一命也。」,不可傷之,賤微者,猶若此也,而況於人乎?而況於列三才者乎?若同胞、若一體、豈可或傷之哉?故救一命者,延一算。救數命者,延數算。其多者或一紀、二紀、三紀,量功延之。其救千萬數、無量數者,或註仙籍,或註科名,以所救之數報之。救靈物者、靈物亦報之,循環不爽也。『仁』之至德深矣哉!惟德者其能之。」
北斗第二陰精巨門元星君
舉步不妄踐踏,舉手不妄傷害,愛惜昆蟲之善,增以壽祿,註長壽籍,以壽考福慶,安樂平穩報。過去生福德壽相身,福裕終身,清貴安樂。買物命以放生,不拘時地而救護,愛惜物命之善,增以壽祿,註富壽籍,以富而且壽,子孫賢良報。過去生厚重聰明身,聰明穩重,富貴雙全。
不焚獵以借物命,不暴殄以犯天和,愛惜物命之善,增以壽祿,註福壽籍,以福壽安泰,家門清貴報。過去生福壽圓滿身,富貴福壽,門戶興隆。
非時不殺,非禮不宰,愛惜物命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裕籍,以富裕豐隆,求謀如意報。過去生端正明淨身,富裕豐饒,家庭安樂。
非時不伐,進山不妄糜爛,愛惜草木之善,增以壽祿,註壽考籍,以壽考安泰報,過去生聰明端正身,富裕豐厚,門庭和樂。
不妄攀折,方長不傷,愛惜草木之善,增以壽祿,註壽考籍,以身增壽考,家增吉慶報。過去生光明瀅淨身,智慧具足,富貴安樂。
古木不妄伐,不毒殺妄焚,愛惜草木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裕籍,以家增豐裕,人招吉慶報。過去生長壽安樂身,子孫賢孝,壽考安樂。
以上諸條,擬其要略,以例其餘,凡遵上條陰騭者,分別輕重,為善報之大小遠近。
胎生、全一命記十功。牛、馬、犬、之類,全一命記百功。
卵生、全一大物命者,記十功。小者,五功、三功。
溼生、化生,全十命者,註五功。遵此敬戒,錫福無量。
春不妄焚山林、田地,一次五百功。
獵者、漁者、之類,不傷胎卵,不殺子母,一命百功。小者一命、十功、五功。途間偶遇尋覓捐資。買救得全活者,一錢一功。滿三百善者,註以仙籍。
昆蟲草木亦天生,何忍傷殘任視輕;
愛惜終須收福報,身家安泰吉祥增。
太素天西華上帝
第十合道章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太上曰:「極惡凶強,自遺身殃。作善從吉,轉天之常。急瀕於殆,危其弗康。惟凶故惡,以自陷於迷。惟善故吉,以自迪於夷,則和平。凶則終虧,憫之以其迷,樂之以其為,濟之於弗緩,而惠為之施,救之使弗殆。而仁以之垂,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人之有急,吾亦急之,人之有危,吾亦危之。以天心為心,以天道為道,與道合真,天地相保。」
孔子曰:「言乎其『惡』者,凶之象也。言乎其『善』者,吉之象也。言乎其急者,不可緩之勢也。言乎其危者,必殆之機也。君子危其危而救之,德莫大。急其急而濟之,仁莫大。善其善而樂之,善莫大。凶其凶而憫之,功莫大。故憫其凶而必有以化其凶,樂其善而必有以成其善,濟其急而必使不急,救其危而必使弗危,至仁大德大矣哉!與天心相合者,天必佑之。與天道相合者,天必福之。君子其憫之、樂之、濟之、救之。」
玉尊曰:「惡降以凶,以其自凶也。凶者、迷之弗悟者也。而憫之者,其人心與天心合也,降以遐福。善者,自逢其吉也,而樂之,是善與人同,道心與天心合。合天道者,降以百祿。『急』與『危』,此意外之禍也,憂虞之象也。而濟之、救之,其仁與德,與天心相符,與天道相合,故降之以富貴壽考。安享天福,以其存心也。由是推之,『禍』與『福』惟人自召者,此其實際也。」
北斗第三真人祿存真星君
宜字之義意-視人如己,故有當為之義。
凶字之分義-一是凶惡、之惡,一是凶禍、之惡。
樂字之要領-人之為善,是當樂之事,如己之善,樂其所得焉。
濟字之意旨-隨地隨力,隨事隨時,必使吾心盡,而彼之事得以完全,乃為「濟」也。
救字之大端-「危」字是當死亡、顛沛、流離、逼迫之際,正待有救,而乃得安,救之之義,在此而觀。
見人凶惡,能憫其愚昧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顯貴發達,所求稱心報。過去生莊嚴端正身,富貴稱情,營謀暢利。
見人凶惡,不特垂憫,能勸止於惡念之初,俾獲挽轉者,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顯貴特盛,閥閱昌榮報。過去生光明圓滿身,顯貴如意,人中特勝。
見人作善,樂如己得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爵位崇高,勳名顯耀報。過去生智慧經緯身,經天緯地,輔相公卿。
見人有善,不特樂之,更能助以全成者,增以壽祿,註一品仙籍,以壽考顯貴報。歿入南宮煉度,分別仙曹儲佐。
見人有善,不特樂如己得,轉稱道贊揚旌表者,增以壽祿,註三等神職,以清華安泰,福壽崢嶸報。過去生智慧福壽身,人中殊勝,貴若神仙。
見人有善,不特樂如己得,能自思勉,與之同善,便與之齊善者,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壽考福祿報。歿入仙曹,考校分別選用。
見人死喪之急,隨力周濟完全者,增以壽祿,註大富籍,以富裕大亨,家庭赫盛報。過去生福壽無量身,子孫昌達,顯耀綿遠。
見人債賬、官糧、公款、等類,逼迫之急,隨事周濟完全者,增以壽祿,註大富籍,大富崇厚,家門昌達報。過去生智慧光明身大富大貴,受享無量。
見人有急,不特周濟完全,更為措置得安者,增以壽祿,註三等神職,以貴顯煥發,門戶興隆報。過去生大福德有相身,福德隆重,快樂如仙。
見人垂危,遭水火盜賊之際,力救完全者,增以壽祿,註富貴雙全籍,以富貴隆重,發達稱情報。過去生端正聰明身,福祿榮慶,求謀遂心。
見人垂危,在顛沛流離、生死交關之際,或財或力,救護完全者,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顯貴赫耀,閥閱子孫報。過去生大福德圓滿身,福德赫盛,子孫富貴綿延。
以上諸條雖有未盡,大要攸在。或一時發念而為者,報以一福。或修身如是,恆久行持者,考校多寡大小,而施報對,或超亡過一代、二代、三代,以至九玄。或蔭子孫,一世、二世、以至三世,而延以百世者。己身所受,如上諸條。
凶善急危事事周,皆宜方寸自探求;
心田廣種無疆福,遺得將來善果收。
始玄天衍化明應上帝
第十一至誠章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太上曰:「至德無形,至仁無聲,至人無我,至誠無情。惟其無情,而出為至情。惟其無我,而皆有諸人。視人如我,視我如人,發之於至性,形之為至誠。故無聲之聲,是謂至仁。無形之形,是謂至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孔子曰:「得者、人之所喜也。失者、人之所忌也。人失之、而人忌之,我以為喜,是反情也。人得之、人之所喜也,而我忌之,是反理也。反情者,其心陰惡而殘。反理者,其心陰險而虐,虐則忌,忌必思以敗之。殘則忍,忍則害,害則欲其墮之。斯二者、是之謂不仁。君子有以見之,而反諸其身,是謂難得之德。見其得如己得,是之謂『公心』,公則其意正。見其失如己失,是之謂仁心,仁則其志誠,誠斯善矣!善斯福矣!」
玉尊曰:「喜人之所忌,而忌人之所喜,其『忍』與『殘』也,此惡之最,而過之極也,無論也。人得而己喜之,人失而己憂之,公天下之心也。一念如斯,錄其一功,報以一福。念念如斯,錄其百千功,報以百千福。一事如斯,增以一福,事事如斯,終身如斯,報以吉慶。憐人之失者,天其不畀以斯之失,喜人之得者,天即與人之所得者報之。若諸見其得而更助之成之,見其失而必匡之救之,其功最上,其報益優。」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
視人如己,得失關心之善,增以壽祿,註清貴籍,以清貴祟重,壽考安樂報。過去生智慧聰明身,平安稱意,快樂富裕。
視己如人,得失兩忘之善,增以壽祿,註壽考籍,以壽考安樂,清平無驚報。過去生渾淪厚重身,富裕饒豐,安樂壽考。
推己及人,得失存恕之善,增以壽祿,註富壽籍,以富裕壽考報。過去生端正純樸身,聰明厚重,富貴福壽。
推人得失,省躬勉進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顯貴榮身,壽考福泰報。過去生圓滿福德身,福德圓滿,富貴雙全。
推人及己,樂得、憫失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上貴上壽報。過去生福壽有相身,福壽無量,富貴綿延。
樂人之得,而以成其得。憫人之失,而以救其失,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上壽上福報。過去九品分別仙曹,選舉錄用。
憫人之失,不但救之,而更化之。樂人之得,不但成之,而更遂之。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九品仙籍選用。
以上諸條,或行之一事,天以默就其一美。行一世,以大富貴報,上者以仙籍報。
樂得惡失人所同,視人如己兩相融;
會穿此理聖賢位,希聖希賢大道宗。
太玄天玄化上帝
第十二行己章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太上曰:「好彰人短者,必危其身。好衒己長者,必殃其形。故攻人者不明,衒己者自矜,惟其不明,故其自矜。求勝之情,行之勤勤,其命必傾。不彰不衒,明哲保身,保身之道,養性於和平,平則無爭,奚危吾身?故善克己者,寡過猶未能。善持己者,反躬之不勤。夫惟能返,奚暇求諸人?夫惟能返,焉用求勝,而驕諸人。不驕則明。」
孔子曰:「己有短,恐人彰之。人有短,而我彰之,是不明也。人有長而己抑之,己有長而自衒之,是不公也。故聰明詳察,而危其身者,好譏議人也。宏辯博論,而傾其命者,好矜恃己也。老子常以告我,我常以告諸及門也。彰人之短,衒己之長者,失乎其平情也。彰人之短,人亦彰其短。衒己之長,人必忌其長,是故不彰者,渾然之學有進也,不衒者,自然之學有益也。其性平其情亦平,故能如是也。」
玉尊曰:「不彰之學,深造之於性也。不衒之學,深資之有道也。此人之所難也。人有短而我匡助之,是義心也,其報遠而久。人有短而為之隱之,深諱之,是仁心也,其報深而廣。己有長而自諱之,是虛心也,其報宏而溥。己有長而自抑之,更自求益之,是精進心也,其報綿而遠。若其他,見人短不以為短,而反躬求之,己有長不以為長,而必與天下共長之,是至人也。至人者存而為賢為英,歿而為神為真。
北斗第五丹元廉貞罡星君
短長之目的-短字有二:一是不快、一是失誤不美之事。長字有二:一是才能、一是功勞美事。
至性渾含,不彰人短之善,增以壽祿,註壽考籍,以福泰臻身,壽考安樂報。過去生圓滿福壽身,福壽殊特,威德俱備。
克己存理,不彰人短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神職,以顯耀清貴,所在如意報。過去三曹考校,分別擢用。
責己恕人,不彰人短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顯貴崇重,門庭閥閱報。過去生福壽智慧耳,福壽安穩,熾盛崢嶸。
明理達義,不彰人短之善,增以壽祿,註清貴籍,以清貴壽考,人所欽祟報。過去生智慧俊秀身,智慧勝彼,崢嶸顯耀。
人我渾忘,不衒己長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神職,以壽考富裕,安樂崇重報。過去分別神司儲佐充用。
敬畏尊長,不衒己長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耀籍,以名利顯揚,求謀暢利報。過去生光明智慧身,福祿崇厚。
謙沖敬讓,不衒己長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裕籍,以富裕壽考報。過去生端嚴壽考身,福壽饒裕富貴雙全。
德行堅定,不衒己長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閥閱門楣,家庭吉慶報。過去生智慧俊秀身,富貴雙全,求謀稱意,子孫賢良。
以上諸條,錄其大要餘可比例而推。一事如是,增以壽祿。事事如是,則德精進。增壽之外,註以富貴顯耀。一生如是,並化及子孫,一家皆如是者,註以仙籍,三曹選用,以充儲佐,仍蔭及子孫。
人短何須自我彰,克己工夫未暇忙;
精進不饒寸陰過,更除衒己乃為長。
始鈐天高穹上帝
第十三克己章 遏惡揚善。
太上曰:「善克己者,先自遏惡,覺一念起,察乎其微末。善修德者,先能揚善,見人有善,思與齊之,返乎其在我,而旌之使顯。旌人善者,其持己亦善。善則德業進,如乾行之健。遏己之惡,毋使一念萌,念既不萌,惡豈能生?惡既不生,而其德益精,兢兢業業,用之不勤,乾乾惕惕,行之不純,惟純故德進,精故德成。」
孔子曰:「惡不可縱也,念萌而必克之,故受之以「遏」。遏者、絕滅也。惡滅則善生,行之恐不勤也,故繼之以思齊。思則能奮,能奮恐不能同也,故受之以揚,能揚人者同也。其克己也精,進德也勤,惟自精,故能揚人之善,能自勤,故能成己之善。成己者私也,同乎其善者公也。君子私之於己,克己於以復禮,公之於人,成人於以化人也。思則誠,誠則化,化則功祟而德廣。」
玉尊曰:「能遏其惡者,其克己也深。遏己之惡,而更匡人之惡,其成德也博,享大福其在於此也。揚人之善者,惟其能自造之也深,故能揚。見人之善而能揚之,更能齊之,其進德也宏,其行德也廣,希賢希聖,其基於是矣。為賢為聖,享祀不替。為成人、為善人、食德於無際,上天之愛德,有如此。」
北斗第六北極武曲紀星君
遏字之取義-禁止滅絕,使其默化之意。
揚字之取義-一是表彰宣揚,一是稱道贊揚。
遏惡分三層之大旨-一是屬己,惡念既萌,遏止之而使其不生。一是遏止人之惡事。一是遏止凶惡亂機。
機露未斷,遏止不行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顯貴崇重,求望稱情報。過去生智慧經緯身,經緯邦國,福壽綿遠。
意斷事未行,遏止不行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貴雙全籍,以富貴雙全,福壽駢臻報。過去生光明智慧身,富貴雙全,煥發家庭。
事行機未就,遏止默化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顯貴赫盛,門戶昌達報。過去生端正有相身,富貴豪盛,子孫昌達。
克己省躬,遏止惡念之善,增以壽祿,註壽考顯貴籍,以煥發顯貴,壽考雙全報。過去生端正福壽身,富貴榮顯。
見人有善,旌揚表彰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顯貴籍,以顯貴特出,門庭煥耀報。過去生光明俊秀身,富貴隆盛,謀望稱情。
見人有善,贊助提攜之善,增以貴祿,註一等貴籍,以顯貴超邁報。過去生福壽無量身,福壽優隆,富貴極致。
見人有善,忘讎升舉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神職,過去三曹選用,仍蔭及子孫。
見人有善,推位讓能之善,增以貴祿,註九品仙籍,以顯耀尊祟,壽考並至報。過去仙曹,分別擢陞。
以上諸條,一事如是,增以一福。念念如是,事事如是,增以富貴顯耀之福。一世如是,註以仙籍,仍蔭及子孫。
遏止凶頑惡不行,旌揚善類並全成;
如斯作用終身守,便是神仙也敬欽。
太鈐天梵淨高虛上帝
第十四推讓章 推多取少。
太上曰:「廉潔飭於素,遇利祿則亂。正直守於常,遇貨財則變。利祿令心昏,故名節陷。貨財令目眩,故言行玷。多取之而喜,少取之則怨,逐逐兮交爭。若征若戰,欲壑兮其深,將其無厭。夫多與少,命有定限,一取一與,天其有鑒。是以君子,為義不為僭,知命者知止,知天者諳練,不敢為先,而為其殿。眾人戀戀,我其淡淡。眾人渙漫,澄兮其若湛,後天下而取,而天下與。先天下而讓,而敦龐尚。」
孔子曰:「貨財利祿,人之所心戀而目眩也。多者人之所欲也,恐己取之弗多也。少者人之所惡也,恐人取之弗少也。而反之者,是難能也。夫多與少,有天命也,而妄取之者,其將多乎?少之者,其將少乎?是有天道以主之,是故應多而厚取之,應少而亦厚取之,是背理也。背理者、其行詭,而心貪。非應多而詭取之,宜少而詭多之,是欺天也,欺天者、其行險而心狠。若應多而多之,應少而少之,是知命也。應少而固少之,應多而亦少之,是行義也。知命者,其行平而心正。行義者,其行善而心仁。時之所至,而行見之,行之所至,而取與見之,是故非所取而取之,天有所報也。而仁者、義者,推其量則並其已有而舍之,而況於多取乎?」
玉尊曰:「人之得失榮枯,皆有前定,況利祿之與貨財乎?妄取者、其報為非橫。詭取者、其報為耗散。陰取者、不昌。強取者、滅亡,罪有條也。若諸義取者、讓者,記其所取之之數,而記其功。讓諸常者以平安報。讓諸變者、以奇福報。處己之困,而讓諸平等者,以富籍三四等註之。處己之困,更讓諸人之困,兼係全其事者,以富籍上等報,更增其算。處富而能讓諸困阨者,富貴晉一等。讓諸平等者,亦報以平安。若所讓而係乎其大,有以濟諸國家者,富貴壽考,子孫簪纓,一「取」、「與」間,而禍報、福報有如此。」
北斗第七天衝破軍關星君
綱目之標旨-一是偶然良能,一是操守素蘊。
仗義推仁,推多取少之善,增以壽祿,註豪富籍,以富裕日臻,求謀快利報。過去端正莊重身,富饒大有,福祿雙全。
憐貧恤困,推多取少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貴雙全籍,以富貴雙全,門庭煥發報。過去生端正圓滿身,富貴豐裕,子孫發達。
正直好義,推多取少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顯貴自至,門戶興隆報,過去生福壽智慧身,顯貴豪富,福壽攸隆。
慈祥閱歷,推多取少之善,此當年受困、後享豐裕、推及自身困乏而發現仁心者也,增以壽祿,註富厚籍,以富裕日進,後享豐隆報,過去生富貴雙全身,富貴雙全,門庭吉慶。
慷慨好義,推多取少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裕籍,以富裕日臻,求謀暢利報。過去生聰明端正身,富裕豐隆,子孫如意。
心慈好善,推多取少之善,增以壽祿,註富厚籍,以富有日臻,門庭勃發報。過去生福壽厚重身,福壽安穩,富裕豐隆。
富貴好義,推多取少之善,增以壽祿,註大富貴一等籍,以富貴顯盛,子孫延久報。過去生福壽富貴身,福壽特殊,一生安樂。
貧窮好義,推取少之善,增以貴祿,註一等富貴雙全籍,以富貴雙全,善果自致報。過去生莊嚴光明身,富貴雙全,門庭赫奕。
廉介自守,推多取少之善,增以貴祿,註清貴籍,以身享清貴,家享豐隆報。過去生福德莊嚴身,福德殊甚,富貴顯耀。
以上諸條,念動而未行者,一念之善,註以十功。一時為義行之一事者,著其大小記功,因鼓勵而為者,一事記二十功。操持素守,德行堅定者,按事記功。滿一百功,為一大善,註以一算,增祿三年。滿十善百善,依例記功,施以福報,蔭子及孫,賢良富貴。
推多取少本操修,見利思義不妄求;
仁義一心為作念,造成無量福緣收。
玉清虛皇天神宵九陽上帝
第十五含德章 受辱不怨。
太上曰:「自慢召尤,自侮召辱,怨乎其辱,必將求復,禍將自速,是之謂『自僇』。僇兮,蹙兮,其何能穀?遠辱之道,先毋自辱,恭敬無衰,以禮自束,剛正而中,毋褻於瀆。其言訥訥,無敢妄出,其行肅肅,無敢妄覆。是以君子,欲求無辱,先無自辱,而後無人辱。設辱之至,吾以省吾獨,橫逆之來,吾以誠而服。言行為軾轂,天下為輳輻,檢身若不及,進德若不足;盛德之至,而萬姓誠服。」
孔子曰:「恥辱之來,有自致者,有人累者,有橫逆者,皆人之所難堪者也,而受之而不怨之,是亦難能也。怨必有以復之,復則禍,禍則有以覆之,覆必傾,傾則不可為矣!故受之以忍,忍則有和德。夫自召者易忍,人累者難之,故受之以含,含則無弗忍。然橫逆之來,非理相干更有不易容者,故受之以化,德化則無弗容,容則有濟,濟則德愈大,不可幾。」
玉尊曰:「辱固不易忍也,受之而怨,怨之而報復,此小人也。故同一難堪,而有以言辱者,色辱者,拳足辱者,嫚罵辱者,刑罰辱者,更有以機巧辱者,以事故辱者,小忍小福,大忍大福。忍德者,報以陰福。含德者,報以長遠福。化德者,報以無量福。惟其能忍,乃受其福。計量而報對之,理有一定之循環。」
北斗第八洞明外輔星君
含蓄至精,受辱不怨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貴籍,以子孫閥閱,己身昌達報。過去生智慧厚重身,智慧聰明,富貴福厚。
寬洪簡重,受辱不怨之善,增以壽祿,註二等貴籍,以富貴殊盛,門庭閥閱報。過去生光明福壽身,光明發越,福壽兼優。
至德渾涵,受辱不怨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顯耀崇高,子孫光遠報。過去生大智慧莊嚴身,智慧優特,富貴殊盛。
明理達道,受辱不怨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富貴雙全籍,以富貴煥發,子孫賢良報。過去生大智慧大光明身,富貴雙全,人中如仙。
受辱不怨,反過省躬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神職,以三曹考校,分別敘用。
受辱不怨,克己求禮之善,增以壽祿,註二等神職,以三曹選敘,儲佐曹僚。
受辱不怨,忘仇舉賢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神職,以上品神職,分別三曹充用。
受辱不怨,渾忘人我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現在以清貴一門,福德稱羨報。過去南宮煉度,仙曹充佐。
綱目之分義-非理相干橫加強辱。唾罵指責,嫚罵戲辱。恃強暴戾,劈面橫辱。機辱、言辱、事辱、捶楚辱、甚至無人道辱。
不怨之義例-或反躬省過,或渾化不計,或大量不較,甚至反以禮相敬,如上諸等類,為尤上者。
以上諸條,或一時一事,均以大小輕重,分別計功。其半世,如此行持者,或一世行持不衰者,以上等神職報。更能轉教家庭,化及大眾者,以仙籍報,其子孫,仍令昌達,富貴綿延。
受辱誰能不怨嗟,尋疵報復禍相加;
克忘無意隨機化,純是仙宗道德家。
南極玉文天丹宵洞陽上帝
第十六守己章 受寵若驚。
太上曰:「諂曲邪媚,聖人所棄。驕淫恣肆,君子所忌。榮人之寵,其將焉恃?自貴其貴,無貴人貴;貴人之貴,貴是以不貴,以其為之下,故受之為畏。進而弗止者,悔吝必至,迷而弗悟者,傾危可懼。是以君子,為德不為位,為實不為名,為義不為利。榮寵之來,反增其慮。終日乾乾,若有危厲。小心翼翼,思道求治。行有不得者,惟心之愧。故盈而若虛,其用不匱。滿而不溢,其用不敞。高而不危,長守其貴。功成名遂,而身思退。知機不危,知止不墜,知足常樂,是之謂大智。」
孔子曰:「寵者、言乎其名位利祿也。驚者、言乎其戒謹恐懼也。寵者,人之所樂得者也,而以若驚言之,以其不可恃也。寵惟人,辱亦惟人,恩盡而寵不可長也。讒譖相忌,能無懼乎?躬之不逮,能無慮乎?才之不濟,能無畏乎?德之不足,能無愧乎?故居官以敬,勵精圖治者,謂之『慎德』。執事以敬,惕勵奉公者,謂之『勤德』。居處以恭,臨事如祭者,謂之『敬德』。高而不恃,德而不居,榮名於不替者,謂之『恆德』。德至矣!而可勉諸。」
玉尊曰:「恆德報恆福,榮名不衰。敬德報厚福,祿位長保。苟有其德,天德其德而報之。享榮名、享厚福、惟心之饗,惟形之受,其勉諸。」
北斗第九隱光內弼星君
廉節不污,受寵若驚之善,增以壽祿,註富裕籍,以富且顯貴,福裕豐隆報。過去生瑩淨光明身,智慧常盛,富貴豐隆。
正直不阿,受寵若驚之善,增以壽祿,註顯貴籍,以顯貴煥耀,門庭閥閱報。過去生端正光明身,端正隆重,富貴顯越。
德行靜定,受寵若驚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神職,以福壽顯貴,清貴一門報。過去三曹錄敘,以備神員。
盛德神明,受寵若驚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壽考清貴,福祿安常報。過去天曹選用,以備仙僚。
受寵若驚,危行自孫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貴籍,以上品台閣,富貴福壽報。過去生莊嚴福壽有相身,福壽超特,富裕壽考。
受寵若驚,勵精圖治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神職,以福壽超邁報。過去經三官考校,天曹錄用。
受寵若驚,益修德行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清貴福壽,子孫昌達報。過去九品 受寵若驚,至誠默相之善,增以壽祿,註三品仙籍,以壽祿崇高,身泰後昌報。過去考驗品級,仙曹錄用。
以上諸條,較前條工夫尤上,報加優隆,品級上一品。
寵祿何來受若驚?堅修德行慮危傾;
省躬克己昭元度,不失吾真德乃成。
太虛真極天碧宵上陽上帝
第十七證道章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太上曰:「多藏必厚亡,古有前鑒。刻薄終遺殃,論言明辯。損多益寡,天若之鑑。善積財者,亦必善散。善施予者樂,不善則怨。故仁而不有,惟天之羨,德而不居,樂有餘願。既以予人,而天愈眷,既以濟人,而其德愈見。無人亦無我,無我亦無怨。皇天無心,而萬物生,聖人無我,而萬化成。天不知其高,故愈見其大,聖不知其聖,故其德恆泰。」
孔子曰:「施與予,情殊而理一也。事異而道同也,求報則反怨,而初心叛,思悔則反仇,而恩仇變,非德也,是故有見而施予者,有求而施予者,有際遇而施予者,有無心而施予者,有存恤而特為之施予者,情雖殊而理一也。施於有意而忘情者,此正德也。施於無心,而忘於無心者,此仁德也。君子有以見天道之有損益,而樂諸其施予,有以見求報思悔之有憾德,而忘乎其施予,其心仁,其德愈備,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玉尊曰:「積德累功,至此備矣!人施之,我施之,人予之,我予之,報有自然。如上諸德,全一人者,報以一福。全人一事者,亦報一福。全一命者,延一紀,增一福。全一家,至數命者,報子孫以三等科名,兼註富籍。全一事,更全活千百人者,報以三世一等科名。全及一家,而兼全及名節者,進一等,亦報以三世崢嶸,己身壽考。略指其大概,以昭行向。如上諸善條,有細例焉、以列其後。」
中天星主北極紫微元卿大帝
施濟隨力,不求報償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大富籍,以大富隆裕,家庭遠發報。過去生大福壽莊嚴身,富甲一等,福壽稱盛。
施濟隨事,不求報償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富籍。以一等大富,子孫永厚報。過去生福德圓滿身,福德莊嚴,仙籍待詔。
仁厚渾德,施恩不求報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仙曹充選,品級玄台錄用。
博濟萬民,功垂一世,施恩不求報之善,增以壽祿,註三品仙籍,以上曹仙品錄用。
德濟天下,功著邦國,施恩不求報之善,增以壽祿,註三品仙籍,以玄曹佐儲充職。
道濟天下,功建千秋,施恩不求報之善,增以壽祿,註一品天仙籍,以師度大道,敘品天仙報,或以南宮煉度,品列上台報。
仗義全人,與人不追悔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富籍,以一等大富,殷實饒裕報。過去生厚重端嚴身,福壽稱遂,富甲都邑。
舍己全人,與人不追悔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神職,以一等壽考報,過去神曹選用。
大德不校,與人不追悔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神職,以一等上壽,福祿遂心報,過去神曹檢錄敘用。
視人如己,與人不追悔之善,增以壽祿,註一等大富貴福壽籍,以富貴顯達,身享上壽報。過去生大光明福德大圓滿身,富貴特出,仙籍根蒂。
以上諸條,或一事、一時為之,而後不為,以此功折除質對一過,或於自己艱難困阨中,而能慷慨為之者,較常功加三倍。或人值危殆顛沛時,而能仗義為之者,亦加三等註功。終身行之而更以為常事者,不求報償,仙神二籍,品敘錄用。仍超其祖玄,或一世、二世、三世,以至九玄,超祖之餘,蔭及子孫,仍以一世、二世、三世,長短分別品題。其諸細條對質,標目名義,擬諸於後。
施予當來出自然,人心渾化合蒼天;
內含至德精微理,誰個愚夫可看穿?
玉靈素華天玉霄純陽上帝
第十八全德章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
太上曰:「進退辨是非,踐履辨邪正,成己以成人,攝心以恭敬,家庭敦倫紀,行己達天命,身心若金石,天神其欽敬,故德備而人仰,為上諸行。」
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所謂『善人』者,其謂無行而不善也。故進退辨是非,踐履辨邪正,善之始也。同德於其人,公善於其世,私無挾念,明無缺行,動靜合道,舉念皆善,此善之終也。天其敬之,而況於鬼神乎?而況於人乎?」
玉尊曰:「善有輕重大小之別,報亦如之。故一身善者,報及一身。及其家者,報亦及其家。善諸其己者,報乎其身家。或富貴壽考,或子孫賢良,一門閥閱。善乎其世者,報以仙籍,而更流乎其後世不朽者。仙籍上一等,其家仍以富貴綿遠報之。天之敬乎其善者,有難量焉。」
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記功之等級-尋常施濟,五錢一功。因人鼓勵,或因人相勸而施濟者,十錢一功。或值人求告而乃施者,十五錢一功。求告再三而後行者,二十錢一功。不待人求,偶然施濟者,五錢一功。既經施濟,而復全其事者,一錢一功。或值自己困乏艱難,而慷慨仗義者,一錢十功。見人於危急中,惻然憫救者,一錢十功。施後復逼迫追求者,折其功。因其逼迫,致人復殆者,或重利者,或重利稱貸而償者,但取初濟之心,千錢五功。記功之外,仍以逼迫致過。記五功者,外記五十過。既施復悔,但悔而不逼迫者,百錢一功。既施其一,見其不足,而再加施濟者,一錢一功。勸人助資,成就人事者,即己未出財,而以人所出之數註之,十錢一功。人不行,而力勸以行者,五錢一功。偶言相勸,即事未行,而亦註功,一言一功。富貴人家,如前所例記註錄之。貧寒人家,出錢施濟者,記功倍三等。十功為一小善,十小善為一中善,十中善為一大善,滿十大善,增壽祿六月。二十大善,增一算,祿一年。滿百善,增壽一紀,祿六年。在名者註以第九等榮名,滿二百大善,增壽仍一紀,祿一紀,在名者,註以第九等榮名。滿二百大善,增壽仍一紀,祿一紀。在名者,註以第五、等六等貴籍,以功名報。其所濟在人性命交關處,名節交關處,一錢二十功,十兩銀者,報以八等科名,仍增壽一紀。救全人某事者,即以某事反成就之,其三百善滿籍者,雖皆註以地仙籍,亦視夙孽、前愆、或祖人遺殃等類,猶在對質內除者,令除淨盡,始報以福。
功過相形例亦形,等差層次必分明;
癉彰不爽惟心造,果報因緣有二程。
神霄玉清真王九天上帝
言事功德之分級-勸人資助人事者,以三等論。次者一言、一功。中者一言、五功。上者一言、十功。
三等功之目的-次等功,完成銀錢事者。中等功、全人性命事者。上等功、全人名節。兼全性命銀錢者,以三等功之輕重,以前銀錢功論之。中等功、人之性命在兩可之間,力救完全者,一命百善,增壽半紀,祿十二年。二命、三命,全家性命,多數命者,比第一等,而上之。上等功、全人名節,兼以言語財力助者,一命百善,增壽一紀,祿一紀,註八等科名,二命、三四命,多數命者,比前例等而上之。
功德之階梯-助銀錢者,助財兼助力者,財力兼全,而更能完成者。既經完成,更能時相保護者。既經完成,更能不求報償。不思追悔者,視人事為己事者,人我兩忘,德行渾化於無形者。
功德之品級-
上一等,註天仙籍,祖玄子孫,以三世超拔報。
上中等、註神仙進士籍,祖玄子孫,以二世報。
上下等、註神仙舉人籍,祖玄子孫,以二等富貴三世報。
中上等、註神仙秀士籍,祖玄子孫,以三世二等富貴報。
中中等、註人仙籍,己身一等,大富貴報,祖玄超二世,子孫以三等富貴報,延三世。
中下等、註二等,大富貴籍,己身以二等富貴報,祖玄超二世,子孫以三等大富貴報。或己身不應增貴籍者,本身以壽報,子孫再延一世,貴籍加一等。
下上等、註三等富貴籍,祖玄超一世,子孫以二世、四等、富貴報,或己身不應貴籍,以子孫加一等報之。
下中等、註四等富貴籍,己身四等富貴,超亡過一名。子孫以三世、五等、富貴報。
第九等、註五等富貴籍,己身五等富貴,子孫延三世,以六等富貴報。
第十等、註六等富貴籍,己身六等富貴,仍超亡過一名,子孫延二世,以七等富貴報。
第十一等、註七等富貴籍,仍超亡過一名,己身七等富貴,子孫延二世,以八等富貴報。
第十二等、註八等富貴籍,己身八等富貴,子孫延二世,以九等富貴報。
第十三等、註九等富貴籍,己身九等富貴、子孫延二世,以一等富籍報。
第十四等、註三等富籍,子孫延一世,以四等富報。
第十五等、註四等富籍,己身四等富,子孫延一世以五等富報。
第十六等、註五等富籍,己身五等富,子孫延一世,以六等富報。
第十七等、註七等富籍,己身七等富,子孫延一世,以八等富報。
第十八等、註八等富籍,己身八等富,子孫延一世,以九等富報。
第十九等、註八等富籍,己身八等富,子孫延一世,以九等富報。
第二十等、註九等富籍、己身豐衣足食,子孫平平可度。
二十等之外、或孤獨鰥寡,權可度命。其次為下九流,江湖漂泊。再次拖衣落食,飢餓凍餒。其拖衣落食寒薄之輩,乞討之流。不曾肆膽害人者,責成執日管事星宿,神司監察之神,每日賜三分衣祿。以示上天無絕人之意,若有缺陷,該輪流管事星宿神司記過降責。
不驕樂育天宏仁元皇上帝
善例之標目-以財濟人者,以力濟人者,以德化人者,以功垂世者,以德化天下,垂萬世則者。
功德之分類-言功,事功,公功,郡邑功,一家之功、國功、王功、一事功、一時一世功。一身之德,及一家之德,及使役之德,交易不欺之德,謙和進退之德,推讓忍耐之德,恕人責己之德,正身行化之德,仁民愛物之德,寬裕溫柔之德,敏事慎言之德,明積之德,暗行之德,垂一世之德,垂萬世之德。息事之德,息訟之德,排難解紛之德,隱惡揚善之德,推己及人,明理達道之德,忠言敬上之德,事親敬長之德,敬老懷幼之德,仁恕容物之德,澤惠及人,不求報償之德,繼往開來之德,承先啟後之德,維持名教之德,整飭綱常之德,及倫紀之德,功德不止於此,比類而推。
報施之大小輕重-一百善報以一福,二百善報以壽祿並臻之重,三百善報以一身,並及一家,延以三世。
報償之對質-
值人夫婦乖離,財力完全者,報以賢淑之妻,有妻者報以一賢良之子。救人一嬰孩者,救女得女,救男得男。值人父子離間,弟兄不陸,調和安全者,報以一紀壽,生賢良子孫。延繼人宗祀,仗義保全孤寡者,報以一紀壽,延人一世報,延二世。全人一孤子,延以一世,得賢良子孫。
值人於危急困阨,而調濟周全者,增壽一紀,祿一紀,功名註二等貴籍,解己身一厄。
值人於名節關係在危險之際,設法救護保全者,有科名分者,加三級。無科名者,註以科名。成己身一美事,解己身一厄。
代人納稅輸糧,一錢二功。危急中保全者,一錢五功。富貴人家,如上例行者,一錢一功,後例者比常五功。寒苦人仗義以財調濟完全者,一錢十功。
報施遲速前後-如己身有百善,而父母有百過者,以五十善除之。祖上有百過者,以四十善除之,己身百善,應增壽祿科名,視其本身克享者,以本身享六十善,分子孫享四十善;或己身不克享者,以子孫報之,加一等報償。
延享之長短-
滿三百善,果係無過折除者,盡得其數而報,註地仙籍。
二百八十善,註人仙籍,得人間一等大富貴。
二百六十善,註二等富貴籍。
二百五十善,三等籍。
二百四十善,四等籍。
二百三十善,五等籍。
二百二十善,六等籍。
二百一十善,七等籍。
二百善,八等籍。
一百九十善,九等籍,皆富貴雙全。
其次一百八十善,或助其財,而未助其力,成其事而未助其財,功德僅在半副者。助財不助力,百八十善,註一等富籍。助力不助財,註一等貴籍,有貴無富,下者等而例之。
三百善雙全者,延子孫三世。
二百八十善,亦延三世。減籍一等。
二百六十善,亦延三世,減籍二等。
二百四十善,亦延三世,減籍三等。其次比例而推。
延壽之等差-
百善延一紀,祿一紀。
百二十善,延一紀,祿十年,加富貴籍一等。
百四十善,仍延一紀,祿十年,加富貴籍二等。
百六十善,延壽一紀,祿一紀,富貴仍加一等。
百八十善,延壽祿各一紀,加富貴籍三等。
二百善,延壽一紀半,祿一紀。
二百二十善,延壽祿皆一紀半。
二百六十善,壽祿各加一等。
二百八十善,壽祿各一紀半,加富貴籍三等。
三百善,延壽祿各二紀,加富貴籍三等。上者等數而加,下者等例而推。
功功過過例相推,差等分明有主裁;
莫以小功為不足,由卑而上漸崔巍。
太靈真元天太霄三陽上帝
第十九福應章 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太上曰:「天下柔弱,其唯善人。而協應福祿,感召天人,彊御眾邪,亦惟善人。善之道若水,善利而不爭,善下而不矜,外柔而內剛,善作而克成,善為而不畏,夫莫與之京。吾且聞之矣!有至德者,志氣如神,入水不溺,入火不焚。行於山林,虎兕斂其跡。行於江海,蛟龍飲其頤。休祥備至,惟神與之一。善人其異乎?其無以異乎?其無以異之,自天佑之,非自天佑之,實自佑之。夫天性好善,而吾好亦善,我之所好,與天同之,天不之佑,其又將何佑?故吉祥協應,和氣招慶,惟神之蔭。而善之為印,天其以為映。」
孔子曰:「衛者、謂使為之捍災禦患之謂也。遠之、謂遠避脫離,而不敢侵也。隨之、謂與我為一,相隨而弗離也。是故天神合一,保衛不衰,感召之至也,眾邪不干,吉會自來,正氣之致也。休祥協應,吉福會逢,和氣之致也。天之佑之,有莫之致而致者,此自然之理也。神靈疾惡而敬善,眾邪喜惡而畏善,福祿辟惡而向善,天道惡惡而好善,惡之好之,而善惡之感召見矣!故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玉尊曰:「善人者、天人之感召,即神明之所敬畏也。 朕有命焉:以保善人,凡有善人之所,是值日星宿,輪流管事神司,皆有保護之責。凡人好善好惡,以頭上之氣分之,功過兩平者,其氣或青或白。有功無過者,皆清無濁。有過無功者,暗而黑。甚者、如煙如霧。功多過亦多,清而帶濁。功多過少者,濁少而清多。善功浩大者,為紅氣,亦為白氣。忠節為白氣。刊送經書,明解聖典,教化人者,為青光。活人性命,仁慈博濟者,為紅光。藍氣為電氣,必有非禍。純黑如煙者,必為雷殛。赤氣而黑者,必主焚。黃黑者凶死。其氣無定,隨時與心地變化,福祿凶禍之將至,其氣發現,神明為之先知也。故曰:「神靈衛之,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南極上清福星天德星君
保衛之條目-一、忠孝。二、忠義。三、盡忠報國。四、盡節殉義。五、純良。六、大善。七、有德人家。八、仙子住世。九、孤孀節婦。皆當有保護之責。
應變之保護-一、果係忠良奸賊欲害。二、忠孝人在困阨真危之際。三、善良被害在生死存亡之交。四、忠孝善良之家眷財產,不應橫被侵害者。五、奸惡貪謀霸占有德行之風水。六、奸宄豪強,凌逼霸吞孤寡貧弱。七、雖屬平常人,而其事無過,不應被人傾害者。八、大功善,大德行人,不應被惡類傾覆者。九、人有善舉義舉,不應橫被惡類阻撓破壞者,皆有保護完全之任。
忠孝善良,為惡類侵害,在存亡生死之交,該輪流管事星宿執日時神司,能婉曲護佑保全者,加三級。失救者,降三級。致令冤屈誤死者,罰降人間磨考。
住世星官,或降人間仙子,有危難逼迫,事關性命名節之憂,能救護保全者,加三級,紀錄一次。滿十次者,晉一秩。失救者,降三級,致令誤其性命冤屈者死,罰降磨考。
忠孝善良,在垂危之際,或宜誅惡以救解者,或宜譴散而保全者,或宜變通,增祿加壽晉爵,以申其志者。凡此類推,准其立刻上奏天曹,有直奏權者,准其直奏通明。隨即變通增賜,加以保全。
有德行人家,及忠義節孝之人,或遇兵戈,或遇強逼,或遇鬼祟妖魔瘟疫侵染,皆當保護。其中有遭此類不祥者,或應遂其志節,即護送靈魂於天曹,考較受職。或不必遂其志,即宜在保全之例者,準其即刻保全,以功註冊。或在前孽應被魔難者,即宜斟酌審慎,勿使過情,凡合以上條,以次加秩,違者降謫。
值日輪流管事司監,能保全忠孝節義者,或能暗中默助,或於明中顯應。使四大善類,得常護有功者,土地陞里域,里域陞司監。日夜遊巡之神,地巡陞地祇,地祇陞虛空游巡之神。司監陞都監。司巡陞廉訪之神,以類上升。
以上諸條,有令神司常於家宅鎮攝保護者,有該神員上奏,解厄清災,不被惡類邪氣侵害者。有隨時呈奏天曹,增以吉慶祥瑞者,有所謀之舉,所期之事,令星宿神司,暗中湊合,以遂其志者,皆大善大德之類,致有福應之祥。
福應祥徵百瑞凝,全憑德行善功騰;
若能滿願三個數,超拔飛昇紫府登。
素寶皓元天琅霄六陽上帝
第二十遂志章 所作必成。
太上曰:「大德成於行,大功成於志,大行不畫,大志不中廢。大達不速,大成不敗。畫者畛然封,截然而退。廢者莆然疲,索然而匱。事無成不成,作不作是,其有不成邪?惟不作,是其無不成邪。惟其作是,志之所至,鬼神為之畏,天地為之致,功德為之濟,志之所至,事為之遂,非事之克遂,天之為遂,非天之為遂,惟志之克恃。」
孔子曰:「言乎其作者,事立於始,勵志以進之謂也。言乎其成者事就於終,功完志遂之謂也。不患不成,患所以作,不患其必不成,患其不能作。行之於志,遂之於事,志必銳,銳乃進,進乃克成。行必恆,恆乃久,久乃克成。君子果以行之,毅以進之,恆久以守之,堅貞以成之。天下事無不可作矣!」
玉尊曰:「皇天惟愛善,常欲人有作也。作焉、常欲有成也,天為之助之,以成之也。若有成、有不成者,一視其作為何如耳?有作於中道而廢者,必不能成。有作於始、而不能守於終者,必不能成,有既將有成。而莆然疲厭者,終不能成,天必有阻撓以清其孽,孽清而事成矣。有故為磨試其身,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後可成者。試其志之堅貞與否也?行之堅,志之堅,念之堅,天必有神司以保護之,使之克成。有神司顯示之,默助之,使之必成。作之作之,功完善備,而所求無不可成矣。」
上清祿星天佑星君
振興名教,提倡綱紀之善,增以壽祿,註九等神職,以所求如意,默助克成報。該星宿神員,去其阻遏,迎合因緣以使遂志。
承繼道脈,糾正聖學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謀望稱心,子孫綿遠報。該星宿神司,宜常拱衛,驅除不祥,使之遂志。
精修大道,廣積功德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遂意稱心,因緣會遇報。該星宿神司,於所在處,隨逐擁護,驅除精怪妖邪,默肋其道,以遂其志。
發願善果,獨力修崇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神職,以家庭順利,增進財源報。該星宿神司,於所願處,設法保全,以遂其志。
發願濟世,救度生民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資財豐利,所願俱足報。該星宿神員,於所願處默施護助,湊合其願,以遂其志。
發願著書立說,刊經傳世,修造廟宇河橋,開闢崎嶇,振修道路,一切利人利物之善,增以壽祿,註三等神職,以謀望稱情,所求如願報,該星宿神司,宜捍禦災患,解散惡事,掃諸不祥,以遂其志。
發願捨藥施茶,垂立善政,建立義舉,一切名教道法,利益後世,維持風化之善,增以壽祿,註九品仙籍,以謀猷暢利,增進隨心報,該星宿神員司監,宜隨在保護,毋使惡類侵凌逼害,以遂其志。
以上諸條,再再皆有星宿神司保衛,以遂其所願,然亦有前孽未清,有氣數厄塞,有心志未堅,有心未靜,尚挾凡意私意,皆降磨考,以消障礙之事。該輪流管事執日星宿神司,山川五道之神,井泉溝渠,及舍宅城村里巷道路,威靈廟貌,水陸陽凡祀典之神,皆當分神隨在擁護,毋使過情,違者降罰。或夙孽已清,志念己堅,必使完全以成其願者,則宜捍災禦患,解厄除殃,毋使中道摧折,以廢其志,違者降罰,遵者進以爵秩。
所作終須有克成,神明默助解危傾;
只須一念堅金石,何患期謀不稱情。
元靈上極天紫霄清陽上帝
第二十一希仙章 神仙可冀。
太上曰:「有出世者出,人皆以為異。有名世者出,人亦以為異。果異乎人哉?其無異乎哉!人皆以為異,我獨以為常。夫德修於身,言行為坊,功德積於世,令名著萬方,其異乎人哉?無以異也!參乎天地,協乎陰陽。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光,其異乎人哉?無以異也。人皆不能行,故不可幾企,人皆不能企,故皆以為異,上智下愚,相去若何?至人常人,相去幾何?至人所行,非常人所能。上智所能,非下愚所行,不行故不能,不能將焉行?苟能行焉,則聖賢可能,聖賢可能,則神仙可成。」
孔子曰:「聖賢者、神仙之本體也。神仙者、聖賢之超脫也。夫神仙、非真有異乎人也!功德出乎世,非人所能者,故以為異也。以明德始,以至誠行,以至善守,以至德成。立德於身,明倫而行,存心養性,此神仙之始也。忠孝成於己,言行式於世,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此神仙之中也。渾乎人我,忘乎榮辱,功德及於世,仁愛推於物,此神仙之用也。參天地而贊化育,藏往知來,窮神達化,此神仙之終也。神仙之道,其即聖賢之道乎?人不能深求之以道,而立其命,是自棄也。人不能深造之以道,而至於命,是自暴也。自暴自棄,故神仙不可冀也。苟能以明德始,以至誠行,至善以守,以至德成,以作而致,則聖之道可成,即神仙可冀也。其勗諸!」
玉尊曰:「聖賢與神仙,其跡殊,其揆一也。神仙有二:一曰,住世神仙。一曰,出世神仙。盡其忠孝,敦其人倫,不謀其利,而正其誼。居則善身,達則善世,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此住世神仙也。然其品級之有差等,則其功德之有殊途也。以忠孝成仙者,此旌陽之流也。以治世之聖德成神仙者,此呂望之流也。以正烈忠義成仙者,此壯繆、武穆之流也。以功成身退,而證神仙者,此張良之流也。神仙之類殊多,難以枚舉也!
有天仙、地仙、水仙、鬼仙、人仙。人仙者、功德深厚輪轉富貴,福壽聰明,人中殊勝,此人仙也,不足恃。
或修道未成而數已盡,或生能存神養氣,少思寡慾,功多過少,歿入冥曹,英靈團結,此鬼仙也。
地仙者,或功德所感,服食異物,長生不死,或導引神氣,三寶充足,留形住世,此地仙也。
三千八百,功成道備,白日飛昇,此天仙也。
又有盡忠、盡節、盡孝、盡義,正氣常存,錄人南宮煉度,此煉度仙也。
凡此數等仙,或千年、或五百年、或三百年、數十年,天福已盡,劫運遭逢,終有壞也。神仙者、變化無窮,真神與劫為終。又有聖仙、金仙、化仙,由天仙而上,妙之又妙。玄之又玄,此為無壞也。又有神仙狀元、進士、秀才,以功德之大小,而為品級之高下也。如本諸善條,以自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以至於施與不追悔,皆證聖成仙之梯徑也。人能一一遵行,功完道備則神仙可冀矣。」
希仙證聖本無奇,功德多多著意為;
做至善勳完足處,自然飛證到天池。
上清壽星天慶星君
功行滿一百善者,註鬼仙籍,以冥曹分別敘用,鬼仙籍滿,生於人中,得五品富貴。
功行滿二百善者,註鬼仙籍,以冥曹佐司敘用,鬼仙籍滿,生於人中得四品富貴。
功行滿三百善者,註地仙籍,長生人中,或隱山林,精修大道,分別擢升。
功行滿四百善者,註水仙籍,能變化隱現,若後無大功行,三百年滿,生於人中,得三品富貴,或能精修大道,又分別考較擢升。
功行滿五百善者,註神仙秀士籍,神仙籍滿,生於人中,得三品富貴,子孫豪盛。
功行滿六百善者,註神仙舉人籍,以中曹選敘,神仙籍滿,生於人中,得二品富貴,門庭熾盛,子孫昌達,蔭及三世。
功行滿七百善者,註神仙進士籍,以上曹下品選敘,神仙籍滿,生於人中,得二品富貴,蔭子孫三世,仍以二品富貴錄之。
功行滿八百善者,仍註神仙進士籍,以上曹中品敘用,神仙籍滿,生於人中,得一品富貴,延及子孫二世。
功行滿九百善者,註神仙第三品籍。有道心者,度以大道。無道心者,過去詔授品級,神仙籍滿,生於人中,得一品富貴,延及子孫三世。
功行滿一千善者,註神仙三品籍,有道心者,度以大道。無道心者,過去煉度,授以上曹三品職敘用。
功行滿一千一百善者,註神仙二品籍,有道心者,度以大道,無道心者,過去得授煉度,以二品神職敘用。神仙籍滿,生於人中,得一品富貴,延及子孫四世。
功行滿一千二百善者,註神仙一品籍,有道心者,度以大道。無道心者,過去煉度,授以一品神職,上曹敘用。神仙籍滿,生於人中,得一品大富貴,延子孫六世。
功行滿一千三百善者,註神仙一品籍,有道心者,度以大道,得證天仙果位。無道心者,過去煉度,授以上曹一品神職,神仙籍滿。生於人中,得一品大富貴,延子孫七世。
功行滿一千三百善者,註天仙籍,果係消清夙孽,經過三曹考校,無纖瑕障翳,更能精修大道,令神司隨時擁護,道成分別加級,其證道者。授職分宮。未修大道,而有如是功德者,暗授大丹白日飛昇,永不下凡,其子孫延及九世。若功行過一千三百者,等級而上分別考校,授以仙職。
以上諸條,以功德多寡為量,註於仙籍,過去南宮煉度,授職滿,仍有輪迴。若不輪迴,惟有功德蓋世,或大忠大孝之類,然煉度亦不專在南宮,隨緣隨地而煉之。或既有功德,更能精修大道飛昇者,乃為永不下凡之例。故經文言神仙有二等,一日煉度神仙,即住世神仙也。一日出世神仙,即精修大道,白日飛昇者此也。
神仙可冀在功勳,德行周圓即上升;
只在心田存一念,無邊功德自此生。
妙靈寶華天景霄景陽上帝
第二十二至極章 欲求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太上曰:「欲求神仙,先立功德,功德既立,神仙可得。進德若不足,檢身若不及,為善之道,不擇地而立。善無大小,惟其能積,隨時隨地,隨事隨力,隨心隨志,隨意而獲。意動志斯嚮,身動事斯立。心善、事善,言善、行善,無在非善,善是以盡善。天曰:『三千』,又曰:『八百』,求仙之道,若是為則乎?不則其為則,則無以為決,立之、立之,成功可決。」 孔子曰:「善無量極也,一事可能,終身可能也。一念可能,念念可能也,一人可能,人人可能也,事事皆善,時時皆善,無地非善,無往非善,是豈有量極乎?曰:『三千』,曰:『八百』,何限乎其極也?夫不限其極,又焉致其極也,是故念無邪私,意皆端正。此心善也。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此身善也。立事以敬彊復而成,使無缺遺,此事善也。言行式乎人,仁慈施於物,功及天下垂德於弗朽,此公善也。即止於至善之謂也。全人一事,即一善也。救人一厄,一善也。解人一危,一善也。一行成百行成,而人亦共成之,此大善也。德立於世,功不朽於後,一事善而眾人沾其善。天下後世,皆被其善,此至善也,至極無以復加也。人能立之,而滿其所期,立之、而盡其所以,則進焉、與天地同流,密焉、與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藏往知來,窮神達化,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弗遺,其又何有極乎?其即聖賢之道乎,其亦即神仙之道乎?非必在家,非必不在家,苟能立之,以積其數,立之以至其極,神仙可成矣!」
玉尊曰:「一念之善,神司錄之。一事之善,神司鑒之。一念善、一言善、一功也。善及一事、一功也。善及一人、一功也。善有大小、輕重之差等,功亦有輕重大小之分別。十小功為一善。十大功為一大善。如上諸條例,即善之輕重大小之等級也,有一善,而神司錄之,月有考校,神司以奏三官,三官以歲統計,面奏於 朕,或應增福祿,增紀算,發下北斗落死,南斗延算,東斗上生,西斗記名,各分考校,以定其輕重大小,發下各曹,其應輪轉人道者,發下東嶽注定,移下酆都十王,輪轉善道富貴聰明,人中殊勝。其應入仙籍者,三官書名定其品級,以奏 朕, 朕即以三官大帝為保舉也,又四方八天,各註仙籍,天曹有總議考校之府,而呈於朕,應入福籍神仙籍,入善籍者,朕命三界大小神司,時時保護全其身命,更全其善行,不使中廢也,不使之傾軋也。須知上天有愛道之心,常欲待人而授以大道,以付有德之人。下世狂妄胡說,不知天道,鄙薄神仙,是即鄙薄天道也。神司錄其罪以奏之,朕即發下各曹,輕則瘟火飛禍,滅其身形,甚則誅其家。凡鄙薄仙道者,即有蓋世功德,亦不免於考懲貶斥,以報妄談之罪。若其下者,既滅其形,即入於畜道,或更入於鱗介,永失人身。不知天道,常欲人脫苦出世也,是修仙者,乃上天設法度人之道也。有善行者,天其愛之、恤之、保之,而人鄙薄之,貶斥之,是與天爭敵也,天豈能恕乎?」
南極真玉長生大帝
神仙之統目-
一金仙:精修大道,發廣大願,普濟眾生,道行周圓,白日飛昇者也。
二天仙:苦修大道,積功累德,大道周圓,奉詔升舉者也。
三忠孝神仙:有大道,更有忠孝,兼有功德,道行圓成,拔宅飛昇者也。
四屍解仙:或住世,或居官,濟世利物,勤立功德,內修大道,外盡人事,功行兩圓,屍解成仙者也。
五出世神仙:人事既周,超然出世,一點金丹,便成大道。奉詔沖舉者也。
六煉度神仙:或盡忠孝節義以死殉節,或一生多積功善,兼能調神養氣,寡慾清心,雖未精修大道,而正氣升騰,得受煉度,以成神仙者也。
七神道:或盡忠孝節義而亡,一生正烈英威之氣,精靈不磨,得受煉度,以成正神者也。
八水仙:能修大道,尚欠功德,雖未證果,而道氣自然,能變化隱顯、長生不死者也。
九鬼仙:或功德未周,大道未成,命數已盡,靈氣不滅者也。或忠義正直,有功行,雖未修大道,而正氣不泯,此地府鬼仙也。
十曰地仙:能導引神氣,勤煉三寶,雖未沖舉,而在地上長生不死者也。
再一曰人仙:人中富貴,儼若神仙也,不足恃。
煉度之所-忠孝正烈,功蓋天下者,煉度斗牛宮。文章華世,英威正烈者,煉度桂香宮。善功滿籍,而無道行者,煉度南極丹台府,即南宮也。女中正烈,煉度瑤池為上品。煉度須彌為中品,煉度斗姆闕亦為中品。煉度普陀宮為次一品。
神仙之宗旨-金丹大道,白日飛昇者為上品。功德周隆,點化成真者為中品。既為仙而後培植功德,以受仙職者為下品,總宜先修功德,次言煉道,功德道行雙全者為貴。
神仙之輪轉-應運應數宜入佛緣者,無論儒、道,以佛緣應運而生,運數而存。宜入道緣者,無論儒、釋,皆當數應而至,宜入儒宗者,無論釋、道,由運數而降,功成歸空。總之人間以形跡分三教,而上界惟以道德功行為尊。神仙、星宿、之輪流下世者,以緣以運以數,不以三教分之,有由儒而轉佛道者,有由道佛而轉儒者,由上天核出運數緣分,應命而生,非同凡世之謬論也。凡世互相鄙薄,彼此爭強,妄干天怒,即有蓋世功德,亦不免於考懲也。
仙分天地別功行,功德金丹兩湊成;
修道世間形跡論,總要歸真是上程。
天律聖典大全卷一終
天律卷一跋
玉光天梵淨妙空天帝
天地分形,靈蠢判矣!習尚相移,知能易矣!善惡動念,禍福生矣!是故染之於情欲,拂之以變態,摩之以勢利,動之以奸貪,性昏而欲熾,理淪而德亡矣!
故立之以憲法,以治國家,垂之教法,以正人心。憲法之不可恃也,教法以化之,教法之不可及也,神道以警之。是故重之以常刑,使民知所畏也。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使民知所由也。律之以天條,明之以報施,使民知所省也,而天律行焉。
律者、法也。法者、侀也。侀者、成也。心不畏焉,而律以累之。行弗畏焉,而侀以成之。所以累其心而成其德也。德也者、得也。猶之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得之於心而惡化,惡化而善生,善生而禍亂不作。
天律也者,其治亂之本與!而弗化者頑也,冥心而作惡,縱惡而作亂,故受之以國律,以懲其惡。然必事實露焉,罪戾成焉,而後得而懲之,否則有所不行矣!故受之以天律,弗待露而先以誅其心,弗待發而天已罰其身,故世之不可齊者,以國律齊之。國律之不可及者,以天律誅之。國律之施於身也,行之於人也,不能施之於心之微也,故不能不有所弗遺也。
天律施之於天,宰之於神明,察之於心之微也,故靡有或遺也。若三台、若北斗、察之於頭上,若灶神、若三尸、察之於家,於身、於心、察之嚴。故施之無或遺也。若奪紀、若奪算、苦之以貧耗,逢之以憂患,施之弗遺,則罪過之弗可逭也。
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逢憂患之多者,非天刑乎?若水火盜賊,若遺亡器物,疾病口舌,非天刑乎?若漸至死喪,殃及子孫,直天刑之甚者也。天刑者,即天律也。夫律有條也,而善惡別焉,善惡之有感也,而禍福應焉。天之以律施者,即天之以報施焉。 天道佑,福祿隨,眾邪遠,神靈衛,所作成,此善報也。天之報不可見,以所受者見之。刑禍隨,吉慶避,惡星災,憂患所逢,貧耗所苦,此惡報也。天之報弗劇施,而以漸施之,俟其悛也。而終弗悛者,死喪其至矣!甚則殃及其子孫矣,滅亡其不遠矣!
是故善不可緩,念起必行。惡不可長,念動必懲,念不可忽也,審其是非而酌其義理。別其善惡,而決其進退。語也、視也、行也、善惡懲於念,而吉凶明於心矣!感應徵於善惡,而禍福捷於形影矣。感應之理明,報施之道奚惑焉?作惡得禍,作善獲福,匪禍福之降自天也,實召之於自也。求福作善,求禍作惡,天亦任之而已矣,作焉而律奚逭哉?報焉、而施奚爽哉?爰為跋。
太歲己未春王月堅日降於西昌縣李家溝之樂善園